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2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指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关系发生地在农村,或者与农业生产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的经济集群,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比较缓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在加快步伐快速发展。但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的过剩,也就是供过于求。我国农产品产量提高很多,但是由于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落后,导致农产品质量跟不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看重质量,农产品质量不过关,使得农产品货物囤积,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
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与农村方面的投资力度离不开关系,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农村生活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农村的竞争力度也很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导致农民对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改善生活的动力相对缺乏,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3 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为了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各地的政府扶持农业,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需要很大的提升,用落后的方法显然没有明显进步,因此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另外制定农产品供给方面的战略,尽量做到供小于求或供等于求,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畅销无阻,不浪费农产品。
(二)改善农村思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善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政府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积极投入生产的队伍中去,集体建设好的农村思想。要加大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科技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每一家都为新生活而努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进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时刻注意市场动态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供给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化资源,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轻农民的压力,现在物价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急速上涨,农村生产农产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村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也有利于农村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农民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打下基础,为建设新农村而共同努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农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接近市场化,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状况,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我国农民在土地投入方面就出现物质、劳动投入显著递减,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重局部投入轻整体改造,重经验轻科技等问题。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做出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的事情,如增施农药、化肥和增加灌溉面积一般都会提高土地的短期产出,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损害土地长期生产力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民承包集体所有制的耕地,只享有使用权。有人担心政策改变,出现了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的情况。这样必将造成土地抗灾能力下降,土地效益越来越低。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2种。隐性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抬头;显性撂荒则主要表现为劳弱户、举家外出户、土地承包纠纷及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基础投资热”、“房地产热”带来的积弊,“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显性撂荒现象不断出现。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资源相对缺乏
1.1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2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3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1.4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1.5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2.对策措施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及地域优势,大力引进短、平、快品种项目,缩短生产周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要兼顾发展种植、养殖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规范、监管有力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名优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
2.2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3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1 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科技示范、蔬菜大棚、轮台白杏、田间套种、劳务输出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受价格影响较大,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从宏观上来看,我县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影响我县农牧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涨,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和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挤压农业效益空间。二是农业贷款机制不活,贷款额度较低,手续较为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扩大再生产。三是对农牧民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较为滞后,农牧民缺乏权威的、提前的农产品价格走势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盲目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普遍反映高效节水补助标准低,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1.2 品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慢。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
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慢,推进难度大。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情况不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没有发挥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三是扶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
1.4 自然条件差,发展意识不强。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南疆耕地盐碱化情况较重,土壤贫瘠,地表植被较少,农村基础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不仅依然存在,近年来很多靠非法倒卖草场、非法开荒、上访补偿、征地补偿、涉铁路补偿等发家致富的情况发生,懒人可以拿低保等思想使农村“等、靠、要”思想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缺乏,严重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1.5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走制度保障之路。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养殖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规范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业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农业技术、质量安全、农业机械、信息与物流等建设,增加投入,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业给予大力支持。
2.2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必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速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流转成连片集中种植,给防虫治病、机械操作带来方便,达到土地流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土地成片流转后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用大量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作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达到省工节本的效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 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
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4 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走和谐发展之路。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