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疗设备市场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近年来,政府对区县级公立医院投入平均不足5%,医疗保险的控费和延迟结算,也影响医院的资金流转,医院融资渠道变窄,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需求迫切,对外融资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融资租赁医疗设备应运而生。国家下发的医改指导意见指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医疗卫生服务产业,融资租赁医疗设备正好符合公立医院利用社会资本的政策导向。
二、融资租赁医疗设备的益处
(一)筹资限制少,获取所需资产快
通过融资租赁可以有效地托管融资渠道,对区县级公立医院现金短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缓解,对于区县级公立医院来讲,运用融资租赁所需要的医疗设备其手续更加的简单,在还款方式上也更加的灵活。融资租赁的方式将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相互分离,这样可以使得信用风险得到降低,并可以让租期和租赁物的最终处置方式更加的灵活、快速。
(二)减轻区县级公立医院资金成本的负担,加速医疗设备的改造
对于区县级公立医院来讲,其资金本就有限,在采购医疗设备时有诸多限制,特别是各种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会使得医院承担相当大的负担。而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则可以有效的减轻区县级公立医院资金成本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快速的获取相应的医疗设备。
(三)帮助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购置大型的医疗设备,可以使得设备配置达到最优化,扩大服务量,使得医院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必要流程、步骤
(一)融资设备的确定
融资前首先要开展严密和细致的市场调研,熟悉该设备的适用范围、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在技术及价格上的优势、可能获得的产出,考虑本院医疗水平、医疗对象消费水平、市场竞争等,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做出可行性论证报告确定融资设备。
(二)筛选租赁公司
选择信用等级高、资金充裕、有融资租赁医疗设备经验的租赁公司,尽可能选有医疗器械经营资质的租赁公司。
(三)向租赁公司提出申请
向医院确定的公司发出租赁申请,详细介绍租赁的医疗设备的具体参数,以及医院的其他一些要求。
(四)签署租赁合同
认真阅读,详细了解交货验收和租金的支付方式等条款后才能签订,因为租赁合同是双方权益的重要保障。
(五)医疗设备的交货及验收
注意交货地点及验收环节。
(六)租金的支付
按合同约定支付租金。
(七)残值的处理
租赁期满按合同约定处置。
四、运用融资租赁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决策前要了解设备购买正常成交价格、银行利率、租赁公司必要利润等因素并确定租赁价格,根据医院的实际偿债能力及预计租金支付能力,选择医院急需同时现金流入量稳定的设备。
(二)个别医院为了缓解医院的流动资金短缺,采取售后回租方式筹集货币资金,有的把已经抵押的资产进行售后回租取得货币资金。虽可以,但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三)个别医院不重视融资租赁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把医院融资租赁医疗设备纳入固定资产账进行管理。对财务部门、使用科室、资产管理部门要实施“三账一卡”制度,保证账证、账账、账卡全部相符,要实行责任制并指定专人管理,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并建立使用档案。
五、区县级公立医院融资租赁案例
笔者所在的医院近几年正进行医疗设备方面的投资,为改善医疗硬件环境,医院在2012年组织设备科、影像科、财务科等部门成立调研组,进行过一次为期3个月的市场调查,根据我区的潜在的医疗消费市场,经反复论证与科学决策,成功地与某租赁公司签定了16排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融资租赁合同。例如首付款:30%;保证金:10%,医院无违约可冲抵最后几期租金;租赁期限:5年;付款方式:月付;租金起算:安装调试成功后,医院签署的接收证书之日当做起租日。设备投入三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区县级公立医院通过融资租赁医疗设备,增加了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能够发展和壮大。但是,融资租赁医疗设备有利有弊,应谨慎使用,在运用时要做好多方面的思考,取长补短。并且,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区县级公立医院融资租赁的办法,规范融资租赁医疗设备行为,促进区县级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玉玲.医院融资租入医疗设备的会计处理[J].经济师,2011(5).
融资租赁又称为设备租赁,是一种集融物、融资、贸易、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医院根据自身医疗设备需求选定医疗设备供应厂家,并与厂家确定所需设备的名称、型号、价格以及其它性能参数,接下来融资租赁公司向供应厂家购买医院选定的医疗设备,在医院与其签订相关融资租赁合同后可将医疗设备租赁给医院,同时,租赁公司根据设备价格和医院的付款方式向医院定期收取租金,当租赁期满后由医院和融资公司共同商定设备的最终归属。
融资租赁涉及医院、融资租赁公司、设备供应厂家三方关系,在进行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时应该按法律程序签订相关租赁合同、购买合同,以保证三方的合法权利。
二、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主要方式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方式主要有简单融资租赁、合作租赁、分成租赁等。
简单融资租赁指的是医院在选定医疗设备后,由租赁公司根据设备价值和医院付款方式来确定医院每期应缴纳租金的租赁方式;合租租赁则是指租赁公司和设备供应厂家相联合,共同向医院租赁设备;分成租赁指的是医院在支付租赁公司部分保证金后,剩余的租金根据医院的收入情况按比例支付给融资租赁公司。
三、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效应评价
1.正面效应
(1)为医院提供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发展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和医院营业所得。近年来,由于医疗成本的一再提升,医院的资金仅能维持自身运转,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建设的需要,同时由于卫生行业自身的特殊性,社会资金很难注入医疗机构。通过融资租赁可将社会资本注入医院,解决医院现存的医疗设备需求大和资金困难的矛盾,同时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建设。此外,与办理贷款相比,融资租赁具有手续简单、审批快等特点,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渠道。
(2)提升医院实力和竞争力。医院通过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而增强医院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租金采取定期定量支付的方式,这就为医院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与直接购买相比,医院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医疗设备减少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为医院增加了可流动资金。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医院通过融资租赁可以加快对医疗设备的更新,应用新设备、新技术,从而提升其综合实力。
(3)优化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我国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级别的医疗机构间存在较大差异。某些发达地区高级医院淘汰的医疗设备往往是某些落后地区小医疗机构所急需的。通过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可以将某些过时的、多余的医疗设备委托给租赁公司,并由租赁公司将其租赁给有需要的医疗机构,在获得医院流动资金的同时,使医疗设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对于租赁公司而言,可以先将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租赁给大型医院使用,当租赁期满后,在保证医疗设备质量的情况下,再以低价租赁给边远地区的小医院,从而达到医疗设备资源区域化的合理配置。
2.负面效应
由于我国医疗设备租赁市场发育不成熟、规范性低,医院在进行融资租赁时,难免面临相应的决策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医院与租赁公司之间又存在利益的互相牵制,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病患将可能成为最终的利益牺牲者。
(1)医院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法律风险。融资租赁的实质与银行贷款相似,但与银行贷款相比,融资租赁需要包含利息费、手续费以及其它杂费,导致其直接成本高于全额现金购买,同时,医院拥有租赁的医疗设备使用权、收益权,医疗设备的盈利、亏损都由医院一方承担。
我国的融资租赁还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程度较低。医院在做出融资租赁决策前,必须要对医院自身情况、租赁公司的情况和融资租赁的具体操作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2)对病人的利益造成影响。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开展,为医院提供了较好的融资途径,同时也促使了医院引进了大批先进医疗设备。这就使医院在为病人提供服务时,注重于设备收益,而忽视了病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为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同时,由于目前租赁市场存在规范性不强、成熟度不好,某些租赁的医疗设备质量较差,在使用中可能发生故障或给出错误诊断结果,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融资方式
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时,医院的财政部门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密切配合,在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医院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融资租赁方式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当租赁设备的使用期限与设备使用寿命接近时,宜采用简单融资租赁;如果是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短期租赁,可采取经营租赁;大型高精尖设备的融资租赁以在2年内收回投资成本为宜。
2.了解设备信息
目前租赁市场中,存在大型高精尖医疗设备定价偏高的现象,有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设备要价远远高于设备的真实市场价格,所以医院在进行大型设备融资租赁时,应该对设备的功能性能以及市场价格展开充分的调研,避免因仓促签约而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
3.选择大型规范的融资租赁公司
因为我国的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规范性、成熟性都不高,所以医院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时,首选国家经商务部或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正规融资租赁公司。此外,医院选择租赁公司时,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同时可以听取其它兄弟医院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评价,最终选择正规的、综合实力强、经验丰富的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业务。
4.对融资租赁的大型医疗设备集中管理
对医院通过融资租赁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应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在收费管理、租金支付、利益分配上统一标准,避免造成管理混乱和财务混乱。
5.对融资租赁的大型医疗仪器进行产权界定
通过融资引进的医疗设备的产权关系到利益分配和设备维护维修、折旧、报废,其中涉及不少经济、会计上问题。因此,在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融资租赁时,应将其产权明确为一方所有,尽量减少因产权不明或多方共同拥有而导致管理不善、产生经济纠纷的可能性。
6.维护医院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时,医院要加强对租赁设备的验收,同时通过与设备供应厂家、租赁公司签订三方合同的方式,保证租赁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
五、医疗设备租赁前景评价
未来,随着医疗事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型医疗设备租赁行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前景广阔。
1.发展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
随着医疗设备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租赁市场中的医院、融资租赁公司和设备供应厂家也将越来越多,为维持规范的市场秩序、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规范的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获得关于租赁公司、医疗设备厂家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方式实现大型医疗设备的租赁,也可以在该平台上及时与其它兄弟医院进行医疗设备交流,从而起到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因此,发展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不仅仅是租赁公司、设备厂商的需求,也是医院本身的需求。
2.与设备供应厂商直接建立租赁渠道
目前参与医疗设备租赁领域的多为国内大型的租赁公司,如远东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由于大型医疗设备属于高精尖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普通规模的金融公司即使有实力购买、租赁医疗设备,但在租赁定价过程中往往因为对医疗设备不了解,而与设备供应厂商进行不断的沟通和协调,最终无形中增加了医院成本。因此,医院未来可以考虑直接与设备供应厂家进行融资租赁,在降低医院成本的同时,及时获得设备供应厂家提供的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国外的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厂商,如西门子公司和通用公司等都提供融资租赁的服务,如果医院能与其直接进行合作,便能获得更多益处。
3.租赁方式的发展趋势
简单融资租赁、合作租赁、分成租赁是目前国内较常见的融资租赁方式。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将会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降低自身的营运成本,因此今后分成租赁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融资租赁产品范围
目前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多集中在大型设备上,随着农村医疗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社区医院和小型医院也将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因此医院今后也将会考虑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购买中小型设备,这同时也为中小型社会资本注入医疗行业提供了条件。
5.引入保险机制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的注入医疗设备租赁行业,各种经济风险也将不断提升,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开展保险服务十分必要,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日后保险公司必将针对此行业逐步开展相关业务。
六、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
1.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由于我国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初级阶段,在操作中难免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为了使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应该积极借鉴其它行业融资租赁的成功案例、学习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的成功经验,规范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程序,确保融资租赁的顺利进行。
2.加强市场管理与资金引导
目前租赁公司分为两大类,分别由商务部和工商局两个不同部门管理,这两类租赁公司的规范化程度不一,市场定位也不明确。因此,在进行市场管理时,要针对这两类公司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管理标准,从而规范医疗设备融资租赁。
一、公立医院采购的现状
采购品目繁多。公立医院因其特有的医疗专业性质,采购物资具有品种多、价值高、专业强的特性。采购品目多达成千上万余种,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达上千万元。主要包括药品、医用物资、医疗设备、通用设备物资、信息系统、服务和基建等。同时,医疗器械多为临床所需使用,为保证所采购的仪器设备高效、精密、先进,要求公立医院有相当高的采购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采购部门分散。目前,公立医院仍没有实行集中采购模式,部分公立医院虽已单独成立采购部门,但采购前后端衔接还不顺畅。就大多数公立医院而言,采购可以是任何一个部门执行,包括行政办公室、后勤、信息、护理、临床医技等各部门。这种相对分散的采购模式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很难统一管理和监督。采购方式多样。公立医院资金大多都来源于财政资金,应根据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实施采购,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对于药品、医用耗材、科研试剂等物资的采购,公立医院为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适应新医改环境下的集中采购供应链模式,构建并完善了集约化、规范化的供应保障体系。
二、公立医院采购的主要风险点
1.盲目采购的风险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需求部门故意夸大所需设备的功效及产出效能,对设备产生的效益估计编制较为草率,致使设备论证专家给出错误评定;有些医院设备论证不充分,没有调研临床的实际需求,对设备使用人员所具备的技术条件不甚了解,致使买来的设备没有医技人员可以操作;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一味贪大求洋,实际上国产设备都能实现这些功能,致使预算金额居高不下,有违国家对国产品牌的政策倾向引导。盲目采购的结果就是设备闲置率高、预算资金浪费,使医院甚至国家蒙受经济损失。2.暗箱操作的风险有些医院有长期合作或私下早已属意的供应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采取先试用后的方式,招标实为走过场、拆分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招标文件设置歧视性条款等方式避免招标,想方设法变相直接指定供应商,导致公开招标不公、不正、不透明。这种风险可能滋生腐败,在公立医院采购过程中,如出现单位与个人接受供应商的回扣,包括医院接受利益相关方的捐赠或科室医务人员、采购人员接受供应商的红包、回扣等,势必加大了采购人员向该供应商倾斜的概率,因优亲厚友而排斥其他潜在供应商参与竞争。3.成本失控的风险公立医院采购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会导致医疗器械招标不力。主要体现在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对于设备性能、使用寿命、价格价值、售后服务等信息的掌握程度,卖方更占优势。采购方如果在价格谈判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谈判时很容易被卖方忽悠。如果又遇到事先已同相关科室达成口头协议的供应商,在谈判时会不利于谈判。此外,低价中标高价维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等供应商为了抢占医院的市场份额,往往投标报价相当低,但后续的封闭式耗材试剂、设备系统维保费用高昂,如买一套信息系统每年要花费15%~20%的维护费用,导致医院每年的维保成本居高不下。4.医疗安全的风险医疗安全始终是公立医院牢固守卫的“生命线”,不光是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更是对医院所用的包括设备、耗材、试剂、药品等各方面物资的质量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旦质量得不到保障,采购与临床脱节,结果往往会是致命的。但目前招标的评标机制并不健全,综合评分法评标价格仍占主导地位,“价低者得”的现象普遍存在。供应商无利不为,价格压低可能伴随着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不及时、配件更换频率高等多种后遗症。所以对医院而言价格不应成为唯一或居多的评判标准,医院的供应商如果未对其产品进行时刻跟踪和评价,医院收到患者和医生的投诉,小则整改,大则引起医疗安全事故或医疗安全纠纷,将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5.合同违约的风险对医院而言,合同是保障医院合法利益的有效途径,是供应商违约医院维权的有利证据。但医院大多没有独立的法务部门,有些供应商利用违法合同侵犯医院合法权益,签订不公平条款或条款不明确迷惑医院,如合同条款中未对维保范围和后续维修费用加以明确,导致产品维护需另外收取零配件费用、上门费甚至人工费和税费,增加医院的维修成本;再如合同条款中对到货时间约定宽泛,医院叫货后供应商以各种理由迟迟不供货,造成医院业务开展的延误等。医院对采购合同审核不严或对采购合同管理不细,会造成合同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因违约而被对方追责的结果。
三、针对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
加大对医院采购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包括对预算论证、招标文件、评标程序、合同签订、内控管理等的全面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有效降低医院采购风险,使医院采购能规范、透明、健康、高效地运作。1.加强采购执行前期审计,降低闲置风险一是立项的合理性。内审要对影响采购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知晓医院的采购意向,请购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科室及医院的发展规划;向使用科室了解医疗设备或耗材的库存和使用情况,请购数量是否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及实际库存拟定;向财务部门了解设备耗材所涉及的业务收入及费用支出情况。二是论证的充分性。内审要参与采购前的论证,主要是对需购置的医疗设备及耗材的特点、用途、临床应用价值的论证情况,实际利用率和成本回收期等指标,申请论证表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了解项目的开展是否能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了解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是程序的合规性。了解项目是否经科室充分酝酿并集体决策,若为“三重一大”项目,是否提交党委会会议同意;物资的准入是否经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项目资金是否已纳入医院年度预算,预算的批复和申报情况是否一致等。相关审查资料包括:请购报告、立项报告、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各项审批手续、预算批复文件,项目拨款情况、相关会议记录等。2.加强采购招标过程审计,降低流于形式风险一是市场调研是否充分。采购部门在执行采购前应充分了解市场,政府采购项目若没有公开调研这一步骤,那其招标的公平性将会被质疑。可询问采购部门了解其市场调研的方式,对产品产业发展、市场供给、同类采购项目历史成交信息,以及对运行维护、升级更新、耗材试剂等方面的熟知程度,调研对象是否不少于3家且具代表性。二是招标文件是否合理。《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财库〔2021〕22号文中,明确应将采购需求管理作为政府采购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应当包括内部监督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内审应当参与招标文件的制定,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商务和技术条款是否符合采购项目的需求,包括资格条件的设置是否合理,技术要求是否指向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等从而限制潜在投标人;评审因素设置是否具有倾向性,采购进口产品是否必要,是否落实支持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要求。三是招标信息是否公开。要确保充分竞争,必须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并依法进行公开。如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情形。是否在相关网络媒体中披露采购信息,财政项目是否在财政网上进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并在医院官网上同步公开采购意向满30天后正式启动等,使潜在供应商都有渠道知晓采购信息并有足够时间作准备。相关审查资料包括:采购计划、市场调研记录(咨询、论证、问卷调查等)、技术参数审核表、招标(需求)文件、公示信息等。3.加强供应商报价的审核,降低成本失控风险一是对投标人提前进行审核。为了防止泄密,供应商的投标文件要统一收取,“串标”行为的遏制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内审人员从收取投标文件就开始介入监督会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如审查投标文件是否存在从同一邮箱、同一地址发出的情况,投标单位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二是核实报价依据的充分性。内审人员应通过参与价格谈判会、审查投标文件和报价明细等方式对价格进行全过程监督,关注采购报价的依据是否充分,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故意抬高价格的情况,包括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价格构成的可比性、“隐形捆绑式消费”的强制性,尤其关注不平衡报价,纵向、横向多角度比较价格,如报价高于原合同的采购价格,需进一步核实分析具体原因。三是注重对价格资料的收集。内审监督往往因为专业的缺乏存在“外行监督内行”的情况,可采取到不同医院参观考察各医疗设备或耗材的质量、价格、使用及售后服务等情况,同时应注重采购信息的记录和积累,医院采购的品种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建立“价格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可供日后采购价格作为参考。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投标文件(包括电子版)、价格谈判资料、供应商授权委托书、报价明细、历史合同数据等。4.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审计,降低医疗安全风险一是供应商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及商资质证照进行审核,是把好入院的第一道关,在招标环节应仔细审核医疗器械注册证、权是否过期等,确保供应商资质符合规定。此外,供应商的诚信也很重要,应关注中标商纳税、社保、廉政等多方面信息,对经核实有商业行贿行为的供应商,及时纳入不良记录,不得购买其产品。二是是否建立供应商考核机制。采购部门应参考使用部门的意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内审对考核结果给予合理评价,评价其是否按时、定期、综合各科室意见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产品质量、价格、有效期、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履约情况等内容,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PDCA闭环管理是否执行。采购部门完成采购后,内审对采购后期管理进行评价,对采购的设备或耗材的运行成本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依据供应商考核和临床反馈、患者体验和投诉等对产品质量、供应商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并运用于改善业务流程,以PDCA闭环管理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内耗,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医院采购的良性循环,降低因产品质量、供应商弄虚作假给医院带来的医疗安全风险。相关审查资料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等应标文件、评标报告及中标通知书、企查查等信息平台、供应商不良事件登记表、供应商考核表、产品质量反馈表等。5.加强合同条款签订审核,降低合同违约风险一是合同文本的完整性。关注合同文本是否包含法定必备条款和采购需求的所有内容,是否包括:标的名称,质量,数量(规模)、履行时间(期限)、交付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价款,付款进度,支付方式,验收、交付时间、质保范围和期限、违约责任与解决争议的方法等。特别是医疗设备型号是否准确、附件清单是否齐全、运费和保险费由谁支付等都要明确,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二是合同流程的合规性。关注采购项目的上述合同要素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合同签订是否按规定流程审签,合同内容是否经相关部门及领导会签,是否由法律顾问审定;合同签订是否及时,是否在中标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签订,防止项目被人为搁浅,发生中标不应标的情况等。三是合同签订的有利性。合同双方往往都会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模板进行签订,内审应关注合同条款是否保护了医院的合法利益。如是否明确供应商交货质保的要求并分期付款;是否明确验收标准,对于如家具类货物运输环节的损坏是否明确了责任方等;对于长期运行的项目,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及可能出现的重大市场风险;是否在合同中约定成本补偿、风险分担等事项。同时,要关注合同变更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审批流程、合同原件、上会记录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要想降低采购风险,内审部门就要对采购项目的各个环节提前介入,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动态融合管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从合规性审计转变为增值性审计,规范采购行为的同时也为医院控制价格当好参谋,及时纠正问题,使采购从计划到实施全过程都合法合规,从源头上避免采购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WANG Fei-fei
(Zhejiang Zhoushan Hospital,Zhoushan 316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oushan hospital,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ixed asset of medical equipments,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s.
Key words:Fixed assets of medical equipments;Bar code;Checking
随着我院的医疗设备种类日益繁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我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已达2.8亿,并保持每年千万的上升速度。那么如何管理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使之在安全有效地满足临床和科研需求的同时,既能降低老百姓就医费用,又能增加医院收入,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1现存问题
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诸多,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在采购过程中,申请表、论证表虚而不实,填写申请和论证表只是为了完成流程。加上医疗设备更新速度太快等相关原因,导致采购了使用率低、经济效益低、很快被市场淘汰的设备,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1.2在验收过程中,捐赠投放的设备没有登记入账,也有因发票、报关报检资质有问题或拖延赠送的附件等原因,使得设备在已经安装6个月~1年之后都无法验收入库,因而造成设备账物不符。
1.3在使用过程中,科室间经常需要借用、调拨设备,虽然医院有明确的制度,但由于科室人员缺乏规范意识,未通过设备科私下处理,使得借用、调拨秩序紊乱。从而导致各科室设备资产杂乱不清。
1.4在设备报废过程中,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复杂,正式文件下达时间过长。据统计,一般设备报废过程需半年,或有更久。医院没有专用的仓库存放这些待报废的设备,如果该待报废固定资产审核未通过,就会造成医院资产的遗失。
从以上现象不难看出医疗设备存在随意淘汰、设备闲置、损失浪费、捐赠投放漏记、移交不清、账物不符等问题,如果解决这些困难,可以极大提高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能,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减少医院成本。
2解决方案
2.1严把采购论证关 临床科室要切实根据科室发展需求及设备更新需求申请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设备科在收到各科室的申请表之后,首先应进行整理统计,并通过网络搜索、其他医院咨询和供应商介绍对申请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其经济效益预测、配套条件、人员配备、维修力量、资金来源并且推荐三家产品并进行综合比较。可有效的避免听信供应商"谗言"、在硬件上互相攀比,盲目购置造成的医疗设备资源浪费[1]。
2.2及时做好医疗设备台账 首先,对于除质量问题以外的原因导致验收无法及时完成的设备,可以先行入库和出库,使账面保持平衡。其次,科室之间医疗设备的借用和移交需要及时联系设备科。短期的设备借用要写好借条并及时归还,但需长期借用或转科的设备需要办理固定资产的转账登记。此外,对于捐赠投放的设备也需按照正常设备采购流程进行安装验收、出入库和建档。报废文件收到后及时做好固定资产报废台账登记,然后协同财务科对报废设备进行处理。才能从源头上遏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账物不符。
2.3采用"身份证"管理体制 通过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固定资产编号,这就相当于设备的身份证号,通过条形码打印机给每台设备打印身份证见图1。该"身份证"还需包含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使用科室等信息,贴在设备明显位置。利用条码阅读器可以轻松读取设备全部信息。通过以上操作,不仅可以实现对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设备清查时大量数据汇总工作,保证账物一一对应[2-10]。
图1 设备身份证
2.4定期检查,设立清查小组 定期对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进行抽查、清查和科室自查。成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制定各个科室的医疗设备清查表,注明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使用科室、出厂编号等信息。并利用设备身份证进行清查和汇总。对设备的盘盈盘亏转科报废等问题做好上报和相应的处理。定期抽查、清查和自查是对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日常工作检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发现问题的直接途径。
3总结
不断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如采购论证制度,报废制度,清查制度等,将责任落实到各科各人,并纳入医院考核体系。使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能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国祥,李斌.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31-33.
[2]周钰,高虹.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2011中华临床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论文集[C].安徽:中华医学会,2011.
[3]曹少平,孙国君,冯佳怡.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的计量管理探讨[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04).
[4]赵巍,刘锋,周爱柱.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6(11).
[5]杨丰,温铁祥,涂圣贤.基于C/S模式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06(09).
[6]段贵军,张福林,宋赞,等.区域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05).
1 加强医疗器械准入管理
1.1 可行性调研论证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疗器械配套。配套越完善,医院的功能就越强,越能促进医院发展。但在实际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基层医院资金困难及多重审批制度的制约。不可能需要什么就装备什么,如何在多重审批制度许可和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医疗器械购买装备,成为医疗器械管理的首要任务。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对可进行性加予充分论证,制定最优方案。为此我院在医疗器械选配时,遵循以下几大原则进行调研和制定:①可持续性原则,选用适合将来发展需求,有长远发展考虑,有分批完善的整体计划;②实用性原则,根据医院现阶段规模,发展方向、专科特点而定;③人才培养原则,考虑现阶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现状,配合人材培养发展方向而定医疗器械装备。本着各学科医学技术全面发展,重点提高的精神原则,有计划分批更新医疗器械装备,逐步完善加强医疗器械配套。
1.2 做好市场调研和器械选型 当今医疗器械市场采购选择可谓是种类繁多,为采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增添了采购风险。市场有大量伪劣、落后的产品,如稍有调研、选型不慎,就会给今后使用带来不便和给医院造成巨大损失。由此可见市场调研和器械选型的重要性,对各种预选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价格进行比较,到已配置该产品的医院实地调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科学进行市场调研种论证。器械售后相关服务(使用试剂配套等耗材、维修及保养、后期相关技术帮助等),选型品牌的开发技术能力以及该品牌是否持续性都应考虑在内。
2 加强医疗器械院内使用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器械数量增加的同时,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使用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管理不善直接影响仪器设备操作性能及诊断准确性。由此看来,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是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保证,必须建立强有力管理制度。
2.1 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要使医疗器械的使用得到保证,就必须构建适宜的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操作规程、维修制度、保养制度(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建档分类制度、培训制度等。
2.2 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档案的建立 ①为每台仪器建立户籍卡,一式两份,一份随置于仪器,一份置于医院设备科(院办公室),内容包括仪器的名称(中英文)、型号、厂家、购置时间、价格、保管人及电脑档案号;②建立电脑档案,对器械进行分类录入电脑并编号便于查找,内容包括户籍卡、操作手册、维修手册、使用说明、电路图等;③随器械设置使用登记簿(每次)、维修登记簿(维护、维修并及时录入电脑)。
2.3 专人管理责任到人 实行分类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按仪器功能分类,由科室骨干分别负责,之后再按每台仪器使用次数较多者落实到个人。主要负责内容保养、配合维修跟踪、清洁等。
3 加强医疗器械保养与维修管理
在医院办公室和科主任的领导、科室骨干负责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器械进行清洁、加强使用环境的控制与检查、保养(每日)、维护(每月小维护,每三个月大维护),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由专人跟进。建立维修制度,在保修期内加强与生产厂家联系,选用正厂配件、正规维修点,尽量做到定点维修。
3.1 日常检查 日常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维护工作,是设备保养的基础,可以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必需每天进行,这项工作一般是由使用人员进行。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日常保养主要应做到保持仪器表面清洁。使用前应检查电压、电源或稳压装置是否正常。检查相应的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水路不通畅的应及时进行冲洗。使用中注意观察仪器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时填写使用记录。仪器设备关机后应及时盖好防尘罩。
3.2 定期维护 定期检查与维护其目的是考查设备的精度、性能、状态和修理前检查。这是减少设备的损耗,消除故障隐患,保持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的防范措施。一般这项工作应由维修人员进行。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与维修人员一起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除尘和清洁,并进行性能检测。定期运转部位,及时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检查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检查大型或精密医疗设备的稳压状况和接地情况是否良好等。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要想得以生存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少不了创新。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命脉。但是现如今我国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在营销战略以及营销额等方面都不尽如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创新。一个企业一旦缺乏创新的精神,就无法创造出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个企业在创造出新产品之前,应该先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真正的去挖掘和发现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消费者的需要来进行创新,但是从目前来看,至少是在现阶段来讲,我国多数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都缺乏创新,并没有去结合市场的需求来创造出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而是在一味的去效仿大品牌来加工大企业已经创造出来的产品。这样缺乏创新的产品在质量上也没有做到优胜于大品牌,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是处于劣势。
(二)资金相对比较缺乏,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除了创新外,对于民营医疗器械企业来讲,缺乏资金是他们发展受限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资金的相对缺乏,造成了科研工作受限、产品质量不达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之初,都缺少国家对其的资金投入,都是由个人入股将企业组建而成。从目前这个阶段来看,我国多数的民营企业都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短缺就造成了民营企业所制造出的产品与“高质量、高性能、高规格、高水平”的产品存在差距。因为资金的缺乏就会使民营企业投入到研发创新的资金和精力较少,创造不出好的、独树一帜的产品来,自然会使企业的发展受限。除了创新能力弱化外,还会造成产品质量的不达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现如今,经市场检测发现,多数不达标的医疗器械都是产自于民营企业中。这其中除了市场相关部门的监察不力外,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以此在产品的制造环节中偷工减料,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不达标。当然,还是有许多民营企业中所制造出的医疗器械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的,但是与一些大品牌、大企业的产品相比,民营企业所制造出的医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一方面是因为质量真的不如大品牌的医疗企业更加有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于大品牌在心理上的信赖和依赖。这些都会导致民营企业的发展受限,影响民营医疗器械企业的营销。
二、解决现阶段我国民营医疗器械企业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多做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创新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命脉。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创新尤为重要。如果民营企业不去创新,那就犹如一潭死水,永远都会无法得到发展。所以,本就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要加强创新。当然,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如果企业任凭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其他企业中没有的新产品,但是顾客却不需要,也是枉然。所以,民营医疗器械企业首先应该去做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创新。只有真正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才会愿意购买企业的产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所讲的市场调研是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调研。对于调研的对象以及产品所使用的人群都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以免盲目调研所造成的数据无效或者数据的不准确。
(二)适当的增加产品研发以及制造经费,提高产品质量
在一个民营企业中,资金和经费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企业要想得以发展,只能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及合理的分配。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严格的在研发以及制造这两个环节中把关。“研发”决定了民营企业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产品,“制造”决定了民营企业创造出来的产品好不好。所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加重要的环节是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取胜的关键。在产品的制造环节,民营企业绝对不能偷工减料,因为一旦在这个环节中偷工减料了,制造出来的产品就会存在质量差的缺陷,质量差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就会直接被淘汰掉。民营企业不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制造环节以确保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而且还要设立内部质量检测体系,对于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坚决不能出厂。同时,还要提高售后的服务质量,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要做好完善的售后工作。从多个环节来把握好产品的质量问题,使消费者更放心的去买民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MBA、MPA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44-02
医院的国有资产采购包括药品、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采购不是简单的购买,而是从市场预测到商品转移到需方的过程[1]。由于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比重较大,医疗耗材、物资大量应用,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诊疗安全,另外,它还是医院全部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加强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在医院经济运营中显得尤为重要[2]。笔者就常见于采购环节中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些体会。
一、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多头管理,内控不力。医院国有资产采购涉及品种多、采购分散、牵涉部门多、采购方式多样化及管理协调难,未建立岗位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内部控制规范。由于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无法杜绝采购环节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加之供应商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与日常管理中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院方与供应商之间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
2.成本松弛,预算不被重视[3]。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医院对采购管理工作不到位,对采购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预算约束制度或者预算采购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随意采购,造成医院成本松弛,甚至有大笔医院现金流转,清结不及时,财务上隐藏着漏洞与风险[4]。
3.轻视采购,监督缺失。没有统一的采购工作组织对医院的物资采购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各个业务科室分割采购,各自为政,虽然有监察、审计等科室监管,但由于人员不足,控制力度不强,缺乏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招投标舞弊行为和议价不力情形,将“公开招标”变成“暗箱操作”。
4.信息不对称,价格难估。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变动较快,在采供双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给医院的采购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特别是进口产品或独家产品,没有竞争者,价格难以降下来。
5.药品集中招标流于形式。目前各省基本都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网上采购;卫生材料也根据不同分类由省级或地市招标机构招标信息。医院在采购时只要求执行中标价,未要求量价挂钩、量大价优。一些垄断药品、新药、高档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上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各个利益群体通过各种手段牟取暴利,现有的集中招标模式并不能挤掉其中的水分。
6.认识不到位,效率低下。由于缺乏对采购的正确认识、缺乏采购理论和采购技术,采购环节的浪费现象很严重。采购观念中的误区还表现为一味考虑节支,更多地考虑利己。长期拖欠供货商货款。这些短视性采购行为都不会给医院带来长远利益,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增加医院的采购成本,造成采购的低效率。
二、国有资产采购管理改进思想
1.完善制度,流程再造。建立完善采购制度是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以医疗需求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的,结合医院采购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思考与分析,根据内控原则划分部门职能,重新设计流程,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5],“分口把关,权力分解”,使计划权、采购权、验收权、结算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设定相关控制点,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有效促进权力制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医院采购工作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集体决策”有效地降低和规避财务风险[6],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2.专门采购,部门监管。设立专门采购和监管部门是规范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的重要前提,实现对医院基建、物资、设备等所有国有资产采购活动控制监督全覆盖[7],切实执行院内采购制度和内控制度。
3.加强预算,多措并举。预算是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的基本依据,是对采购进行控制的主要标准。合理的预算计划是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关键,它可以促进采购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采购效率,降低医疗运行成本,规范医院的采购活动。因此,在采购活动中,要利用各种措施,想方设法降低采购成本。
4.深入调研,适应市场。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或组织参加样品展示会,科学确定采购需求,并依法选用、确定合适的采购方式,项目金额较大的采购项目,通常实行公开招标,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使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前来竞价,通过竞争,购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对于独家供应或是竞争力小的产品,先进行市场询价或与供应商谈价,力争使价格降到最低。
5.把握时机,降低成本。医院应关注国家经济形势及医疗服务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利用经济低迷期,在价格最低时,多采购一些医院运行所需的常用物品。特别是在采购进口设备的时候,要密切关注汇率走势,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医院的结算币种。根据银行利率变动,尽可能争取大的价格折扣。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要格外注意。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实施稳健的融资策略,降低设备成本。
6.职能专业,强化内审。采购职能愈加专业,采购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理论自信”,提高对资产价格的把控能力,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管理经验的采购管理队伍,并有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采购管理制度,扩大审计面,加强资产采购的全过程审计,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进行采购管理。
7.强化信息建设,建立采购信息通报制。 建立有效信息系统可以详细记录查询并追踪国有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整个过程,提高采购各环节信息传递与反馈,有利于管理者对各个环节实时快捷的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提高运营效率。医院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医疗市场调研、协调、监督职能,定期将资产采购信息,通报会员单位,避免医院因市场信息不灵而失误,提高医院管理效益。
8.树立全面成本概念。全面成本是指由于产品和服务的选用而给医院整个供应系统和医疗行为体系带来的总成本。除了采购单价会影响成本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成本,比如:使用、售后服务、质量控制和保证等。采购单价不一定要最低,但采购总成本一定要最低[8]。
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是采购职能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采购管理重要而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建立“优质、高效、低耗”医院经营管理模式,需要围绕降低成本和风险控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化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控制,减少浪费,预防腐败,促进医院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军,唐志前,杨俊峰.医院医疗器械全程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2):88-89.
[2] 贾果袅.当前政府采购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10-15.
[3] 朱.医院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解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6):220-221.
[4] 余震,张亮.医疗安全管理新理念的控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1).
[5] 岑元柏.对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选择与实施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8):61-62.
1、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进入医院,成为医院发展和核心竟争力水平的标志,是直接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力求通过医院设备的全程化流转阐述设备全程化管理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要求。
2、医院设备管理要注意强化意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医疗设备管理要实行领导责任制,由分管领导负责,由专门的科室负责具体的设备管理日常工作。主体就是领导负责、设备管理科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参与实施。实行领导、科室、维修保养人员三极管理网络。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以及设备的日常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逐渐形成科学化 、系统化、规范化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
2.1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医疗设备的配置要遵循“效益优先,重点突出,兼顾全局”的配置原则。以医院的年度发展计划为依据,结合临床需求,考虑设备技术上的先进性及对客观条件的适应性与可行性,从实际出发,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安排,分批分期的更新设备。
2.2 医疗设备采购注意事项
首先要做好设备的购前论证,由使用科室提出具体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确定技术参数等客观数据,管理人员进行情报资料信息的搜集、市场调研,适用性与必要性,了解产品的各种性能参数和技术指标,以及设备的可靠性,维修保养便利性,节能性,环保安全性,与同类产品参数比较、同类产品在国内先进水平的地位、本地现有情况、市场价格、运输条件、安装现场要求等问题考证。将成熟的论证材料提交医院设备管理物资委员会讨论,论证审定计划。 其次要做好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力求综合对比,效益分析最优化方案。设备到货后,由医院领导、设备、工程技术、档案管理、使用科室、纪检、财务以及当地商检局等人员组成验收小组,临场检验,按照合同条款逐项核实设备资料和参数;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专家和成员共同签字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
2.3设备的操作培训和使用管理
设备验收合格后,设备科、财务科与使用科室之间应尽快办理领用交接手续,建立帐目。使用科室指定设备的应用人、责任人,制定设备操作培训课程和规程,对于大型、精密、贵重医疗设备,操作使用人员应参加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岗位培训并获得《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方可实际操作。合格的操作人员是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也是控制医疗质量的必须手段。
2.4医疗设备分类与编号
为了更好地掌握全院设备概况,做好设备的科学管理。对医院设备应进行科学的分类编号工作。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85页)2.5 制定医疗器械损坏赔偿制度
建立键全设备责任人制度和损坏赔偿制度,对不按规程、违章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追究当事人及科室负责人经济赔偿责任和管理责任。树立人人爱护设备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减少违规违章操作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设备的平稳运行。
3 、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软件进行设备日常管理
医院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设备管理是一项琐碎而繁杂的工作。是很不容易做好的一项工作。所以采用的先进的设备管理软件可有效降低人为管理的弊端,最大程度的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医院设备管理软件的选择一定要全面考虑,要做到对“'进、出、用”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完成医院对设备日常业务的增加、调拨、借出、归还、维修、减少等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反映设备的增加、减少及相关变动情况,提供针对单品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帮助企业更有效、更全面地管理设备。
4 、做好医院设备管理的效益分析
每月做好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工作,使用科室每月将设备使用的病源人数、收入、支出整理上报,与财务对照收支,核算成本,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况,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得失,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力求用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杜绝设备积压、闲置,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以追求利润的最大优化,向管理要效益。
充分利用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时间使用率等经济指标对设备管理进行效益考核,即时发现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做好设备管理的效益管理。
医疗设备不仅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准确诊断、治疗的有力工具。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创新型、实用性、功能型的医疗设备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和医生诊断的过程,医疗设备也已经成为医疗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疗设备的开发中,传统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两者之间矛盾的突出不仅严重阻碍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水平,还给医患关系带来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举措,有力改善当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1-2]。
1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是指所有可用于帮助人们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改善的仪器、设备、软件和必要的工具及工作环境等。医疗设备具有种类繁多、构造复杂,高新技术含量高等特点[3-4]。一般根据医疗设备的用途可以将其分类,一是用于诊断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生物电、生物磁电诊断、检验设备。二是用于治疗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疾病治疗过程的辅助工具,如手术治疗设备、人体器官替换材料等。三是用于监护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用于监测人体特征指数的工具,如血压脉搏监测器、呼吸检测器等。四是医疗辅助设备,如显微镜、制冷设备、冷藏设备等。由于其不同的构造和用途,这些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指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开始一直到医疗设备报废、终止服务周期为止的所有过程。从广义角度出发,医疗设备的管理涉及到管理标准制定、管理维修人员分配、软硬件设施以及国家及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般包括医疗设备的资产管理、材料管理、服务水平评价、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内容。所采用的维修管理方法设计到管理、财务、计算机、机械等多个专业。因此概括来讲,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医疗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程度,反应了医院的技术水平和诊断能力。
2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而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不断开发和设计,医疗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相关管理知识的匮乏,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使得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处于滞后状态,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2.1 医疗设备管理难以打破“小而全”
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的维修采购都需要由主要科室主任将需求设备报备设备科,由设备科室报备设备维修科,然后分级传达到设备使用人员,这个过程复杂、流程花费时间长。遇到需要专门购买的维修零件或维修零件价格较高时,则需要再次层层上报批准,因此,医疗设备的维修过程冗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不同种类医疗设备的购入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医疗设备的存储、日常维护、管理等也需要一大笔费用,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这些维修管理费用的投入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管理很难突破“小而全”的局面,医疗设备也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5]。
2.2 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
医疗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医疗设备的购入工作,这可以通过设备购入时反复验证设备功能和价格得到验证。但当设备购入后,则难以做到完善的日常维护工作。一方面,当前医疗设备是集机械、电子、光学、磁学等多学科与一身的高精密仪器,其操作复杂性不言而喻,设备使用人员在接收培训过程中往往只学会了设备的使用,而忽视了设备的日常维护技能。且很多设备使用人员,由于不具备基本的设备原理知识,由于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设备异常等,一般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而不能及时的通知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等都没有意识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的管理模式下,设备维修和设备使用时由不同的科室负责,设备使用人员主要是医生和护士,他们往往没有收到专门的设备维护知识培训,只负责利用设备进行医疗诊断,不能真正做到医疗设备的维护工作。医院管理人员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工作,不看重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另外,有些医疗设备对安装环境的要求高,如使用的湿度、温度,电源情况、腐蚀情况等,而一般的医疗单位除非对如核磁共振这类大型设备外,对其他小型设备则非常不注重使用环境的,不正常的湿度、温度、腐蚀环境等都会缓慢的损坏医疗设备。
2.3 医疗设备的专业维修人员缺乏
据了解,一般的市级医院都会配备一定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水平。但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水平却十分有限[6]。一方面,在医护人员的培养过程中,虽然开设了如生物设备原理、技术等相关学科,但由于人才的就业门路窄,市场需求小,这些学科都在不断的教学水平都在不断缩水,即使进入医疗行业的维修人员,又由于“重医轻工”传统理念的束缚,存在薪资低、晋升困难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维修人员的专业、辞职、跳槽等。另一方面,对当前医疗行业的维修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具有本科及以上水平的人员很少,维修人员普遍是大专及大专以下的水平,且维修人员的自行维修水平低下,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真正找到设备故障原因,这就导致设备维修周期长,正常状态时间短等,严重制约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另外,医院不注重培养和引用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设备维修人员时造成设备使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医疗设备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普通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之外的,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专门设备知识的人员经维修,尤其是对于大型昂贵的进口仪器,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2.4 复杂医疗设备的配件供应困难,维修资料缺乏
医疗的设备维修配件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维修水平和维修周期。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配件维修库一般都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普遍而言,处于设备资金周转的考虑,管理人员在购入设备更换配件时都没有对设备易损、易坏部位进行如实评估,仅是根据经验或选择一些价格低的配件入库充库,这就导致了设备维修库的零件储备不合理,不能满足设备维修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的医疗设备都是从专门的医疗设备开发商中购入的,开发商处于商业保密的初衷,一般不会将重要部件的设计图或原理图提供给用户,有时候只是随机附带一本使用操作说明。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故障原因进行判断并维修,而需要联系专业的售后人员先进行现场勘查,然后在进行更换零件的购买,这就使得维修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当需要专门定制的零件或专业的维修人员到场时,其维修成本更是惊人。另外,售后服务水平的低下,也是阻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提高的绊脚石。当医疗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寻求设备售后服务或寻求第三方服务,一般而言,第三方无论从维修效率、成功率而言都是低于设备售后服务的。但是当前市场上的医疗设备销售商,往往只进行设备销售,不具备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和完善的设备更换储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维修管理的难度。
3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针对上文对当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应用LCC理论、PDCA理论等,提出新型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行之有效的模式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等。
3.1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基本理论
服务于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理论有很多,应用较多的有LCC理论、PDCA循环理论。LCC理论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简称,设备的寿命周期是指从设备设计研发、制造运输到使用直至报废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与医疗行业密切相连是设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费用,而也就是所谓的设备维持费(SC),一般而言,设备的维持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购置费用,因此,降低设备维持费用是进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中之重;PDCA循环理论主要针对设备维修过程,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所设计的维修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步骤。该理论强调将医疗设备的维修分步骤进行,明确每个步骤的上下环节和主要目的,针对性地做好本环节工作。
3.2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信息化模式等。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基于LCC理论,是指医院根据维修外包服务商选择标准,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签订合同,通过调整维修组织的现存机构,由服务商全程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医院内部维修结构只负责日常的设备检测和质控,力求通过最少的人力投入获得最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7]。根据选择服务商的不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可以分为市场型外包、中间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简单而言,市场型外包就是与合作服务商制定短期的服务合同,在众多有能力的服务商中进行选择更换,服务风险小,交易成本低。伙伴型外包服务则是通过与某一服务商反复制定合作计划,由相同服务商提供长期的服务模式,该模式可以便于服务商不断制定专业服务计划,提升服务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高的隐患。中间型外包是介于市场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之间的,服务水平和风险成本也居中。医疗行业在选择外包模式时,可以根据自身周转资金存储、设备所需服务水平、服务商等进行选择,力求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专业及时的设备维修管理服务。
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则主要基于PDCA循环理论,将设备维修管理分步骤进行[8]。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过程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首接登记(接收各科室的维修汇报电话,在计算机中详细登记备案,分配至具体维修人员)---维修登记(维修人员登录系统,查看维修任务进行设备维修,并对维修过程进行实时更新)---维修查询(维修科室或管理人员可对维修过程进行查询,包括维修状态、维修费用等)---系统维护(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搭建和维护、信息录入和备注等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中,维修工作负责人、维修状态、故障原因及注意事项等都是可随时查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常识,有效避免了设备问题的产生。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医疗设备的发展。因此,可以借助与市场外包或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医疗设备的维修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炳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工业,2016(10):266.
[2]许盛.试论我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机械,2015(20):139-140.
[3]费锡林.构建现代中西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模式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S2):92-93.
[4]吕峰.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2):159-159.
[5]吕明,仝青英,薛爱英,等.武警部队医疗器材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07): 71-74.
随着现代工业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医疗设备是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人的各种疾病的检查有重要作用,但是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医疗设备的性能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近年来,由于医疗设备管理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对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高效地利用医疗设备,对医院的发展以及操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很大影响,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
1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设备的采购把关不够严格
当前医疗设备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医疗设备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生产医疗设备的医院变得越来越多,各个厂家的生产实力以及技术实力都不相同,因此产品的质量也不尽相同,医疗设备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出厂之前,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对医疗设备的采购把关不严格,没有完善的采购制度,很容易导致一些性能不稳定、质量不完善的设备流入医院,对医院的经济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最终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影响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对病患带来安全隐患。
1.2 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不力
由于很多医疗设备本身就存在不可预见的危险,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如果在采购的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比如操作者对医疗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不够了解,加上有的操作者明知规范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不按照具体的规范进行操作,违反操作顺序,导致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1.3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是医疗质量监控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本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各种设计技术更加复杂,因此对医疗设备质量监控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繁重的任务与当前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安全质量控制人员配备数量、人员的综合水平不相符,因此给现有的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当前很多医疗设备质量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因此导致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不力,对各种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出现。
2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的策略探讨
2.1 加强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第一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检测需要用到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生产厂家也变得越来越多,医疗设备的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有效利用,需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医疗设备的采购应该被当做一种集体行为来处理,由医院的相关部门制定采购方案,并且将具体的采购方案印发到其他部门,加强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直到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确定之后,由相应的采购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考察之后,选定合适的厂家进行采购。在采购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地考核,对医疗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控制,比如对设备的价格、质量、性能等多项服务指标都应该要进行详细的考量,最终确定采购目标,完成相应的采购任务。
2.2 加强对医疗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由于医疗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高,因此很容易导致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在医疗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选送更多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并且增加他们外出的机会,参加更多学术会议等,尤其是对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应该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的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操作程序的控制,防止操作人员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在医院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加强人员的培养,还要从外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的利用率。
2.3 加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力度
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医疗设备的操作管理过程中,对设备的各种实际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建立详细的档案,有助于对设备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要对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对档案的记录情况进行核实,确保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操作都能被记录。加强操作档案记录制度的建立,使得设备在各个使用阶段都有相应的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和故障,则可以及时找到责任人,对问题进行处理,是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防止各种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出现,加强操作人员对各种操作规范的了解和掌握。在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小组,一旦发现任何不正确的操作行为,都要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操作人员可以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防止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医疗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加强医疗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为了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在设备的采购以及使用过程中应该加强设备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对于各种操作问题进行纠正,确保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一、新医改政策对医院经济的影响
(一)传统收费模式的改变,减少了医院的收入
中国新医改的宗旨是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让老百姓能够得的起病,也看得起病,切实保障病人利益。中国实行医改之后,打破了原有公立医院长期以药养医,依靠乱收费、多收费的盈利模式,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传统的医疗体制下,由于体制的缺失,本应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收费来源的医疗行业,在医院的运营收费中占比最大的却是药品费,造成了众多低收入者由于看病的高收费,对医院望而却步。而新医改后推行的新型医保覆盖面广,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降低药品费用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医院的经营收入,虽然大多数医院选择了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费来增加营业收入,可是仍然改变不了亏损的局面。同时,新医改又实行了针对不同地区的医院,医保机构给出的医疗定额也不同,而定额的标准又不断地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医院的营业收入。
(二)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中国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也逐步开放,改变了公立医院垄断的格局,大量民营医疗机构涌入医疗市场。由于新医改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就医局面,患者可以任意选择医疗条件更好、医疗设备更先进和收费更低的医疗机构。而民营医疗机构以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合理的收费和聘请高水平的医生问诊等优势吸引了大众不同阶层的患者。公立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立足,必须转变观念,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认可。
(三)受到更多的社会监督
旧制度的医院在医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很多医院都存在治疗过程和医疗收费方面不透明的现象,患者出于对医院的信赖,都会选择无条件的接受。即便存在个别患者对某些医疗收费产生质疑,因为医患关系中处于弱势等原因,患者也只能选择接受。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患者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在就医过程中,对医院的治疗过程和医疗收费项目更加关注。医院在这种社会力量的监督下,只有公开收费标准,明确治疗过程,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患者。
二、新医改政策下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核算意识
近些年,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行,大多数医院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性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医院的资金收入,影响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公立医院作为非盈利国家机构,主要是服务社会和大众,自身的造血功能有限,想要保持持续较好的良性发展,只有靠医院本身的资金积累,需要医院有稳定的资金收入来源。医疗改革会触动医疗收入的降低,这就需要我们医院认真思考、转变观念,以往是向收入要效益,现在要向成本和管理要效益。医院要全面规范经济管理制度,完善医疗核算管理,从全局、全方位、全范围地有效控制医疗成本。通过开源节流,减少医疗项目上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其它方方面面的花销,从而减少医院资金支出,保持医院现金流充足、效益稳定。同时,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大力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操作和无故操作,提高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效果,延长设备使用时限。医院加大医疗成本控制的同时,在全院实行全成本管理,针对不同科室和不同医疗项目的各项费用支出,都逐一列出明细全部核算成本,从而实现有效的全面控制成本。医院在严控成本、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在保证医疗质量水平不失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以促进医院稳定向前发展。
(二)完善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
医疗政策改革对于医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改革的目的是为社会百姓获益,医院对于打破传统,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适应。时代在进步,市场竞争也会越发激烈和残酷,各家医院想在行业中立好足,就需要不断适应市场,不断创新思路,不断改革求变。医院要从修炼内功着手,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各项管理机制。第一,医院只要做到与时俱进,从经济管理改革入手,早思考、早改革、早适应,去引领时代的变化。第二,医院要加强员工能力和素质培养,在提高员工医疗技术的同时,强化道德教育,树立员工全面服务意识。第三,在当前医疗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医院要做好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医疗需求和患者述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医改和采取对应措施,逐步树立医院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加强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提升,全面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三)提高医疗质量和创新意识
医院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社会认知度就会增强,医院信誉也会越来越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依赖性也随之增强,医院的收入自然增加,真正做到经济效益与医疗质量的兼顾统一,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医院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扎扎实实地做实际工作,那样才会让百姓就医放心、治疗宽心。医院要处处从患者角度出发,全方位地为患者考虑,必然赢得患者的信赖和支持,也会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医院创新力的提高是前进的动力所在,要重视医疗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开展,在稳定原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新领域和新市场,寻找利润增长点,逐步构建成为创新型的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于传云.浅析医院经济管理与效益[J].商业经济,2012(12).
2009年通信和计算机/办公设备受损最为严重,分别下挫5%和3%。工业用设备(包括医疗设备)略降2%,而消费和汽车电子都微降1%。只有政府/军用电子设备例外,将从去年的790亿美元增长到今年的830亿美元,温和上扬5%。(金)
今年有望的热点产品
经济衰退,市场不景,但总会有几抹亮色,若干产品可望热销的。首先是智能手机,尤其是配置Adroid移动平台的智能手机最具增长潜力。Ad roid手机因其开源(open-Source)供开发自有品牌和免专利费两大特点,入侵中低端市场,销量可望从去年的70万部成长到750万部,增长10倍。
Netbook计算机则由其低价、轻巧、移动上网3大特色,既吸引PC普及率很高的经济发达国家中消费者购买第2台甚至第3代PC,又因其平价,可明显带动新兴市场的需求成长。据日本拓扑产业研究所预测,2009年Netbook的出货量将从去年的1200万台窜升到2725万台或更乐观地可达3200万台。同期其出货量占Notebook的比例将从9.4%提升到18.2%,出货值共达95亿美元。
此外,主体视频、蓝光播放机、微型投影机、触摸屏、一体化(AllinOne)PC、网络电视、LED照明以及Connect(动态即时服务的下一代)便携导航设备等也都是可期待的产品。(中)
MEMS看好后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