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绿化建设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现阶段,国家已经把森林覆盖率纳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计划到2020年森林面积稳步增强,区域分布更加合理,林木树种结构逐步优化,森林苗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森林功能大大增强,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于此,各地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制订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关于如何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
2造林绿化将来的规划
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真制订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科学制订造林规划,防沙固沙、林地保护等规划,加强造林绿化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坚持全国动员的基本方针,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人才队伍,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提高造林事业的质量效益,从而保证我们的造林绿化目标能够快速有序地得以实现。
二、科学规划,提高林木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
首先,在栽培经营方面,以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基础,要做到以下方面。(1)更多地关注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更多地关注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2)森林培育逐渐走向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要。(3)森林培育定向化。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效益,在森林培育上要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比如,商品化的森林要更注重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公益林就要更看重它的观赏价值。(4)栽植后,要根据旱情和杂草生长状况合理进行幼苗抚育。对于杂草比较茂盛、旱情较轻的要采取松土割草抚育;对于杂草较少而旱情严重的只需进行松土抚育即可。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的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纯树种林的增加,森林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且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一旦引发灾害发生,将很难控制。因此,对于森林的病虫害要做好早期防治,把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放在第一位,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完善检疫设施,各部门协调工作,统筹兼顾,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将病虫害灾难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造林绿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我国的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一些较易造林的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造林绿化能治理沙化耕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同时随着经济林的逐渐成熟,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1)消除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特别是在近年来工业发展越来越快,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树木能净化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附固体颗粒,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方面有积极意义。(2)防风固沙,有效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沙漠的武器是风和沙,狂风肆虐,所到之处全部都变成废墟。要想抵御风沙的袭击,遏制土地沙漠化,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风一旦遇到防护林,速度可以降低70%~80%。(3)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大约为230亿t,至今仍在增加,这必将导致气温变暖及海平面上升。1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k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48kg的氧气。这对缓解温室效应意义重大。(4)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正在流失,处于枯竭紧缺的状态。而1hm2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储存3000m3水。造林保水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本世纪初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目标。
一、传统法律文化包含很多优秀成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的“混合法”模式;“无讼”价值观下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守法观念;司法中“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慎刑恤狱”的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的司法价值取向;法律的“集体主义本位”;“为政在人”的人治观;“亲民”的政治道德观;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古代行政立法、监察制度及廉政建设及历史上“变法”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包含着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二、中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
2.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先进的成分,例如前述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传统法律文化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我们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现成的本土资源,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西方学者能有如此真知灼见,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继承。
2.2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空中楼阁的事业,文化自身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任何一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的一切与历史传统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
2.3移植的法律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改造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其主要原因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使民众对移植的法律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减少推行的阻力。
三、法治建设中要利用好传统法律文化
3.1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时代抛弃的糟粕,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仔细地鉴别。对于其中的专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泛刑事主义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应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于其中含有的优秀成分,亦必须仔细鉴别,巧妙合理地予以运用。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我们曾有过许多失误,将精华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及将糟粕当作精华而奉行的错误都曾犯过。前者如近代第一代法律家在对待传统“混合法”的态度方面,“混合法”本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但是近代第一批法律家在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影响下,却认为法官“援引比附”(即适用和创造判例)是司法干预立法事务,有悖原则,故对“判例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法律制度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倒的形势。后者如从建国至今,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仍被许多人所奉行,将法律视为无产阶级“刀把子”的观念仍大有市场,针对社会治安的状况,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推行的“严打”竟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常规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现代法治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所有以上这些失误,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认识的浮浅与幼稚。
作者简介:黄书生(1973-),男,江西鄱阳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英语教学论;程坚(1983-),男,江西浮梁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练缤艳(1972-),女,江西兴国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化。
课题项目:201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环鄱阳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 (编号:10JY78),主持人:黄书生;2010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编号:10JY05),主持人:黄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67-03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加上创意元素而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1]。正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参与性及体验性,在当前注重个体感受的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内涵和认同感的创意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为我国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旅游英语专业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而开设的一门高职外语类专业,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式与途径。因此,研究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培养目标调整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内涵
人的创意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创意思维服务为特征,以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一方面掌握很强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又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2]。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指的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创意生产者、策划者、经营管理者。按照首都经贸大学蒋三庚教授在《创意经济概论》中给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属于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经营管理者两类,前者包括项目策划者、展览策划者等,后者包括景点管理、旅行社经营等。作为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意人才,应该是具有商业运作精神的人,能够整合文化旅游的各种资源,放大产业效益。换句话说,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素质,不但具有创意灵感,还具有项目运作能力,且具有管理协调能力。
(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素质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注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囿于传统,不盲目跟从,而是勇于进取,想象力丰富,善于把握新事物、新观念;目标明确,注重效率,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审美辨别力、沟通技能力、文化旅游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称其为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的创意特质。
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贯强调英语知识和旅游知识并重,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旅游业务技能并重,也提及了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原创精神、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应该被纳入培养目标中,而且成为目标的核心,成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一根主线,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人才的素质结构见表1。
二、强调创意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跨学科与综合取向
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引起课程教学的改革。如前所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兼顾英语语言文学、旅游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营销学、管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能力,在加强英语和旅游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课程结构上可以包括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尤其要注重选修课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资源优势,不但可以跨专业选课,还可以考虑跨学校选课,建立校际学分互认制度,实现跨学科和校际的资源整合。同时,在课程形式上增大课程的综合性,设计出融合课程、问题课程等。例如,涉外旅游营销、国际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等。另外,可以考虑专设创意学课程,强化科学技术类课程(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
不管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形式的调整,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感和创意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在多学科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选择、整合以及迁移等技能,锻炼提升其归纳推理、思考批判、价值判断、语言沟通等能力,并在不断地学会运用不同的学科视角与方式去思考问题之时,在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之中,更好地得到创意灵感,形成创意能力[3]。
(二)教学:思想性与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片面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思想性与文化性的趋势,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却缺少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学了“器”而没能领悟“道”,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意冲动,没有创意思维,无法产出创意。这样的人才无法适应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创意才是这些人才的生命。因此,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和旅游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提高其创意能力。
作为创意能力的核心的创意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反对不顾学生兴趣和潜能的灌输模式,而是要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个性教育。教学中应该秉承的原则是,文化知识的熏陶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兴趣导向的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项目研究模式教学等,例如以团队创作的形式将学生分配参与到整个项目全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在设计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专业的完整体系进行探究,使得学生在整合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方式上,重在启发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展示生动的图片、音像,以及涉外旅游企业岗位活动的真实案例。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为了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引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
以景德镇市为例。景德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陶瓷文化、古文化、茶文化和红色文化,尤以陶瓷文化闻名。景德镇陶瓷在器形和内容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美好和谐与人们崇尚美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陶冶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性格。体现独特陶瓷文化的陶瓷历史遗迹、瓷坊歌谣、民间故事、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制瓷技艺、陶瓷艺术和瓷味浓郁的弄巷街道及地方风情等都可以成为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校本课程内容。同时,囊括上述各方面内容、蕴含景德镇特色的陶瓷文化旅游英语应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全面深入地理解地方特色文化,比较与研究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理解范式,探讨其一定情境中最佳英文诠释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以地方文化为资源打造出创意旅游产品,才能有效地向境外游客传递出地方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促进产业的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性特质都要求课程教学紧密联系旅游实践,以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应选择涉外大酒店、景区、涉外业务较多的旅行社等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以建设,学生以见习、实习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综合技能和创意思维在真实情境中得到训练,而且通过检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在校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的动机,另一方面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旅游英语人才的胜任力。
三、创意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创意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着学生将来的职业竞争力[4]。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旅游行业的一些活动,与地方旅游行业协会或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了解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教师可以不断获得实践知识,并将这些一手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适应创意旅游产业,教师对产业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旅游行业活动中的创意实践经验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涉外旅游实践知识。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外语系的教师构成,因此不但要求他们接受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旅游课程知识,还得鼓励他们在上岗前取得行业相关的若干证书,例如外语导游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酒店前厅、客房、餐厅职业资格证等。但上述条件只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才有资格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
建设一支具有创意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在“创意经验”上下工夫。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内的行业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在高校与行业紧密合作的背景下,可以说创意型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产业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检验提升理论知识和形成提炼实践经验的平台,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不管是通过教师的直接参与还是通过人才培养的间接参与)。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在实践参与创意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支撑的模式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意经验。首先,高校教师应明确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立足于区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当前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要使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其次,高校可以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进行专题讲座等提高企业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到文化旅游企业挂职、担任顾问、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等,直接给予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另外,高校应以多种灵活的形式聘请文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到学校做讲座,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强和经营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也为高校教师获取更多创意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这对创意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日益勃兴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作出积极应对,在专业建设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融通,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性,实行个性教育,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创意双师型为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实践参与中积累创意经验,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只有在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中全方位地融汇渗透文化创意元素,才能成功地培养出符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书生.景德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1(10).
办理情况:目前,主干道绿化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现施工方正在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待项目竣工验收后,我局将积极向州林业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按照建议对新区绿化工程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二、关于“建议新旧城区沿河设置悬挂式花箱,栽植藤蔓植物和蔷薇、玫瑰等花木,以提升县城沿河一带形象”的问题。
办理情况:经我局和相关部门衔接,目前旧城区沿河公路正准备实施道路加宽改造工程,公路改造建设工程完毕后开展绿化规划及实施工程。
三、关于“建议旧城区各节点大量种植花草树木,步行街排水沟水泥盖上放置小型花箱,种植各种矮桩花木,推进珠市街和步行街形象综合提升”问题。
办理情况:“旧城区各节点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县政府已作安排,今年我县已投入资金近400万元,正在对旧城区各节点开展绿化建设。“步行街排水沟水泥盖上放置小型花箱,种植各种矮桩花木,推进珠市街和步行街形象综合提升”,经请示县委、政府研究不采用花箱,探索其他绿化美化方式。
四、关于“建议加大城市和乡村造林绿化后期管护力度,落实园林专业队伍,建立完善管理制度”问题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
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
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城市绿化是城市公用事业和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栽种绿色植物建造科学的植物群落及优美的景观,发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的作用,也是城市防灾设施之一。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憩、游览及科学文化的园地,对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有利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而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单细胞,是利用植物的特色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变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强、相对稳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是小区规划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小区绿化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将起到重要作用。小区绿化水平是衡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绿化水平。此外,小区绿化是房屋的附属设施,它具有房产附属设施的通用功能,即提高房产价值的作用。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我区的小区绿化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小区绿化现状
我区共有小区72个,其中新城区19个,老城区53个,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30%。属于旧城区改造的居住区应留足占总用地面积25%以上的绿化用地。但实际情况是我区大部分小区未能达到规定标准。除皇家帝苑(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和吉祥家园(绿化面积11.9万平方米)接近绿化指标外,其余小区均有差别。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某些开发商未对居住小区的立体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按照投资者、设计者的喜好,盲目地对小区进行绿地规划设计,并认为绿化就是种上花,栽上树。因缺乏监管,所植树木的规格达不到设计标准,以次充好,地被的种植达不到应有的密度。
2.监管单位监督不严,导致规划不能有效落实。每一个成功的景观案例,都是通过注重每一个细节来完成的。而有些小区在建设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开发商在绿化施工时随意性较强,景观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建成的小区中应合理安排空间,并对空地进行有效管理,坚决制止违章搭建的滋生和蔓延。同时加强宣传,强化居民的环境意识。
3.竣工验收时,园林等专业部门不能介入,否则绿化验收会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居住小区绿化作品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对居住小区进行绿化规划时,从选苗到现场施工,园林等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须亲自到施工现场指导,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目前,设计与施工都未经园林部门审核,严重影响了小区绿化美化的效果。
二、建议
1.政府重视,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把好绿化规划关,严格实行依法治绿,确保城市绿地建设数量和质量。为确保绿化到位,建议在开工前让开发商将绿化保证金足额交到相关部门,绿化施工时要由具有绿化资质的企业进行施工。
2.建议启动“绿色图章”制度。凡新改扩建工程,绿地率不达标不得开工和验收,即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必须经绿化部门审核,绿地率、绿化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省、市有关园林绿化标准要求的,加盖绿化规划设计审核章(即“绿色图章”)后,建设单位方可办理该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此举将有效遏制开发商为了多盖房子而压缩绿地的行为,即使开发商擅自更改绿地用途,业主维权时也有据可查。在城市建设中实行的“绿色图章”审批制度,使城市绿化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莆田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分析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中部地区,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泉州市的德化县和福州市的永泰县,南连泉州市,北邻福州福清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背山面海,西北部多为山地,中部丘陵,东南部平原与木兰溪、延寿溪、秋芦溪构成了水乡,自然气候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暖热湿润,春季潮湿,夏、秋常伴台风,冬季短暂。
2.1首选乡土树种,考虑适地适树
莆田市是“荔城”,现存的荔枝树不仅树龄大,而且枝繁叶茂。为此莆田市园林局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有意识的保留了大部分的荔枝林,并建设了相应的绿道、小游园等,形成莆田特有的荔枝林带。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荔枝作为乡土树种既能适应本地环境,又能体现“荔林水乡”特色,自然是行道树的首选,为了丰富植物景观,提高整体的绿化效果,同时选择地方适应性较强的盆架子、凤凰木、重阳木、鸡冠刺桐、水石榕、海南蒲桃、红千层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2.2速生、慢生树种混搭,常绿和落叶配合
为了尽快达到绿荫效果,道路绿化时可采用速生树种,但考虑到近、远期的绿化发展,应混搭慢生树种,这样当速生树种经过10~20年的生长逐渐淘汰时候,慢生树种的绿荫效果正好显现出来了,可以避免道路绿化景观因树种凋零而造成绿化空白,避免脱节。要使道路四季有绿,四季成荫,自然不能单一种植落叶树种;要使四季有景,也不能单一种植常绿树种,须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不同树形、不同色彩、不同季相变化相互辉映,丰富城市道路的整体景观,如荔涵大道(城厢段)行道树种植,以常绿的小叶杜英和落叶的木棉互相配合,下层增加一些灌木球及地被,使植物配置更具层次感,营造大气的道路景观效果。
2.3丰富道路景观,加强观赏效果
近年来,莆田市城市道路绿化改变过去单层乔木的结构方式,采用以乔、灌、地被相结合的复层结构模式,植物群落式组团,形成大绿量的绿化气势,达到了四季有花、季相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种植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规则式种植,而是采用自然式或者是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多花、多彩、飘香的花灌木或孤植、丛植,如金叶假连翘、黄金榕、扶桑、彩叶扶桑、美蕊木、三角梅、非洲茉莉、海桐等;或群植,如月季、龙船花、红花继木、变叶木、鹅掌柴等,以此来增加道路景观的垂直层次感。同时为了避免露出裸土,在绿化种植时,结合地被如翠芦莉、大花芦莉、一串红、矮牵牛、萼距花、合果芋、银边沿阶草等,突出强调多层次、多韵律的植物特色。如莆田市城港大道绿化种植,采用自然组团式种植手法,选用铁刀木、尖叶杜英、黄槿等乔木,结合夹竹桃、桂花、日樱等花灌木,打造多彩多韵的缤纷绿廊。
3莆田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莆田市中心城区的道路为早期建设,人和车流量较大,道路两侧建筑物多,人行道较窄且经常被占用做如摩的揽客、停车、商铺扩展、临时摆摊等其他作用,绿化带窄,行道树多为单层乔木结构,生长环境较差,人为干扰因素严重,行道树生长状况良莠不齐。
3.1部分道路树种单一
在行道树的配置上,中心城区多以常绿树为主,如芒果、高山榕、荔枝、羊蹄甲等,一街一树,树种单一,间距也比较小(如文献路凤凰木间距5m等),缺少花、色、叶、香植物的互衬,道路景观比较单调,绿荫效果一般。同时单一的树种也不利于形成生态循环,病虫害的防治等[3]。如莆田市胜利北街,道路两侧仅有2~3m人行道,整条街以高山榕为行道树,树间距约为5m(部分路段不足5m),树池约1.0m×1.0m,由于树池面积狭窄,许多高山榕的根不得不延伸到了路面,对城市道路、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绿化改造提升难度大
由于涉及具体的经济、交通问题,莆田市近几年在道路改造时,虽然路面变宽了,但绿化反而减少了,如莆田市步行街附近道路的“白改黑”,为改善交通,原先绿化带所在的位置被拓宽成了路面。目前,莆田市城区部分道路如东园东路,拆除掉防护栏杆,将人行道上单独的行道树圈进去,建设宽约3m的绿化池,但由于中心城区人行道空间不足、车流量不断变大、交通日渐拥挤等原因,除了新建的道路,中心城区的旧路无法完全改造,如胜利北街,只有在东桥头部分正在改造,其它部分有的地方只刚好够行道树树池,有的地方有台阶,有的地方又被市民占用,并不适合改造;且部分市民对改造提升绿化可能影响交通出行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3.3管理不全面
虽然现在市民对环境的要求日渐提高,政府也加大了园林绿化管理力度,但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欠缺:①一些市民意识不强,破坏绿化成果(如文献路行人踩踏,学园路部分行道树因影响沿街商铺而被“剃头”,天妃路垃圾焚烧等);②防风防灾工作不足,莆田市夏秋台风多发,容易造成树木伏倒,有的甚至连根拔起。如2013年台风“谭美”、2014年台风“麦德姆”,都给行道树(文献路的凤凰木、荔园路的黄瑾)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伤;③其他还有人员不足、技术力量断层、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4莆田市道路绿化建设改造提升的建议
4.1科学规划道路绿化设计,优化现状道路绿化
4.1.1重视道路绿化规划
在以后的道路绿化建设中,重视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加强对现状(如道路建设情况、绿化情况、交通情况、人流量、周边用地性质等)和已有规划(如城市未来发展规模、道路未来建设变化、绿地系统的要求、城市文化氛围建设、周边用地情况的变化、已完成的道路规划等)的分析,预留足够的人行道空间,以长期稳定的执行为目标,选择适合的树种,以一路一树一景为目标,打造特色道路。
4.1.2将道路景观与周边景观、地方特色紧密结合
在道路绿化规划建设时候,建议打破道路景观单独成景的单调,多与周边的景观进行互动,结合道路走向、建筑等形成对景、借景等。如政府建筑两侧道路绿化可互相对称,形成对景,重点衬托政府建筑;在工艺城等有明显建筑特色的四边道路绿化时,乔木可选择常绿的红木树种铁刀木,在工艺城前面可选择如双荚槐、黄瑾、小叶紫薇等乔木,不仅颜色上可相呼应,还可将特色建筑借到道路景观中来,形成借景。同时建议道路绿化规划建设时,注重地方文化特色传承,通过结合路灯、雕塑、广告牌、公共停靠站等园林小品、建筑的布设,彰显出地方特色。如泉州惠安县为“雕艺之乡”,它的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每隔数米就有一座石雕,不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体现出惠安的特色文化。
4.1.3加强对现状道路绿化的优化和管理
莆田市中心城区旧路道路绿化方面,应尽量通过增添观花、观叶的乔木、灌木、地被的方式,进行整体的改造提升。鉴于现实因素,目前不能改造到位的路段,建议保留现状,但要加强人行道空间管理、树木保护和养护等方面的控制,保持人行道的畅通,保护住现状的绿地不再减少。同时建议根据现状适当加宽树池,并种植些地被,尽可能的优化现状绿化;也可考虑结合城市夜景添加植物夜景设计,增加道路景观的趣味性。
4.2合理控制交通岛的植物高度,及时修剪
4.2.1交通岛绿化宜疏朗开阔
交通岛的主要功能是诱导交通,控制车流行驶路线和保护行人安全,它的绿化除了美化市容外,还起到分隔道路空间界限的作用,因此交通岛的绿化要服从交通功能,优先保证足够司机的安全视距。但视距与车辆行驶速度有关,而视距三角形(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限界内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都不宜出现,因此一般交通岛绿化都会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目前莆田多采用简洁图案式种植方法,虽然避免使用乔木,但建议也不宜孤植过高的灌木,尽量采用比较低矮的灌木,并注意搭配色彩变化,减缓司机眼睛疲劳,但也不能过于丰富,2~3个变化足以,以免司机分散精神注意力。
4.2.2道路绿化应避免形成通行盲区
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蓊蓊郁郁固然美丽,但如果一些植物因种植间距不足,过分密集,并伸垂到道路上如莆田市延寿路部分路段上的鸡冠刺桐,反而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如不自觉的碰刮树枝,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司机和行人低头躲避低矮树枝等;特别是两侧连接城市支路的市政道路,若因浓郁的道路绿化遮挡了视线,司机不能及时发现支路路口是否有车辆驶出,则容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建议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绿化带,应采取通透式配置或采用从中间到两端的弧形种植方式过渡成较低矮的植物,同时建议在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中,注意及时修剪植物枝叶,保持安全视距,避免对交通设施产生影响,确保城市道路经过绿化后,能既美观又安全。
4.2.3加强政策宣传,落实奖惩制度
鉴于人为破坏道路绿化现象屡禁不止,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强宣传,把道路绿化的重要性、作用、举报奖励措施、破坏后的惩罚措施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广为宣传,并通过道路监控、举报电话和信箱、多部门联合执法、区镇街相互配合、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等手段,加强绿化管理,尽力将人为破坏道路绿化的现象降到最低。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年降水量不足420mm,而蒸发量却高达1490mm,有限的降水量大多集中在7—9月,其降水量是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地表径流量9600万m3,年可利用地表水仅200万m3,现库容约2万m3,但大多数为碱性水,不宜浇灌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其森林覆盖率仅为7.9%,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1西吉县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的必要性
西吉县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其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而西吉县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县城及周边地区(县城南山及山系、北至北山及山系,东起夏寨路口、西至袁河,面积大约50km2)的造林绿化工作,单纯从这个范围的居住人口来讲,在这不足50km2的土地上承载着10多万常住或暂住人口。因此,抓好该区域的造林绿化,为西吉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其直接关系着西吉县的形象,因此改善县城面貌,加快县城及周边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神圣使命。总之,加快县城及周边造林绿化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必须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精心组织,真抓实干,早日实现“生态园林县城”,着力促进全县林业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2造林绿化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县林业、建设、财政、发改、教育、扶贫、交通、卫生、水利、农牧、科技等部门通力合作,巧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了对县城及周边地区的造林绿化力度。先后绿化建设和正在绿化建设了北山公园、秀山路、滨河路、迎宾广场、体育广场、迎宾路南坡面、新二小后秀山路北面从短岔沟至水泵干沙河山坡、沐营梁,着手绿化了县城各中小学校、机关单位及各街道小片空地。累计完成绿化面积达466.67hm2以上,勾绘毛面积近666.67hm2;新栽树种有云杉、油松、樟子松、刺柏、圆柏、块柏、河北杨、樟河柳、国槐、紫叶李、丁香、水腊、连翘、紫叶矮樱、白桦、火炬树、柽柳等多达30多个树种;既有四季常绿的针叶树,又有季节性展叶的阔叶树;既有高大挺拔的乔木,又有点缀组团的灌木;既有西吉县培育的乡土树种,又有适宜于该县气候特征的引进树种,西吉县城及周边已初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观。北山的常绿针叶树自2008年试栽至今已栽植近2万株,成活率在90%以上。
西吉县城及周边已造林绿化或正在造林绿化的面积不足7km2,森林覆盖率10%左右,造林绿化任重而道远。县委、政府已吹响了“西部大开发、西吉要奋进”的号角。同时,县委、政府两办“关于印发《西吉县机关单位义务植树实施方案》的通知”(西党办发[2010]116号)和“关于印发《2010年秋季县直机关单位义务植树安排意见》的通知”(西党办发[2010]159号)文件精神明确了以县城南北二山为轴,辐射南北二山沟道绿化治理的主导思路,把县城及周边造林绿化摆在了突出重要位置;安排由林业局、发改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水务局、教育局、卫生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完成县城周边短岔、老虎沟、南台、杨家湾、泉儿湾、高同共6条沟道138.67hm2的绿化任务,绿化树种以四季常绿针叶树及柳树、丁香等乡土树为主,力争2~3年见成效;目前,财政、扶贫、水务等部门已启动实施,开始了大面积的整地工作。2010秋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亲自在北山义务植树基地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拉开了新一轮县城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的大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有力促进了县城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进程。
3对策
今后,应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以“西部大开发,西吉要奋进”的精神,着力打造生态园林县城;以县城及周边50km2土地为载体,以增加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进一步拓展绿化领域,实现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加快县城生态园林化进程。
3.1加大北山公园的建设力度
随着县城居民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能够在工作和劳累之余尽情呼吸自然清新的空气,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散步,在满是花草的公园休憩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北山公园的建设力度,对部分常绿树种稀疏地段进行加密,合理配植游步道树种,并加种一些花卉,如七叶花等;对部分尚未栽植的地段在取得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合理配植树种,在不同地段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使北山春、夏、冬三季有绿色,秋天呈黄、红、绿相互衬托的色绸;再加上一些广场、游步道路灯等,将北山公园真正打造成西吉人民休闲娱乐的一大场所和晨炼场所。
3.2对重点山坡进行绿化
在财政、发改、建设、卫生、水务、交通、教育、扶贫等部门建设6条沟道的同时,建议再由农牧等一些有实力的部门承担重点山坡的绿化任务,进一步形成部门个个抓绿化、人人参与搞绿化良好氛围。对县直其他一些部门(单位)在北洼坪梁义务整地的地块(已由林业局栽树绿化),建议由水务部门引水上山,以保证绿化到山顶,并对延伸后的秀山路以北山体进行全面绿化,并确保苗木成活;做到环绕县城公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山体就绿到哪里,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1-2]。
3.3搞好机关庭院绿化建设
一、宜林荒山现状及分析
十召开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荒山绿化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我县生态文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县国土总面积176.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8.2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2.79万亩,疏林地面积5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4.02万亩,未成林地面积9.67万亩,宜林地面积16.37万亩,苗圃地面积0.25万亩,辅助生产林地0.15万亩,四旁植树总株数278.33万株,森林总蓄积量5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2.88%,林木绿化率22.22%。宜林荒山重点分布在古韩镇、下良镇、虒亭镇、北底乡、王村镇和上马乡,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对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初步思路
林权改革后,由于后续配套政策未能及时衔接,林权户空有林权之实,没有造林绿化之力。仅靠政府单方面推进荒山绿化,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在调研和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思路为: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配套,企业投入,指标置换,全民参与,多元经营”的指导思想,打造“政策化扶持、企业化经营、多元化开发”的荒山绿化新模式。
三、实施内容
1、总体布局。
按照“分片区安排、分重点布局、分年度实施”的要求,2013年已经完成5.78万亩;2014—2017年分别每年完成3万亩。用5年的时间着力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挥的荒山生态网络体系。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真正实现“山上绿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生态建设目标。
2、布局原则。
①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注重规模的原则,根据各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林(药)草间作,实现优质高效。
②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从我县实际出发,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林业政策。
③坚持生态优先、产业支撑、增加收入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持和带动生态建设。
3、栽植模式。
——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议采取“大坑大水”栽植模式,坑大能保证增加一定的土壤厚度,积水保墒。建议栽植干果经济林为主,树种选择主要有核桃、红枣等。
——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建议采取“条带栽植”和“零星栽植”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最大可能增加绿化面积。建议栽植阔叶树、风景树等混交林为主,树种选择主要有杨树、柳树、枫树等。
——在土壤条件很差的石质山区,建议采取“大鱼鳞坑”栽植模式,大鱼鳞坑能较好的蓄水保墒,增加土壤厚度,成活率较高。建议栽植灌木林和针叶树为主,树种选择主要有侧柏、刺槐等。
4、运作模式。
按照企业经营为主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四类经营主体:
第一类:企业经营。我县作为一个工业大县、煤炭大县,境内大量煤焦企业,既有减排治污的义务,又有恢复生态的责任。因此,可以要求煤焦、化工等为重点的碳排放企业主动经营,成立专业队伍绿化荒山,建设企业林、环保林。可以将企业用地指标、污染排放指标、年度考核指标、生产量与荒山绿化面积挂钩。比如绿化荒山100亩可新增用地指标0.1亩;年度考核中造林面积不达相应指标责令停产等,硬性分解任务,实行“捆绑”审批。
第二类:专业合作社经营。扶持林业专业户建立合作社,带动群众绿化荒山。实行培训、补贴、奖励“三位一体”予以大力扶持。比如重奖在绿化荒山中成绩突出的集体、企业和个人,提拔重用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等。
第三类:农民自主经营。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荒山绿化。把林权改革后确权到户但没有经营能力的荒地,通过合法流转再次集中起来,在确定经营主体和规划设计后,划分区域,划定班号,制定优惠条件吸引广大农民参与绿化。比如鼓励农民“认养”,在负责保栽、保活、保管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种养经济,收入归农民所有。
第四类:招商引资经营。开放经营吸引外商参与绿化荒山。结合生态旅游开发、经济林、林下经济种植、特色种养殖业等招商项目,将荒山绿化作为谈判条件,折抵费用、吸引外商。
四、存在问题
1、资金问题。按照目前市场的苗木费、人工费和管护费来讲,荒山绿化每亩的费用约需20__元,还需要专业队伍来完成,否则只能是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因此,全县绿化荒山的资金需要投入至少4.5亿元,仅靠财政投入很难推进。
建议:县政府建立和完善“财政拨,部门筹,煤炭补、社会集,劳务代”的造林绿化多元融资渠道。①用好吨煤10元生态恢复治理金;②企业投资绿化,分包山头、分包荒沟;③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企业、集体、学校、单位全民上阵,大搞绿化;④广泛推行“谁开发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政策,探索完善多元化生态建设投入机制。
2、政策问题。虽然林权改革后,群众对林改政策一致拥护和赞同,但由于后续配套政策不完善、不到位,造成群众造林积极性仍然不高。多数群众认为绿化荒山短期内“只投入不产出”,农民习惯于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搞荒山绿化一无资金二无时间三无技术,顶 多是在栽树季节种几棵算几棵,形不成规模,谈不上效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
建议:县政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让广大群众明白绿化荒山的重大意义;其次出台相关政策,①林地流转政策,结合林权改革,完善后续配套政策,让没有能力自主经营的林地再次流转集中,形成规模;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荒山绿化补贴政策,因地制宜,分标准、分层次、分形式补贴到户。
3、机制问题。一些林农依据优惠政策或托关系、找熟人,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了承包权,但开发建设后,都不完全履行合同,各业干扰,你栽树、我放牧、他养蛙,谁也没发展起来,势必造成资源浪费。活化机制,注重管理才能确保荒山绿化建设取得成效。
建议:①大胆创新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民营林业。鼓励农民承包荒山荒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林权确定、请示砍伐指标、收取砍伐费用等方面予以明确和优惠,使他们安心生产、大胆发展,促进荒山荒地合理利用;②健全考核机制。重奖在绿化荒山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企业和个人,提拔重用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③完善政府花钱买绿机制。比如农民植树经过三个生长期,经验收合格后,县政府每亩补助1000元(第一年400元,第二年300元,第三年300元),三年验收合格后,列入国家、省、市公益林管护范围,每年每亩补助100元管护费。
五、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大荒山人工造林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水土保持、土地管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政策及造林资金补助政策。对于新营造的干果经济林,继续完善《关于进一步发展以核桃为主干果经济林的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