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2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班级文化建设成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划一走向个性、从单一走向多元,班级文化建设成为了师生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有效促进了班级的课程建设和班级的教学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学生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为目标。过去的班级文化更多呈现的是单一的爱国、励志等单调的化,其目的无非是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考试分数,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新课程实施后,班级文化建设也随着课程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小组建设、多元评价、精彩生活等内容。本文就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作一探索。
一、四块展板文化建设彰显课程文化
为了更好落实新课程文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班级风貌。每个班级设立了四块文化展板。第一块展板的内容是小组建设。班级按照每组六人的原则,把班级人数按综合素质分成若干同质小组,并且要求小组内的六名学生团团坐,综合素质相近的学生面对面,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助于小组的管理,要求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其它学生承担小组内的学科组长,即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管理及时、评价到人。第二块展板的内容是小组周评。即每周对小组进行评价管理,就是把班级的管理分解到小组内进行管理,通过小组的管理使班级管理走向微型化,提升班级的管理效能。小组的评价指标与班级的评价指标保持一致,小组即班级,有效增强班级的管理质量和效能,强化了小组内的竞争与发展。第三块展板的内容是班级风采。把班级内学生的各种特长学生的成绩展示在展板内,用于激励全班学生的竞争与发展,每月进行更换,同时可以通过评选班级新星、十佳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个性发展。第四块展板的内容是班级建设。把班级管理方面的事务展示出来,强化管理的团队意识及拼搏精神,实现班级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及时性。
二、读书文化建设彰显班级内涵
在班级的前左角设立一读书专柜,最上一层是报刊阅读区,学校为班级订阅了德育报、中国教师报和中国青年报,通过每日的读报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外部世界和成人世界,了解全国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成果。通过读中国教师报,可以了解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信息,丰富自己的学习理论。阅读中国青年报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代的要求和精神,关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强化自己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甚至可以从报纸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读书柜的中间层是班级书架,一是学校统一配置的图书,二是班级学生主动捐助的图书,供班级学生平时阅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把班级的读书手册摆放在合适位置,供班级学生阅读。有的班级还设立了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展示区,相互交流读书体会和心得,促进学生多读书、常读书、爱读书,用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黑板文化建设彰显小组个性
为了展示班级小组的优势和学习成果,把教室前后黑板竖分割成多块,每块大约五十公分宽,每个小组有一块展板。最上面一行是组名、第二行是组训,下面是小组内平时学习的展示区域。班名的要求是选择具有激励意义的词语,且容易形成小组共同追求和思想,便于班级的评价与管理。如吉祥组、大雁组、鲁迅组、成功组等,组名代表小组组员的价值追求和小组品质,形成小组共同的意志,班级安排适当时候进行班级的展示与评价。组训以名言为准,一句最佳,便于书写和记忆,最好是小组内共同理想的代表。如:一切皆有可以。一分辛苦一分收获。
四、规则文化建设彰显班级管理风格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前提与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保障良好学习环境和秩序的基石,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转变班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班级制度是在班主任主持下,由班长与班委共同制定的班级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等,班规的制定要具有班级特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特色,尽可能是每学期开学制定,期中进行修订,让班级制度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班级共同遵守的法规。制定法规的过程中,可以参照美国、德国、新加坡的班级制度建设,丰富制度的内涵,让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中外不同国家的班规,从中学到有效促进班级学习生活的规则。同时,小组内也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组规,用于规范小组内成员的言行举止,建立文明小组和文明班级,实现班级的有序发展。
五、作业文化建设彰显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个性化的,作业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适量而有效的练习,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平时的学习要求班级建立有导学案、练习学案和学习纠错本。学生把每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摘录在学习纠错本上,并且进行分类总结,分析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找到自己的学习规律,有效促进自己的学习力的提升。导学案是教师编写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要求学生一定在课前独立完成,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习惯,学会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善于合作,敢于展示。在导学案练习中,学生要用双色笔把问题点勾出来,便于合作学习时解决,把解决的方法和窍门记录下来,形成学习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班级管理方式要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同时班级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也要更新,以形成新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确实让学生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习与成长,学习不是掌握多少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阅读与练习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规律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终身的一种生活。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了计算机体系。管理者认识不足会直接制约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进程。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也不到位,并且习惯用以往的程序进行工作,没有根据时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甚至对其有一种抵触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信息化进程停滞不前,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2)基础比较薄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在处于由以往的认识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其信息化的基础很薄弱,无法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其次,人事管理的模式变化比较快,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软件跟不上变化的情况,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准备不足,没有进行后期支持的团队,系统的升级和更新达不到要求,系统无法发挥出其真实的作用,不但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到了工作的开展进度。
(3)人员信息共享不充分
很多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站在学校的大局观上进行规划和统筹,这直接给信息系统的设计以及开发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导致信息不能够充分共享。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人事信息库,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却达不到需要,共享的数据不但不够,甚至还会出现信息陈旧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办法和对策
(1)不断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一个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该具有比较准确和实时的信息,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本校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才招聘和培训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培训和招聘,浪费大量的资源。信息化系统还能够提供一些信息自助服务,各个教职工和领导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信息查看修改等,并且教职工也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监督人事部门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随着数据修改权限不断地下放,进行人事管理便不再专属于人事部门,每个部门都能够在权限内进行信息的修改和共享,这要求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构建和维护。
(2)不断进行工作流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以往的人事工作中,最繁琐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勤休假进行处理,计算教职工的月工资和信息管理。这些工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人工计算,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并且还能够进行自助服务。当教职工的信息发生变化之后,可以由教职工自己去更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事部门进行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3)必须提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的重视程度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系统的灵活性。由于每个学校的人事信息都比较机密,必须保证其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大对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的重视,确保系统运行的过程高效、稳定,减少那些恶意的侵入和破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达标的团队对其进行后期的支持,当政策和业务有所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反应,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减少资源的浪费。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1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建设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育人氛围。好的校风具有“强制性”“原发性”和“能动性”的感染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和促使主动成长意识的养成的功能。因此,高校应在提炼办学历程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校训基本精神,通过回顾、传承、发展的文化建设路径,实现正确价值观的跨时空对接和传承,以网络多样性平台为载体,通过论坛、主题交流圈等具体形式,在师生中开展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大讨论活动,进一步丰富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内涵,为建设健康校园风尚而努力。
2加强班级、寝室文化内涵建设班级和寝室是高校文化有效载体和基本建设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的核心区域和关键因素。通过班级和寝室文化建设,锻造团结进取、和谐健康、勤奋学习、诚信有礼的优良风气。在班级、寝室文化建设上,要着力构筑班级文化的核心内涵,以班集体共同指向和认同的个性文化符号和形式,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以班训、班旗、班歌、班徽等具体的文化形式以及文化进寝室具体举措,确立集体成员共同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精神导向,进而促进班级、寝室文化内涵建设。3加强人际关系建设加强人际关系建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心态,提升学生协调、协作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作用。要做好学生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和干预、心理档案建设等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做好跟踪、预防和指导工作。用同学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搭建人际交流的平台;通过主题论坛、“话语墙”以及微信、QQ群、意见箱及直接对话等形式,畅通学生的话语渠道,打通人际屏障,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坦诚相对、顺畅对话、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增进感情、融洽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良好人际能力培养创造条件。4做好节庆、纪念日活动安排工作充分利用相关纪念日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结合本校区位、发展历史及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文明礼仪、诚实守信、感恩知报等主题教育活动,倡导校园文化主旋律、传递校园精神文化正能量;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国旗下讲话及各种类型的表彰、颁奖典礼等校内有影响力的活动,开展能触及学生灵魂的主题教育活动,激活学生成长内力,构筑校内正确的成长观和价值观导向。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1加强媒体等文化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大管理和建设力度,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各级网站。网站在坚定政治立场、恪守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开辟相关专栏或论坛,直面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主要内容,不回避、不遮掩,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做好答惑、引导和统一思想的工作;发挥校园博客、微信群具有高点击率和兼容性强的优势,与其他舆论载体形成合力,占领学校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办好内刊,不断丰富办刊内涵、提升办刊水平,瞄准文化建设全局,共同构筑立体化文化系统。2做好文化环境建设工作按照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主旨要求、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彰显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建设思想,建设好一批体现共青团及青年学生文化项目和工程,按照逐年推进、渐次丰富、规模发展的宗旨,分步、分时段地夯实建设基础,促成建设成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利用学校的宣传资源和平台,宣传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和展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新工作动态;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和实际需求,加大规划、建设校内大学生活动场所及硬件建设的力度,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要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节奏和步调,逐步构建机制流畅、运行高效、执行有力、落实到位的制度文化体系,宽视野、高角度地辐射工作全盘,目标设定靶向直指具体工作和问题要脉,挤掉水分、细化环节、讲求实效。1构建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根据本校学生管理体系科学、合理运转的实际要求,构建学生管理构架系统,系统下的项目和条款涵盖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主渠道和多分支相协调的一站式统筹,全面加强现有制度的改良和新制度的创立。制度建设实行动态化、灵活性的调整机制,根据制度实际操作情况及工作的需要,顺序推进、逐步完善,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形成流程简化、简政放权、重在指导、科学考核的工作机制。2加强二级单位文化建设系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系部和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班级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班风、学风建设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班干部、团支部工作职责,班级有关学习、常规、活动设计及参与情况,早操、早功、卫生值日、班级日志填写等内容以及各项工作的计划、总结等。各班级要根据本班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使班级体各项工作有着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品牌文化是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核心价值。品牌特色文化建设要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建设目标,按照广泛建设、重点培植、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按年规划、逐步筛选、重点打造,建设一批具有本校鲜明特征的文化品牌。1举办规模化的综合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渠道。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参与性、覆盖面,既要有基层的、与专业特色相联系的文化活动,又要有学校层面的、规模化的,体现艺术教育成果的艺术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在全面整合校内原有文化活动的前提下,进行提炼、重组、再造和提升,在开展好校内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力争赢得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教育局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领衔承办地方高校群体性、规模化的大型综合文化活动,实现校内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社会层面文化活动的精英化的互动、交融,通过校内普及、校外展示,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放眼全体学生,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强调群众性,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2开展大学生论坛活动加强校内大学生活动基地建设的力度,开展校内“大学生论坛”活动,可邀请校(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及校外专家参与,明确主体的活动模式,开辟“一起说说”“舌战群雄”“大事小非”“真情话语”“名家明见”等主题板块,在正确引领和指导的前提下,创设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让同学敢说话、说真话、听心声、长心智、达共识,用同学自己思想和话语能动锁定并倡导校内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同学自觉自愿地与学校伴同成长。3做好识别标志等视听文化建设工作校徽、校旗、校歌等识别文化符号,是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和培养目标和诠释学校文化形象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学校已经识别文化基础,做好系部系旗、系徽、系歌的设计和创作工作。工作过程中,要倡导文化共性和代表性,突出专业特点,体现学生文化诉求,为系部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支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倡导学生戴校徽、穿系服、唱校(系)歌,用实际行动尊重并捍卫主流文化,以文化统领行动,以行动促培养成果。4开展以专业技能大赛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文体科技节活动大学生文体科技节是学校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文体科技节,既要立足已有建设成果,又要和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进行分流、改造和优化,要以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为先导,成为学校文化系统的组成项目。活动要突出品质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的有效定位。在活动中要着力开展分类技能大赛,专业技能竞赛开展要立足实际、科学分类、系部承办、校级评选,要尊重专业个性、打通专业共性通道,既分类又统筹,全面提升技能竞赛水平。5做好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建立校、系分层次管理体系,开展学生的社团特色活动,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向,保证社团项目与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统一性。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社团的常规管理,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创设品牌社团。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原则,全面加强学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要重点培养和锻造几个品牌项目,以品牌的示范性和社会影响力来拉动社团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此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系部做好落实,各系部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规划下,根据系部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体系。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要形成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共识,通过构建学校领导领衔主管、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学生工作部门实际操作、系部等基层单位积极落实的组织机构和保障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和责任人要依照相关管理办法对各种舆论平台实行有效、有度的监管,积极培育和弘扬校园文化建设正能量,堵截错误的思想潮流和低级言论的传播,澄清模糊认识、引导舆情方向,禁止有悖党纪国法和伦理道德的、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在校内传播。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类型和内容,成立相应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指导,确保建设成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学校应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到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去,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以及保障系统顺畅运转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建设分项计划和管理制度,实现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学校应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根据建设进度纳入到当年的经费预算,高度重视文化项目基础工程建设和人财物的投入,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综合保障;要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灵活调整工作方法和手段,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创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李秀华 张国平 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一、简单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
我们现在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XXX人,明年在校人数就可能达到XX00余名,教师共计99人,在XX区算是大学校。学校占地28.5亩,场地很小,基本满足不了学生活动需要了,200米跑道撑不开所有学生活动,所以初三要在前小广场和门口的小路上进行体育活动。虽然目前学校硬件落后,但我们办学水平不落后,甚至是超前的。我们初中教育教学成绩从2004年稳居全区首列。赢得来全区同仁和精武镇老百姓的赞誉。多年来,我们抱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思想,通过"主题管理,和谐发展"特色管理模式,践行"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的办学理念,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风格,"顾全大局、严管厚爱"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学校工作汇报:
1、文化引领
学校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孕育了"和谐进取,争创一流"的学校精神。这就是"文化",,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严格意义上就不能算是学校;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在13年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我们的愿景:要把XX中建设成充满书香气息和儒雅氛围的学习化校园;建设成师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成长乐园;把XX中建设成区一流,XX市著名的学校。
一年来学校从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堂文化的全面创建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学校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信念".这信念中包含着责任与使命,爱心与真情,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
2、明确地提出了学校三个发展目标:和谐进取争创一流的学校发展、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发展、三会三有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会梳理、会思考、会做事;有礼貌、有责任、有成绩。
3、德育工作以"和谐"为核心工作目标,确定在规范的基础上,和谐、稳定,向文明迈进的主题工作思路。
1)。 积极探讨主题管理模式及班级文化建设
德育工作以主题式管理为主要模式,在学校月主题、周主题主线的基础上,开展了起始年级以"规范立志"为主题、中间年级以"自律成长"为主题、毕业年级以"责任文明"为主题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提高班级管理层次,拓广班级管理和宣传的阵地。成功的举办10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班主任论坛。
2.)开展了学生形象工程的教育
在我校以"规范、自律、责任"为主题,以仪表仪态、大课间活动、个人日常表现为抓手的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主题"抓实形象工程,教育见成效",制定了我校516学生形象标准。""5" 指5个形象,即晨会前、候课、课堂、午休、放学后五方面的形象,是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基础。"1"指我校系列活动,包括阳光体育及各种实践活动,是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强化载体、展示平台;"6" 指6个文明,即着装文明、语言文明、就餐文明、课间文明、如厕文明、习惯文明。以上"516"工程涵盖了学生行为规范的方方面面。通过班级对抗赛、小组PK赛、个人擂台赛、课堂监督卡、班级日志、成长足迹卡、家校联系卡、纠错罚单、三省卡等等管理机制规范学生在校言行,导其行入其内,学生规范的言行势必延伸到学习的自觉。
3.)践行"日有所思、日有所获"学生成长档案卡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在教师和家长的辅助下,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目前成效是:学生会梳理、会思考、会做事、有礼貌、有责任、有成绩。在区教育局组织的"互比互看"活动中受到好评。
4.)文明学生、三好学生评选工作,鼓励先进,树立典型。
5.) 体育、艺术教育有成效
组织了校14届田径运动会。今天区运动会,取得了运动成绩团体总分初中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精神文明风尚奖。大课间活动无论是做操还是冬季长跑都给学校增加了朝气,获区级评比一等奖。
6.)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引下,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发了我校18类课外活动小组。在此基础上,形成美术社团付中画社和梓馨社、书法社团墨馨社、剪纸社团巧馨社、舞蹈社团、足球社团七个学生社团,并活跃在各级各类的展示和比赛中。另外,我校的第八届校园艺术节在天津日报、西青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对促进班级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墨馨社获得天津市10000元活动基金。
二、教学工作以"课堂"为核心工作目标,确定在狠抓落实的基础上,探讨"合作互动式课堂"的主题工作思路。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我们坚持做了:
1.)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全员参与
每学期开学初, 35岁以下青年教师都要进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活动宗旨有三个"强化",即:强化专业知识、强化整体建构、强化系统梳理。学校规划所有青年教师用六个学期累计三年时间熟练掌握本学段教材结构及课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三步五环节"课堂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从教学实践中改变一些形式化和低效化的课堂现象,学校本着先规范后创新的思路,提出了"三步五环节"课堂模式。通过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点拨引导、评价反馈五环节,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拉进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教学论坛、课题研究、校本教研、说做课比赛、读书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提高。
4)月清测试以及考后的三会(教学分析、学生会、家长会)极大保证了教学成绩的稳定提高
5)毕业班的体育训练、课间、中午的培优扶差,以及付中老师们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保证了历年中考文化、体育成绩双第一。
6)教学开放日增强了师生和家长的沟通
诚挚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迎接家长。开放日我们向家长呈现所有任课教师的所有科目。我们敢于在家长面前亮相,不怕家长揭短,不搞活动演习,向家长展现真实的付中课堂面貌和学校管理,打开门办学,诚心诚意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通过两届活动信息反馈,家长对活动的满意度、教师表现满意度、教学方法和手段满意度均在97%以上。
三、后勤工作以"服务"为核心工作目标,确定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的主题工作思路。
牢固树立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发展的思想,强化自觉服务意识,变后勤为先行,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确保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展开。
1.师生用餐饮水,质量、安全有保障
2.楼内学生厕所以及楼道卫生有保障
3.学生活动设施安全有维护
四、人事工作以"团队"为核心工作目标,确定在聘任制的基础上,探讨"先评后聘"的主题工作思路。
1.班主任评聘方法
为了调动老师们担任班主任的积极性,我校在班主任的聘任上采用先评后聘原则,分为自评自荐、他评他荐、聘用上岗三个步骤。
2.工会及教代会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凸显。通过开展"征求建议"活动,就教职工提出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职称评定、教师待遇、学校文化建设、评优方案、奖励方案等方面的建议,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征求意见、反馈意见、研究讨论、制定修改方案,将修改后的方案在校园网上公开,号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再征求意见,讨论修改,逐一及时加以落实。各项规定出台必经教代会讨论通过。
3.年底评先:评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辅人员、学习型教师、优秀师徒对子星。
4.学年工作亮点评选:各处申报工作亮点并述职,评出校级"十大亮点"工作。
5.开展教师群体活动(大课间教师活动、0
五、党建工作以"旗帜"为核心工作目标,确定在践行"承诺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
1.履行党员承诺
2.负责党员卫生责任区
六、安全工作以"幸福"为核心工作目标,确定在规范、细心的基础上,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主题工作思路。
1.疏散演练
为了提高学生在突发安全问题的逃生技能,我校在每个学期进行安全疏散演练。
2.安全教育(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师到学生和学生家长)
学校每学期统计学生出行方式、发放安全常识和家长信、签订安全责任书,组织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开展交通安全征文,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3.设施的安检和维护
七、今后的主要工作
1. 以各项制度为依据,做好常规工作。常规工作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检查、督促、完成;第二层次,探讨、评价、提高。
2. 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理念,推进特色工作。主题管理、和谐发展。主题管理是具体的(德育:班级文化特色;形象工程进一步深入;日有所思、日有所获学生成长档案卡再完善。教学:打造三步五环节课堂模式;学风建设)
3. 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深化重点工作。学生规范文明、学习成绩提高这是两条生命线。牢牢地抓住文化建设载体,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形成班级凝聚力。人人有责,把学生形象工程落实好,通过三步五环节课堂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形成课堂教学特色,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习成绩。
1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提升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毕业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应运而生。校企合作班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校企合作班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生泰尔集团等六家企业合作办学,开办校企合作班,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合作班班级文化。
2.1班级命名体现合作企业特色
校企合作班打破了以往按照专业进行班级命名的体制,根据合作企业的的需要,设置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禾丰班、大北农创业特训班、大北农农牧职业经理人特训班、生泰尔班等。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企业班名,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班级和企业的认同、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院在教学区及学生公寓设立企业文化展板,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及时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和报道校企合作班的主题活动,让全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校企合作班的文化气息。
2.2将企业文化课程纳入学员培训体系
为真正体现“文化融入”,合作班开设相应企业的文化素质课。通过介绍《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化营销流程及实践应用》等内容,让广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介绍《营销知识入门》、《就业实践指导》等课程,结合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介绍《成为企业人》、《现代商务礼仪》等课程,让学员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前景,以良好心态应对毕业后的角色转换。
2.3走进冠名企业,深入感受企业文化和真实生产环境
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校企合作班学员共同深入大北农集团、禾丰集团等开展参观、走访,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生产规模、发展愿景等,对企业建立最直观的印象。每年寒暑假期间,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学员在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内容包括军训、岗前培训、企业参观、素质拓展、团队辅导、市场实习等内容。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院联合对学员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表彰。
2.4校企共建,实现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
校企合作班筹备过程中,企业和学院共同负责对班主任的选拔。校企合作班成立之日,举办开学典礼,校企双方各选聘一名沟通能力强的班主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并对班主任以书面形式进行任命。竞选出班级干部,负责日常的班级管理与活动,制定班级管理规范,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效
3.1增强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知识技的学习能显得更重要。对于合作班级的素质教育育工作,学校和企业采取共同对其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针,坚持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强化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素养在文明礼仪行为的训练中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学农爱农》、《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报告,让学生懂得了要规范自身言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企业做事。
3.2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
校企合作班通过举办企业高层领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综合素质、职场竞争力、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对于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求职取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许多学员主动选择在毕业后进入相应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其他企业就职时也能很快适应岗位并脱颖而出,使企业对学院学生十分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学院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在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其将来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
3.3加强了农业院校学风建设
校企合作班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由冠名企业资助的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学院在外语、文体、演讲、写作、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因受到合作企业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校企合作班对大学生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礼仪教育等,既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在校企合作班的带动下,学生学习风气不断好转,考研率、外语过级率明显提高,违纪率、补考率明显降低。
4丰富了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充满朝气与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的特长。在校企合作班班级建设过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如禾丰集团师生联谊元旦联欢晚会、禾丰集团就业能力大赛、大北农集团篮球赛、生泰尔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互动,加深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内涵,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班级文化建设是给学生输入积极力量的主要途径,建设班级“合作小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做好班级的“合作小组”建设还是建设班级管理文化,形成班级积极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合作小组”建设对班级管理文化的作用做一个浅析。
1.基于“三人行”的小组建设
1.1建设动机:互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在小组中成员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1.2建设原理:学生们正面的互相影响。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合作、探讨问题,无形中把自己擅长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并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
1.3小组结构:三个人为基本单位――好、中、差。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方面有梯度差异,小组内有榜样的力量,有学习的方向,有助人的环境。
1.4成员数量:每个小组由两个“三人行”单元组成。每个小组有六人,按两个“三人行”单元,小组成员数量合适,并能发挥出集体的力量。
2. 小组建设的基本要求
2.1有组名、标志。每个小组要设计组名和标志。设计时要有小组的特色,在组名上就能体现出小组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如:必胜组、精英组、飞翔组。还有的小组组名以组长的名字命名,如超人组(组长王超外号“超人”),P・K组(组长名字丕坤打头的两个拼音字母组成,时髦而又贴切)。
2.2有组训。如:振翅高飞,永不停歇;超越梦想,我与争锋等。组训让小组更具凝聚力。
2.3有组规。组规让班级的管理缩小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内自主管理,管辖范围小,利于实施,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比如有的组规是:上课不准睡觉,若违反,罚替组员倒一周垃圾,倒一周水。
2.4有组内计划、目标、追求。如“狂人勇组”的特色学习计划:每天在计划本上积累一个成语或英语谚语。目标:班级第一。各小组都有计划、目标、追求,使小组之间产生了竞争,也让小组内的合作更加紧密,整个班级形成比、学、敢、帮、超的氛围。
2.5有组内严谨的组织和分工。如何做好小组职责分工呢?
思路一:行政功能建制法(特点是按职责分工)一长五员制。小组长:负责协调整个小组工作;书记员:负责小组活动内容记录;考勤员:负责小组活动考勤管理;欣赏员:负责组内奖罚(提倡以欣赏为主);保洁员:负责组内卫生工作安排;课业员:负责学习,作业,讨论组织。
思路二:项目特长法(特点是依个人能力分工)一组多长制。如: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物理组长、化学组长、历史组长、地理组长;或音乐组长、体育组长、美术组长、文学组长、书法组长、舞蹈组长、演讲组长等。各个项目特长组长负责本科目学习的全部工作,如收发作业,帮助其他同学,和老师联络等。
小组内有严谨的组织和分工,既发挥了小组各成员的特长,又使小组成员都有成就感,从而使小组的合作、管理能高效运转。
3.基于小组的班级文化建设――晒
晒即展示,通过各小组的墙报和工作桌或班会课把本组的建设成效晒给大家看,从而完成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3.1晒组名、晒风采。每个小组都有一块儿墙报,墙报就是小组晒成果的天地,每个小组都把本小组的组名、意义、成员简介等以各种美观的形式晒到墙报上,让大家欣赏观看。
如:子衿组。
组名寓意:曹操有诗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们组的名字便是从中得来的。“子衿”本指读书人的衣袖,现在就喻作有知识文化的人。
组员介绍:曹阳,我是本组唯一一名男生,略有些小活泼,是本组一支活跃剂。我是王莹,我是沙日娜,我们俩就有点小幼稚了,两人常常喜欢拌拌小嘴,吵吵小架,常逗大家开心。我是组长张伟娇,性格内向,待人温柔,工作我会很认真严格。我是康海英喜欢绘画,愿意为班上宣传出份力。我是苗瑞,有些腼腆,同学称我是英语小能手。
小组宣言: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
小组特色:低调是子衿七组的特征,上进是子衿七组的内在气质,小组成员各自相拥着自己的特点,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3.2晒特色计划。
如:向日葵组挖掘自身潜能、挑战弱势学科21天特色计划。
(1)小组奋斗目标――争创第一;
(2)小组宣言――“班级第一,舍我其谁?”
(3)小组任务――每天坚持听写20个单词;
(4)个人提升――每人认真练50个钢笔字;
(5)特色要求――每人每天完成2个个性学习任务。
3.3晒全家福。把本组成员的合影照片贴在本组墙报上,展示出本组成员的团结和自信。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房山区教委依托《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始终坚守“文化育人”这个中心,将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放在育人上,做“心中有人”的学校文化是房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创建过程中,房山区做到了五个结合。
一是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2014年,房山区教委颁布相关文件,部署了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具体要求,列出了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工作的“任务书”和“时间表”。截止到2015年4月,有26所中小学被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2016年1月,房山区又有17所中小学参加了第三批评审。
二是理论建构与务实推进相结合。理论建构是学校创建工作的难点,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房山区依托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刘永胜、吴`校长工作室,以及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资源,先后三十几次开展创建指导活动,引导全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向上生长”的目的是“向下延伸”,所有申报学校都反复经历了“实践―指导―修改―再实践―再指导―再修改”的过程。这种结合使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典型示范与全员参与相结合。创建之初,房山区教委就制订了交替引领、共同提升的推进策略。首先,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以区级现场会和走进示范校的形式,分享创建的过程和成果,创建以来共举办21次走进示范校活动。其次,以第三批的创建引领第一、二批的文化生长,使学校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在创建过程中,房山区教委邀请了第一、二批示范校的校长作为入校评审的评委,同时打通学段设置,中小学相互走进。这种既分批次又不分批次的全员参与、交替引领模式,使校长队伍迅速成长,学校办学实践和理论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四是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在创建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做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又要汲取时代元素,做未来公民的“生长孵化器”。为此,房山区教委一方面要求各学校带领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共同追寻学校历史,思考学校未来;另一方面请专家走进部分学校,点对点地进行指导。
五是督导评估与奖励激励相结合。首先,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体系,每学年由兼职督学随教委督导组一起入校督评,通过听汇报、听课、查档案、看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文化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其次,为了鼓励学校的创建工作,2014年起,房山区教委对市教委、市财政局拨付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经费”进行重新分配,对被评为示范校的学校进行奖励,对自主申报的学校进行补贴。督导评估、资金奖励等措施推动了学校创建水平的提升,调动了学校创建的积极性。
实践扎根,百花齐放生态美
在学校文化建设创建过程中,房山区中小学校长重视学校文化的系统推进,积极努力寻找各自学校的文化特质,立足区域资源与文化发展实践基础,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建构个性化的适宜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秉持学校文化“心中有人”的价值理念,努力让学校文化落地生根,百花齐放。
坐落在有“京西南第一水乡”之称的长沟镇的长沟中学注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整合地域独特文化资源,建构了“钟毓教育”文化品牌;始建于1847年“卓秀书院”的良乡一小进行文化寻根,基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卓秀”文化理念体系;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变革与学校原有的“体验”教育特色基础,以追求教育本真,形成了以“行于实,方乃成”体验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育人体系;窦店中心校的“1+N”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和辐射作用;良乡四中基于学生成长期待,立足育人目标实践,提出“明礼・立责”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史家营中心小学立足房山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挖掘资源优势,开发了学校特有的“百花”课程体系,如利用毗邻国家4A级景区圣莲山这一资源,开发了“房山圣莲山风景度假区学生教育计划书”“走进圣莲山”综合实践课程,使资源变成学校的有效课程,体现了文化的生态性;良乡三小、房山四中都是基于打造现代学校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体系,如良乡三小的“服务教育”、房山四中的“生态教育”等。
内涵发展,文化建设见实效
一是形成了“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区域教育核心价值观。心中有学生、有教师、有家长,始终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让教师得到解放,让家长成为最坚实的合作伙伴,是房山区中小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形态,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作风、校风精髓,是一所学府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无论是省城高校还是省会外的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地方高校,通过多年的自主探索和历史积淀,形式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独特的办学特色。但是,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相对不长,受各方面资源限制较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个人价值,开发自身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所组成。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载体,但内在的核心标志还是精神文化。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的投入,使得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这往往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个性魅力相脱节,导致高校隐性的精神文化缺失。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一旦跟不上,学校软实力竞争就会落后。
2.校园文化受多元文化影响加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都变得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地方高校,由于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消减,教师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情绪,很容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受到严重影响。
3.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视野还趋于狭隘。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当前,很多地方高校依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工部门、党群部门的任务。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性意识不强。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积累与积淀,这需要全校师生为之共同努力。目前在地方高校中,教师层面统一思想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学生而言,多数人在做好学习的同时未能被校园文化活动所触动或吸引,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也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大打折扣。
二、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宏观入手,并作出整体的思考与探讨,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群体、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形象。
1.提升办学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它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地方高校应在整体办学理念的具体指导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优势、教育教学改革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人文精神素质的提升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点建设内容,逐步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校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2.走出建设误区,纠正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工作。但某些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把二者当成一回事而混淆。我们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方面,校园文化侧重以学校自身未来的良性发展作为凝聚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以培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侧重于思想、意识、观念、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与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方面考虑学生的思想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日益成为地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区分两者的概念,走出误区,更好地进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3.强化主体意识,调动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如何激发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手段,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树立意识、建立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员工以身作则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二是注意寻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点,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班级、社团等组织的建设力度;三是让各级学生组织活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定位、策划、评估、总结、宣传等工作来以进一步提升自我人文思想境界、完善知识结构与技能、加强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师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凸显、校园文化气质的展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并合理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一隅的名人塑像、主过道的成荫绿树、主楼的名人题字、校园草地上立起的名言警句牌……都将校园物质环境设计与大学自身所提倡的校风学风、大学精神有机结合,使身在校园的师生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感召力。
5.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
学校作为一个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人才的场所,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和条例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来发展、繁荣校园文化。制定较完善、规范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让校园文化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功能。当然,制度建设时应与转变办学观念、推进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的制度要规范执行、常抓不懈,这才能保证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取得实效。
相比大城市,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先天”劣势,但是,地方高校自发而有计划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望会更强烈,创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也会做得更加扎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要统筹兼顾,常抓不懈,正确制定对策并有序付诸实施,努力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岳恒.和谐校园及其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李富明.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J].惠州学院学工部,2004,6.
[3]郑文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泉州师院后勤管理处,2004,6.
引 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在文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受传统“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和物质条件的局限,文化建设内容更多的体现在德育和智育方面,体育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研究的内容和体系,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激情和活力,促进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发现: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各行各业中的文化建设,而学校中的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是在分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确定的研究内容,重点在于突出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也在不断升高。中职学校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体育教育也是中职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更是当前解决的重中之重,在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大致有体育物质建设、体育活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改革、体育制度建设五条途径。其中,体育活动建设途径是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途径,其余四条途径的建设成果都要在体育活动建设途径中加以使用和检验,并在实践中反作用于它们,促进它们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最终共同促进中职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关于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活动存在问题的研究
如上所述,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大致有体育物质建设、体育活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改革、体育制度建设5条途径。其中,体育活动建设途径是中职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途径,其余四条途径的建设是为体育活动建设服务的,其建设成果都要通过体育活动建设加以使用、体现和检验,通过体育活动实践表现出来,促进彼此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最终促进中职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 眉山市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中职学校主要是指对初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初中毕业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员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制为三年制教育。我国的中职教育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超过高中教育的职业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有着义务教育基础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授的主要是高中程度的文化课程,同时按照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就业的需要在三年内更好地学习知识。在我国中职学校主要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眉山市的中职学校只有: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工学校。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情况可以体现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对眉山市中职学校体育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情况。
对策分析:为了让中职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文化的含义,改变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偏见。眉山市中职学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举办体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体育活动等,来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利用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文化知识,同时通过体育活动让中职学生清楚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不光是锻炼身体、增加娱乐,还可以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3. 中职学校体育文化活动方式现状及分析
中职学校体育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学生自主活动、年级学生活动和校际学生活动三种形式。研究发现眉山市中职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缺乏目的性、统一性、组织性。年级活动和校级活动相对较少,而且形式单一。
对策分析:眉山中职学校要明确各类别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相互关系,自主活动是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年级活动是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中间纽带,校际活动是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要建立一套整体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如学校定期举办运动会或者体育节、各单项比赛、体育游戏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演讲比赛、观摩、欣赏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社团、设立校园体育广播栏目等;组织班级、年级、专业、校级和校际之间的体育文化活动;通过整体体育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活动、年级活动和校级活动的多元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实现自主学生活动的大众化、年级学生活动的精品化和校级学生活动的精英化,从而推动我市中职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关注程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核心,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影响力、向心力。学生干部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中职校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激发更多同学的参与热情;同时学生干部每天都与广大学生在一起,他们最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状况和体育文化需求,使中职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更有针对性;学生干部也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樊世清(1967-),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于泽(1972-),女,黑龙江巴彦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求,大学生作为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1]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国内多所高校也率先组建了以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的“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从2009年实施至今,在广大参加基地建设教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下,“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旨在以基地的建设实践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探讨。[2]
一、基地建设思路
基地培养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多形式训练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1.基地教育理念
基地贯彻“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实行自学+指导+辅导+研习,即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长辅导、团队研习、竞赛(活动)检验、专家点拨(评)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注重贯彻“过程培养”的理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另外,要逐步探索形成“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高年级与低年级融为一体、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校内外会员融为一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形成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及培训、培养流程,力争在基地的各类实践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
2.基地文化建设蕴含教育理念
基地文化墙的建设体现出基地的教育内涵,如图1所示。
以各类创业成功人士的照片拼成的三个字母图形,体现了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理念,基地以类似的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以文化这种氛围、这种无声的语言鼓舞学生奋发向上,让文化这种力量推进学生前行。
二、结构建设
结构是基地的全体成员为实现基地目标,在基地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是一种松散型结构。组织结构图及功能如图2所示。
1.素质拓展中心
所有会员进入基地都要接受培训,参加实训、实习、论坛(讲座)、研讨会、夏令营等。
2.创新训练中心
会员一般都要参加基地项目和基地教师指导的院、校、省、国家级训练计划项目活动等。
3.学科竞赛中心
会员选择参加院、校、省、国家甚至国际性经济管理类相关大赛,参赛活动由各社团组织。
4.技术信息中心
会员参加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为师生、市民、企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
5.创业实践中心
会员在条件成熟时选择组建若干个团队(工作室、网店、小微公司等形式)开展创业活动。
6.综合管理中心
负责基地所有事务管理,包括会员管理、基地规划、宣传、外联、日常管理、档案管理等。
三、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地以推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宗旨,以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与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出发点,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只啃小专业而知识面狭窄,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等情况,基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举办赛前培训班等形式,为学生填补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1.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在此用在基地人才培养上也非常合适。基地构建了以“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块,在各模块中辅以不同内容加以训练和培养,在基地中逐步形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长辅导、团队研习、竞赛(活动)检验、专家点拨(评)”闭环的学习系统,做到学生的问题在基地中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疑释惑。构建的基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1)德育首位。林崇德教授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无论在哪类人才培养中,德育教育都应放在首位,为此基地也将德育视为首位教育,对加入基地的学生,首先在面试时对其品德进行考核,通过辅导员等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品德,进入基地还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如何做人、如何感恩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了解,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即使能力再强,他的前方道路都不可能走远。在基地培养中,通过给学生安排工作,也能锻炼和考验其品德,付出总有收获,基地的任何机会永远为品德好的学生准备着。
(2)能力本位。在能力本位培养模块中,主要从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几方面培养,通过基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基地与协会活动、GMC、三创比赛、网站开发与维护、文化建设创意设计、产学结合、实践创新项目、各类活动策划、现场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基地日常以公司形式运作,要求学生将基地视为一个小型的公司,如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公司”“利益”(基地成果)最大化(精品),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并且要有想去做还必须做好的韧劲,这些都是需要能力的。
在实际的基地运作中,每次组织活动都要求学生写活动策划书,甚至要去找赞助,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由不主动、没有创意、写不好到主动去做并能做好,每个策划书都写的非常规范,宣传资料及LOGO的设计都有创意、活动的形式有创新,还能到企业去找赞助、了解社会,大胆去实践。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文化品位。文化是一种力量,无论承认与否,这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文化左右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文化表现为一种思想,一种行为,一种爱好,一种习俗,甚至一种制度,一种组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3]基地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因此,基地可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组织基地论坛、校内外会员联谊、微博、风采展示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从基地的角度来说,文化品位培养模块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基地人才培养上,也必须注重文化品位提升的培养。
2.建立“333”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4]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注重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图4为基地的“333”人才培养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体现在培养形式上,“因材施教”体现在三类人才和三层次培养上。
四、基地作用与建设成效
1.基地作用
(1)基地能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层次(本科、研究生、MBA、校内、校外)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团队学习模式创新效果更加明显。
(2)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学生淡化了班级、专业,减弱了归属感。加盟基地后成员和导师之间交流密切,可增强归属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实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可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学生的需求,增强了教师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强烈意识。
(3)了各类比赛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团队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4)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开发能力、管理素质。
(5)积极向上的基地文化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6)基地从过去的零散指导转变为集中指导,发挥了团队指导的功效。
(7)通过基地的日常管理,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分类管理能力,以及起草各类制度的能力。
2.基地建设成效
(1)基地自身建设成效。基地文化建设颇具特色,如LOGO设计、基地旗子的制作、文化墙的建设等;基地还制定了各类管理制度,如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发展规划、基地指导教师职责、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基地干部招聘制度、基地例会制度、基地成员考核奖惩制度、基地成员考核细则、基地学生活动项目审批制度、基地大型活动项目管理制度、基地例会考勤制度、基地干部理论研习制度、GMC赛前培训考核条例、基地实训室管理制度等。
(2)学生培养成效。三年来,基地平均每年接收各类培训学生约2000人,进入基地参加各类比赛的学生约1000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近200人,基地内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10万元资助。另外,已有部分学生进入到创业阶段,如囧工作室、网店、小薇公司等,都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营收入。
参考文献:
[1]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一学期的早操签到活动,因为这项活动一开始同学们都不理解,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有的同学签到很不认真,很不规范,很多人带着情绪,对我个人也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立即制定签到的规则,并针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集中的回答,这样下来以后,很多同学开始理解我,并对我的工作给予支持。但是我的能力毕竟有限,还是有几位同学经常不签到,虽然我对他们都做了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我确实尽力了。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从返回母校到现在,我们已经分别和06本硕与07本硕进行了篮球比赛,虽然两次都输了,但我们的队员从中学到了很多,战术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个学期,我们已经组建了篮球队,计划每周进行三次训练,每次训练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并且要不定期的与其他系同学进行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展示自己。争取把它建设成为我们可以引以自豪的一个品牌球队。在十一月份,我们还会进行一个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和跳绳比赛。
我校以常德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全面建设“书香校园”的实施方案》为依据,以建设幸福校园为目标,引领广大师生“走进五千年文明、品读祖国经典美文”,以经典为友、以名著为伴,引导师生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以“读书、启智、明理、做人”为主题,以“阅读积累”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师生及家长的读书热情,营造书香氛围,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优良学风和校风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扎根“养正”办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奉行“为养正而求学、为养正而立身”的良训,用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寓“养正”文化于校园的景观建设和教育实践之中。古语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小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将“正身”和“正心”作为育人的基本目标,让学生在启蒙阶段就能修身养性,追求正气,学做正人。“养正”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核心,学校的课堂教学、德育工作、特色活动、学校管理等,皆围绕这个“正”字展开,力求达到“正”这个目标。学校把“以武养正、以责养正、以书养正、以艺养正、以情养正、以礼养正”等落实到“育人为正”的各个环节,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完整的人生奠定一个坚实而厚重的基础。
三、确定多维活动目标
在总体目标上,我们提出:通过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进一步推进学校“养正”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锻造一支政治合格、适应新课改需要、专业扎实、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此为指导,我们确定了实际操作中的立体式目标。一是学生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展示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发展。二是教师发展目标: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锻造一支政治合格、适应新课改需要、专业扎实、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三是社会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的读书意识,激发家长的读书热情,树立好读书的形象,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和谐的读书氛围,掀起全民读书热潮,构建学习型学会。
四、抓实特色主题活动
我们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以家长为辅助,以考核为监督,深入开展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形成了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的好局面。这些主题活动包括:⑴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活动,营造“书香班级”、宣传“书香家庭”;⑵实施“五个一工程”活动,即建设一个阅读阵地、建立一个图书角、举办一届读书节、上好一堂课、落实一月或一期读书计划;⑶开展“三个共”读书活动,促进校长与教师共读、教师与学生共读、家长与孩子共读,共享读书快乐;⑷每学期举办1~2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经验与心得;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提升学习效果;⑹评选表彰“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以期达到激励先进的示范效果。
五、凸显文化育人实际成效
我校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思路,围绕“读书、启智、明理、做人”的主题,提出“沐浴书海,塑造美好人生”活动口号,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优化阅读环境,让校园处处弥漫书香气息,构建学生素质和谐发展、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的学习型校园,取得了几方面的成效。
1.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已然形成。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能使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学生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使其自然进入阅读的实践之中。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把“养正”精神渗透进课堂,寓“养正”文化于各项活动,着力推进了“五个建设”:一是让图书走出图书室;二是让每个班级充满书香;三是让每扇墙壁飘书香;四是让校园形成多元化读书网络;五是配备高标准的教师阅览室。学校每年购置图书充实图书馆,并利用学校阅览室开设图书阅览课,供师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摘抄自己需要的资料;要求每个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读物,共享课外读物;倡议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书橱”,买书、订报纸杂志,帮助和指导孩子藏书、读书。目前,我校已形成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校图书室三级读书网络,校园阅读环境和氛围浓郁,师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走进校园,享受阅读,充实自我”的内涵,并自觉践行“以自身之正体现学校之正”。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推进“快乐阅读”的实践中,我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绝不压制孩子的奇想与乐趣,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求知识,提高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喜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因势利导地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例如,结合国庆节,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书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再如,推荐知识丰富的《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趣味性强的《格林童话》及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朱自清散文精选》等。另外,我校每年都掀起“学雷锋”热潮,把它作为“养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号召学生们从身边的事做起,脚踏实地的践行雷锋精神。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文学修养,阅读的习惯逐步养成,涵养正直的品德日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