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与研究、改革与实践,从而取得经验,形成特色。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随着一个个"活动课"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课"自然会逐步"课程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2)寻找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找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4)探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5)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形成经验、理论,并使之物化为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6)将研究成果初步转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实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2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借助考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理论研讨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研究平台,借助教师QQ群、信息平台等最新的教育技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注重"问题-方案-行动-反思"四个环节。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个案研究法: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仔细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特色与成效,追踪其适应和发展情况,分析总结相关经验。(3)实验法:通过对新课程开设实验,发现优势,寻找瓶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5)要素分析法: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和学生家长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机制。
2.3技术路线。(1)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为组成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劲的研究力。(2)收集相关资料: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各项相关资料。(3)组织学习交流:进行校内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交流,获取经验。(4)分类实施研究:利用专业特长分学科分模块进行研究梳理,找出关键,掌握规律。(5)编制管理文本:学术秘书定期收集汇总相关材料,予以分类编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结题报告:在充分实验、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3.组织实施
3.1实施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体安排为:
3.1.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课题;
(2)撰写实施方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3)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
3.1.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计划进行课题实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
(3)做好阶段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对照实施方案,统计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予以科学解释;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题鉴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概述
程序设计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及《JAVA程序设计》等,在国内各大高校虽已开设多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重心偏移、知识与实践脱节、应试教育限制了对能力的培养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以上弊端存在已久,若只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修补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要改变现状,应从课程体系的高度着手,使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从语法体系走向问题体系[1]。下面具体分析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缺陷,并具体探讨了如何建立程序设计课程新体系。
二、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语法体系。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多以语法体系为主,学生以掌握某门语言的语法知识为目标,与能力培养严重脱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势必引发诸多问题。
(一)学习重心本末倒置。传统教学中,师生致力于语法知识的教习,甚至一些考试和考证也是以考查语法知识为重点,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语法掌握扎实,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调查显示:学完“C语言程序设计”后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学生还不到总人数的10%,大部分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甚至有约5%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2]。
(二)“语法体系”制约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国内外不乏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及改革案例的介绍,但当前高校的程序设计课程仍主要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是“语法体系”从根本上所制约了的。课程由独立的语法知识点组成,其中的实例之间连贯性较弱,各章节孤立[3]。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教师也很难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可持续性地、深入地思考;很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探究问题。
(三)片面地讲授程序设计知识,与系统化的软件工程思想脱节。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以编码知识为主,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程序分析、设计以及测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相关课程——《软件工程》,一般于大四开设。此时学生即将毕业,诸多程序设计的不良习惯已经养成;编码实现之前缺乏分析、设计,实现之后不能全面而系统地测试等现状也难以纠正。
(四)不合适的教材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及程序设计课程的逐步成熟,现今的程序设计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然而一眼望去,仍是以语法体系为主流。教材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不合适的教材无法帮助师生梳理教习思路;无法引导师生对问题进行连贯性地思考和更深层次地探究;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目标;不能为学生建立适当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方法等。
(五)缺乏科学的作业评估规范。目前很多教师对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通过正确的编码得到正确答案。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开放性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导致学生误以为程序设计的唯一标准便是程序的正确性而忽视其他方面。
三、程序设计课程新体系:问题体系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经过15年实验,早在1998年便创立了“问题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教师和学生双方对问题、方法、答案已知和未知的情况构建了由易到难的五个层次的练习[4]。具体见下表1:
梅克教授的“问题体系”理论展现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训练形式。该理论应用在教学中,得到的启示便是:教学,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应从基础性练习入手,逐步提高练习层次,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语法体系难以达到的。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势必将其课程体系向问题体系转移。下面具体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本次教改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的从语法学习转向能力培养。以多元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理论认为,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是具有高能力的人[5]。单纯的语法教习无法很好的培养这类人才。因此,教师应首先确立正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即程序设计课程应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语法记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摆正学习重心、调整学习方式。
(二)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移。传统的语法体系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探究问题的可能性,而问题体系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6]在本次教改实践中,采取了“启发探究”、“问题递进”、“探索验证”等具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举证如下:
启发探究:在介绍C语言的“switch”结构时,可编写简单的四则运算程序,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switch (operate )
{
case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case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case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case ’/’:
>>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作用研究 图书馆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知识资源的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撑 高校科技查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思考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基于大学科技园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技融资问题研究 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论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创新体系的初步研究 海峡两岸创新体系中科技社团的集成作用研究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对沿海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江苏的启示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EB].2008-0
6-08.
[2]张薇,程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8):85-87.
[3]王娟,孙红梅.论专业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影响[J].科学与管理,2006,
(6):90-91.
[4]潘颖,周金元.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社会化探讨[J].现代情报,2009,(9):32-34.
[5]王娜.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初探[J].晋图学刊,2011,(5):45-47.
[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
[7]高霞.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