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扶贫资金的审计案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扶贫资金是国家从财政中固定拨款用来帮助贫困山区或者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的一种资金,主要用来帮助人们改变困难的生活情况,发展生产和生活。现实生活中扶贫资金的使用存在很严重问题,例如挤占挪用扶贫资金,套取扶贫资金用于,以建设“农贸市场”为名多次申请扶贫资金等,这些导致真正需要扶贫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基于这种现状,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显得格外必要。
一、扶贫资金审计的重点
对扶贫资金的审计非常重要,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知道重点部位,这样才可以高效的对其进行审计,将扶贫资金使用的更加合理科学。
(一)重点抓住扶贫项目立项、审批过程的审计
扶贫资金一定要运用到真正的扶贫对象或者项目中,只有将这些资金运用到正确的人身上才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审计法》对扶贫立项环节进行审计和监督。审计人员要将这些扶贫项目和国家所规定的扶贫要求进行认真核查,对立项和审批过程进行详细检查,这一环节是扶贫资金合理科学使用的起点和关键。
(二)重点抓住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审计监督
扶贫资金是在乡镇扶贫项目立项之后由国家从财政中专门拨出的一笔资金,它从中央达到乡镇,由乡镇地方官员按照国家确定的扶贫计划流转到具体人或者具体活动中,扶贫资金由上级流转到乡镇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贪污和私吞等情况,例如某省主任段某某将村里扶贫资金贪污入狱10年,某村原党支部书记等6名村干部虚报、挪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专项补助项目工程款10万元,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将重点放在扶贫资金的流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对每一笔资金支出去向进行核查,应该对资金支出的金额进行记录和备份等,对这个资金流转过程进行审计监督是减少腐败的重要一步。
(三)重点抓住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性审计
扶贫资金最关键的作用是帮助人们群众改善现有的困难生活,帮助他们可以脱离贫困,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审计资金的使用效益,只有保证资金确实有效益,那么这样的资金支出才有价值。例如2006年,国家在包括宁夏在内的14个省区进行“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试点完成以后对其结果进行审计,发现互助资金起到了缓解资金不足和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扶贫资金的使用性效益主要是指资金是否真正对人们有用,是否运用到关键的部位,解决了真正现存的困难,对资金使用效益性审计是评估资金非常重要。
二、扶贫资金审计的方法
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是将资金运用到正确位置的关键,因此要进行科学合理审计必须掌握一套合适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
扶贫资金审计是对其使用情况结果进行审计核查,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这一过程一般是对其扶贫资金使用整个流程进行审计,在这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所谓的专项审计调查,是整体审计过程中的某一个局部进行详细调查,例如对扶贫对象真实性进行审计核查,对扶贫资金分配情况进行审计,对扶贫资金流转过程科学性进行审计等,这种专项调查对增加审计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收支真实性与预决算审计相结合
扶贫资金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在这个审计过程中,就是要对扶贫资金支出的去向和真实性进行审计监督。预算是活动项目进行之前根据现实情况运用科学程序进行估计出的资金总额,决算是整个活动进行之后,根据在活动进行时所消耗的资源,计算最终的资金总额。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对项目的预算和决算进行审计,确定经费使用合理,同时可以保障扶贫进行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三)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审计活动进行之后,审计结果应该对扶贫资金使用有误之人有所惩罚,扶贫资金使用之人应该附有相应的经济责任,例如如果有贪污浪费的情况,就应该有职位上的惩罚,停职或者降级等,例如某市三起扶贫资金贪污案例,案例中相关人士都进行处分或者送往司法机关,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扶贫资金项目使用者真正负责任。
(四)与计算机软件审计相结合
计算机现在在各个行业使用特别频繁,在扶贫资金审计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储存、计算和汇总等,最终建立扶贫资金数据库,例如在某省扶贫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中计算机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方便资金的查询和分析,使审计更加快捷和科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扶贫资金是一笔用来帮助贫困群众的资金,对其使用情况的审计非常重要,我们要对其立项审批过程、资金流转过程以及效益性进行重点审计,同时采用专项调查和计算机等方法,希望对扶贫资金审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二、资金的整合和监管情况
2016年-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9118.3383万元,其中2016年8511.12万元,2017年32446.3334万元,2018年18160.8849万元。
2019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810.65万元。
在资金监管方面,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抓细制度建设、抓好资金筹措、抓准资金投向、抓严资金管理、抓实监督管理、抓紧问题整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细制度建设
——出台了《炎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炎政发[2016]18号)文件,成立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度统筹方案的确定、项目实施、督办检查、验收考评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制定统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财政资金有序统筹、有章可循。
——制定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法发[2016]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了《炎陵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20项;省级层面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资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化四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外)等19项。
——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先后下发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75号)和《炎陵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炎扶发〔2016〕2号),就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审批、拨付、管理和监督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简化资金审批和报账流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财政评审每2个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
(二)抓好资金筹措。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应整尽整。
(三)抓准资金投向。严格按照《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农〔2017〕21号),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2017年明确统筹整合的资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实定资金、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原则。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转移就业、农户补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项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两个方面。
(四)抓严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人、专户、专账核算。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依据下达的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项目文号、项目地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资金规模、支出金额等要素,建立了项目资金使用台账。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县级方面,炎陵县涉农整合年初方案、调整方案和全年下达的整合资金计划均在炎陵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长期公示。村级方面,村级实行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透明度。在贫困村村部设立脱贫攻坚公示专栏,明确专栏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项目、贫困对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内容,同时公布项目监督单位及监督电话,并留影像资料备查。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让全县相关财务人员、扶贫帮扶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知晓熟悉财政扶贫政策。
(五)抓实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纪律监督。扶贫、财政、审计每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县人民政府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当月各个项目进度排名倒数第一及整体进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扎实开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每月下乡镇财政所,对乡镇扶贫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核查,指导乡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掌握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态,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六)抓紧问题整改。一是严格按上级要求抓整改。三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多次对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各类问题,县财政局根据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要求相关单位按时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抓整改。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审计组,对所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县直单位、乡镇、部分村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反馈给相关单位,相关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县财政局组织局纪检、监督股、乡财服务中心对所有贫困村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一个一个核实,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将核查结果及时报告省财政厅。
三、统筹整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县始终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举全县之力朝着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初始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16.57%,贫困村66个(建制村合并后调整为54个);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户22881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过市初审;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均为“零反馈”;8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宣布脱贫摘帽。主要围绕“五个字”做文章:
(一)驱“贫”——让产业收入多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环三大版块”旅游格局,炎帝陵创5A进入冲刺阶段,标语博物馆成功创4A、云上大院成功创3A,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412家农家乐加速发展,帮助5600名群众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万元。绿色农业方面。“一带八基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阵地”,带动6096户18846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特别是炎陵黄桃连年产销两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生态工业方面。“一区两园”扩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业集中区进入全省园区综合排名20强。把握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机遇,成功引进欧科亿、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3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预备上市企业,入园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安置就业1.4万余人,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治“穷”——让内生动力活起来。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心更热、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贫,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通过教师进村入户比对确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做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条件改善“一所不差”,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1人因贫辍学。“扶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 帮助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生态护林员、生态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728个,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让基本保障强起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政策始终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人口叠加。保障“房子”。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定户、定点、定标、定期、定责、定业的“六定”举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4户4013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统”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27户,其中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2543户;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成6122户农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栋闲置、废弃、空心破败的农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形成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险、特殊医疗、便民服务“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5452人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分类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保障“底子”。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349户2940人,其中兜底对象294户516人,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网。实施生态扶贫,投入补偿资金6568万元,让贫困群众既守住身边的“绿水青山”,又从“金山银山”中分享红利。
(四)提“质”——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实施“六大工程”,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畅了。投资14.59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161.5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8.22公里,危桥、渡改桥25座,客运站场224个。饮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3.67亿元,10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网络更发达了。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全覆盖,农户100%通生活用电,农网改造全面达标,51个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环境更优美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8%,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及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文化更丰富了。全县人均文体设施面积2.07㎡,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体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更兴旺了。纳入全省“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39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星级乡村旅游点42个。
(五)担“责”——让结对帮扶实起来。全面压实“五个责任”,严格遵守“五项制度”,坚决兑现“五个不论”,结对帮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贫困村、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干部全覆盖,累计开展“大走访”21.46万人次。“心入”,3641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三同五好”2.59万人次,成为最感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深入”,根据“贫困户所需、帮扶干部所能”,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帮助贫困户实现各类“微心愿”2.16万个。“大走访”经验获省委《工作情况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农整合资金中农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全年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243个村,总投入达5815万元(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63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18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805万元实施187个村,市级财政配套540万元实施36个村,区县筹集财政资金290万元实施20个村。截止11月底,省级第一批50个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省级第二批135个村、市县筹集资金实施的56个村建设任务已完成70,省年底追加的2个重点扶持村正在抓紧编制实施方案。预计今年24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在项目区新建和维修公路40条168km,桥涵52座,人马驿道9条25km;建成输电线路49件125km,配套变压器34台;建成三面光水沟27件101km,人畜饮水管道119件542km,水塘(池、窖)550个8155m3;新建沼气池340口,节柴灶191眼;发展经济林果1.5万亩,特色作物1.16万亩。引进推广优质种畜禽1.26万头(匹、只)。开展科技培训267期1.16万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使13410户56031人受益,新增灌溉面积2202亩,改善灌溉面积11610亩,新增基本农田地3220亩,解决1.9万人、4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1005户4169人用电、521户2287人的生活能源,820户3450人通路困难。项目区贫困群众新增粮食361万kg,农民人均增收191元。项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在三个省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输出质量和效益。**年度1200人的培训任务已全部完成;**年度市级、宁蒗、永胜3个基地将培训2200人,每人补助800元,共投入财政资金176万元。目前**年度培训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培训质量,市级财政补助20万元。其中:每个基地6万元,奖补经费2万元,为三个基地开展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确保了培训质量。经过基地培训并取得技能证外出就业人员,月收入大多在1**元以上,实现了脱贫梦。二是认真做好引导性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工作。今年,省下达我市引导性培训计划5**人,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其中:宁蒗县2**人、40万元,永胜县3**人、60万元。为实施好这一项目,市、县扶贫部门对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并负责输出就业工作,两个县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将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面完成。三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配合农业、劳动等部门,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培训,积极协调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今年全市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全部完成后,预计新增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输出7200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扶贫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充分发挥扶贫信贷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到户贷款对贫困农户的瞄准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村发展产业和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20865万元:
一是发放小额信贷9**万元,覆盖381个村委会、8113户33309人,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7.2万亩,养殖业4.6万头,扶持加工业24个。二是投放信贷扶贫贴息贷款10500万元(其中:1**万元以上项目4个共8**万元,1**万元以下项目6个共2500万元),集中扶持了××三川火腿有限责任公司、××红土地天然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宁蒗女儿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玉龙县拉市万强综合经营部、华坪县升华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坪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牛奶有限责任公司、永胜滇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益多乳业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继续积极稳妥的抓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发放村级互助资金200万元。其中:永胜100万元,在4个乡7个村小组实施;华坪100万元,在2个乡10个村小组实施。通过无偿投入、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民管民用、民受益的方式,增加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积极争取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年度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为350万元,项目批复后,将实施鲁甸乡中药材产业扶贫、宁蒗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等6个项目。
(四)实施易地开发扶贫,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一是切实抓好**年度1200人易地开发扶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贫项目的扫尾工作和验收。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年2**人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年,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开发项目2**人,财政扶贫资金1**万元。其中:其中:宁蒗县1**人500万元,永胜县175人87.5万元,玉龙县230人115万元,华坪县445人222.5万元,古城区150人75万元。各区县前期准备工作充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可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完成。项目实施结束后,将建成安居房400套3.3万m2;新建公路3条2.8km,维修公路8条29km;人畜饮水工程22件,饮水管道40km,配套水池26个248m3;建成输电线路10件17km;建成基本农田3100亩;新建节柴灶251眼;发展经济林果1600亩;举办科技培训20期1500人次。易地安置的2**人年总收入可达3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实现1300元,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及时与各挂钩扶贫单位签订了挂钩扶贫责任书。中央、省级机关10个部门继续挂钩3个重点县,全市102个市级单位、390个区县单位挂钩帮扶到村。今年全市社会扶贫投入1159万元。其中,市级各部门挂钩配套159万元;其他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捐款捐物折资约70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项目10个,投入300万元。在贫困地区建成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解决了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帮助贫困地区增强了发展能力。
(六)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年,省级财政投入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资金100万元(古城、华坪各50万元),县级配套1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28.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85万元,社会帮扶5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3万元(从小额信贷资金中安排),总共投入624.5万元。分别在古城区金山乡贵峰村、华坪县中心镇龙洞唐家营实施。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1.金山乡项目将建设“开南研习所”红色教育基地一个,安居房5户,沼气池50口,公路10公里,发展经济林果1500亩,科技培训12期600人次,项目建成后覆盖老区1962户农户8007人;2.龙洞村唐家营项目,将种植核桃500亩,改建公路1件1.5km,建人畜饮水工程管道6km、5m3水窖40口,建陈列室1个,砖混结构学校一所,房屋改造29户、新建安居房4户,沼气池15口,改厕、改厩33户,标志碑1块,小额信贷51户。建成后使唐家营片区2个村民小组共51户224人基本解决温饱,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七)集中力量,开展整乡推进试点
今年,我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总投资7422.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整合资金6822.8万元,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实施时间从**年4月至2011年4月。目前,省财政已下达资金300万元。市县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组织力量编制上报规划,严格按年度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顺利开展:睦科至松坪沥青硬化路面工程全线施工;完成生态树种植任务;永红、米厘和撒坝子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已完成;睦科至松坪35kv并网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工程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并完成了变电站选址征地工作;完成四个村委会70km人饮管线的铺设及部分配套水池建设;完成2**0亩核桃种植打塘工作;完成花椒种植的地块落实,正组织群众进行栽种;种植魔芋1514亩;完成中药材种植2017亩;建成生猪养殖合作社;松坪乡生态鸡示范养殖场,完成三通一平和主体房屋建设等工程;圆满完成1161户村村通电视播放器农户接收器安装工作;沼气池建设已全面动工。
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松坪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松坪乡经济社会将得到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性跨越。
(八)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年度投入财政资金12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200户,每户补助6**元。其中,宁蒗、永胜各100户6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九)加大扶贫宣传和统计力度,营造扶贫开发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了扶贫开发成绩,报道了扶贫先进经验,树立了扶贫先进典型,反映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确保扶贫宣传的内容既真实准确,又富有时效性。全年由市、县电视台播出扶贫开发新闻、专题9次,编撰××扶贫开发信息16期,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投稿并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共1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宣传工作氛围,进一步扩大扶贫的声势和影响。
同时,继续开展好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统计、贫困村监测统计、灾情统计等统计工作。
(十)加强自身建设,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注重思想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重视检查剖析,找准并解决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全办干部职工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学习实践与扶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班子领导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了以“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全体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建立和完善了学习、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等15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约束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强化了监督管理。
四是严格开展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树立了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严格按要求开展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全年公示、通报有关事项20余条。
五是按要求开展了纠风工作,对扶贫资金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参加了政风行风热线,认真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办主任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和全省州市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扶贫进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强化管理,实行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各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订了**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与市直挂钩扶贫牵头单位签订了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状,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扶贫项目和挂钩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区县扶贫办领导分工落实到乡镇或项目上,做到件件项目有人抓,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监管。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我办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严格实施《××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市扶贫安居工程管理办法》等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就位资金。县、乡都设立了扶贫专户,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加强扶贫资金的中期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协调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分配计划、项目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都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竣工后又在项目实施地建永久性标志牌,标示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市财政、各区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的沟通,对各区、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协调,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就位和专款专用。
(四)以思路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树立大扶贫理念,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项目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逐村逐乡推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扶贫思路、扶贫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年国家已将扶贫标准调整为1196元,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低保政策。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我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绝大部分贫困村生存现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在扶贫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的前提下,要实现到202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投入的力度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总体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自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投资标准明显偏低,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四是产业扶贫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
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个别地方和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认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已缓解,大扶贫格局已形成,农村低保制度已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已不太重要。有少数干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不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根据当前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
**年全市计划实施整村推进250个村,其中:积极争取省级整村推进计划200个村,市、县安排实施50个村。一要尽早做好村级规划,编制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要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的综合效益,打牢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经济发展两个基础。
(二)加大力度,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经济形势好转的良机,充分发挥3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把开展对贫困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年3个基地计划培训2500人,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引导性培训5**人,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全年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243个村,总投入达5815万元(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63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18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805万元实施187个村,市级财政配套540万元实施36个村,区县筹集财政资金290万元实施20个村。截止11月底,省级第一批50个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省级第二批135个村、市县筹集资金实施的56个村建设任务已完成70%,省年底追加的2个重点扶持村正在抓紧编制实施方案。预计今年24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在项目区新建和维修公路40条168km,桥涵52座,人马驿道9条25km;建成输电线路49件125km,配套变压器34台;建成三面光水沟27件101km,人畜饮水管道119件542km,水塘(池、窖)550个8155m3;新建沼气池340口,节柴灶191眼;发展经济林果1.5万亩,特色作物1.16万亩。引进推广优质种畜禽1.26万头(匹、只)。开展科技培训267期1.16万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使13410户56031人受益,新增灌溉面积2202亩,改善灌溉面积11610亩,新增基本农田地3220亩,解决1.9万人、4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1005户4169人用电、521户2287人的生活能源,820户3450人通路困难。项目区贫困群众新增粮食361万kg,农民人均增收191元。项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在三个省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输出质量和效益。2008年度1200人的培训任务已全部完成;2009年度市级、宁蒗、永胜3个基地将培训2200人,每人补助800元,共投入财政资金176万元。目前2009年度培训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培训质量,市级财政补助20万元。其中:每个基地6万元,奖补经费2万元,为三个基地开展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确保了培训质量。经过基地培训并取得技能证外出就业人员,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梦。二是认真做好引导性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工作。今年,省下达我市引导性培训计划5000人,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其中:宁蒗县2000人、40万元,永胜县3000人、60万元。为实施好这一项目,市、县扶贫部门对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并负责输出就业工作,两个县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将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面完成。三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配合农业、劳动等部门,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培训,积极协调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今年全市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全部完成后,预计新增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输出7200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000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扶贫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充分发挥扶贫信贷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到户贷款对贫困农户的瞄准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村发展产业和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2009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20865万元:
一是发放小额信贷9000万元,覆盖381个村委会、8113户33309人,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7.2万亩,养殖业4.6万头,扶持加工业24个。二是投放信贷扶贫贴息贷款10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共8000万元,1000万元以下项目6个共2500万元),集中扶持了××三川火腿有限责任公司、××红土地天然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宁蒗女儿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玉龙县拉市万强综合经营部、华坪县升华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坪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牛奶有限责任公司、永胜滇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益多乳业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继续积极稳妥的抓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发放村级互助资金200万元。其中:永胜100万元,在4个乡7个村小组实施;华坪100万元,在2个乡10个村小组实施。通过无偿投入、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民管民用、民受益的方式,增加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积极争取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2009年度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为350万元,项目批复后,将实施鲁甸乡中药材产业扶贫、宁蒗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等6个项目。
(四)实施易地开发扶贫,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一是切实抓好2008年度1200人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的扫尾工作和验收。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2009年2000人易地扶贫开发项目。2009年,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开发项目2000人,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其中:其中:宁蒗县1000人500万元,永胜县175人87.5万元,玉龙县230人115万元,华坪县445人222.5万元,古城区150人75万元。各区县前期准备工作充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可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完成。项目实施结束后,将建成安居房400套3.3万m2;新建公路3条2.8km,维修公路8条29km;人畜饮水工程22件,饮水管道40km,配套水池26个248m3;建成输电线路10件17km;建成基本农田3100亩;新建节柴灶251眼;发展经济林果1600亩;举办科技培训20期1500人次。易地安置的2000人年总收入可达3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实现1300元,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及时与各挂钩扶贫单位签订了挂钩扶贫责任书。中央、省级机关10个部门继续挂钩3个重点县,全市102个市级单位、390个区县单位挂钩帮扶到村。今年全市社会扶贫投入1159万元。其中,市级各部门挂钩配套159万元;其他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捐款捐物折资约70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项目10个,投入300万元。在贫困地区建成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解决了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帮助贫困地区增强了发展能力。
(六)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资金100万元(古城、华坪各50万元),县级配套1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28.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85万元,社会帮扶5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3万元(从小额信贷资金中安排),总共投入624.5万元。分别在古城区金山乡贵峰村、华坪县中心镇龙洞唐家营实施。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1.金山乡项目将建设“开南研习所”红色教育基地一个,安居房5户,沼气池50口,公路10公里,发展经济林果1500亩,科技培训12期600人次,项目建成后覆盖老区1962户农户8007人;2.龙洞村唐家营项目,将种植核桃500亩,改建公路1件1.5km,建人畜饮水工程管道6km、5m3水窖40口,建陈列室1个,砖混结构学校一所,房屋改造29户、新建安居房4户,沼气池15口,改厕、改厩33户,标志碑1块,小额信贷51户。建成后使唐家营片区2个村民小组共51户224人基本解决温饱,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七)集中力量,开展整乡推进试点
今年,我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总投资7422.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整合资金6822.8万元,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实施时间从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目前,省财政已下达资金300万元。市县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组织力量编制上报规划,严格按年度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顺利开展:睦科至松坪沥青硬化路面工程全线施工;完成生态树种植任务;永红、米厘和撒坝子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已完成;睦科至松坪35kv并网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工程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并完成了变电站选址征地工作;完成四个村委会70km人饮管线的铺设及部分配套水池建设;完成20000亩核桃种植打塘工作;完成花椒种植的地块落实,正组织群众进行栽种;种植魔芋1514亩;完成中药材种植2017亩;建成生猪养殖合作社;松坪乡生态鸡示范养殖场,完成三通一平和主体房屋建设等工程;圆满完成1161户村村通电视播放器农户接收器安装工作;沼气池建设已全面动工。
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松坪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松坪乡经济社会将得到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性跨越。
(八)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2009年度投入财政资金12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200户,每户补助6000元。其中,宁蒗、永胜各100户6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九)加大扶贫宣传和统计力度,营造扶贫开发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了扶贫开发成绩,报道了扶贫先进经验,树立了扶贫先进典型,反映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确保扶贫宣传的内容既真实准确,又富有时效性。全年由市、县电视台播出扶贫开发新闻、专题9次,编撰××扶贫开发信息16期,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投稿并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共1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宣传工作氛围,进一步扩大扶贫的声势和影响。
同时,继续开展好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统计、贫困村监测统计、灾情统计等统计工作。
(十)加强自身建设,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注重思想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重视检查剖析,找准并解决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全办干部职工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学习实践与扶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班子领导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了以“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全体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建立和完善了学习、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等15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约束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强化了监督管理。
四是严格开展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树立了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严格按要求开展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全年公示、通报有关事项20余条。
五是按要求开展了纠风工作,对扶贫资金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参加了政风行风热线,认真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办主任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和全省州市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扶贫进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强化管理,实行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各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订了2009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与市直挂钩扶贫牵头单位签订了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状,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扶贫项目和挂钩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区县扶贫办领导分工落实到乡镇或项目上,做到件件项目有人抓,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监管。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我办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严格实施《××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市扶贫安居工程管理办法》等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就位资金。县、乡都设立了扶贫专户,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加强扶贫资金的中期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协调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分配计划、项目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都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竣工后又在项目实施地建永久性标志牌,标示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市财政、各区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的沟通,对各区、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协调,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就位和专款专用。
(四)以思路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树立大扶贫理念,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项目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逐村逐乡推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扶贫思路、扶贫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2008年国家已将扶贫标准调整为1196元,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低保政策。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我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绝大部分贫困村生存现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在扶贫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的前提下,要实现到202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投入的力度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总体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自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投资标准明显偏低,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四是产业扶贫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个别地方和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认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已缓解,大扶贫格局已形成,农村低保制度已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已不太重要。有少数干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不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2010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根据当前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2010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
2010年全市计划实施整村推进250个村,其中:积极争取省级整村推进计划200个村,市、县安排实施50个村。一要尽早做好村级规划,编制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要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的综合效益,打牢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经济发展两个基础。
(二)加大力度,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经济形势好转的良机,充分发挥3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把开展对贫困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2010年3个基地计划培训2500人,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引导性培训5000人,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通过制定金融政策来促进政府反贫困的任务主要是指在一定的金融政策的指导下,使信贷资金流向贫困人口,通过外界的力量增加贫困人口的可以利用的资本存量,使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
我国目前扶贫的金融政策分析
我国目前扶贫的金融政策主要是瞄准地区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信贷资金。这种提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信贷资金;二是小额信贷扶贫政策,利用民间资本,农户自治管理,在小范围内以市场原则提供信贷资金。我国对扶贫资金的投放采取瞄准地区的政策,主要是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而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而城市虽然有贫困人口,但不够集中,政府针对这部分人口的信贷投入成本较高(政府为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要面临巨大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目前我国的信贷投入主要是在乡村地区。下面以博弈论框架为基础对我国目前在乡村地区实施的两项金融政策进行分析。
扶贫贴息贷款
为贫困地区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穷人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是1986年以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年来扶贫贴息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累计投入578.5亿元。1994年以前扶贫贴息贷款,瞄准的主要是贫困地区的生产性企业。这说明扶贫贴息贷款首先是瞄准区域的,这样可以防止影响其他非贫困地区的金融市场,而地方政府拿到有限的扶贫资金不是首先从公平的角度,贷给贫困农户(我国的扶贫主要是指对农村的扶贫),而是首选生产性企业。这是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因素,投资农业的生产率较低。但是这些企业并没有太好的效益,扶贫资金的还款率很低,有许多人从管理、技术和市场的角度认为贫困地区的企业没有高的生产效率。还有个制度上的原因,就是当资金利用效率低的时候,政府没有采取惩罚行动,而是继续投入,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但这给了这些企业一个坏的信号,即政府不会不管企业的死活,即使政府发出了惩罚的威胁,也不一定会实行,因为这是政府的企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企业倒闭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这时企业亏损倒成了获得政府资金的筹码。这可能是大多数改革前国有企业的弊病。《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以后,要求扶贫贴息贷款主要应该瞄准贫困户,重点支持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中效益好、有还贷能力的项目。然而在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上,地方政府有较大的发言权,地方政府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采取寻租的策略。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扶贫贴息贷款投向严重偏离扶贫目标;扶贫贴息贷款逾期未收回比例大。据国家审计署对1994~1996年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的审计结果表明,593个国定贫困县扶贫贷款用于种养业的平均比例为37%,有些地方只有10%左右。用于种养业的贷款大部分被非贫困人口“截获”。抽查山西省大宁县100户种养业贷款户,结果20户是村干部,80户是国家工职人员及其家属。据对部分贫困县的统计1994年至1996年到期应收回贷款15.2亿元,实际收回贷款3.9亿元,资金到期回收率仅为26%。当资金的使用者消极使用时,政府没有积极性进行惩罚,因为进行惩罚的话,就没有寻租的机会了,只要资金的使用者预期到政府一般会选择不惩罚的话,消极使用资金就是一个最优选择了。
小额信贷扶贫
小额信贷扶贫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扶贫到户的制度安排,我国从1997年以来,开始在各地进行小额信贷扶贫试验,有一定积极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的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调整。比较成功的试点有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山西省吕梁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山西省临县湍水镇龙水头村)所进行的信贷扶贫试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河南省易县和商洛地区丹风县等地区搞的试点。这些试点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在于:采取了农户自治的性质,自我管理,互相担保。在这种形式下,农户直接管理可以首先解决信息问题,可以有效地识别出贫困人口,还可以避免在资金贷出去以后农户的道德风险,这是因为农户互相担保,风险均摊,每个人都有监督别人用款的动机,并且农户的信誉对于获得贷款的可持续性很重要,没有信誉的农户很难找到担保人的,也就借不到贷款。这种小额信贷可以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还在于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是个乡土社会,在这样的社群里,信誉的规制作用较强。并且这种信誉只是对乡土社会中其他平等的主体,在对于同政府的交易中,农户的机会主义动机更加强烈,因为农户预期政府不会采取惩罚的行为。这些试点的资金大多来自于民间和国外的捐款,所以没有政府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政府与贫困农户的博弈。这些信贷资金的利率一般也比较高,接近或高于市场利率,可以覆盖管理费用,甚至还有一部分利润,管理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并能够保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这样资金的连续性便得到了保证。但在另外一些试点,小额信贷的效果并不突出,主要由下列原因造成的:较多地利用了现有的政府组织资源;主要集中于信贷服务,中国借鉴的GB模式其实是典型的多目标小额信贷,但在具体操作上比较重视信贷服务;贷款仍然存在利率补贴。国外的小额信贷主要是非政府组织资助和实施的,政府只起非常有限的作用,而在这些地区小额信贷试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扶贫贴息贷款或者地方财政提供的财政扶贫周转金,组织系统自然不同程度地依赖于政府组织,或者是直接依托于政府的某个部门,或者直接聘请部分政府官员作为工作人员。由于政府的参与较多,又有一定的利率补贴,前面所说到的寻租问题仍然存在,非贫困农户对这些资金的截留,使得小额信贷资金的扶贫效果在这些地区并不明显。虽然这些地区的小额信贷在贷款收回率上可能较高,但这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比较重视贷款的抵押,同时由于在局部地区的乡土社会里个人的信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总的来说,对于小额信贷在范围较小的地区(比如一个自然村或一个乡)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是否能够推广到较大的地区,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将小额信贷推广首先遇到的是资金来源的问题,依靠民间的和国外捐赠的资金总是有限的,依靠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又是非常缓慢的,如果较多地利用政府的资金,政府自然又会参与进来,结果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自治性质。况且如果地区扩大以后,超出了乡土社会中信誉所能影响的范围,这又会影响贷款的回收。
有关建议
政府有责任制定适当的金融政策来解决贫困人口对资金的需求问题。贫困人口得不到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使用国家的信贷资金可能会寻租,使资金流向非贫困人口;二是正规的金融市场通常把穷人排斥在外。想获得资金的穷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难以承担正常的市场利率,因此需要政府的补贴;另一类是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高,可以承担正常的市场利率,但由于没有渠道从正常的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只有通过政府或者高利贷解决。对于第一类人政府只有直接干预,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率补贴;而对于第二类人,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利用市场解决。所以我国目前的金融政策选择仍然是政府有选择地对某些贫困人口进行贴息贷款,发动民间资本满足第二类贫困人口对资金的使用。但是为了克服这些政策在执行中所发生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立法规范政府的信贷资金投放行为
政府为了穷人可以获得发展生产的资金,不得不介入金融市场,但是如何介入才能真正让应该获得资金的穷人获得急需的资金呢?首先通过调整宏观金融市场是不可行的。由于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采用“区域瞄准型"的资金投入方法,可以节约识别穷人的交易成本。但是这种资金投入方法需要借助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除了反贫困以外还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它有可能偏离中央政府的目标。为了保证地方政府不采取寻租的方式,中央政府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以贷款回收率的高低,作为发放下一期贷款的依据,并且坚定的执行这一方案,这样可以给地方政府一个肯定的预期,如果不把资金用在扶贫上,将会获得较少的贷款,甚至会失去寻租的机会(得不到中央政府的贷款)。地方政府贷款给贫困家庭的行为也需要规范,应该让获得资金的贫困家庭相信,不积极使用资金,要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当然只是剥夺其用于发展的资金,而不是保证其温饱的资金。规范政府的行为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立法,而现在我国目前仍然不存在一套针对贫困地区使用信贷资金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援助多是出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考虑,这无形中给予了地方政府一个“预算的软约束”,这通常会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而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也经常把这种信贷资金的投入与国家的救济混在一起,消极使用这些资金,所以如果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给地方政府和贫困家庭一个稳定的预期,并改变他们的收益矩阵,使他们认为采取不寻租和积极使用资金的策略才是最优的。
发展民间金融
政府直接参与金融市场容易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寻租和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但如果利用民间金融市场既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信息不对称问题,贫困人口可以低成本地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并在市场的压力下,积极地使用资金。前面讲到的小额信贷其实就是一种利用民间金融的例子。发展民间金融必须减少政府的干预,政府不需要投入资金,也不需要进行利率补贴,也不需要利用自己的组织资源进行管理,而只需制定一定的法规,进行监管,防止风险的积累和非法集资。利用民间金融进行融资的贫困人口属于能够承担得起市场利率的那种类型,因此不需要政府进行利率补贴。在民间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信誉可以起到较好的规制作用,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民间金融机构可以较低成本的获得穷人的信息,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总的来说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民间的金融机构,对于原有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可通过适当改制将其民营化;大胆利用民间资本来进行扶贫融资,鼓励相互担保和互助合作,对于政府参与较多的小额信贷项目,在适当时机政府要选择退出。对于现在已经取得成功的小额信贷试点,政府并不要急于推广,如果这是一种高效的制度创新模式,它可以在民间自发演进,政府应该做的是培育合适的生存环境,比如给予一定的合法地位,让它们参与同国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建立一些公共机构为一些贫困户贷款提供抵押担保;将民间的金融机构纳入正规的金融监管体系,并考虑提供再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纳克斯:1953:《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
向恒,1998:反贫困与人力资本投资,《当代财经》第七期。
林乘东,1997:反贫困模式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郭志仪,1996:贫困实质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反贫困斗争,《西北人口》第3期。
张新伟,1998:反贫困进程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程丹峰,2000:《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乡土中国》,《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
朱玲,蒋中一,1994:《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业务创新。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创新的金融服务增加了金融风险。如何防止金融业务创新和创新金融服务的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具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助于理解金融业务创新的作用内部审计。金融机构只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服务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服务和创新的方式内容
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同时,创造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管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期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波创新金融工具。从金融工具不是单一存款,股票,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物种组成的债券等。逃避管制包括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风险转移,提高创新信贷,加大产品创新的灵活性和流动性,降低了产品创新的融资成本。
金融服务创新的目标是方便,准确,高效。它是站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更全面的角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舒适化的服务更好。金融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管制,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变化,技术,竞争等。金融市场的供给和资金需求双方是指使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金融工具的所有金融交易。金融创新使金融原有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新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通过金融交易方法被更新改变,由此形成金融创新框架的一个新的市场。
(二)金融业务创新增加金融风险
诚然,金融业务创新,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丰富性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更好的服务,同时促进高效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对风险和财务相关的,如,金融产品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再次的产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提高先进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效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庞大的国际游资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改变利率,汇率更为敏感,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增加。
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良好的市场纪律是财务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并防范风险,以实现关键业务在于其强大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金融业务创新过程中
二、相关案例分析
(一)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中的表现
广西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探讨经济发展,“统一贷款平台”建立了“统一贷款平台”的战略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该区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仅拓宽了融资新的渠道,也更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据统计,“统一贷款平台”,因为天堂的实现必须的“黄金系统平台,”一年多的实施,一直提供到了280万元人民币,为百色市和金融机构等更多的企业,通过金融机构改革的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家共赢的局面,同时也达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目的,一直在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努力,效果是非常的明显,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金融机构的创新业改革。通过财政财务杠杆的手段,为了确保扶贫资金的主要前提零风险,放大了信贷本金规模直至七次,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打造扶持农民和扶贫企业,农业和平台扶贫龙头企业获得贷款,以富有成效的平台。产业扶贫,保证专项资金祝福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满足30家公司或个人的需求提供融资2300万元,现在有福公司。
2015年6月,百色福地金融作为“百色市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的主要赞助商成功签约,这标志着广西第一百色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入驻。10亿人民币信托整体的总规模,该信托已完成2.5亿元成立的第一阶段,由计划2年完成,12家企业获得了至少5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接着分别是三个在50个预计将有左右中小企业参与的,所有的成功都得益于该公司的业务创新。
设置“个性化服务”:为了帮助顺利实施百色“田七之家”项目的福地公司,成立了田七种植项目融资服务领导小组,直接指向对接区天启的12个县做和伪人参种植,专业化的服务,量身定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种植者融资担保“绿灯”。目前为止,百色福公司已投入近3000万人民币左右的专项资金。
(二)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难题
1.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有四个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主要是:隶属于财务经理层的审计、财务负责人专门管理的审计、副行长分管内部审计工作以及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管的审计。当审计人员进行涉及到直接负责人的重大利益问题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很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深入的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难保持独立性。虽然近年也对银行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内部审计体制仍然不健全,出于自身考虑的“不负责”和“过度负责”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
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的目标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查错纠弊、防止营私舞弊这类的简单内容上,检查的范围主要是一些银行的财务信息,例如:会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各项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对银行的信贷质量、银行经营业务的合理性、风险管理水平等就很少涉猎。
3. 人际关系复杂,内部审计工作的扩大影响
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综合能力,不能对具体审计工作提出合理的创新的建议。内审人员的工作长期停留在账本报表凭证,很少能对以往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综合的方法对审计业务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些创新的审计方法。
(三)内部审计在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金融业务创新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为了确保具有改革创新的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通过该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科学合理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审计工作,广西百色分公司的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信用的正确分析系统“的融资模式确保了金融创新机制的可行性。
面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应从原来的事后审计变为内部审计职能事前和事中,调节监督的范围,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断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挖掘审计的潜在价值,让银行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加强外部监管,防范内部审计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为本”将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提高内审能力,优化审计质量。
应该提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以确定新的产品、新业务的弱点,进行整改,有效的防范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和盈利能力。我们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审计的重点思路,进一步优化审计过程中,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全面引入风险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业务,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我们正在确保零风险,然后用所得的一部分,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黄炳剑说。
内部审计可以非常容易地建立企业创新系统的安全系统。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学习,使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职能范围和任务,真正做到有效的分工,促进各部门的高速协调。因为它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必须在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相应的责任权力分工明确,避免管理只能的重复,根据实际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保证永远创新机制,以确保良好的能力,业务创新顺利进行。
四、结论
通过对百色福地业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创新业务的分析与讨论,笔者认为,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大的,这直接关系到金融业务创新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甚至关系到企业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方面,经营活动的部门单位进行监督,促进其合法合规;在另一方面,以领导部门,负责推动经营管理的改进装置,提高经济效率,这需要引起企业高管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薛宏.内部审计对金融机构创新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2(08).
[2]柯星角,王恩英.勇创新:内部审计增值的新动力[J].中国农村金融,2013(04).
[3]高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业务创新。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创新的金融服务增加了金融风险。如何防止金融业务创新和创新金融服务的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具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助于理解金融业务创新的作用内部审计。金融机构只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服务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服务和创新的方式内容
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同时,创造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管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期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波创新金融工具。从金融工具不是单一存款,股票,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物种组成的债券等。逃避管制包括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风险转移,提高创新信贷,加大产品创新的灵活性和流动性,降低了产品创新的融资成本。金融服务创新的目标是方便,准确,高效。它是站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更全面的角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舒适化的服务更好。金融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管制,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变化,技术,竞争等。金融市场的供给和资金需求双方是指使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金融工具的所有金融交易。金融创新使金融原有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新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通过金融交易方法被更新改变,由此形成金融创新框架的一个新的市场。
(二)金融业务创新增加金融风险
诚然,金融业务创新,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丰富性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更好的服务,同时促进高效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对风险和财务相关的,如,金融产品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创新业务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再次的产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提高先进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效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庞大的国际游资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改变利率,汇率更为敏感,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增加。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良好的市场纪律是财务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并防范风险,以实现关键业务在于其强大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
二、相关案例分析
(一)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中的表现
广西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探讨经济发展,“统一贷款平台”建立了“统一贷款平台”的战略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该区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仅拓宽了融资新的渠道,也更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据统计,“统一贷款平台”,因为天堂的实现必须的“黄金系统平台,”一年多的实施,一直提供到了280万元人民币,为百色市和金融机构等更多的企业,通过金融机构改革的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家共赢的局面,同时也达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目的,一直在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努力,效果是非常的明显,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金融机构的创新业改革。通过财政财务杠杆的手段,为了确保扶贫资金的主要前提零风险,放大了信贷本金规模直至七次,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打造扶持农民和扶贫企业,农业和平台扶贫龙头企业获得贷款,以富有成效的平台。产业扶贫,保证专项资金祝福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满足30家公司或个人的需求提供融资2300万元,现在有福公司。2015年6月,百色福地金融作为“百色市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的主要赞助商成功签约,这标志着广西第一百色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入驻。10亿人民币信托整体的总规模,该信托已完成2.5亿元成立的第一阶段,由计划2年完成,12家企业获得了至少5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接着分别是三个在50个预计将有左右中小企业参与的,所有的成功都得益于该公司的业务创新。设置“个性化服务”:为了帮助顺利实施百色“田七之家”项目的福地公司,成立了田七种植项目融资服务领导小组,直接指向对接区天启的12个县做和伪人参种植,专业化的服务,量身定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种植者融资担保“绿灯”。目前为止,百色福公司已投入近3000万人民币左右的专项资金。
(二)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难题
1.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有四个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主要是:隶属于财务经理层的审计、财务负责人专门管理的审计、副行长分管内部审计工作以及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管的审计。当审计人员进行涉及到直接负责人的重大利益问题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很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深入的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难保持独立性。虽然近年也对银行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内部审计体制仍然不健全,出于自身考虑的“不负责”和“过度负责”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的目标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查错纠弊、防止营私舞弊这类的简单内容上,检查的范围主要是一些银行的财务信息,例如:会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各项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对银行的信贷质量、银行经营业务的合理性、风险管理水平等就很少涉猎。3.人际关系复杂,内部审计工作的扩大影响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综合能力,不能对具体审计工作提出合理的创新的建议。内审人员的工作长期停留在账本报表凭证,很少能对以往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综合的方法对审计业务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些创新的审计方法。
(三)内部审计在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金融业务创新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为了确保具有改革创新的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通过该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科学合理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审计工作,广西百色分公司的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信用的正确分析系统“的融资模式确保了金融创新机制的可行性。面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应从原来的事后审计变为内部审计职能事前和事中,调节监督的范围,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断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挖掘审计的潜在价值,让银行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加强外部监管,防范内部审计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为本”将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提高内审能力,优化审计质量。应该提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以确定新的产品、新业务的弱点,进行整改,有效的防范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和盈利能力。我们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审计的重点思路,进一步优化审计过程中,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全面引入风险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业务,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我们正在确保零风险,然后用所得的一部分,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黄炳剑说。内部审计可以非常容易地建立企业创新系统的安全系统。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学习,使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职能范围和任务,真正做到有效的分工,促进各部门的高速协调。因为它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必须在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相应的责任权力分工明确,避免管理只能的重复,根据实际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保证永远创新机制,以确保良好的能力,业务创新顺利进行。
三、结论
通过对百色福地业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创新业务的分析与讨论,笔者认为,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大的,这直接关系到金融业务创新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甚至关系到企业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方面,经营活动的部门单位进行监督,促进其合法合规;在另一方面,以领导部门,负责推动经营管理的改进装置,提高经济效率,这需要引起企业高管的关注。
作者:张巧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薛宏.内部审计对金融机构创新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2(08).
[2]柯星角,王恩英.勇创新:内部审计增值的新动力[J].中国农村金融,2013(04).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40-0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孟加拉国的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及其创立的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以奖励他和乡村银行通过团体贷款在扶贫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众多的经济学家所肯定,例如,Zhu(2001)运用中国的省际数据的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Tressel(2003)认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能大规模动员储蓄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企业家的可抵押资产匮乏时,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Dasgupta(2004a)讨论了非正规金融存在条件下的资本积累机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获得企业信息的信息优势,所以能够为被正规金融拒之门外的企业提供信贷,由此减少了市场失灵的发生概率。同时,由于被正规金融拒之门外的具有好项目的企业能够从非正规金融那里获得信贷支持,非正规金融因而能够降低正规金融信贷配给的成本。所以,非正规金融有利于促进资本积累。Dasgupta(2004b)也同时探讨了非正规金融存在前提下的信贷配给和内生经济增长的问题并运用印度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信贷配给机制下,当不存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时,经济增长率为3.8%,在存在非正规金融时,经济增长率为4.5%;而在自我显示机制下,经济增长率为6.6%。由此可见,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降低市场失灵和信贷配给成本,并有利于经济增长。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的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团体贷款在孟加拉国取得成功,在模仿团体贷款机制前必须分析它的各个环节以及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团体贷款运行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团体贷款成员之间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团体贷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是银行不需要抵押和担保,但是,贷款成员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连带责任,这一点对于团体贷款的成功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现有理论研究表明,这种连带责任可以激发贷款者利用他们所拥有的私人信息,从而解决银行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团体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知道其他人是否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或者其他成员的投资项目到底是什么,其风险程度如何。由于害怕承担连带责任,信用好的成员就不会愿意与信用差的成员结合成团体,拥有好的投资项目的成员就不会愿意与投资项目不好的成员结合成团体,这样,所有的贷款者就会“物以类聚”。所以,银行只要甄别出一个成员的信用程度及其投资项目的好坏,就能判别出其他成员的情况,而这一点,在一般的正规金融市场上是不能实现的。
研究者发现,有些地方能够很好地坚持连带责任,有些地方却没有。而一般而言,不能够坚持连带责任机制的团体贷款大多没有获得什么成功,这就表明了连带责任机制对于团体贷款成功的重要性。
(二)自下而上地自发产生而不是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
团体贷款的产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机制,并非由某个金融机构或政府机构主动设计和推广出来的。这一点对于一个制度或机制的生命力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表明它是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而不是外生的由政府创造的。内生的制度创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地信贷供求者的需要,能够满足信贷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而且能够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反之,外在的强加推广的政策,未必能够满足参与者的激励相容约束,从而会导致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对于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的农村扶贫中都有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措施由于忽视了参与者的激励相容约束而往往导致项目的失败。例如,在农村扶贫中,众多的扶贫贷款往往是由政府推动的,这会使贷款者感觉到这种贷款是由政府发放的,这样的贷款对其使用资金的约束是软的,甚至没有产生任何约束。所以,最终的结果是,银行无法收回贷款,且贷款在农户那里的配置效率很低。
(三)乡村银行实行高利率政策
团体贷款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往往容易被政策制定者所忽视,那就是它实行的是高利率政策。在不同的团体贷款实践中,很多地方的团体贷款利率要比市场利率高出很多,例如玻利维亚的一个项目的贷款利率高达47.5~50.5%,而市场均衡利率只有20%左右,并且项目还实现了赢利(章元,2005)。这一点对于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而言显然是一个“谜”,因为“信贷配给”理论认为,高贷款利率会导致两种效应:第一,只有高风险者才愿意接受高利率贷款,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还款的概率较低,所以,当贷款利率升高时,贷款者的“平均”风险就会上升;第二,贷款利率越高,使贷款者的行为就越趋向于冒险,从而有可能降低银行的利润(Stiglitz and Weiss,1981);按照这一逻辑,普遍实施高利率政策的团体贷款的还款率应该很低而不会很高,但是为什么现实中却仍然普遍得到了高还款率的结果呢?对于这个“谜”,章元(2005)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理论解释:在将现有研究所通行的二人模型进行扩展后,并且考虑了贷款者投资结束后产出的分布不平衡之后,团体贷款下的高利率反而可能会产生一种甄别机制:即拥有低风险投资项目的团体将拥有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团体“挤出”信贷市场,而这一挤出效应的产生,就在于后者对前者给予了“交叉补贴”。这一点在一般的正规金融市场上反而是不能够实现的。
(四)动态的循环借贷
团体贷款是一个设计得非常精巧的机制,其中,对于贷款和还款的过程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贷款者获得贷款往往是多阶段的,而且还款也是多阶段的。在这种动态的借款和还款的过程中,如果有一笔贷款没有按时归还,那么后续的贷款需求就不能实现。同时如果一个团体中只要有一个成员的贷款没有偿还,那么其他所有成员即使偿还了贷款,他们也无法获得后续的贷款。所以,贷款者为了在下一阶段继续得到贷款,贷款者必须在这一阶段中与银行保持合作而不是对抗,这就是对他们的动态激励。例如,Besley(1995)认为,在团体贷款中,通过运用动态激励可以提高还
款率,因为典型的团体贷款一般是以小额发放开始,然后才慢慢增加额度,这种重复交易――一旦有拖欠还款,就立即丧失未来获得再贷款的可能――可以克服信息失灵并提高效率。Bolton和Scharfstein(1990)认为,对未来再贷款的终止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动态博弈中的可信威胁,而正是这一威胁,团体成员才会选择不偏离团体规则。Zeller(1998)的一个实证研究发现,未来再贷款的可能性的丧失可以诱导成员之间建立一种模糊的担保契约,这种担保有利于还款率的提高。另外,Ghosh and Ray(1997)还认识到,在这种动态博弈中,渐进式的贷款程序可以在开始时就用小额贷款来测试出成员的信用,这一点允许借款者在长期中与客户建立起关系并在贷款规模还没有扩大以前就将队员的类型甄别出来。Morduch(1999)也认为这一动态激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类似机构把重点放在女性身上。因为女性一般说来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所以携款外逃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女性一般也不会具备更多的贷款选择,从而动态博弈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动态激励就更高,这一点无疑可以提高还款率;与传统贷款所不同的是,团体贷款一般在开始时就要逐步还款,即定期还款计划。Morduch(1999)还认为这一机制具有如下优点:辨别出那些不守纪律的贷款者、给银行提供早期的警告、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给成员施加横向压力。Rutherford(1998)还认为它可以使银行能够在贷款者还没有把资金全部挥霍或者转移走之前就把银行的本金留住。
团体贷款是一个精密的机制设计,它的各个环节对于其成功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前面所讨论的几个环节是它获得成功的关键点,下面本文就针对这几个关键点进行政策分析,希望能够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有助于成功地模仿团体贷款以促进中国的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分析
基于上述对团体贷款的若干关键环节的分析,本文认为在模仿团体贷款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因为它们对于能否成功地运用团体贷款具有关键意义。
(一)团体贷款成员之间的连带责任机制必须坚持实施
从激励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连带责任在团体贷款中能够激发出很多有利于银行解决“四大难题”的力量。例如,由于团体成员会担忧为其他成员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就会利用自己对其他成员的了解,将不守信用的成员排除出贷款的团体,从而有利于解决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在贷款的使用过程中,对于那些不按照贷款时的要求使用资金的团体成员,其他成员就会对他们实施横向监督,从而可以克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归还银行贷款时,团体成员之间是相互了解各自的投资结果和产出情况的,所以,对于团体成员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是不需要银行进行审计的。因为连带责任机制会促使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进行审计,有能力的成员并不会赖账。在契约的执行上,特别是在贷款的偿还中,团体贷款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也具有一种明显的执行优势。对于非正规金融的执行能力优势,Straub(2005)建立了一个信贷配给的道德风险模型,研究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执行机制问题。他认为,对于非正规金融而言,其执行能力体现在投资项目失败时,非正规金融中介施加给贷款者以惩罚。例如,当投资项目失败时,非正规金融中介能够通过声誉机制让贷款者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失、通过法律之外的手段让贷款者受到惩罚等等。同时,非正规金融中介能够从施加的惩罚中获得相应的收益,通过将这一收益引入模型,他认为:非正规金融市场中更好地促进偿债的执行机制对于双方均是有利的。Ghosh and Ray(1999)则研究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息问题和执行机制问题的内生决定机制。他们的模型证明:当市场上的借款人中存在最低比例的“自然违约者”时,放贷者对于新的借款申请人只给予数量有限的资金(同时可能伴随着高息),而随着借贷关系的持续,信贷限制(包括借款数量和利息)将会放松。这种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执行机制被称为“微观配给”。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一部分借款人可能被排除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之外,被称为“宏观配给”,两种不同的执行机制决定了信贷市场的均衡。在团体贷款中,通过连带责任机制,还可以产生其他类似的执行优势,例如某个成员投资失败后,替其承担了连带责任的成员可以接受他的非货币补偿,比如农作物、牲畜等,而这在正规金融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现有研究发现,在没有坚持连带责任机制的团体贷款项目中,大多最终都没有取得很好的表现,这一点提示我们,在模仿这一信贷机制时,需要坚持连带责任机制的执行。
(二)政府在推动团体贷款时的角色定位
从经营管理模式上看,目前利用国内资金进行的小额信贷模式的试点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推动模式、政府推动和部门参与模式、政府推动和社团指导经营模式、政府推动和扶贫社经营模式这样几种模式,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政府介入推动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迅速地大面积推广,形成局面和造成声势,对扶贫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罗绒战堆(2002)的研究认为,如果过分依靠政府行政力的推动,产生责任不清、分权不明、只求放款、缺乏经营、不计成本等问题,从而给项目运作留下了隐患。例如,很多研究和调查都发现,被迫提供担保的乡干部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根本没有动力提供担保,从而根本没有积极性发放这种贷款。另外,从利用信贷进行扶贫贷款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大量由于政府过度参与而导致扶贫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项目失败的教训,所以,我们在模仿团体贷款时,一定要将政府在这个机制中的作用定位清楚,并且还要考虑好政府的激励相容约束,这样才能保证模仿团体贷款的成功。
(三)高利率政策需要灵活考虑
前文的综述表明团体贷款的成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它的利率要高于、甚至远远高于市场利率,这一点也非常关键。团体贷款的高利率政策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从团体贷款的执行机制和执行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贷款的运行成本比较高,甚至要远远高于正规金融的贷款。所以,为了实现赢利或盈亏平衡,银行必须提高利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团体贷款的高利率政策并不完全是一个坏事情,因为它能够有效地克服信贷资金发放中的“寻租”行为,使真正需要贷款的穷人能够得到资金。现有关于贴息贷款的调查研究表明,提供给农村地区的贴息贷款往往由于资金成本低于市场成本,所以,这些资金往往为有势力的企业或富人获得,那些需要信贷资金的穷人往往根本无法获得,在中国政府发放扶贫资金的过程中,这种寻租行为发生的概率很大。如果团体贷款的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反而可以有效地克服寻租行为,使那些真正需要贷款的穷人能够获得信贷资金。另外,根据前文提供的研究文献,如果高利率政策在团体贷款之下能够将有风险的贷款者挤出去,那么将更加有利于团体贷款瞄准那些需要支持的拥有低风险投资项目的农户。当然,对于贷款的高成本,我们还必须考虑一个现实,就是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家庭往往更没有能力承受高的投资成本和借贷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将这种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实施。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着力点,以加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力度、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障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为重点,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开展专项清查,力争实现政策制度设计更加完善、部门管理职责更加明晰、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资金统筹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分级负责,分口把关。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实行市政府、、分级负责、各相关涉农涉牧部门分口把关的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既要对各级财政安排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全面清查,又要突出重点,着重清查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农牧民关心、社会各界关注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三是统筹分工,协调配合。建立专项清查工作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组织专项清查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分工,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专项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标本兼治,纠建并举。认真查找当前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要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切实解决强农惠农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和机制,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此次专项清查范围包括全市安排和使用强农惠农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安排强农惠农资金的部门主要包括财政、发改、农牧业、林水、国土、环保、人民银行、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文化、教育、科技、商务、计生等部门,使用强农惠农资金的单位由各镇场根据专项资金的具体情况划定具体范围。
(二)内容。
1、清理。各有关部门要对管辖范围内的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
2、检查。主要检查—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三牧”各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重点检查:一是对农牧民的补贴资金。如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二是农牧业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牧区“水、路、电、气、房”等资金。三是牧区社会事业投入。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财政扶贫资金。四是特别要注意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对农牧民各项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户;是否存在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滞留、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财政预算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相关账户设置和资金划转存在的问题;违反制度规定的其他问题。
三、时间安排
此次专项清查工作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年6月开始至年底结束,共分四个阶段。
(一)部署启动阶段(6月中旬—7月中旬)。
由市政府组织成立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并部署和启动实施专项清查工作。成员为财政、发改、农牧业、林水、国土、环保、人民银行、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
(二)自查自纠阶段(7月中旬—8月25日)
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专项清查的范围、内容和要求,组织安排相关部门开展自查自纠,覆盖面达到100%。
主要工作为:一是梳理强农惠农资金项目。按照盟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计的表格填报。二是认真排查解决新问题。要从制度政策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对各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能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对当前立即纠正有困难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制定详细整改计划,限期整改。三是健全完善制度。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着眼于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和强农惠农资金效益最大发挥,着力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
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在相关部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抽查,抽查面不低于所涉及部门总数的50%。
(三)重点检查阶段(8月20日—8月31日)
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有关部门自查自纠情况,制定重点检查方案,确定重点检查地区和检查方式,协调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由辖区负责部门牵头的检查组,对重点检查地区的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根据重点检查情况,督促进一步整改。重点检查镇场不低于全市总数的50%。
(四)整改总结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各有关部门根据自查自纠情况和重点检查反馈意见,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于10月15日前将专项清查工作总结上报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在汇总各有关部门情况和重点检查结果基础上,对专项清查工作进行总结,全面客观评价当前强农惠农资金管理现状,总结专项清查工作做法和成效,提出改进和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意见和建议,并上报盟级领导小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专项清查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本地相关部门清查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此项清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专项清查工作实行在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分片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领导机制。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和联系,及时研究明确专项清查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加强各环节工作指导、协调和督促。二是分片工作机制。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成员单位负责各自辖区指导、督促、重点检查等工作。三是协调配合机制。各成员单位在清查工作中遇到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相关问题,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予以解决。在重点检查阶段,各成员单位除了做好分管辖区重点检查以外,还应根据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派人参与其他辖区检查。四是定期通报机制。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收集、整理分管辖区专项清查工作有关情况、信息以及清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上报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向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重要事项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着力点,以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障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为重点,通过开展专项清查,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使政策制度设计更加完善、部门管理职责更加明晰、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资金统筹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分级负责、分口把关。专项清查工作实行县、乡镇(街道)分级负责、相关涉农部门分口把关。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把关的要求,建立健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专项清查工作既对各级财政安排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全面清查,又要突出重点,着重清查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关注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3.坚持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建立专项清查工作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组织专项清查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分工,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专项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4.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认真查找当前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要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切实解决强农惠农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和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本次专项清查的范围包括全县安排和使用强农惠农资金的部门和单位。主要包括农办、发改、粮食、商贸、教体、科技、民政、财政、劳动、建设、交通、水电、农业、林业、文广、卫生、计生、环保、供销、国土、人民银行等部门。
(二)内容。本次专项清查工作主要包括强农惠农资金清理和检查两个方面内容。由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同时着重检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包括基建投资用于“三农”的支出)的使用管理情况,特别要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户,是否存在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财政预算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相关账户设置和资金划转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违反制度规定的其他问题等。检点为:
1.涉农补贴资金。如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村住房保险保费补贴、早稻订单奖励资金。
2.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农村“水、路、电、气、房”等资金。重点包括农田水利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改造资金、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专项资金。
3.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财政扶贫资金(下山脱贫专项资金)、农民健康体检资金、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领雁工程资金、书香校园资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金、农村计划生育奖励资金、文化大省(农村基层文化)资金。
4.其他重点专项资金。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被征地农民补偿费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对产粮大县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救灾资金、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供销社扶持资金、村级组织运转补助费、村干部基本报酬补助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费等。
三、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清查工作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今年6月开始至今年10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启动阶段(6月下旬-7月上旬)。成立县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部署启动专项清查工作。
(二)自查自纠与重点检查阶段(7月上旬-7月31日)。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专项清查内容和要求开展自查自纠,自查面达到100%,并视情将自查自纠工作延伸到乡镇(街道)等项目实施单位。主要工作包括:
1.梳理强农惠农资金项目。按照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计的表格填报。
2.积极开展“回头看”。对以前财政部驻浙专员办及纪委、审计、财政监督、绩效评价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并逐项检查后续整改落实情况。对未及时纠正整改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坚决纠正。
3.认真排查解决新问题。从制度政策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对各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能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对当前立即纠正有困难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制定详细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4.健全完善制度。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着眼于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强农惠农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着力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
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要及时通报给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根据自查自纠情况,同期开展县级重点检查。
(三)迎接检查阶段(8月1日-9月30日)。从8月1日起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地自查自纠情况,开展重点检查,对市县的重点检查面达到所在片区县(市、区)数的50%以上。省级重点检查工作除省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外,继续采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核查,并对重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绩效评价。从9月1日起,财政部对我省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省、县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迎检各项工作。
(四)整改总结阶段。各有关部门根据自查自纠情况和省级重点检查反馈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各有关部门于9月5日前将专项清查工作总结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领导小组在汇总各有关部门情况和重点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县专项清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全面、客观评价当前强农惠农资金管理现状,总结专项清查工作做法和成效,提出改进和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于9月10日前将我县专项清查工作总结报市领导小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农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为做好本次专项清查工作,县里成立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在做好本部门专项清查的同时,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及时开展县级重点检查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清查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专项清查工作实行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综合协调,相关单位各司其责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领导机制。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研究明确专项清查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加强各环节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二是分级负责机制。本次清查工作以专项资金为线索,按照“谁使用谁自查自纠,谁主管谁牵头把关,谁监管谁负责审核,领导小组重点检查、汇总上报”的要求,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工作责任,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三是??他部门和单位相关的问题,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需要解决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予以解决。四是定期通报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收集、专项清查工作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向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重要事项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将清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县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