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必修学科,其在我国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阅读教学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然会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注,那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求自然也随之增长。目前,新课改日渐深化的进程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福音,使得阅读教学的难度和压力有所降低,虽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解决,现笔者便从以下五方面分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依据实况,制定可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整个阅读教学实施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之初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目标,确保整个教学任务可以顺利的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出可行且符合实况的教学目标呢?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现下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它对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层面的内容,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上,一方面是教会小学生识字用字,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体验阅读文本中的意境,再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务必要符合这三方面内容。其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清楚了解班级学生能力,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教材文本的难易度,以此保障教学目标的合理可行,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好基础。
二、解读文本,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解读文本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只有解读好文本,才能正确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进行的井然有序、顺畅无阻。关于确定阅读教学内容这一具体环节,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别为根据目标确定内容、精准解读文本确定内容、加工整合已有文本确定内容。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即为要求老师结合已制定的教学目标,选定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识字、解句并培养情感,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第二,精准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所选文本的体裁多种多样,涵盖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规性内容,也包括散文、诗歌、故事等多种形式内容,无形中丰富与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但也正因如此,老师更应仔细解读文本内容,争取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了解文本中的内涵;第三,加工整合已有文本确定内容,则是要求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自身对教学的引导和预测,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问题。
三、结合教材,选定合适教学手段
对任意一门学科来说,教学手段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教学手段的适宜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成效的好坏,所以老师在选定教学方法时,一定要结合语文教材阅读篇目,保证教学方法足够适宜教材内容。比如,老师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之类展现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文章时,老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放映大量的照片图景,直观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之类虚幻故事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按照课本内容排练一个小的舞台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除了以上教学手段以外,老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学案教学法、差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或者游戏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手段,定然能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四、关注学生,优化阅读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十分看重教学环境,此种环境可以细化为教学氛围、语文交流学习环境两方面,以保证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此环境下顺利进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时,首先要从教室的基础环境入手,以温馨、自然的情调为主,适当添加一些简单的陈设品,诸如自然画卷、名人事迹等,在恬淡安静的环境中掺入些许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其次,老师需主动接近学生,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为学生学习塑造温暖的环境。最后,老师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发展的机会。
五、善用评价,保持阅读学习热情
常规来讲,评价具有激励、导向、矫正等功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评价引入课堂即演变为教学评价,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价值。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他们身上隐藏着内在的、不易被发现的潜能,如若此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运用课堂评价,相信定会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评价环节,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个性评价,尽量采纳激励的手段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努力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亮点,帮助学生改正阅读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极大地认同。与此同时,老师应尝试运用多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不再局限于老师评价、小组评价的范畴内,适当引入同桌互评、全班互评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取张扬自我优势的机会,间接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学科开展阅读教学的意义重大,其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影响了小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认识以及丰富思想感情的进程,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评价六方面出发,从而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志骞.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2(03)
[2]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 学周刊. 2011(35)
[3]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11)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存在不少问题的。①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②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有趣的谜语,创意的故事,开拓思维的问题,电教手段等。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把广为流传的桂林山水用PPT展示出来,用课件的美丽风景作为课本的补充,吸引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样才能更好的读书、研究、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此之中,教师应该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互相回答、讨论的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增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九色鹿》一文,我设计出了一个读写点,希望通过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从一句古话就能看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性的去探索知识,阅读教学大多都是教师备课,设计好了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学生想的东西就很少,这在思维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会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教学要有个基本的模式: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到品读课文,让学生在最初的了解课文内容到学习重点知识段落,最后走出课文,开阔自己的视野。“读”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让学生理解地读,富有感情地读,读出文字的韵味,读出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学生在我的指引下读完一次课文,在他们的眼神中,我没有看到答案,看到的是他们低落的兴趣。于是我提问:“万年牢”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有分别是在哪种情况下出现的?这是个很简单容易解答的问题,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的,他们找到了答案。接着,我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理解“万年牢”在课文中的不同含义,小组内交流总结出答案,在班内汇报。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文中三次“万年牢”之前的联系,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必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的讲是为帮助学生读,为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会阅读。学生阅读是目的,讲解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多讲是为了少讲,少讲是为了不讲,最后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也会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做好“放、引、导”三步
“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表达直感,从这个角度直接进入主体角色。如我上《白杨》一课,让学生从单元导语入手,让学生领悟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先看“预习”,再要求学生读后谈直感。学生说:“我知道了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大戈壁滩上的白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作者只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自己去读、去解决这些问题。
“导”是教师在运用体态或语言客观评价学生直感的同时,导出学习疑点,通过平等、友好的交流解决疑难。这是师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就是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思考后,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对教学重难点做指点、强调;对学生答不对的作修正,答不全的作补充。即精讲,讲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引”是放和导从内容和学法上新的延伸,是学生直感更丰富、更准确的实验时机,也是学生价值需要得到完全实现、创新欲望得到满足的阶段。如《比尾巴》一课通过:问答句反复训练(走出文外、课外),试做连线题,读另外的材料谈直感来完成“引”,效果好。
二、做到“读”与“思”结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也不是听懂。只听不读,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但是这种思维离开了书面语言,很难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要教给学生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到边读边思,读、思结合;二要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包办代替。如《桂林山水》一课,读到开头一句教师就质疑“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跟标题有什么关系?读到描写漓江的水一段又质疑: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写这些特点的?文章中为什么将漓江的水跟大海跟西湖作比较?读到结尾处又质疑: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这句跟开头一句有什么关系?这样结尾又有什么作用等。这样读读、想想、问问,就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读的方式和读的时机
读,有时可以代替讲解。有教师曾说:“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读中获得能力。”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语言精髓及言外之意。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和支玉恒上课,就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了讲,让学生读中悟,效果很好。
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此重要,要读出质量,就必须把握读的时机和做到读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要为读而读。教学开始前让学生自己读文前导读;字、词教学时读带生字新词的句子;分析课文时,可以分段读,重点段反复读;总结时,可全篇读;巩固课文时按要点读;根据课后要求选择读等。读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造声势让全班齐读;要思考琢磨用默读,还有个别读、自由读、领读、伴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读都要注重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思考,读后有评价,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
四、注重读的量和面
坚持以课内阅读为主,切实上好每一堂阅读课,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但是只是课内阅读还不够,课外阅读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吕叔湘老师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是一脉相通的,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如何推敲词语、琢磨句子、分析段落、剖析人物等),学生课外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
2.结合课内阅读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介绍与课内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学了《金色的鱼钩》时推荐学生读《草地夜行》等。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在逐步的提高。但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1]。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如何提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营造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上对一些话题的铺垫和延伸过于繁多,因而出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从而忽视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2、没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许多语文老师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不够到位,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程度来推进课程,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3、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够正确。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而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如果提问的问题过于具体化,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知道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的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就会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局限、思路越来越狭窄。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够正确。
4、没有及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今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的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让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开展自学交流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把阅读提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很有限,在"自学交流"这个环节,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告诉他们应该自学什么内容,比如教材内容的背景、体裁以及着重要注意的问题等。
例:在学习《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3、激活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有效性的核心。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另外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教师也可以划定学习小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回指导,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才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阅读数量。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去努力寻找和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完成小学阅读教学的最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反思,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广泛阅读,促进交流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后盾。但由于教材篇幅不大,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上述不足,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只有通过这种课内外学习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逐步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内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他们能生动、深刻、准确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做到“下笔有如神”,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
三、培养思维鉴赏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一切缘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内容,只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思考鉴赏,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对读物的鉴赏和评价过程。只有学生在对读物认真阅读并理解和感受之后做出的评价才是公正客观的。因此,高水平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它的鉴赏能力。通过自己的学识理解能力来探究阅读的文章真正的内涵,并将鉴赏评价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2.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指的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主要表现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考虑,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这一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每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
3.确定阅读目标,促进积极思维培养
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确定阅读目标,不但能够激起学生对操作的兴趣,还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彼此交流中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把“尺子”,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个性的摧残。而个性化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它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华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挥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评价,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1(12).
G623.2
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对话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活动过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分为“对话”方式的实践性和“对话”成果的实践性,前者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进行对话;后者指学生在多形式的“对话”方式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对话”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促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思维的全面发展。笔者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此颇有感触和一些心得。为此,笔者结合自身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对有效阅读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预习指导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学生创新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我的战友》一文开头写道:“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这句“楔入”两字非常重要,它形象地指出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并战斗任务的重要性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把钉子或撅子钉到物体里面去,但是如果把对这个词放在文中就很难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但是如果与“钉入”进行比较理解,就会认识到“楔入”比“钉入”有更结实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思考:“本课是指什么楔入我军阵地?”“为什么用‘毒牙’的‘楔入’作比喻?”通过语境理解,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完成拔“毒牙”任务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舍身保潜伏的伟大举动,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斯杰潘、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W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鲸》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鲸有具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速度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倒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读,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得以整体感知,在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心得,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说到底就是要还原语文教学课堂的琅琅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当代小学生要做的事情,也是素质教学的要求。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拓展阅读不够丰富。一是拓展阅读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二是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2、没有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语文教师教育理念落伍。阅读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了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读书”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一是导语设疑。例如,在执教《父亲和鸟》一课时,我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9课《父亲和鸟》,但奇怪的是课文中‘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二是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借助多媒体。如在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湖面的美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美丽的湖水风光,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湖面的美,山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课文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湖水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四是表演读、赛读。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22-01
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生本教育”。“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旨在激发自主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到悦读的质的改变,下面结合几个苏教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导读,兴趣先行――生本阅读的前提
“生本”以激发学生“好学”为前提,注重兴趣的激发。阅读教学应“兴趣先行”为先导。
如《望月》的教学,在导入时,教师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作家用文字讴歌、画家用笔描绘……赵丽宏的《望月》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行文线索是“月”,文章写了哪些细节,先写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等等,诗化的语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其自主投入到阅读中,落实生本阅读理念下的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激发阅读兴趣,为悦读埋下伏笔。
再如《草原》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一望无际但不苍茫的巴尔大草原的美景,呈现蒙古包内外浓浓的亲情,呈现雪原赛马的激动场面,呈现群马奔驰的场景……引导学生背诵《敕勒歌》,结合这些情境而体会“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之优美和旷达;再用富有激趣的语言而导入:老舍的《草原》描写了“草原风光”、“内蒙风光”。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随着作者,走进美丽的北国风光――草原。
如此的导入,激发阅读的欲望,为“乐读”埋下伏笔。
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生本阅读教学的核心
“生本”主张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快乐的节日》时,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在指导阅读时,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对于“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的理解,可以提出简单、易于回答的问题,如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再让学生将这段所描写的景物画一画,这样,不局限于阅读的层面,也高于单一的阅读形式,让学生通过“画笔”描述出了自己对这段的理解,生动、直观地表达出对诗词的真正感悟。
再如,对于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像朵朵花儿开放。……
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毕竟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修辞手法,而这里对于比喻句的理解和使用又忽视不得,因此,教师换个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见出教师的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如“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紧接着,以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比喻就是打比方。再让学生根据对诗词、诗句的理解,完成以下几个句子的补充:_____像花朵。我们像____。_____像______。
此外,学生们阅读了《快乐的节日》后,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巩固性的阅读理解的训练,促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如你能正确填写吗?我们在____看花。我们来到草地上____。____在学校_____。对于这三个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认真读句子,分析句子中缺少了什么,然后再确定填什么。
这类思考题,无不基于学生的基础,为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阅读教学的关键
1、多给学生阅读机会。“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重在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展示的机会。因此,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因此,阅读教学改变讲读法为多措并举,促使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预习任务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如对于《草原》的教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提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初读文章,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勾出生词,找到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再要求学生“品草原美”: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层层导读和阅读,以及品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自主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自主”、“合作”是目前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也应关注自主与合作的实施,注重“悦读”氛围的构建。
《望月》的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也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例如阅读第一段,理解这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找出描写月亮的环境的描写的段落,体会其作用。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交流――“增添通话色彩”。
再提出更多的阅读理解性的问题,如找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找出小外甥对月亮的比喻,感受比喻的妙用,体会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的问题,多数学生不可能回答(照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得面面俱到,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就会起到“人多力量大”的功效,也体现学生会学、乐学的“生本”理念。
“生本”下的阅读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机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阅读课堂焕发活力与生机,让阅读教学因“生本”而高效,因“生本”而魅力无限。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升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松鼠》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松鼠具有哪些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品读,并及时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班长的那种崇敬之情,这种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已比较久远,对于文章背景和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更加难以把握。
阅读应该是创造性的写作或者说是创造性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理解,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阅读理解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我们要清楚的是小学阅读不是格式化的教学,应该提倡的是创新教学,有效教学。
一、激发阅读的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大凡有所成绩的学生首先都是比较喜欢某学科的学习的,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和学习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熟知教材,做到知识与学情的有效整合,革新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爱读、读不停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小学生天生爱动、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跟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让学生跟着阅读,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诵等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告诉他们,书中的知识无穷无尽。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并且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来讲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异见"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实行的还是标准答案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死板,由于受到教育环境、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发展滞后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单一,可以说是格式化的教学,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在课堂上不存在另类思想和异见的说法,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追求的是整体划一,必须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存在任何参考答案。小学生思维简单,想法很多,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理解可能是一千个汉姆雷德,凸显出自身的个性和偏好,为此也难坏了老师,他们追求的完全一致性的答题方式很难实现,难道对于阅读我们非得有统一的答案吗?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在遵守语文学习规律和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能由"言"到"意"的还原文章大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方针,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要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一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教育的目标要去,能尊重学生的不同解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带给我们的启发,借鉴其中的精华。
三、创新阅读思维,学会生利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一批批所谓的文人墨客,贤能贵族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殊不知,并非所有的书中都有黄金屋与颜如玉。中国人论理辩事常常会抬出逝去古人或现今名人的警句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又不知这些实为一家之言,一门之见,岂敢以真理而用之。这是我们的通病,一般人是逃不出这座围城的。当下中国,搞社会科学的没有多少重大的创建,大凡与此有些关联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一个听话或人云亦云的社会是很难有科学创新的。读书固然好,但决不能被书所俘虏而沦为书奴,孟子所言极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呀。读书太过简单与粗略,有时很难理解和吸收书中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作者隐藏文字背后的意境了。我一直让学生坚持品书,品,我粗略的理解为悟。悟就是用心以自己的理性去吸收书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以此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讲的好:"我们不应读书死、死读书和读死书,而应该用活书、活用书和用书活。读书重要的是能生利。"这些思想,我们毫不犹豫的追随了先生。是的,读书应当生利,应当学以致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与生命都是有限的,真容不得也容不起太多的浪费。如果一个人读过书只记得作者所云而无任何的感悟,与翻了田而不播种有何区别呢,其等待的只有徒劳无功,一无所获。经济学上讲机会成本,读书带些功利性与选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考虑一下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也是应该与必须的吧。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还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启迪理性思维也是不能忽视的。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地让学生读,应注意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阅读的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在阅读同语文并行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居于引导者地位,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这门学科的基本内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推动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书面语言里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理解,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还将师生和文本间的交流过程体现了出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不理想,以下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展开分析。
1.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现状看,学生几乎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绊脚石。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阅读课上,学生总是一起回答教师提问,如此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学生也不能适时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这种缺乏沟通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全身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
2.语文阅读中小学生缺乏浓厚的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阅读这门课程,他们觉得这门课太枯燥无味。在课堂上,一旦遇到阅读题学生不是乱写就是采取弃而不闻的态度,而真正用心去读、用心去领会内容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此外,在阅读时间上,学生们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
3.教师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正确阅读
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一门新课程,因此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如果教师选择了合适的阅读资料,那么就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效果,为学生以后开展的阅读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现阶段,教师却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情况来看,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就需要采取措施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来创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阅读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塑造人格素养有很大好处。比如,在学习《学步》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同学们把自己儿时学习走路的照片找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儿子”学习走路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的阅读质量得以提高。只有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才能在适当的时机教给学生与阅读有关的解答办法,让他们自主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参与阅读学习活动的信心。例如,教师在上《火红的枫叶》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枫叶,通过课堂上阅读,得出文中小女孩收集好多枫叶就是为了在枫叶上写上祝福作为贺卡送给老师。此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自己收集的枫叶上写上自己想说的话送给家人、老师或是同学。如此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确定合适的阅读模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区别。比如说: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阅读活动,所以教师不能给他们讲解深奥的阅读知识,应该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但针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教师应该多拓展阅读题材,用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4.定期举办有关语文阅读方面的活动
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功底,让他们在活动中更加喜欢阅读这门课程;还可以在班集体中,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小组活动赛以及讲故事比赛等等,促使阅读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对此,教师开展故事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举行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展开,首先鼓励学生踊跃报名,把自己熟悉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其次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小故事。例如,教师在讲解《龟兔赛跑》故事中,小兔和乌龟比赛,看谁先跑到山顶的大树底下,小兔跑得飞快,而乌龟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前爬。这时小兔心想:乌龟跑得太慢了,我先在树下休息一会也来得及。结果它躺在树下呼呼睡着了。最后乌龟率先到达重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赢得了比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语文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