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教育案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1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48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最高境界。“写”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那么,这就提醒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手段,不能出现因为写作的要求高,学生听到写作心里烦从而不愿意去练习的现象。合作教学是教师可以进行尝试的一种作文教学手段,它让写作活动成为学生共同合作的活动,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还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学习彼此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和个人品质。以下是笔者在初中英语作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两个生生合作教学案例。

案例一:“拼图式”合作教学

题目和要求:

As students, you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How do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usually go to school?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ay to school?Why?Please 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information above.

合作教学方式和过程:

以一位同学的作文为例,让其写在教室白板上。通过全部集体分析作文,同学们很快明白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主要是:没有回答题目的问题,亦未抓住题目信息中的重点。接下来马上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按位置便捷,把全班分成五组,合作学习任务如下:了解大部分同学的上学方式为第一步。同学们非常积极地问组内组外同学: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第二步: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成果,每个小组说一个答案,不能和其他组重复,然后再抢答说出之前大家都没有说出的答案。最后总结有:by bus, by bike, by car, by underground, by taxi, on foot,当然个别同学几种交通方式混合使用。接下来,笔者按照六种交通方式重新分组,把同学们分成6组,并注意组内人员的能力构成,尽量安排英语能力好的和中的以及下的一起合作,一组内英语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每组的任务是说出自己组所选的交通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每组如学有余力,可以考虑别组的内容。同学们踊跃参与,讨论热烈。下面以简单的表格形式来看看同学们所思考的成果。

合作教学的成果:

对此次合作教学的评价:

这是一个“拼图式”的合作教学方式,各组各完成一个任务,最后进行任务的整合和相互补充。在教学中,同学们增加了和他人交流的机会,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基础好的同学和其它层次同学搭配,可以帮助他人在语言表达困难时给与及时的帮助,帮助提高了其语言能力,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思维方面,通过合作起到了很好的相互提示:比如分析问题思考要完整,对所选择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要很明确;比如思路要清晰,既然选择一个方式,那么就要多说其优点。

案例二:“团体研究”式合作教学

题目和要求:

According to our reading passage in Unit 4 9B,what aspects(方面) 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computer facts?Please write down a topic sentence then detailed information with at least 60 words.

合作教学方式和过程:

首先:课文的内容已经包含电脑的发展、主要功能这两方面。由于拓展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还明确学生们可以继续谈论书上关于“电脑事实”的这些方面,亦可谈到其他方面。作为教师,笔者示范自己准备讲的方面的内容:Shopping online。支撑信息如下:Nowadays most of the people like shopping online.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this. First of all, people in modern life are really busy doing their work. And also they care lots of other things. So computer and internet give people a good chance to choose various goods without leaving their houses. Then most of the goods are cheaper online than in the common stores. Now people can buy most of the things online. And the situation i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ikely to buy things online and they only eat and drink in common shops or enjoy music or films in theatres or cinemas. 笔者原本觉得自己示范后,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可是单个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所说内容不如笔者预设的答案那么丰富。

接着,笔者就进行了合作教学。按照原先reading第一课时的post-task时的分组方式,四人组活动继续进行讨论来拓展关于computers facts的内容。学生们在reading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比较熟悉地继续进行小组活动为作准备。四人组小组活动的要求和内容如下:继续讨论准备讲“电脑事实”方面的哪些内容,达成一致后,组内推选一个leader成员写出组员决定的topic内容,并一起协调修改。接着大家需要用足够的信息来支撑主题句,每人都要有句子呈现。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笔者同时也允许他们在实在不会相关英语词汇的时候用中文来表述,组内能力强的同学尽可能帮助其用已学英语知识进行表述。果然,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笔者了解到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想法很多。一组:他们打算说说电脑的历史和发展(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第二组:他们说到电脑的环保性。第三组:说到电脑和网络相结合的强大。再一组:说到电脑的将来。非常丰富的内容,让笔者体会到头脑集合的强大。

篇3

我国有着“诗国”这一美誉,从诗经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中可以看出。《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单来说,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凝练的,节奏感极强的抒情性文学体裁。我国著名文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我国著名作家周作人自称:“只能用散文的资料做点打油诗。”但是也提倡学生读古诗词。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方面,对那些没有多少文学沉淀的初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某些事物和爱好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但是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比较有限的,对那些凝练、含蓄的诗词无法产生直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的激发,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总结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词人写这篇诗词时的故事进行了讲述: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同吏部侍郎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婚。这两个人才貌双全,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也是非常美满的,但是两个人没有相聚多久,赵明城从太学毕业后就去离京城很远的一个小县城做官,这样就让夫妻两地分居。丈夫不在李清照的身边,让李清照倍感寂寞。所以在良辰和夜晚,李清照就一个人坐在高楼上面,默默等待着丈夫回来。但是丈夫久不回来,让李清照日夜憔悴,身体也逐渐消瘦。在重阳节的时候,一阵阵的香味从庭院中飘来。在白天的时候还稍微好一点,晚上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就起身披衣来到窗前,看到庭院里的正在风中飘摇,感觉自己就像那风中飘曳的一样,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醉花阴》这样一首著名的词。学生听完我讲的故事,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于是马上就自主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词。所以,我在这时进行了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了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构建体系

初中语文一共六册,教材中有着不少的诗词,但是因为安排的单元内容不一样,所以将诗词进行了打乱来编排,这样就让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增加了不少难度。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诗词教学体系,将不同单元的诗词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初一年级第一单元对苏轼的《浣溪沙》进行教学时,就将三单元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同时进行了教学。当把这些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之后,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词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种抑郁了。但是在词的结尾,词人没有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抑郁,而是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就让学生对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这时对学生进行《浣溪沙》的学习,这首词是词人再次被贬之后写下的,但是词人同样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抑郁情绪,而是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乐观、旷达的词句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

三、有效拓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内容容量的限制,所收录的诗词不可能对古代的经典作品进行涵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当的拓展。例如我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对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对辛弃疾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国家沦陷之后受到的屈辱,所以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为了让学生对辛弃疾的这种爱国精神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学生补充了词人在归宋后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的时候,登上赏心亭,看见大好河山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所以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就将词人的英雄失意的感想抒写出来。同时,我又将词人在六十几岁的时候,被朝廷重用带兵抗金,但是词人意识到这次是朝廷的一次轻率行为,不能有所成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词人在悲愤之余,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古讽今,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充分抒发出来。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方法,让学习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学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适时的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看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的将其解决,下面通过《背影》的课堂教学案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初中语文《背影》的教学案例

在要讲授《背影》之前,作为初中班主任的我有点犹豫,我们班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他的爸爸因为精神问题进了精神病院,而我现在不得不讲述跟父亲有关的课文,怕会伤害到那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我认真的准备好了课件,准时的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是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到父母对你们的爱,可以好好的跟父母相处。”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背影”两个大字。我偷偷的观察了那个学生,他平时是一个很活泼的学生,也很热爱学习,今天果然不出所料的沉默了。我讲到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时邀请学生来说说自己跟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都很配合,有的讲妈妈每天早上起来为自己做早餐的事情,有的则讲了自己做错事爸爸对自己的教育,不论他们讲的什么都体现出了他们和父母之间浓浓的爱,但是那个学生仍旧沉默着。当这个环节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直沉默的学生突然举起手来,我犹豫了一下,害怕他讲出什么不好的观念,但是看着他沉默但是坚定的眼神,我还是要他来讲讲。这个决定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做的很正确。

“从小到现在,我跟爸爸相处的时间很少,因为他要治病,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我没有爱我的爸爸,小时候,大家总是会嘲笑他是疯子,他总是不回答傻呵呵的笑着,我总是因为这个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有一次,我又跟他们打架了,爸爸在外面玩看见了,就捡了一根棍子跑过来,一边叫着我的小名一边用棍子打他们,后来,因为这个事情,我爸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从来不记得我的名字,但是那个时候,他却叫出了我的小名。虽然,我们之间没有太多感人的事情,也没有平凡的日常生活,但是,我爱我的爸爸,我也知道他爱我。”他很平静的讲完了,学生们都沉默了,我也很受感动,于是顺着他的话题给学生上了重要的一堂语文课。我也明白了,很多学生不是老师看起来的那么脆弱,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识。

二、初中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所教授的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更是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上的一种塑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的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总结。

(一)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

教学课堂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也必须让学生学到东西,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想要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给每个人一样的表现机会。在上课时,联合实际的提出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的人并不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获得知识并参与课堂,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朱自清和他父亲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是一个推己及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和家人朋友相处。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会让课堂更加的精彩和活泼。

(二)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认真听学生把话讲完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成人的观点来对待学生,初中学生的人格和性格正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需要人倾听和理解。对那个学生,我一开始也是觉得他爸爸不太好的情况可能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他对他的爸爸有不好的态度。但是,认真的听他讲完心里话,我就知道我过于担心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输书本上的死知识,要由书本散开去。

(三)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学生正是一个反叛的时间段,教师越是想要强行给他们灌输知识,他们就会越是反抗,教师应当综合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环节,比如自由讨论、小组发言或者是上台表演之类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比填鸭式要好得多。

(四)应该避免的问题

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乱来,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合适的指导,不能让学生盲目没有目的的学习。这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每一次反思和总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既可以积累经验又可以跟学生良好沟通,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1 安全阀校验与维修中常见的问题

安全阀以多种形式被应用于锅炉或者发电设备中,为保证其应用安全及设备的正常运作,我们要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校验和维修。在校验和维修中,我们发现安全阀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一些企业采用非标准的安全阀。这些安全阀是有正规厂家生产却未经国家认证的安全阀、或者使用一些由废旧改制后的安全阀,这种现象使其在使用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这种非标准安全阀的使用首先使得产品的型号与实物规格不相符。在安全阀生产的过程中,未经国家认证,会使得其材料的选择应用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从而使得产品的尺寸与阀腔尺寸不匹配。内阀内的调节环等构件会存在一些不标准等现象,从而使得安全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应用于设备中的安全阀密封面的材质与其型号存在不符。在校验和维修实践中,我们看到的较为严重的现象是安全阀在加工制造完成后未经过任何的检验和试验便进入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其质量对于生产安全的影响,采用质量较为低劣的安全阀,使得其在应用中可能出现安全阀的断裂或者破损等。

2 安全阀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安全阀校验和维修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泄露造成一定的冲蚀和磨损。在安全阀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气体介质所产生的冲蚀以及磨损所带来的划痕,使得安全阀的阀瓣和阀座间的密封性降低,或者由于多次研磨阀芯造成的密封面硬度的大幅度降低,或者密封面清洁度较低造成的阀瓣和阀座间的间隙,使得泄露物能够存于密封面上,从而造成安全阀的破坏。这些腐蚀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安全阀的密封性降低,从而无法正常工作。

其次,在规定压力状态下无法正常开启排气等安全阀的正常应用造成破坏。在及其运作的过程中,没有对安全阀进行定期的手动或者是自动的实验,便将其应用于生产中,可能会带来安全阀阀瓣和阀座因为水垢等的堆积而相互粘连或者被堵,从而使其被腐蚀。而安全阀的开启压力设定不合理、一些校验单位的选定和制定标准不一致等都会对安全阀的正常应用产生影响,从而使其工作质量和寿命等出现与标准不相符,降低了其敏锐性和灵活性。

再次,对于一些不列规定的压力进行排气的现象也降低了安全阀的使用性能。在实践中,排气的压力对于安全阀的启动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调整开启压力或者一些零部件的松动等都可能会造成安全阀排气的提前。在未对安全阀进行校验便将其应用于生产设备中,其在使用中的压力水平等都会对其使用寿命和使用中的安全保障产生影响。

最后,安全阀起跳后不能落座或者出现一些频跳现象是安全阀常见的故障因素。通过对回座压力的控制来保证安全阀回座之后的严密性,放这种压力过低时,会使得阀瓣的关闭时间相应延后,从而破坏密封面,而回座压力过高时则会使安全阀处于一种频繁启闭的状态,对其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3 对于安全阀的校验与维修中问题的处理

为保证安全阀的正常应用,在实践中,我们要对校验和维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第一,对于安全阀型号与产品不相符的现象,通过更换符合标准的安全阀来保证其正常运作。对于一些材质不能保证的安全阀,从其设备运作需求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选择具有相关资质企业生产的经过国家检验认定的产品。及时将不合格产品予以替换,避免后续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机器故障或者生产安全问题。

第二,有效的解决腐蚀问题。通过校验和维修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安全阀使用中所面临的腐蚀性危害,将阀瓣及阀座上存的水垢或者油污等及时进行清理,并且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其工作环境的清洁,从而避免腐蚀现象所造成的安全阀使用中的危害。

第三,对于排气所带来的安全阀破坏问题,对其压力状态及其排气方式等进行检查,减少该种排气的破坏。在校验中对于该种由于压力所造成的排气故障,对安全阀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理论其内部压力结构及其排气途径,使其内部压力能够依据一定的顺序排出,从而减少因压力排气对安全阀的破坏,从而提高其使用质量。

第四,对安全阀使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多种方法排除安全阀使用的故障。在校验维修中,我们会发现安全阀使用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了保证安全阀的正常运作,我们要从其应用环境出发,分析其故障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综合采用低于阀瓣的清理、阀座的焊接等,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保证其能够发挥应用的作用。在校验中,对于质量不合格或者以达到报废标准的安全阀,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替换工作,保证所应用的安全阀质量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对安全阀进行校验和维修,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阀使用寿命和在系统应用中的质量,从而实现维修检验的目标。

4 结语

安全阀的质量对于密封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设备的整体运作。在实践中,通过对安全阀的定期校验和维修,及时发现安全阀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生产安全和持续性的保证,从安全阀的选择入手,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能够满足其需求材质的安全阀,并对安全阀的密封性等标准进行一定的检验,保证其应用效果。同时,在对安全阀的选择上,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选择具备国家认证水平的安全阀,以保证其质量和应用的有效性。

在校验中,及时发现安全阀存的一些质量和工作上的隐患,从现象出发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确定安全阀的故障部位和具体原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及时处理一些安全阀自身的问题,使其恢复正常运作。而对于一些因系统内部压力排气等原因所带来的安全阀使用故障及其寿命降低的问题,则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系统构件及其压力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排气能够按照一定的压力顺序进行,为安全阀的使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其使用寿命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桂芳.安全阀校验与检修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J].辽宁建材,2004(3).

[2]黎龙醒,陈新.发电厂NSH安全阀在线校验技术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3).

篇6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提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采用的课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是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进行针对性创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是有自己的特定目的,要么是为了抒发感情,要么就是为了表达志向。创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倾向并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触发中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才能正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与中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教学鲁迅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程中,要想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应该先将鲁迅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百草园里的生活状态进行还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进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篇课文里对百草园的描写十分精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这段内容是了解百草园整体环境的关键和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段内容里面用了哪些修饰词语?”光滑、碧绿、高大、紫红、长吟、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蜂、无限趣味、低唱、油岭、小珊瑚珠子、又酸又甜等等词汇,正是对百草园的细节描写,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将这些词汇一个个找出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百草园环境的整体认识,让学生能够跟随这些文字而逐渐走入鲁迅少年时生活的现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对百草园的感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饰词汇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的特点是什么?”“用这些词汇修饰景物,修饰百草园,鲁迅先生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因为这些词充满了绚丽色彩,感情丰富,而且充满童趣、优美动听,这些词正是鲁迅对百草园美好记忆的体现。教师通过一系列针对作者生活环境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点。

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要加强积累词汇,学会遣词用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转变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方式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通过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加强对词汇、字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设计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文本思路的关节点入手、从文本的矛盾点入手、从文本中的含蓄点入手等方面实现多角度提问设计。

比如教师采用文本关节点而设计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正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在都德写的《最后一课》里,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整体构思,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小弗郎士的前后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告诉老师?”通过阅读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在课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当学生找出了课文中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句子之后。教师要把全班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进行整理,并确定哪几句是关系小弗郎士内心变法的句子。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确定的句子继续提问,让学生把句子中直接表现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词句找出来,学生会继续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句子里的相关词汇找出来,教师再进行核对确定,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就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提问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多元理解化的提问教学设计

篇8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篇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最起码教材的内容能够更好的结合当前社会,这就存在断代,使得当前的教学内容严重的脱离实际,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方法落后

一方面,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初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还遵从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不断地出题、讲题,学生费神的做题、改题,这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也跟不上现代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进程。

(三)忽略了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诗歌的重要性是有着充分认识的,因此,他们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时收录了许多古代诗歌中的精华作品,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弃若敝屣,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诗歌结构、选词当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弊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的运用等等,而在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则提出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式

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靠一支笔一张嘴,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师要深人研究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案例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互动。教师要积极制作多煤体课件,逐步建立教学素材库,包括教学图片、音像资料、案例库等,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征文”等大型教学活动,开展文书写作、思维训练、听说训练等教学实训,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不再拘泥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看重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在“常用应用文写作”部分将平时的项目练习和综合考查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实用性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语交际”采用教学实训成绩加日试成绩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考查。另外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尽力使学生的成绩具有说服力,能真实体现其在说和写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责任感、使命感的原动力在于对教育事业有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对工作本身不断钻研,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不断培养自己成功感。敢负责、能负责,忠诚教育事业,这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全面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新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落实在于有先进理念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落实在行动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同的教师素质,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实施初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可以组织不同级段、层次的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班。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流派,掌握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拓展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乃至教育教学专家。

(三)增加爱教学的实践环节

学语文不是目的,应用才是目的。学习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能力又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老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学效果。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将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最好写出观后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朗诵比赛、小品、征文比赛等等文学类赛事,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够巩固课本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顾海荣,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 张继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08.

篇10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语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学好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善措施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自身素质和客观师资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课堂上只是固定化、程式化地进行“填鸭式”讲授性教学,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是呆板地使用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无法做到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1]。另外,一些语文教师备课不充分,只是简单地把网络上或者是参考指导书中的案例、示范教给学生们,完全照抄照搬,不能有效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开展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这些都会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们无法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教学方法过于粗放,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粗放式教学,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普遍存在的一大误区。课堂上,有些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粗放式教与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授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急于求成无法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美感与韵味,更无法真正领悟到语文素养与涵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分层分级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们不能较好地弥补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不能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更不利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顺畅深入开展,违背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初衷。

(三)教学策略不科学,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课堂交流仅仅局限于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交流,课堂互动交流较为欠缺,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们被动地接受提问、被动地学习,几乎不动脑筋去思考教师的问题正误与否。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死啃课本中的有限资源,而且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创新性的想法,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潜能与创新性的探究精神,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烈,甚至一度出现烦躁、失落等厌学情绪。

二、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策略,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初中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前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确实贯彻落实好“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力争做到每节课都有新奇的课堂体验,不断拓展知识内容,及时更新知识的理解角度,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严格要求以及满足广大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2]。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过程,必须充分实现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公平,师生之间互尊互爱。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根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与语文素养。而且,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粗放式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开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进行创造性地思维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自己的才华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有效施展,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言素养。

(三)开展探究问题设计,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时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积极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自由表达、自由探究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e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主动开辟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渠道和环境,进行启发性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更多地进行自主性与探究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初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完成的精神,有效地实现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锻炼初中学习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3]。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严格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以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创新教学理念,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设法营造充满活力与情趣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1、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篇1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1、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3.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