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篇1

开好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把地理专业知识融于校本课程,目标要明确,教学计划要详细,让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地理教师发展为前提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策划者和实际执行者,在课程开发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1)教师要转换角色,做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自。教师需要考虑课程是“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成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教师的研究应该在实践中进行,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

(2)教师要扩充专业知识,学习课程论知识。课程论是关于学科知识如何组织成适合学生学习规律并便于实施和测量的理论体系方法。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但更多的是需要跨学科交叉的知识。所以只熟悉某一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视野广阔、与时俱进。教师要成为这样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扩充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更新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学习课程论知识作为知识储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及技能时,自己还必须了解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以及知道多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学生层次和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3)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掌握课程编制技术。要开发课程,首先要增强课程意识,教师作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来达到课程目标,理解课程方案设计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教师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境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教师还需要掌握课程编制技术。课程编制即完成一项课程计划整个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课程等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可合并为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需要掌握课程编制每个阶段的基本技术,如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确定每一教学单元的范围,组织内容,拟定教学计划;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主体

校本课程以学生为基础,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学校办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他们的终身发展为目标。

(1)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校本课程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校本课程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多开发有利于激发兴趣教材。针对初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少,学生好动、好奇,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因此,初一开设校本课程是“钦州特色旅游”。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开设“生活与地理”。

篇2

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网络资源、实验基地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系列、学科知识等。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1.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新课程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校本化要重视实验教学,使其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如案例一。

[案例一]地理实验:观测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变化

实验准备:把班级学生分成六组,各组实验器材有长度不一的尺2把、指南针1个、量角器1个和卷尺1把。

实验步骤:

①在操场空旷平整处铺上白纸,竖立米尺,用指南针确定南北方向;

②选择合适的时间描画出米尺的影子,记录米尺的影长及影子与南北方向的夹角度数;

③归纳记录数据,讨论得出结论(记录表略)。

实验思考:

①用不同的尺重复实验,结论一样吗?

②不同的季节,同一物体正午的影长一样吗?如果不同,什么季节最长?什么季节最短?

③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问?勇敢提出来。

2.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

“告诉我,我忘记了;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引入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参与中逐渐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教师预设,各类观点激烈碰撞,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如案例二。

[案例二]课堂角色扮演:巴西热带雨林SOS

活动目的:结合巴西的自然环境,综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究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力争做到可持续发展。

活动步骤:

①组建“热带雨林考察团”,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分别扮演(代表)以下一种角色――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

②播放视频《亚马逊热带雨林》,结合课本内容,各组用5分钟讨论如何对亚马逊热带雨林保护或开发;

③每组代表自己的角色在30秒内陈述观点,然后全班参与辩论,相互评价,明确亚马逊流域的危机已严重威胁到全球生态环境,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保护“地球绿肺”。

二、校本化提升地理教师职业能力

现代教师职业角色更加多元化,如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助学者、评价者、组织者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逐步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校本化课程开发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素养。如笔者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素材,编制了“宇宙的诞生”“认识星空”“古人看天”“地震常识”等专题。见案例三。

[案例三]专题学习:认识星空

活动目的:通过星图,用激光手电筒指向,认识主要星座和亮星,激发探索宇宙星空的兴趣。

活动步骤:

①选择晴朗无月的夜晚,最好能在远离城区灯光的旷野;

②事先在计算机上调出天文软件,熟悉当夜的星空(或天球仪);

③对照星图(观测前先把星图与实际方向对准),先寻找拱极区主要星座,如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仙王座、英仙座、天龙座等;找出北极星;

④按照星图上所见各个主要星座,参照北极星及相互间的位置和特殊形状寻找天空其他可见星座和亮星;

⑤注意平时多观察积累,记住不同季节的主要代表星座和著名的亮星。

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使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同时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使教师从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决定者”。

三、校本化使课堂成为乡土地理的沃土

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初中地理提倡教师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乡土地理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鼓励和指导学生理性认识家乡自然、经济、历史、人文风貌,让学生在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中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水平。如案例四。

[案例四]探究活动:探究苏州吴江同里水乡古镇

探究背景:同里,建于宋代,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积极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水乡同里,水多,桥多。

探究步骤:

①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可以选择同里的“桥”作为调查对象,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主题作为调查对象;

②明确人员分工,通过访谈长辈或查阅资料等进行调查;

③将小组调查资料整理归类,并撰写地名由来小论文或制作一张8开纸版面的小报;

篇3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熊玉华 单位:新余市第三中学

篇4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的标准鼓励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可以在课程小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修改,以适应教学需要,这就使教师更加主动地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校本化是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加工、重新创造,使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关键。但这也要求农村的地理老师必须有较熟练的教学技能、对课程标准有很透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意义

(1)农村地区地理教学校本化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的实施和改进。传统课程的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深的影响力,是不能够轻而易举改变的,这样就会使得课程的改革受阻,改革进程变得缓慢。地理课程更是如此,所以,地理教学校本化可以用新的观念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实施和改进。(2)地理教学校本化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的学校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深化。虽然农村地区在教学资源、设备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但是,农村地区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联系到他们生活的实际、经验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实践,就可以发挥农村教学的优势,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3)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家课程是在整体上考虑学习者的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个性的发展很有限。并且对于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够充分考虑差异性,忽视兴趣,忽略能力,这都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农村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学习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4)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可只有专业知识的提高,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推动教学的正常进行。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地理教学校本化研究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地理教学校本化使得老师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进行教学活动,这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3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实施方法

3.1 课程标准校本化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个大纲,对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没有很细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课标》,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对于农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研究地理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和自己教学的实际,相互整合,制定符合自己教学的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设计校本化

教学设计的校本化,首先要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重组、优化、丰富,使之更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

其次,丰富学习方式,突现农村地区的教学特色的优势。农村地区的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不重视地理学习。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事,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

3.3 课程资源整合校本化

农村地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因为地理教学需要像地球仪、地图册这样的教学必备的教具,但是很多落后的地区都缺乏或者不足,更不要说多媒体设备,这给农村的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这对农村地区的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这些不利的条件,发掘更深层的适合学生且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并且挖掘农村的特有的有关地理的资源,这些都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

3.4 学习评价校本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调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由于很多家长的素质跟认识水平低,让孩子学习但是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不关心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环节被忽视。作为教师,应该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形式,重视学生的自评跟同学间的互评,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4 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困难与问题

作为甘肃省农村初中,我校已进行了近两学期的初中新课改实验及校本课程选修课工作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但不同领域的问题亦较突出,具体有:(1)对课程校本化的的认识不足 ,教学方式落后、不积极对待的现象还很突出;(2)部分教师课程校本化的意识和能力缺位;(3)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个别校本课程编撰质量有限;(4)个别教师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编撰的校本课程无法凸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 、学生特长;(5)鉴于经费投入有限、硬件建设不足,抑或涉及顾及学生安全的问题,应该社会实践的、出外考察的课程大多属于形式无法落实;(6)中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着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施;(7)既已开发的不同校本课程,基于时间的检验和专家的指导跟不上,随意性、盲目性问题大量存在,因此,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课程校本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教师需要坚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只要我们在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中,始终贯穿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多设计诸多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多给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创新,多给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发挥,学生会很愉悦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此乃检验我们地理课程校本化效果的唯一真理。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俊昌.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1-2期合刊).

篇5

地理视角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地理教育界的关注,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编写说明中把“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作为教材编写的第一个指导思想,认为地理视角是地理学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并提出了高中地理教材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即综合的、差异的、联系的、动态的视角。笔者综合各研究中对地理视角的有关论述,将地理视角定义为:地理学观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内涵包括两方面,即认识地理事物的切入点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地理课程教学中,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覆盖的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了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地理思想观点的教育,更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对于学生,地理学习成了记忆的过程,为了应试死记硬背,考试之后就忘记了。也造成大多数人以为地理就是一门有关地名的学问,影响着人们对地理教育价值的全面认识。

既然传统地理课程教学对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在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打开“地理眼”?笔者认为,近年来大量的校本课程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校本课程是近年来世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受到各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在我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校本课程成为课改的亮点之一。

在地理校本课程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通过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出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地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只有把握校本课程中地理视角的特征,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在推广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些许缺点,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各国在教育改革方面普遍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国家课程往往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和基础性,忽视了地区性和个性。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免带有普遍适应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很难及时吸纳新信息,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材的老化和知识的陈旧成了国家课程的通病。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正如国家高中地理课程提供了学生所需要的核心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视角。

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校越来越注重办学特色,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从多方面来体现,其中课程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校的办学特色会因他人的借鉴而不再鲜明,所以学校要有特色地办学,要不断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赢得不断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学校根据本校的师生特色、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学校发挥自主性的权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有个性的课程,使其内容更贴近自然,更具有人性化,更适应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往往穿插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共同、综合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际体验、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能从授受式的学习定式中解放出来,在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参与,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地理视角,为学生提供丰富复杂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让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相应的解决对策,使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和广阔。另外,地理校本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的学习对提高公民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地理视角的形成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做一名能对家乡、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地理学视角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之美,用“地理眼”看世界!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

[2]胡红杏.课程实施与教师课程观的转向: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6).

篇6

新教材是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因而,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了解其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应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知识,还能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老师要善于运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内容与教科书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知识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等多重价值,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努力发掘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

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资源,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种资料,在交流中形成的共享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应合理地开发和应用自身具备的资源,适时展示自己的博学与风采,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还要把学生的思想观念、见闻经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作为课程资源适当加以利用。把握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如果善加利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此外,还要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

三、积极构建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直接目的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增强综合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加快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25

2010年秋重庆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全市学校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如何开发适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真正体现其教育功能,克服表面化、形式化的校本课程,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以渝东南民族地区市级重点中学――重庆市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浅析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特色的构建思路。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始建于1925年,是原四川省省级重点中学。重庆市直辖后,被命名为首批市级重点中学。现有1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8000人,在编在岗教职员工480余人。

一、确立校本课程功能定位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利,是学校根据自已的实际调节、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体现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促进学生更加富有个性地健全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之初,就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设计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立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功能定位:(1)渝东南民族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民族地域课程资源丰富,有很好的民族情感和爱乡爱校教育素材,学校把民族情感和爱乡爱校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功能。(2)学生的特别需要和个性发展是校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校把促进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个性发展的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功能。(3)学校地处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弥补国家课程资源和师资不发达的事实,实施好国家课程,学校把调节、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的实施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功能。

二、提炼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校为本”的理念,学校需要考虑自己的办学传统、学校特色和教育哲学,也必须明确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弱势、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所处地区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有整体设计,根据自已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有自已的校本课程内容特色。重庆市黔江中学校根据自已的实际,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特色。

1. 民族性。即充分利用民族特色,形成个性。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积地,有着丰富而神秘的武陵文化:一是以巴文化、楚文化为源头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利用这些文化优势,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如学校开发了《黔江历史》、《渝东南民歌》等传承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

2. 地域性。即充分利用渝东南民族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乌江画廊、小南海地震遗址、阿蓬江流域等自然资源是陶冶学生情操,爱乡爱国的生动教材。依靠地方资源学校开发了《生态黔江》、《家在黔江》(黔江地理)等校本课程。

3. 拓展性。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最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也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学校为了衔接高、初中学科教学,开发了《高初中化学教材衔接》、《Ofiice基础教程》等校本课程。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开发了《诗歌诵读100篇》、《高中数学知识拓展》、《高中物理导学与专题讲座》等校本课程。

4. 发展性。即开发出来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受到教育、个性得到发展、是本校学生实实在在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价值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根据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开发了《家电印象》、《电路与电器》、《渝东南民族体育》、《人生导航》等校本课程。

三、探索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特色

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增强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管理特色。对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重庆市黔江中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已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1. 搭建务实的管理机构。学校有常设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和校本课程管理职能科室,委员会严把课程开发规划和质量关,职能科室抓常规和协调联动。2.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学校建立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申报及审核制度》、《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教研及培训制度》、《校本选修课程教学实施及评价制度》等一套适用的管理制度。3. 以课题研究带动开发。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专项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通过研究优化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良性发展。

篇8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一、问题提出

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创造性地施教,其为教师教学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当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发现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应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时候,应主动变更、重组、改造教材。

新课程历史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按照自己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广度、深度的理解,选择适当的内容及组织方式予以反映,因此难以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群体与国家教材针对的地区、对象的差异性,使农村地区物理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大,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思维规律。

物理教学校本化是物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物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它是教师在教学时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提高农村地区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农村地区的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受教育环境、当地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等教学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校本课程开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本课程是农村中学为农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农利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式

(一)物理课程补充式开发

补充式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国家课程的共性是体现国家总体的教育目的,缺少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不出地方特色,基本上没有关注到学校和学生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体现到了这种差异性。农村学校具有的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它除了要具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作用,还要实现为三农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造农村教育体制,在某些贫穷地区,还要实现脱贫致富任务,这些都是单纯国家课程难以实现的。

所以在国家课程的前提上,依据当地的特点,学生的爱好和需求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发一些补充的课程材料,一方面可以使国家课程的目标能够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能和学生的实际要求相结合,突出农村教育教学的特色。

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是在国家课程的内容不改变前提下,添加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大多数是以补充教材的方式出现。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国家课程,更有助于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如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开发的补充教材,语文课中添加农村的常用字、农村日常应用文;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中学开发的《农村常用数学》,介绍丈量土地、估算粮食产量和生猪体重计投入产出的计算方法等,均属于补充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二)物理课程改编式开发

改编式是在国家课程原有的框架上,保留其主要部分,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增加符合当地学生实际的教学课程。这些课程表现的是国家课程的目标,只是加入了经过教师认真挑选的内容,通过和国家课程的合并,使课程更符合当地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种校本课程开发方法,主要是适应目前教材内容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利于农村学生学习和掌握。如小学低年级在学习应用题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农村中经常接触的、易于接受的实物替代课本中出现的实物来讲解应用题,这样不但便于农村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物理课程拓展式开发

拓展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扩展教学的范围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拓展性材料的目标在掌握正规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扩展性的知识。扩展材料围绕学生所学的课程的内容,但比正规课程的知识更深。这种拓展包括正规拓展和个别化拓展。正规化拓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个别化拓展是针对个别人的。拓展式的校本课程建立,不仅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比方说在地理教学中围绕某地区,同学们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与该地方相关的经济、历史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利用不同的方法取得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技巧。该方法称为拓展式学习。

篇10

地理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引用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惠东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九龙峰的谭公祖庙、新庵的西来古刹、增光的龙岩寺、吉隆的石庵、稔山的雷鸣庵等民间宗教寺庙,构成了惠东县古色古香的文化景观。惠东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的?寮海湾海景旖旎、岩礁神奇,令人留连忘返,惠东的高潭镇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地理教师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融入地理教学,让学生通过中国地图找到广东省、利用广东省地图找到惠东的位置,利用惠东地图找到各景点的位置及到达这些旅游景点的线路,利用各景点的导游图了解各景点的分布情况,通过读各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方位感,设计学生身边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地理素养。

二、主题内容紧扣地方气息,渗透德育功能

篇11

前不久得知,英国将在中学开设一门叫快乐的课程,内心有所触动,不由地想到当前我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再仔细瞧瞧,大家又会发现这里的相当多学校,都是城市的,而且是达标校,或是正在评估,准备达标的学校。观其校本,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有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然而,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我们却难以在其中发现踪影,或者也只是浮光掠影。

有关校本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相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农村校搞校本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许多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农村孩子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但是因此就认为农村学校搞校本研究条件不成熟,不做、也不愿意做,这是不客观的,也是悲观的。其根本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所以课程改革、校本建设关键在于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条件。就此而言,城市学校、条件好的达标校能进行校本研究与建设,农村校、物质条件差的初级校也一样可以进行。在这里人是决定因素。人的观念的改变与否决定了农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一、转变观念,树立自信

目前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还是定位在升学、“跳农门”,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教材缺乏适应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相关性差,远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校应该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看到农村所拥有的自身资源优势,开设并建设符合实际,有利于发展的校本课程。笔者所在的正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但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学校无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放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由于学校地处山村,有着淳朴的民风,许多在城里早不见踪影的民俗在这里仍延续着。老师们便开设了民俗探究课,与学生在追溯民风习俗的嬗变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学校还根据山村地理与经济特点,开设了水土与果树栽培课程,这些虽都只是山村教师的改革尝试,却也证明了农村初级中学一样能有校本,一样有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自身优势。这些都是农村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其校本研究的信心,并身体力行。

二、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制约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进程的因素,还在于由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来自于教育内部需要的,同时注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才具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力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活动,才能保证农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持久性,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将开设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笔者以为,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12

课程开发以学生为立足点

“校本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满足学生的愿望,关注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作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立足点和终极追求。”学校校长李斌说。2008年,洮阳中学被省上确定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项目学校”。为了搞好这个项目,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课程资源、师资配备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以生为本,创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和理念,强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国家课程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学校加紧了地方课程开发的步伐。

项目是引领,坚持是动力,发展是方向。在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学校一班人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重视培养、强化管理、资源挖掘、信息反馈、课程引领”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课程研发工作。万事开头难,为了实施好项目,学校组织人员赴静宁阿坝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时又多次与渭源会川中学、通渭文庙街小学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摸索,学校先后开设省编地方课程进行教学,在七、八、九年级分别开设了《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等课程,全面开设了《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并按照项目要求,将“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学校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的研究” 作为学校课程研究的主攻方向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已初步形成了课程建设思路和体系。共包括“活动与科技类”“人文素养类”“生命教育类”“研究与基础课程延伸类”“体育与艺术类”五大类30多门课程,学校先后组织开发了《新生入学须知》《安全教育手册》《在国旗下成长》等多部校本教材,撰写《学校课程纲要》《甘肃历史课程实施纲要》《甘肃地理课程实施纲要》等20多部“课程标准”及《洮阳初中学校课程纲要汇编》等多种课程资源,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谈及课程开发,洮阳初中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申红江说:“国家课程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很难充分考虑各地、各校实际,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不可能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优势所在,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课程开发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因为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因此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于教师自己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有一定了解,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性质、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形式,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使教师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而在学生教育方面,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个性方面有一定差异等,基础课程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个性。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并关注个性,关注差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课程建设从教学效果着眼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真正确立“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个别学生的发展不算特色,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课程,都能受到教育,是学校地方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学校为了让校本课程取得实效,创新了校本课程的形式。打破校本课程一味纸质化的倾向,建设实施了静态课程和动态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建设模式。

静态课程方面:校园墙壁文化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为主要内容;灯饰文化打造了立体式校园文化,以“临洮五千年”及“历代诗人笔下的临洮”为主要内容;科技文化长廊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习科学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教室门外的墙壁白板不但是班级管理的一面镜子,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方舞台;学科知识窗汇集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要点和精华,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知识记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动态课程方面:安装于校门口及教学楼门口的三块LED电子显示屏,经常以动态播放的形式播出安全教育、诚信考试教育、立志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教育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当走进校园,课间总会看到有不少同学驻足LED电子显示屏前,观读上面的展示内容。学校一贯重视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屏幕向学生宣传防火、防水、防震、防盗、防拥挤知识,通过长期的宣传,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恶性事故从源头上得以遏制;反复播放的诚信格言和立志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远大志向,诚恳交友、诚实学习、诚信考试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内容,为学生的文化极点奠定了基础,所有精选内容,备受学生青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