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 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1)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自觉运用宏观抽象的思维,逐步提高宏观抽象思维的能力,注重对各种事物属性的把握,事物属性存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抽取,只有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中医才能把握住这个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2)注意理解、把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辨证即辨别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判断出的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把握了中医学的特点,对学习中医也具有方向性的作用;(3)多阅读着名古典医籍及其他古文,体会古人的思维、用词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阅读中医教材就很容易理解了;(4)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客观说,中西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各自更适合的病种,有些情况又需要两者适时相结合以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学习时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要么只承认西医,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只承认中医,全盘否定西医,这都是不对的,对学习中医西医都无益,在学习中要客观求实;(5)要求同学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运用,开始可以让学生临床见习,看看自己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辨证及处方用药,最后与老师的分析、处理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说明学生这个思考、处理的过程基本是正确的,如结果不一致,就要分析按学生这样去处理是否对病人有价值,如无价值,那这个过程基本是错误的,就要回过去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出病例,让同学们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也是大有裨益的。
2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等,中医专业学生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基本掌握上述内容,而在西医专科(高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精简到中医学这一门课程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常常把仅有的60~70学时的课时计划删减到40~50学时,甚至删减到30~40学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西医学生对中医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而且要为以后他们的临床工作所用,就必须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的透彻深化可结合后边的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各科别进行,采取提问式,追根朔源,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比如,讲到推拿按摩,就问应在人体哪些部位去做才对?就必须熟悉经络,再问应朝怎样的方向做才对?就必须清楚经络和循行,就这样一步一步,同学们感兴趣的临床内容适时予以了介绍,前面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经络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大大缩短了时间,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上中医诊断学时,把其中主要内容介绍后,可结合后边中医内科学的病例来讲授,中药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中药,中药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中药时讲授,方剂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方剂,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方剂时讲授,针灸学主要讲授常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和定位方法[3],总之,基础内容的深化,不能就内容本身去讲解,这样会显得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这些基础内容放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中,利用提问去追朔,同学们往往有兴趣,而且对基础内容也理解得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基础内容保留主干,临床内容选数个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保持深厚的兴趣学习,并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单靠学生背诵单调枯燥的基础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单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学生得不到充分接触临床的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巩固,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人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向不仅要学生弄通弄懂基本理论,还必须提供熟练掌握诊断技能的机会。
二、临床见教方法总结
1.临床见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中医诊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重视教师的表达传授及知识的系统性,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学习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后期学习临床实践时又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温习,不能温故而知新等弊端。学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这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发现重点疑点,带着疑问听讲,以便个个击破掌握。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重点的掌握和学习,使学习的重点明确。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少学生在学习阳虚证时,发现阳虚证患者既可表现为自汗,又会出现无汗。既可出现小便清长甚或尿失禁,又可表现为尿少水肿,随即提出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对立症状病机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首先发动其他学生思考、讨论,或是指导读书,启发思路,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临床见教“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与黑板式教学各有千秋。黑板式教学以讲授者系统的讲解、详尽的表达、深刻的剖析见长,能较好的体现讲授者的意愿和情感。譬如,对《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讲解,讲授者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某一脏或腑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包括生理功能失调所致病理表现的原因、临床症状、变化机理等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详尽讲述脏腑生理变化的方方面面,使刚刚接触中医学不久、对中医学理论仅仅零零碎碎学习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银丝串珠。但中医学理论往往来自于古典书籍,有些内容难免晦涩、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不注重学生对讲授内容及讲授方法的反映,而采取“满堂灌”式“单方面”行为,就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多媒体将《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模糊不清、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如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影像资料,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看图描述所见,这样做即可以加深记忆印象,同时又可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及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有目的地采集一些临床病人就诊录象资料,给学生放映,模拟门诊现场,让学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病理改变。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临床见教重视模拟诊室教学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诊法部份,课堂教学讲述的各种正常与异常特征,主要是靠文字描述和口头形容,如28种脉象特征,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授不可言传,先贤之见足以告诫后学掌握脉诊之难。脉象模型手等临床器械的应用,使学生反复体会,从多途径、多角度加深同学对脉象,“位”、“数”、“形”、“势”,的认识和体会。舌诊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望舌训练中要求同学反复体验自己或健康人的舌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观察比较。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望舌的先后顺序,全方位描述,写出望舌的结果,教师逐一点评。学生不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判断以及正确治疗各种疑难病案。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处理复杂病的能力及自信心。
4.临床见教重视实践教学,尤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1 多维博约,因方施教
《方剂学》教学的核心是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所谓“多维博约”,是指针对方剂学教学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维化的方式思考教学的多种因素、多种差异、多种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中,“博”是指以《方剂学》理论基础和知识构成体系,从广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授予学生广博的知识;“约”是指针对中医学的学科规律,约定《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和授予学生少而精的知识要点。“因方施教”就是依据中医方剂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科规律,以方为中心,针对每首方剂的组方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思维训练型教学方式转变,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相结合,同时重视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形式上,实行多种课堂形式结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并使三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和“一言堂”地灌输书本知识给学生,给他们磨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方剂学》的学习中去。
2 研究配伍,突出重点
《方剂学》教材内容复杂,仅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方剂学》教学中“配伍”是关键,学生如果掌握了方剂的配伍规律,就可以发掘古方的精蕴,衡量各方的轻重,可以有尺度地组织方剂,找出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规律性的配伍。这些配伍规律不是无组织地对证用药,而是有中医理论指导、有临床实践证实、有辨证论治特点地配合用药。它能体现具体的治法,示人以规矩,便于学和用。掌握了常用的组方配伍方法,犹如在中药和方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中药与方剂有机地衔接起来。学者能够执简驭繁,纲举目张,把握全局,较容易地理解每首方的组方意义,以指导临床组织方剂。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介绍每首方剂的组方配伍意义,更应注重配伍规律的探讨,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对方剂组成、功用、主治等记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方能力和水平。
3 立足教材,博采创新
《方剂学》(新世纪规划教材)中所载方剂182首都是从著名医籍或方书中精选出来的,不论在组方配伍还是在临床运用方面,大多各有特点和优势,具有一定代表性,故常被视为经典名方。作为方剂学任课教师,除了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外,熟悉教材,透彻地领会大纲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讲好本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时分清主次,确定重点,全面思考,精心安排, 这样才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学课程。课前准备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应参阅相关学科的有关资料,广收博采,扩充创新,以拓宽知识面。对于方剂学的这些新知识、新内容,客观上来说,教材是很难及时全面地反映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弥补教材的滞后与不足,并将这些新知识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此外,还需要认真地写好教案,而且教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于教材中不足或错误之处,要妥善处理,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以确保将这些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4 联系基础,架通临床
《方剂学》是被公认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交叉和过渡学科。在理、法、方、药中占有重要的一环,它既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有联系,又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官等)有关联。因此,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方剂时,有必要使学生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这样示教新的知识时学生较易接受。在授课前可以布置一些有关内容,让学生去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中药、中医诊断等内容,然后下次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进行温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突出其实用性。这不仅要求在课堂讲授中紧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教学,而且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法到本校门诊或医院见习,增强学生的处方意识,寻找适合的临床病例让学生直接亲身体验,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统一。
5 网络教学,形式多样
《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理论抽象深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手段的更新势在必行。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手段的创新、模式的转换,需要先进的教学技术。利用Internet上的医学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开发研制《方剂学》多媒体网络系统,无疑能使《方剂学》多媒体教学在CAI系统基础上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网络化的多媒体中医药教育提供软件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与讨论,尤其是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在网络上辅导答疑,并及时解答其学习中存在问题,还可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立高速现代的复习空间,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教师联系的“桥梁”,使教与学真正起到互动、相长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