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2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课题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36-03
概念图是以绘图形式描述知识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流行的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3]。概念图法在数学、物理等教学领域已广为应用,近年来已尝试应用于护理、临床医学的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3-4]。但概念图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课题选题教学中的应用罕见报道。我们以干细胞在心血管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例,展示概念图在研究生科研选题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概念图理念与科研选题
概念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Novak提出的一种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概念进行连接,形成直观形象地关于该主题的空间网络结构,故而称之为概念图。概念图是学习者通过组织和分析信息,确定关键概念,将其图形化地排列并进行有意义的连接,因此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整判断和不断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有助于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且有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科学研究总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科研选题就是选择、确定和形成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即课题和内容)。科研选题是整个科研工作带有方向性的关键决策,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浩瀚的医学研究领域,如何确定自己的科学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科研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从诸问题中遴选出来科学问题,不仅要符合科学进步的发展要求,还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兴趣等多种因素,通常需要经过大量的比较、分析和论证,而在这一过程中概念图法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有助于科学研究的选题。
2 概念图在科研选题中的应用举例
科研课题在立题前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相关领域进行文献调研或实地考察,提出选题,论证和确定课题。在知识准备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概念图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Mind Manager软件制作概念图,如何用来建构知识网络结构。以下以干细胞科研选题为例展示如何将概念图理念运用于科研选题的全过程。
2.1 概念图在文献调研中的应用
选题调研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文献、国际互联网和具体的专业工作实践等。文献调研是选题的准备阶段。研究生需根据自身专业的需要和知识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及研究层次;再对国内外在同一领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跟踪相关发展和应用状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关键难题、发展瓶颈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储备决定着科技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的途径。在广泛浏览资料过程中,对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对比分析后提出问题。医学题目要经过一个酝酿、思考,甚至可能是相当长的构思过程,才能形成初始意念,提出科学问题。
如图1所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有关干细胞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干细胞在心血管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据文献调研结果看,目前在心血管领域,研究较多、较成熟的是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而主要应用是心肌梗死,这也是与缺血性心脏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相一致的,而在瓣膜病或高血压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5]。如图2所示胚胎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非常有潜力的种子细胞,开发易于得到、安全、有效的种子细胞,以及改善移植细胞存活率的研究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瓶颈,是研究的热点[6]。而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方面也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7],如图3所示,机制探讨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对干细胞旁分泌机制和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研究也是重点和热点。
2.2 概念图在科研立题依据中的作用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但要将这种初始意念系统化、深刻化、完善化、变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形成科学的假说,是科研立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证实假说的科学成分,即是否以一定科学实践和事实根据提出来的,或者是已有文献记载同种问题作为类比,还要通过查阅文献寻找恰当的手段证实这种假说,然后设计出科研工作方案。科研立题中思路清晰很重要,要有条理地将自己的科学假设演绎出来,此时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会把不太了解这一领域的专家搞糊涂,真正的立题依据是被认可,首先自己要头脑清晰,要让不懂行的人觉得写得有道理,懂行的人觉得写得有深度,而做到这一点有时可借助于概念图的优势。图4为间充质干细胞释放的膜微粒可能是其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重要介质的机制假想,可以作为立题依据的重要部分,这一概念图简明扼要地将大部分移植入缺血心肌死亡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改善缺血心功能的可能机制做了大胆猜想[8],当然,这一假设是建立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的,是科学性的假想,而不是空想。
研究创新性本身取决于课题的选题,自选课题过程中,可在学科交叉地带寻找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而对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来说,选择实际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别人做过的同一课题,如果能从新的角度加以诠释,也不妨为一种创新,称之为思路创新。
2.3 概念图在课题论证及立题中的作用
课题论证是为了确保课题选择正确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论证和全面评审,是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技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剖析、审议。而科研选题和课题决策是一个不断反馈并反复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调整、更改和多次论证。研究生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表述清楚,有充分的依据让专家很快了解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创新性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创新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上的创新,还可以是应用上的创新。可行性主观方面,包括科研结构和研究人员的素质;而在客观上,要充分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试验材料、时间期限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清晰的分析和表述是取得专家认可的重要方式,其中课题的具体方法实施部分因涉及内容较多,不妨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清晰描述,这样有助于专家在冗长的文字中快速找到重点。
图5举例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的实验路径,分别在细胞大体、表型、自我更新、分化功能等多水平、多角度进行验证。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用概念图法表述则更为适宜,研究生可在具体实施中巧加利用,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以层次的形式让概念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和直接化;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考过程,它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9-10]。课题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概念图理念引入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将科研思路条理化、流程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能力,而且也可拓展至其他科研课题的申请,是个实用性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
[1] Daley B,Shaw C,Balistrieri T,et al. Concept maps:A strategy to teach and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J]. J Nurs Educ,1999,38:1-6.
[2] Novak JD.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Cell Biol Educ,2003,2(2):122-132.
[3] Torre DM,Daley B,Stark-Schweitzer T,et al.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 learning with concept maps [J]. Med Teach,2007, 29(9):949-955.
[4] Harpaz I,Balik C,Ehrenfeld M. Concept mapping: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ed nursing education [J]. Nurs Forum,2004,39:27-30,36.
[5] Anversa P,Kajstura J,Rota M,et al. Regenerating new heart with stem cells [J]. J Clin Invest,2013,123(1):62-70.
[6] Passier R,van Laake LW,Mummery CL. Stem-cell-based therapy and lessons from the heart [J]. Nature,2008,453(7193):322.
[7] 边素艳,盖鲁粤,郭子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07,3(6):350-352.
[8] 边素艳,崔华.膜微粒:干细胞组织修复的新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12,43(2):96-100.
人教版教材中介绍了行星,比原九大行星少了冥王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材对行星的定义为:“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据此冥王星属行星。教材后续描述为:“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据此冥王星同样属行星。那冥王星究竟为何被“开除”?伍光和在《自然地理学》中采纳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大会提出的行星定义:“太系的行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第二,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第三,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冥王星满足后两个条件,但是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冥王星赤道半径为1160km,质量只有地球的0.24%,体积为6.39×109km3,比月球还小,被归类为矮行星。据矮行星的命名规则,冥王星改名为冥神星。在此,笔者建议修订教材时,可将行星的最新定义解释配置在教材有关行星的介绍部分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太阳大气层的命名
人教版教材中介绍太阳大气层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学生学习此内容时,会对其命名规则产生兴趣,会发问:太阳大气层是依据什么规则命名的?
人教版教材中描述光球:“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教材只讲特点,未讲命名。色球层与日冕层也是如此。金祖孟在《地球概论》中做了解释:“光球是太阳大气的低层,厚度约500km,它之所以被叫做光球,是由于它的明亮。太阳内部产生的辐射,都被它自己的物质吸收。只有光球发射的光,才能透过这一薄层向空间传播。色球是太阳大气的中层,厚度约2000km。只有在日全食的短暂瞬间,当太阳光球全部被月轮遮蔽时,色球才表现为阴暗圆面周围的玫瑰色花边,色泽鲜艳,故称色球。”这些内容诠释了光球和色球的命名来源,但是《地球概论》中的日冕仍和教材中一样,只解释特点。笔者查阅维基百科后,得知“日冕”这个词是一个拉丁词,意为“皇冠”,是从古希腊演化来的。笔者认为,光球、色球的中文名是意译的外文名,日冕的名字同样是意译于它的古希腊语本意。
三、地球自转的周期
人教版教材中描述地球自转周期时,介绍了恒星日和太阳日,突出其区别在于参考点不同。此内容为教学难点,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会作区分,认为太阳日是“假”周期,而恒星日是“真”周期。学生对否定其已有知识非常敏感,会思考恒星日是否“真”周期。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地球自转真正周期的说法,来自金祖孟的《地球概论》:“恒星日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很多老师以此为依据,来讲授恒星日为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并用《地球概论》中配图来回答学生的疑问。
《地球概论》中对此图的解释:“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360°,但在一个太阳日内,地球自转360°59′。这59′的差值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阳日比恒星日约长4分。读此图时必须注意,在太阳系范畴内,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光线是辐散的;恒星无比遥远,它的光线可看作平行的,图中所示的三颗星,指的是同一颗恒星。”首先,这个解释包含的假设,即恒星无比遥远,其光线可看作平行的,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图中三条光线都来自同一颗恒星,所以三条光线彼此间存在夹角,恒星无比遥远,说明夹角非常小,接近0°,但无论如何接近,始终不是真正0°。其次,距离地球无比遥远的恒星,是否“恒定不动”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恒星是运动的,无论其运动速度快或慢,都会对其光线产生影响。金祖孟在《地球概论》中也讲到:“如果考虑到地轴进动或春分点西退,那么,恒星日与地球自转周期,也还存在细微的差别。”至此,笔者认为,恒星日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只是非常接近真正周期。笔者比较赞同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只说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在于参考点的不同,而不指出自转的真正周期。至于自转的真正周期,还需进一步探索。
四、恒星日与太阳日、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时间长短对比
人教版教材中介绍地球公转周期,恒星年时长为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时长为365日5时48分46秒。根据自转的学习经验学生明白了为何恒星日短于太阳日,但困惑是为何恒星年长于回归年。
金祖孟在《地球概论》中解释:“由于地轴的进动,春分点沿黄道西移,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春分点每年西移50″,回归年相应地比恒星年短0.0142日,即20分24秒。这一差值,我国古称岁差,即周岁与周天之差。”
回归年的度量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为回归年。伍光和在《自然地理学》中解释:“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进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春分点每年西移50.2564″,自转轴旋进周期约为25700年。”笔者认为,地轴进动或自转轴旋进,都说明了春分点会西移,而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的回归年就比恒星年少转了50.2″左右,也即时间长度短了20分24秒。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即教的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教师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进行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驾驭课堂,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设置是个突破口――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核心。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概念
课堂有效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统率全文、有深度的提问,让学生能够积极思维,通过对多种知识问题的整合和建构,提高能力,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
二、课堂有效提问现状
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问题未经设计,不假思索,简单问答。教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没有进入思维过程。
(2)答案被教师完全控制。表面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让学生来回答,而是自问自答。
(4)候答时间过短。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尤其等待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较短,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5)先点人名,后提问题。往往会造成学生惊慌的局面。
(6)不自觉地在问题前面加上“简单”二字,造成学生反感心理,不愿意作答。
(7)一个问题还未作出明确结论,又提出另一个问题。
(8)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作评价。
(9)忽视学生提问和来自学生的问题。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解决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从两个角度加以考虑。一是学习效果。包括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探求欲;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水平;通过问题的解决,知识得以丰富,技能得以提高;在问题解答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有一定开放度,利于展开讨论和交流,诱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学效果。包括能及时了解学情,相机调整教学内容、环节、进程与教学方法;有效掌握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教学的公平公正;大多数学生有新变化。这些是以学习过程调控、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发展变化为主要参照的,体现了提问对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师生交流,教学相长。
三、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教师提问
1.开讲时提问
新课伊始,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开讲时的提问有激发兴趣式,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诱发问题式,提问的目的在于诱发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式,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开讲时的提问设置要注意:创设情境;面向全体;由易到难;衔接紧密;鼓励为主。
2.授课时提问
有效的提问应根据教学需要,在教材的关键之处,教材的重难点之处,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有效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有效的提问要注意难度适当,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不同,各类问题对他们的作用也不同。有效的提问要保证高认知水平的适当比例。合理安排低认知水平和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次序。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效的提问要能让不同的学生分层次思考和回答不同的问题。有效的提问表述应清晰明白。问题的语法结构复杂或抽象、笼统或过于概括,对学生的理解就带来困难。问题要措辞精炼、具体明了。有效的提问要把握提问的频率。不能“满堂问”,也不能不提问。
3.结课时提问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结课,要能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时的提问可以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有无不懂的地方;可以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心得、学法;可以是设置悬念,拓展延伸;可以是引导学生大胆求异和创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二)学生提问
教师在课堂“对话”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探索的激发者和引领者,要把学生看成能动的探究者。教师要教,提真问题,提高水平问题。这些高水平问题包括:分析问题、比较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学生的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产生新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提问权。课前、课中、课后都是学生提问的合理时段。课前预习是教学的开始。课前提问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避免老师反复繁琐提问,也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就拿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从字词的音、形、义方面提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肯定会遇上些艰涩难懂的字词,可以由此提问;从句子的表达形式方面提问,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鼓励从中去提问;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提问,由文章内容提的问题往往触及到课文的重、难点,甚至是文章中心,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教学;从课后思考题提问,课后思考题往往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由思考题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提到书,都会想到书店里一排排整齐的印刷品,它是记录知识、传递信息的印刷品或出版物。而书籍装帧的形式,也是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演变过来的,期间经历了结绳记事--刻画(甲骨文)--手抄--印刷等,在当代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记录。
然而现阶段人们感兴趣的所谓“概念书籍设计”,则是一门培养我们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启迪教育的课程。强调视觉艺术的概念书籍设计,目的是启发积极的创新性思想、思维意识的习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概念书籍:
一、概念设计的含义
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
以某种“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可谓是有紫红名副其实的概念设计,如同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概念车”、“时装表演”那样。概念性的设计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的构思,更多地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尽情甚至夸张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书籍
概念书秉承了概念设计的含义,运用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书籍与众不同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更要体现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要在创意中表现一定的哲理,对文化或设计的切身感受。形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演绎为视觉化形态或阅读方式,也可以在视觉语法中延展意义,运用图片表达而不是文字,将书籍真正变为“图书”。图像可以为卡通、漫画、时装、汽车、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视觉的盛宴和享受中让读者忘却文字的必需。但这些插图却不同于传统的连环画,连环画是根据文本的内容对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书籍的主角是“插图”,文字大多是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书籍的封面设计,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因素、多层次、动态的系统工程。卡夫卡曾说过:“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现代概念书籍设计师要将思维打开,吸收传统的良性因素,大胆地学习和采纳现代设计理念,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方式来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位。
三、教育学院的概念书籍课题研究
现代学院教育及课题研究讲述的概念演绎为要概念的书,将书的理念各异化,利用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体的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而是让人们从书中得到与一般传统书籍现象相反的阅读体验,得到更多的是视觉信息,从而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翻阅的。当形式有了姿态,它就立刻鲜活起来,一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因之活泼生动,使人爱不释手。当形式有了姿态,它也就有了生命。它会和读者交融,也能发出情感的信息,同时也就使书籍产生了主动的态势,伸出了它灵敏的触角。书籍设计中同样蕴涵着艺术的各种概念。
概念书籍设计课程的进行建立在探索性、未来性、实验性基础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书籍设计的概念性表现,针对书籍设计专业的同学,注重前瞻性与观念性的思考与创造,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之上,探索设计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 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也不例外。针对学生尽力引导全方位释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进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创意点和崭新的视觉表现。去用心体会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传达?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设计要指向未来?于是同学们试着把自己放进书籍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让灵感释放,创想,成长。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Study chemistry Protestantism material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ence course reform new principle
Chu Ke
【Abstract】The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 can present the forerunner's teaching principle.New course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ll brought an all new principle in the development target, course structure, teaching method...etc..Eat deeply teaching material of design intention, exactitude usage teaching material, direct relation arrive can real implementation new course of each item request.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Chemistry;Protestantism material;New principle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又是课程理念、课程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教材进行具体的教学,将课程目标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教材,充分理解课程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形式,理解编者的意图。
2006年我省进入高中课改,笔者通过暑假在黄山集中培训和半年来的教学实践,认真研修了高中化学新教材和新课改理念。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版本为例,浅析对新教材体现新理念的认识。
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的;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具体落实。新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内容丰富、充满勃勃生机。较之于传统教材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富有时代气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动学习情景素材、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新颖的内容呈现形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全新的教师理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是如何体现新理念的。
1. 新教材的结构新 新教材采用了课程模块设计,一改过去高中教材的“单元式”设计模式,“单元式”设计是以每一单元知识的逻辑关系为纽带来进行线性组织的。而模块式设计则不同,它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的设计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多样化,在保证全体学生具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化学1、化学2的学习),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实验”等八个模块。其中“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其余的为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
在对学生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总体上说,必修化学和选修化学之间的层次不同。“化学1”和“化学2”层次要求相同,内容联系密切是一个整体。从化学学科知识的水平上,“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与其它选修模块的层次不同。课程标准对今后的高考化学命题也作了明确的说明:课程标准是命题的依据,“化学1”、“化学2”模块的内容是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报考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由此可看出,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2. 新教材的内容新 新教材内容丰富、新颖,每一模块都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前瞻性,一改旧教材知识陈旧和气氛沉闷的风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与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化学发展史上重要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图文介绍,也隐含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
3. 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新 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完成课程规定的目标和内容,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要比传统教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如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既重视基础知识的点,更突显基础知识的本质结构联系;既体现知识结构,更努力使知识结构功能化;既重视具体知识事实的学习,更关注利用知识的学习来建立和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不仅交给学生最核心的化学知识的纯粹形态,更将化学知识“溶解”于自然现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生动真实的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不仅给学生讲明白化学知识,还创设问题情景和多样的活动时空环境,促使学生切身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态度情感的体验。新教材通过精心设置栏目体系,选取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活动进行整合,使同一个内容的素材发挥多重教育价值,将静态知识和动态过程整合设计、综合呈现,兼顾静态知识与动态学习过程的统一,协调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等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倡导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新教材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1)正文内容: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要求。(2)活动性栏目:如“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活动”、“思考和交流”、“归纳和整理”等。(3)资料性栏目内容:如“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提示”等。正文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活动性栏目内容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资料性栏目对进行过程方法教育和STS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4. 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新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倡导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体现新课改这一理念,新教材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根据不同的模块特点,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力求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同时考虑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整体安排设计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探究活动的本身体验。
(1)“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比较强调以指导性的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比较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查阅资料、走出课堂、调查、参观、制作、设计等多样的学习方式。
(3)“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比较重视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问题分析和推论、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相结合。
(4)“化学实验”模块则为学生创造了各种水平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
高中化学新教材比较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找到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 新教材要求教师理念新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首先,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第二,教师要树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教师应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要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多元智能观,采用科学的方法,因人制宜,及时开发学生的不同智能,从而培养出个性鲜明、特色明显的多功能人才。此外,为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教学,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学科取向的内容知识,同时又具备默会取向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必须加强专业、人文、社会等知识的学习。
总之,通过研读高中新教材,可以加深对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理念的理解,避免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重点、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抽象化。新课程的教学变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让学生去体验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去领悟新课程、新理念,在研究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关键词:体验 体验经济 顾客体验品牌化
早在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就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并认为体验是一种“已经存在但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述的经济产出类型”,它是“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钥匙”。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层次有了很大提高,其突出特点是:情感需求占据主要地位,对于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许多企业适应了体验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的变化,成功塑造了代表体验价值的品牌,如世界著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为顾客创造了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宜家”品牌所代表的已经不是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居用品,而是一种“美好生活”体验。国内也有许多成功进行顾客体验品牌化的企业,如安徽合肥的餐饮品牌“风波庄”,腾讯公司的“QQ”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体验经济时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特点,首先分析了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内涵,然后提出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实施框架,并为其成功执行提出一些建议。
品牌及顾客体验品牌化的本质
(一)品牌的本质
人们对于品牌的理解是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品牌观念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认识品牌,即把品牌看成是企业自己的东西,如认为品牌等同于产品、服务;认为品牌是用来区别不同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一整套符号系统;或者认为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消费者品牌观,认为品牌存在于消费者心中,是消费者接触到品牌符号时所想到的一切。这种观念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认为它走到了与“从企业角度看品牌”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虽然一个品牌的成立离不开消费者的认可,但在消费认可之前,需要企业提供和维护“供消费者认可的东西”。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品牌的本质应当是顾客对于企业传递的信息及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认知,而这种信息就是价值。也就是说品牌的本质是顾客对于企业传递价值的认知。
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注重使用产品的感觉,注重与企业的服务流程、人员、组织等要素接触时的心理感受,他们希望获得个性化的消费,并愿意为获得独特体验而支付高代价。所以,在体验经济环境下,品牌的本质是顾客对于企业传递体验价值的认知。只有具有针对性的体验价值承诺,并能积极兑现这种承诺的品牌才能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实行顾客体验品牌化。
(二)顾客体验品牌化本质
肖恩•史密斯认为顾客正在寻找能够填补他们生活方式的服务体验,以及能够大致说出他们愿望的品牌,把这两样放到一起,就是顾客体验品牌化。基于对体验以及品牌本质的认识,笔者认为顾客体验品牌化是使企业的品牌代表一种顾客需要的体验价值,并向顾客传递这种体验价值,使顾客感受到这种价值。它包括两个关键的部分:一是明确品牌承诺的内容,也就是顾客体验所要传递的价值,要保证这种价值是顾客需要的并且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二是品牌承诺体验价值的传递,主要是对影响体验价值大小因素的设计,实现品牌承诺内容。
顾客体验品牌化实施框架
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实施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分析顾客体验世界,了解顾客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品牌承诺,选择提供给顾客的体验价值;然后,传递品牌承诺价值,这需要对体验线索以及接触面进行设计,并要致力于不断创新。笔者对顾客体验品牌化主要的六项工作进行论述。
(一)分析顾客体验世界
分析顾客体验世界是对顾客体验进行研究,获得生动的顾客内心想法。这些想法是顾客体验品牌化工作的起点。首先应当对目标顾客追求的价值进行详细分析。一切消费都是以价值为归依的,顾客消费体验的目标也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价值。因此,顾客体验品牌化中对于品牌承诺价值的确定正是基于顾客消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特里•A•布里顿和戴安娜•拉萨利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价值论专家的研究成果,将消费者购物时追求的价值分为生理、精神、智力和情感四类,并指出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追求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后面三类。其次,分析顾客体验参与流程中,每一个接触点上的顾客体验。体验价值的创造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包括了不同的环节和细节。在这一个过程中,任何能被察觉和感知的信息或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都将被认为是体验的线索。顾客接受体验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产品、人员、环境、宣传材料、网页等的接触来获得这些线索。这些线索不但决定了顾客体验的形成,而且会影响体验的价值大小。所以应当列出顾客体验每一阶段各个环节所有的接触点,然后对每一个接触点进行描绘:对顾客可能看到、听到、感觉到、闻到的内容以及顾客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最后,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竞争对手提供的体验会影响到顾客对于体验的期望,也会影响到体验的核心点、差异点。竞争对手调查是保证顾客体验品牌差异化的基础,特别要调查直接竞争对手、新入行的公司和行业外竞争对手为顾客提供的体验。
(二)建立顾客体验平台
建立顾客体验平台是企业确立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体验。首先需要明确体验定位,也就是描述品牌代表什么。与传统的基于产品的定位不同,体验定位是以顾客体验价值目标、体验参与流程、竞争者体验提供情况等对顾客体验世界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这种定位更加深入顾客内心,能牢牢抓住顾客。其次,设计体验价值承诺,也就是描述顾客能得到什么。它在作用方面是与产品的功能价值陈述相等的,而后者常常注重于产品功能上的特点和好处,前者则是以体验的词汇描述了顾客希望从品牌中得到的特殊价值。最后,明确体验的实施主题,它统领了各种体验线索。主题的设计必须符合体验定位,具有承诺的体验价值。
分析顾客体验世界和建立体验平台这两项工作是确定体验品牌承诺的主要部分,通过这两项工作可以明确企业品牌是什么,与竞争对手相比它向顾客提供了什么样的独特价值。确定了品牌承诺之后,企业必须兑现这种承诺,也就是要将品牌承诺的体验价值有效传递给顾客,这样才能实现顾客体验品牌化。
(三)设计体验线索
顾客与各种线索的互动促使了体验的产生。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各种线索来构建体验,同时通过控制线索的质量来影响体验价值的大小。在促使顾客体验形成的各种线索中,产品是影响力最大的线索之一。顾客对产品的体验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功能、物理、美学和关联四个属性设计。产品线索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体验价值的大小,从而影响品牌承诺体验价值的传递。第二个重要的体验线索是情境。情境是独立于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刺激客体之外,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时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微观因素的总和。大多数情况下,情境因素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功能,但它们会在顾客的消费过程中影响他们的消费感受,从而影响着体验以及体验价值的传递。第三个线索是沟通,包括宣传手册、印刷广告、电视广告、网页设计等等所有顾客接触到的,用于宣传品牌的要素,它们能够向顾客主动宣传品牌体验。最后一个体验线索是员工。员工是影响顾客体验形成要素中一个的重要主体,企业设计的体验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员工负责实现的。员工的语言、态度、行为、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会极大影响顾客体验价值。与其他体验要素不同,员工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自己,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激励、管理来使其做出符合体验要求的表现。
(四)设计接触面
顾客接触面是指发生在公司和顾客之间动态的信息和服务交换。顾客接触可以是顾客与企业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或者是通过电话、传真、信件等非直接的接触,还可以是顾客与企业自主设施、设备之间的接触。接触面设计要求建立与顾客的接触并在每一接触点上对各种体验线索进行设计整合,提高顾客的接触体验。
(五)创新
为了能够一直为顾客提供具有高价值的体验,企业必须致力于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这种创新可以是突破性的,能够彻底改变顾客体验的新产品、服务的创造;也可以是对现有体验线索和接触面上原有设计的改变;或者是在新产品上市、公关、广告和促销、其他顾客能注意到的活动等方面进行的营销创新。不论何种程度的创新,都应当能够给顾客带来新奇、愉悦感,能够提高顾客体验价值。
(六)整合顾客体验
体验具有整体性,只有当顾客接受到完整的体验而不是零散的印象时,顾客体验品牌化才算成功。所以,企业必须对顾客体验品牌化前面五个部分进行整合,从顾客体验世界的分析,到体验平台建立,再到各种体验线索的设计,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创新,都应当保证与体验定位、体验主题相一致,并确保品牌承诺体验价值与实施中传递的体验价值相一致。
顾客体验品牌化所需保障
顾客体验品牌化需要企业付出长期、全面的努力。首先,需要企业实施体验营销。体验营销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顾客体验、关注消费情景、并且认为顾客是理性与感情兼顾的。只有实施体验营销才能保证顾客体验化的顺利实现。
其次,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首先应当雇佣有能力满足顾客期望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向顾客传递正确体验的态度、技能和才智。要按体验标准评估员工行为,并建立起相应的奖励机制,奖励正确行为。另外,还要保证他们的工作有挑战性并且个人能得到回报。如果员工感到枯燥、压抑,或者认为管理层忽视了自己的努力,他们就不可能传递太好的体验。
最后,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保证提供给顾客持续不断的体验价值。从突破性的创新、现有设计的创新到营销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会受到习惯势力、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感,以及目光短浅等障碍的影响。企业应该注意破除各种障碍,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保证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实施。
结论
体验经济将是人类进入的下一个经济时代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为了保证品牌的成功,企业应当使品牌代表一定的体验价值,并能将这种价值有效传递给顾客,也就是要做到顾客体验品牌化。为了成功塑造一个体验品牌,需要企业实施体验营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体验经济的到来给企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理论界和业界应当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中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译.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一、以往国内外对交往的概念阐释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流派都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比如,狄尔泰的生命哲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详细讨论。
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交往”(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常被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术语表达,例如,“沟通”、“交通”、“通讯”、“传播”、“交际”、“交流”等等。“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涵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词派生出来的。
祝大征(1994)等人认为交往指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来,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能力的交换和活动、关系、信息的交换。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谈、交际、交易、交流、交换、交融、交手、交兵、交锋,是交往某一侧面的表现。
陈旭远(1998)认为可以将交往的概念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
车文博(200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认为,交往亦称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
徐湘荷(2002)认为,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
张惠芳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教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交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具有极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谓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机制。刘豪兴等认为:同伴指的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也有学者认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儿童和他与之进行互动的特殊群体的一个连续。”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学班中的同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是体育课堂中发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万光侠,交往的哲学审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论交往价值.[J].人文杂志1994(2),19
[5]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5),86
[6]车文博等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4
[7]徐湘荷,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2(10),12
[8]张惠芳,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65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94-202
化学是高中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文理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化学知识和技术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那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实效呢?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归还给学生,因此,要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内在的认知需要是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针对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用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化学课堂教学成学生乐学、好学天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增强课堂的教学实效。生活处处充满乐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物质的检验也有理论依据,但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的东西直接告知学生,他们会觉得没趣,而且也不易理解,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先回顾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以及鉴别浓硫酸与浓盐酸性质的方法,让学生以他们熟悉的检验与鉴别的方式,找出鉴别物质的依据,从而总结归纳出检验与鉴别物质的依据,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方法诀窍。然后出示实物让学生鉴别,并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评价,当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之后就会对所学知识充满了求知欲望,教师可能因势利导抛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物质检验,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得到了收获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增强了。
二、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化学教学实效性
在化学新课改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大重头戏,为增强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在实验教学在下功夫。
(一)借助多媒体,增强化学教学实效。现在多媒体设备已经走入高中课堂,化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教学设备和手段,将课程中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或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实效。
(二)搞好实验设计,增强实验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化学实验课堂中来,获得新知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教材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往往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进行实验设计,着眼于课程教材内容,把实验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冲动,把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到实验内容上来,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新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化学实验课的实效性。
三、优化化学作业题布置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更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手段。高中化学新课改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注意作业的生生互动。在作业设计上,要注意留给学生的交流沟通空间。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类的作业,这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不断修正来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超出个人思维的新知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这样的作业,对于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大有裨益,对于学生今后的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帮助的。
(二)以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注意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生产、环保的内在联系,着眼教学目标设计出贴近生活、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三)整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知识整合性作业主要是在学完一章或者一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对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连贯性整理。在完成阶段性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提出对知识的疑问和困惑,理清阶梯策略,归纳知识要点,并紧扣这样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达成解疑、解惑、总结提高,获得新知的目的。
(四)以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借助具有“多种解法”或“多种信息”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经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思考问题的作业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这一过程中训练演绎、归纳、比较、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取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艰巨有任务,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更新观念,敢于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善于开动脑筋,付诸实际行动,勇于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以一颗充满爱、富有激情的师者之心,激发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热情,盘活课堂内在的生命力。这样,高中化学教学实效的获得,才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参考文献: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似荼的开展着。与此同时,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愈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在课改中小学思想品德并没有实质性的落实并贯彻。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应对这课程改革,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并没有对品德教学措施进行改进,而是一味的遵循着形式主义。依据有关部门研究了解得知,大部分地方性小学更是打着社会主义素质化教育旗帜,走着老式应试教育。所以,以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绝大部分的学校或地区,仍是以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和生源的学习成绩作为学校重点关注对象,并没有实质性的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以重视。
对此,本着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完善小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及成果,帮助小学生树立长远正常的人生价值理念,以使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个人行为意识。本文将对当前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作出更深层次的探讨及研究。
二、什么是体验理念,为什么会在课改中作为一大亮点?
(一) 教育理念及方法落伍
首先,当前仍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教育创新性严重欠缺。即使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浪潮下,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尝试探寻新的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办法,但却始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习过程中老师占主导位置,并未让学生参与真实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其次,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并没有适应于自己的学习步骤,全无不是跟着老师的步伐,采用预习、学习、反复温习的方法。虽说适应于部分学生,但大部分学生都是顶着巨大压力在为了读书而读书,并未享受到在读书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及乐趣,而是把学习当做了反复循环过程。而在课后,更是很少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更难以探寻能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小学教学硬件设施老旧、学习资源稀少,难以激起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
(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低
小学学生在对待思想品德课程中,其主动的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方向不端正。从而,新的教育理念,或能给予学生更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从而提升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成绩。
(三) 德育逐渐贴切日常生活
在老式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能让儿童从伴有父母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而学习其他知识,其本质体现在知识化、学科化的层面。教材更是以品、德为基点,进而逻辑性扩散并着重严密的知识结构,其根本却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而在当前,德育已然逐渐贴切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更不能屈于政治化,而当随应潮流所向。
因此,体验理念也应运而生,它符合新课改的变革,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小学校里,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走进更贴近生活、娱乐活动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自身感知道德学习已然不再是事不关己。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使得道德教育变得更加真实,能够理解并运用,能实践并获得启发,能实质性的提升学生道德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并适应各种环境,能在学习过程中把其所领悟的客观知识进行加工,构建成一个仅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自己的一种潜在的"财富"。
三、新课程新教材中体验理念的体现
(一)日常生活成为教材内容的基点
在新教材中,其内容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本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作息为引,择取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内容并以其为主体。在每个不同的主体中,更兼具与其相对性的主体活动,从而实际意义的达到劳逸结合。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在新的启发下渴求新的学习。
(二) "体验活动"是教学方式的中心
在新教材中,运用图形的方式为该主体开展的活动、游戏以及其过程进行书面呈现,通过图画的方式,引领学生透过参与的活动学习累积知识、发展自身品格。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通过看、听、玩,最后总结成属于自己的财富,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大步。
(三) "培养情感"是教育过程的纽带
透过新教材的各大主体设计,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对自身、学校、家庭乃至国家生成浓厚的情感。部分主体更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户外活动,活动中学生自身不知觉的受到各种关怀,同时也对老师、同学及他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彼此间相互的传递,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纽带,更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感情。
(四) 图文并茂、文中疑难、教学道具强化体验
通过搞笑图画和真实案例以及文段中的问题和教学卡片相互结合,既丰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更能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进而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意识,反馈出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配合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更情感化,让学生们都能切实体会到学习乐趣。
四、体验理念的实际教学意义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它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距离,真情交织,让彼此感觉做朋友,而不再是老式学习中,老师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它让教材与学生间,产生共识,通过实际体验,降低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恐惧,而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它使学生之间,产生了情感,在体验中学会互助,学会认可并理解别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换言之,经过体验式学习,小学学生的道德品格不会在他们日常生活外被他们软禁起来。日常生活是展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主体,然而道德品质却是在不断地体验日常生活中累积而养成的。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体验理念"的应用让学生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基本的人生道德观、人生价值观以及让他们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力,从而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2008年,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拉开序幕。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与影响。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产生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笔者发现,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又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传统学习方式弊端之一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之上,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弊端之二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弊端之三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习方式是当前我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教师要创造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有如下五个方面:
(1)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
(3)独特性。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在学。
(4)体验性。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学生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5)问题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内在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特别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五点特征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根据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生被动学习的效率是低下的,“要我学”必须向“我要学”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更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精编自学提纲、讨论题、探究题和练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练习和讲解穿行,注重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
二、由学生依赖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问题,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馈,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既是一种兴趣,又是一种责任。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学生独立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地自主学习。
三、从学生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和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教育学生意识到: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还应该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充分了解和利用别人的思路。
四、从自我封闭学习向开放探究学习转变
开放探究学习是指强调学习主体能动性,在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一种崭新的方式。开放探究学习方式强调要以问题为载体,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其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设计,提供了一些问题情境,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因此,政治课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特点采用开放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情境探究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近三年来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这些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学习方式的转变远不止这些,我相信,在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政治课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定会硕果累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2-02
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研究的重要主题,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区别开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悦纳、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高,也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合理的文化结构、专业水平,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概念的完善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概念的提高与完善,于2010-2011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对本人任教的09护理本科2个班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对2个班的学生自我概念差异以及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组研究对象104名,均为我院在读09护理本科专业大三学生。所有被试对象对参与该项研究均知情并同意。随机将护理本科1班学生50名作为观察组,护理本科2班级学生54名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7人例,女43例,年龄20~23岁;城市户籍学生29例,农村户籍学生21例;广东地区学生35例,外省地区学生15例。对照组男9例,女45例,年龄20~24岁;城市户籍学生26例,农村户籍学生28例;广东地区学生31例,外省地区学生23例。两组学生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相结合。观察组采用角色转换体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内容包括:①赋予新的角色。即"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师生角色互换,教师即是老师也是学生,学生即是学生也是老师"。 ②过程体验。让学生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由体验听课经历转变为体验备课经历,由体验老师的理论授课转变为以"教师激疑""学生求疑、答疑"或者将教师看做学生,进行"激疑"为主要特点的课堂互动教学。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分四个步骤完成:①老师首先讲解基本的教学规范。②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各个缓节,如检索资料、领会教材、资料综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案的书写、课件制作、课堂互动、授课时间的掌握、作业布置、教材以外需要阅读的参考书的引荐、教学姿态、语言表达等,并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动手备课做讲课准备。③准备工作完善后,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讲课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教师及时补充。④分享参与本次教学活动的体会,撰写教学反思。为配合本次教学改革,2班所选课程均为《护理管理学》和《社区护理学》,两门课程的课时均等,共计72学时。
1.2.2 自我概念测评工具及评分标准:2个班级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测评前后测评部次,测评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开学上课的第一天和第一学期期末。测评采用的工具为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进行施测。该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ts于1965年编制、台湾林邦杰在1978年修订的第三版,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十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ID)、自我满意(SA)、自我行动(B);内容维度:生理自我(PH) 道德伦理自我(MP)、心理自我(PER)、家庭自我(FA)、社会自我(SO);综合状况:自我总分(SUM)和自我批评(SC)。前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最后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及各因子得分。
1.2.3 测评方法:将自我概念量表各页装订成册,由参与该项研究且经过专业培训的的相关人员,深入被试班级,统一指导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有编号)自我概念测评,排除认为的暗示和诱导因素,测评问卷当场收回。本次研究发放问卷104分,收回问卷数等同,问卷有效率100%。
1.2.4 统计学处理:前后两次测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前自我概念测评各维度及各因子得分比较附表1。
LIU Jian-fang, ZHENG Hao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ing CDIO teaching concept into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Java Programming. Follow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knowledge servicing application". Learning from CDIO engineering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project practice, using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with task study. 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xploring ability.
Key words: CDIO; Integration; Java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平顶山学院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做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做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对Java语言的编程思想、基本语法、核心技术及在真实项目中的应用有较深的理解,掌握系统开发的流程,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到编程调试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Java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掌握Java技术的同时,使其掌握项目开发的流程,从而形成良好的软件开发思维方式和编程习惯,能够灵活地应用Java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3 课程教学方法
遵循“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和借鉴CDIO工程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教学实践,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用任务引领学习。教师由传统的授课角色转为项目人兼项目导师的角色,通过实际任务激发血色会难过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完成实际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掌握工程项目实施理念和方法。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高度融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加强。通过做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做项目学会了做事,也学会了合作,使学生毕业时真正成为“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会做事”的可以直接上岗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4 教学实施安排
《Java程序设计》课程以某小型图书馆系统为例,主要实现对图书馆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主要管理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借阅与归还信息、系统用户的信息。
(1)读者信息管理:能够对读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新增读者,如学校新来一名教师,想要借书,就必须先添加读者信息;读者信息的修改,如学生转到别的专业,此时要修改学生的基本信息;删除读者的信息,比如某个学生中途退学了,可以将其信息删除。查询读者的信息,比如有同学拾到了一张借阅卡,卡上有学生的编号,通过此号来查询学生的联系电话,从而可以找到学生。
(2)图书信息管理:能够对图书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新增图书,学校每年会购进新书,此时需要将新书的信息录入系统中;图书信息的修改,如学生借书后将图书丢失,此时需要修改图书的总数量,使总数减1;删除图书,学校在购进新书的同时,每年会对过期的图书进行清理,不再提供借阅,此时就需要将这些图书的信息从系统中删除。查询图书的信息,比如要查看有哪些是Java相关的书籍或者指定ISBN号的图书等。
(3)图书借阅信息管理:能够对图书的借阅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借阅时间等信息。
(4)图书归还信息管理:能够对图书的借阅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归还时间、是否超期、罚金等信息。
(5)系统用户信息管理:能够对系统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增加新的系统操作用户,对当前系统用户的密码进行修改,以及删除某一用户。
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根据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安排,采用分析项目所需核心知识-->教师讲解核心知识和技术-->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带领学生完成设计-->教师布置具体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下面以系统数据访问层为例,介绍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讲解使用JDBC访问数据的重要类和接口;
(2)教师讲解并演示导入JDBC包,注册JDBC驱动程序,创建数据库连接对象,创建语句对象,执行查询、返回结果集对象,处理结果集;
(3)教师演示使用JDBC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示例;
(4)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中创建基本数据访问操作类和读者操作类;
(5)教师布置作业,由学生按小组分任务完成图书操作类、读者类型操作类、图书类型操作类、图书借阅操作类、用户操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