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09-02

一、迅速变化着的新媒体已经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提出了新挑战

(一)新媒体的特征

特别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它能够传播海量的信息,去权威化,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并且给人以偏感性的体验。因此,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媒介认知,弱化媒介判断能力。

1.由于新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特征,所以它具有传播海量内容的功能,进行超链接的功能。当还处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时候,在具备了明确的把关人制度的情况下,各种媒介信息在投放给广大受众之前是需要经过重重把关的,当受众接触到信息的时候,实际上它已经被净化。所以,在面对媒介产品的时候,信息受众的选择难度系数就相对较小,然而当面临新媒体生态环境,把关人已经随着把关人制度的消失而退居幕后,权威的声音不见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下子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因此,这带来的是信息的大爆炸,对于适应了传统媒介的广大受众来说,这样的巨大变化将使他们晕头转向,因为信息毕竟太多,而且多种多样。这就对广大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进一步加强媒介认知,要求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对于今天的媒体受众,当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真假假的海量信息,对于如何辨认真假,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问题,许多受众都显得异常迷失,无所适从。

2.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很多但显得非常凌乱,许多没有一定的规制而且来源不明。因此,它的权威性已经严重弱化,围绕一定中心的特征已经完全丧失。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会消解受众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认知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在没有权威引导和说教的情况下,当面对爆炸性的媒介信息,无助的受众更像一个孤儿,他们显得很无所适从。

3.在新媒体世界中,一切都高度虚拟化,它构筑了另一个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仿真,例如,你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一切你想要参与的活动,甚至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创伤,或者对某事物的失落和不满,你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弥补。这种高度逼真又极端虚幻的网络媒介空间不宜于媒介受众长时间停留,长时间过度地沉溺于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使媒介受众丧失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判断能力,更不用提对信息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4.新媒体所提供的更多是平面化、快餐化的消费信息,这一特征决定了使用者会更多地以情感体验来对信息作出判断,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进行。新媒体的时代就是读图的时代,图片已经成为新媒体传递信息的主流方式,以图片来描述和反映内容,可以使信息更加形象化、平面化,新媒体如此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的表达形式使得广大受众的思维过程在无形中变得更加感性,这种感性体验已经深深挑战了人们在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理性思维,因此,它也必将会对广大受众的媒介认知和判断能力产生进一步的消解。

(二)新媒体的阅读特性

在新媒体中,碎片化的信息导致浅阅读,消解了媒介受众的批判能力。作为一种深度的阅读体验,纸媒时代的阅读更加崇尚人们反复的阅读、思考、揣摩、思考和探寻经典中的深意,从而培养人类的理性思维,积极的向善心。一种支撑人类持续向前发展的永恒的力量是它试图探寻的。新媒体则与之完全相反,从本质上说,新媒体中的阅读属于一种快餐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它的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就是典型的浅阅读。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成就了两个时代宠儿,即文化商品和文化消费者,这种更为浅显的非线性的阅读方式陈述观点片面并且严重欠缺理性,阅读目的更加商业化和消费化,这就造就了追求海量、快速和视觉感官刺激的传播效果,并且阅读目的不在引导探寻人生价值、人类进步发展等宏大的问题,从而也就不再需要认知心理的深度介入,只要能够体验现代阅读的快餐味儿和娱乐性就行了,它甚至是对传统深阅读在内容和情感之间进行的解构。

(三)消解群体的质疑能力

在新媒体中,群体化盛行作为一种交往方式,它能够消解媒介受众的质疑能力。在群体化的新媒体上,每一个群体都需要有一定的依托,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聚集在同一个媒体空间中,作为受众,只要参与到某一媒体空间并做一定的交流,他就会对这一空间丧失防备能力,消解质疑能力。其实,作为媒体空间和媒体空间的预先打造者,他的最原始出发点就是盈利,所以,无论出现何种信息,它都是必然经过加工的。因而,一旦进入这样的群体空间,受众的质疑能力总会受到消解。

二、媒介素养研究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一)必须考虑重新修正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的定义是指媒介素养能够为一般群众所接受的概念。目前,公认的权威的媒介素养定义虽然还没有出现, 但是就目前我国一些学者所默认并运用的定义及描述来看, 我国所认可的基本上是1992年美国定义的延伸版。然而,美国定义毕竟已经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它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二)教育中,必须重新确立媒介素养的目标

但就教育中媒体素养的目标而言,其实,它是有多重意义的: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目标,它是区分媒体从业人员与非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从业资格,体现其从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作为一个政治性目标,它是一个重要的现代公民意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最后,作为一个人生目标,它应该使一个人最终指向具有普世意义并不断积极向上的人生。其实,就像在传统媒体语境下一样,在新媒体语境下,对于媒介素养目标,一个确定的衡量尺度也是没有的,即使一些学者这样讲,有统一的标准是所有目标的共同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媒从业人员和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采用不同的目标标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受众已经不能再十分清楚地区分开,各自的角色作用复杂,所以,根据不同的身份,应该确定不同的媒体素养教育目标,具体怎样执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三)加强新媒体特征的研究

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一定不能离开整个后现代宏大的文化语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审视和辨析如关于群体交往的特征,在传统媒介素养研究中,群体交往鲜有提及,但是,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它却已经成为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媒介参与方式。正如很多学者所提的那样,在新媒体时代,普通大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加了,参与渠道也增加了,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三、小结

由以上论述可知,当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在传统媒体条件下所形成的媒介素养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就迫使广大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不得不发生转变,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实在太大,海量的传播内容,没有一定的权威性,更加虚拟化、感性化,更加平面化、快餐化。这都使得媒体受众对信息正确判读意识的消解。所以,在对该方面进行研究的时候,方向不得不发生转变,即媒介素养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教育中媒介素养的目标需要重新确立,新媒体的特征需要重点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新闻传播领域,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大众传播,对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工作人员有必要强化自身的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一)新闻编辑的职业能力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受到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往的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传播,但当下,传统的传播方式渐渐被综合应用多样化的影像技术替代。同时,其逐渐成为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面对这种趋势,相关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另外,以往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必须遵循客观、公开、全面的原则,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在新媒体时代,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变得极难。新闻编辑在搜集、整理新闻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导致编辑新闻时容易对相关信息产生错误的判断。当下,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在新闻中大量播报娱乐新闻,忽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发展理念是对新闻编辑的新闻价值观的误导。

(二)新闻的搜集与整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信息量与信息的传播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效地搜集、整理信息,并正确判断信息的新闻价值。经过对信息的认真处理与加工,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新闻价值。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处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与警觉,具备从众多纷杂的干扰信息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三)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控制力遭到了弱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新闻敏锐性,同时要有强大的新闻捕捉能力。新闻具有时效性、客观性与较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要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排除干扰,保持新闻敏感,进而捕捉到集时效、客观与影响力于一身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完成了信息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控制力度。

三、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顺应时展,完成对信息的整理归纳与传播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审核与把关。所以,传统的新闻编辑在达成工作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履行工作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审核并处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闻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这给新闻编辑对信息的审核与定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新闻编辑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处理与传播工作,引导舆论的方向,进而对新闻传播产生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被赋予了商品的标签与价值,商品是受到市场影响的,信息也不例外。受众通过阅读新闻可以了解到新闻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同时可以给予新闻工作者相关的新闻反馈,这样的新闻就会变得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二)强化新闻编辑专业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新闻编辑主要是在幕后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为:对搜集来的新闻进行适当的归纳与加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新闻编辑不断强化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尤其是要重点强化新闻归纳能力。当下,人们对专业的新闻媒体存在依赖心理。其原因在于,专业的新闻媒体可以将零乱、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体现新闻价值,进而满足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另外,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培养、锻炼自己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新闻接收者展开互动。例如,可以搭建网络平台,通过搜集新闻素材与信息,在微信平台上与网友进行讨论与互动。通过类似的形式,完成对话题讨论能力的训练,进而强化新闻编辑的职业技能。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掌控力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对信息做到了绝对的掌握,同时也制定了大量的信息管理措施。但新媒体横空出世,新闻信息呈井喷式增长,这给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绝对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挑战永远与机遇并存,新媒体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工作形式以及新的工作理念。新闻编辑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新闻敏锐性,排除干扰信息,做到对信息的利用与掌握,使得新闻编辑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对信息的传播,强化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完成身份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信息掌控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处理信息接收者对新闻的反馈,引导舆论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编辑要顺应时展趋势,在新闻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媒介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每一次新媒介的诞生,都将开创与其相适应的传媒时代,并营造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全媒体语境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新的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主体是公众媒体,现在则是公众媒体与“私媒体”混合的时代,尤其是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更加凸显了“私媒体”的力量。其以低门槛、快速化、即时性等优势带来空前的普及。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将创造、消费、聚合、分享信息的主体――人,放在了媒体版图的中心。而这一点,正是旧的传播时代不曾出现的。

2.各媒介间关系的变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各占一席之地,并不断细分媒介市场。这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的关系,已再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任何媒体都可以成为对方的竞争对手。在保持原有介质优势的同时,媒介之间开始互相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媒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的高度融合。

3.新闻传播流程的变化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 各媒介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这种以传者受者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新闻产品的多样化。

4.服务对象的变化

全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间高度融合,媒介产品的多样化以及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这一切都为受众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交流的可能性,使受众由单纯的受者角色转向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由单纯的“读”、“听”、“看”向“写”、“制作”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发展。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普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崭新角色,也直接导致了“公民新闻”的出现。尤其在新闻事件现场,他们可以用手机、微博等在第一时间发出信息,表达观点,扮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对信息的垄断,这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以2010年11月上海胶州路大火为例,在发生火灾后的第1个小时里,原创性的信息超过百条,图片达到数十张,远远超过了传统上认为的报道速度最快的通讯社的报道。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媒介素养提出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整体变迁带来新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使其呈现出诸多全新特质,这些都对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的传播方式对媒体人的多媒体传播能力提出挑战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即不同的媒体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资源共享,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全媒体的操作理念。

2.融合新闻挑战媒体人的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

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限制,其整合所有的媒介,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出来。“融合新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媒体对事件的处理更加多角度,更注重原创性和多媒体化,更倡导受众参与,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记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闻信息的驳杂挑战媒体人的信息把关能力和批判的认知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频率,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等等,都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横向传播过程中,即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播、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传播一方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提高时效性,仓促之间往往会对信息缺少把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次传播的保真度,考验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怎样提高媒介素养

1.加强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人不再是为一个单一的媒体服务,而是为媒体集团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服务。记者采集回的信息,要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制作节目,还能为网站、手机媒体提供稿件和图片等。因此,与强调传播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传统能力相比较,职业传播者能力结构的现代版本,更加强调多媒体传播能力,即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而快捷地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即熟练运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当然,要成为“全媒体型新闻人”,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才能将信息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提高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2.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全媒体时代,专业记者的核心价值已不再是采集一般信息,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筛选、探寻、鉴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序整合和立体呈现,帮助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当今社会,谁拥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具备宽口径、多复合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基础知识,掌握跨媒体的技术技能,又要努力从心理上走近受众,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将他们所需要的内容送到“家门口”。

3.培养多种敏感力

在媒介融合、创新、变革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优秀的新闻人除了要对新闻的喉舌功能敏感,对新闻的社会使命敏感外;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敏感力,其中包括:对未来媒介形态及发展趋势敏感;对新媒介产品生命周期敏感;对其服务对象敏感;对人们的基本需求敏感;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敏感;等等。这一系列的敏感意识加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媒介技术使用能力,是当今时代所呼唤的优秀新闻人的媒介素养。

4.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在媒体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愈深的大环境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意义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媒体从业人员滥用媒体权利牟取私利或者进行权利寻租;或者为增加点击量、发行量和收视(听)率进行恶意新闻炒作;或者报道干涉私人领域,“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等,不仅会导致受众流失,降低媒体公信力,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无从谈起。

篇4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1-02

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要明确理解社会各个领域对媒介信息的产生和带来影响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深层和辨别能力体系媒介信息的价值,让新闻行业可以向正确的方向良好稳定的发展,这是对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之一,是做好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解放思想,抛弃传统的新闻编辑理念,牢固树立新时代先进的新闻编辑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新闻行业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新闻传播控制权逐渐削弱

在以往的媒体中,新闻编辑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无论对信息采集还是编辑整理以至于最后的排发环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可以自行操控报表新闻内容,也能删除新闻信息。但随着我国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评论和报道的权力逐渐拓展到每个人的身上,信息作为大众化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与新闻编辑新闻传播形式,就如同《连线》杂志里对新媒体定位的那样:是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在无形中已经分化了新闻编辑的垄断性,并不断削弱了其对新闻实质性的控制力。人们对于兴趣浓厚的消息、传播与跟进早已不必需要编辑后台审核,而是运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直接进行微博评论、信息转发与分享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内容,让新闻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化,随着这一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传播的控制性也越来越弱。

2.新媒体时代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对工作方式作出改变

新媒体时代下,为了促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新闻编辑的价值,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对新闻编辑工作形式进行转变。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新闻编辑人员主要负责收集和找出新闻信息、新闻资料,并且还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报道,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幕后工作,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牢固掌握新闻编辑工作的技巧,还需要将新闻信息有效的传播出去,以便实现新闻信息的价值。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新闻编辑人员要根据现今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新闻内容,新闻编辑人员要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积极采纳观众的意见,这样才能保障新闻行业良好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加深,西方专有名词以及各种新生媒体与技术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对于“专业主义”而言,也属于地道的舶来品。迄今为止,我们认知里的新闻专业精神指的是“作为合格的新闻媒介必须在客观、真实、全面等原则的基础上,以服务新闻受众为己任,并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经过一系列的新闻实践,这种专业化精神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每个新闻媒体人心中。然而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新闻媒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以往的新闻编辑程序为:初审复审终审,最后为定稿排发。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固有的专业性认知与编辑方针备受影响,甚至发生偏离。显而易见的,为了提升媒体自身影响力,获取市场份额,诸多媒体前赴后继进军娱乐圈,致使除了必要的硬性新闻,娱乐报道频频居高。例如,最近热度居高不下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尽管事件发生时正处于里约奥运会阶段,但仍然成功抢过奥运风头居于头条,居高不下的事件曝光与点击率经过各方媒体的炒作发酵,长时间地吸引了大众眼球,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新闻行业在市场化势头愈加强烈的未来,严重偏离了原有的专业精神,而作为基本性的这一精神到底能保持多久?

新闻编辑作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关键人,对于新闻性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此,哥伦比亚大学媒介问题权威人士埃弗里特・丹尼斯曾在其著作中《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指出,不具备媒介素养的人称之为媒介文盲,而其可以在无形中对人类精神造成破坏,这种破坏性近似于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对人类肉体产生的损害程度一样”。此论断形象化地指出了不合格的新闻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缺失后对媒介受众的强大破坏力。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媒介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知晓权,并依据相关内容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其次是新闻应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与正面的引导作用。然而,通观进程中的整个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编辑还是媒介受众,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大数据,除了应接不暇的忙乱,对于应有的作用与效果却微乎其微。身处海量信息内的新闻编辑无法正确界定现实与媒介世界边界,从而无形中加剧了部分新媒体消极消息的破坏力。例如对于犯罪、灾难与战争事件等破坏性事件的大肆报道与传播,不基于事件真实性的扭曲报道,类似的消极事件使媒介受众变得越来越迷茫、压抑和浮躁,进而导致犯罪事件频发。因此,基于社会责任感条件下的新闻媒体人,其媒介素养高低程度直接影响到新闻行业的具体秩序,既可以是井然有序也可以演变成乌烟瘴气,而秩序好坏程度直接取决于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性。

二、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系教授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第四版》一书中指出:媒介素养包括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人目标、知识体系和技能。个人目标是发展的方向与期待值,知识体系是语言和思维的组织材料,技能是基本保障。无论是对于受众人还是新闻编辑,媒介素养都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对于受众人而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够顺应媒体时展的趋势以及正确的媒介导向,使媒介信息真正的为自己所用。对于新闻编辑而言,作为媒介信息的引领者,更应该以提升媒介素养为己任,为广大受众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氛围,不断提升媒介的思想高度,为做一名合格的媒体人而不懈努力。下面针对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进行深入分析如下:

1.有效满足现今时代下新闻读者的需求

新闻行业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下稳定发展,那么就要转变新闻编制者的编辑理念和思想,改变编辑工作形式,而且新闻编辑者必须要了解现今社会新闻读者的需求,多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和了解新闻读者的新闻要求,并根据当前的新闻内容在结合新闻读者的需求进行新闻编辑,这样可以需要很多新闻读者的关注。新闻编辑者也要将传统的编辑理念进行转变,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的编辑方式,良好学习其先进的编辑技术,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今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并且新闻编辑者不要盲目的改变新闻编辑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新闻编辑判断能力,一定要保障新闻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报道,也能有效将媒介的导向作用良好的发挥出来,有效推动新闻行业在新媒体时代良好的发展。

2.要具有判断新闻价值的良好能力

新闻编辑者采编工作的好坏是由选择的新闻信息的好坏来决定的,因此新闻编辑者必须要具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与筛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创新和再生产新闻内容。新时代下,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竞争力也变得愈加激烈起来,所以新闻编辑者不仅要不断拓宽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对新闻内容的不断创新和再生产能力,而且新闻编辑者要保障新闻具有良好的价值,做到对新闻事件客观及真实的报道,拒绝虚假新闻信息,将正能量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新闻信息,这样也能有效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

3.发挥新闻引导者的职责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相似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可以有效拉近受众和新闻编辑者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新闻编辑者可以通过与受众进行沟通,了解受众的需求,在引导受众阅读新闻、了解新闻,新闻编辑人员要编辑出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内容,有效将新闻的价值和作用良好的呈现出来,经营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形式,改变社会中出现的不良之风,实现新闻传播的有利价值。

4.形成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新闻行业要想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需求,那么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编辑能力,也要了解新闻读者的需求,因此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编辑出具有特色的、有创新意识的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关注新闻内容,良好推动新闻行业稳定发展。

三、结 语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市场价值的驱使下,新媒体的发展将给新闻行业带来更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给我国新闻编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必须时刻以高度的社会受众责任感为己任,严格按照新闻专业化精神要求自己,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更好地为媒体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并提供更具品质化的服务,有效地引领新闻行业在新媒体时代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坚梅.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媒体研究, 2016(6):158-159.

[2] 郭兴筌.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 2016(12):239.

篇5

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传递着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呈现。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尚不稳定、认知及评断标准尚不成熟的年轻群体,对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保持着极高的迎合度与参与度,但他们缺少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的现实,使得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语“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达意义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解读、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树立大学新生科学的媒介价值观,从而使新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各类媒介。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优化大学新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发挥有利作用。早期的专家曾经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评的眼光来对待媒介信息,实现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实现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利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受众解码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摆脱媒介信息表象的影响,实现对传播者的意图的清醒认知。媒介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众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民众“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民众正确地认知并选择媒介信息。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大学新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对媒介信息独立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对提升大学新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大众媒介环境起到帮助作用。因为逐利使然,大众媒介为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通常会使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再通过受众的关注度来实现媒介的商业价值转换,从而获得利润。在传媒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过程产生了大众媒介环境,因此,和谐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习惯与观念,有助于建立大学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过滤大众媒介中传播的低俗内容,避免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产生的非理。当大学新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以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进入到媒介环境中,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者就会根据受众偏好和习惯来调整和设置媒介传播内容,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容的格调高雅,从而对民众的媒介素质进行再一次提升。

3.对大学新生理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促进作用。培养和锻炼受众传播与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内容。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传递高速与沟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话语权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发表言论。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受众的媒介适应力及表达技能,还担负着提高受众分析思辨水平、培养理性公民的责任。虽然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还未踏入社会,但是他们积极热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会事务与公共话题讨论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公民。

篇6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即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及系统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因而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尤显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也很欠缺。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实践锻炼,大学生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③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态度冷漠,当前,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加大了娱乐类节目的投入,却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④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他们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⑤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⑥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在思想上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内容为:①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制订媒介素养培养计划,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所传播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②培养受众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评估、批判、监督和增强深入思辨的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是否合乎当前法律和社会伦理,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判断力。④影响媒介能力的教育,促使他们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⑤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参与制作媒介信息制品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学会通过大众媒体信息,提高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意见能力。⑥用独立的批判性的眼光看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的利用媒介的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及关注、发挥媒体作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1.政府支持及关注

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导向,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通过立法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或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划入教育体系中。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控制两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大众传媒中的虚假信息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应该加强。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2.发挥媒体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既给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机会,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媒介的平台,要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①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媒体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通过媒介信息来进行的,而媒介信息的产生与过滤要遵守公正标准、客观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即不管是信息的产生还是传播,都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对信息进行不公正的报道,新闻报道一定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绝对化,坚决做到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②传统媒体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③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活动,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媒介的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造、不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不传播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何信息等。④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来进行媒介知识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监督和读写能力。比如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要向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措施。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①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保障机制。②着力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③积极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④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传授学生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⑤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传播理论。⑦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表达意见、传递声音,以及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自我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兴的媒介形态保持兼具好奇与理性的心态,自主地提升自己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提高媒介使用技能。①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根据需要信息的要求再结合媒体风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化被动为主动,驾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②要对不同媒体提供的同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它们报道同一信息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仅国内媒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国内与国外媒体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了解不同媒体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及其本质。③要学会在总结归纳不同媒体的观点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④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要会运用自己的积累来辨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分辨力。⑤要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学会分辨、选择利用有效信息。当然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组合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素养的道德水平,真正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总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审视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 智慧媒体:媒介的新形态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教育媒介的形态演变及启示 试论全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介语言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老年媒介形象的构建 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 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 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责任担当 全媒体时代编辑媒介素养的培育 全媒体语境下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 试论全媒体视域下的媒介融合消费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 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全媒体战略下的媒介融合之路 浅议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教育媒介形态发展新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7-31.

[2]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n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

[4] Hug,T.Microlearning: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Proceedings of Microlearing 2005 learning & Working in New Media[M].Austria: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

[5] 手机二维码.百度百科[DB/OL].http:///view/1215

篇8

一、“互联网+”与媒介素养

1.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的基本本质还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它包括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最为先进的新信息技术内容。“互联网+”的意义就在于应用。所以它的本质就是基于传统产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与传统互联网产业相比,它更加灵活、跨界性更强大、具有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开放生态,而且,它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和连接一切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6大特性,体现了它新的互联优越特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网络信息事业发展变得十分迅猛,在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49亿,互联网全国普及率超过48%,其中通过网络购物的用户就超过了3.6亿人,这说明“互联网+” 时代加快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互联2.0时代的进程。

2.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在英文中为“Media Literacy”,其中“literacy”的原意是“有文化的、有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这也就说明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拥有一定的正确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它可以被视为是人在新时期的认知与判断力的表现。对我国而言,大学生是互联网网民的绝对主力军,所以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在《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一书中就深刻强调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开拓大学生未来思维、帮助他们稳步踏入社会、促使他们成为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课题范围窄,教育内容单一,甚至某些高校根本不存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再者就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乏创新性与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都说明我国教育并不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实施,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表现是极其令人担忧的[1]。

二、基于微信平台使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观察

微信是典型的“互联网+新媒体”产物,根据腾讯在2016年所的最新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我国已经拥有注册微信用户6.97亿,这其中64%是大学生群体,可见大学生明显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力应用人群。虽然高校校园被称为“小社会”,它的社会属性浓重,但从其表现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是严重不足的,以微信所构建的社交网络体系为例,它就深层次暴露出了目前大学生在个人形象、性格方面的弱点以及媒介素养不高的问题。

从微信平台的软件属性特征来看,它可以极大程度隐匿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使人为干扰变得片面化。从实践体验中就能发现,大学生在微信与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与个性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在现实中极其冷漠、消极的学生在微信中却异常活跃,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新媒体平台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带来的问题。在这种大学生媒介素养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微信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扭曲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使他们陷入一种缺乏主流意识引导、思想认知观歪曲的境地,这对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不利的。现代化的“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却因为使用网络媒体信息工具而出现了普遍缺乏批判思考意识的问题,导致大学教育的系统性与严谨性被严重影响甚至破坏。这说明微信作为一种网络媒体信息工具,它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内容是没有筛选的, 是需要有人去引导和矫正的。如果大 学生没有这种自我鉴别和防范能力, 那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难以被正 确树立,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媒介素 养不高才使得他们一味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幻想中,无法真正正视自我、正视世界[2]。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通过新媒体、互联网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能否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才,所以本文主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来探讨在该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对现在的新媒体平台实施法律监督,尤其是对微博、微信等人气网络平台要加大管理监督范围,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来完善网络媒介平台的全面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强化国家政府对于社会各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要求公共部门、高校从教育本质上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并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政府预算及经费支出来鼓励和维系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发展。

其次,政府要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立法规范,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在社会、在高校的重要位置。并鼓励学校以外的社会各界都来共同扶持媒介素养教育,确保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在全社会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最后,政府应该大力整顿媒介环境,主动推出一些媒介素养教育宣传活动,如“媒介素养教育基金会”,用经济手段来推动和促进媒介教育向前发展。再比如说以高校为中心的“媒介素养识读中心”。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就组织建设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媒介素养研究室”,研究项目的经费由高校和政府承担。所以,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实施要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以政府名义出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来扶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另一类就是要由政府放权, 由高校或是民间协会自发组织建立教育体系,促进当前年轻一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2.高校层面

高校要借助自己的校园氛围来为媒介素养教育奠定教育基础,但从实际角度来看,目前的高校校园还相对封闭,所获得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也相 当有限,所以高校一定要丰富校园文 化生活,以多种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高校要以校团委为主阵地,以学生会为主力前沿来组织各种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媒介素养知识竞赛、媒介素养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团支部与党支部单位为核心的理论学习小组等。

可以说,我国媒介素养养成教育在高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政府与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是有必要的。其主要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在强化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也要丰富校园媒介文化活动,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随和的新媒体平台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让媒介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篇9

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因而各种媒介技术也快速的发展。在以往的媒体中,广播、网络、电视各成一家,而今这种模式将慢慢被打破,向媒介融合的趋势发展。而作为传媒人的新闻记者面对这种趋势,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媒体融合时代下一名合格的、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人才。因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应该重视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和对策来帮助新闻记者提高媒介素养。

1.记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的媒介素养、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对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传播者的媒介素养研究尚没有深入。

其实,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担当着信息“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其价值观和媒介素养水平成为直接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新闻记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报道日益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辨别真伪、表达观点的主渠道,记者的传播活动对受众有重要作用,在传媒人媒介素养缺失的情况下,受众通过媒介所感受到的就是被记者所歪曲和异化的价值观。因此,提高记者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记者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2.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挑战

2.1信息传播环境改变

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特别是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使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进行业务拓展,开发了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新的媒介形式,例如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出现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等,随着3G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与手机媒体相结合的新媒体,例如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全媒体”发展战略的提出适应了新的新闻信息传播环境的需要,是未来传媒业竞争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传媒人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新闻传播模式改变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这样一种流程:新闻事实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传向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受众更多的是出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

2.3新闻产品形态改变

媒介融合还带来了新闻产品形态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基于受众层面,出现了“公民新闻”;基于新闻媒体层面,出现了“融合新闻”。随着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受众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逐渐提高,从单纯的接收者向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公民记者”利用手机、个人博客、微博、SNS等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表达观点,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重要来源。这种“公民新闻”形式颠覆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并影响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这在突发新闻实践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

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媒介素养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例如,信息传播环境改变、新闻产品形态发生改变等等。这种种的改变势必会对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针对这些改变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来适应这种新的时代。本文针对于新媒体时代下,提出了几点培养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的对策,旨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3.1强化专业知识

就目前我国在职的大部分新闻记者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多传统的媒体教育,即为电视、广播等专门培养的单项人才。然而,媒体融合时代下,这种传统的、单项的媒体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闻记者的需求。所以,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新闻记者其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上,对于媒体融合时代下各种新的知识、新的业务显然认识不够。因此,加强新闻记者的专业知识是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首要任务。

首先,新闻记者要熟悉现代新闻传播手段,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如新闻记者在采制新闻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不同媒介平台要求的不同,在提供素材和采写新闻方面有所区别,针对网站、报社、电视的不同受众,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稿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新闻记者不但要懂传统媒体而且对新媒体也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媒介创造出风格不同的内容产品。其次,要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理论业务方面的学习,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对所采访领域要有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提高在纷杂环境下的信息鉴别和筛选能力。

3.2熟悉专业技能

媒介融合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闻记者不再局限于为单一媒体服务,他们可能需要同时为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移动手机等多种平台,跨媒体服务,提供报道。这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中“功能型”记者已不适合媒介融合的要求,他要成为集文字报道、摄影、摄像等为一体的“多面手”,能熟悉掌握多种新型传播技术,精通各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及报道任务。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再造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3.3强化“把关”意识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的个体从专业人员变为普通大众,这也造成了各种资讯的涌现和泛滥,面对海量的信息,新闻记者必须强化“把关”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删减、过滤、编辑和传播,强化主流的声音在社会舆论中形成正确的引导,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是严重而深远的。所以,作为新闻记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不断的通过培养媒介素养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如若不然,只会被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甩在后面。同时,媒体领域的管理人士也应该认识到媒体融合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因而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加强对新闻记者媒介素养的培养,从而为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篇10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众多微媒体已深深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能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的使用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改变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大学生群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对微媒体过度依赖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想观念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认知偏差,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理解、运用和批判媒介信息,正确、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使大学生真正从媒介中获得益处,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在对安徽省几所高校大学生微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存在批判能力较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使用技能较低、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这种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微媒体信息的强烈冲击时,失去自我控制力,对媒介过度依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偏离人生重心,严重危害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如何在充分利用微媒体丰富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校园中各种媒介影响力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也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媒介素养一次最初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1933)在《文化与环境: 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对媒介素养进行了阐述,其后在西方诸多国家推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媒介素养的发展已经开始普及,欧美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并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创新,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实效性推广。而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步和发展都较为落后。虽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也仅限于对国外理论、思想、方法等的介绍。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也都零星的设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有些高校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但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课程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理所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中所倡导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其次,原理当中的实践论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育,可以对由传播媒介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

四、微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课堂教学,加理论探索

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专门的章节介绍媒介素养,到逐步地将媒介素养的内容剥离出来,开设独立、系统的课程,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学习。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使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教育环境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一些传媒类院校以外,大多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想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高校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的方式,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将媒介素养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同时也要重视其他专业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11

素养教育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因其种类繁多、功能强大、信息量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新媒介难免会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在幼儿媒介素养教育中加强幼儿的评判意识,引导其合理、科学、理性地鉴别和使用媒介[1]。目前,全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还不浓厚,对幼儿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一些误区,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幼儿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误区

近年来,学界广泛开展了对幼儿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并不断应用于实践,但在思想认识与实践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误区。

1.1态度上的极端性

媒介新技术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会伴随着质疑的声音。总有人认为幼儿辨识是非的能力差,新媒介带来的信息传递极度扩张必然会对幼儿心灵造成负面影响;也有人过分夸大新媒介的作用,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为幼儿娱乐、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手段,可以让幼儿通过更便于操作的终端设备学习知识,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扩大交往范围,发表独立的观点,从而以幼儿的视角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实践证明,这两种态度都过于极端。随着新兴媒介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出现,来自政府、新兴媒介开发方和社会三方的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应运而生。媒介发展越趋于成熟,这种制约机制随之越完善,最终将其负面因素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2]。另一方面,新兴媒介之所以被公众接受,主要原因在于其功能的强大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但是,新兴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让人们享受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伴生了大量问题,如信息冗杂且良莠不齐、耗费人们的精力和时间、使幼儿心灵沉溺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判断新媒介属性的正与邪,正如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用来杀人,其属性的倾向性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因此,关键在于加强对新兴媒介的管理,对其使用要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用利避患,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功效。

1.2使用中的保护主义

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保护主义者认为媒介内容包含数量庞大的负面甚至有害信息,给辨别能力不强的幼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信息受体的抵抗力,抵制负面信息的影响[3]。受保护主义的影响,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之初,幼儿教育实施者就有着很强的保护意识。有的认为新媒介中包含不良的信息,粗野地采取“隔离”措施,强制性地阻断幼儿接受此类信息的渠道;有的认为传统媒介比较安全,而新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弊大于利,越是新媒介越危险等。在保护主义者的观念中,幼儿是完全被动的、受媒介信息左右的受体,而没有将其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拥有一定媒介内容选择权和辨别意识的主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种类繁多、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成为公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保护主义观念得以被重新审视、解读,超越保护主义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超越保护主义理念中,幼儿被视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这一主体不应被排斥在新媒介之外,而应在一定规范内平等地选择和使用媒介。这有利于利用媒介技术的发展成果,丰富幼儿的生活,在其适用的范围内享受童年快乐。当然,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有条件地使用媒介,其实现途径是媒介规范、社会监督和家长教师理性的指导。

1.3实施中的主体缺失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当前我国开展的幼儿媒介素养教育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实施主体缺失,没有机构负责推进这项工作,也缺少系统的战略规划。从家庭角度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媒体素养教育知识,教育方式简单,有的采取严格的保护主义,有的则放任自流,呈现两种极端化倾向。从教育机构角度看,应试教育影响上延下探,波及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多项素质教育课程被忽略和搁置,媒介素养教育不被重视。另外,幼儿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认识模糊,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水平参差不齐。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生产方趋利性本质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媒介规范管理跟不上媒介发展,尤其是媒介生存周期的不可确定性,使其在监督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

2对幼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幼儿年龄虽小,但正处于认识行为初期、认知习惯形成期。在幼儿时期做好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幼儿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内容,同时养成理性化使用媒介的意识和习惯。幼儿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媒体和社会共同来完成。

2.1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承担学前教育功能的重要阵地。抓好幼儿素养教育,幼儿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幼儿园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规划,制定目标、构建内容、建立教学方法体系,对幼儿进行规律化、连续性的媒介素养教育。2.1.1教育目标一是认识和使用媒介。当前媒介技术发展迅速,媒介功能日益强大、种类日益丰富,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幼儿认识媒介,掌握媒介使用方法,并学习选择最适宜的媒介,有利于在成长过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二是媒介评判能力。要教育幼儿以理性的视角审视媒介,对媒介进行合理使用,使自己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被媒介左右。三是参与意识。全媒体时代,媒介使用者的身份已经极大地改变,使用者与开发者一样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媒介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从幼儿时期树立参与媒介的意识。2.1.2教育内容一是课程知识。科学构建学前媒介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使幼儿养成媒介学习能力及媒介辨识能力。二是认知知识。让儿童在体验媒介的过程中获得认知知识,这是一种让幼儿认识和适应媒介的能力,也是一种生活技能,是幼儿生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知知识可以让幼儿借助媒介认识社会,提高交往能力和解决能力。三是情感知识。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易引起幼儿情感波动,影响心理发育,而情感知识可以培养幼儿理性看待、使用媒介的态度和能力。2.1.3教育方法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循序渐进地选择媒介授课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媒介、了解媒介、理性地接触媒介。二是采用融入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媒介,使幼儿在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认识到媒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三是参与教学。教师设置一些情景和话题,引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参与能力。四是加强培训。针对不同儿童的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媒介素养教育专题培训,使其合理认识和使用媒介,并利用媒介促进自身发展[4]。

2.2家庭教育

从幼儿成长的角度看,家庭仍是幼儿接触媒介的主要场所,其媒介素养受家长的媒介素养、认识态度、使用习惯以及家庭媒介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在家庭开展幼儿媒介素养教育,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良好环境。家长应客观、科学地认识媒介,既不能一味地采取保护主义,也不能放任自流,为幼儿创造一个开放有序的媒介环境。对幼儿使用媒介进行良性干预,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奠定幼儿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二是强化监管责任。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介信息空间开放,一些不利于幼儿成长的信息充斥期间。对此,家长要履行好监管责任,对幼儿接触的媒介类型、使用习惯、使用内容进行引导和规范,帮助孩子选择对生活和成长有利的媒介类型、栏目或内容,科学安排时间,把握节奏,既不疏离又不沉溺。三是家长养成良好的媒介习惯。言传重于身教,家长的媒介意识和习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家长要养成良好的使用媒介的习惯,在言谈对话之中客观评价媒介,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面示范引导。四是家长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家长要加强对新兴媒介知识的学习,了解新媒介,掌握新媒介的特点和作用。客观对待新兴媒介,充分认识其价值,同时理性评价其负面作用。对孩子使用新兴媒介保持科学态度,不简单扼杀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而是加以巧妙的引导和指点。

2.3媒体规范

全媒体时代,媒介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表达立场、发表观点、传播诉求的广阔平台。而同时,新媒体也成为谣言、攻击、暴力和信息滋生的场所。有的媒体表达逐利诉求,为了利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一味哗众取宠,将一些低俗化、表面化,甚至不健康、物欲化、充满挑拨性的内容穿插于产品之中。这种发展走势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被这些不良媒体娱乐,沉溺其间、发泄不满,且像毒瘾一样不断地扩大需求欲望,进一步迎合了不良媒体的愿望,导致充满负能量的空间不断膨胀。这对幼儿媒介素养教育形成了巨大挑战[5]。幼儿的习惯、个性和道德观可塑性很强,很容易被媒介环境影响。因此,媒体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向上的主题格调,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剔除肥皂泡信息和看似中性实则有不良导向的信息。同时,积极开发适合幼儿的媒介和信息,通过开办形式灵活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介绍媒介知识,帮助幼儿了解、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过程。

3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幼儿学习媒介知识,学会使用媒介,并以批判的视角选择媒介及其内容,对于丰富幼儿生活、增加学习能力、开阔认知世界的视野以及融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幼儿媒介素养教育尚存在诸多误区,突出表现在认识上的极端性、使用中的保护主义和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中的主体缺失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提高对幼儿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教育机构、家庭、媒体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体系。幼儿园要确定教育目标,设置和调整教学课程,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要重视家庭在幼儿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形成良好习惯,营造环境和空间,指导幼儿合理地使用媒介;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剔除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充实有利于教导幼儿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树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问题与路径.理论与争鸣[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12-113.

[2]邹志鹏.以媒介素养教育助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J].当代电视,2015(11):28-29.

[3]郑素侠.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J].新闻爱好者,2013(6):19-22.

篇12

首先,有无媒介素养,对媒体和公众说话的内容是重要标志。现代传播学特别强调对象的原则,即对谁说话。从两会报道看,一些代表委员对记者和公众所说的内容有些是本部门内部的工作和成绩报告之类,显然不合适。

判断媒介素养高低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面对媒体和公众时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神态语态和衣着等等。有一些代表委员在面对记者镜头和接受采访时显然力不从心,既无充分准备,又无平时积累。他们在镜头前,或紧张失态,或语句不畅。还有官员让秘书准备好了文字,无论记者怎样问都“万变不离其宗”背来背去。此外,我还注意到,在一些新闻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总是用一种语速、一个腔调、一成不变的神态面对公众,即便内容再好也让人索然乏味。

当然,最该提醒代表委员的还是要有媒介素养的意识。这里有两个极端现象值得注意。一个极端是见到媒体和记者就躲、跑、推辞,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另一种极端是毫无媒体意识,提案议案和发言过于随意,一些被媒体和公众诟病的所谓“神提案”,也是代表委员缺乏媒介素养使然,让本来很严肃的事情成为媒体炒作的把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