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

篇1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大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48-02

1 引言

数据挖掘总是让人觉得就是“高大上”、“深不可测”,而该领域当前主要是博士生、硕士生所研究的,另外,也只在一些研究生或重点大学的高年级的本科生中开设数据挖掘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很少开设 [1]。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很广,应用较好的领域、行业有:金融保险业、电信、市场营销分析、医学、体育、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方面[2]。在商业领域中,主要应用如:客户细分、客户获得、公司风险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欺诈行为检测和异常模式的发现等;在计算机领域中,主要应用如:信息安全(入侵检测,垃圾邮件的过滤)、互联网信息挖掘、自动问答系统、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外挂检测、免费用户到付费用户的转化)等[3]。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在相关的企业中迫切需求掌握这一技术的人才。所以,开设数据挖掘技术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但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若是像重点本科院校或研究生课程那样,在教学中以研究型为主,会导致学生的培养要求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适应,学生会感觉到学习得很吃力,而且他们今后工作中的需求与所学到的知识相差也较大。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数据挖掘技术课程的内容的安排,不仅要反映出数据挖掘技术的特点及前沿,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也还需要综合考虑本校该课程的学时分配、教学条件等,要具针对性,突出应用这一重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的实际出发,讨论了数据挖掘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 先导课程及课程的基本要求

先导课程有: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Web技术、概率论等[4]。必须深入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从计算机发展和应用角度,推荐学习C/C++和Java;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掌握树的知识,数据挖掘中的很多算法都涉及树的应用;对于“数据库技术”课程,掌握数据库操作和应用,因为数据挖掘的主要对象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对于“Web技术”,因为Web已经存在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对于Web挖掘相当重要,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于“概率统计”课程,要能够熟练掌握其中的思维方式、条件概率以及各种分布,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分类预测等,都会涉及概率统计中的思维和方法。

课程的基本要求:①了解数据挖掘的重要性,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的状况及未来发展的方向;②掌握数据挖掘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经典算法及相关技术;③对于实际应用问题,能熟练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工具解决;④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或进行高级应用开发打下基础。[5,6]

3 理论教学及方法

对于应用型本科生数据挖掘技术课程的教学,本人认为重要的是普及经典算法,若有多余时间,可以补充一些较难的算法。对于经典算法原理的讲解,采取的是一步步地对小数据集案例进行算法演练,以具体化比较抽象的算法,对于算法的优缺点,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吸收。本校的数据挖掘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是32个学时,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绪论(4学时):①先举几个数据挖掘中有意思的例子。第一个:超市货架的组织―“啤酒与尿布”;第二个:基于拐点变化的股票趋势预测;第三个:网上购物―“定向营销”;第四个:农夫山泉用大数据卖矿泉水;第五个:阿迪达斯的“黄金罗盘”;第六个:网易的“花田”―定制爱情。通过例子让学生对数据挖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可以提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也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的数据挖掘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②讲解KDD与数据挖掘相关概念。③数据挖掘对象:关系数据库、数据仓库、事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时态和时间序列数据库、文本数据、万维网数据、流数据等等。④数据挖掘的方法与相关领域:分类预测型和描述型,通过例子简单介绍聚类、关联规则、分类算法的概念、应用领域等,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算法有大致的认识。⑤数据挖掘软件与应用系统:介绍数据挖掘软件:IBM Intelligent Miner、SPSS Clementine、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Data Mining、Weka;数据挖掘应用系统:介绍在商业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应用。

(2)数据预处理(2学时):先对数据进行概述,包括:数据集的三个特性:维度、稀疏性和分辨率,它们对数据挖掘技术具有重要影响;数据挖掘中一些很常见的数据集的类型:记录数据、基于图形的数据和有序的数据。然后分别详细介绍数据预处理的主要任务:①数据清理;②数据集成;③数据变换;④数据归约;⑤数据概念分层与离散化。每一项任务举例讲解。

(3)关联规则(6学时):主要介绍关联规则的相关概念、关联规则的经典算法Apriori及它的改进算法FP_Tree、规则的产生,简单介绍多级关联规则和多维关联规则、非二元属性的关联规则、关联规则的评估(提升度(lift) /兴趣因子的计算)等。

(4)聚类(6学时):主要介绍聚类的概念及距离的计算(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明可夫斯基距离)、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基本K-means聚类算法及其拓展、PAM算法)、层次聚类算法(凝聚的层次聚类算法AGNES、分裂的层次聚类算法DIANA)、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简单介绍层次聚类方法的改进―BIRCH算法、CURE算法以及聚类算法评价。

(5)分类和预测(10学时):①决策树(4学时):主要讲解决策树的概念、信息论、ID3算法和C4.5算法。②贝叶斯分类(2学时):主要讲解贝叶斯定理及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③人工神经网络(4学时):主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及单感知器模型,简单介绍BP神经网络。

(6)数据挖掘模型的评估(2学时):简单介绍模型的过拟合、没有天生优越的分类器、模型选择和模型评估、评估分类器或预测器的准确率――简单划分和交叉验证、数据挖掘模型评估的错误观念。

对于9个需主要介绍的经典算法的讲解,如Apriori算法,先介绍算法的流程,然后通过超市购物篮的一个小数据集一步步地进行算法的演练,得出频繁项集,如下图所示:

又如决策树算法和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通过如下所示的关于动物的数据集,一步步地进行相关算法的演练,通过建立决策树或计算概率问题,判断一个未知的动物X={1,0,0,1,?}是否会生蛋。

对于算法的优缺点,在讲解完算法的过程之后,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分析总结算法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学生通过参与,可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4 实验教学及方法

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来说,采用Weka进行算法编写是不切实际的,实验教学工具建议采用目前一些主流的数据挖掘软件,如 SPSS Clementine或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Data Mining等[7]。这些软件都具有必需的数据预处理工具及预设的挖掘算法,学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要挖掘的数据及要相关需求上,设定挖掘的主题,然后采用这些软件完成相关主题的数据挖掘过程,这样也可以积累一定的处理实际挖掘问题的实战经验,今后碰到项目时也可知道从何处下手。

本校的数据挖掘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是8个学时,共两次上机,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Data Mining对Adventure Works DW 2008R2 示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实验一:SQL Server 2008 数据多维分析环境的建立;

实验二: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实验三:决策树挖掘方法;

实验四:聚类挖掘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动手,在教学中分两步:第一步,具体的操作步骤的讲解,由老师进行;第二步,学生上机并详细的分析挖掘结果,要求学生熟悉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进行数据挖掘的步骤,以及几种常用的算法的挖掘过程:包括创建数据源、创建数据源视图、创建挖掘结构(主要参数的设置)、处理和浏览挖掘模型。如关联规则,要求学生分析挖掘的模型,找出有价值的规则出来。

5 结论

为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互联网经济机遇,很有必要同时也是时代迫使在应用型本科中开设数据挖掘课程。对这一类学校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设计好教学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数据挖掘课程的整体结构、基本概念、经典算法有较深入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金宝.对应用型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7(14):27-29,57.

[2] 李姗姗,李忠. 就业需求驱动下的本科院校数据挖掘课程内容体系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5(1):60-61,64.

[3] 张艳.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新思考[J].计算机时代,2014(4):59-61.

[4] 李忠,李姗姗. 应用型本科院校IT专业数据挖掘课程建设[J].计算机时代,2014(11):65-69.

篇3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1]。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得2020年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家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专业和首批品牌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3],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我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为契机,针对该专业核心课程“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实验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创我校国家一流专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1教学目标

依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目标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程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指令集、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C51程序设计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2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台”不同步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离的,实验教学由专门的实验室老师在实验箱上完成。这样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效配合,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使用PROTEUSEDA仿真软件,搭建单片机虚拟实验平台,可实现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改革后可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3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13-02

刑事科学技术是国家公安机关、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据事件的法律性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技术手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熟练、系统的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技能,并且具备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司法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新的犯罪技术与手段层出不穷,这对新形式下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中心学科,它作为刑事科学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基础。它为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微量物证检验、法医物证技术以及生物物证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手段。为了培养合格的、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公安人才,提高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及其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化学》与《分析化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化学课程主要是指《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它们与《大学物理》共同组成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目前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由于教学内容多,而且相对陈旧,教学重点难点较多,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再加之其与公安实际或专业课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教学形式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延续了对高中化学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化学就是化学”,属于基础课,与高年级所学专业课以及未来工作没有关系,将学科孤立,抱着应试的态度来听课,抱着及格就行的心理来参与考试,即对化学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小。但实际情况是,《普通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分析化学》包含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结果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吸光光度法、电势分析法以及色谱分析法等。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整地向学生呈现化学学科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有不少难度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参考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改革。

二、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注重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本科教育中,不少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困扰,一堂课听下来“繁星点点”、“疑团重重”。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内容难度大,一堂课的信息量较多导致,但更重要的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高估计了低年级本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并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化学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学科。科学思维在化学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学科最重要的思维主要包括三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其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方式,它们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创造性思维是化学学科的最高思维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介绍《普通化学》中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将拉乌尔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Tb=Kb・m)和凝固点降低(Tf=Kf・m)的理解与冰、水和溶液的蒸汽压曲线图相联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相渗透,以此来开阔思路,不仅仅使授课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解释抽象的数量关系。再如,水溶液的酸碱平衡中有关于水解平衡的内容: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按照酸碱质子理论,无论水解还是中和反应,其实都是质子转移的过程,是两对共轭酸碱之间争夺质子的平衡。这不仅涉及逆向思维,更体现了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是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进行逻辑加工,来间接地反映化学事物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制作出反映化学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还是运用其所包含的知识制定出指导化学实践的计划、方案等新的思维形式。因此,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更有益于学生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此外,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宏观与微观知识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孤立与僵化。人们对微观世界所形成的认识不是真实的“拷贝”或“发现”,而是负载了想象与创造而来[1]。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是宏观的,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而微观的物质结构又与其性质、变化、用途等密切相关。建立“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本质,理解概念、定律与原理,从而打破“难教学”、“难理解”的困局。这种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性思维方式。

2.加强化学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活化教学形式。化学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在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的情况下学习化学就无法切实的体会到化学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必要性和广泛性,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有专门介绍色谱分析技术的章节,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色谱分析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其实在毒物、有机(磷、氯)农药、文字色料、油脂和矿物油等方面的检验中都会运用到该项技术。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与化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内容或者实际案例,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现化学的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更能达到扩展视野、开放思路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此类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数团油状粘稠状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2]?”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

3.增加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犯罪类型多样化,手段更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加之高科技犯罪的兴起,这些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地掌握知识技术,机械性地完成任务,已经不足以使我们的学生胜任未来的实战工作。培养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提高,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精心细致的设计和引导。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融入到教学中。一是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用处少,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趣味的”。所有杰出化学家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极具创新价值的科研方法,历史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动的事迹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二是开展化学前沿知识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与新技术;借助前沿专题的开展灵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学生观摩、实习的机会,协助学生了解或参与相关业务单位的科研进展;亦或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实验课准备工作;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参与专业课题的研究,以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的习惯,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