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10-01
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引导高中教师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所高中联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开设了研究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作如下研究。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相互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不能孤立进行,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日常道德、理想、纪律、法制等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特别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注意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可结合屈原、司马迁等仁人志士百折不挠逆境成才的感人事例,树立榜样认同对象,以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情感与暗示。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动机之一,也是组织和协调教育教学活动、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群体和谐稳定的纽带。它可以促使个体相容,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和习惯,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而暗示,既是纠正心理疾患的重要手段,又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教师的一张满怀期待的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示意,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只要运用恰当,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状态。这要求教师:1.要保持心理健康,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应一如既往,不上“情绪课”,同时心境要愉快,仪表要和善,始终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不要给学生以“厉害”的感觉,造成精神压力和压抑感。2.教学中创设和保持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以满堂灌来突出教师德中心地位,更不能以专制压服学生,造成他们的心理创伤。
转换与脱敏。所谓转换,就是转换那些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的环境、活动以及固有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达到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所谓脱敏,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接触或再植曾使个体产生异常心理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坚持转化与脱敏的辩证统一。例如,一些生性胆怯、性格软弱的学生往往关系密切,彼此相互影响,形成抑郁、低落、自卑自怜的心态,对此在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把他们分开的转换法,以阻止消极心理效应的蔓延。同时对这些胆小、怕露面、一上台就十分紧张的学生,还要运用脱敏疗法,可以让他在大会上发言不感到紧张为止,从而使学生逐渐脱离异常。
课堂教学与个人疏导。课堂教学一般应结合教学内容,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核心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修养。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随着个体学习的积累而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发展,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往往外化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在素养当中起到最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分类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
2.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是提高高中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取向看,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是:高中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3.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高中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己有经验来解决涉及与本学科相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特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它专注于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导和社会问题的呈现与认识等。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一是阅读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中,阅读是高中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高中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是识记能力: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高中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高中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高中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三是理解能力: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高中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高中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使高中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五是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高中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高中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1.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要想使得高中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教材或文本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形成有效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凡是高中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高中生读不懂、看不懂的知识。让高中生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并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识记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经过阅读后能够根据从相关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重点培养高中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做到由A及B;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引导高中生思考,让高中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教师可以先让高中生理解学习有关思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然后让高中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最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高中生积极地思考、争辩,点拨高中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4.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思政课是树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重要途径。思政课具有培养学生的全局性观念、辩证性理念与创新性思维、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功能,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其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教师才能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剖析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最早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并且逐渐于21世纪初形成理论自觉。当前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日趋深入,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日益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受到教育领域专各家学者们普遍关注,不同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阐述。相关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学者都阐述了独具特色的观点和主张。“叶澜对已有研究的归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如霍伊尔、富兰、佩里、罗清水等的理解;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如利特尔的理解;第三类认为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本文所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情感、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意识不断深化、专业情感不断升华、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生涯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隐性活动和显性活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剖析
1.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意识不断深化、专业情感不断升华、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包含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隐性活动和显性活动。
2.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
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段时间以来,这已经成为一些高校思政课的一种常态。学生为什么不欢迎,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讲课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说教意味浓而学科意味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仍旧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应付了事,忽视学生所想所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
综上所述,在倡导核心素养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只有实现专业发展,才能才能增强教学吸引力,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意识上的熏陶,养成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堂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日常教学实践为载体,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教学方式的选取与变革等内容进行有效探索。同时,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努力揭示隐藏于这些习惯背后的教学观念及行为是否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调整或改进。通过打破常规和学科边界的制度设计,引导教师突破学科局限,不断提高学科整合意识和跨学科合作能力;通过开展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与教师已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关系研究,使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有章可循,进而不断创生核心素养转化落地的新方法。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利用“共同体”这个群体场域的活动,通过互动对话、协同创新以获得自己的专业发展。通过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教师在群体组织中,通过与他人有效互动、协同,通过组织学习的过程,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从而更加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个人智慧和群体智慧,从而达到整个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与超越提升。例如组建打破时空限制的QQ教师网络互动平台,主动融入“网络虚拟”群体场域的教师个体,在“集体共享”观念的支持下,通过搭建QQ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教师互动和系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