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课程一体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课程一体化

篇1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学校在认真解读《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个人修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重习惯、习方法、丰素养、厚人文

以“知品合一”文化为引领,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养成特色,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打造“新六艺”课程体系。“新六艺课堂”开设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六大系列课程。以“新六艺课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培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气质的人才。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形态

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依托学校特色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深入40+X的习惯养成模式探究,打造40分钟的新六艺主体课程,注重课后X延伸性学习,开设拓展性课程,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美德,化美德为快乐。

1.“新六艺主体课程”即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范、高效执行落实好,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40+x”学养课堂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支撑下,学与教的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课程整合的理念,加强课程内、课程间、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助学单、认知策略等,切实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轻负高效课堂。

2.“X1”即知识拓展课程,主要就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拓展,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开设“经典吟诵”课,将国学经典、诗词吟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每日晨诵、课前五分钟的经典驿站等,增加诗词积累量,弘扬明德,开启智慧。数学学科开设“启智驿站”课,依据教材,以每个班级一个小版块作为驿站的形式开展,教师结合每周的“启智一刻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科学学科开设“趣味实验”课,以月课形式开展教学。体育学科低年级开设“柔韧操进课堂”,高年级开设“足球进课堂”,结合课堂开展教学,全校性普及足球运动。音乐学科开设“器乐进课堂”教学,通过器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3.“X2”即综合特长拓展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雅生活情趣。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我们计划把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深入与延伸,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打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为基础,充分挖掘孩子身上潜力的多元化x习惯养成特色校本课程群。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学生自愿选择社团课程,全校走课学习。

4.“X3”即实践活动拓展课程,学校以“经典传承,放飞梦想”为主旨,为学生搭建各种传统文化体验平台,重拾文化信仰,回归智慧生活。如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活动;将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学生每月学唱孝亲感恩歌曲,长养孝心和恭敬心,培育感恩意识;依托黄金河度假村这综合实践学习基地,倡导师生家长参加系列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红色经典。

( 二)课程实施建议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基于语语文学科的书艺课程——一至五年级开设书法飘香、阅读写作、经典吟诵等技艺课程,让学生寄情书画,畅游古文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勤于书写、善于表达且富有底蕴的人。全校开设硬笔书法课;一至五年级开设阅读写作课、经典吟诵课程,通过诵读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加大诗词背诵积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故事分享、国学达人挑战赛、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基于数学学科的数艺课程——各级部依托课堂借助导学案和思维导图创建“工具撬动智慧创造”的学科内课程整合的课程建构。

开学第一课,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教材的梳理,重组先关内容绘制目录树和思维导图,重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内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单元,通过导学案实现单元内的知识整合。

数学教师还可以依据个人教学风格,定位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任教学段的教学模式和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教学风格,自己定位一个教学特色,借助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实践验证中逐渐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数艺课堂模式。

基于体育学科的射艺课程——我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间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开设足球技术指导课,分层提升学生足球能力。每节体育课都有针对足球基本功的“5分钟课课练”:低年级主要是熟悉球性,学习揉球、踩球、脚背正面颠球等基本技能,四年级则学习多种部位颠球等相对复杂的技能;五年级学生学习的范围涵盖踢球技术、接球技术、运球及运球过人、射门等。以球促智,构建以足球为原点的足球文化课程体系。

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以音乐为元素的所有称为美的教育。

2.三级课程相融重组

课程统整绝不是信手拈来,亦非是课程的叠加,更不是为整合而整合的几次主题活动,它的核心是基于标准朝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这一具体化的过程需基于对课程标准精准的理解与分解。

基于课程整合的御艺课程:国家课程综合实践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心农场课程是我校多年来最受师生青睐的校本课程之一,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热爱生活。

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的整合: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整合,分年级有计划进行诵读,并将“吟诵”引入到教学中,学习中国式读书法,还原汉语言文字本来的声音;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班级诵读检测、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三)课程评价

1.规范基础性课程的评价。

通过单元检测、音体美学科的抽查等,注重对学生基础学科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

2.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拓展性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表现性、表演性、竞赛性等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表现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平时参与的态度、方法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于评价。

表演性评价,通过学生特长专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竞赛性评价,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

3.加强管理过程的评价。

篇2

体育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的发展我们的体育事业,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同时也要建立以课堂为中心,课外体育锻炼为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学者者的积极反响。例如湖北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方面,已经实践了五年之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们从原来的不愿意“动”到现在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和实践。以下,就关于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何来构建和实践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课内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用在体育教育中,顾名思义,就是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课外活动,校外的体院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作为一个体育课程的实现目标。课内外一体化能够锻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内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取消不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很多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锻炼机会和锻炼次数,开设了晨跑,早操,下午锻炼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打卡,来表明今天的锻炼已经完成。我们不能否认学校的初衷,学校是一个大的团体,管理那么多的学生,要求进行锻炼,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出来打卡这样的方式。但是试想,往往这样的“强迫”锻炼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这种打卡的强迫锻炼很是抗拒,但是有的学生在不打卡就要扣学费等高压下,进行强迫锻炼,这也算是学校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请他人打卡的方式,来逃避锻炼,这种投机取巧的现象在学生中是很大一部分的存在的。

虽然打卡这种方式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有利的,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的负面效应也是大大存在的。很多时候,打卡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我们的学校还不如取消这种管理模式,这样既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对锻炼的抗拒,也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体育素质

课外锻炼的基础是以良好的课内理论实践教育为基石的。所以,紧抓课堂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不仅应该向学生普及体育教育知识,运动法则,以及运动规范等,还应该跟学生传授运动损害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运动损害急救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些知识的普及对在课外运动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课外运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从容应对。

其次就像上节提到的以打卡来统计学生的锻炼时间和次数一样,这中间,弄虚作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部分人的体育素质要进行普及和提高。要经常开设一些关于体育锻炼的好处的讲座,与学生交流体育锻炼中遇到的误区等等,从而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进行自发的锻炼。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的体育锻炼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在大学的操场上,在傍晚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人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但是这个其中很大一部人都是随意性较高的,往往今天没啥事情干了,就跑来打两下子,明天忽然被朋友叫过去打游戏了,就理所应当的想不起来去打球了。这样的锻炼模式具有太大的随意性,不利于课外锻炼的有效开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构建课外活动小组,或者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形式,来招募会员,安排运动时间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以俱乐部的名义,与其他的俱乐部进行友谊比赛,从而增加锻炼的积极性。最终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完善体育设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里,主动运动的大部分都以男同学为主,而女同学很少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个人认为,这个与学校设置的体育设施和课程体系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女同学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好动的群体,而我们的操场上偏偏又都是一些力量型的运动器材,比如单双杠,吊环,足球场,篮球场,这些根本不适合女同学进行运动,所以运动场就成了男生的天下。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全校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够动起来。比如说,多开辟一些羽毛球场,排球场场地。同时开设健美操,形体舞等女生喜爱的课程。这样才能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结语:体育锻炼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起到其相应的效果。我们如何把课内的教育做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更好的实施,我们的任重而道远。

篇3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和教育目的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我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制定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重新定位。1.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一方面是指课程目标应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即课程目标制定的内容不仅应包括知识、技能,更应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是面对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要匹配不同的课程目标,而且要有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系统性。就目前我院在处理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这一方面来说,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别性、层次性并不到位,多数课程以统一的培养目标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导致现在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获得的知识零散、不系统,等等。故而在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别和层次。要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受益,就要设计出既能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能确保艺术教育的连贯性且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同时,还可避免因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同引起的混沌状态,以免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2.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个性化。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兼顾各高校本身的特色,又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个性化的特点。首先,由于各高校有不同的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上会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规律,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应该体现这种差异。其次,对于不同门类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而言,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对于优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人格可能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对学生层次差别的了解制定具体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艺术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更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但要注意避免课程目标制定与学生需求差异的相互脱离,这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的艺术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兴趣及爱好等。这种明确学生需要的过程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他们意志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文化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是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该强调的,即艺术教育既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又要吸取多元的世界文化。为了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我认为学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格外关注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文化,并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开发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反映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各地、各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了解到世界的多元文化。目前,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涉及中国及东方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内容相当有限,而主要以欧洲的艺术发展内容为主。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突破欧洲文化中心论,将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纳入课程中学习,更好地充实课程内容。此外,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贴近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兴趣爱好。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图像传播信息,迈入“读图时代”。因此,此时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中的事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以及对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内容除传统艺术中音乐、美术等范畴外,还可扩展到影视、摄影、纪录片、广告、漫画,现实生活中的美学,以及各种视觉文化的产物所转达的价值观。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一举措扩大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与此同时,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学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网络中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艺术图片、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极大地丰富我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调整、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结构,明确其课程的分类及层次至关重要。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先注重对每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然后结合艺术知识的广泛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知识难易的层次性及课程之间的序列性等多个方面,再进一步将其规范分类。公共艺术课程各有特点又具有互补性,其分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从课程内容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分科课程和艺术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划分,课程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从课程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课程;从课程层次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提高课程;从课程的实践要求划分,课程可分为:课内艺术实践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

四、课程实施的人本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2-02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学生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笔者2010年针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专业1班开展儿科护理课程理论、实训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职业能力。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实验对象为南宁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专业2个班的学生108人,全部为女生,年龄16-19岁。这两个班的学生学制3年,已经过1个学年的基础课学习。笔者将助产1班(54人)设为实验组,助产2班(54人)设为对照组。两班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使用教材与其他任课教师均相同。

(二)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即教师按传统授课的方法,先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带学生到医院临床见习。实验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一是做好教学的场景准备。建立仿真的模拟病房与教室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二是按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组。由学生按每人的学习风格不同分组,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三是课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以临床案例的形式,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学材、计算机、图书室、临床见习、向老师咨询等方式收集学习的相关资料。四是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按照临床工作的情景,设定工作程序。五是教师审核学生的工作程序,精讲重要的知识点。六是实施。每个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任务的分工,分派各种角色,按工作程序完成学习任务。七是成果展示。八是学习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评价方法。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理论考核。于课程结束后,由教务科统一命题,题型按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形式,对两组进行闭卷考试。二是操作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以组为单位,教师给出临床案例,以临床工作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结合卫生部下发的《操作评分标准》,编制综合的考核标准,由2名教师考核,取其平均分。三是实验组护生问卷调查。笔者在课程结束后,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等,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54份,回收54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一)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异较明显。

(二)实验组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评价

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对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评价较高,具体见表2。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成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