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客家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客家文化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和K. 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爨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 1994) 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 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 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 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 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 2003) 沿着格雷夫的思路, 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 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 , 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 进化演变) 的路径, 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 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 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 , 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 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学生)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 载《世界经济》2002 (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 《学术研究》,2006(10).

篇2

一、关于艺能的释意

“艺能”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词汇。早在司马迁《史记龟策传》中就出现过:“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此处所谓“艺能”乃指自身所具备的学问、技能。此后,在范哗《后汉书,方术传》中有如下记载:“其徒亦有雅才伟德,未必体极艺能。”韩愈《答窦秀才书》云:“愈少懦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为力。”这里的“艺能”都是指技能、艺术的意义。

“艺能”一词汇少见于中国文献,而多出于日本。据姬野翠氏的研究,在日本,“艺能”这一词汇大约是在平安时代(781-1198)从中国直接输入的。时至今日,在我国的许多中文词典、辞书中,几乎没有收录“艺能”一词,反倒在日本的日语辞典或中国出版的“日汉词典”中却有关于这一词汇的解释。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日汉辞典》编写组编《新日汉辞典》云:“艺能①演剧、歌谣、舞蹈、美术、电影、曲艺等艺术的总称。②艺术与技能。③擅长艺术、技艺的才能。④技艺(指歌舞、三弦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日语中,艺能是戏剧、歌谣、音乐、舞蹈等的总称,既包括为他人而演出的“表演艺术”,又包括由民俗活动组成部分的仪式性艺能,还包括部分综合性艺术(如戏曲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艺能”,既是我国古代同一词意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日语同一词意的借鉴和运用。所谓“客家艺能文化”,指的就是在客家地区所流行的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歌谣等。

二、客家音乐文化与客家艺能

文化作为主体与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可以划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极,并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文化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广义文化。它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知的、规范的、艺术的、社会的等等方面,艺能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若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文化看成是一个包括内核与多个外缘的不定形的整体,从外而内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层次。艺能则属于行为文化层。它是一种以礼民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因此,艺能作为行为文化的一个门类,既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同行为文化整体紧相关联。

在客家地区,各种各样的山歌、小调、戏曲、曲艺、的仪式活动和艺能,常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孩刚刚出世时客家妇女们吟唱《摇篮曲》、《洗澡仪式歌》、《安小儿夜哭咒语》等,以寄托对下一代的挚爱和希望;年事稍长,牧牛歌、呼牛调又成为放牧少年天真、纯朴感情的表达:到了青年时期,客家男女又以山歌的形式来歌唱自己美好的生活和表达自己的爱憎,并以此作为男女间互诉衷肠、表达爱情的媒介。当客家人按照自然规律离开人世时,悲切凄婉的《哭丧调》又表达着亲人们深切的哀悼。由此可见,在客家人的一生中,民俗活动和各具特色民俗艺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客家民俗艺能也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客家艺能的社会功能

以艺能直接参与和促进经济生产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劳动号子,客家人用不同形式的号子来统一劳动的节奏,协调劳动的动作,鼓舞劳动的情绪,对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具有直接的经济功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促进交流,最近又兴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在客家地区的各种交易会、展销会中,客家山歌演唱会,采茶戏、山歌剧的演出、龙灯、花灯、舞狮的表演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节目,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促进了客家乡亲们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感情联系: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省际、国际间的交流。因此,这就使客家艺能在当今的经济舞台上同时还具有了间接性的经济功能。

篇3

(二)为客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处的位置,正是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带,与客家聚居地基本重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赣州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赣州提供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同步进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对于唤醒客家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美丽赣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

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

(一)民居建筑客家村落的选址、布局、座向、道路、池塘、树木等基本都是根据"堪舆"理念建构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尤其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适应当地复杂地理环境的建筑产物,选址和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合乎生态的经验和原则,居所选址讲究地理生态性,结构布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要求,房屋功能表征着政治伦理生态,凝聚着以生命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意蕴。围龙屋的外形是“方与圆的有机结合体,方与圆寓意‘天圆地方’,整座屋宇即为一个小宇宙的象征,这便折射出客家人深谙‘天人合一’、人地和谐之道的文化风貌。”

(二)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客家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客家人对山地环境长期感应的结果,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累积,成为传统山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梯田耕作文化”,不仅是带有浓郁山区小农经济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人地协调并具有美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森林、梯田、村落和小气候进行着一种复杂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三)客家人有自然崇拜的传统。他们认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称为“伯公”(土地神)。俗语说,“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此外,家里有灶王,村里有社王等等。自然崇拜的神秘性深深地根植于客家群众的生态价值观中,有益于人们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态保护的具有积极意义。

(四)文学艺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如比较有名的叠字山歌“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山树多;山闻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3]P66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气质,传达着一种“天人舍一”的精神意蕴。客家的一些俗谚,如“山上树木光,好田会变荒”、“高山开荒,平地遭殃”等等,都是客家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真实写照。

篇4

一、江西客家竹器具的特点

江西客家竹器具极具审美和欣赏价值。竹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有着翠绿的色泽、天然的纹理,体现着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客家人在制作竹器具对竹材虽有加工,但尽量保持了竹材原有清新淡雅的特点,使得竹器具具有极强的美感。如客家的“竹篮”装饰常采用竹青部分刨皮的方法,使竹篾形成青黄相间的形式。用这样的竹篾编制的竹器青黄相间层次分明,触感细腻不失厚实。江西客家人还会在竹器具上雕刻出装饰图案来进行装饰。附着于这些竹器具之上的装饰图案更是古朴典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不胜收。雕刻采用线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法,装饰的图案主题则是由花卉、人物、虫鱼、文字等共同构成,寓意方法主要以传统吉祥图案和吉祥字谐音为主。江西客家竹器具的造型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如在挑具中,竹摞子江西客家最原始常用的运输工具,造型设计是非常独特的。“竹摞子”的使用是将肩膀上直接的重量分散到了“竹摞子”的两端,使人处于重量的平衡状态,并可以自如的行走,提高运输的速度和效率。又如在江西客家人的生活中常用的“脚盆”(洗衣民具,赣南客家人兼用来洗脚用,所以叫脚盆),与其他区域不一样的地方是40厘米的高度,其它区域一般为25至30厘米左右,所以坐在上面高度合适。并且脚盆底板离地较高,在10余厘米,这样在洗衣时,人弯腰不要太低,还不容易腰酸的功效,结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二、江西客家传统文化与竹器具的关联性

江西客家人爱用竹、善用竹,生活中处处都可见竹子的身影。他们使用的大量的竹器具与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之间关联甚密,传统文化始终渗透于客家人制器、用器的过程中。江西客家人从中原开始迁徙,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使得很多生活器具无法随行。当他们到达江西南部定居下来的时候,发现此处生长着大量的竹子,竹子性温、质朴淡雅、坚韧挺拔,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十分契合,加之竹材干燥,不易腐烂、易于加工的优点,江西客家人便就地取材,靠自己的勤劳智慧,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件又一件即美观又使用的竹器具。在制造竹器具的过程中,江西客家人始终坚持物尽其用、一物多用的原则。客家人在迁徙的生活中,缺衣少食,深切感受到材料、物品的珍贵,在自己动手制作器具的时候,尽量合理利用竹材,减少耗材,想方设法减轻竹器具的自身重量,制作能折叠或能拆卸的器具,既能节约用材,又能减少占地面积。另外,由于很多竹器具在制作的过程中是用编织和穿插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器具破损之后方面修补,即便破损到无法修补时,竹制品也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最后化成灰烬后还能滋养庄稼,完全物尽其用,没有任何的浪费。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地区与本地土著相融合,落地生根,世世代代生活下去。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原来中原的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并把这种眷恋融进了竹器具的制作中去。客家竹器具装饰图案丰富,寓意深刻,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二龙戏珠、富贵花开、年年有余、封侯拜相、名扬四海、松鹤延年等,都是中原文化中美好的寓意。江西客家人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了当地土著的手工艺技术,再融合了中原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衍生出了新的手工艺技能。这种兼容并蓄,体现了江西客家人在异地接受异族文化,迅速与异族相融合的聪明智慧,展现了他们强烈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江西客家竹器具文化是江西客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家人文化、思想、情感的重要体现。通过客家竹器具的用材、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传达出江西客家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观。通过对江西客家竹器具的研究来宣传江西客家文化,让人们在传统文化迅速流失的今天,能重视江西视客家文化,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江西客家文化。

作者:刘莉潘展冯小辉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