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调研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价值观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价值观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50-02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他们又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大学是蜕变成熟还是走向堕落关键时期,它是人生的转折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有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大学毕业后,有的选择就业,有的选择创业,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任职多年,通过历届学生的讨论及个人发言,对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有了深刻地认识。以此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以使他们更好的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的阐述。

一、关于价值观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内在标准。而就业创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的内在标准价值观。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学生对就业创业价值观的讨论中,发现学生对所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知之甚少,冶金工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那时。先进的冶铜技术就成为中国冶金行业的源头,并迅速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但由于近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我国的冶金技术发展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建国后,刚刚起步的现代冶金技术又经历了动乱,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冶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但却不是钢铁强国。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诚然。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催生许多高科技,特别是新材料的诞生和应用,原来一些机器的钢铁部件已被新材料取代,加之铁矿石储量有限、能源的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钢铁行业成为夕阳产业。尽管如此,冶金材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良好的优势和特性依然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目前,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仅有20多所。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而市场需求量又比较大,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钢铁企业效益不佳,产品大量累积,加之在高端钢铁产品领域落后,致使目前就业压力很大,不过今年08、09级的就业状况还比较令人满意。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因为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毕业生择业面宽,针对专科学生而言就业是主要方向,但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学升本或者读研。的确。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事业需要冶金工程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众多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为冶金类的学生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该专业对从事此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必须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就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专业历史和发展前景的认识,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适应企业技术革新。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冶金专业,对于其他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素养要求,在此不作具体阐述。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在讨论就业期望时,薪资水平、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单位性质、职业前景等构成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当然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对于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好工作就是月薪高;有的认为工资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广阔发展空间。由于高职学生学历的限制,以至在大型的国有企业中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因为国有企业人才济济,不乏各种高学历的人才。相反,高职学生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中小企业却不是许多学生的首选,因为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和福利待遇相对差些。正如,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让许多大学生心有余悸,小企业在这场危机中倒闭,使许多人失业。在讨论中许多学生说,国有企业不仅有稳定的收人,而且在外人看来也体面。薪资水平、待遇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

其次,综合近几年的学生工作经历,并分析企业反馈给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方面有所欠缺,就业后不知该怎样干好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以自己已就业的两个学生为例。由于成绩都非常优异,同时与一家国有钢铁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从事的都是一线生产工作。一个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和企业要求合理调整自身发展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及现场学习。两年后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而另一个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只干了半年,认为在这个岗位干下去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于是辞退了工作,换了许多工作都不满意,最后只能在一家小型钢铁厂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这其实也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后的通病:“核心岗位干不了,基础岗位不想做”。就业后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整个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走很多弯路,尤其是高职学生更应该树立从基层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起的观念。这需要辅导员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进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招聘企业过分的看重学历与经验,选人学历化。造成人才“高消费”,这对于刚迈出大学校园经验基本为零的大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即。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当务之急,今后的管理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提及职业规划时。许多学生的职业规划很不明确,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专业学生中存在的现象,而是许多高校中都存在的现象。毕竟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一些同学只是局限在大学生活的这几年,对职业的规划不够长远,有些学生对于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还不确定,尤其对于90后的毕业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恒心和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以致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对自身树立的目标不能坚持不懈,或者仅限于口头规划,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在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又极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产生怀疑,从而选择退却。

辽宁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

就业状况调查,或对毕业生所在企业考察。与毕业生的领导进行座谈。通过以上渠道收集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从近几年汇总的反馈信息来看,一些企业对毕业生的心态评价满意程度呈降低趋势。不满意方面主要集中在学生浮躁、手高眼低、不愿踏踏实实从基层岗位做起等等。摒除社会观念、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归结于大学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没有确定正确可行的就业目标,造成就业目标过高,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致在找工作或就业中产生很大落差,进而通过离职、转行、升本、考研等多种方式去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结果却收效甚微。因此,加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以后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因为一个人有了目标时就会有相应的动力。这对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是时下一个热门的校园话题,当然创业是每个学生的梦想,马云、牛根生、俞敏洪等一代草根创业的成功,激发了许多青年的创业梦,但许多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孩子毕业后立即创业,毕竟创业需要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希望孩子担风险去创业。只希望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过一个安稳的日子。对于明年就要就业的大三学生,许多同学都想自己创业,拥有自己公司,当自己的老板。创业离他们有多远。学生心里并不十分清楚。创业离他们其实很远。对于大一新生就更遥远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他们的讲话折射出他们对创业的热切渴求,尽管他们讲的条条有理,可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仅凭一腔热血和蛮劲是不能创业成功的,创业需要许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对于刚毕业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能的。创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还需要有与同学、朋友相处并且有分配利益关系的能力、对付中国社会如此复杂局面的能力、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或者商业运作知识、自己要具有创业领域的运作知识和专业知识、领导力等等。所以应该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创业离他们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他们走好脚下的路,也为更好地把握将来。同时,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应加强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识。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创业所需要的条件,指引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身边的环境进行小小的创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创业进行奠基,以使毕业后的学生在创业中少走弯路,尽快实现成功创业。

四、学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实习和就业

篇2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威海市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一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多项保障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救助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幸福威海”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了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文化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个转变”为主体路径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威海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曾先后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威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路径。

1.实现由部门创建文明城市向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城工作指挥部,并在市公安局、城建委等部门设立交通环境、城市环境、文化市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食品药品和餐饮行业、商贸市场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市(区)及市直各部门都层层成立创城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创建格局。二是营造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常年开通创城热线,群众随时都可以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破损、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等有关问题拨打热线反映。在威海日报、威海广播电视台、威海新闻网等媒体常年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城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户外电子屏、大型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施工围档、楼宇电视等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城宣传。向广大群众广泛发放创城《一封信》和《创城手册》,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创城公益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大走访”,强化创城入户宣传。举办创城 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出抵制不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利用威海讲坛、“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普及创城知识,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城、理解创城、支持创城的浓厚氛围。

2.实现由阶段性创建文明城市向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总投资20__多万元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__年6月开通以来,成功实现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之间联网,每天共有120多名信息采集监督员对城区2661个网格单元至少进行3次无缝隙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二是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工作。威海市将创城工作与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有机结合,按照“凡事有人干、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要追究”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对照创城要求,切实把创城测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体系之中,使创城成为大家履行职能的自觉行为。三是完善难点问题长效管理办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穿马路、乱扔杂物、乱涂乱写”等容易反复的创城热点难点,既立足当前、迎难而上,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切实减少,又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认真研究建立实际管用的长效管理办法。

3.实现由达标创建文明城市向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威海市始终牢牢坚持“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创城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惟创城而创城;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针对实地检查发现和群众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共下发问题督办单350多份,完成整改事项2800多个。通过创城,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序,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4.实现由抓硬件创建文明城市向重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宣传引导。组织媒体常年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拍一拍?议一议”宣传活动;制作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广告常年在媒体上刊播;组织贸易办、交通局、旅游局等单位在商场、超市、汽车站等人员密集、流量较大的场所常年进行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树立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二是教育引导。围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按照“四有”标准和“五个一”流程,在188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部建立了“道德讲堂”,定期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讲堂巡讲,全面倡树“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有好报”的价值取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活动引导。搭建活动载体,常年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在机关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和目标承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楼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坚持把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引导人们践行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卫生保洁、扶弱济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12349居家服务”、“洪波爱心车队”、“长城爱心大本营”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5%。

三、以诚信建设为基点深化道德建设工作

威海市以打造美德、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作为“兴市之魂”,把诚信作为全体市民的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1.彰显为民服务,永葆高尚政德,让党员干部争当诚信先锋。威海市环翠区始终把道德建设贯穿于创建阳光机关、促进行风建设的始终,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克己奉公的理念,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实现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准的双提高。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德”的反向测评,“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领导接访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公开接访,并完善预告、分流、下访等制度。环翠区今年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让每个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朴素感情,反思自己的思想作用;对照群众的期盼所望,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复,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切实为民做事。实施劳动者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确保每一名想就业能就业人员都能找到工作;实施了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大了政府助学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加大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对经过常规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结对帮扶,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

2.坚持“四位一体”,构建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威海荣成市大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一是以政务诚信引领价值取向。荣成市把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引点放在政务诚信上,将突破口放在抓落实上,着力抓政府自身的工作落实,树立“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用政府公信力提升各级执行力,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在全市启动了两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为检验走访联系成效,统一安排了53场社情民意调查、101期“行风热线”,促进干群沟通和问题整改,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二是以企业诚信推动转型发展。荣成市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企业诚信的重点,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和信用秩序,推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促进企业扩张向链条高端延伸。出台了荣成市企业诚信十项标准,组织全市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签订诚信建设承诺书,从落实时限、进度要求等方面设定门槛,引导和约束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形成政企合力推动转型跨越的工作局面。推动银企融合,支持有信誉的企业、银行采取相互参股、重组整合等方式深化对接合作。构建区域良好金融生态,对失信企业坚决实行“黑名单”制度。坚持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积极推进以品牌为纽带的产权重组和分工协作,推动域内中小企业与域外企业建立产权品牌合作关系,推动域内大企业对域内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和品牌整合。三是以司法诚信维护公平正义。以“抓严细管理”作为司法诚信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以法制公信为核心的司法诚信建设。以“理念抓精准、管理抓精确、服务抓精心、履职抓精致、廉洁抓精严、团结抓精诚”为思路,在全市政法队伍中开展了十个对照、十个反思、十个必须教育活动,筑牢广大干警诚信立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石。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创建“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基层政法单位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推广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外海渔民船员、外商外企人员、外地购房居民“四外”人员多的实际,实施两地联手管理、入港入船服务、送法送暖进企等服务管理措施,做到动态形势动态掌控、阶段问题阶段解决,形成了覆盖全员、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以社会诚信夯实道德基础。荣成市以“弘扬正气、转变风气”为目标,广泛开展抓社区、农村、公共场所、学校、单位、媒体阵地的“六抓六进”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机关干部、市民、村民、商家、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式的“四德”宣传教育格局。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12-02

价值观是人类认识形式中,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认知的另一种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它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会自觉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才会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时代是个体自我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期,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我价值目标的设定及努力方向关系着能否成才。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山东省某高校400名在校学生,调查对象中以共青团员为主,部分为学生党员,其中男生236人,女生164人,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正式调查问卷一共发放400份,剔出填写未完成、漏答关键问题、出现错误信息等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择业方向与理想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学生明确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但对未来道路并不明晰

当个体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期待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学习、准备和起步阶段,更应该明确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在被调查者中,74%的大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94%的大学生基本清楚自己的兴趣志向所在,79%的大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似乎都还是一些想法,真正付诸行动的较少。以就业为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68%的大学生对前景感到迷茫。我们针对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情况的评价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1。

(二)明确实现自我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个体自身条件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要素,个体的自身条件总会和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机体的价值目标,对不同个体实现目标的恰当性和难易度不同。因此,应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做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贬低自己,从而给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一些障碍。所以,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前提。

调查结果显示,就确定自我价值的方式,有6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从自身特点和能力出发。在被问及“确定自我价值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3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不明是阻碍确定自我价值的最大障碍。显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从自身出发去确立自我价值,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主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三)自我价值实现标准偏颇,未能很好地坚持发展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认为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权力地位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赞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完成既定目标、实现自我突破是判断自我价值实现标准的重要尺度”观点的比例分别占21%和28%,仅有13%的大学生把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任何个体的人生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其价值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体的自我价值。大学生应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贡献社会,回报祖国,服务人民,在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失衡

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实现了自我价值,而能力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小,就没有实现自我价值。考察个体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就“什么样的人对社会贡献最大”这一观点的调查中(见图1),45%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贡献最大是科学巨人,有20%的大学生认为默默无闻的社会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这表明大学生对于“贡献”一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自我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有所失衡。

(五)在择业方面,价值定位有失偏颇

1.社会价值观念较为淡薄。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择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人们在择业时首先要明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一些大学生过于重视经济利益、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轻视职业。

在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因素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家庭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30.7%、22%、20.7%,55%的大学生认为择业过程中个人家庭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大学生赞同“为国家作贡献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这些信息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2.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突出。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在职业选择上过分倾向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未来工作地区的调查上,58%的大学生选择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14%的大学生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仅有28%的大学生表示有意愿去中西部、贫困地区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收入因素在大学生总体职业理想中占绝对优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

3.奉献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表现在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取向上是不完善的,它缺乏一个整体的自我意识。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个性的张扬和个人的发展。现在的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元化的社会贡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前卫,个人意识、经济意识较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奉献意识淡化,注重实际,讲求效益。

在未来工作领域的选择上,43%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商界,12%的大学生希望进入政界,希望进入学术界、教育界、体育界的大学生比例分别占到13%、8%、2%。当被问及努力奋斗的动机时,34%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寻求理想的职位和社会地位,34%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回报家庭和社会,仅有7%的大学生认为“努力奋斗是为了给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由此可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追求物质待遇,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真正愿意从事研究、从事教育的人较少。

三、大学生自我价值追求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理解自我价值实现

社会价值观念淡化、功利意识加强、奉献意识淡化,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素质不过硬,不能很好地体会自我价值实现条件的表现。对此,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让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标准,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矫正,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祖国,并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地体现。

(二)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素质

鼓励大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善于创造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引导大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实践,正确认识国情,提高思想觉悟,提升个人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完善个性品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不断升华。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是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生长基地,校园文化肩负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应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个具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和崇尚理想的文化氛围,全方位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升自我价值追求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开辟信息渠道,明确价值定位

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有可能对身居校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制定未来的理想规划造成一些障碍。对此,应为大学生积极开辟信息渠道,加大就业形势分析,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使其能够因势而立,清楚自己的价值追求,确定自我价值定位,更好地将自我价值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以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昆雄.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M].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刁鲲.论当代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篇4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1-03

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准则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继承与创新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文章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

1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经验

2014年,笔者在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为94.8%。其中,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6.4%,稍多于女性;35岁及以下占43.1%,36~45岁占43.6%,中青年居多;本科及以上占38.5%,专科占61.5% ;党员占22.9%,群众占62.4%,主要涵盖群众和基层干部;图书馆员占11.5%,教学人员占22.0%,学生占66.5%,学生为主,岗位涉及学校各部门。从上述数据可发现,此次被调研对象无论从年龄、学历、政治面貌还是类别上都有较强代表性,基本反映了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真实看法。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本校及相关院校“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两项的积极评价比例分别为:80.3%、78.9%。这说明,有八成左右的师生及馆员对本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整体情况持肯定态度。可见,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这些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1扭住“总开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

在学习教育中,图书馆要紧紧扭住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倡导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开展个人对照检查,组织专题征文活动,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进而拓宽精神领域、提升思想水平。

1.2坚持“讲认真”态度,建立师生导向的考核高标准

图书馆从实践层面出发,把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专区”,从党的光荣传统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将价值观建设与年度综合考评紧密结合,努力把价值观建设成效转化为美化校园的物质成果。[KH+4mmD]

2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存在的问题[KH+4mm]

尽管高校图书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调研中仍发现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2.1缺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深刻理解

调查中笔者发现,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宣传教育职能”,而对如何创新沟通渠道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从分类群看,认为图书馆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群众占23.8% 、党员占58.0%。可见,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深刻理解,这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能力。

2.2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

调查显示,认为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的调查对象占42.6%。现实中,有些图书馆部门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安排。从师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是检验图书馆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准,图书馆应深入开展各种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实现师生切身利益的主题实践活动。

2.3缺乏持续、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

调查中,被认为存在突出问题且比例排在前五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项目中,有四项引起我们的注意:①理想信念教育不到位(57.3%)。②品德修养教育不到位(47.2%)。③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走过场(36.2%)。④红色传统教育不够(35.8%)。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师生希望能有可持续的配套教育培训来推广、深化、巩固这些效果,若能做好这一步,将得到更多的师生认同。

2.4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测评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并没有被纳入到学业鉴定、年度绩效考核、晋级任用等体系中,缺乏有效约束力,师生主体参与度不够理想。另外,有些图书馆部门片面强调职能部门监督,忽视了师生监督、媒体监督和内部互相监督的有机统一。

3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见图1)

3.1深入开展顺应师生意愿的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是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图1数据显示,调查对象认可度最高的是“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例达到71.1%。其最受师生欢迎,应该大力推广,形成常态机制,并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旋律,以为师生服务为核心,以学习教育为引擎,以走访调研、收集建议为手段,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为监督形成有机整体。另外,调查对象对“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召开班内和院系民主生活会”的认可比例也都超过三成,应予以足够重视。图书馆要加强公益宣传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加大公益宣传展示力度,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此外,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增强传播力感染力[2]。图书馆服务项目应拓展为讲座朗诵、文化展览、专题陈列、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学术交流、网上咨询、文献提供、新书、多媒体互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形式,汇集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和思想流[3]。

3.2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式

就增强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教育效果而言,笔者建议重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87.6%)和举办专题讲座(71.1%),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将精神家园建设专题送进课堂、送进支部活动、送进网络宣传阵地(见图2)。

加强师生人品修养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主要措施应围绕加强校内自我和互相监督、制定学生和教师道德规范、建立师生诚信机制等方面展开(见图3)。

[TP0516.JPG,BP]

图3加强师生人品修养的有效措施(请选2~4项)

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在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各项途径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范围最广,达到52.8%;宣传栏、横幅、展板等能覆盖到的比例达到21.6%;图书馆组织的主题宣传及实践活动占17.9%;专题讲座为6.6%。可见,图书馆在巩固、发扬新媒介宣传功效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当代新媒体技术的易达性,提高它的覆盖率,即综合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移动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新兴媒体,打造出一个既符合现代特色又遵循传统规范、既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

3.3创新师生教育培训机制,深化、巩固师生精神家园建设成效

3.3.1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优势和教师宣讲优势,引入中央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及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促进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此外,在内容上,图书馆应加大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训力度,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应利用红色教育资源,锤炼道德修养;应着力培养师生地哲学思维能力、科学发展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开办“师生道德讲堂”和“周末道德讲坛”,打开汇聚道德力量的阀门。

3.3.2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因人制宜、因课制宜。①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课堂案例教学流程,课前采用预习与小组讨论方式,课中采用原理讲解、案例分析、教学互动方式,课后实现回顾复习、自编案例、成果检验等程序。②创新MOOC新媒体学习模式。尝试开通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学习园地,连入高校图书馆,提供网络课程、案例库和学术资源,在突破时空的前提下实现学习目的。

3.3.3不断创新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机制。调查中,82.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学生、教师、图书馆互评机制。78.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培训后与院系建立培训沟通机制。此外,图书馆培训部门应及时提供师生学习情况,同时通过问卷、电话调查或访谈等方式,向院系了解教师、学生培训后的精神面貌变化情况,实现双向反馈。

3.4创新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监督管理机制

3.4.1坚持“两个结合”的考评原则。①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主要将政治学习、专题会议、教育实践活动的次数、人数以及设施经费保障等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量化。②坚持定期考核与常规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是一年或两年进行总评。日常考核是实时考核院系和班级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情况。

3.4.2考评和奖惩有机结合。加大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考评奖惩的力度,注重发挥两项功能:①典型引导功能。大力培植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精神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②强化激励功能。设立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先进个人奖,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师生工作业绩和学业成果的重要依据,与评优、晋升、晋级、评奖相挂钩,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4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图书馆凝集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开展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努力探索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高校图书馆积极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不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新师生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新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构建起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格局,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ZK(#]张小`.论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6):116-118.

篇5

总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做进一步的探讨。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239人对18个题项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57.44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

表2 价值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题号

项目

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一 人际关系 (特征值为5.280,贡献率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获得他人的好评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处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职业优越感 (特征值为2.112,贡献率为11.732%)

T1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629

.766

T6

可以获得事业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质生活(特征值为1.729,贡献率为9.603%)

T4

单位解决户口问题

.642

.743

T7

单位能够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单位解决两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职业发展(特征值为1.220,贡献率为6.777%)

T13

较少考虑名利报酬

.659

.802

T10

单位少有改革或风险

.574

.671

T14

领导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从表2可看到,抽取的4个因素共包括18个题项。因素1主要涉及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2反映个人的才能发挥,命名为“职业优越感”。因素3集中体现单位能为自己解决的现实问题,命名为“物质生活”。因素4反映单位的发展前途,命名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见表3。

表3 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结果表明,除第9题以外,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地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3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选取330名研究生作为测量样本。有效样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参 考 文 献

1.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2--87

2.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74一283

5.郑伦仁.国内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综述.高等工程价值研究,增刊,1998,68—71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人们在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上,是个体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不仅影响其进行职业选择和实现就业,而且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利于科学地发现当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现状,更好地预测未来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便于科学地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进行预测和管理。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作者参考大量文献,综合凌文辁和俞宗火的研究,筛选出23条职业价值观条目作为职校生择业的评判标准,并编制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共抽取常州市4所高职院校454名高职生和4所中职学校608名中职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431名,女生631名,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每个条目在其选择职业时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按5等级记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23条价值观项目评价结果对职业价值观进行分类,以考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组成因素,同时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对各职业价值观项目在其择业上的重要性。

三、研究结果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由4个因素构成。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4个因素,分别是保健因素、声望地位、职业人际和自我实现。

保健因素包括6个项目。职业院校学生依次看重的是:工作舒适,工作环境好,收入丰厚,工作相对稳定,能为家人作贡献,有便捷的生活设施。

声望地位包括5个项目。职业院校学生依次看重的是:工作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工作能使自己能够成名,自己的工作是令人羡慕的,自己能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人士,工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职业人际包括4个项目。职业院校学生依次看重的是:领导公正,上级有亲和力,工作中人际氛围简单融洽,有归宿感能成为组织的一份子。

自我实现包括8个项目。职业院校学生依次看重的是:工作能够挑战自己的智力、性格和能力,工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有机会自我训练和成长,能提供培训深造,工作中能够不断有所进步,工作能使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工作能使自己有发展前途(见表1)。

在这4个因素方面,职业院校学生看重的因素依次为:保健因素、声望地位、职业人际、自我实现。表2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学生最看重的前5个项目分别是:工作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工作能使自己成名,工作舒适,工作能够挑战自己的智力、性格和能力,领导公正。

在23个项目中,职业院校学生相对最不看重的前5个项目分别是:工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工作能使自己有发展前途,有便捷的生活设施,能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人士,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不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性比较

对不同学校、性别和专业的职校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3数据表明不同背景变量的被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中职学校学生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在这4个因素方面,中职学校学生看重的因素依次为:职业人际、保健因素、自我实现、声望地位;高职院校学生看重的因素依次为职业人际、自我实现、保健、声望地位。中职学校学生相对高职生更看重保健因素,而高职院校学生更看重自我实现因素,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且二者在职业人际和保健两大因素方面看重的程度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男生和女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

女生最为看重的项目依次为:领导公正、工作中的进步、工作的人际氛围、工作对家庭的贡献、工作的稳定性;男生最为看重的项目依次为:工作对家庭的贡献、领导公正、工作的人际氛围、工作的前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这两个因素方面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职业的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而相对忽视职业人际和自我实现;男生相比而言更重视职业人际和自我实现。

3.文科和理工科职校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理工科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得分均低于文科学生,尤其在自我实现和声望地位这两个因素方面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极显著。

4.不同年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对3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对职业的期望值最低,二年级最高,尤其在保健因素方面与其他两个年级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而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见表4)

四、讨论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

个体的职业价值观与个体特定时刻的需要是存在一定相关的,人们的行为就是出于满足个体需要的动机,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反映个体的择业动机,归根到底,择业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求。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有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4种构成因素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5种需要相对应,保健因素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相对应,职业人际因素与归属和爱的需要相对应,声望地位因素与尊重的需要相对应,自我实现因素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应。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能反映中高职校生对各种人生需要的重视程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职业是其安生立命之本,尤其是职业提供的诸如工作环境、收入、工作的稳定性等都涉及到了个体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因此职校生把这一因素放到首位,而且这一结果与与凌文辁和俞宗火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就被试样本总体而言,在职业价值观重要性排序的最重要的是“职业人际”,这与俞宗火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得出的硕士研究生最看重“自我实现”因素是不同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相对而言职校生处于劣势,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不仅考虑工作的保健因素,更重视工作是否能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一致的。在本研究中,职业院校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提供的职业人际,既看重“工作中人际氛围简单融洽”,又看淡“领导有亲和力”,说明职业院校学生非常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追求独立自主,减少对家庭的心理依赖,建立自己的交往圈,所以表现出求朋觅友的强烈倾向。而在职业价值观重要性排序中排最后的是“声望地位”因素,说明职业院校学生特别看淡声望地位因素,重实际而不务虚名,表明了他们在择业时更务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看重的5个项目的内容的选取和排序上,男生和女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男生最看重的是为家庭做贡献,而女生最看重的是人际关系方面。这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分工不同,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男生更看重工作能否为家庭做贡献。以往研究也表明女性在工作中更注重人际取向,而男性注重的是工作取向。

(三)不同专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篇7

[中图分类号] R271.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23-02

月经不调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青壮年时期的妇科的疾病,出现该类症状的患者大多由于肾气严重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药物刺激、房劳多产、睡眠不适等原因,导致机体的血运出现不畅,正常内分泌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最终成病,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目前仍没有全面掌握[1]。本次研究选取104例患有月经不调的患者,对应用经验调经汤随证加减方案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月经不调患者104例,采用数学随机抽样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其中,已婚患者31例,未婚患者21例;年龄19~41岁,平均29.4岁;月经不调症状出现时间4个月~9年,平均1.7年。治疗组52例,其中,已婚患者31例,未婚患者21例;年龄20~43岁,平均29.1岁;月经不调症状出现时间5个月~8年,平均1.9年。两组年龄、婚姻状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疗法及克罗米芬促排卵法等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2]。

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验调经汤进行治疗,基本方剂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肉苁蓉、吴茱萸、大腹皮、黄芩、紫荆皮、甘草、生姜、大枣。月经周期提前且经量较多,并伴有头痛症状的患者,重用川芎、白芍;月经周期提前且经量较多,并伴有胀痛的患者,加用柴胡、川楝子;月经周期提前且经量较多,并伴有腰腹疼痛的患者,加用益母草、延胡索、杜仲、续断;月经提前且经量较少,并伴有头痛的患者,重用川芎,并加用赤芍;月经提前且经量较少,并伴有胀痛的患者,加用路路通、王不留行;月经提前且经量较少,并伴有腰腹疼痛的患者,加用泽兰叶、枸杞子;月经周期延后且经量较多,伴有头痛症状的患者,重用川芎、吴茱萸;月经周期延后且经量较多,伴有胀痛的患者,加用柴胡、川楝子;月经周期延后且经量较多,伴有腰腹疼痛症状的患者,加用杜仲、续断、益母草、三七;月经周期延后且经量较少,伴有头痛症状的患者,重用川芎、吴茱萸;月经周期延后且经量较少,伴有胀痛的患者,加用香附、王不留行;月经周期延后且经量较少,伴有腰腹疼痛症状的患者,加用肉桂、附子、黄芩、桃仁[3]。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对两组患者月经不调症状治疗效果、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停药3个月后月经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状态,其他临床症状也已消失;显效:治疗结束后月经周期恢复到(28±7) d水平,月经量的减少程度达到1/3或少于量达到100 mL,经期缩短时间达到7 d,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停药3个月后症状没有复发;有效:治疗结束后月经周期、经量的改善程度明显,其他临床症状有一定减轻;无效:月经不调症状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善[4]。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9%;治疗组患者痊愈16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3%。两组患者月经不调症状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时间比较

治疗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导致月经不调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肾气不足,冲任亏虚;气滞血瘀,肝郁血热,痰湿寒凝为该病之标[5]。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经验调经汤具有大补气血、养血调经的功效。香附是中医临床中用于调妇人血气的要药;肉苁蓉味甘、咸,性温,主要具有峻补精血、温补肾阳的治疗功效;吴茱萸味辛,性热,主要具有散寒止疼、降逆止呕的治疗功效;紫荆皮主要具有活血行气、消肿解毒的功效;大腹皮可以达到下气宽中、利水消肿的临床治疗效果;黄芩主要具有清热泻火止血的作用;甘草和大枣可以达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效果[6]。全方中诸药相配,可以达到寒温并用、补泻同施的治疗效果,使气血调和,故可对月经不调症状进行有效治疗[7-8]。然古方虽好,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也不应死板硬套古人之方,必须根据就诊患者的实际病情随证进行加减,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方无定方,只有对古方进行灵活变通的应用,才能使该方真正发挥作用,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最终目的[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经验调经汤随证加减方案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 郭仁真. 江海身教授脏腑辨证论治月经不调经验[J]. 河北中医,2008,27(14):244-245.

[2]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238-239.

[3]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86-187.

[4] 孙丽岩. 滋阴清热法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36例临床分析[J]. 山东医药,2011,55(33):59-61.

[5] 周奇志,胡杏林.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67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1,10(5):134-135.

[6] 曹晓青,李殿国,胡清文,等. 妇科白凤颗粒治疗月经不调75例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18-119.

[7] 张婷婷,秦保锋,束兰娣,等. 定经汤治疗月经不调210例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12(5):164-165.

篇8

自2008年以来,我院共执行婚姻家庭案件近百起,其中夫妻登记离婚后财产纠纷40起,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探视权等纠纷36起,遗产继承等财产纠纷10起。通过分析这些案件,我院近年来执行的婚姻家庭案件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婚姻家庭类半数以和解的形式结案。虽然该类案件一般涉及无数个家庭,牵涉到个人切身利益,影响范围大、矛盾尖锐、利益冲突大,但我院法官在执行该类案件时总是调解优先,从庭上到庭下,从当事人到人及其亲朋好友,反复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我院受理的50件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中,有18起以强制执行结案,有20起以和解形式结案,有10起自动履行结案,有2起以下落不明,无财产可供执行终结执行。

2.案件提起大多为女性。在我院受理的婚姻家庭类案件中,女性提起离婚的大约占离婚案件的半数以上,这一方面反映了女性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在经济、生活上处于弱势。

3.20至40岁成为离婚高危人群。据调查显示,70后、80后逐渐成为离婚率最高的人群,在这两个年龄段中,由于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个人需求的膨胀及面临诱惑的增多,婚姻感情很容易破裂。

4.抚养费、扶养费案件、探望权纠纷案件逐渐增多。随着婚姻法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一些新的婚姻家庭理念已经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冲击。

二、当前婚姻家庭类案件执行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型法律关系的出现,我国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这使得法院执行案件出现执行难的情况。具体问题聚集在以下几类案件:

1.离婚后给付财产的执行。长期以来我院在执行中发现由于夫妻关系在共同生活时都是相互的信任,在离婚时由于一方隐匿财产,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只知道被执行人有财产而不能提供财产的情况,加大了案件的执行的难度。

2.子女抚养费的案件。夫妻双方离婚后孩子的抚养问题,法律的精神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但具体操作中又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孩子的抚养费给付时间在法律文书有一个月给付的,有三个月给付的,还有半年给付的。这就致使了申请人经常申请执行,而被执行人由于种种原因给付不了,对案件一拖再拖。使执行案件不断地增加,也加大了当事人的诉累。

由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物价不断的提高。致使抚养子女的一方不断的提讼来追加抚育费,被执行人为了少承担或 不负担 抚育费就变更抚养关系。导致双方的矛盾激化。社会也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

3.关于探望权的执行。子女是现代家庭的核心,配偶生有子女后离婚的,子女无论随父亲或母亲生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子女的抚养权与探望权,而往往夫妻双方在给付抚育费时所争议的焦点,就是抚养孩子一方的百般阻挠另一方探望孩子。探望方因不能随时见到孩子,而拒绝给付抚育费。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执行案件时,一方当事人主张探望权,而抚养方当事人拒绝另一方探望的权利,而在离婚判决时又未判明探望权。有的有探望权而对于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判明不具体,在法院执行时又不易对被执行人及子女采取强制措施。 致使执行案件不能执结。

三、我院对执行好婚姻家庭类案件的探索

当前,执行案件涉及婚姻家庭的主要包括离婚财产分割、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探视权、遗产继承等几类案件,约占执行收案总数的20%。这类执行案件的申请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被执行人则是他们的父母、子女、曾经的丈夫或妻子。特定的主体关系,特殊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决定了这类案件不同于其他执行案件的特殊性。同时,因这类案件的执行与当事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关,与家庭的和睦幸福、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如果执行不能或执行不当,极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及意外事件,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应十分注重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1.根据婚姻家庭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坚持引导当事人走执行和解之路。这一做法不仅能促使被执行人自觉自愿履行其应尽的义务,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挽救已有裂缝的亲情。

2.执行婚姻家庭案件,思想疏导工作是关键,思想工作做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要做好思想工作,就要首先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争议的焦点、难以执行的真正原因。

3.围绕亲情做文章,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被执行人不愿赡养、抚养被执行人,追究过错的根源往往在申请人自身,或者是被执行人确实生活困难无力履行,而申请人的条件优于被执行人。对这样的案件,可以围绕亲情做文章,采取以情讲法的方式做申请人的工作,或者是动员被执行人与申请人主动沟通,以缓和矛盾,消除隔阂。

4.抓住典型案件,扩大执行宣传,以达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去年年底,法院针对申请赡养案件明显增多的情况,选取典型执行案件通过电台、电视台进行了多次报道大造社会舆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了“孝敬老人是美德,不赡养老人遭唾弃”的家庭美德观念,这从间接上也促进了赡养案件执行工作的开展。

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47-03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功能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各教育层次中,本科教育一直占据着优势。那么,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呢?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市教委直属管辖的地方性“211”高校,担负着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重任。无论从招生规模上还是从办学定位上看,该校本科教育状况及其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特别是经管类本科在校生规模占全校本科生的较大比例(2011~2013年平均占比大约为18%)。因此,本文拟以北京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为例,对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系统调研和实证研究。

一、反映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特征

为了全面而深入了解和把握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状况,我们采用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那么,反映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这是本项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宏观的人才培养的阶段来看,主要包括培养过程质量与培养结果质量两个主要方面。

(一)培养过程质量

粗略地讲,可以从核心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育管理育人环境、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衡量学生培养过程质量状况。一是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毫无疑问,学生在学期间接受的教育离不开课程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专业课和核心课,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质量考察方面。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我们认为,学生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或者通过完备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来体现。三是教育管理育人环境。除课业学习外,学校和学院的组织管理育人工作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培养环节,其中包括校园环境、后勤服务保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组织、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等多个方面。四是在校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任何教育教学的评价都不能脱离接受教育的学生主体对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而且他们对母校提出的宝贵建议一定是中肯、有价值的,也是我们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

(二)培养结果质量

因为培养结果质量更多的是在工作实践之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对本科毕业生的调研更能客观而真实地体现出教育和培养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培养结果质量状况而言,可从已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优势、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运用、毕业生评价等方面来考察。一是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用诸多指标来衡量和反映。粗略地说,包括就业优势、就业特色、非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而且上述每一个方面又可以细化为具体的多个指标。因此,在调查问卷中应尽可能涉及上述诸多方面。二是工作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综合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质量水平,特别是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技术能力更多的是依靠学校教育来掌握和提高的。对此,也可以通过毕业生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单位,或者说是否曾经有过更换工作单位(包括自动离职、解聘、跳槽等形式表现)的经历来体现。三是核心知识运用。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恰当和有效地运用所学,或者说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的吻合程度如何,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对口程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校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四是毕业生评价和建议。对于高教质量的综合评价虽然可以有多个评价主体,其中包括学校自身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主体,但是必须有就业后的毕业生这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通过有偿付费方式接受教育服务的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否则,其余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将有可能欠缺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的编制原则

(一)调查对象

考虑到培养和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感受及其评价来体现,于是我们最终确定了如下三类调查对象。第一类调查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四学生。他们已经学完了大学的主要课程,进入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在此时期,他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或者体会到大学的教育带给他们的益处以及缺憾,对他们进行调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水平。第二类调查对象是已经本科毕业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正在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感受和评价对于衡量教育质量高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类调查对象是已经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经历了工作任务的洗礼和挑战,比较有体会和发言权去评价本科教育带给他们的益处和不足。而且与在校生不同的是,他们更能切实发现和领悟到大学教育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二)编制问卷的基本原则

在问卷编制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围绕调研目的,抓主要问题,重有用信息。这里是指在宏观上要尽可能全面覆盖反映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而对于每一个方面的微观问题要重点突出,防止信息重叠交叉,避免调查资料的浪费。二是问题设问力求规范统一、清晰明了,避免误解和偏倚。这是指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注意其规范性,通篇要前后一致,提问方式尽量用陈述句,语义要准确清晰。这也是考察是否一份好问卷的标准之一。三是体现人文关怀,恰当控制作答工作量,确保资料真实可靠。这是指站在答题者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减轻其负担或节省时间,因此问卷的规模严格控制在两页的A4纸张内,这样将有利于答题者怀着轻松平和的心态作答,从而有助于获取更真实客观的统计数据资料。四是强调不同类型问卷的针对性,突出教育质量特征而设问。这里是指三类调查问卷既要有共性,即都应该紧紧围绕教育质量核心方面展开。同时它们之间在具体问题的设问时又要有所差异,充分考虑和体现出三类不同被调查者的学习工作状况和自身能力的区别。

三、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次调查问卷的量表设计分为如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打算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是量表的主体部分,涉及反映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个题目。有些问题备选项采用里科特5点式计分法,备选项目分为五个档,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计分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由于时间和研究精力所限,本次调查只对前两类调查对象展开了实际调研,包括即将毕业的大四本科生和本科硕士均在该校就读的硕士研究生,样本容量为80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该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

(一)关于毕业后的去向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占比为55%),其次有25%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仅有15%的人选择了考研。可见就业找工作仍然是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二)对本科期间主修课程的学习评价

为了考察在学期间的教育教学情况,问卷专门设计了关于主修课程学习的评价问题,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类似的考虑,硕士研究生对于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修课程情况调查也一并归纳在表1中。

表1 大四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对本科主修课程学习的评价

单位: %

选项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课程设置 30 (33) 60 (27) 10 (20) 0 (13) 0(7)

教学内容 25 (20) 60 (35) 15 (40) 0 (5) 0(0)

教学方法 30 (5) 25 (43) 45 (52) 0 (0) 0(0)

教材质量 30 (8) 25 (55) 45 (30) 0 (7) 0(0)

教学效果 50 (10) 40 (50) 10 (30) 0(8) 0(2)

考试设置 20 (5) 35 (58) 45 (32) 0(5) 0(0)

师资力量 50 (8) 40 (58) 10 (27) 0(5) 0(2)

教学管理 30 (8) 45 (57) 25 (30) 0(5) 0(0)

注:括弧外的数字为大四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的百分比,括弧中的数字为对硕士研究生调查统计结果的百分比,下表同。

从表1可以发现两个调查群体的评价是有差异的,但是其共同点也较明显。但总括起来讲,占据半数以上学生选择了“很好”或“较好”,这说明本科阶段的课程教育教学还是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三)对本科阶段的能力培养评价

考虑到高等教育通过各类课程教学途径,最终还是归结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故问卷对此进行了设问,两类被调查群体的调查结果一并总结在表2中。

表2 大四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对本科阶段能力培养的评价

单位:元

选项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知识结构的完备性 20(20) 55(43) 25(20) 0(15) 0(2)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0(13) 45(47) 25(35) 0(5) 0(0)

创新意识和能力 20(10) 35(40) 45(43) 0(7) 0(0)

动手、实践能力 30(10) 45(28) 25(50) 0(10) 0(2)

人际交往能力 35(25) 40(48) 25(27) 0(0) 0(0)

组织管理能力 20(20) 35(45) 30(28) 15(7) 0(0)

环境应变能力 20(23) 55(52) 25(25) 0(0) 0(0)

心理调适能力 20(28) 55(50) 25(20) 0(2) 0(0)

从表2可见,两类群体中评价为前两项,即“很好”或“较好”的人数比例在大多数项目上也接近或超过50%,只有硕士研究生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较低,仅为38%,但是从整体的结果来看,评价还是基本满意的。

(四)关于最受益的专业课调查评价

从调查结果的直方图1可见,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大四本科生,给其留下最深刻印象和最有帮助的课程集中在以下几门: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选择这三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说明在本科阶段这三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比较重要的,学院应重点建设这三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另外,操作类的课程如SPSS、SAS、多元统计分析、英语口语等课程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表明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切实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实际应用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1 对硕士研究生今后学习生活最有帮助的专业课频数比较

(五)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状况评价

这部分结果主要来自硕士研究生的调查资料。从调查结果来看,45%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学院本科生教育课程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衔接状况较好,37%的硕士研究生认为一般,13%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较差,只有5%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很好。总体上说明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较好”或“一般”。

四、基本结论

从上述被调查者的整体评价结果来看,可概括出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主修课程的教育教学是较令人满意的

从硕士研究生对于本科期间的主修课程的评价中发现,经管类本科主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值得推广或者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主修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方面还是比较好的。同时主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在硕士研究生或实习阶段运用到本科课程所学内容。而且考试设置也基本符合学生的预期考试模式。此外,本科主修课程的师资力量基本符合学生的师资等级需求以及课程拓展性的要求,主修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比较完善,得到学生普遍的认同。

(二)最受益的专业课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技能课

对于学生最受益的本科课程,不同的被调查者由于其目前所处学习阶段和感受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有用、受益的课程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和统计学,而大四本科生则选择为计量经济学、SPSS及其应用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显然,本科阶段开设的上述课程均属于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并需借助软件来完成计算分析和建模任务的课程,因此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也说明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长技能,更深深地体会到这些课程的重大价值,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也为经管学院今后的本科课程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的衔接状况处于中游偏上水平

由于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因此对于本硕均在同一学院连读的学生而言,这两个重要的教育阶段中的课程衔接问题和差异状况就显得异常重要。调查结果显示,经管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在衔接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较好”或者“一般”,这个结果不是很理想。说明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学生深造学习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善,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有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2]贺璐.湖南省本科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张伟华.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0(4)

篇10

关键词: 心理学;云南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Key words: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employment valu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171-03

0 引言

从教育部公布的2001-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数据显示,十四年来,高校毕业生总数是逐年递增的。2001年毕业总数为114万人,2015年毕业生总数为749万人。[1]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逐年下滑。面对一年比一年更难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政府要拓宽就业途径,另一方面高校要保证就业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后者就需要了解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查阅大量研究结果发现,集中于对云南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且研究工具不是特别严谨,如方菊美(2013)对云南大学的本科生的研究。[2]而本研究欲基于心理学视角,用严格的量表对云南省大学生进行调查,能更真实的掌握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为我们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4-7月选取了云南省部分高校共262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的整体分布情况见表1。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根据以往研究及访谈结果选取十个维度,[3][4][5]编制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量表》。问卷共有社会服务、薪酬待遇、家庭维护、人际关系、工作环境、自我发展、创新性、独立自由、威望地位、规范道德十个维度,共46题。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31,信度较高。问卷的KMO值为0.693,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总体状况

262名被试对十个维度作答情况的描述统计见表2。进一步对十个维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形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因此结果需要矫正,主体内效应检验应查看Greenhouse-Geisser值,从表3的结果看,十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根据两两比较结果看,除社会服务、创新性、威望地位、道德规范之间,独立自主与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其他维度之间的差异均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云南高校的大学生首先在就业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自我发展,且显著重要于其他其他就业价值维度,其次是工作带来的物质回报,社会服务是大学生最不看重的就业价值观之一,显著低于其他就业价值维度。

2.2 云南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省的大学生在性别、学科、年级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

2.2.1 在性别上的差异

从调查结果(表4)看,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更看重自我发展,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2.2 年级上的差异

从表5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服务、薪酬待遇、家庭维护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几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从事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在社会服务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在家庭维护维度上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年级越高,对薪酬待遇的要求也会越高。

2.2.3 学科上的差异

由于学科中其他类别的调查对象只有6人,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仅比较文科、理科、工科的大学生。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家庭维护这一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从事后检验看出,在家庭维护上的分数,工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

篇11

一、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文化住宅小区(组团)7个,开发建设了*商贸城、*街、*街、*街等商业街。据统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亿元,各类房屋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累计完成旧城改造面积24万平方米,城区居住人口达5万多人。纵向比较,城市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使区驻地城市面貌大大改观。横向比较,我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发展状况相比,仍处于“冷”的状态之中。尤其近三年来,我区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仅5万平方米,开发住宅400余套,净增城市居住人口1千人左右,阻缓了城市化步伐。但从我区的有利条件分析,台儿庄地处徐州、枣庄过渡地带,京杭运河穿城而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地绿、水清、气爽,城区面貌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是人们较为理想的城市居住选择地。城市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建设了七纵七横道路框架,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配套完善,容纳城市人口的余地很大。所以,与全国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局面相比,我区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二、制约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投资规模居高临下、房价快速上涨的形势下,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不温不火。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影响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问题是土地供应不畅,规划滞后,影响了房地产发展的规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地时间长、效率低。由于国家对耕地的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只能盘活存量土地,从城市存量土地中取得土地,按理政府应该高度垄断一级土地市场,随时为二级市场提供土地,但是我区土地储备中心没有资金储备净地,无法为开发商及时出让土地。如果现储备、现拆迁,时间周期长,外地开发商担心在土地拍卖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只好别寻它处投资。这样就形成一个怪圈,即没有净地外地有实力的开发商不来;而有实力的开发商不来,政府又不先行储备大宗土地。如此恶性循环,供地效率低下。二是供地零星,规划滞后。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以来,共拍卖土地23宗,面积98810平方米(148亩),平均每宗土地只有6.4亩。在供地时,只是将沿街、沿闹市效益好路边地块拍卖,没有将稍远的地块整体捆绑、统一规划后拍卖。由于缺少整体规划或者规划和供地不能有效结合,零星插建控制不严,供地零散,住宅区开发建设规模较小,建设不配套,不便于实施物业管理。三是开发力量弱,拆迁费用高。我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只有四家,除区建设局下属的城建综合开发公司成立稍早外,其余3家都是2002年后成立的,且4家开发公司资质为允许开发房地产的最低级(四级),由于成立时间晚、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资金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只能承揽一些零星插建工程,又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房地产市场监管不力,开发的商品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另外拆迁费用高也影响了我区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一般只愿购买净地,但是政府无资金先拆迁,而拆迁补偿标准呈每年递增之势,甚至土地出让金不低拆迁费用,增加了拆迁的难度。如阳场小区四期开发工程补偿费用需80万元,而土地出让金估计40多万元,政府要赔一半,对于我区吃饭财政来说,无力投入,拆迁难以进行,即使开发商愿出80万元购买土地,财政也没有收益。

三、发展我区房地产的建议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变市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从事二、三产业或为子女求学的农民要入城居住,城市居民追求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两方面的住房消费需求,将有力拉动我区房地产在较长时期出现快速增长。从调查情况看,房屋销售基本上不存在积压,人们购买力旺盛,房地产处于买方市场。我区房地产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按每年增加城市居住人口1千人计算,大约要开发5万平方米的商品房。为使我区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超前规划,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购房预期。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搞好沿街商住楼开发的同时,应把规模小区开发摆上议事日程,选择较大的区域,确定其建设规模,争取每年开发一个小区,如金色花园小区、月河园小区等。对近期要开发的纳入建设规划,做出具体的进度安排。土地供应前,提前公布土地供应的计划,包括建设规模、供应量、区位、方式、用途等,对住宅小区提出套型面积、标准、开竣工时间、配套设施、容积率等控制性要求。新建小区要突出规模开发和精品原则,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配套、高水平物业管理。加强宣传工作。对拟开发小区和建成的住宅利用效果图、举办房交会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人们购买预期和开发商的投资信心。要抓住当前全国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时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融资,借助外力求发展,重点引进实力强、口碑好的开发企业来参与我区房地产开发。

(二)搞好土地储备,垄断一级市场,提高经营城市的实力。近几年,政府虽已拍卖土地成交价格2880万元,但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返给了原划拨单位,因为没有自有资金,区土地储备中心无能力储备土地,制约了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此,土地储备中心要研究如何从银行取得贷款或动员开发商在自愿前提下先行垫资,使其具有储备土地的实力。国土部门对列入年度计划或近期要开发的建设用地,有计划地收回或收购,依法实施拆迁后的净地进入土地储备库,再招拍挂出让。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土地增值,增加政府收益;另一方面可以随时为开发商供地,改变土地储备库无地储备的尴尬局面,真正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提高经营城市的实力。

篇12

道德情感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及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1]。一个人要确立道德情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而且需要长期的实际生活体验。在生活中陶冶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

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学生性格的形成,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助力。对于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一些调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道德情感倾向。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其他高职院校在校生中随机抽取132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分为五年制高职大专学生440名,三年制大专学生440名,三年制中专学生440名,分别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加以调研。

二、对环境因素的具体分析

1.您是否为独生子女

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占所有学生的65%,非独生子女人数占所有学生的34%,总体而言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国民大多都落实了这项基本工作。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数据发现,五年制大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最高,占五年制大专全部学生的76%,而三年制大专里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例相比五年制大专更均衡,相互间仅有5%的差距,但非独生子女占多数,占全部三年制大专生的52%。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职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数据发现,三年制中职里的独生子女比例和五年制大专相比最平衡,相差并不算很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公民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都跟随党的指导,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控制住人口增长的大问题,但独生子女的教育,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往往在执行完政策后,因为家长溺爱等种种因素而被忽视。

2.您所在的家庭居住地

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分布大多都比较平均,其中以乡镇学生占总人数的34%为人数最多,居住在县城的学生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18%,而居住在中心城市和乡村的人数没有很明显的差距。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家庭居住地的数据发现,各项数据基本都比较平均,和总平均人数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出入。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职学生的家庭居住地的数据发现,各项数据基本都比较平均,和总平均人数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出入。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其所在的家庭居住地并无太大关系,虽然在交通、视野、交际圈和认知程度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理解的偏差,但其能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3.您的父亲或母亲所接受的最终教育

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都在初中及以下,占49%接近半数,而以专科及以上为最终教育的家长人数最少,仅占总人数的5%,整体数据呈一个金字塔形。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所接受的最终教育的数据发现,整体数据依旧呈一个金字塔形,只是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父亲或母亲所接受的最终教育中,高中和初中及以下的差距被缩小。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职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所接受的最终教育的数据发现,整体数据依旧呈一个金字塔形,而且几组数据相比较均没有特别大的出入,只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所接受的最终教育中,专科的人数相比三年制大专,三年制中职,略多一些。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其父亲或母亲所接受的最终教育并无太大关系,虽然在交通、视野、交际圈和认知程度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理解的偏差,但其能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形成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4.您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在单位固定工作收入的最多,占总人数的51%,经营收入其次占24%,零工收入和务农收入的人数差距不大,分别占总人数的11%和14%。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数据发现,三年制大专内收入来源的比例相对于五年制大专来讲更平均,而五年制大专里,在单位有固定收入和经营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学生数量占绝大多数,但与总平均人数并无太大差别。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职学生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数据发现,三年制中职在五年制大专的基础上又拉开二者间的差距,在单位有固定收入和经营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学生数量占总人数的86%。而零工收入和务农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学生数量则很少,但与总平均人数并无太大差别。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无太大关系,虽然在交通、视野、交际圈和认知程度等方面会有一定的理解偏差,但其能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形成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5.您父亲和母亲生活的地点

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其他和父母都在您就学地或附近生活的比例做多,分别是44%和41%,母亲不在身边的最少,只占3%,而AD两个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85%。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的父亲和母亲生活的地点的数据发现,三年制大专学生其他选项占63%,是绝大多数,五年制大专和总体数据一样,AD两个选项的差距都不是很大。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职学生的父亲和母亲生活的地点的数据发现,三年制中职学生父母都在其生活的地点选项占63%,是绝大多数,五年制大专和总体数据一样,AD两个选项的差距都不是很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离家近的学生,因为从小就有父母亲在身边,很容易会滋生出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加上家长的袒护和放纵,所以道德情感的培养很容易失衡,从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6.您从初中到现在的住校情况

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现在住校的学生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42%,而一直住校的人数和从未住校的人数差别不大,比例最小的事从前住校的学生,占全部统计人数的11%。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从初中到现在的住校情况的数据发现,五年制大专学生现在住校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1%,而三年制大专学生中一直住校和现在住校的人数基本持平,差距不大。

对比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职学生从初中到现在的住校情况的数据发现,三年制中专学生从未住校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4%,其次便是现在住校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7%,和总人数的平均值有较大差距。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住校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在离开父母之后独自一人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和提升,从而形成一个更健全的人格。

三、调查结果概况及其成型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来说,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是影响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极为重要的场所,家庭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影响是多方面,家庭影响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改善父母的教养态度,宣传伦理国学等有益的教养态度,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使父母与子女了解双方各自的需要,从而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处理双方的关系;应加强社会各界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爱,重视其道德情感的发展,做好父母的工作,努力为子女提供正常的家庭环境;应该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为子女树立好的行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道德情感向好的方向发展。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友善乐观的道德情感。青少年无时无刻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扶植有利于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的积极因素,弱化甚或消灭对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不利的因素。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条件,对五年制大专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应引起重视。

三、如何通过家庭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

1.独生子女普遍较懒,偏执,孤僻,不容人,但与此同时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1)不要让孩子“特殊化”;(2)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3)创造条件让孩子在集体中生活成长;(4)对孩子在思想品德上进行严格要求。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其性格、思想、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尤其重要,对于家庭和谐和心态发展起到更长远的作用。

如何才能在父母和子女间搭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呢?(1)认清不足,虚心认教;(2)换位思考,沉着冷静;(3)互相理解,坦诚相待。

3.自立作为我们的成长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更是我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该如何自立?(1)摆脱依赖性;(2)勇于承担责任;(3)遇事要有主见。

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把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培养内容,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基于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自身特点,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研究,将对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高等职业人才大有裨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