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篇1

难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就这样衰落下去?几度徘徊、反思。我现在清醒的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为升学服务,更是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外在的压力,兴趣则是内在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示语文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更是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每篇文章不妨设计一个精美而吸引人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亲身体验,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吸取营养。例如,针对文本,确立1~2个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小组可以自己确立题目,并比较看那些题目更有价值,并说明理由。另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课内外全方位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两位心理学家,从一所小学选出20%的学生,告诉教师说,经过科学分析,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较其他学生为高(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抽出来的,所谓的测试成绩和分析结果都是假的)。八个月后再一次对这些学生进行了真正的测验,结果发现他们的成绩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力。因为,片面的注重智力测验,是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的更不能打开学生蕴藏潜能的仓库,因此不能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

3.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质,但是如果不进行一定的阅读实践和积累,那么其相应的能力习惯和兴趣是得不到发展的。因此要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在阅读的实践中历练。老教育家叶圣陶语重心长的说:“有些学校不要学生阅读课外书,以为学生学好课本还来不及,哪有工夫读什么课外书。我是赞成学生读课外书,我想向那些不要学生课外书的学校请愿,能不能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使学生容易而且善于学好课本?如果办得到,学生就有余暇读课外书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的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并要求购买或到图书馆借出相关书籍,并且布置相关的任务。如,写读书笔记、写故事情节、感受物形象等。将课堂上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4.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的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不要满足于对教材的分析讲解,甚至于告诉学生的答案,这样,只是“授之以鱼”,“鱼”只能充一时之饥,只有教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到“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机器。正如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所以,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有效朗读。

一、利用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篇3

第一,粗放式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可常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第二,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第三,惩罚式提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教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意义

“优化”,最早见于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的“优化”理论,其最基本的内容,指的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率。优化课堂提问,就是精心设计,针对阅读材料提出新的有见解的问题,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提问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同一般。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提问的手段,必能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从而较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能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好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桥梁,学生探索知识的路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著名语文教育家成功的教育案例,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1.总体设计形成系列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教学的目的而随问随答。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构思出提问的总体设计。

所谓总体设计,就是课堂提问一定要紧扣教材和教学目的,从整篇课文着眼,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每个提问往往是个别的、局部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些提问必然是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中心,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有较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提问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整体性,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其次是它的系列性,层层设计,环环相扣,以便于学生随着问题、读书、思考、解疑,在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当然,课堂提问的总体设计一定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落实。

2.精简数量突出重点

既然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课堂提问应该讲究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无休止的串问,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往往是师生两败俱伤的疲劳战,所以,课堂提问要提倡“精问”,克服“串问”。所谓精问,是指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及其知识训练的项目而精心设计的提问。精问,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精,对教材驾驭分析的精,精问的设计是不能离开教材的。

3.铺路搭桥化难为易

篇4

1.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根据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3.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理解简易读物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人物行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 能读懂说明文等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和简单的个人信件。

5. 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6. 五级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可见,在阅读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

二、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如初一、初二的阅读材料,倾向于生活实际功能,如问路、指路、接听电话、天气表达、寻物、招领等;而在初三、初四的阅读材料中,人文情感、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深深隐含在其中。另外,多选择一些与所学课文训练要点相契和的文章,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强化课内学习。

2. 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工作。

老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或者通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猜测生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缺少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 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此外,老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会学生粗读文章,以了解大意,并能够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

4. 学生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务必要做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一开始总是信誓旦旦,下决心要把文章读懂读透。但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阅读往往就会走入误区,因为太过于注重每个单词、每句话的意思,而忽视了对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其次,要重视每段的最后一句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每段的最后一句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一种习惯:见了文章的题目,要稍微停顿一下,猜一猜,这篇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然后你会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当然,在考试中,为了节省时间,猜测这一环节可以省略。)接着再往下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这样就既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又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5.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不会使用工具书,遇到生词,先问老师。乍眼一看,阅读课进行的轰轰烈烈,学生不懂就问,阅读积极性高涨,殊不知,这样的阅读不科学也低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提倡学生遇到疑问查找工具书,逐步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老师注重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保障。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词汇障碍,遇到生词时,如果不影响语义的理解,跳过它,继续阅读,这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打断阅读思路。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词汇的意思,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搬词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