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20: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前后对比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二、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01
在现今高中历史的讲评课中,教师的教学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注重分析学生所遇到问题及其原因,使得学生在讲评课上只是了解了问题的答案,并没有达到学习的根本目的。再者,还有一些问题的讲评过细,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也影响了学生自主思维的更好发展。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析。
一、及时讲评,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及时性原则是高中历史讲评课的重要原则,遵循及时性原则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作业或试卷批改后,教师及时地进行讲评,能使学生在保持对题目印象深刻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其中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习题或者考试时,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出现意见不统一时,还会出现相互争论的现象,这时教师将问题进行讲评,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会特别好。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给予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降低,学习效果就难以保障。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教师应尽可能当堂完成练习讲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在黑板上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开展限时练习时,教师也要在第一时间将习题批改好,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及时改进教W指导工作。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加大学生在讲评课中的参与力度,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互动积极的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讲评信息,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以友善的态度,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发言、讨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并且能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学习经验,促进解题方法学习
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大,许多高中历史教师都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对答案进行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试题外的具体事例,提升学生的分析、对比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讲评的问题,还能举一反三,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方法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评试卷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正确答案的讲解上,更应该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比如,近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情境的问题,这一类题目较为灵活,学生失分现象严重,教师在进行讲评时,要注重对此类问题解题方法的教学,而非针对某一道题答案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讲评课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讲评课的教学时,要善于建设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解题方法的讲解,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非只能解决学过的问题,从而提升讲评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广大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教学呢?教学有效性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的质量。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当然,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怎样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领会新课改精神,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换位思考,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会发现、探究,敢于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想发言、敢发言和有机会表现自己。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将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展现个性,发展能力的舞台。这就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要有包容性。新课标的理念需要老师“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等于一味迁就学生,我们不能把“自主”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因此教师要吃透新课改精神,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一堂历史课,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就能首先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一首诗、歌,几张图片,也可以是寥寥数语。例如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我引用了18世纪英国一位政治家的演讲中的话“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房子,房子甚至会风雨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能踏进这所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然后根据材料导问:“在英国为何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它凭借什么来对抗国王的权威呢?这种现象在英国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善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新课程历史教学资源丰富,如文字资料、图像图片、动画、视频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来帮助我们呈现教学内容,如展示史料、创设情境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例如,我讲到岳麓版必修1《》时,利用视频播放了的背景,使学生更直观了解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在我讲到必修Ⅰ《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用视频再现香港、的情景,教师不用多讲,就能达到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学效果。展示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更切身感受诗人向往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讲课图文并茂,丰富课堂内容,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时要遵循必要性、适当性原则。利用课件代替板书,缺乏师生互动,效率不高等。PPT的数量和内容不能太多,动作、声音设置更要讲究,否则会冲淡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起到相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善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四、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我在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时,其中设置了一个问题: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负担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钱物。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处理这一事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下,将课标要求的核心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当然课堂问题设计需要注意:(一)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而注意力更加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二)要“精”。设计的“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地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五、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以增强教学效果。
叶澜教授有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强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经常反思:课堂上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知识是给予的还是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的?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只有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以上这些是我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认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把握教材内容,明确课标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32-01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有效教学的含义出发,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表现为教学效益的提升,这是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历史课程中的渗透,更是对历史教学效果的优化过程,是现阶段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必然路径。
一 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无论是针对其中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教学并非是针对某一节课或是某一个教学内容而言,而是需要将有效教学理念渗透、融入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课程教学整体效果的优化。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解决备课和学生主体性问题。
1.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备课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也是体现师生关系互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基础性理论知识出发,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学目标制定方面,需要将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及总体目标有效结合,更好地完善教学设计,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发与创新。
2.关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推动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也是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和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教学问题,过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甚至单调的教学过程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极为不利。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位置不应被忽视,它应当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特征相互配合。
二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提升策略
1.重视提问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依赖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提问的技巧,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同时,
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及质疑能力的发展,进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问技巧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架构,同时也能够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有效互动。
2.关注历史教学中的时事分析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历史教学的发展应当与时展特征积极结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及时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有效调整,突出时展特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时事分析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时事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完善地理解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针对其中重要时事问题的分析与阐述也能够促进教师本身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教材的利用环节之外,教师还需要针对其中的时事,进行必要的国际发展态势的分析,这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3.革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理念的革新不仅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也是一次创新与尝试,这对于优化历史教学的实施效果极为有利。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其教学过程应当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言语表达技能的灌输,而并非是单纯的历史知识讲授环节,这对于综合实用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在突出历史课程教学实用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知识的讲解是为了服务于应用,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知识也是尤为重要的,这对学生视野的拓展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关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成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革新,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此外,学生历史综合运用能力的拓展也依赖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不仅顺应了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同时对于教学质量及效果提升方面也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历史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既完成课程目标,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浅谈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也可以说,教师是实施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则成为“重中之重”。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准确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归纳概括能力,化繁为简。比如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归纳为:称皇帝,集大权;设三公,行郡县等。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
2.强化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并给自己提出改进意见,这是每一个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手段。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他强调:“只有经验,却没有反思,那么,这样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没有深度的知识。”因此,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以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层面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程标准》是统领历史教学的基本纲领,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如何处理好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如何解读和使用历史教材就成为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关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的重要因素。
1.正确认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和指导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性文件与老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上,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得更为全面;对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1要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理解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使用一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吸纳另几种版本教材的优点,用以优化教学内容。
1.2要认真研究学情,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对于历史教材来说,不仅要使用,而且还需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而完善教材使其有利于教学也是其职责。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在教学中应关注教材、立足教材,但绝不能局限于教材。同时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创造性开发:
三、教学方法层面
1.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变“灌输式”为“体验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服装设计师、美食家等,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她们对衣、食、住、行演变的感悟,进而讨论 “中学生应该怎样着装?”等。这种活动,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所有教育的目标,都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升华。
2.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历史教材的内容,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提高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
如在进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时,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穿越回到古代希腊,为了生存,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然后进行中西对比,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07-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根据课前的预设,通过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力求在45分钟内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单纯的个人表演并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好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但由于历史科在学生思想中副科观念太深以及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笔者观察到学生很少在课前进行预习。孔子在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强调备课须备学生,目的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备课的依据,上课能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上有所侧重。正如外国教育专家来中国听公开课所说的:“既然学生能流利地回答问题,那还用老师讲什么?”但教育领域流行的是教师在想象中备学生,属于闭门造车,空有教材而无学生。既然目中无人,又怎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保证学生课堂积极有效的参与。
避免课堂秩序混乱或者学生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始终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学生如果在情感上愿意参与学习,就会避免课堂“开小差”、“打瞌睡”等现象。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更大保证,这种状态下的学习结果无疑是最佳的。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是实现课堂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所以,教师要重视通过学生兴趣的调动,达到课堂积极有效参与的目的。第一, 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让历史走进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如,教师在讲到西方工业革命内容时,就可以联系我们今天的“五一”、“十一”长假中,人们外出旅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及来历。这样,学生感到教师讲的不是遥远的事情,而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引起思想的共鸣,产生对教学内容探究的兴趣。第二,重视历史知识在现实和社会上的应用。又如,在学习“一国两制”内容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古代史上台湾和祖国的联系以及二战中通过的有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国际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热点透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中生在身心发展上已成为一个热血青年,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关注欲望。但由于学生学习紧,信息闭塞,资料缺乏,对外界热点无法及时获得。因此,教师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时事热点,既使课堂充满现代气息,又可以巧妙激起学生兴趣。最后,选用历史材料,讲历史故事(学生喜闻乐见,对历史上重要人物、事件有浓厚兴趣),可以使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学生不再认为历史是一门无用而老掉牙的课。
2.优化历史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灵活、多样的处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课前备课时历史教师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了预设,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毕竟不能和课前预设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机智的处理每堂课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同时也要机智灵活的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要求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同的历史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历史教师选用的历史教学方式必须是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结合,取长补短,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多样化。历史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灵活的加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更易接受和消化,当然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必拘泥于教材,领会精神,开放处理,大胆的取舍,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总怕讲不到的内容学生就不会,不要总是课堂上面面俱到地去讲解或是去展示,相信学生的实力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也要相信自己。
3.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力求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学习、思考。如《》一节,其重点有洋务派、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与洋务人物如对、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一是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评价,旨在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将以上三者有机结合,使有效的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评价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主张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教学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当中。这对于学生团体意识的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三是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不考虑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将这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既能考查学生成绩的优劣,同时又兼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要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改革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积极、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使我们的工作充满快乐,得到深刻的内心满足,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课程主张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曾说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如果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应是当之无愧的有效教学。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有效教学是对这种劳动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创设有效的教学设计、运用生动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现仅就历史有效教学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设计之初,要先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对于学生:首先,要先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文本,因为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之源。再次,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尝试分析错误及时做学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应注意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项知识真正发生兴趣时,他将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了,才会会学、学好历史。“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所以,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读进书中去。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并引发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激化时,思维的火花就此产生了。同时,教师提问必须处理好真假问题。学生不需思索张嘴即答的是假问题,真问题是有效提问,需要学生不止于翻翻书,还要颇费周折,仔细思索方可答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同志指出:“……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好的一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愉悦。当历史课成为师生的一种期盼,我想,上课于我们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二、对于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适当地拓宽,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但教师心中必须明确课堂几十分钟需要精挑细选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学生有效的学的教学效果。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比起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具备着许多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的优势。没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铺垫良好的基础,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
三、对于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灵活自如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要注意考虑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白板教学就可以通过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并能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它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改变了“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走向视听相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历史课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历史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网络游戏对于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益处。它提供的是一个近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教师要在了解网络游戏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量游戏,利用网络游戏积极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网络游戏强调团队合作、自主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性格。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适时、适量地进行游戏,还是利大于弊的。其次,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而这三个基本方面,在一些网络游戏中都可以找到一定的契合点。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技能、编制图表的技能、解释表述技能、问题解决等。而网络游戏在这些方面也有体现。当然,通过网络游戏提高学生能力是以教师正确地引导为前提的。
四、对于教学风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设计不一样的课堂教学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和各自的性格、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反映到教学上,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教学设计也会是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不管是哪一种风格,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生喜欢的,并能达到高效的课堂知识传授,就是好方法。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用激情点燃兴趣,用思想引领观念,用心灵感染生命;每个学生都用心感悟历史,用情学习历史,用理体察历史。相信我们的有效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40-01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则负责对其进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没有压力的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以下是几种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一 用幽默来激活课堂
采用幽默的形式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在幽默的氛围下进行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迅速汲取知识。幽默的课堂氛围是由教师的语言及教学方式构成的,轻松的语言能够有效缓解学生沉重的压力,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来接受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参照《非常6+1》节目主持人李咏的说话方式,摒弃古板落后的说话腔调,以对当代学生充满吸引力的讲话模式来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讲解。幽默的教学语言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新型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在运用幽默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要掌握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确保其语言或教学方式对其存在吸引力,才能够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历史学科特点、情境教学理论、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等都是构成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做到有效把握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及措施,主动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兴趣及情感。形象及情趣性都是情境教学的显著特点,而且情境教学要具有寓意,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辅助资料。例如:讲解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加入风土人情等资料,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良好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教学措施的顺利实施,也是教学成果的关键部分。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及教学情境,让学生不断发现自身潜在的能力及个性,培养学生接收新意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 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都是多媒体的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技术型的教学形式,已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呈现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生动的课文图片,精彩的动态视频,课堂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增添了不少活力,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也会得到有效激发。例如:在讲述时,由于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从文字中接收到的知识非常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倦心理。此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影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感受战争的氛围,了解战争的背景知识。在观看电影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影片进行评述,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的平台,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影片观后感进行综合点评,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重点历史知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四 文学历史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
虽然历史这门学科表面古板且枯燥,但实际上历史的内涵及内容却是非常活泼生动的,教师应积极挖掘历史学科潜在的内涵。教师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应把文学和历史有效地结合起来,收集相关历史课堂材料,如引人入胜的对联、歌词、诗词、典故等文学知识。在历史课堂上恰当穿插,让文学与历史知识相互协调,帮助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例如:教学儒家大一统思想时,可以用孔子的论语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领会孔子的精神及思想,再细化其思想形成的过程及环境。
五 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打破教材的局限,不断寻找引发学生兴趣的突破点,积极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即使教师事前准备充分也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措手不及,难以招架。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往往会思考:怎样上好课以及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课堂有效掌控(理答)是师者的基本功。“理答”即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做的反应与处置。
一、思考应深度
思考深度的引发主要通过问题转移法实现,教师事先以简单的问题为引导,然后设置难度提升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思维迁移。比如紫色石蕊试液可因HCL的加入变红,HCL中存在H+离子、CL-离子、H2O分子,那么是何种粒子引起的变红呢?此时教师带领学生提出设想,比如“紫色石蕊试液因H+粒子而变红”。这时,要求学生做实验,让学生首先在试液中滴入HCL,后在滴入NaOH,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红-紫-蓝。这说明CL-与H2O存在,全部H+生成水分子。最后证明试液的确由氢离子作用变红。在这里教师通过问题解答与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理论常识,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并通过实验法(此实验需要学生对划分方程式熟悉)带领学生更深的理解了是否是整个HCL分子使得试液变形还是其中的分子引起。
二、降低问题难度
高中化学具有其本身的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若太过艰涩或外延广泛,教学则很难持续。为此,教师不妨“大事化小”,以小问题方式破解大问题。比如,“化学平衡影响条件”中,“那些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正逆反应速率会因那些外界条件而发生改变?”可将其化解为:化学平衡与温度的关系,化学平衡移动与升温移动关系;化学平衡与浓度的关系,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浓度关系;化学平衡受催化剂影响吗?经过“各个击破”、化难为简,方便了学生理解,也在暗示着各复杂问题是由简单问题组成,想尽办法即可解决。
另外,还有转移问题要适度、重组问题显广度、改变问题角度等方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认真的思考怎样想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又改怎样处理,“理答”后学生应具何种反应等。只有通过有效“理答”方可让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1.1教师教学问题
现在很多教师已经在教育改革下,对自己原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但由于一些原因,离真正现代教学的标准还有一些距离,比如现在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些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完成理论教学后,对物理实验教学一带而过,对一些复杂的物理实验干脆不做,对教学任务内的实验也是应付了事,更不用说让学生掌握一些课外的实验。还有一些老师在授课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和视频代替原有的物理实验教学,这样根本没有起到原有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没有给到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受现在考试制度的冲击,好像理论教学比实验教学显得更加实用,而且进行实验教学,还有实验失败的风险,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一系列的实验室制度。
1.2学生方面问题
现今的很多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够高,因为近年高考中,越来越多的重视物理学科的创新实验和知识能力考查,反而关于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处理数据和误差分析的比例越来越小。对选修物理的学生来说,物理实验同样不具有吸引力,大部分学生只追求“会考”过关和及格即可,而毕业考试对物理实验要求更低,实验考察也就是基本的操作,所以他们认为物理实验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一些学生虽然认为物理学科比较重要,但是对物理学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1.3学校方面问题
要完成教材上有的实验,学校要具有相关的实验条件。一些学校因为相关学校领导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忽略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校现有的设备不足以完成教材上的相关实验。
2高中物理实验的作用
2.1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将利用实验器具掩饰出来的物理现象直接的呈现在学生的眼中,这就是物理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物理实验能真正的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所以物理实验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指认为的去控制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在模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抓住其中的主要因素,并且进行研究分析。
2.2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物理实验可以充分的去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勾起学生对获取物理知识的欲望,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能够学习物理的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实验的演示并且指导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3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3.1有效物理实验教学案例总结
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挑出来,当堂演示,因为这些实验是好几辈学者和专家们经过多次精心设计和修改。具有原理简单、现象清晰、操作简便等优点。最好不要用课件或视频来代替。想办法把演示实验改造成新奇的、趣味性较强的,以此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更好。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拟好实验计划,以免到时手忙脚乱。实验时要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到位。遇到问题时,反复思考,检查错误。实验之后,原原本本地填写实验报告,不得窜改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保持住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2有效物理实验实践调查总结
现代初中学校一直以来旨在通过各类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自身素养和应用技能,培育学生有效进步和成长成才。落实到初中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需做到对于课程的熟悉和了解,才能真正把课本内容吃透,保证教学课堂高效性,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一、有效确保课堂教学活跃性,做好课堂高效第一步
在初中学校内部,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在于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对于学习内容有效理解、掌握,对于实践应用真正落实,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提出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表达和陈述自身观点,确保课堂教学活跃性,做好课堂高效第一步。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做一些与物理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测验,当下一节要讲“二力平衡”相关内容之前,让学生相关之间互相打对方一下,感觉自身的用力跟自己反弹回来的力的力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之前对于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能够真正快速地参与课堂学习的思考和讨论,同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鼓励学生真正实践,落实课堂教学高效性
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并重的课程,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初中物理教学课堂高效性,教师在教学实践落实的过程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和落实到物理实验和相关练习当中,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得到学习内容和知识的有效掌握和了解,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真正落实。
例如,让学生在实验之前找一枚硬币、厚度一样的两个物体,把两个厚度一样的物体放置在桌子上保持一定的距离,把硬币放置在一个物体上,让学生用口吹看看能不能吹到另一个物体上,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实验与流体压强的相互关系。
长期以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高中物理教学的高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作为重点的研究内容。
一、确立教学的目标要力求科学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为主,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与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相比要科学很多,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物理知识的教学目标,高中物理学习技能培养方面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制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科学,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真正核心,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围绕着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而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地位不平等,教师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不强,这样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的欲望没有的得到有效地调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改变这样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教学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和组织者,也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平等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自主会合作的学习中,既要成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合作者,也要成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中,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机械的知识讲授,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对于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不相适应的。在知识的传授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学现状长远来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改变原有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做法,教师要在教学的实施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物理教学问题,这些启发性的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