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已成为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经济学特有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扎实的财经知识基础、顺利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已被诸多高校经济学教师所关注。

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特点很鲜明的课程。

首先,它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了平台。比如,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是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供求理论的深化和延伸;生产管理是对生产理论的深化。二是学生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缺乏对经济活动的了解,学习该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基本是空白状态。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课程,总会出现畏难情绪。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让学生有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解经济现象,解释经济问题,做出合理决策。三是教师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是一种“舶来品”,起源于对西方市场经济的研究,故这门课程的原版教材或后翻译过来的教材教师初次接触时也感觉存在困难,并且大多数教师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价格波动形成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中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条件,但往往这些假设又与现实不符,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出现诸多图表、模型也让数学基础欠佳的同学觉得非常抽象。

经济学是一门拥有强大的分析工具的学科,其分析方法和逻辑被其他社会科学,如法律、政治和社会学等广泛借用,甚至在工科类专业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中也会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如何学好、教好微观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能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认识,对经济理论的理解、经济现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经历,其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该课程中所涉及的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就像一堆支离破碎的理论块无序地堆积在一起,同时课程学习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阔,如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生越发觉得混乱和茫然。另外,数学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观经济学中很注重高等数学的运用,这对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又平添了难度。同时,现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很少有人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所布置的习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微观经济学的学了教材以外,还应该广泛阅读许多参考教材,并能适时地浏览精品课程网站,所有这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

就教师而言,由于微观经济学较为抽象,尤其在大学授课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选择,还是采取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讲授也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只能孤立、零碎地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初始教学没有勾勒出微观经济学整体框架结构,导致学生未能形成对该门课整体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这样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教师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阅历所限,所使用的案例还是沿袭前人使用的,没有创新也没有联系学生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方位设计,趣教微观经济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65-02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该门课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失去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真实情况,2010年6月底,本人借微观经济学结课之际,面向经管学院2008级国贸、会计、财管专业学生,本着自愿参加原则,采用匿名“访问式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9份,回收率为99.3%。

一、微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该课程教学效果,问卷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学习情况、授课情况以及改进建议四大方面展开调查[2]。

(一)对该门课程的评价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问卷围绕学生是否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课程是否重要、难易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国贸专业有40%的学生表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财管专业有3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但会计专业这一数字偏低仅为13%。大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程度一般。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与学生文化基础有关。我校国贸和财管专业属本一招生,会计专业为本二招生。

关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方面,调查发现三个专业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没有一人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只是在重要程度方面有差异。国贸专业有5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3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财管专业有4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2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而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的占15%,有5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导致这一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专业所属学科不同,因而该门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调查还发现,有95%的同学认识到该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关联。

关于课程的难易程度方面,三个专业的学生认识较为一致。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比较难学或是很难学。在问到导致难学的原因时,各专业学生首选的原因是“内容和曲线过于抽象”,其次是“无经济学思维” 以及“知识量太大”,也有10%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却不是很高,国贸最高也仅为40%,最低的会计专业仅为13%。这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关,很多同学都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过于抽象且庞杂。

(二)对该门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方法、过程、时间安排以及自觉性,问卷围绕学生课前是否预习、课后是否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努力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尽管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能按时交作业,且98%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人数只占3%,课后经常复习的平均只占10%,大部分同学只是偶尔预习或复习,而从没预习和复习分别占41%和23%。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仅3%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努力,认为不够努力的国贸、财管、会计专业学生分别占35%、44%、54%。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进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同学比例较高;而不好量化考核的,需要学生自主复习、预习的环节均表现不理想,也导致学生关于该课程学习努力程度自我评价不高,尤其二本的会计专业,过半同学认为不够努力。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国内外好的参考资料,包括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在问及此问题时,国贸和财管专业调查结果相近,49%的学生只是偶尔看这些课外资源,经常看的只占10%,42%的学生很少看。而会计专业44%的学生偶尔看,经常看的占52%,仅4%的学生很少看。不同专业的学生涉猎课外资料习惯不同,可能与授课教师的指导有关。有些教师特别强调参考资料的重要性,经常提醒学生去关注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告诉学生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这对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

(三)对该门课程授课情况调查

为了了解教师授课情况,本调查围绕教材的选择、授课方式与态度、课堂管理展开。我院教师选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高鸿业老师主编的教材。从调查情况来看,70%的学生对该教材比较满意,近3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而且会计专业有26%的学生希望选择浅显一点的教材。

从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内容、方法的评价来看,国贸专业有59%的学生对该课程授课质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仅为5%,,85%的学生对课堂互动表示较为满意;财管专业对授课质量不满意率为10%;而会计专业则有74%的同学表示教学质量表示一般或不太满意,75%的同学认为课堂互动不够。同时,三个专业的学生都一致认为只能部分理解教学内容。这说明,学生对课堂互动很重视,也是决定授课质量很关键的环节。

(四)对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调查

在授课重点方面,80%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到方法和理念的讲解上,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讲授。在教学内容方面,会计专业20%的学生希望压缩教学内容。关于微观经济学授课方式的选取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认为在现有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第一是“案例教学”,第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第三“教学资源稀缺”。

二、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鉴于以上调查统计的结果,为更好地服务学校提出的“三个导向”,应实施专业化-多样化-案例化-制度化四维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着实提高微观经济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业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管专业的学生大都认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比较重要且较难学习的课程,但是,本一和本二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学习的努力程度有差异。本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努力程度都较低,而且他们中有近20%的学生希望压缩教学内容、选择较为浅显一点的教材。目前,经管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都选用同样的教材和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以及文化功底的不同。鉴于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如国贸、金融等经济学学科专业且为一本招生的专业学生选择难度中等的教材,并保持原来的教学内容。对于管理类且为二本招生的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要精简教学内容并选择初级教材,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国贸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该课程的课堂互动性也较为满意,而会计专业75%学生对课堂互动不满意,也就直接导致他们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最低。同时,学生认为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单一”排在改革的第二位。微观经济学涉及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教师的讲解很重要,但是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而且会让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设置一些让学生参与的环节如“即问即答”、“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等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去思考,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也显示,虽然90%以上的学生能按时交作业,但学生大都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上课也并非认真听讲。这种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一种压力和动力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这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三)案例化

从调查结果看,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其他可获得的资源”是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首要因素;国贸和财管专业近6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教学最需要改进的是“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所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这就说明教学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最大瓶颈。尽管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微观经济学的精品课程网站,而且课堂上一些教师也做了推荐,但是,其中有很多资源受限,而且有价值的资源也十分分散,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这些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觉得现成的可供使用的资源很少。调查也显示,学生很希望老师在讲解经济学原理时能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据了解,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实施“案例教学”,但是比较分散,效果也欠佳。因此,我院急需编写短小实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手册并分发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改变学生所认为的“所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在已有的案例手册、试题库的基础上,我院应优先资助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从而早日推进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四)制度化

我院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青年教师,从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态度很认真。这也说明我院教师师德高尚。但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是否扎实、渊博看法不一,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课堂互动性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出入。调查还发现,有的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几本经典的国内外好的专著以及其他可获得的网络资源,导致学生视野较为狭窄。鉴于此,可以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并形成微观经济学教学重、难点定期会诊制度。课程组的老师定期汇集在一起,一起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重难点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方案,分享教学“秘诀”,这将会大大提升微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篇3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篇4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