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 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1)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自觉运用宏观抽象的思维,逐步提高宏观抽象思维的能力,注重对各种事物属性的把握,事物属性存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抽取,只有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中医才能把握住这个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2)注意理解、把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辨证即辨别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判断出的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把握了中医学的特点,对学习中医也具有方向性的作用;(3)多阅读着名古典医籍及其他古文,体会古人的思维、用词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阅读中医教材就很容易理解了;(4)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客观说,中西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各自更适合的病种,有些情况又需要两者适时相结合以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学习时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要么只承认西医,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只承认中医,全盘否定西医,这都是不对的,对学习中医西医都无益,在学习中要客观求实;(5)要求同学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运用,开始可以让学生临床见习,看看自己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辨证及处方用药,最后与老师的分析、处理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说明学生这个思考、处理的过程基本是正确的,如结果不一致,就要分析按学生这样去处理是否对病人有价值,如无价值,那这个过程基本是错误的,就要回过去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出病例,让同学们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也是大有裨益的。
2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等,中医专业学生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基本掌握上述内容,而在西医专科(高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精简到中医学这一门课程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常常把仅有的60~70学时的课时计划删减到40~50学时,甚至删减到30~40学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西医学生对中医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而且要为以后他们的临床工作所用,就必须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的透彻深化可结合后边的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各科别进行,采取提问式,追根朔源,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比如,讲到推拿按摩,就问应在人体哪些部位去做才对?就必须熟悉经络,再问应朝怎样的方向做才对?就必须清楚经络和循行,就这样一步一步,同学们感兴趣的临床内容适时予以了介绍,前面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经络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大大缩短了时间,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上中医诊断学时,把其中主要内容介绍后,可结合后边中医内科学的病例来讲授,中药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中药,中药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中药时讲授,方剂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方剂,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方剂时讲授,针灸学主要讲授常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和定位方法[3],总之,基础内容的深化,不能就内容本身去讲解,这样会显得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这些基础内容放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中,利用提问去追朔,同学们往往有兴趣,而且对基础内容也理解得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基础内容保留主干,临床内容选数个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保持深厚的兴趣学习,并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单靠学生背诵单调枯燥的基础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单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学生得不到充分接触临床的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巩固,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人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向不仅要学生弄通弄懂基本理论,还必须提供熟练掌握诊断技能的机会。
二、临床见教方法总结
1.临床见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中医诊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重视教师的表达传授及知识的系统性,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学习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后期学习临床实践时又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温习,不能温故而知新等弊端。学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这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发现重点疑点,带着疑问听讲,以便个个击破掌握。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重点的掌握和学习,使学习的重点明确。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少学生在学习阳虚证时,发现阳虚证患者既可表现为自汗,又会出现无汗。既可出现小便清长甚或尿失禁,又可表现为尿少水肿,随即提出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对立症状病机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首先发动其他学生思考、讨论,或是指导读书,启发思路,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临床见教“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与黑板式教学各有千秋。黑板式教学以讲授者系统的讲解、详尽的表达、深刻的剖析见长,能较好的体现讲授者的意愿和情感。譬如,对《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讲解,讲授者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某一脏或腑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包括生理功能失调所致病理表现的原因、临床症状、变化机理等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详尽讲述脏腑生理变化的方方面面,使刚刚接触中医学不久、对中医学理论仅仅零零碎碎学习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银丝串珠。但中医学理论往往来自于古典书籍,有些内容难免晦涩、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不注重学生对讲授内容及讲授方法的反映,而采取“满堂灌”式“单方面”行为,就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多媒体将《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模糊不清、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如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影像资料,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看图描述所见,这样做即可以加深记忆印象,同时又可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及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有目的地采集一些临床病人就诊录象资料,给学生放映,模拟门诊现场,让学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病理改变。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临床见教重视模拟诊室教学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诊法部份,课堂教学讲述的各种正常与异常特征,主要是靠文字描述和口头形容,如28种脉象特征,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授不可言传,先贤之见足以告诫后学掌握脉诊之难。脉象模型手等临床器械的应用,使学生反复体会,从多途径、多角度加深同学对脉象,“位”、“数”、“形”、“势”,的认识和体会。舌诊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望舌训练中要求同学反复体验自己或健康人的舌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观察比较。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望舌的先后顺序,全方位描述,写出望舌的结果,教师逐一点评。学生不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判断以及正确治疗各种疑难病案。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处理复杂病的能力及自信心。
4.临床见教重视实践教学,尤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1 多维博约,因方施教
《方剂学》教学的核心是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所谓“多维博约”,是指针对方剂学教学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维化的方式思考教学的多种因素、多种差异、多种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中,“博”是指以《方剂学》理论基础和知识构成体系,从广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授予学生广博的知识;“约”是指针对中医学的学科规律,约定《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和授予学生少而精的知识要点。“因方施教”就是依据中医方剂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科规律,以方为中心,针对每首方剂的组方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思维训练型教学方式转变,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相结合,同时重视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形式上,实行多种课堂形式结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并使三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和“一言堂”地灌输书本知识给学生,给他们磨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方剂学》的学习中去。
2 研究配伍,突出重点
《方剂学》教材内容复杂,仅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方剂学》教学中“配伍”是关键,学生如果掌握了方剂的配伍规律,就可以发掘古方的精蕴,衡量各方的轻重,可以有尺度地组织方剂,找出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规律性的配伍。这些配伍规律不是无组织地对证用药,而是有中医理论指导、有临床实践证实、有辨证论治特点地配合用药。它能体现具体的治法,示人以规矩,便于学和用。掌握了常用的组方配伍方法,犹如在中药和方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中药与方剂有机地衔接起来。学者能够执简驭繁,纲举目张,把握全局,较容易地理解每首方的组方意义,以指导临床组织方剂。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介绍每首方剂的组方配伍意义,更应注重配伍规律的探讨,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对方剂组成、功用、主治等记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方能力和水平。
3 立足教材,博采创新
《方剂学》(新世纪规划教材)中所载方剂182首都是从著名医籍或方书中精选出来的,不论在组方配伍还是在临床运用方面,大多各有特点和优势,具有一定代表性,故常被视为经典名方。作为方剂学任课教师,除了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外,熟悉教材,透彻地领会大纲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讲好本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时分清主次,确定重点,全面思考,精心安排, 这样才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学课程。课前准备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应参阅相关学科的有关资料,广收博采,扩充创新,以拓宽知识面。对于方剂学的这些新知识、新内容,客观上来说,教材是很难及时全面地反映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弥补教材的滞后与不足,并将这些新知识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此外,还需要认真地写好教案,而且教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于教材中不足或错误之处,要妥善处理,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以确保将这些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4 联系基础,架通临床
《方剂学》是被公认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交叉和过渡学科。在理、法、方、药中占有重要的一环,它既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有联系,又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官等)有关联。因此,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方剂时,有必要使学生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这样示教新的知识时学生较易接受。在授课前可以布置一些有关内容,让学生去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中药、中医诊断等内容,然后下次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进行温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突出其实用性。这不仅要求在课堂讲授中紧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教学,而且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法到本校门诊或医院见习,增强学生的处方意识,寻找适合的临床病例让学生直接亲身体验,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统一。
5 网络教学,形式多样
《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理论抽象深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手段的更新势在必行。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手段的创新、模式的转换,需要先进的教学技术。利用Internet上的医学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开发研制《方剂学》多媒体网络系统,无疑能使《方剂学》多媒体教学在CAI系统基础上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网络化的多媒体中医药教育提供软件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与讨论,尤其是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在网络上辅导答疑,并及时解答其学习中存在问题,还可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立高速现代的复习空间,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教师联系的“桥梁”,使教与学真正起到互动、相长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方剂学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内容,又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内容广博,难于把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教师在应对当前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仅仅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方剂学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下滑的趋势。面临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在方剂学教学中提出,以“三基”作为切入点,以师生互动与多种教学形式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并落实在教学各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中。首先,通过课前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信息,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反复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方向等有关信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与平时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等,这些皆为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提供了有力地保证。
2005年有500多名本科学生参加了方剂学结业考试,总成绩较2004年有了明显的提升,表明在方剂学的特色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笔者也冷静地看到在方剂学的教与学两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加强基本功训练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不正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1 “审因论治”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要想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首先要了解造成方剂教学成绩下滑之“因”,然后进行“审因论治”,才能够切实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
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是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学科,必修的考试学科之一;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必须经由的桥梁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应用基础学科;方剂学是在中药学基础上研究药物间配伍关系和配伍规律以及君臣佐使地位的知识体系;是揭示多因素作用下药物间组合效应和效应机制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特色和优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正是因为如此,《方剂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繁杂,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方面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更是感到头痛;因为方剂是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疾病常用而主要的工具,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在掌握方剂组成的过程中这必须靠大量机械记忆(背诵)方剂歌诀而实现,令学生感到痛苦,甚至使部分同学丧失了信心,自动放弃了这一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身虽在课堂,但心已在它处,教师方面也存在着只注重“教”,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等等原因造成了本校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呈现一度的下滑趋势。
方剂学教学整体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不突出,甚至个别教师仅停留在自己“讲”的层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达不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沟通、互动,同时,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措施与力度不够;二是学生缺乏学习方剂学的氛围。学好方剂学的前提在于增加学生掌握方剂组成的数量及其熟练程度,在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学习方剂学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象学习外语一样,多读、多背、多记,天天过关。教师应明白这一点,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一个学生掌握方剂组成(熟练背诵方剂歌诀)多少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商,最主要的是学生下的功夫够不够。
2“辨证立法”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通过分析寻求找出造成方剂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之后,方剂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开展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活动,教研室制定了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措施。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对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安排,严密设计,准确地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方剂学基本功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学习方剂学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均能够认真备课,并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提高同学对作业练习认识,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态,在加强“三基”训练的同时,适时适量地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可见,强化基础训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为切实提高方剂学“教”与“学”的成绩,我们建立方剂学等级考试制度,开展方剂学等级考试活动(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目的在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方剂和运用方剂的能力。然而正是因为背诵方剂歌诀这一关是学习方剂学必须经历的,而恰恰背诵方剂歌诀对于将来的临床准确用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所以只有通过这一关,届时在将来的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才能体会出甘甜,可谓“苦尽甘来”。积极开展方剂基本功训练大赛,在促进、活跃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热情。
3“以法立方”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保证
在找出方剂学教学成绩下滑原因之后,积极探索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方法,借鉴好的经验,突出自己的特色。
3.1 有机联系的“一线贯穿”教学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出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方剂组成量表,为便于学生记忆;在课堂授课中,针对教材内容,积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如我们以“一线贯穿”教学方法,将不同章节的相关方剂联系起来,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固冲汤等均可以治疗脾气虚,然而其所主治之证、配伍用药、功效重点各有不同,而其中缘由为何?我们利用“一线贯穿”授课方法,使学生对所学方剂一目了然,学生们反映,这种授课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感到学习方剂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了,树立了同学们学好方剂的自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处方”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以问题为先导的“抛砖引玉”教学法:中医要发展,先从教育入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课程设计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弹性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合理地运用“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亦即以“问题”切入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研究空间,给学生以创造性思考,反思、质疑的机会,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若想较好地开展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积极地准备,必须做到去查找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料,发现问
题,并能够给予合理的阐释,提供翔实地教学参考资料。
“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虽然给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但这一做法有助于“教”、“学”相长坚定学生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信念,牢固了学生的中医药专业思想;课堂上提出现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魅力,使师生的关系融洽,校园中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Key words: formulaology; learning motiv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方剂学的学习不仅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及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思维,因此学习难度较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不高。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方剂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三方面
第一作者:李君玲,讲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配伍规律。 E-mail: julian1224@ccmu.edu.cn
*通讯作者:李明,教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配伍规律。 E-mail: mingmuzi@163.com
支配: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交往动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的、源于外部原因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是为了维护个人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源于内部推动力量的动机;求知欲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内部学习动机[2-3]。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教研室方剂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方剂学课程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进行探讨。
1 明确?R捣较颍?适应不同“交往动机”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中不同行业的需要。一门课程讲授成功的标志,亦在通过不同的讲授方法满足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方剂学是学习中医的主要课程,也是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明显不同,中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以医师为主要就业岗位,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则以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为主[4-5]。故笔者认为,在对中医、中药2个不同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针对其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讲授内容,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交往动机”,从而调动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积极性。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师为其准备了更多的病案讨论、临床见习等机会,符合其未来医师临床诊断、处方的“交往动机”需求,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讲授过程中除包含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核心知识点外,适当添加传统方剂的现代研究进展、已上市的常用中成药、方剂的不良反应等实用性知识作为课堂的拓展内容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各专业的学习深度,同时在讲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时,结合方剂中的配伍核心点,使其知其所以然,促发学生学习方剂学核心配伍知识的兴趣。由于加入了更多新的课堂素材,在选择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授课内容时,应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原则,对方剂内容进行精编简述,突出中药学专业的特色[5]。
2 难易病案结合,成就“交往动机”与“求知欲”
对于方剂学课程的学习来说,以临床实际案例作为方药讲解的切入点,可有效激发学生对相应处方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其原理类似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6]。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病例更为适合临床教学的讲授是教师面临的问题。目前多数方剂学教师赞同选择发病率高或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典型证候特点的简单临床病案进行病例引入,从而顺利成就“交往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与学生座谈中,多数学生也认可这种做法。
尽管如此,方剂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经典方剂的学习,掌握其配伍规律和组方结构,从而得到“举一反三”“知常达变”的效果。通过易引起学生兴趣、证候典型、浅显易懂的病例,固然可以较容易地导入所要学习的方剂,但是重复简单的临床病例又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而中医临床的重要核心是证候,只是引用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某一典型疾病病例容易使学生产生专病专方的误解与记忆,却会忽略中医以“证”为核心的治疗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7],只有在不断解决旧问题,又面临新的更难的问题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才不会减退。因此笔者认为,在方剂学课堂中除需引用一些典型病例外,还要收集一些疑难杂病等非典型验案作为学生的病例讨论,以学生作为主体判定该案例应当使用何种处方。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以“证”为核心的治疗理念。只有把握好患者的核心病机证候,对证处方,才能效如桴鼓,达到讲授中医方剂学的最终目的。
3 方歌自编,促成“成就动机”
方歌因其以诗歌形式表现,朗朗上口,便于掌握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及配伍特点,因此方歌背诵历来是教师所推崇的记忆方剂的有效途径。尽管经典的汤头歌诀及各版教材所列出的方歌都是经过前人的仔细斟酌与锤炼而成,但是学生在背诵时难免有为背方歌而背方歌之弊。对于考试时所面临的药物组成、主治病机等相关考题,可能能通过背方歌迎刃解决,但是在遇到临床上的实际病案时,则可能由于没有从理解角度对方歌进行记忆,从而不能迅速想到对应处方。因此,与其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汤头歌诀进行背诵,不如鼓励学生自编方歌。前提是教师对方歌组成提出要求,如必须包含药物组成、主要配伍、针对的病因病机等,定期组织学生对自编方歌进行展示及解说,教师进行点评,奖励优秀。通过赋予学生编方歌的作者身份以及奖励的激励作用促成“成就动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方药组成配伍的兴趣,达到方剂学学习方药组成配伍内涵的真正目的。
4 临床见习,成就“交往动机”与“求知欲”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连结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学生通往临床学习的入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方剂学开课的同时,即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量的临床见习活动,尽早成就其“交往动机”与“求知欲”。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可安排学生跟随名老中医门诊抄方。要求学生在方剂学课程结束后,完成一份临床验案品评,并组织开展相关病案分析组会,教师进行点评。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安排去临床药房尤其是中成药房进行实习,同样要求学生在方剂学课程讲授完毕后,完成一种中成药使用病种的调查并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有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与“求知欲”,增加其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要求学生完成验案品评或者中成药使用规律的调查作业,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方剂学中的内在配伍规律及临床实际运用,寻找方剂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契合点,从而达到学习方药组成配伍内涵与临床应用的最终目的。
5 科研创新,激发“成就动机”与“求知欲”
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研究和自主思考的能力[8]。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讲解经典方剂的配伍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配伍规律组成新的方剂,以适应临床中“证”的不断变化。这种临床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难点。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方剂学的灵活掌握配伍方法的目的相契合,因此将方剂学教学与实验相结合,鼓励中医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配伍规律,熟练变换中药组成各种方剂,并通过实验课方式对其疗效加以验证,恰是一种极好的强化配伍理论学习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期目的相符又可促成学生的“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0-01
1 巩固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学生专业思想的重要性
正确牢固的专业思想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学期间学习中医药的兴趣,还与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基础业务素质紧密相关,是在校大学生根据培养方案主动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掌握中医技能的内在动力。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是在我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本科专业二年级在校生中,通过自愿报名,学校考核(结合平时成绩、统一考试成绩、集中面试)等环节,选拨出成绩优异、思维敏捷、热爱中医药事业、对中医学具有较高悟性的优秀学生进入该班。由于该传承班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所以需要进一步巩固其专业思想,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 在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方法
2.1 使学生明确仲景学术传承班的人才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
设立仲景学术传承班是为了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中医职业信仰、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具有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能力;具有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的中医传承人才而做出的积极探索。该班的培养模式坚持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借鉴名中医成才之路,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的规律,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配备,加强课外实践及辅导等“精英化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在该传承班的学生选拔和入学阶段,我们重点进行了专业思想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该班的人才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在初始阶段建立起继承和发扬中医精髓,传承仲景学术思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专业思想。
2.2 树立相关教职工全员、全程参与教育的理念
仲景班学生虽然是选拔自不同的专业的优秀学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任务减轻了,从培养目的上看,而是更重了。需要相关的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全员、全程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强化了本科生导师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的专家和社会上的知名学者共同担任班主任,选聘各相关专业的资深专家在日常学习中分组带教。注重做好教室、宿舍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能接触到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医思想。
2.3 划分不同阶段,提出专业思想教育的侧重点
将大学五年统一规划,按照专业学习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将专业思想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在低年级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引导其坚定自身的职业信念;在中年级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引导其提高自身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在高年级实践技能锻炼阶段,引导其强化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的事业心。通过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和专业思想树立相辅相成。
2.4 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
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仲景学术传承班的教育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加强中医基础课程、中医临床课程、中医经典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同专业普通本科相比较,仲景班中医基础课程模块学时为504,占总学时比例的13%,普通本科为414,占13%;中医临床课程模块学时为420,占总学时比例的11%,普通本科为368,占11%;中医经典课程模块学时为770,占总学时比例的20%,普通本科为342,占10%;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学时为342,占总学时比例的9%,普通本科为162,占5%;传统技能课程模块学时为572,占总学时比例的15%,普通本科为326,占10%;同时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将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5 创新培养模式,促进管理、考核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仲景学术传承班的日常管理由教学师资力量较强的基础医学院主要负责,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和第三临床医学院协助管理,选派学校教学督导团的资深教师担任该班学生兼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指导和管理;教学模式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不再实行弹性学年和自主选课;教学内容方面:理论课程突出精读,临床课程突出案例分析,实训课程突出实际操作;在学业考核上:增加了诵读,读书心得,中药的认、采、制、用等实训技能,跟师见习心得、医案整理和临床经验总结等环节的考评。
2.6 注重师资选配,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现代化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中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上,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唯一载体,而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路人。我们选聘校内、外基础理论、临床水平有一定造诣的中医师担任仲景学术传承班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导师;同时,建立名家讲座学术平台,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中医对仲景学术传承班学生开展中医讲座,在课堂教学、实习教学、课外讲座的过程中,以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骄人的业务成就、高尚的个人品质、独特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充分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作用,筑牢学生的专业思想。
2.7 增加实践教学,突出实践的强化作用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师承教育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现代医学传入,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院校教育使中医药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1],但也存在中医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人文底蕴等问题。因此,在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今天,借鉴传统师承教育方式,探讨两种教育各自的优势,研究实施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1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精髓
中医师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基石。汉代前已有师承授受的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明、王禹、冯信等。现代也有许多中医以师承方式成为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父关月波即其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师傅等。王琦教授在《师承论》一文中,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等,认为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法,受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医学知识[2]。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3]。江西中医院对当代百名老中医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其中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教师,只有3%的人是无师自通[4]。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就是让学徒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师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为本[5]。国医名师李辅仁先生对自己成才之路总结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因此,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将实践放在第一位。传统的师承教育中,师徒如父子般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学生跟师临证、抄方侍诊,师傅通过亲身示范、耳提面命、相机点拨,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要点及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等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了解、感悟师傅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甚至从中悟出新意。师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专长,也只有通过口传心授,才能被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6]。中医师承教育中,师傅不仅传授医术,也很重视医德培养。《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之言。学生跟师抄方侍诊,在观摩师傅治病救人、处事待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傅遴选弟子时,首先注重其品德,再观其悟性,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的方方面面,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2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中医院校教育的发展大大扩增了中医教育的规模,有利于中医教育的普及;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教学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强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虽然强化了中医系统理论教育,但很难按照中医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教育、轻临床实践的现象,削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院校教育常常重专业、轻基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减少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学生普遍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较单一,学术视野较狭窄。目前我国各类中医院校已达数十所之多,但这种按部就班的教育、照本宣科的传授,虽培养出了大批中医毕业生,但并未出现名医辈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反而陷入中医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困境[7]。那么,这种缺陷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弥补呢?除了适当增加见习、实习学时外,采用师承模式辅助教育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3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改革重在汲取传统师承教育的经验
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这有利于发挥中医传统教育特色,提高学生临证实践水平[8]。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不仅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还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更是中医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基础。挖掘和凝炼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精髓,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相融合,是创建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都有优点与不足,若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当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语)。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要求学生熟记理论,背诵经典著作,强调在应诊中的融会贯通,基础理论学习和侍诊见习同时进行,从而奠定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在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的传统师徒传承形式,以临床带教、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病例讨论及医案整理等多种方式,分别从医术、医理、医道、医意、医文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不仅要传授医术,也要重视学生医德、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及素质的培养。这与现代医学生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一脉相承,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对师承教育进行定期考核与督察,也是现代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考评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要注重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考查。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于单纯的院校教育,要突出中医师承特色,如重点考核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而获得的新启发;或是跟师学习期间,对教师临床技巧、用药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或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跟师受教获得的知识、得到的启示等。
4结语
中医师承教育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层次,而应是贯穿于中医药工作者终身教育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模式。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岳秀永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翟双庆,石琳,吴宇峰,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2,31(2):11-13.
[2]王琦.师承论[J].中医教育,2006,25(3):65-68.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
[4]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5]林雪,余承云.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355-235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7-02
《方剂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技能的培养。近年来笔者将病案教学法引入到方剂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播放提前录制的多媒体病案资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中医药知识进行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症候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等。经过几年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将实施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象
1.对象。我们选择本校2008级中西医临床专业(K050810班)和(K050811班)的学生,其中K050810班共46人为实验组,运用病例教学法教学,K050811班共48人为对照组,运用传统讲授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均为2010~2011学年下学期,教学总学时均为74学时,由同一教师授课,2个班的前期课程相同,年龄相近。
2.教材。教材选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供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谢鸣主编)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病案选编。以《方剂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90首重点方剂为主,精心选编病案,逐渐积累,建立内容充实的病案库,病案的选编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每次课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本次讲授方剂的需求,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组织病案分析和讨论。在课前将选定的病案印发给学生,案例教学就是创设医疗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当诊室,把病案当患者真实的病情记录,学生把自己当医生,学生分析病案的过程,就是医生面对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对每一个症状的分析,就是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学生有了责任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讨论时,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答案。老师只是提示引导,必要时,可作一些说明,或介绍不同观点,但不解释具体问题,对学生的不同诊断、观点、治疗方案、选方用药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允许各自保留意见,鼓励继续研究,寻求最佳方案。最后做好方案评论,对病案中原则问题如:诊断、鉴别诊断给出明确答案,并进行分析,对治疗方案可以评论。一个病案,可以有多种治疗方案,有多个方剂可供选择,应从中优选,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可能都是可行的。评论的着重点应当是决策过程是否科学、优化,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3.对照组。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运用“灌输式”传统方法进行讲授,黑板图表演示,课后背诵方歌。
4.实验组。实验病案教学法:病案引导教师精讲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具体做法是:①课前准备,选取病案,根据病案内容提出思考题,在上理论课前发给学生。②上完理论后给学生5~10分钟时间思考、讨论,做出该病例的病因病机。③诊断、治疗的分析。④最后要求学生模拟医生为该病确立治法、开出处方。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及时纠正一些常见的问题。
三、评估方法
1.考试评估。《方剂学》理论考试由三个板块构成:方剂组成(记忆背诵)占20%,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占50%,病案分析与方剂临床运用占30%。考试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的总分、病案分析题分数进行统计学检验(t检验)。
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我们给实验班学生每人发出1份含1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每个问题设置好、较好、差三个等级的选项,以了解学生对病案教学方法的评价。
四、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方剂学》考试成绩。
2.学生评价。共收回问卷调查表46份,结果100%学生反映为好或较好病案教学法,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可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程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有利于临床运用方剂的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分配和判断能力,强化方剂的记忆和实用技能。
3.分析。通过对学生进行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分析,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病例教学法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方剂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具体方剂中穿插病例,虽然花费了一定时间,但有利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visual impairment; teaching experience
“医古文”属于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的一门工具课。其核心任务是教给学生认识、掌握古代汉语语言规律,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读古书,进而提高阅读中医典籍的能力。医学院校加强医古文经典的阅读和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中医知识文化视野,提高传统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领悟中医药学精髓。[1]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医古文》编委会提出:中专层次的医古文学习,属于基础教育,适于从启蒙式、诵读式入手,内容宜简不宜繁,且需课上学习结合课后习题的练习与讨论,并结合所学专业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围绕中专教学和特殊教育这两个因素展开。笔者结合中职视力障碍学生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医古文内容深奥难懂,加上视力障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课堂上被动接受古代汉语和医学知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之初,教师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医古文的字词难度,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增加心理负担。而应当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具体应做到两个结合:
1.1 详讲与略讲相结合
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体裁梗概和作者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古代医家部分看病的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n文。而后有重点地讲解经典段落和词句。详略得当,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1.2 学生试解与教师串讲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鼓励学生试解。首先,在教师开讲前,利用多媒体,不断播放原文,让学生试解。试解时,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加大难度。其次,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文章大意、段落大意。然后,教师进行纠错,并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最后教师串讲,讲清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语法特点,以词带句,连句成段,疏通文理。这样,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性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本专业,渗透临床知识
王性善[2]指出,教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告诉盲生医古文是一门阐述我国古代医学名家医德医风、医案医话、医疗经验的学科,这门课与盲生的推拿专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顺其文理,把临床医学知识融合其中,寓医理于文道之中,文为医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笔者认为,在学习《黄帝内经》选读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前后衔接,融汇贯通。比如《灵兰秘典论篇》中论述了人体五藏六腑的功能,学习时就可以结合藏象学说的知识;比如《上古天真论》中讲述了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鼓励学生讨论这些养生法则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在学习医案医话时,适当把有关临床医学知识穿插其中。比如让学生根据病情分析证候,讨论给出治疗方案。通过辨证论治,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然后教师再讲解案例中的医家是如何治疗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与临床接轨,一举两得。
3 贯穿医德医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就医古文课程而言,其语言到内容似乎都离现在的现实生活太远,故在课程设置中,更要忌讳课程中生活意义的丧失,忌讳将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从而导致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3]
本课程的人文因素比较明显,有着“文以载道”的特点,教材中收入的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因此,能够比较自然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比如在学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本文从医术要精、医德要诚两方面论述了医德修养的准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扁鹊传》、《华佗传》中名医的行医经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激励学生成为医术高超、品德高尚的大医。并结合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让学生讨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这样,将知识传授和人文熏陶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
4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医古文是中医院校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果按照文言文的方法讲,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学情,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上台表演、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把枯燥的医古文课程变得丰富多彩。比如通过欣赏《华佗传》中的五禽戏、让学生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学习养生功法;并且跟体育教研室老师协商,结合体育课让学生学习五禽戏、八段锦这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功法。
此外,可以抽出课文中某个观点或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氛围。比如:《扁鹊传》中的六不治,在教师讲解完大意后,分组讨论,并且结合现实,讨论文中六不治的原因,加深记忆。在学习医案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辨证能力。
5 提倡信息化建设,利用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盲生利用手机和读屏软件上网查阅资料越来越熟练。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作微课,补充医古文课时不足的问题。周路红认为,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必将成为医古文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力推手。[4]运用微课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常用词语合理规划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说明一个问题,控制在5~8分钟。通过人人通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这样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和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微信互动,这样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学到知识。课前,教师将音频传到群里,让学生预习;课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作答,通过完成情况查漏补缺,极大地提高了教?W质量。
(3)建立盲人音频资料库。据统计,适合视力障碍学生的有声读物少之又少,所以教研室老师可以分工合作,录制教材原文或者下载相关资料。比如下载《黄帝内经》原文及曲黎敏讲的白话文版的《黄帝内经》,这样通过同时听原文和翻译,充分利用了视障学生的听觉优势,一方面提高了翻译能力,一方面学到了中医的文化精髓。
6 多朗读及背诵经典章节,增加语感
语言是相通的。笔者认为,医古文和语文有很多共同点。背诵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背诵经典章节,增加语感,带动学习。比如,通过背诵与专业相关的医古文,渗透专业知识;通过背诵《大医精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潜移默化;通过背诵《黄帝内经》中的经典条文,让学生学习古代医家的养生大法。总之,通过背诵原文,可以达到加强学生对篇目内涵深度理解的目的。
教材中是这样描述藏象的,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对人进行动态观察的基础上, 从“象”把握“脏”, 类似现代控制论“黑箱”理论, 从输出的信息获得结论。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人体自身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
二、前后联系,注重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凡是这种影响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凡是这种影响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学习迁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理解并熟练掌握的知识才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加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在中医绪论中,给学生介绍过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在藏象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 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调的, 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同样在讲授时要联系阴阳、五行学说,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的知识迁移,强化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声与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音等之间的对应联系,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讲授五脏六腑的功能时,以图表的形式把五脏与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声展示出来,既清晰的展现知识点,又方便学生记忆与背诵。
三、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课堂上动静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加教学知识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较强的艺术性,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兴趣较高。笔者制作的《中医护理》课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课件制作时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均有促进作用。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藏象学说的重点掌握内容,笔者认为在讲授时,应该讲解清楚,而且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如何向学生介绍五脏六腑之间紧密的联系呢。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黄帝内经》中对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的认识,就非常的有意思。在书中,把五脏六腑都安排有“官职”。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胆为中正之官,膻中为臣使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一段有关电视剧中君臣议事的场景,皇帝与文武百官各居其位,各司其责,为天下计。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脏腑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
把教学内容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在讲授“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的生活现象加以启发,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在讲相生关系时,展示钻木取火,木生火;火燃烧变土,火生土;土里埋金,土生金;以水浇木,水生木。在讲五行相克的关系时,展示树林防止泥土流失,木克土;用土防水,土克水;水可灭火,水克火;火能熔化金,火克金。通过尝试这样的教学,发现学生乐于接受,并且对于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四、查阅资料,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病案,即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中医医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淳于意的诊籍被视为中医医案之先导。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经历代不断发展,中医医案的数量和内容都逐渐齐备,渐成规模[1]。
医案的出现,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做了精确和生动的诠释。许多大医家更是将一生的医学体悟与精粹留在了日常医案的字里行间,为后世所推崇研习,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李用粹的《旧德堂医案》等。一些医家还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诠释标注在医案里,形成了评注和解读,利于后世医者理解前人的医学思想[2]。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医案将晦涩和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医学实例,对于充分调动初学者的学习热情,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意义深远
2.1 现代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中医教育离不开临证和实践。“师带徒”和“口口相授”一直是中医继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3]。医家们在医疗实践中向学生传授辨证立法和遣方用药的精髓,学生们也在医疗活动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实用化,然后经过不断摸索运用,对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完成升华。然而,现代中医教育的特点,却不允许我们再按传统模式培养学生。随着中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高等教育的弱点也日趋显现。目前,在课程体系的确立、师资力量、课堂及临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4]。如原本应该占据重要地位的四大经典的教学,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调、中医课程紧缩的前提下,正日渐淡化;中医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匮乏也令人忧虑:许多年轻教师本身的中医思维不牢固,中医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授课常拘泥于课本或中西混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们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影响他们对中医临床效果的信心[5];在临床实习方面,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招生数量的增幅,实习人数的密度过大,带教老师应接不暇,自然也很难深入的向每一个实习学生讲授辨证论治的思路,处方用药的化裁。本该是学生们由理论走向临床的最好机会,却常常沦为单一的抄方,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现代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学习中医的困难。他们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和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强烈反差,难以适应中医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6]。同时,由于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很多经典条文、方剂歌诀等需要熟读、背诵,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于已习惯充分享受多维视觉效果的学生来说,常常显得异常艰涩和难以接受[7]。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们在中医入门的关口裹足不前。
若长此以往,中医教育的教与学将逐渐脱节,中医教学将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教育以改善目前的中医教学现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 医案是医家临证活动的真实记录,具体而形象。通过接触医案,学生们如同直接与名家对话,耳闻目睹他们面对患者时如何做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首先能使学生们直观的见证中医药疗效,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8]。在中医饱受现代医学冲击的今天,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是围绕患者展开医疗活动。如何接触患者,了解患者,诊疗患者,仅凭抽象的知识难以完成。作为承载着医家们医疗活动记录和医疗经验总结使命的医案,如同一位无形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们如何接诊患者,增加认证能力和用药技巧,较快的提升辨证能力,最终形成中医的思维体系。这对于弥补中医教学基础与临床日渐扩大的鸿沟,是一个最有效的捷径[9]。
大量学习医案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前人医疗精粹的过程。医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诊治记录和诊治体会的完美结合,医家们对实例背后根本病因、病机、处置原则等的阐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发挥,以及对医疗谬误的勘正,使初学者能够执简驭繁,从繁杂的症状中找到规律,逐渐培养出中医的思维习惯和辩证能力,因此医案教学是衔接中医教学和临床最好的桥梁[10]。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11]。而且,历代医家在创作医案的时候,将个人在用药、配伍、用量等方面的体会融入其中,使医案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这对于帮助学生们在后期形成个人辨证用药风格也十分重要。
3 如何推进医案教学,架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3.1 教师必须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医案教学在中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必须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视为弥补现代中医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这对提升中医教育,增强辨证水平十分必要。在临床课程中,更应加强对医案教学的重视程度,如果忽视医案教学,往往使临床课程变得或呆板无趣,或曲高和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未来在临床实习中,学习阶段的薄弱点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造成接诊和处置的难度,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2 教师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学当中,很多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喜欢把教学课件作为上课的必备条件。诚然,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也有利有弊。过分依赖课件,妨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课件包含信息量往往较大,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常把精力耗费在传递和接收课件信息上,削弱了问答和交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医案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灌输信息,要通过提出问题-指导思考方向-接收学生的反馈-讲解等环节,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中摸索出应用知识的途径。
3.3 学生要做好接受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医案是一个医者综合能力的体现,贯穿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学生们要想很好的学习中医医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一方面对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将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12]。如果旧知识不牢固,在教师教授临床知识的时候就难以产生相应的共鸣,难以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相联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学生们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写好发言提纲,勇于发言和争论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和授课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最大化的吸收教学精华。
3.4 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进度不同,知识储备也有差别,所以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尚未学习临床课,故选取的医案不要过于复杂,可以针对中基、中诊、中药等不同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锻炼相关能力的医案。内容宜简洁些,语言宜浅显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中内、中外、妇科、儿科等临床课,已经具备了中医的基础知识,选取医案的时候可适当综合些、复杂些,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建议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有选择的推荐一些历代颇具影响力的医案名著进行深入研读,教师给予适当辅导,助其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汲取各家之长[13]。
3.5 医案教学的手段要灵活,方法宜多样 医案教学的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辩论、课堂演讲、自学、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单纯“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营造课堂严肃活泼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注意将单“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中自由徜徉,也才能在未来临证时触类旁通,知常达变,形成自我独特的辨证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德友.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582-1583.
[2]丛丽.对中医案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74-275.
[3]黄学武.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72-1273.
[4]杨发泉.中医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1):45-46.
[5]廉春雨.中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医药教育,2010,17(2):101.
[6]唐玲.中医内科教学方法应用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32):105.
[7]赵振霞,刘小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