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2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式与化学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是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示性式、电子式的统称。有些化学式可表示某种物质的分子构成,这种化学式也叫作分子式。化学式仅表示纯净物,混合物没有化学式。
化合价是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构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地,化合价的价数等于每个该原子在化合时得失电子的数量,即该元素能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的数量,这往往决定于该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排布,还可能涉及到次外层能达到的由亚层组成的亚稳定结构。
(来源:文章屋网 )
(1)了解什么是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进而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4)学会简单化学式的读法。
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
2.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第一课时
化学式
1、下列符号分别代表某些物质,从组成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判断各属哪一类物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Al、CuO、He、H2、NH3、SO2、ZnO、NaCl、KMnO4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提问]
化学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水的化学式“H2O”为例进行学习。
2.注意:①纯净物的化学式是唯一的,混合物无化学式;
②书写化学式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③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与元素符号一样。
3、意义(以H2O为例)
[提问]
水中是否含氢气、氧气?理解右下角小数字的正确含义。2H2O表示什么?
[回答]
水中没有氢气和氧气;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H2O表示2个水分子。
[练习]
请以水的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为参考,说说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讨论]
符号H、2H、H2、2H2、2H+各具有几个意义?分别是什么?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1)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
①金属(铁Fe、铜Cu等)
②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硫S等)
③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
④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氟气F2、氯气Cl2、溴Br2、碘I2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①写法: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非金属氧化物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P2O5。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水为例)
宏观
微观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课堂练习]
1.上册课本P87习题
1.(1)(2)(3)(4)
2.2CO2表示(
)
A.2个二氧化碳分子
B.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第二课时
化合价
二、化合价
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物质
HCl
H2O
NaCl
Fe2O3
原子个数比
1∶1
2∶1
1∶1
2∶3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物质不同,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
[分析]
原因是在形成化合物时,各原子为了使其结构达到稳定,即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不同原子的个数比是电子数目不同造成的。
1、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是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看书本P85表4--2
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注意: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②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③金属元素只有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
④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⑤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观察]
Ca(OH)2、NaOH
、
CaCO3、Na2CO3、CuSO4、
NH4NO3
、(NH4)2SO4这些化合物中加横线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3、原子团:
有些物质如Ca(OH)2、CaCO3中的一些原子集团,作为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根,根也有化合价。
原子团
化学式
化合价
原子团
化学式
化合价
氢氧根
OH
-1
硝酸根
NO3
-1
碳酸根
CO3
-2
硫酸根
SO4
-2
铵根
NH4
+1
高锰酸根
MnO4
-1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其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4、化合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后标数值。
H(+1)
O(-2)
Mg(+2)
S(-2)
[练习]
请同学们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讨论常见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有什么相同之处?
[总结]
1.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注意:Fe有+2、+3;Cu有+1、+2,高价时读作铁或铜,低价时读作亚铁或亚铜。
例如:FeCl2读作氯化亚铁,FeCl3读作氯化铁。Cu2O读作氧化亚铜,CuO读作氧化铜。
[探究]化合价的表示与离子符号有何区别?
如:+3价铁元素
Fe(+3)
铁离子
Fe3+
(两同两不同)
三、化合价的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知价写式)
[例题]
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
P
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5×2=10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最小公倍数
正价数(或负价数
)
原子数
P:
10
÷5
=2
O:
10
÷2
=5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式:P2O5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
[小结]
知价写式一般步骤:
(1)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式。
(5)按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检查化学式。
[练习]
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答案:NaBr、CaO、Al2O3、NO2
[补充]
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
一排序,二标价,三约简,四交叉,五检查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铝
硫化氢
水
氯化镁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钠
氯化钡
氯化银
答案:Na2O
BaCl2
AgCl
2.已知化学式书写化合价(知式写价)
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解:SO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元素的化合价为+4。
练习: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S、SO2、SO3、H2SO4
NO、NO2、N2O5、NH4NO3
答案:、、、
、、、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表示物质的组成可以用化学式,化学式既可以表示该物质中有哪几种元素,又可表示出该物质中的一个分子中每种原子各有几个。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二、化合价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根
3.注意事项:
4.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2)已知化学式书写化合价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7习题3、5、6
2.某宝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3.某含铁盐溶液能够在高浓度的碱性环境下长期稳定存在,且具有较强的灭菌消毒功能,该盐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净水剂,其化学式为Na2FeO3。则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3
C.+4
D.+6
4.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
A.Na2SeO3
B.Na2SeO4
C.NaSeO3
D.Na2SeO2
答案:2.D
3.C
4.A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化合价概念较抽象使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分散难点。前面的离子、元素等知识的学习不容忽视,它是这节课的重要基础。记忆化合价十分枯燥,组织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课下让学生编化合价的歌谣,利于学生记忆,有的学生编得挺不错!
第三课时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符号为Mr)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1]
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
[练习]
计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2.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
[例]
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同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
解: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计算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O)=(12×1)∶(16×2)=12∶32=3∶8
计算硫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H)∶m(S)∶m(O)=(1×2)∶32∶(16×4)
=1∶16∶32
计算硫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N)∶m(H)∶m(S)∶m(O)=(2×14)∶(1×8)∶32∶(16×4)=7∶2∶8∶16
[练习]
计算HNO3、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例]
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
=11.1%
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
[练习]
计算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化学式的其他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2)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例1]
求
60
g
MgSO4
中含有氧的质量。
解:m(O)=m(MgSO4)×w(O)=60
g×=32
g
[例2]
多少克碳酸氢铵(
NH4HCO3
)与
400
g
硝酸铵(NH4NO3
)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解:根据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来列等式
设需要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则质量为x的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m1(N)=x·=17.7%·x
400
g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质量为m2(N)=400××100%=400
g×35%
根据题意:17.7%·x=400
g×35%;x=790
g
(3)有关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1]
硝酸铵样品中含有杂质10%(杂质中不含氮元素),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先求出纯净的硝酸铵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w(N)=×100%=×100%=35%
设不纯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关系:
,x=31.5%
[例2]
某不纯的尿素〔CO(NH2)
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2.4%
,求这种尿素中杂质(不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1)×2=60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w(N)=×100%=×100%=46.7%
设不纯的尿素中含尿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的关系:
,x=90.8%
所以该尿素中所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w(杂)=1-90.8%=9.2%
[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相对分子质量。
H2SO4__________
98__________________
2Ca(OH)2__________148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H4HCO3中N、H、C、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14∶5∶12∶48)
3.计算12.25
g
KClO3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4.8
g)
4.计算120
g
NH4NO3中含N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CO(NH2)2中所含N元素的质量相等?(90
g)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7
习题7、8、9、10
2.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式:C12H22O14Zn
含锌量:每支口服液含锌6.5
mg
××制药厂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455____________;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14.3%________。(精确到0.1%)
3.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分子中C、H、O、N原子个数比为___3∶7∶2∶1__________。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89__,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15.7%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合格奶粉每100
g中含蛋白质约18
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定某奶粉每100
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
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奶粉。{
(3)氮元素的质量:18
g×16%=2.88
g>2
g,不合格奶粉(或蛋白质的质量:2
g÷16%=12.5
g
高考化学实验设计型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下面所列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1.确定实验原理。要求学生在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确定(选择或拟出)实验原理。
2.选择实验用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合理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选用的实验仪器和用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绘制或识别相应的实验装置图。
4.观察现象和数据。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过程,预测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现实验目的将要记录哪些数据等。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得到的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或计算、审读图表、推理论证等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6.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根据题目所要求的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采取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作出优与劣、好与坏等的分析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作出改进等。
二、实验设计与评价试题的类型
(一)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1】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及CaCO3。
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从下列所给试剂中选择:实验步骤中试剂①为(填代号),检验溶液A中Fe3+的最佳试剂为(填代号)。
a.KMnO4b.(NH4)2S
c.H2O2d.KSCN
(2)由溶液C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过滤等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过滤操作还用到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
(3)制备CaCO3时,应向CaCl2溶液中先通入(或先加入)(填化学式)。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下列装置回收(填代号)。
(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直到。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时应选用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参考答案:(1)cd
(2)冷却结晶引流
(3)NH3 (或NH3・H2O)b
(4)平视凹液面(或平视刻度线)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酸式
启示: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条件合适,操作方便;②原理正确,步骤简单;③原料丰富,价格低廉;④产物纯净,污染物少。即从多种路线中选出一种最佳的制备途径,合理地选择化学仪器与药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二)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2】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中加入的物质是,其作用是。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
参考答案:(1)固体NH4Cl和Ca(OH)2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碱石灰(或CaO)除去NH3气流中的水汽(或干燥NH3)
(3)黑色粉末部分逐渐变为红色
2NH3+3CuO N2+3H2O+3Cu
(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CuSO4粉末检验,无水CuSO4变蓝
启示:对于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特点或从物质的属类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可能具有的性质。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设计出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简便易行,现象明显,且安全可行。
解答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题的基本流程为:研究物质结构预测可能性质设计实验方案(方法、步骤、仪器、药品、操作要点、现象及分析、结论等)实施实验结论。其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三)物质(离子)检验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3】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C2O4)3]・3H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 mol・L-1 HNO3、1.0 mol・L-1盐酸、1.0 mol・L-1 NaOH、3% H2O2 、0.1 mol・L-1 KI、0.1 mol・L-1 CuSO4、20% 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A)、浓硫酸、灼热氧化铜(B)、澄清石灰水(C),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气体产物是。
(2)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固体产物中,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而盐只有K2CO3。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现象是。
(3)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根据②中方案进行实验。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1:步骤2:步骤3:……参考答案: (1)CO2和CO
(2)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
(3)①假设1: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单质
假设2: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O
假设3: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与FeO的混合
③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 1:取适量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使K2CO3完全溶解。分离不溶固体与溶液,用蒸馏水充分洗涤不溶固体固体产物部分溶解步骤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CuSO4溶液,再加入少量上述不溶固体,充分振荡(1)若蓝色溶液颜色及加入的不溶固体无明显变化,则假设2成立
(2)若蓝色溶液颜色明显改变,且有暗红色固体物质生成,则证明有Fe单质存在步骤3:继续步骤2中的(2),进行固液分离,用蒸馏水洗涤固体至洗涤液无色。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HCl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适量H2O2,充分振荡后滴加KSCN结合步骤2中的(2):
(1)若溶液基本无色,则假设1成立
(2)若溶液呈血红色,则假设3成立启示:解物质(离子)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题的思维程序如下:(1)先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确定其颜色、气味、状态等。(2)准备试样,并进行检验。当试样是固体时,应先取少量配成溶液,同时观察试样是否溶解,在溶解时有无气体产生等,以初步判断试样可能含有哪类物质。(3)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四)综合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4】乙二酸(HOOCCOOH)俗称草酸。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乙二酸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1)向盛有少量乙二酸的饱和溶液的试管内滴入用稀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乙二酸具有(填“氧化性”、“还原性”或“酸性”)。
(2)向图甲的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二醇、浓硫酸和乙二酸,用酒精灯小火均匀加热该试管3~5 min,在B试管中有油状液体产生,若反应中生成了六元环状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B试管中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3)已知:草酸在约157℃时升华,在175℃时受热分解可生成H2O、CO2和CO;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验证草酸受热分解并检验产物中有CO2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你如何进行尾气处理。②依据题给数据,请分析根据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否确定草酸分解产物中有CO2(填“能确定”或“不能确定”),理由是。
参考答案:(1)还原性
(2)COOHCOOH+CH2HOCH2HO浓H2SO4COOCH2COOCH2+2H2O防止加热不均匀而使碳酸钠溶液倒吸入加热的A试管中除去酯中混有的乙二酸和乙二醇,同时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酯分层析出
(3)①在装置的尾端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不能确定因草酸升华后可能有部分进入D试管,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对CO2的检验造成干扰
启示:对于综合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类试题,其解题思路一般为:
(1)巧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核心,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境(或题首所给实验目的)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等有关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遵循可靠性、简洁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方案。
(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由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把握各步实验操作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许多综合探究实验题图文结合,思考容量大。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所示的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或数据)是化学原理的外在表现。在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或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公式,绘制一定的变化曲线等。
根据对以上试题的分析可知,解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类试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1)原理恰当;(2)效果明显;(3)装置简单;(4)操作安全;(5)节约药品;(6)实验步骤简单;(7)误差较小等。换句话说,就是要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注:“绿色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使化学反应以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点――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减量、循环、重复使用;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物、甚至实现零排放;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满足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以上几个方面不仅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同时这些标准也是对实验设计优劣进行评价的相关要素。
三、常用解题策略及思想
(一)类比思想
不同物质的属类、结构、性质、制备等诸方面可能有某些相似甚至相同之处。类比是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可将不同物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系,可以简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效率。
【例5】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后,为了解Cu的常见化合物性质,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提出如下问题,进行探究。请你协助该小组的同学完成下列研究。
【提出问题】
①Cu的金属活泼性小于Al,Al(OH)3具有两性,Cu(OH)2也具有两性吗?
②通常情况下,+2价Fe的稳定性小于+3价Fe,+1价Cu的稳定性也小于+2价Cu吗?
③CuO能被H2、CO等还原,也能被NH3还原吗?
【实验方案】
(1)解决问题①需用到的药品有CuSO4溶液、(填试剂),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解决问题②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取98 g Cu(OH)2固体,加热至80~100℃时,得到黑色固体粉末,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A。冷却后称量,A的质量为72 g。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得到蓝色溶液,同时观察到容器中还有红色固体存在。据此可推得,A的化学式为 。
(3)为解决问题③,设计的实验装置为(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
实验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无水CuSO4变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
【实验结论】
(1)Cu(OH)2具有两性。证明Cu(OH)2具有两性的实验现象是。
(2)根据“实验方案(2)”,得出的+1价Cu和+2价Cu稳定性大小的结论是;。
(3)CuO能被NH3还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问题讨论】
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也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和A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A:。
解析:(1)类比Al(OH)3的实验室制法和两性的检验方法,可以利用CuSO4溶液和适量的NaOH溶液制得Cu(OH)2,把制得的Cu(OH)2分成两份,一份加盐酸,另一份加NaOH溶液,观察蓝色沉淀是否溶解。
(2)98 g Cu(OH)2固体受热分解可以得到80 g CuO,CuO在高温条件下继续受热分解如果全部生成Cu,应得到64 g Cu,但实验中A的质量为72 g,且加入硫酸溶液变蓝,说明有Cu2O的存在,Cu2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2+和Cu,由此证明A应为Cu2O,质量恰好为72 g。该实验说明在高于1000℃时,+1价Cu比+2价Cu稳定;在溶液中+2价Cu比+1价Cu稳定。
(3)NH3通过加热的CuO应生成无污染的氮气和水蒸气;CuO被还原,还原产物可以根据(2)的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
【实验方案】(1)盐酸、NaOH溶液
(2)Cu2O
【实验结论】(1)Cu(OH)2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
(2)在高于1000℃时,+1价Cu比+2价Cu稳定;在溶液中+2价Cu比+1价Cu稳定
(3)3CuO+2NH33Cu+N2+3H2O
【问题讨论】取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少许,加入稀硫酸,若溶液出现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A,反之则无
(二)控制变量思想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设计类试题中的一种常用思想方法。当影响实验某项内容的变量有多方面(个)时,往往先控制某些变量不变化,而只改变某个变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相关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
【例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 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灯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了Fe2+,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预期现象和结论①
②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立【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类试题,以日常生活中的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为情境,以探究Fe(NO3)3溶液中何种因素蚀刻银为研究课题,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并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科学举证的能力,以及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进行表述的能力。
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是该题的核心。本题中有两个变量,如下表所示:
实验变量Fe3+的氧化性NO-3的氧化性能否蚀刻银能不确定现象或结论银溶解无法测定还原产物由于NO-3的氧化能力随着溶液pH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在验证假设2即Fe(NO3)3溶液中的NO-3能氧化Ag时,就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进行实验,这是考查单一变量控制法。解决本题的关键就是需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然后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再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显然,这是该实验的最佳设计方案。
参考答案:(1)ade
(2)Ag+Fe3+Ag++Fe2+
(3)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
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4)不同意。甲同学检验出了Fe2+,可确定Fe3+一定氧化了Ag;乙同学虽然验证了此条件下NO-3能氧化Ag,但在硝酸铁溶液氧化Ag时,由于没有检验NO-3的还原产物,因此不能确定NO-3是否氧化了Ag
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高考试题中屡屡出现。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三)分析、推理思想
当实验设计类试题涉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特别是利用有关化学反应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反应、水解等反应原理)来解释有关过程或现象时,我们可利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论。
【例7】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
氧化性:IO-3>Fe3+>I2;还原性:S2O2-3>I-
3I2+6OH-IO-3+5I-+3H2O
KI+I2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加KSCN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用化学式表示);CCl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用电子式表示)。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中KI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
A.Na2S2O3B.AlCl3
C.Na2CO3D.NaNO2
(4)对含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Fe3+),可选用KI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
解析:(1)①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的是Fe3+,它与SCN-的配合物有多种,中学阶段一般写Fe(SCN)3;I2的CCl4溶液显紫红色。
②应用信息“氧化性:IO-3>Fe3+>I2”,说明IO-3和Fe3+均能氧化I-生成I2,由题意,加碘盐中可能含有KIO3、KI、Mg2+、Fe3+杂质,故此处反应有两个。
(2)据题意“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则可推断KI被潮湿空气氧化,但反应不能写成“I-+O2+H+…”形式(因此处没有酸性环境)。若联系金属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则能顺利写出有关反应。
KI3・H2O作加碘剂问题,可由题中“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进行分析推理。因为加碘盐受热时,KI3・H2O不稳定生成KI和 I2(这一性质可从题中“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分析推得),KI被氧气氧化,I2受热易升华。
(3)根据信息“还原性:S2O2-3>I-”,可判断Na2S2O3能作稳定剂; C中 Na2CO3水解呈碱性,能实现“I2+OH-I-”的变化,故也可作稳定剂。B中AlCl3水解呈酸性,使I-易被氧气氧化,D中NaNO2能氧化I-。
(4)实验方案简答要注意规范性。
本实验中I-对Fe2+的检验有干扰(因还原性:I->Fe2+,加氧化剂时应先氧化I-,所以应加入适量氧化剂),因过量氧化剂可能氧化SCN-,所以后加的检验试剂KSCN溶液应加至过量。
参考答案:(1)①Fe(SCN)3∶I・・・・∶I・・・・∶
②IO-3+5I-+6H+3I2+3H2O 2Fe3++2I-2Fe2++I2
(2)4KI+O2+2H2O2I2+4KOH否KI3在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KI和I2,KI易被O2氧化,I2易升华
(3)AC
(4)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氯水(或H2O2),再滴加KSCN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Fe2+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或思路为:
(1)明确目的原理
首先必须认真审题(如要求采用最简单或最佳的方案,制取纯净的某物质等),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或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范围,给出的药品、仪器或装置是否足够,需要补充还是筛选,仪器药品的规格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记录现象和数据
根据观察,全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2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的化学学习,是学生对高中化学所学内容的一次蓦然回首,是求得“真”与“是”的快乐,是为之“不悔”,为之“憔悴”后的喜悦。但在很多情况下,不少教师的高三复习课是这样进行的:
知识点复习历年相关高考试题展示学生练习评价、巩固下一知识点复习……
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不可能不用习题,而选用的试题最严谨、全面、真实的也就是高考试题,但是我们是否想过高考命题者的命题目的、价值定位和课堂的教学目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见表1)
显然,一味地照搬高考试题作为例题必然会遇到复习一个知识点要选好几个高考试题的问题,由此也就容易产生学生忙于做题解答(如做很多无关选项题),无暇领会教学意图,造成教学效果与目标达成大打折扣的局面。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了如下的思考:
1高三化学教学中复习题分类、整合、创新的操作范式
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按如下具体操作范式进行的:(见下图1)
2不同复习阶段范例题的价值回归,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实效
在不同的复习阶段、不同的场合(课堂范例、课后练习、考试检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选用、整合、改编的方式和价值定位必然不同。
同时,为实现特定的教学功能、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题组也不尽相同,如:为了解决某时期,学生特有的问题,就需要自编有针对性纠正性的练习题组。
2.1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高三第一轮复习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即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以期避免盲目地毯式的复习与练习,造成学生会的还在讲,不会的又匆匆而过,缺少让学生内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
(1)课堂范例题应有别于作业题、考试题或高考题,它是需要认真重组改编过的。
(2)改编的依据是在对两纲和自己任教学生原有错题的统计基础上,将习题有目的地拼凑、修改而成。
(3)组题和编题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有代表性(即该学),能起到举一反三,甚至能起到归纳知识规律的桥梁作用;③难度安排与控制(即能学);④兴趣性原则:通过合理的编排顺序或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复习思考;⑤综合性原则:能带动更多的已复习和未复习的内容(“范例教学”原则)。
[案例1]以氧族元素中复习SO2为例:
编写题组时的思考过程:
(1)基本性原则:从学科内容看,与SO2相关的基本性的知识有:SO2的酸性、还原性、漂白性。复习中可以从相关常见的学生错误统计中派生出一些新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更精细化,产生包摄性更广的认识。
(2)基础性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看,①学生对CO2、SO2能否与BaCl2反应及反应的实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学生处于知识短时记忆状态;②高三的学生能辨别、书写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对同样是氧化还原原理的原电池(尤其是类似燃料电池问题)理解不深,还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这样的装置能产生电流,需要演示实验辅助;③高三的学生对SO2与氯水、H2O2、Na2O2等强氧剂漂白原理的不同是掌握的,但对变换形式未必真正理解。
(3)范例性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在课堂上展现了精心设计的范例题组(见表2),这4个小题难度递进,抓住了学生复习中急待解决的最近发展区,这个范例不仅可以将SO2的主要性质更好地纳入到化学的基本反应规律体系中去,而且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2高三二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二轮复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升学生参加高考的实战水平而准备的,既然如此,“懂不懂“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少学生下了考场就抱怨本来会做的题怎么就错了。由此,我们认为:
(1)课堂的范例题应从一轮复习中重巩固知识点的角度转变到尝试从命题者的视角来审视、分析、评价、欣赏试题。
(2)从有意义学习角度分析,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该学的是如何降低无谓失分,了解自己最要解决的是什么,他们的水平足以站在命题者角度看问题(“能学”),采用评价、欣赏的角度组题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想学”)。
(3)组题的依据在这个热点上一般怎么命题,为什么这样命题,主要从哪些地方找素材,在这个问题上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如何避免等等。
(4)组题和编题的原则:①清晰明了、条理清晰;②重要性和热点问题;③尽可能结合学生常错的问题组题,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低级错误。
[案例2]以选择题中的热点问题:“关于NA的说法正确的是”为例:
一轮复习中侧重的是“粒子数、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反应热之间的量的计算与转化以及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二轮复习中我们的做法是:已分类好的相关高考试题和学生错题集 统计、分析命题点与命题方式 选择合适的组题方式(打破选项,按命题角度分类) 编成题组、课堂展示 欣赏、评价、小结,提高解题实战水平
[范例]分别判断下列关于NA的说法正确与否?说明理由?总结命题规律和自己常见的低级错误(评价性欣赏命题者的意图?这样命题的妙处。)(见表3)
说明:显然在考试中不可能按照这样的模式去编辑组合式选择题,否则难度太大,这里只要求学生分别判断各个命题的正确与否。
3 高考优秀综合题的各种题型价值重构,全面、综合地发挥功效
高考题中有大量值得教师研究的好题,我们应全面分析、研究、整合重点和核心知识,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案例3]2005年全国卷Ⅰ第28题涉及如何测定含有NaCl杂质的纯碱的质量分数的实验,该题最大的亮点和区分点就是最后一小题有一个开放性的实验设计。
如能恰当使用该题就能将高中涉及的定量实验作系统复习。(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②酸碱中和滴定,可引伸到一般滴定法;③镀锌铁皮中镀锌层厚度的测定,延伸到一般的重量法;④气体吸收法;)
我们以第二轮复习定量实验时采用改编后的题组作范例,具体做法如下:
(1)弄清定量实验复习的思维层次、步骤。具体如下:(见表4)
(方法①、②需给定装置,③、④不用提供)
(2)第一、二层面一般在课外布置,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规范化的书写练习,教师批改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讨论、小结。
(3)第三层次是按照实验题命题的角度来解决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这样的分类,可以把纷繁复杂的实验问题简化。其中,实验仪器和实验技能是纯实验问题,在二轮复习中应抓住高考相关热点设置问题或习题,如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过滤的操作和沉淀洗涤的方法等。(实验原理往往可能涉及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
按照以上的思维层次,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能编出相关范例题组来,由于篇幅较大,不再赘言。
4 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链接,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新习题
将社会热点问题揉进高考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走向,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学会将社会热点问题改编成有价值的试题。对此,有几个原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中学生要求的核心知识链接起来,凸现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择恰当的命题角度以合适的难度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4.1改编原有的经典试题,将社会热点与化学核心知识联系起来
[案例4] 图1装置是大量的被引用在不同复习资料的一道“粗略测定环境中SO2含量”的装置。
如果把A中的1.0 mL 5×10-4 mol・L-1碘水改成1×10-4 mol・L-1 KMnO4溶液,再提供方程式:4MnO4-+5HCHO+12H+ 4Mn2++5CO2+11H2O,就改编成“粗略测定新装修的居室中甲醛含量的测定”范例题。
4.2 创造性的自编新试题,凸现学生运用化学核心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自编新习题展示]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灾后环境及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途径。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漂白粉仍是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漂白粉溶于水后,受空气中的CO2的作用,即产生有漂白、杀菌作用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在汶川的抗震救灾中,三氯异氰尿酸(TCCA)是应用最多消毒剂之一。三氯异氰尿酸又称强氯精,化学式为C3Cl3N3O3,其分子中一个六元环且具有完全对称的结构。下图是一种合成三氯异氰尿酸路线:
①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时,需先将其溶解在水中,利用其水解产物的氧化性消毒灭菌,其消毒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②写出A的电子式_____,检验有A物质生成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
③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B____, C_____, D_____。
④判断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反应①为______反应,反应 ②为_______反应。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新型的灭菌消毒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1级高效安全灭菌剂。相比于Cl2,等质量的ClO2的氧化能力(得电子能力)是氯气的_______倍。
命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有:①漂白粉制备方程式;②漂白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5 结束语
试题的编写、整合、创新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价值定位是否准确,原则应用是否恰当。本文展示的范例性题组是依据我校学生化学学习实际的情况而组合产生的,题目本身未必对各校学生都适用,但文中较完整地为其他兄弟学校开展范例性的题组的编写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其中试题的合理分类和对学生错题的统计是基础而艰苦的工作,但也是后续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钾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是2K+H2O=2KOH。
2、钾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在冰上也能着火,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能使金属钾熔化,并引起钾和氢气燃烧。
3、钾的化学性质比钠还要活泼,仅比铯、铷活动性差。暴露在空气中,表面迅速覆盖一层氧化钾和碳酸钾,使它失去金属光泽(表面显蓝紫色),因此金属钾应保存在液体石蜡或氩气中以防止氧化。
(来源:文章屋网 )
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否准确、科学、全面地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现教学评价价值,必须在已有基础之上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加以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现状
近几年,教学工作者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些许不足。评价方式方面,普遍采用纸笔测试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考核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内容方面,忽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绪、态度、习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偏重学科知识,尤其陈述性知识;评价标准方面,强调学生的一般趋势和共性,忽略学生间个体的差异。实验成绩考核仍以实验报告和期末成绩为主,成绩及格,则这门课通过;评价主体方面,仍以老师的评价为主,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和当前化学教育评价发展特点不相符合,是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障碍和绊脚石。
二、互评教学评价体系
为优化当前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不足,引入学生互评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互评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互评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评价占20%,主要是对实验过程中阅读实验材料、掌握实验操作要求、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撰写等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观察与空间分析能力占20%,主要是学生对实验仪器及实验装置选择意图的理解,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和变化的过程,具体包括实验桌面仪器布局的摆放、仪器组装的完整美观、实验现象细节观察的到位、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分析处理能力、强烈的探索精神等;逻辑推理能力评价占20%,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揭示和探索现象本质的能力,是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寻找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思维,并总结出研究相似问题方法的能力;习惯与模仿的评价可占20%,主要包括:在实验过程中,按规定的程序操作、规范的动作、良好的习惯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合理改进仪器及对仪器功能的创新等;与同学合作能力的评价可占10%,实验过程中,热心帮助同学、虚心向同学学习、理解尊重同学、主动交流、不计较个人得失等,强调实验过程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体现团队精神;自我能力的评价可占10%,包括对实验成败的总结、实验装置改进的探索和对实验结果不罢休的精神等。
(二)实验课开展互评的方法
成功实施学生互评的评价方法,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完成这项工作量巨大的评价方法。首先,学校按以上互评标准制定出一套学生互评的网络系统,学生在校园网登陆此系统,用自己的学号注册账号,设置密码,经过老师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对本班学生运用此方案,每上完一节实验课,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每位同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对本班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依据实验课堂表现,给予每一个同学及自己一个综合评分。全班互评完成后,一次性提交,提交后不得更改。学生的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一是全班同学对该生评分平均值的70%计入,二是学生评价其他同学能力占成绩的30%,学生评价每一位同学的平均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生评价他人的态度和能力。最后,用该生评价全班同学、包括评价自己的平均偏差计算该生评价其他学生能力的得分,即(y)。计算公式:
(其中:xa是该生给其他学生的评分;xn是某学生的平均得分;n是参加互评的总人数;2是调节系数。)该生评价其他学生的平均偏差直接影响该生对他人的评价得分,所以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而且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完成互评工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之间多交流讨论、多观察,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通过互评方案的实施,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术水平,而且提高对他人的评价能力。
三、结语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主要是由仪器的单一至综合使用,操作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两方面。在教学形式上,采取了模仿操作与单独练习相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后巩固相结合,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仪器的使用与技能。
如:在药品取用的教学中,用沙子代替食盐及固体药品,掌握药匙、纸槽的使用技能,以水代替液体药品,掌握胶头滴管与量筒的量取方法。从而达到操作正确、动作熟练目的。进而以溶解一过滤一蒸发等综合性操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加强教师的规范化操作,为学生树立表率。
教师的示范操作,熟练程度,动作的协调正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务必把握好每一个实验的关键,正确地做好每步操作,避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演示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在过滤操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认真地做好每步示范操作,又要讲清操作要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方法,从被动模仿转变为主动的独立操作,培养对自然科学学习的严格态度。
三、调整实验内容与形式,调动学生实验兴趣,达到提高实验素质的目的。
现代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以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既在校内也在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争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求知、学会劳动,以取得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提高实验能力。
1、将难度较小,安全性较高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尽管注意了实验可见度与操作的合理性,但总存在一些弊病,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
如:在指导学生做简易灭火器的实验时,在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浓盐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时,迅速喷出大量泡沫,现象明显,便于观察。又如:NaOH与非金属反应的性质中,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NaOH与CO2。反应的实验。当向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滴入NaOH浓溶液后,使原来插入CO2气体瓶中小像皮泡膨胀,让学生思考小橡皮泡膨胀的原因,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能力。全册教材中选择18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
2、适当增加实验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初中化学是学生启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我们在绪言课中,增加了魔棒点灯,变色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探究知识的愿望。
又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大组,每组中二个学生为一单元,分别做以下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既使学生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又加深了化学反应中“量”的守恒,从而进一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定律。
3、开展边讲边实验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学得生动活泼。
如氧气性质教学中,O2分别与C、S、P、Fe的反应,CO2与H2O、CaO的反应及酸碱盐化学性质中大量演示实验全部改成边讲边实验,使学生从自己实验中获得知识。
4、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6-1
一、化学实验附庸角色的转变
有时候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现在又要追求学生成绩,又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在很难做到两者兼顾。这种怨声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抱怨者的教育理念落后,他们认为高考成绩跟素质教育相冲突,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现行的中高考制度确实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使得一些 “题海战士”能够“收获颇丰”。
其实,从本质上说中考高考跟素质教育之间并无冲突,因为其目的是为了选拔有潜力的人才,而被选上的人才当然应该是那些素质优秀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只有搞好素质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为了取得好成绩也必然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所以,作为基础教育主要执行者的中学教师,首先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而化学实验是有特定目的的实际操作,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化学实验教学生动、直观的演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规范性训练;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的结合,实现认识上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凭教师讲授、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化学实验教学采取探究式、创新式的方式进行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便会充分的显示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设想或方案,对实验的某些环节、步骤作出的每一点改进,设计出的每一种实验装置,所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可以称为创新,都是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树立实验是化学教学主角的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达到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毅力,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基础。
而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三、不断改进、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1.积极投身教改,加强实验教学。现在发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在实验内容方面有两大通病:一是演示实验少,学生分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不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二是实验内容陈旧,学生动手实验纯粹是“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补充实验,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精心准备演示实验,师生互动。课本中的有些演示实验是不能完全由学生实验来代替的,对于这些实验,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巧设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白哪些地方要重点注意观察、分析。如果可能的话,可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和老师一起或单独完成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加强实验引导探究模式教学。实验引导探究模式就是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获得科学思维。实行实验引导探究模式,教师要大胆改革书本中的实验方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许多老师在这项实验改革中采用边讲边实验,以增加实验的直观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边讲边实验也就变成了验证知识的一种手段,老师动脑,老师动口,学生动手,学生成为老师操纵下的机器人。这样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把书本的实验变为真正的探究实验,需要教师把握教材,大胆地开拓思路进行教学改革。
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再亲自动手实验。对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是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教师也可让学生试一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得教益,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将不同方案进行评价。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当有争议时,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点拨、疏通探索问题的思维障碍几某些知识的局限,在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化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口、能源、环境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树立环境意识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中学化学教学应与时俱进,加强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燃煤和机动车辆尾气对大气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收获季节浓烟滚滚,温室效应加剧。一些化工产品的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环保教育必须从他们抓起.
二、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优势
1.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自然学科,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物质,改造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同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物理、生物、医学医药卫生、环境地理,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一些药物的禁用(如,含PPA的感冒药)、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皮革胶囊事件等无不充分说明这一点。
2.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
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化学的方法,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当讲到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可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环境污染的实例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例如,讲到“空气”时,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初步了解空气污染;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消除措施……这样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课堂教育可把环保作为自觉行动
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就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CO、SO2、H2S等气体实验时,应强调气密性检查、药品用量(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尾气处理的装置等。每次实验完成后,应将废液集中处理,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化学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在教学中涉及环保问题的知识时,应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设计改进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在讲“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石油”等内容时,就应适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SO2、NO2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之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环保知识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
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学生了解到由于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设计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如,结合“限塑令”讨论:为什么要禁止使用塑料袋?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在使用?当你看到你的家人还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时进行劝解了吗?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低碳生活。针对这些话题,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反思,想想自己和家人低碳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3.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投身生态环保实践的自觉性,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教育的信度。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实地考察,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环保护知识问答。例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有哪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结合有关时事生态信息,升华环保意识。比如,日本福岛核污染事件及我国出现的“碘盐荒”,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机理及危害,填补知识空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不盲从。
四、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新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经历与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创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某些实验进行创设、改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实施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育教学论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需适时创设梯度合理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创造欲。实例1:让学生设计实验,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硫酸镁杂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应该应用什么原理;先除去镁离子还是硫酸根离子;如何判断杂质是否除净;如何避免混入新杂质……学生提出的解答方案可能五花八门。甚至会有一些“大胆”的想法,此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讨论与探索然后经过实验获得方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例2:如何判断铝、铜、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猜想出很多顺序,Al>Fe>Cu;Fe>Al>Cu等。我诱导他们根据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与弱。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同学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方案:a.用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b.用铝和氯化亚铁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c.用铝和硫酸亚铁反应,铜和硫酸亚铁反应。d.用铁和硫酸铝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同学们的实验方案经审定后教育教学论文,就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a组同学观察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的速度。b组同学观察铝和氯化亚铁,铁和硫酸铜分别能否进行反应。c组同学观察铝和硫酸亚铁、铜和硫酸亚铁能否反应。d组同学观察铁和硫酸铝、铁和硫酸铜能否进行反应。最终得到Al>Fe>Cu。这种创新问题新情境拓宽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开拓了思维意识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演示实验, 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更易掌握化学知识,还可培养学生敢于科学创新的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如通过对化学实验能采用的方法、仪器和药品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筛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例如“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实验教学中,我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分组来做这五个实验,然后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交流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在装置选取方面,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探究式”教学需要,我准备了铁架台、大试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长颈漏斗、普通漏斗、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双孔橡皮塞、注射器、医用装生理盐水的瓶子(250ml)、 底部有孔的试管、具支试管、广口瓶、U形管等,以备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选用,也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构思教育教学论文,自己发掘新的材料来组装发生装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积极踊跃设计好多装置。 实践证明,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学生自主设计,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设计权力在于教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实验方案,导致一些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地头头是道,实验做得规范准确,现象明显,但学生做起题来仍然无从下手。实施创新教育后,将设计实验方案的权力交给学生教育教学论文,事实证明,这种权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教学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例如,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我提出如下问题:试推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学生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实验事实,很容易想到应该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反应了呢?有的学生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生成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学生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几块氢氧化钠固体,搅拌(保持试管口不离开水面),观察试管内液面的上升;等等。这些实验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牢固掌握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做好家庭小实验,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家庭小实验能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增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从设计实验程序到完善实验细节教育教学论文,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爱好,调动学生注重联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关注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利于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收集资料,主动探究,同时还要合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任何学生的进步道路上不仅有他们自己挥洒的汗水,更有老师大力的引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就起着导向的作用。可有一些老师把美誉之词当作廉价的施舍,每一个学生站起来,不管他的发言是精彩或是鄙陋,发音是标准还是走掉,一概以好为赞。这样的评价也许老师是抱着“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课心灵”的美好愿望为出发点。可是,这种怎么样都好的评价真的能赏识、激励每一个学生吗?也许真正的优秀学生不屑于这种表扬,而获得额外美誉的学生也不能有自知之明,反倒有些不知所以的飘飘然了。
在教师的即时评价中,内容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同的称赞尺度,关注差异,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不同,教师要重视差异,重视差异,可以用不同的要求来评价。对于前者,要充分肯定的是他的进步。在尊重学生感受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做一个一分为二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就是努力的方向。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使他们学会辨别主次和优劣。
二、学生的同学互评
曾听过某老师的课,三年级学生活泼机灵,刚接触英语,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后,老师点评:读的比较好,可声音太小,某个词读错了。受老师的影响,其后有学生再站起来朗读,老师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大都以声音小,读音不准确来进行“挑刺”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于被评价的学生来说,不说是否起反作用,激励的作用暂时就不太明显了。
在课堂小组活动时,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的表现怎么样,其他学生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在课堂上保证学生自主评价的时间,给予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要始终站在“引导者”的地位,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可以先制定一份评价表,上面列举一些评价的基本要素,如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流利,内容是否正确、达意等;评价课堂对话交流情况,发言是否积极还是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否顺利完成2-3个话轮的交流,能正确使用简单的交际策略,如表情手势等;评价游戏表演活动的参与度,是否是始终积极参与,善于合作,应变能力强,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还是敷衍了事;评价朗读的语调是否自然,节奏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响亮,语音是否准确,情绪是否饱满;评价歌曲演唱是否语音语调正确,吐字清晰,有感情有乐感等;评价书面作业是否认真清楚,是否准确等。围绕这些基本要素进行评价,那就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了。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
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教师应尽可能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将新的评价方式讲清楚,树立学生尤其是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心底里的自我责任感,树立努力目标。
学生自评侧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自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下阶段学习方向。例如:课堂上老师检查读书或背诵课文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个分数,老师把分数记下来。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又能让学生为接下来的学习订一个新目标。
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教师要做小结,表扬爱学习,肯动脑,胆子大的学生,激励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教师的评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才会被拉得更近。教师要平等地参与评价,树立“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新观念,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表达不完整,不准确,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当今世界的知识正以几何裂变的速度急剧增加,面对“无限”的知识,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学习,是现代人必须做出的选择。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体制中,“选择”的任务往往交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学过程中,课程专家在“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以及对学科的研究”[3]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进行价值判断与类型划定,从而编订出相应的课程标准,成为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可见“课程知识是专门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而组织的知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根据知识的性质、作用和教学目的组织的知识”[4]。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范畴内课程知识的价值,可以通过使人追求真、善、美来实现,也就是说“课程知识具有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育美价值[5]。”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多维价值包括“知识的育智价值、知识的育德价值、知识的育美价值、知识的育体价值”,“由于知识属于‘精神形态’,因此其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它对个体智慧、情感、审美发展的独特功能上”,而且“知识的育智、育德、育美价值相互渗透,三者有机地统一在具体的知识形态之中,共同滋养着学习者的思想、情感和人格,使其日趋成熟与完美,促进着个体精神的丰满与人格的健全”。[6]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高中化学课程而言,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鉴于化学课程实施对学科知识的依赖,化学课程知识的价值应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表现为全面提升学生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等在内的学科素养,这也正是化学课程知识的教学意义之所在。
二、实现课程知识价值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知识的教育价值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价值,要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把这种潜在的、可能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个性素质还需要通过教与学活动。”[7]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教学中,要实现相应知识的价值主要有设置探究活动、渗透科学史实、引导反思感悟等教学策略。
1.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再生产过程
科学探究原本是指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通过科学探究,不仅锻造了自身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品格,而且还丰富了人类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理论是生物学上的“重演律”与科学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重演是“根据教育的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它对实际的科学活动过程进行了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典型化、简约化了的活动过程”。虽然如此,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仍具有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类似的功能,能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实现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诸方面的有机统一”。[8]
《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是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的主要内容。教科书在“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部分,首先说明需要知道组成元素的种类以及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才能知道有机化合物的最简式,然后在“你知道吗”栏目让学生思考“有机物燃烧的产物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有机物组成方面的信息”,并在“信息提示”栏目介绍了燃烧法、钠熔法和铜丝燃烧法等确定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的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元素分析仪在确定有机物元素组成方面的应用。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部分,首先说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再在“化学史话”栏目介绍李比希对“基团”概念的贡献之后,介绍了研究有机物所具有的基团对结构研究的意义以及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测定有机物结构的分析方法,然后在“观察与思考”栏目让学生观察乙醇和甲醚的核磁共振谱图,认识核磁共振谱征峰与氢原子化学环境的关系,并通过乙醇的红外光谱说明其对测定有机物中基团的作用,最后简要介绍了质谱法和紫外光谱法,还在“拓展视野”栏目介绍了3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发明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方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为了使学生掌握确定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一个具体对象的组成和结构。选择在食品、医疗等行业有广泛应用的乳酸(α-羟基丙酸)为探究对象时,可以按图1所示的程序组织教学。
选择乳酸为探究对象,不仅是因为它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更是因为对它的结构探究需要综合运用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多种方法,学生需要克服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整个知识再生产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研究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知识与方法,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渗透科学史实,让学生感悟学科发展历程
就化学学科而言,许多化学家为了揭示物质世界的奥秘,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在每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成果之前,都有一条曲折而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求索之路;在它的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真实、发人深思的人生经历。所以,相对于科学知识,科学史也是科学家留给人类的丰厚的宝贵财产,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促进科学知识的有效建构,全面了解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掌握科学方法,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9],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受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影响或篇幅的限制,科学教科书往往以逻辑结构的形式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这种“仅向学生呈现知识,而不涉及科学家所处的历史境况、思想和生活”的做法,“将使学生难以理解科学的真髓与实质”。[10]为此,苏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设置了“你知道吗”“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调查研究”“资料卡”“化学史话”等栏目,以改变过去教科书的传统结构模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实现了化学史与化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为了能让学生站在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中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方法,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教学中,可以对教科书所提供的科学史实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关于确定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的燃烧法,可以在教科书介绍李比希方法的基础上,拓展介绍盖・吕萨克和泰纳以及贝采里乌斯前期所做的工作,让学生通过对相应方案的比较,认识到李比希对前人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并体会到李比希方法的简单和精确。关于李比希对“基团”概念的贡献,可以介绍他从苯甲醛(C7H6O)、苯甲酸(C7H6O2)、苯酰氯(C7H5ClO)的结构中发现均含有的苯甲酰基C7H5O,以及通过与H2、H2O、HCl中H的类比发现“基团”的思维过程;在介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发明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方法方面的贡献时,可以补充介绍化学诺贝尔奖中在葡萄糖、叶绿素、胰岛素、蛋白质等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结构分析方面的成果。由于科学史实是科学家们秉着科学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以伟大的人格魅力谱写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科学史实的适当拓展,可以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感悟学科的发展历程,同时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品质,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引导反思感悟,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显化
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又称言明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或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主要是“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未成型的观念、经验、智慧”。[11]在化学课程知识体系中,学科观念和科学方法属于相对隐性的知识。
对于相对隐性知识的教学也有“隐性”和“显性”的两种方式。以科学方法为例,隐性方式是“用反映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般程式去组织对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地去揭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一般程式的原理、各阶段具体方法的名称和有关知识”。显性方式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其实,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组织教材,而将科学方法隐在其中,学生也可能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往往印象不深,难以真正掌握。所以,科学教育应该“把方法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12]。为此,化学教学必须对典型的学科观念和科学方法在恰当的时机加以显化。
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蕴藏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中的有关学科方法、学科思想,或形成相应的学科观念,教学中除了模拟科学探究过程设计教学程序以外,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学会用语言等形式对隐性知识进行概况和表达,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化。如对于确定有机物元素组成的燃烧方法要认识到两点:(1)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进行成分测定是以转化为前提的,转化是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2)实验法是包括确定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在内的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如关于李比希对“基团”的贡献也应该获得两点重要启示:(1)类比思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思想,有机化合物虽然种类繁多,然而通过将苯甲醛及其衍生物中的相同基团C7H5O与无机小分子中氢原子的类比,有利于人们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2)基团理论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思想,不同的基团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转化法、实验法和类比法对化学学科的意义以及相关方法的某些操作要领,而且还能使学生巩固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观念。
三、结语
知识作为人类的文化创造,具有多重的意义、作用和功能。在学校教育范畴内,课程知识一方面“是学科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课程知识,对课程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课程知识是个体成长的精神食粮,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价值,是课程知识的主体性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基于知识价值的化学课堂教学,既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正确审视课程知识的功能,充分发挥课程知识的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育美价值,从而实现课程知识价值的最大化;还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知识类型选择教学策略,如事实性知识多用探究法,科学方法和学科观念等隐性知识要注意恰当显化,并发挥科学史实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亓英丽. 化学课程编制中的知识价值观[J]. 化学教育,2002,23(7-8):20-22.
[2] 亓英丽,毕华林. 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2):61-66.
[3] 施良方. 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4] 郝文武. 教育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7.
[5]宋艳梅. 论课程知识的价值[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7):9-12.
[6] 潘洪建,吴中才. 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4):9-12.
[7] 王道俊. 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兼谈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认识[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14-32.
[8]陆 军. 实施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条件――基于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12(12):60-63.
[9] 蔡铁权. 科学史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角色[J]. 全球教育展望,2009(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