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和地质灾害损失程度评价2类、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及100个评价因子构成。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得出评价结果,将发育程度和损失程度各级指标划分为四个等级,有轻重之分,成图后具有直观性,为国家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支撑服务。
1、建设原则
针对地质灾害的特点及需求,按照以下原则建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有效反映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方便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宏观对比,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二是充分考虑现有资料基础,保证数据方便获取,易定量描述,并可进行等级划分,方便对比;三是从地质灾害发育和危害两方面进行区域综合评价;四是从灾害数量、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保证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五是引进相对受灾程度、灾害发育密度等比值型指标,消除总量型指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2、框架与指标
根据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原则,确定了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地质灾害损失程度评价2类、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及100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指标体系的主体,有明确的评价对象,满足定量化和空间图示化的要求,具备评价分级的功能,每一个指标都能实现独立成图;评价因子属于数据库中的基础调查数据或经简单计算得到的数据,不满足空间制图要求。
2.1、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
2.1.1、指标含义与评价因子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地质灾害数量的多少,同时也取决于地质灾害规模的大小。针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包括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评价和地质灾害发育趋势评价。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趋势)评价包括滑坡(滑坡隐患点)、崩塌(崩塌隐患点)、泥石流(泥石流隐患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隐患点)和地裂缝(地裂缝隐患点)的发育程度评价。评价因子确定为灾害点(隐患点)数量、灾害点(隐患点)密度、规模数、规模密度。
2.1.2、评价模型
以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例,地质灾害发育趋势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同发育现状评价。建立步骤如下:
(1)计算评价因子值。灾害点数量和体积为调查数据,点密度和体密度为点数量和体积分别与评价单元面积的比值。
(2)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式中:
Cjk=评价因子样本数据;
Cjk=归一化后的评价因子数据;
n=样本个数。
(3)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采用灰色聚类权重分析法:先选取样本,请地质灾害专家按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样本打分,通过多方程联合求解,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经反演计算校正后,计算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4)建立评价模型
单灾种发育现状指数=a×单灾种灾害点数量+b单灾种灾害点密度+c×单灾种灾害点规模数+d×单灾种灾害点规模密度
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现状指数=A×滑坡发育现状指数+B×崩塌发育现状指数+C×泥石流发育现状指数
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现状指数=D×地面塌陷发育现状指数+E×地裂缝发育现状指数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指数+M×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现状指数+N×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现状指数
其中:a、b、c、d、A、B、C、D、E、M、N分别为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
(5)划分评价区
根据评价模型得到评价结果,划分为高、中、低、非四级发育区,各区界限根据曲线斜率突变处划分。
2.2、地质灾害损失程度评价
2.2.1、指标涵义与评价因子
地质灾害损失程度是地质灾害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最终目标紧密相连。依据指标体系建设原则,地质灾害损失程度评价包括地质灾害灾情评价、地质灾害险情评价、地质灾害灾度评价、地质灾害险度评价(表1)。
(1)地质灾害灾情评价
地质灾害灾情评价是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员死亡的现状,反映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已造成的损失程度,经济损失越大,死亡人口越多,灾情越严重。
(2)地质灾害险情评价
地质灾害险情评价是潜在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反映一个地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程度,威胁财产越大,威胁人口越多,险情越大。
(3)地质灾害灾度评价
地质灾害灾度评价是地质灾害的相对损失情况,是死亡人口与经济损失占本评价单元总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间接地显示了一个地区的抗灾能力和可恢复能力。
评价因子为经济损失率、死亡人口率。
经济损失率:评价单元内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与评价单元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死亡人口率:评价单元内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总数与评价单元总人口之比。
(4)地质灾害险度评价
地质灾害险度评价是地质灾害的相对威胁程度,是威胁人口与威胁财产占本评价单元总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数。
评价因子为威胁财产率、威胁人口率。
威胁财产率:评价单元内潜在地质灾害威胁财产总额与评价单元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威胁人口率:评价单元内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总数与评价单元总人口之比。
2.2.2、评价方法
假设数量与密度同样重要,可以同时反映损失程度。评价因子之间是“或“的关系,在指标中取等级最大值作为评价结果,划分为高、较高、中、低四级。
等级界限的确定:数量界限依据数量除以平均数后的斜率突变处划分;密度界限依据数量除以所有评价单元平均面积后的斜率突变处划分。
3、研究实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与方法,对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现状进行评价。评价单元为县级行政单元,评价模型如下:
F=0.70H+0.13B+0.17N
式中:
F--县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现状指数;
H--县滑坡发育现状指数;
B--县崩塌发育现状指数;
N--县泥石流发育现状指数。
根据评价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根据曲线斜率突变处将发育现状划分为高(F≥8.0) 、中(3.4≤F<8.0) 、低(0<F<3.4) 、非( F=0) 四级发育区( 图1)。
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育区主要分布在西南中高山地区、东南低山丘陵区的东南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辽宁东部低山丘陵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中发育区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山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黄土高原地区、东南低山丘陵区西部及北部、河北北部燕山地区、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低发育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青藏高原西部及北部、黑龙江南部。滑坡崩塌泥石流非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平原区、东北平原区、华北华东平原区。与全国易发区和各省发育现状评价对比,结果基本一致。
结束语
多年来,地质灾害评价研究多数是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单元,预测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以及风险,但无法反映灾害现状。例如,某地区地质灾害为高易发,说明此地区具备高发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而通过实地调查,此地区灾害数量很少,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低发育。
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性,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了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从而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建立地质灾害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这能够迅速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1.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
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1.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1.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了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2.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从而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2建立地质灾害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这能够迅速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2.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
(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at geological disaster, discuss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Xinjiang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and the Xinjiang area.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S46
引言:
环境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 所发生的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物质财富受到损失的灾害事件, 是当今地质、地理及环境学界研究的热点。
1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 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 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 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从西向东, 大体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 主要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主要有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
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 主要有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 渍) 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从北向南, 阴山~ 天山、昆仑~ 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 沿这些山系, 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 大河流域) , 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1.2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 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重, 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在东、中部地区,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 包括油气资源) , 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 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 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2新疆地质灾害状况
2.1地质环境
新疆地域辽阔,山脉连绵起伏,地形高低悬殊、山地高耸、切割剧烈、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多样,新构造运动强烈,气候和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因此,新疆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较严重的省区之一。其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灾害面积广,危害严重。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地质灾害已向成群、连片、多发的趋势发展,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新疆地质灾害总的发育特征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由西向东由强变弱的趋势,其中天山最为发育;在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和天山中部多成环带状分布,各大山系沿沟谷和交通沿线呈条带状发育。
2.2.1地质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新疆地质灾害在时间上总的分布规律特征是:年内具有汛期(4~9月)高发,其他时间时有发生,全年呈正态分布的特点,年际具有与大气候特征相对应的周期性(8~12年)变化规律。
2.2.2地质灾害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特征。新疆地质灾害总的空间地域分布规律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沿三大山系环绕两大盆地呈“E”字形分布,即阿尔泰山和北天山围绕准噶尔盆地、南天山和昆仑山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向东开口的环状分布。
2.2.3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新疆地质灾害的发育在规模上由局部、孤立,向群发、成片趋势发展,在时间上由汛期发育向以汛期为主。各个季节时有出现的趋势发展。预测新疆崩塌、滑坡、泥石流未来变化北疆呈加剧趋势,伊犁谷地部分地区滑坡加剧趋势明显,南疆阿克苏到库尔勒一带有加剧趋势。地面塌陷发展趋势取决于人类采矿活动强弱。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 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 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3.3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4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 统,科学、高效、有序 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5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究判段,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4新疆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继续积极推进法制建设,依法防治地质灾害。
4.2加快新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的建立,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
4.3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技术要求,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技术工作规范化。
4.4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奖惩制度,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费来源。
4.5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4.6加强部门合作,逐步推进社会化减灾系统建设;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5结语
加强对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分 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治理对策,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地质环境治理运行机制,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加快对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