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课程一体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课程一体化

篇1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学校在认真解读《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个人修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重习惯、习方法、丰素养、厚人文

以“知品合一”文化为引领,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养成特色,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打造“新六艺”课程体系。“新六艺课堂”开设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六大系列课程。以“新六艺课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培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气质的人才。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形态

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依托学校特色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深入40+X的习惯养成模式探究,打造40分钟的新六艺主体课程,注重课后X延伸性学习,开设拓展性课程,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美德,化美德为快乐。

1.“新六艺主体课程”即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范、高效执行落实好,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40+x”学养课堂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支撑下,学与教的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课程整合的理念,加强课程内、课程间、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助学单、认知策略等,切实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轻负高效课堂。

2.“X1”即知识拓展课程,主要就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拓展,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开设“经典吟诵”课,将国学经典、诗词吟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每日晨诵、课前五分钟的经典驿站等,增加诗词积累量,弘扬明德,开启智慧。数学学科开设“启智驿站”课,依据教材,以每个班级一个小版块作为驿站的形式开展,教师结合每周的“启智一刻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科学学科开设“趣味实验”课,以月课形式开展教学。体育学科低年级开设“柔韧操进课堂”,高年级开设“足球进课堂”,结合课堂开展教学,全校性普及足球运动。音乐学科开设“器乐进课堂”教学,通过器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3.“X2”即综合特长拓展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雅生活情趣。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我们计划把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深入与延伸,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打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为基础,充分挖掘孩子身上潜力的多元化x习惯养成特色校本课程群。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学生自愿选择社团课程,全校走课学习。

4.“X3”即实践活动拓展课程,学校以“经典传承,放飞梦想”为主旨,为学生搭建各种传统文化体验平台,重拾文化信仰,回归智慧生活。如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活动;将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学生每月学唱孝亲感恩歌曲,长养孝心和恭敬心,培育感恩意识;依托黄金河度假村这综合实践学习基地,倡导师生家长参加系列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红色经典。

( 二)课程实施建议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基于语语文学科的书艺课程——一至五年级开设书法飘香、阅读写作、经典吟诵等技艺课程,让学生寄情书画,畅游古文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勤于书写、善于表达且富有底蕴的人。全校开设硬笔书法课;一至五年级开设阅读写作课、经典吟诵课程,通过诵读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加大诗词背诵积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故事分享、国学达人挑战赛、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基于数学学科的数艺课程——各级部依托课堂借助导学案和思维导图创建“工具撬动智慧创造”的学科内课程整合的课程建构。

开学第一课,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教材的梳理,重组先关内容绘制目录树和思维导图,重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内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单元,通过导学案实现单元内的知识整合。

数学教师还可以依据个人教学风格,定位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任教学段的教学模式和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教学风格,自己定位一个教学特色,借助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实践验证中逐渐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数艺课堂模式。

基于体育学科的射艺课程——我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间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开设足球技术指导课,分层提升学生足球能力。每节体育课都有针对足球基本功的“5分钟课课练”:低年级主要是熟悉球性,学习揉球、踩球、脚背正面颠球等基本技能,四年级则学习多种部位颠球等相对复杂的技能;五年级学生学习的范围涵盖踢球技术、接球技术、运球及运球过人、射门等。以球促智,构建以足球为原点的足球文化课程体系。

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以音乐为元素的所有称为美的教育。

2.三级课程相融重组

课程统整绝不是信手拈来,亦非是课程的叠加,更不是为整合而整合的几次主题活动,它的核心是基于标准朝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这一具体化的过程需基于对课程标准精准的理解与分解。

基于课程整合的御艺课程:国家课程综合实践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心农场课程是我校多年来最受师生青睐的校本课程之一,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热爱生活。

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的整合: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整合,分年级有计划进行诵读,并将“吟诵”引入到教学中,学习中国式读书法,还原汉语言文字本来的声音;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班级诵读检测、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三)课程评价

1.规范基础性课程的评价。

通过单元检测、音体美学科的抽查等,注重对学生基础学科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

2.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拓展性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表现性、表演性、竞赛性等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表现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平时参与的态度、方法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于评价。

表演性评价,通过学生特长专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竞赛性评价,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

3.加强管理过程的评价。

篇2

体育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的发展我们的体育事业,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同时也要建立以课堂为中心,课外体育锻炼为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学者者的积极反响。例如湖北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方面,已经实践了五年之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们从原来的不愿意“动”到现在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和实践。以下,就关于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何来构建和实践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课内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用在体育教育中,顾名思义,就是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课外活动,校外的体院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作为一个体育课程的实现目标。课内外一体化能够锻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内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取消不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很多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锻炼机会和锻炼次数,开设了晨跑,早操,下午锻炼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打卡,来表明今天的锻炼已经完成。我们不能否认学校的初衷,学校是一个大的团体,管理那么多的学生,要求进行锻炼,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出来打卡这样的方式。但是试想,往往这样的“强迫”锻炼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这种打卡的强迫锻炼很是抗拒,但是有的学生在不打卡就要扣学费等高压下,进行强迫锻炼,这也算是学校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请他人打卡的方式,来逃避锻炼,这种投机取巧的现象在学生中是很大一部分的存在的。

虽然打卡这种方式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有利的,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的负面效应也是大大存在的。很多时候,打卡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我们的学校还不如取消这种管理模式,这样既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对锻炼的抗拒,也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体育素质

课外锻炼的基础是以良好的课内理论实践教育为基石的。所以,紧抓课堂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不仅应该向学生普及体育教育知识,运动法则,以及运动规范等,还应该跟学生传授运动损害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运动损害急救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些知识的普及对在课外运动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课外运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从容应对。

其次就像上节提到的以打卡来统计学生的锻炼时间和次数一样,这中间,弄虚作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部分人的体育素质要进行普及和提高。要经常开设一些关于体育锻炼的好处的讲座,与学生交流体育锻炼中遇到的误区等等,从而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进行自发的锻炼。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的体育锻炼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在大学的操场上,在傍晚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人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但是这个其中很大一部人都是随意性较高的,往往今天没啥事情干了,就跑来打两下子,明天忽然被朋友叫过去打游戏了,就理所应当的想不起来去打球了。这样的锻炼模式具有太大的随意性,不利于课外锻炼的有效开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构建课外活动小组,或者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形式,来招募会员,安排运动时间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以俱乐部的名义,与其他的俱乐部进行友谊比赛,从而增加锻炼的积极性。最终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完善体育设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里,主动运动的大部分都以男同学为主,而女同学很少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个人认为,这个与学校设置的体育设施和课程体系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女同学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好动的群体,而我们的操场上偏偏又都是一些力量型的运动器材,比如单双杠,吊环,足球场,篮球场,这些根本不适合女同学进行运动,所以运动场就成了男生的天下。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全校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够动起来。比如说,多开辟一些羽毛球场,排球场场地。同时开设健美操,形体舞等女生喜爱的课程。这样才能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结语:体育锻炼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起到其相应的效果。我们如何把课内的教育做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更好的实施,我们的任重而道远。

篇3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和教育目的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我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制定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重新定位。1.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一方面是指课程目标应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即课程目标制定的内容不仅应包括知识、技能,更应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是面对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要匹配不同的课程目标,而且要有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系统性。就目前我院在处理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这一方面来说,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别性、层次性并不到位,多数课程以统一的培养目标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导致现在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获得的知识零散、不系统,等等。故而在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别和层次。要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受益,就要设计出既能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能确保艺术教育的连贯性且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同时,还可避免因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同引起的混沌状态,以免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2.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个性化。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兼顾各高校本身的特色,又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个性化的特点。首先,由于各高校有不同的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上会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规律,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应该体现这种差异。其次,对于不同门类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而言,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对于优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人格可能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对学生层次差别的了解制定具体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艺术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更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但要注意避免课程目标制定与学生需求差异的相互脱离,这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的艺术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兴趣及爱好等。这种明确学生需要的过程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他们意志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文化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是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该强调的,即艺术教育既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又要吸取多元的世界文化。为了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我认为学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格外关注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文化,并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开发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反映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各地、各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了解到世界的多元文化。目前,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涉及中国及东方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内容相当有限,而主要以欧洲的艺术发展内容为主。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突破欧洲文化中心论,将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纳入课程中学习,更好地充实课程内容。此外,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贴近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兴趣爱好。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图像传播信息,迈入“读图时代”。因此,此时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中的事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以及对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内容除传统艺术中音乐、美术等范畴外,还可扩展到影视、摄影、纪录片、广告、漫画,现实生活中的美学,以及各种视觉文化的产物所转达的价值观。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一举措扩大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与此同时,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学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网络中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艺术图片、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极大地丰富我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调整、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结构,明确其课程的分类及层次至关重要。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先注重对每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然后结合艺术知识的广泛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知识难易的层次性及课程之间的序列性等多个方面,再进一步将其规范分类。公共艺术课程各有特点又具有互补性,其分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从课程内容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分科课程和艺术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划分,课程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从课程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课程;从课程层次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提高课程;从课程的实践要求划分,课程可分为:课内艺术实践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

四、课程实施的人本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2-02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学生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笔者2010年针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专业1班开展儿科护理课程理论、实训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职业能力。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实验对象为南宁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专业2个班的学生108人,全部为女生,年龄16-19岁。这两个班的学生学制3年,已经过1个学年的基础课学习。笔者将助产1班(54人)设为实验组,助产2班(54人)设为对照组。两班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使用教材与其他任课教师均相同。

(二)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即教师按传统授课的方法,先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带学生到医院临床见习。实验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一是做好教学的场景准备。建立仿真的模拟病房与教室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二是按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组。由学生按每人的学习风格不同分组,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三是课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以临床案例的形式,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学材、计算机、图书室、临床见习、向老师咨询等方式收集学习的相关资料。四是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按照临床工作的情景,设定工作程序。五是教师审核学生的工作程序,精讲重要的知识点。六是实施。每个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任务的分工,分派各种角色,按工作程序完成学习任务。七是成果展示。八是学习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评价方法。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理论考核。于课程结束后,由教务科统一命题,题型按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形式,对两组进行闭卷考试。二是操作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以组为单位,教师给出临床案例,以临床工作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结合卫生部下发的《操作评分标准》,编制综合的考核标准,由2名教师考核,取其平均分。三是实验组护生问卷调查。笔者在课程结束后,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等,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54份,回收54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一)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异较明显。

(二)实验组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评价

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对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评价较高,具体见表2。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成效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57-04

在职业教育接续制度下,系统设计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中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计不同的素质教育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尽量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按照人才培养的层级和梯度差异,准确定位各阶段接续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做到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

本文以兼具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双重属性的《英语》课程为例,就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构建中的教学内容衔接做一些探讨。

一、中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

一体化设计的中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公共英语课程应作为中职与高职各个阶段的必修课程,按照其培养层次目标的定位,可以“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来区分。

根据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就是立足于打好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选择常用、实用、趣味性较强、与学生学习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交际意识和能力。

“中职英语”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素质课程,对于非英语类专业其教学内容应以基础模块(8学分,128学时)为主,个别英语要求较高的专业,可增加选修的拓展模块(2学分,30学时)和职业模块(2学分,30学时),受校内总学时的限制,其总课时安排小于原教育部中职英语大纲的要求。

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必修的“高职英语”课程,其课时应在60―120学时(4―8学分),也低于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分专业大类限选的“职业英语”课程,其课时应在30―60学时(2―4学分)。

二、中高职英语课程的话题知识目标的确定

1.中职英语的话题知识目标。(1)熟悉与学生个人、家庭、居住环境、学校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2)了解一般日常生活、社交与礼仪、兴趣与爱好、娱乐与体育等话题;(3)了解有关健康、社、工作等话题内容。

2.高职英语的话题知识目标。(1)熟悉个人、家庭、学校和人际交往等话题;(2)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话题;(3)熟悉社会、金融、科技、文艺、求职等话题;(4)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的话题。

3.医药职业英语话题的知识目标。(1)熟悉药品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等相关话题;(2)了解或熟悉与职业有关的话题,如公司及产品介绍、工作交流与沟通、生产工艺流程、质量安全控制、商务接待等。

三、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主题和话题项目选择

话题是英语语言基础知识重要内容之一,一体化的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主题和话题项目,应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话题项目表的基础之上,参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来设计(见表1)。

四、高职“医药职业英语”课程内容的主题选择

职业英语课程应该突出其职业属性和特点,解决学生在工作时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作为药品制造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应侧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求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读懂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简单技术资料,如药典、药品GMP、相关技术手册等,并能通过网络查询相关信息。药品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加强提高听说能力训练,了解药品流通与服务的相关资料,初步具备处理职业岗位相关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如药品说明书、药品GSP、进出口单证、标书和合同等业务表单、药店英语会话等。

调研发现,市场上相关的教材有《医药职业英语》、《医药专业英语》、《医药英语》、《药学英语》、《药学服务英语》等名称,课程内容多是以选择药学专业科技或科普文章为主,涉及面甚广。笔者认为一般的科技或科普文章,难以满足药品类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涉外工作需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与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要求有不少差距。

鉴于“医药职业英语”课程教学时数和行业技术领域覆盖面的广泛程度等因素,建议选择本医药相关技术岗位常用的最新“国际标准”或国家相关药事法规,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医药职业英语”主题(单元)可包括以下内容:

①Drug Administr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②SFDA:Regulations on Drug Instructions and Labels(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③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④SDA: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Prescription and Nonprescription Drugs(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⑤Drug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⑥Provis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⑦The International Pharmacopoeia(国际药典)/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中国药典);

⑧Drug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⑨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0}Drug Safety(药品安全);

{11}SFDA: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for Drug Registration(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12}SFDA: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for Drug Import(药品进口管理办法)。

围绕上述主题选编课文和阅读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凸显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崔成红,隋新安.“药学英语”课程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15,(17):215-216+213.

[5]张小坡,魏娜,高炳淼,康胜利,张俊清. 药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5,(17):184-185.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he Theme and Topics in Project Selection Professional

―To Drug Class,for Example

ZHAO Qi-zhi,ZHANG Jian-hong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 优化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做出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目标,掌握目标设计方法

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身体是服务社会的前提。“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健康目标,把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转化为体育课堂目标,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体育与健康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体育与健康目标为依据。体育课堂目标是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并结合学习领域目标、水平领域目标而综合制定的。因此,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来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体育目标和科学化、系统化。

3、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不同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基础来制定教学目标,如:学生完成1000米跑都困难,教师却要求他们完成5000米跑,这是不可行的。学生的身体特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各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教学中应据学生在各年龄段的身体特征和不同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4、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很多,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场地、器材。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人的要素,场地和器材是物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对农村中小学来讲,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但由于资金匮乏,物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要依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开发研制既花钱少,又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充实体育教学。如:自制接力棒,就是用树枝截成段,长短粗细和标准接力棒差不多,用红油漆涂上颜色,这样简易的接力棒就制成了。我们还可以开发接力棒的不同功能,如标志物、投掷物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中,只有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增进学生健康的总体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且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帮助,如选择过高,多数学生完成有困难,甚至不能完成,就会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教学内容选择过易,多数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就会失去体育教学的作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几个原则:1、实践性原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要把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多实践,他们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要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要给学生留更多练习的空间和时间。2、灵活性原则。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更要重视运动技能目标。因为在完成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其他目标都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3、区别对待原则。在教学中,要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该项内容,只按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为完成和实现一定教学任务和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方式、途径和手段。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体育教学来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做到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有利于学生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有利于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法选择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科学合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才是教学方法优化的良好体现。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向着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使师生互相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又达到了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评估,完善课堂管理

由于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评估的标准亦有不同,如一节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重点学习运动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一项学习内容的课,由于要表达教学目标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说,评估一节体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需要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学生学习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

2、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体育课的基础。如:一节快速跑途中跑的课,教师不强调步长和步频,而仅利用迎面接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就只学会迎面接力,而不知快跑的内容,这就是教师领悟教材错了,这节课就不成功。

篇7

[2]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

[3]张正斌.海洋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敏.化学海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等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我校的建校史就是一部课程的发展史。“3+x”一体化校本课程是在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形式变革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概括起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我校编制了《泰山学院附中学科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泰山学院附中实验教学实验细目》(以下简称“《细目》”)。每到新学期开学前,学校都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编制适合我校特点的《纲要》,并且每学期都进行全面修订,将修订工作贯穿在学期教学中,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都要结合《纲要》对上一周的教学进行总结,对下一周的教学进行研讨,对《纲要》中的问题加以修改。

例如,我们编制的《初中数学星级作业》分为基本水平展示、中级能力提高、拓展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学校精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训练题组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初步实现了五个功能:作业题目类型多元化,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类型;作业题量控制,实现有限覆盖;每一题目都标有星级,学生可自主选择;课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控制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分年组织编写了《细目》,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一一梳理,明确学期内容与整个学段或学年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

二是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整合。我校开设了12门国家课程,9门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在时间上相当紧张,在师资上比较缺乏,在内容上部分知识重复、陈旧、脱离生活,如果不进行校本化整合,地方课程非但难以落实,还会效率低下,收获甚微。为此,我们分别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举办暑期骨干教师研修班,研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2016年7月28―30日,课程研讨会在先期实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多个整合方案,如《基于项目制学习的信息技术STEAM课程》《环境教育与情景英语课程整合探索》《环境教育课程纲要》《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整合方案》《安全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实施》《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关于校本课程的《“拼天下”STEAM综合课程深度开发策略》等。

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破国家课程原有学科体系的整合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对内容、时间、师资和场地进行全方位整合,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探索整合课程的最优方式。在原有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3+x’一体化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设想。

二、“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构建

在课程开发上,我校放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课程的整体性,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把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聚焦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我们围绕“3”设计了一个“课程魔方”(见图1),这个“课程魔方”正面三部分依次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底面三部分分别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侧面三部分分别为七、八、九三个年级。

这个魔方有27个大小不同的小长方体也就是9维27个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架构了多元、多阶、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真正成为“一体”。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DNA”,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来构建。多样的校本课程就像营养品一样,滋润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学校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提供的课程群。这些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七年级主要开设“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定的基础课程外,我们又开设了七类基础型课程,将三级课程整合为一体。我们开设的基础型课程是:

①学科类课程(语文阅读与写作、散文游记选读、望岳文学编辑部、数学傲来峰俱乐部、泰山植被研究、泰山小导游、法律大讲堂、英文剧场、法语俱乐部、日语俱乐部等);②人文素养类课程(泰山文化之历史名人、泰山石刻、中华字谜、对联文化等);③科学素养类课程(数学思维方法、生活中的物理、生物实验设计技巧、丰富的生物世界等);④艺术素养类课程(播音主持、声乐技巧、美术欣赏、漫画设计、陶艺制作、布艺创作、剪纸艺术等);⑤身心健康类课程(乒乓球运动、溜冰与平衡技能、轮滑、定向越野、极限飞盘、心理辅导等);⑥信息技术类课程(动画制作、VB程序设计、3D打印技术、机器人大赛等);⑦生活技能类课程(化学与健康、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插花艺术、水培生活等)。基础型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在课程建设的集中体现,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校内开设的基础型校本课程排在了课表里,利用学校的“自主选课学习日”,教师人人开设课程,学生人人选课走班。课程的开设实行教师网上晒出课程方案,学生网上抢课,先到先得,额满为止,打破原有班级,成立课程班级,实施走班主题教学,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八年级主要开设“拓展型”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国家和地方课程,我校紧紧围绕着“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学生核心素养,创建了自己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为一体。我们的拓展性课程也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课程如开学课程、主题班会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习力系列课程(学长学姐谈学法、班主任谈学法、身边伙伴谈学法等)、知恩感恩系列课程、校园节日课程(体育与健康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演练课程(集会防踩踏演练、灾害事故应急疏散演练等)、开放周“家长讲坛”课程、“学友讲坛”课程。校外课程如攀登泰山体验课程、“远足励志”课程、“暖冬行动”志愿者活动课程等。

九年级主要开设“研究型”课程,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我校面向有特殊或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开设了各种研究型课程,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成为一个共同体。我们的研究型课程主要以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这些课程不占用统一课表时间,学生来源打破年级。课程开发的教师也不固定在某个年级,有特殊技能的教职工都可以参加,活动场所也不局限于校内。学生和教师平等的组成课程团队,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往往与杂志社、工厂企业或某些政府机构有联系。如我校的望岳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写作尖子生,其创办的《望岳文学》校园期刊,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校园期刊。我校的小记者团积极外出采访,进行写作训练,许多作品发表在《泰山晚报》上。我校的拱北石科技社积极与泰安市科协联系,走出去请进来,提高了科研能力,多位成员获得发明专利。我校的3D打印社积极开展活动,制作了多个作品,部分生陶醉在创客

空间。

课程魔方把三个级别、三种类型的课程和三个年级都交织在一起,纵横有序,高低衔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式网状结构,使各种课程成为一个有机体,集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给学生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x”是一个未知量,可以无限地扩大增长,意味着学生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这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存在于学生身上,难以预料又即时生成的具有课程价值的活动,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自我开发。这种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过程由学生自主实施,效果由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是即时生成,又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统称为“x”课程。例如,我校八年级女生自己开发的“剪纸小组”,男生自己开发的“吃货小组”(烹饪),小作家范开源和同学开发的“创作小组”等都属于我们的“x”课程。“课程魔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各种课程的“一体化”,再加上“x”课程的补充,我校的课程构建可以说达到了高度的“一体化”。

三、“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3+x”一体化课程是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千头万绪,复杂繁多,没有一个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控制程序是很难实施的。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课程管理科,三个年级分别设立三个课程实施小组,配备两名工作人员。每学期初,我们先发动组织师生申报自己开发的课程,然后写出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交给课程管理科审批,批准后按计划具体实施。课程管理科的任务非常艰巨,首先要定好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安排好各种课程的实施时间、地点,协调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各种关系,分配好实施资金和器具,然后是实施过程的控制。过程控制是一个最难的工作,不做好过程控制就很可能使课程的实施有头无尾,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不下雨”。鉴于此,课程管理科安排了专门的课程监察人员,按时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做好课程实施记录,从细节管理上严格要求。期末要求每个课程小组都写出总结,学校给予书面评价和一定奖励。因为课程管理科工作做得具体扎实、细致到位,所以我校“3+x”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篇9

拓展农村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国家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证。一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向农村倾斜,要加大财政投资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国情下,政府投入是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的最大来源,政府必然要成为承担农业科研投资的主角。1997年至今政府投资农业研究费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非政府资金投入比重一直很小。二是应着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改变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业科研领域。如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手段来提高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的投资比例,否则,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国外组织、农村集体和农民投资于农村科技的研究;要积极鼓励、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人才培养指对人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当前各地政府管理和激励人才成长的相应机制不完善,一般只对农村科技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代替培养。而且培训时注重人才数量增长,忽略人才质量的提高,出现跟风现象,什么类型的科研人才热,就培训什么类型的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优化意识,这不利于实现人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由于农村教育、科研条件较差,科技人员知识陈旧、创新能力低,城市发展较好的科研院所要主动对其进行帮助,缩小城乡科技发展的差距。如仿照委培的模式,通过推荐、选派农业科研机构中的某些科研人员进入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学习。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09-02

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职学生总数达到960多万人,近两年扩招规模进一步扩大,估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研究这样庞大的职业教育如何办学,让其适合中国现实国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通过笔者的体会和做法进行探讨,供广大同行参考、赐正。

一、关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学生现状。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演变而来,而一些民办院校则是改革开放后允许社会办学的产物,大多为集资或投资者针对社会需求新建发展起来的,历史有长有短。出现了诸如西安翻译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浙江宁波大红鹰职业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民办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在全国统一高考下录取分数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就导致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公办普通院校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采取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弱化的实际,更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状从实训入手加强基础知识的释惑解难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薄弱,教师也就必须从深入实训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上升到理论知识的消化,从而为下一次实训操作打下基础。

2.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及有关问题。高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人员。这类人员主要是要求有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而论,针对高职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效果差的状况,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首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其次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即必须解决转变高职院校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践为辅,教师讲授为主、学习验证为辅的教学活动观念;必须把实训操作列为第一位,把讲解归纳知识要点、理论升华列为第二位;以实训来带动理论的深化,以深化的理论引导更新操作技能和操作方式。第三是要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的超前性考虑教育教学原则及导向问题。教育教学原则和导向必须是科学前沿的,观念要新,内容要实要真,实践要有成果。所以教师的素质必须要高,能全方位综合性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3.未来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市场化。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高技能职业社会人,必须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社会人。

(2)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将来的变革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教改长远目标的整体规划:内容上有整体性,主体上有整体性,教育教学观念上有突破口,教育教学能力不是体现在个人,而是体现在一个团队,一个群体。

(3)高职教育法制化。投入应有经济效益,专业研究、专业存在必须科学化,实行高职教育的普及化。

二、关于课程目标及知识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它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我们培养出职业技术型学生的本质内涵。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提供各行业职业技能型的基础人才,因此教育教学的导向就必须由职业来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通过设计出符合各种技能需要的项目载体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技能操作的实训地位;通过项目(载体)的演化过程来归纳知识要点及理论升华,实现知识更新、理论提升、(实践)技能提高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即教学过程知识、理论、操作技能一体化(简称“一体化”)。

对这样的目标,有人会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类专业好办,便于操作;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好办,不便于操作。回答是认识有误或者是观念上的问题。理论上,除了历史、哲学等知识性、思辨性极强的少数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的确难于操作外,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课程,像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也是可行的。

社会科学类专业怎样达到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我们的体会是:通过实训来完成理论的升华、知识概念的归纳及实际操作的运用。现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4个班的《社会调查方法》专业课为例,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及其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对这门课进行以操作能力为侧重点的总体目标设计,同时明确以过程考核为侧重点的考核方式(见表1)。

说明:实地实训(操作)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的,由教师(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设定。

这个专业的目标设计主要是重点突出了课程目标的能力考核,将知识性传授全部融入到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索归纳总结中,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实训)能力。要求围绕调研报告提交有关数据佐证材料,就是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单元项目教学方案设计。在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点,据此设计单元项目教学实训内容。在该门课程中,为了细化实地实训(操作),设计出了课程单元项目教学方案。例如在相关单元要求学生仿照《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单元项目教学实训范例表(见表2、3),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根据方便、就近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设计出方案(表格)并进行调查,也可也直接(修改)使用范例表。

说明: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有原该市郊的坟山,约有2000~3000座坟莹,当时也被开僻为校园内公园,环境优美。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实施实地教学观察的实训课。新墓为2000年及以后的墓,2000年以前的墓为老墓。

以上表2、表3实施的教学手段都是采用就近实施实训,均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提升,教学效果很好。这就是一种从实训入手进行能力提升,知识点归纳的有效教学手段,符合高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起到释惑解难的作用。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的评价

表1、表2、表3提供的课程目标设计实训方法实际上就是职教课程教学改革讲的“综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和过程。这个过程达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涵要求:

1.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能力目标与教育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界定。

2.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学一体化任务。

3.强化职业教育实训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4.达到了引导学生做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教师引领,教学互动的效果。

5.符合职教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

6.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有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有项目研究,有市场了解,做到了教学同步,有实际效果。

7.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完成项目操作,完成实训的整个学习思考操作过程,有单项训练(市场调研等)和综合成果(写出调研报告),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课程符合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管理育人,规范了专业教学设计和重在实训的要求。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52

1 微课程概念及特点

1.1 微课程概念

“微课”是一种适应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教学形式,最近成为了课程研究的热点,而对“微课”的定义还没形成统一的共识。国内最早的微课定义是是以视频为载体,以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2011)另一个广泛被大家认可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角度引出的,认为时长不超过1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微课程(黎加厚,2013)。

1.2 微课程的特点

尽管微课具体定义现在还未能统一,但是大家对微课的描述仍有一些共同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微课所应具备的特点如下:

(1)教学内容完整。微课的实质是“课”,即需要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构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环境,自主完成一个教学知识点的学习。微课是以网络为平台,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过程有机地组合成教育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多种教学资源的简单累积。

(2)教学时间短。微课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微”。在短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有研究发现人的短时关注力最多能持续十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长人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微课的最佳时长就是十分钟左右,那么微课的内容设计上,应尽可能选择单一的知识点,将系统知识分割成小粒度,相对封闭的知识组块。

(3)教学平台开放。微课程是通过网络方式将视频,动画,PPT,图片等多种媒体集成结果出来的,这超越了传统课堂单一空间的限制。而且同一个教学主题的微课可根据学习目的进行自我的组合,这样就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围绕主题展开的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优点,所有的课程要素,如视频、课件、学生作业、教师点评、教学反思等都可动态生成和修改,这样就使得微课具有可具扩展性,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形成动态开放教学体系。

2 微课教学分析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微课、慕课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的教学形式也成为了高校课改的前沿阵地。作为高职类商科课程如何利用微课有效管理和整合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提高专业技能,也日益成为教师研究的新热点。以下就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制单与审单”课程的微课设计和实践出发,对商科类课程的微课开发进行探讨。

2.1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碎片化特征已日趋明显。微时代下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成为大家追捧的新事物。我们的学生正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兴起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对“内容短小、精悍,情节具体而连贯”的内容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所以一般而言,微课的时间也被安排在10分钟以内,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最佳时间。

由于商业企业对业务资料的保密性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很难通过课程项目实践到真实完整的业务流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半模拟半描述的方式来完成工作过程的体验和学习。以致于有些学生在大三实习期间碰到具体的工作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将学校所学应用于实际。所以具有连贯的工作情景的微视频教学也是学生了解具体工作操作流程和内容的最有效的方式。

2.2 课程的应用分析

“制单与审单”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向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程是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制作外贸进出口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单据,并能协调安排外贸进出口过程中与各个业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进度获取制单的信息。这就要求在对外贸流程的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制单与审单”这门课程还涉及更深入细致的业务协调和沟通工作。实际工作场景的变换频繁,操作过程繁琐,涉及的业务信息繁杂而具体。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整同步体验具体的沟通过程,通过微视频这种微课的方式,就可以很好地展示业务协调过程和信息的获取步骤,还能最大程度保护企业的商业信息不被泄露,突破传统课堂讲授业务流程的完整性缺失的弊端。

这里以“产地证的制作”这门课程为例进行微课设计展示,这里根据工作环节可分为产地证的申领,产地证的制作和产地证的签发三个连续项目,其中产地证的申领和签发与产地证的认证部门有一定的协调和沟通的工作,其中产地证的签发环节还有一些企业的真实材料的认证过程,这些工作环节在传统课程只能以文字的方式来说明,学生往往对工作过程的协调组织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但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可以真实地展示工作对象不同工作环境和内容。其中企业的认证材料,真实的业务单据可用图片的方式直观展示,重点的知识点讲解采用PPT分析,流程总结使用Flash演示,这样多种手段的结合应用与微课的制作,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形象和具体地呈现给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产地证这节课产地证的制作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而且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是通过网络认证平台进行电子制单,这些都需要企业真实的认证帐号才能登录,而帐号作为企业的机密信息,是无法授权给学校学生使用的。而作为学校也没有申领外贸企业认证帐号的资格。我们通过电子录屏,图片和PPT把产地证电子制作过程也集合成微课,最大程度把真实过程还原出来,实现学校的课程学习和真实工作零误差对接。

“制单与审单”这门课程的微课制作中我们尽量实现更多展示需与各部门协调的工作环节,把课堂教材授课方式不能呈现的内容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把制作流程复杂的单证作中可应用微课的教学单元筛选出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业务为背景,拍摄这些单证典型而完整的办理和制作过程。微课设计都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除了正常的“完整工作环节”微课,还可以有以主要环节微课为基础的“流程分步详解”、“常见问题分析”的从属微课,这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微课视频对应单个小粒度的知识点,都可根据学习目的聚合重组,这种课程体系的微课很好地实现课前辅导,课后复习和课下学习的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在课堂内解决课程难点的效率也变高了。

3 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微课教学,在“制单与审单”的微课程教学构成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的经验,特分享如下:

3.1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微课的设计都应选取一些实践性强,学生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直观感受的课程内容。“制单与审单”系列微课都是围绕一笔业务进出口的实际环节,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每一次微课。这种贴近真实工作状态的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结构化程序设计为主线的微课,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也是本课程设计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3.2 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工具

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和软件,有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录制的实际情况,需要用到学校的智慧教师可自动录屏和课程录制功能,授课过程中穿插教师的讲授,板书,还有多媒体的画面,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课程学习环境习惯,在网络教学中尽量保证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微课的后期制作相对于前期录制显得更为重要,也是微课设计能否很好得以体现的最后一步,这个过程对视频剪辑软件的应用要求非常高,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视频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3.3 促进课程信息化

微课开发基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选取合适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二步,根据设计录制教学视频;第三步,将教学素材编辑成微课视频。微课制作的前期需要教师在对课程进行透彻分析之后,对知识点的选取,教学手段的选择进行科合理的安排。后期的制作却依赖教师对多媒体软件和视频工具软件的运用程度。为了更好地完成微视频的编辑,也可考虑与电教专业的专家合作开发,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无缝对接,提高课程信息化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6003003001-20;

院级课题( 国际贸易专业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Z14021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篇12

微电子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伴随着集成电路(IC)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集成电路工艺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的主要工艺技术及相关原理,培养其自主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目前的教学存在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的问题,学生害怕硬件,缺乏动手能力,不能扎实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本文对集成电路工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搭建了“理论―模拟―实践”的立体化教学平台,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限制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对微电子及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板书和多媒体PPT演示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与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

2.教学资源的缺乏

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及基本的科研素质,在集成电路工艺实验教学中,必须使用各种工艺设备,如扩散炉、退火炉、光刻机、刻蚀机等,这些设备仪器价格昂贵,购置和维护这些设备的费用远远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导致其中部分实验无法开设,降低了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僵化

目前集成电路工艺的课程设置一般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理论教学和计算机模拟结合的形式,或者单独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整个知识面不够系统,并且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集成电路工艺设计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体化教学在课程中的实践

1.理论教学设计

集成电路工艺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面较广,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半导体原理和器件的相关知识,能够从前期的课程基础上解释工艺中出现的问题,如外延层构造及缺陷与器件性能间的联系、扩散参数与掺杂离子分布的联系等。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交叉课程的相关性,将半导体原理和器件的内容融入工艺的教学内容中,有利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掌握。

2.模拟仿真设计

TCAD(Technology CAD) 即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集成电路工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泛运用于工艺优化、控制以及设计优化中,不但可以通过模拟芯片制备的整个工艺流程节省实验成本,在实验前后以及进行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各项数据,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到及时全面的认知,改善教学效果。对理论教学中的案例进行验证性和探究性模拟实验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南通大学的SILVACO―TCAD的教学软件,同样以热扩散工艺为例,如下图所示,扩散深度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可见在模拟实验中可以便捷地修改各项参数,灵活设计教学内容。

3.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必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要能在实验中应用相关理论,为学生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集成电路工艺课程存在实验仪器贵重、精密、量少与实验人数多、实验时间短的供需矛盾,因此对于现有的设备一定要对实验参数进行正交设计,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注重高效率、快速、经济。

综上所述,在集成电路工艺课程中,建立理论授课―TCAD工艺模拟―工艺实验密切结合的立体化实验平台,不但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集成电路制备的整个流程和设计方式,增强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