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篇1

论文关键词:创新;高职;经济学基础;效果

培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得重点。《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法案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国内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改造,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高职与大学本科之间,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梯度不清晰,即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确分工;(2)课时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3)师资队伍科研工作薄弱,长期缺乏动态调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4)很多学校单纯重视专业课,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5)教师国内外交流机会少,对世界前沿经济学教学发展水平和动态了解不够。为此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体现我国的国情、充分论证当今时代的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学教学活动必须走出校院、跨越教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代与未来;必须面对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开拓、进行创新。

一、育人思路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动力

深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育人思路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学要围绕国家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努力培育高尚人文精神、严谨经济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他们在人格、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性追求,使他们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思路创新就必须首先认真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从“教”到“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国家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育人思路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学基础性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性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思路,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做到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热点,实施柔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的难点

规划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展分层教学,避免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雷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中,要增加文献阅读、学术论文、专题报告等,激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制定措施使教学内容、方法、技术与经济实践的要求相适应,加大应用内容的比重,增强时代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创新、教材更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重点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吸收前沿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经济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要跟踪国际上最新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现代内容,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一些经济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被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们注意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重新审视、组织和讲授,并且在教学要求上针对高职生降低深度,大大缩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周期。其次,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建立不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就近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研究新领域,从而可优化基础课教学。第三,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应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教材编写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典型案例,反映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经济学的学科价值。第四,在教学管理中,尽管学校和各系对教师十分放手、使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各系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四、师资队伍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改的基础

要办好高职学院最基本的是要建设一支强大、实力雄厚且具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升级,稳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要鼓励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定期到学院做专题报告,并使之制度化,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五、教育手段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条件

(一)积极开展CAI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建设,改善经济学教学条件和环境。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利用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设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来开拓经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安排上机时间课程,利用网上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设立了校内、校外动态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造经济学实验室、校内超市、学生餐厅,校外教学基地可以与一些商场、城市周边村、乡等,为使校外实践基地保持稳定可以协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参考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

(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高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目前的经济学基础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线,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在理论介绍时大都以假设为条件,高职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该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篇2

为加快打造苏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苏州国际旅游城市知名度,苏州在实施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中,着力打造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高品质服务为特征的“苏式服务”品牌。我校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引入旅游标准化体系,通过实境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综合能力。

多年来,旅游职业教育遵循着“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毕业就业”的模式,但人才质量常常难以满足企业要求。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好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关键一环――综合服务技能的培养,由于学校不具备真实的运营环境和条件,学生无法积累足够的职业体验,并提高综合职业技能。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和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我校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餐厅服务员、展览讲解员、导游员等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使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二)实境教学

指的是在学校拥有教学自的、以追求教学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校办企业中,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以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在职业岗位上学习和体验如何进行对客服务。这样,化解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的矛盾,可以保证学生积累足够的对客服务经验,提高综合职业服务技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三、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境教学的可行性

1.职业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决定了学生需要进行实境教学。学生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旅游行业的特点需要进行实境教学模式。旅游业的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旅游企业本身也类型多样,如酒店、景区及旅行社等,同一旅游企业内部有不同的岗位,每一岗位的具体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都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对客服务体验,才更好的提升专业技能。

3.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实境教学模式来实现。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能够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具备了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熟练运用,这也为考取更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这在三年制中职和高中后高职都是难以实现的。

四、实境教学的实施

(一)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的改革

实境教学由于在原有的教学环节中新增了教学环节,因而,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都发生了变化。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修订以后,依据苏州旅游标准化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化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到专业教学中。

(二)以旅游标准化体系为参考进行实境教学基地建设

实境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以苏州市旅游标准化体系作为重要依据,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将我校原有的仿真实训场所进行改建,成为学校拥有自主经营权的运营实体,实现教学与经营兼顾;二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新建经营实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还补充了原有实训教学的不足。如我校原有一家对外经营的旅游饭店,经过软硬件改造升级后,将原来的承包经营方式改为学校自主经营,总经理、部门经理、现场指导师傅全部由我校专业教师担任,员工、领班由学生担任,这就使酒店由原来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教学效益为主,可以为学生提供酒店管理专业的实境教学环境;与文化国旅合作,成立独立经营的文化国旅旅游财经学校营业部,为导游与旅行社实境教学所用。

(三)开展实境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分批在教学实体进行轮岗实训。通常是在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展为期4周的实境教学。学生每1-2周熟悉一个岗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岗位轮换。在实境教学期间,教师在现场进行指导,由学生以员工身份开展对客服务。每天学生在《实境教学手册》中记录工作情况,并进行客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教师负责对每天的学生表现进行点评,以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阶段是学生重回课堂后,教师进行提优补差。相关专业课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实境教学手册》记录内容,针对学生前阶段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示范和集中训练,并一对一进行个别指导,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实境教学模式的成效

1.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零距离对接。实境教学突破了仿真实训的瓶颈,破解了困惑已久。事实证明,经过实境教学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冠名班等形式进行订单式培养,他们看中的是具备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学生带来的多种优势。

2.学生职业成长加速,为创业打下了深厚基础。学生在实境教学过程中,看到了企业是如何经营成长的,也熟悉了各岗位要求,为学生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供了可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学生在教学实体中轮岗学习,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模式非常熟悉,为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我校旅游系2014届毕业生徐某强、谈某亮已于2015年1月开设文化国际旅行社门店,目前经营良好。

3.教师双师素质显著提高。专业教师在教学实体中进行现场管理和教学,熟悉企业运行与管理的规律,使自身的专业经验进一步丰富。经过这样的企业锻炼,专业教师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考,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开发校本教材等。同时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六、实境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14-03

0 引言

周庄是具有独特格局风貌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类聚居地,是中国江南水乡城镇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和缩影[1]。由于发展旅游,古镇保护区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得以保存,但其外围景观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已成现代化的产物,形成了今天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景观形态。它的存在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村镇的文化景观变迁提供了实证,而且对进一步探讨旅游驱动力对传统村镇文化景观变迁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1 发生学方法阐述

发生学方法是一种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2],主要研究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3]。

2 旅游驱动力作用机制分析

基于发生学方法,本文结合周庄物质文化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起源和周庄物质文化动态变迁过程两个层面深入讨论旅游驱动力对周庄物质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景点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的变化,商店数量、分布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民居功能的变化来分析探究旅游驱动力对周庄古镇物质文化景观变迁机制。

2.1 旅游景点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的变化 旅游景点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和主体依托,旅游景点的变化必然导致旅游目的地的变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到2004年,周庄的旅游发展遇到了发展瓶颈,处于停顿期(如图1所示)①。此时的周庄旅游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品类型单一、旅游业态混乱、商业化现象严重、旅游活动空间狭小、旅游产品吸引力衰退、游客体验质量不高、重游率低等。旅游景点过于集中,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总体开发层次低,发展潜力有限。同时城市化造成古镇传统景观特征逐渐丧失,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威胁。另外,观光旅游者通常是一日游或半日游,再加上古镇区空间狭小,旅游接待容量有限,对古镇来说,经济贡献度低,仅仅是门票经济[5]。

面对周庄旅游发展现状,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利用职权对古镇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手段招商引资来实现产业转型,出现了富贵园、画家村、云海度假村、《四季周庄》实景演出及一些高等级的旅游服务设施等,从而推动了文化景观的变迁。

2.2 商店的数量、类型、分布的变化 周庄历来是商业重镇,居民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在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政府推动,居民支持。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导致商店数量供不应求,产品类型与旅游需求不相符,因此政府鼓励居民参与旅游业,当地居民及外来经营者为了取得收益,利用民居开设各类旅游商店。然而,由于古镇核心区面积狭小,容量有限,商店的分布逐渐向核心区外围扩散,导致核心区外围的全功路、全福路、富贵路、云海路都店铺林立。

2.3 古民居功能的变化 周庄的古民居建于元、明、清朝代,既有深宅大院,又有普通人家,至今都保存完好。在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周庄古朴的水乡风貌和静谧的生活环境符合人们摆脱烦恼、放松身心的内在需求。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双重责任,发展旅游是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因此,古民居的生产、生活功能逐渐被旅游和商业功能取代。

2.4 土地利用的变化 旅游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旅游驱动力表现在:首先,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促进了一系列的服务产业出现,产业链延伸到住宿业、饮食业、交通业、娱乐业、商业等,产业链的延伸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其次,政府为了发展旅游,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低价、免税甚至免费的形式提供土地用于饭店、度假区或其他旅游设施的建设,政府的这些措施引导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第三,在旅游业发展早期,政府通常会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可进入性。交通运输干线地域由于接近客源市场和交通的便利性而成为旅游设施布局的优势区位。最后,土地竞租机制的结果是土地利用效益高、竞租能力强的部门或企业占据优势地域,而土地利用效益低、竞租能力差的部门或企业要么被兼并、融合,要么向低价相对较低的地域转移。通过产业或企业之间的竞争、融合,土地利用实现空间优化组合[6]。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文化景观作为周庄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其变迁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周庄文化景观变迁的循环往复(如图2所示)。

3 保护措施建议

3.1 措施分析 周庄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开拓者,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景观保护机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5个维度展开讨论。

3.1.1 构建周庄古镇文化景观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平台的构建,旅游者能够加深对旅游景点的内在认知,特别是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感知。同时平台的建立也能够对旅游景点和文化标识进行信息跟踪和动态管理,加大保护力度,真正做到文化融入旅游。

3.1.2 加大政府管理力度 政府作为旅游业推广的主体,可以:①通过恢复历史上存在但是现在毁损的建筑,达到重现历史文化景观的目的;②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新建的建筑中,实现历史文化的物质化;③打造演艺节目作为旅游项目。通过无形的文化景观传播来推广文化;④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推动新的文化景观出现;⑤建立周庄古镇物质文化景观变化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进行保护和监控。

3.1.3 坚持科学的修缮原则 在对古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整治时,坚持科学的修缮原则。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严格进行修缮保护。同时,将私有房屋的修理也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

3.1.4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加强对古镇的宣传 利用在中国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台、网站等经常播出有关周庄的保护和发展新闻。在周庄古镇区设置实时实景网络传播系统,并丰富周庄旅游官网。这些活动,能够扩大周庄历史文化等的多重价值和社会影响。

3.1.5 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及参与度 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向群众宣传古镇的价值,制定保护古镇的乡规民约,提高古镇居民热爱古镇、保护古镇的自觉性。严厉打击违反国家法规、破坏古镇的行为,全面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广大旅游者也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中,不仅成为旅游消费者,也成为文化传播者。

3.2 可行性分析 为了验证措施的可行性、合理性,本文对周庄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打分。运用均值分析法得出相关数据,其统计如表1。

国外学者Tosun Cevat依据静态统计分析认为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同意[7],这一评测方法得到普遍认同。本文基于此方法对表1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措施的均值都在3.5以上。可以看出管理人员对这些措施都是持赞同意见的,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同时在访谈中发现,有些措施正在被运用或者推广,说明实际上也是可行的。

4 研究小结

篇4

一、思想、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为老人、职工提供服务时,还没有彻底转变思想,仅仅按照工作的基本要求去做,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服务员,去主动服务。

二、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工作过程中,对重点问题、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敏感,有时还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工作出现失误。

三、管理不规范、落实不到位

在对伙房的监管过程中,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自己缺乏专业的眼光。对领导要求和制度落实上只浮于表面,没有跟上监督、检查。

四、业务不全面,仅局限于自己负责区域

作为养老事业的工作人员,对其他科室的业务不了解,不能够对外界做好宣传和服务。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从以下几点整改,并保持长期查问题、抓落实。

一、树立创新意识

决不能再延续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工作节奏,决不能再延续不实不细的工作方式,下一步在工作中打开创新的路子,抛弃“以前怎么样”的思想,大胆创新。

在膳食工作中,学习借鉴好的管理方式,学习好的创新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工作模式,整改以前的懒惰心里,用新理念充盈头脑,新方法活动手脚,作出新的动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二、抓落实、抓深入

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贯彻落实领导要求和集团各项制度时,要有盯上靠上的劲头、要有扎实深入的精神,切实将要求执行下去,将问题解决好,将认真贯彻始终。

除了落实好,还要深入好,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学习集团各项制度和餐饮操作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按要求抓好落实,对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导致出现问题的操作,要及时整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早排查出来,杜绝问题扩大化,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抓重点、抓效率、抓深入。

三、提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工作中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

膳食中的安全操作、食品安全都是关系到职工、老人的人身安全,都是关系集团的整体利益。按要求,定期不定期检查各项操作规程、食品的储存,食品的采购入库做好把关,要充分认识到不起眼的小事都容易酿成大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敏锐性,一刻也不放松。

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热情,提升业务本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