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来自担保集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发展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
科学发展观,它凝聚着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奇迹。担保集团,三年的励精图治,信用担保体系成员翻了二番,担保、再担保额同比翻了三番。构建省级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开全国先河,创造了我国信用担保业改革发展的安徽模式。担保集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崛起成为我国最大、最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一;初步担当了政府投资的放大器、银行信贷的减压器、企业信用的孵化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稳定器。这是一个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奇迹!这是一个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奇迹!
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建设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省担保机构的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全省中小企业。建设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既是我省经济崛起的内在要求,更是我省担保业发展的必然需求。1 2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诠释着发展与跨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使担保资本金增加至不低于50亿元,年担保、再担保规模达到或超过180亿元;建成以担保集团为龙头,市、县、区担保机构为成员,覆盖全省、运行高效、功能完善、风险控制良好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
风雨西来,秋凉透衫。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新的形势催使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新的机遇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风潮汹涌,自当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我们一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财政厅党组的具体部署,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保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以什么样的战略途径和根本举措,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发展?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兴市”的战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保定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目前县域占据了全市近九成的人口、3/4强的经济总量和1/2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保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全市保持了同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市大县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三农”方面,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没有殷实的财力,就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增收,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基础。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长期落后,将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才能构建全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经济规模小,属于吃饭财政,给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就越能更好地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基层政权就越巩固。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拥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紧紧把握“立足现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区域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缩小,“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趋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保定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点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饲料农业、原料农业和能源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特优林果业,努力打造面向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工不富”,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大不了,财富总量也上不来。因此,必须树牢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一是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10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链条经济,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雄县革塑包、蠡县纺织和皮毛皮革、徐水制酒等一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高阳三利纺织工业园、徐水巨力索具产业园、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园、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就是市场、效益和财富。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排全省第1;省级著名商标89个、省名牌产品47项,均排全省第2,但都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要逐步把品牌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力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县,确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品牌,叫响“保定制造”。
第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一是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户籍登记、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要求,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要抓统筹。要把城市资源统筹起来,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引导各种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经营来增值,通过市场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四是要抓管理。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在科学化、人性化上下功夫。
第四,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当前我市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比重最大的,当属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要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整体拓展。要针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转变企业家观念入手,帮助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在观念上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在产权上由家族型向多元型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第五,着力培育打造发展亮点。一是要建设一批“四梁八柱”大项目。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抓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各种类型项目一起上,重点抓工业和财源项目。特别是千方百计谋划和建设一批立得住、放得大、有优势的立县大项目。二是培育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基业常青。我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类型十三大产业,即资源依托型、旅游带动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大型企业集团型、外资拉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型、市场引导型和城市服务型,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后要从抓专业市场、基地建设和品牌推广宣传入手,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寻求突破,活跃全局,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中,工资性收占到40%以上,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重点抓好劳务转出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打造保定劳务经济品牌。
三、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江苏海陆兼备、通江达海,我们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坚持把联动发展作为重要途径,突出抓好“四个联动”开发,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集聚发展要素,提高沿海开发的综合效应和层次水平,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开放合作新局面,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沿海开发新路子。
坚持陆海联动开发。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的战略重点。我们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内陆腹地广阔优势,以交通主轴线为纽带,推动岸线开发向纵深拓展、产业项目向园区布局、城镇建设向沿海推进,以海洋经济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推动苏中、苏北腹地巧打沿海开发牌,借船出海,借力,在与沿海互动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推动苏南主动策应沿海开发,在更大范围内加快结构调整,在转型升级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海陆产业统筹布局、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
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江苏沿海地区处于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的交汇处,具有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加快建设,江海联动优势凸显。目前,苏南和沿江地区普遍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制约,而沿海地区土地岸线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我们统筹规划苏南的转型升级与沿海的产业集聚,加强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南北共建沿海产业园区,全力推动沿江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坚定不移地把大石化、大冶炼、汽车、造船、风电与海工装备等临港产业向沿海地区布局,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优化布局,实现沿海“筑巢引凤”、沿江“腾笼换凤”的无缝对接。
促进东中西联动开发。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开放门户和最便捷的出海口。促进陇海兰新线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国家赋予江苏沿海开发的战略任务。我们抓住国家在连云港建设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在徐圩先导区建设进口资源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推动大陆桥沿线省市共建、共用连云港港和东中西示范区,促进江苏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东北亚的合作交流,加快实施南北、苏沪沿海合作共建园区,为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双向开放、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推动“三港联动”开发。港口、临港产业、港城互为支撑、联动发展是世界主要港口城市成功建设发展的重要规律。沿海城市主城区普遍离海、离港较远,坚持“三港联动”、形成集聚效应对江苏沿海新一轮开发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在推动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大力度加快港城规划建设步伐,在做大做强三大中心城市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临海、临港新兴城镇,在临海一线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城乡面貌得到大幅提升;更大力度加快沿海产业布局,着力推进落实临港大项目,在临海一线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港口、港城、临港产业联动开发,打造一批重要开发节点,进而形成沿海开发的若干增长亮点。
二、江苏沿海开发已成为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沿海开发战略的带动下,江苏沿海地区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步入了后发先至、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沿海地区发展明显提速,区域增长极化效应日益显现。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2012年突破9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17.2%;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跨上一个千亿级台阶,2012年达到6108亿元,增长22%,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3%,高于全省9.3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941亿元。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增强。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86亿元,沿海港口群整体功能提升。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航,进入了全国十大深水港口序列,30万吨矿石码头建成使用;南通洋口港10万吨级航道和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建成使用;盐城大丰港已具备10万吨级通航能力。连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苏通大桥、沪崇启大桥建成通车,贯穿江苏沿海南北、全长521公里的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连盐、沪通铁路即将开工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工建设,连接沿海与沿江的连申线航道整治项目加快推进。连云港在郑州、西安等中西部腹地重要节点城市布局了一批内陆无水场站,相继开通了连云港到阿拉山口和连云港到霍尔果斯两条连接东西的海铁联运大通道,增强了对东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特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沿海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是2009年的2.2倍。连云港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四大产业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约60%,中石化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上报国家待批。盐城汽车、光伏、风电和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东风悦达起亚汽车2012年产销突破48万辆,年产30万辆整车的第三工厂开工建设。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产量超过全国的1/3。沿海现代高效农业占比达40%以上,港口物流、口岸服务、滨海旅游、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滩涂围垦科学有序推进,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效应开始形成。编制下发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将国家规划提出的270万亩海域滩涂围垦任务落实到21个具体区块,明确功能定位和围垦开发时序。部省合作滩涂围垦六大工程全面启动,预计匡围完成67万亩,新增耕地10万亩以上。以省为主实施的条子泥匡围一期(10.55万亩)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成为大面积滩涂围垦和渔民补偿的样板示范工程。盐城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战略规划及深水港建港论证研究加快推进。
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快于预期,沿海开发惠及民生的社会效应加快彰显。国家规划明确,到2012年,江苏沿海地区整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沿海开发战略引领下,沿海地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群众富裕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沿海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6%、15.4%,2012年分别达到24245元、11835元,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9、2.5个百分点。南通市2010年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省定小康指标,盐城东台市、大丰市、建湖县、亭湖区、盐都区2011年均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2年,阜宁、射阳、东海、赣榆等县全面达小康。
三、江苏沿海开发的基本经验
突出组织推动,保持强势推进。江苏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动员,先后出台了贯彻国家规划的实施意见和五年推进计划以及促进沿海开发的15条具体政策;中央财政从2012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拿出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江苏沿海开发。省级层面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推进机构,中编办于2010年专门同意设立了正厅级的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统筹推进沿海开发。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开发。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依据国家规划及实施意见,先后编制下发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四个专项规划,以及交通、工业、环境保护等九个三年实施方案,实现了规划的全覆盖,将“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开局落到实处。
推进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紧盯央企和跨国公司,加大招商推介力度。2009年,先后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上海、北京本地举办了大型招商会和合作发展恳谈会,累计签约100多个大项目,总投资达5000多亿元。2012年3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京举行转型发展汇报会,共签约重大项目合作协议49个,其中,沿海开发签约项目15个,占30%。2011年,按照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要求,筛选了“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180个重点骨干项目及20个储备项目,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每年开展专项督查,确保重大项目按时序推进。
搭建载体平台,汇聚发展资源。投融资平台方面,成功组建了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产业投资基金公司管理组建方案和意向募集,有序推进沿海发展银行前期筹备工作。园区建设方面,把沿海开发与接轨上海、南北挂钩合作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沪苏江海产业经济园、苏盐大丰合作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盐城、南通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盐城经济开发区、海安经济开发区和海门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大力推进中科院(连云港)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院和江苏豪森(医药)研发中心、华锐海上风电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31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2014年底,年均增长率在9.5%以上[1]。城市经济发展既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快速提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981-2014年中国建成区绿地面积从11.00万hm2增至182.00万hm2,建成区绿地率从14.79%增至36.29%[2]。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3],城市绿地建设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4],且不同地区间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与绿地建设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5],故探究前者对后者影响的时空差异,对全国及各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有针对性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契机,更好地利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尚未有学者就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时空差异做出研究,相关研究侧重于讨论两者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吴彤等[6]以南京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出经济发展水平与绿地规模存在显著相关性;刘鹏等[7]以绵阳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软件SPSS 10.0,分析出绵阳市经济增长与绿地建设水平间存在密切关系。在上述成果基础上,开展以下方面的探讨将使研究体系更加完整,针对全国层面、不同地区层面等多个空间单元分别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不同空间单元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内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差异及演变趋势。
1 变量选取、数据基础与研究范围
1.1 变量选取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通过人口、资本、技术等高度聚集,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及结构不断优化的地区经济[8],其促进绿地建设水平提高主要体现在总产值增加、人均产值提升、地均产值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绿地建设投资增加等方面。体现城市经济发展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变量选取如下:
1)二、三产业总值(INV),单位为亿元,表征城市经济总产值。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城市经济总产值比例较小,且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程度较弱,故选第二与第三产业产值之和表征经济总产值。
2)人均二、三产业总值(PNV),单位为万元/人,表征人均产值。计算该指标的人口变量选城区常住人口更具科学性,但其统计口径发生过变化,故选统计口径一致且数据连续性强的城市非农人口作为替代。
3)地均二、三产业总值(MD),单位为千元/m2,表征地均产值。计算该指标时选建成区面积作为其分母。
4)三产比重(SC),单位为%,表征产业结构。该指标是通过第三产业产值与二、三产业总值相比得到的。
5)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TZ),单位是万元,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投资。此类投资为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包括改建、扩建及新建园林绿化等活动[2]。
6)建成区绿地率(GBD),单位为%,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反映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指标很多,有建成区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但建成区绿地率具有统计口径一致、数值精确、作为相对指标更适合用于不同地区间进行比较等优势[9]。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上各指标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为尽可能消除异方差对实证检验的影响,对部分指标采取对数化处理[10],处理后各变量名称为lnINV、lnPNV、MD、SC、lnTZ、GBD。
1.3 研究范围
在空间尺度上,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按区域经济带划分地区的方式,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在时间尺度上,根据中国二、三产业产值年均递增速率的逐年变化情况,将1996-2014年划分为3个时间段(图1)。1996-2004年总产值年均增速不断加快;2005-2010年为总产值年均增速处于波动起伏阶段;2011-2014年为总产值年均增速下降阶段。
2 实证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在回归分析前需验证各指标序列是否平稳或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1]。针对全国1996-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检验(表1),各指标的差分序列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接受LLC、Im-Pesaran-Skin、Fisher-ADF、Fisher-PP检验,说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需考察变量间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故有必要进行协整检验。
由于Pedroni检验允许存在较大程度个体差异,故本研究选此方法进行检验[10]。由表2可知,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PP-Statistic与Group ADF-Statistic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故主要参考Panel ADF-Statistic与Group ADF-Statistic的检验结果,确定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综上所述,全国面板数据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2 建立计量模型
通过F检验及Hausman检验,发现全国及三大地区的面板数据均拒绝常截距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考察不同时空内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状况及差异[9]。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GBDit=C+β1lnINVit+β2lnPNVit+β3lnMDit+β4lnSCit+β5lnTZit (1)
式中,C为常数项,β1~β5为回归系数,GBDit、INVit、PNVit、MDit、SCit、TZi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的建成区绿地率、二三产业总值、人均二三产值、地均二三产值、三产比重和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
2.3 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空间尺度分析
由表3可知,全国及三大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回归结果。全国经济变量T值均显著,且显著性水平高;三大地区由于各自特点,其内部个别经济变量T值不显著。模型调整后R2均较高,F值较高且显著,表明各模型拟合度均较好。回归结果说明基于全国及三大地区,各经济变量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解释力强[12]。
2.3.1 全国SC回归系数最大,MD影响效果最弱 从全国层面看,经济总产值增加、人均及地均产值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与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均较大程度促进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在各变量增幅相同的前提下,SC最大程度促进GBD增加。SC回归系数为0.199 4,表示其每增长10%,GBD将提高19.94%。INV、TZ、PNV对GBD的影响效果显著且作用力较强,T值分别为9.474 1、8.828 6与2.316 5,回归系数分别是0.021 7、0.012 2与0.011 3。MD对GBD的影响效果及作用力度均较弱,T值为1.920 6,回归系数为0.018 6。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前者的调整与升级既对后者的提高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后者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有利条件;②城市经济总产值及人均、地均产值增加都会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保障;③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部分资金用于修复、改造原有建设,仅一部分用作新增投资,且投资的绿地仅为建成区绿地的一部分,故园林绿化投资对城市绿地建设的促进力度相对较小;④研究时段内,建成区面积扩张过快,导致地均产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其影响效果及作用力度相对较弱。
2.3.2 东部SC作用力度最大,MD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东部尺度看,SC对GBD的促进力度最大,回归系数为0.267 9,表示SC每增长10%,GBD将提高26.79%;INV对GBD的促进力度排第2位,回归系数为0.020 9;PNV、TZ对GBD的作用力度较小且接近,回归系数分别是0.015 9与0.013 2,但PNV的T值仅为1.922 3;MD对GBD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①东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很快,比重不断加大的第三产业对城市绿地的需求最强烈,且其所给予后者的发展空间最大,同时,与城市绿地建设相关的产业也大幅增加;②东部产业总值高,提升速度快,对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③研究时段内,东部城市人口数量与建成区面积增长均过快,减缓了人均产值及地均产值的提升速度,导致其对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作用效果减弱。
2.3.3 中部SC作用力度最大,PNV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中部尺度看,SC对GBD的促进力度最强,回归系数为0.166 8;MD对GBD的促进力度较弱于SC,回归系数为0.034 9;TZ的回归系数为0.017 4,与全国、东部、西部相比,其在中部的促进力度更大;INV的促进力度最弱,回归系数为0.015 2;PNV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处于不断加快阶段,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间的联系不断加深;②本地区城市绿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强有力的园林绿化投资使其建设水平能够快速提升;③中部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产值增加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④中部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相对较慢,地均产值的提升则相对较快,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促进作用相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2.3.4 西部MD作用力度最大,SC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西部尺度看,MD对GBD的作用力度在各变量同幅度增加条件下最大,且在全国及各地区间相对最大,回归系数为0.040 8,表示其每增加10%,GBD增长4.08%;PNV的促进力度排第二位,回归系数为0.027 6;INV与TZ的促进作用较为接近,回归系数分别为0.010 6与0.008 6;SC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①西部建成区面积相对较小,人口相对较少,两者的扩张速度均较慢,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制度的落实与实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使西部地均产值与人均产值相对较快提升,成为促使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②西部产业结构较落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小,较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
2.4 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时间尺度分析
本研究不仅基于空间尺度进行分析,也从时间尺度考察了不同时间段中国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差异及演变情况。对1996-2004年、2005-2010年、2011-2014年3个时间段分别进行检验,得到回归结果(表4)。模型调整后R2均较高,F统计量均在1%水平显著,表明各模型整体拟合均较好,即在不同时间段内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4.1 1996-2004年SC作用力度最强,MD与PNV影响效果不显著 此时间段内,在各变量同幅增加条件下,SC对GBD的作用力度最大,回归系数为0.351 3,表示SC每提高10%,GBD增加35.13%;INV促进力度较大,回归系数为0.035 1;TZ促进力度较小,回归系数为0.008 4;MD与PNV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此阶段的城市产业结构进入到加速调整与升级时期,三产比重不断提升,对城市绿地建设的需求不断提升,且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②城市产业总值快速增加,为城市绿地建设的多方面均提供了必要保障,在基本物质层面支撑了其水平稳步提高;③针对城市绿地建设的专项投资还相对较少,对其整体水平提升的促进力度相对较弱;④在本阶段内,城市建成区规模与人口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人均及地均产值的增速相对减缓,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不显著。
2.4.2 2005-2010年SC作用力度减弱,TZ作用力度增强 此时间段内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在3个模型中最高;SC回归系数为0.218 8,对GBD的促进作用与前一阶段相比开始减弱,但作用力度仍最大;MD对GBD的作用效果变得显著,作用力度排第二位;TZ的回归系数为0.019 5,相比前一阶段,其对GBD的促进力度相对增强;INV与PNV的作用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该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上一阶段,其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②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升的各方面因素增多,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的影响比重开始下降;③该阶段城市绿地建设更加受到重视,由于相关政策、建设理念等影响,对城市绿地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
2.4.3 2011-2014年各变量作用力度减弱 此时间段内经济发展的大多变量对GBD的作用力度均减弱。SC的作用力度仍最大,回归系数为0.167 7,但较前一阶段已大幅减小;TZ作用力度较大,回归系数是0.012 4,但也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INV的作用力度最小,回归系数为0.004 9;PNV与MD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中国整体经济增速较上一阶段开始放缓,制约了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总产值、人均及地均产值增加方面对绿地建设的促进作用;②在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更加侧重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升。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总产值增加、人均产值增长、地均产值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均不同程度的为其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相同幅度增加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力度最强。
2)从空间尺度看,城市经济发展对不同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和中部的促进力度最大,而在西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经济总产值增加的促进力度在东部排第二位,在中部与西部均排第三位;人均产值提高的促进力度在西部排第二位,在东部排第三位,而在中部影响效果不显著;地均产值增加的促进力度在西部排第一,在中部排第二,而在东部影响效果不显著;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均显著,但除中部外,在其他地区的作用力度均最小。
3)从时间尺度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促进力度呈现为先加强,后不断减弱的趋势。产业结构升级虽在不同阶段均保持最强促进作用,但随时间推移,其作用力度不断降低;经济总量增加的促进强度在大多数时期处于第二位,且促进力度也在逐步下降;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力度先大幅加强,后又小幅减弱;地均产值提高的促进效果经历了由不显著转为显著,后又变为不显著的过程;人均产值增加在各阶段的影响效果均不显著。
3.2 讨论
1)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是客观趋势,需深刻认识与积极利用两者间的规律及作用机制,把握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与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为城市绿地建设带来的良好契机,发挥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促进效力。
2)各地区需就各自经济发展现状做出合理判断与部署,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探寻新的动力源。东部应在经济总产值快速增加、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人均产值及地均产值的提高;中部应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总产值增长;西部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3)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因素众多,经济发展仅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相关政策、建设理念、自然地理条件等均对城市绿地建设起到了推动或抑制作用[4]。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时,可通过扩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途径,在更多方面合理且较快地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 伟.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5-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 何菊莲,张 轲,唐未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测评[J]. 经济学动态,2012(10):17-26.
[4] 刘 颂,何 蓓.城市用地分类新标准导引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对[J].华中建筑,2015(12):118-120.
[5] 刘志强,王俊帝.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地区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园林,2015,31(3):81-85.
[6] 吴 彤,倪绍祥.南京市城市绿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08-111.
[7] 刘 鹏,董廷旭,邓小菲.绵阳城市绿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535-7536.
[8] 孟德友,李小建,陆玉麒,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4(2):50-57.
[9] 邢琳琳,刘志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特征及差异[J].规划师,2015,31(6):108-113.
一、充分肯定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成绩,切实增强做好商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五”期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自年4月市商务局组建以来,商务经济规划发展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同时也是形势变化最快、政策变动最频、经受考验最深的五年,更是商务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最多、各方支持力度最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商务经济在市、区(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市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商务工作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推动增长、增加税收、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十分突出的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市酒类产业强势崛起,销售收入及利税等主要指标总额连翻两番,年均增幅超过40%,一举奠定了在“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的重要地位,国家的一系列中心和活动在建立举行;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商贸物流中心初见雏形,“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亿元大关,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入驻;在商务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持续增强的同时,我市商务工作各项指标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年,全市商务战线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打造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切实落实酒类产业、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外贸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全市商贸工作的快速发展。酒类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产量98万千升,同比增长16.4%;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增长40.3%;实现利税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9%,主要指标几乎占据了全省酒业的“半壁河山”;酒业集中发展区顺利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00亿元目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2亿元,同比增10%;实现税收56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57.7%,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消费呈较快增长势头,累计实现社消零259.3亿元,同比增长18.5%,居全省第七位;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西南商贸城等市场建设,生猪定点屠宰换证规范工作成效突出;进出口总额达1.32亿美元,出口1.05亿美元,增幅均超过60%;实际到位外资3051万美元,同比增149%;外经合作、民生工作等工作也有序推进。
回顾“十一五”,我市商务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市委、市政府对商务部门的工作是满意的,对所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这些成绩不仅为我市“十二五”商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贵经验和宝贵积累。成绩既可喜可贺,也来之不易,既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拼搏进取的结果,凝聚了商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辛劳。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大家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单位、优秀品牌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商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增强推进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副省长指出,当前我省商务发展形势面临两个“前所未有”,一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二是严峻挑战前所未有,但总的看,商务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商务工作机遇大于挑战。要抓好“十二五”时期的商务工作,我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商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尽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继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形势不会改变,我市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从宏观层面分析,今年我市商务经济面临四大机遇。一是整体经济形势回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从急剧滑落到缓慢复苏,世界贸易出现局部改善迹象;从国内看,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形势向好。二是市场环境趋优。国际产业转移重新开始活跃,外资向中国流动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尤其是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高层次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也呈现出继续加快趋势,这对区位和综合商务成本优势突出的我市极为有利。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向好。今年,中央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在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特别是首次把拉动内需放在“三驾马车”的首位,为商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四是成渝经济区打造启动。省委、省政府“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战略和成渝经济区整体打造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推进,为我市对接川南经济区,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深刻认识当前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今年经济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定,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主要依靠强力政策刺激,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尚未完全消除,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难度加大,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仍不稳定。从国内环境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条件尚不具备;世界各国贸易保护呈现升温趋势,“引进来”和“走出去”面临多方面制约;通胀预期强烈,企业投资意愿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趋缓,保持国内消费快速增长的难度明显加大。从自身看:纵向比较,开放型经济一年一个台阶,商贸物流发展一年一个突破。但横向来看,我市开放型经济总量与周边地市相比仍然偏小,商贸行业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新型业态发展仍然较慢,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
可见,今年我市的商务工作,机遇与挑战同在,优势与劣势并存。商务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商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敏锐的视角、抢抓的意识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捕捉发展机遇、赢得发展优势、扩大发展成果,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市商务经济“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三、围绕重点工作精心谋划,奋力推动全市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今年的商务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刚才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已经进行了具体安排,这里不再重述。对于下一步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包括商务经济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我市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的比重还不够大,还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与周边城市相比,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非常小,离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弥补经济结构中的这块短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连续出台了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意见,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商贸业发展。各级各部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商务工作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引擎,更要挑起发展第三产业的大梁,承担更多的任务。
(二)强势推动酒类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对白酒产业一直高度重视,09年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培育千亿大产业,并将出台《省酒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同年6月,奇葆书记莅临视察时,也特别要求我们在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中要有所作为。我们要继续强龙头、培巨人,建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实施品牌战略,走优质高效之路,做优做强做大酒业。要加大对老窖、郎酒两大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优势资源的配置上尽量倾斜,促使其健康运行、加速发展,真正成为酒业发展的“航空母舰”。要加快酒业集中发展区南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白酒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园区产值和服务性收入年年超百亿元,成为全省品牌“百亿园区”。要加快二郎名酒名镇建设,打造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名镇。要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品牌酒,积极引导原酒企业向瓶装品牌和名酒企业股份合作转变、瓶装品牌向知名品牌转变,着力发挥“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大力实施品牌振兴计划,继续鼓励酒类企业争创品牌,全面提升泸酒品牌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要加大名酒知识产权保护和酒类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泸酒产业优质高效健康发展。
(三)着力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快西南商贸城建设,以培育白塔商圈和商贸龙头企业为重点,完善商业功能空间布局。要认真研究白塔商圈各个商城的发展定位,实行错位发展,避免过度的同质化竞争;要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摩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不断活跃城乡消费市场;要完善城乡市场网络,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扩张市场能级;要加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在发展第三方物流方面有所突破。
(四)努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够,仍是当前我市商务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坚持以大中型出口企业为龙头,以承接产业转移、硬件设施建设和保税港区打造为抓手,积极培育我市出口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要大力支持帮助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和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项目,着力把园区培养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产业园区。当前,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契机,推动与长三角的战略合作;要做大做强赫克力士天普化工、北方硝化棉、天宇油脂、长江起重机、邦立重机和老窖等大中型出口企业,切实增强龙头带动作用;要加快建设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力争建成进港铁路专用线,推进港集装箱码头围网、仓储等硬件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保税仓建设,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为建设保税港区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工作措施,凝聚各方合力,着力营造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商务工作关乎百姓利益、关乎经济建设、关乎社会发展,职能重要,责任重大。但是,我市商务部门又是新组建部门,随着国家“稳外需,扩内需、调结构”等若干政策出台和我市“四个四”战略的推进,商务工作的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推进商务事业发展,单靠商务部门一家还不行,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和商务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此,我也借此机会提三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商务工作,充分认识商务工作在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全市重大战略实施和保障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把商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解决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到位、人员不落实等问题,确保机构、班子、人员、经费的保障落实。
二是切实加强协作配合。新时期的商务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政策性很强,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和积极支持。长期以来,商务部门与发改委、财政、工商、税务、公安、交通、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希望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并不断巩固完善、形成合力,共同为全市的商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黄灿,广西东方外语职业技术学院副董事长,在读博士;欧文权,张迎明,杨琳,马祥琼,广西大学商学院2005级MBA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079―03
广西提出要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从广西实际出发,直面困难与挑战,努力开拓创新,立足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作出的抉择,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于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不仅是对广西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也是广西乃至整个北部湾经济带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由彼此孤立和隔阻走向相互联系和依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区域化,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依存性,并以若干个增长极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与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区域跟进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大规模跨国流动,各国经济都被卷入史无前例的国际分工协作之中。同时,遍布全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已较为成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正渐入佳境。经济区域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两种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在国内,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征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和港澳经济日趋融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西部大开发使得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正在崛起,振兴老工业基地使东北经济区重新焕发生机。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现实及未来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以区域经济为格局;一个国家、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必须积极参加区域经济的整合,而这又需要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垄断部门独家控制资源的状况为前提。与此相适应,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也应进行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只注重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发展、各自为政等,转向注重发挥区域优势、激活区域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广西面临着经济总量偏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沿海、沿边及相关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等挑战。从内部格局看,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原因,发展仍旧局限在各个行政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整体,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各自为政,缺乏全区“一盘棋”的思路,由此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出现低层次重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区域内相关单位无序竞争,造成区域资源浪费和发展成本上升,发展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受到不该有的制约。因此,打破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要求日益强烈。
广西过去最大的不足就是沿海开发,没有把这个最大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但也确实有客观原因。早在党的十五大之后,广西的区域经济战略中就提出了北部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发展问题,但由于当时广西全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太低,贫困面很大,首要的任务是在发展中解决吃饭问题;其次广西整体基础设施薄弱,沿海地区开发也不具备相应条件。随着沿海一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两廊一圈”的构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以及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等多重机遇的叠加,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各种国际国内条件已水到渠成。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表明,沿海地区大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重心,起着“领跑”和“龙头”的关键作用,广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沿海这个最大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努力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
二、从经济全球化视野来审视广西发展。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来把握广西定位,从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来考虑区域生产力布局。准确把握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内涵和外延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建设一个能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国际、国内经贸技术互补,多角度、全方位对接联动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势在必然。区域的优势在于整体而非局部,在于协作而非单干。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意味着区域内各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行政区划要与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相结合,区域分工、专业分工要更加明确,区域内产业链布局要更加合理,生产要素要实现优化配置与有机整合,区域内部利益要协调平衡,生态环境治理要协同高效,逐步构建一个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公共平台;意味着要通过依托区域内快捷的交通体系,完善南宁、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四市的城市功能,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使城市群在该区域发挥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作用,集聚产业和人才,实现海陆空经济联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北部湾经济区涵盖了中国广西、广东、海南及越南北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指由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及南宁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经济区,总人口1220多万,区域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是北部湾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我国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岸线资源、港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大,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成本又很低,开发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建设,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港口、公路、铁路、桥梁、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发展初具规模,其中防城港是全国拥有20万吨级码头的九大港口之一和沿海主枢纽港,使该区域成为我国依托大港口发展临海重化工业不可多得的重点开发地区。该区域沿海港口开发潜力达年
吞吐能力2亿吨以上,2005年仅实现港口吞吐3456万吨,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尤其是在“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新格局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中外各方的关注。“十一五”是该区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关键阶段。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分工和交换不断深化与完善的过程,任何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全国而言都应是专业性和辅的。同样,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它的发展和吸引力、竞争力的增强,必须同珠三角这个国内实力最强、增长最快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依靠相邻发达经济区的带动来加速发展;必须同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优势突出的内陆省份联系起来,推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和东、中、西部地区互动发展;必须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东盟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加强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吸纳与消化、生成与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融入“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这就要求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定位,既要立足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项目,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与华南、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的全面对接与互补,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力争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成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港口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的一体化经济区。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把该区域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群,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造就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第四大经济圈”。
三、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是积极进行改革创新、逐步消除体制障碍、努力实现协调发展、有效追求后劲持续、全面建设富裕广西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关键,是如何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增强抢抓机遇的能力,把机遇变成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果;是如何摆脱行政区经济的羁绊,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及整合发展的思路出发,推动区域资源的合理流动及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抓好关键,多管齐下,积极推进。
1.积极进行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因此,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不断破除旧的思维定式,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树立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拓宽工作思路,进行开发模式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为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开辟道路。
2.坚持对外开放。行政分割问题是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方封锁,制止不正当竞争,推进跨所有制、跨地界、跨行业的全面开放,清除阻隔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业整合及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要充分考虑区域产业未来在广西、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及作用,避免片面追求在本地延伸产业链条及自成体系的项目布局,努力在区内、区际、国际汲取经济发展的资源,走融合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之路,实现互利共赢。北海、钦州、防城港市的港口能不能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对该经济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按照市场化、公司化建设现代化组合港,以资产为纽带,来推进港口资源、铁路资源的整合。
3.突出抓好规划建设。科学规划是先导。要认真抓好“南北钦防”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在“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新格局下明确各城市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功能定位和分工,并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布局。要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放到整个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大格局中去考虑,放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注意做好该区域发展规划与国家有关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立足长远发展和加快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将规划上升为法律意志,维护规划的严肃性,避免沦为“墙上挂挂”的命运。
“三通一达”让我涌起强烈的创作激情
正如作家黄亚洲在专文评论《中国快递桐庐帮》时所说,快递与别人、与我不同,它“在于走过我们手心的时候,呈现的是各式快件包裹,走过孙侃手心的时候,呈现的是一部报告文学”。
之所以把“三通一达”视为同一个群体,不仅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类似的经营方式、齐头并进的发展速度,更因为它们都是由桐庐籍人士创办,如今担任掌门的、成为业务骨干的都来自桐庐,而且大半还是钟山乡的村民!
如今的网络、报刊、电视等传媒上,与“三通一达”相关的各类报道、资料已浩如烟海,根据这些素材加以整合改编、敷衍成书,对我来说不是难事。然而我想叙述的,是“桐庐帮”民营快递业鲜为人知的创业经历,是它们作为浙江民企发展样本的历史还原和规律探寻,是这群民营快递人独特的内在秉赋、执着精神和决策动因,这就容不得我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这个春季,这个夏天,我以各种方式与“三通一达”的老总们、员工们零距离接触,与这群创业者老家的村民们交流,与民营快递业的关注者和研究者探讨,创作这部作品所需的第一手素材渐渐汇聚,结构框架和全书主旨也开始成形。
在上海西郊的青浦区,“三通一达”总部的汇集地,我与四位掌门人促膝而坐,无话不谈。四位老总虽然事业有成,平日间也忙得脚不点地,但依旧保持了山里人最原始的随和、亲切和淳朴。他们明晓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也知道此时的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四位老总的观点非常清晰,分析非常中肯,尤其对各自企业前世今生的回忆和阐述非常客观,而在分拣中心、转运中心、服务中心等处及各派送点的实地体验,更让我对民营快递业已有的宏大规模和发展成果由衷赞叹。
江南小县何以奏响民营快递最强音
桐庐一地人文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发展基础扎实,加之靠近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桐庐人既不缺开明开放意识,又保持着淳朴、踏实的可贵本性。尤其不能忽略的是,这儿的山里农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背负着数百斤的物品出入于大山深处乃为常事,而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带来的种种弊端早已铭心刻骨。可以说,他们如同一条升帆的船只早已候在富春江上,一俟春风便穿过七里泷、子胥渡直奔大海。
对此,钟山乡乡长也曾给我分析过。他认为,“桐庐帮”民营快递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就其事,除了以上所述,还因为坚守诚信。无论处于怎样困难的境地,他们总是以山里人的淳朴忠厚,始终以高度的诚信赢得客户信任、赢得市场;再是发挥智慧。他们及时捕捉各类信息,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在实战中培养自己的从商技能,从而在商海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有讲求共同致富。在事业上有所起色后,他们总是帮助他人尤其是扶持家乡人共同致富。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4万多名桐庐人被吸纳到“三通一达”为代表的桐庐籍快递企业中,成千上万的桐庐人成为各快递企业总部、分公司及网点的“老总”级人物和业务骨干。大量的桐庐剩余劳动力纷纷投身于民营快递业,成为普通快递员,甚至连妇女和老人都成为快递企业后勤服务人员。家乡强大的后盾无疑为“桐庐帮”民营快递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桐庐各乡镇,尤其是在钟山乡各村,漂亮的农家别墅比比皆是,最新款式的轿车穿行其间,众多“快递村”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已成为今日桐庐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桐庐县城及部分乡村,还有民营快递企业家回馈家乡,兴办的快递机械、印务、信息、商贸、房地产、人才培训等相关企业和商业机构,投资额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为发展桐庐当地经济提供了新的支撑。
由此我认为,江南小县何以奏响民营快递最强音,正是因为桐庐籍快递人始终怀有人生完美梦想,努力化梦为实。他们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在积极实现社会价值。
炼成了民营快递,也炼成了自己
“三通一达”四位老总的创业史,留给我无法泯灭的深刻印象。
我沿钟山乡歌舞村的简易公路前往一个名叫天井岭的小村庄。山谷间踞伏着几幢朴素民居,“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的家便坐落在最高处。
赖梅松的大伯母领着我看小村背后一条掩映在杂草丛中的羊肠小道,说这是当时从这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我看到这条小路顺着山坡直上,既陡又险,没有一定的腿力和胆魄无法行走其上。“从这里到当时的歌舞乡中心小学有七八里路,梅松就是走着这条路每天来回上学的,后来又从这条路走出去闯世界。”
描述一位知名民营企业家的老家景况,目的是为了说明青少年时期的他,便有了飞出大山、飞向广阔世界的梦想。闭塞的地理环境让人思变,不愿受桎梏的心灵更加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生。我在采访中得知,因拿不出学费而辍学之后,赖梅松在创业道路上吃了很多苦,然而他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因为他明白,任何一次退缩就意味着返回原点,倔强的他不甘永远憋在大山深处。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身上。当年的他因装修生意亏本,转行从事民营快递。他的快递公司起初办在上海一个居民区的仓库里,工作、吃住都挤在一起,公司的全部“设备”就是两辆自行车和两部电话机。日常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喻渭蛟不得不一次次地向附近的米店老板赊账。喻渭蛟始终没有退缩,终于点滴积累汇成巨流。“申通快递”的前身“盛彤”物流服务部的掌门人聂腾飞是从一辆别人送的三轮车起家的,他后来在一次业务活动中遭遇车祸丧生,妻子和妻兄承继了他的事业,一番艰难打拼后办成了“申通快递”,而他的弟弟聂腾云则发展了哥哥所创设的加盟制模式,使得麾下的“韵达快递”得以不断壮大……
有人说,“三通一达”四位老总的故事都是相同的,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翻版。但我在仔细倾听了他们的叙述后,觉得这样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老总们各自创业史上的艰辛,成就了自己人生的欢欣。写出他们个性化的创业之路,我相信读者会为他们的勇敢、毅力、诚信、智慧所折服,也会对他们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心里怀有更大更远的“快递梦”
电商业方兴未艾,民营快递业还有待于加速发展。
“我心里的‘圆通梦’有着三个目标:一是打造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二是创设一个民族的品牌,三是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壮大为产值千亿元以上的企业,在国际上成为知名的快递企业和物流的集成商……再奋斗十年,不论经营方面,还是航空物流、国际化程度,以及整个产品的架构,都将更加完善、更加强大。”
此番话语出自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之口,他是一位已经拥有两架自有货机、五架租赁货机的国内一流快递企业的掌门人,他所描绘的未来景象岂有不信之理?事实上,“三通一达”其余几位老总也都有已经成熟的宏大计划。
“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告诉我,中国是网络大国,网购市场极为巨大;从目前看,美国网购能力仍为中国的50多倍,但相信以后中国用户被激发出来的巨大购买量,将呈排山倒海之势,这表明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前景可以用“壮丽”二字来形容。
《中国快递桐庐帮》对民营快递业的未来趋向和发展走势的分析和展望,大多留给了这些在实战中的民营企业家,而非言辞高深的经济学家。现在,已经有若干高校和研究机构把我的这部作品列入研究素材。
国家是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者,在当今它仍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经济全球化要求尽量扩大市场规律的作用范围,尽量减少政府对国际商业交往的限制,这就使国家行使的范围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某些在传统上一贯被认为属于各国国内法管辖的事项进入了统一的国际经济法规则调整的范围。例如GATI和WTO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通过谈判来降低关税并约束关税,这无疑就是一种国家经济的让渡。其次,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扩大,将越来越多的各国国内政策纳入其视野。WTO协定从货物贸易拓展到服务贸易、投资措施就是国际经济条约调整各国国内政策的表现。最后,经济全球化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借助于国际性组织协调管理,这样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WTO的作用日益凸显起来。
诚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的确在向市场让步,适当放松了其对国际商业交往的管制。但是,国家对经济全球化也不能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如果缺乏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资本的扩张不一定能带来综合的社会发展,相反地,会使财富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是不利于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因此,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探求建立某种有效的调节机制,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应当意识到,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其在国际组织的发言权也不同。一般说来,国民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总是要求最迅速、最广泛、最强烈地推进贸易、资本、人员、服务流动的自由化。如果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则会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境地。
(二)商人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商人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跨国公司。经济的全球化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那么商人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商人会冲破各种限制,将价值规律推向全国,进而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法向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商人可以编撰统一的商事规范并使其得到普遍运用和政府的承认;另一方面,商人还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推动国家创设他们所需要的法律规则。为了保障他们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影响国家赋予其更加优惠的投资条件,进一步放松对商品、资金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并对本国商人的海外利益给予更为严格的保护,要求本国政府对来自国外的竞争加以限制。
(三)非政府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协商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于是,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群体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为了使这些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能反映其利益和愿望,就在国际社会上作为“压力集团”来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人权、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等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西方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提出来的,然而,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却众说纷纭,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经济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局限而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市场、民族国家和信息科技前所未有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必然受到其一定的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尤其是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的国际经济法,必须作出相应的回应,有新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规则统一的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跨国经济交易的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规则,特别是推动世界范围内规则的统一。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首先,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主体的商人(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机构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惯例。国际商会近几十年来,主持修订了各种商事惯例,它们将商人们实践中所形成的习惯做法确定化,成为统一的商事惯例,来便利商人们所从事的跨国交易。
其次,各国国内商事立法的趋同,一些国家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商事法律规范,也推动着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了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先后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这种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制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减弱,而趋同性增强。
最后,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还借助于调整跨国交易关系的国际统一规则的迅速发展。最初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涉及国际货物贸易的政府管理问题,而且主要是规定关税问题。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总协定条约体系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至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条约体系已从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在贸易管理措施方面,已具体到反倾销、反补贴、政府采购、海关估价等各个领域。同时,WTO已经开始新的“千年回合”谈判,新一轮的多边谈判可能涉及环境保护、劳工标准和竞争政策等议题,从而可能导致上述领域内新的国际统一规范的形成。
(二)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管理的弱化
规范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管理的法律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部分法律规范在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的管理呈弱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商人的跨国交易的限制在不断放松。其原因主要是:(1)商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要求市
场规律突破国家疆界的限制(事实上是各国的管理措施的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2)各国政府认为扩大的对外经济交往从总体上是有益于本国的发展的。
(三)新旧两种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更加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财富在大量增加,但财富的集中程度也大为加速。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而30年后,这一差距已扩大到60倍。由此可见,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需要首先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巨额债务负担、贸易条件恶化和外部援助匮乏等紧迫问题,改革现存的造成南北经济发展失衡的旧的国际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旧两种国际经济秩序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只有最终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使经济全球化在一个平衡稳定的环境下发展o
(四)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法的挑战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直接进行交易,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均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新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带来新的法律问题,由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合同的成立与履行、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以及税收征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各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条约均缺乏相应的调整手段和规范措施。因此这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在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对现行的适应于传统商业交易活动方式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经济法的变革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对金钱的困惑而促使对金钱进行广泛研究的学者大有人在,著名的像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他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快乐来源于心理需求的满足。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若不满足,则人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延续的强大动力。安全的需要有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有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提高防御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体察、很难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只要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的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任何需要都是在下一个层次被满足以后,才会进入到上一个层次当中去;如果下一个层次没有被满足,上一个层次的需要就会被压制。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的心情激荡,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既然我们理解到有钱首先是一种感觉,而非简单的数字,是一种需要被满足的心理状态,那么,理财的目的决不应是简单的获取钱财(以数量来表现),而是应该配合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需求层次,逐一地满足:家庭财务健康―家庭财务安全―家庭财务自主―家庭财务自由的成长过程,从而满足家人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身心健康,并且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使人生更加卓越。
一般的财务规划课程就是提醒人们要规避人生风险,以实现人生目标。它的内容包括:收支规划、借贷规划、投资规划、保障规划、税务规划、退休规划、员工福利规划、遗产规划。它可能会告诉你哪只股票可以赚钱,哪只股票可能不赚钱,不过这些都是技巧,学习它只能帮我们获得钱财,但是你获得了钱财以后可能还是不会感觉幸福。
今天,我引领大家要学的不仅是这些技巧,更是整个家庭财务规划的目的和真谛,能够帮助大家开启一条经由“财务健康―财务安全―财务自主―财务自由”的创富路程,帮助我们人生成功、关系圆满,能够获得更加幸福完美的人生。
满足人生需要的理财层次判断标准是:
满足人生第一层需要――生理的需要,对应的财务状态是――财务健康:
收支平衡有盈余
资金储备能应付紧急需要
投资保本、增值,有抗风险的能力
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没有隐忧
达成已知心愿
能满足可预见之未来开支,包括疾病、子女教育、退休等问题的安排
满足人生第二层需要――安全的需要,对应的财务状态是――财务安全:
财务安全保障人生所有,无惧突然变故的风险。
家庭风险的防范
职业生涯的规划
合理的财务投资规划
儿童教育金的准备方法
养老金的准备方法
满足人生第三层、第四层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对应的财务状态是――财务自主:
财务自主是一种能满足爱心责任和学习成就的状态,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状态。
可以投资家庭建设,尽情享受喜欢的房子、车子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开始合理安排投资组合,学会使用如股票、基金等各种金融投资工具,进行长期、中期、短期的投资布局
可能获利的机会更多,即使出现投资风险也对家庭生活影响不大
满足人生第五层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应的财务状态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就是创造丰厚的现金流,摆脱财务拘束及限制。
建立商业系统及投资系统,获利超过生活所需,不为钱工作
更有时间,更能享受
不愁衣食,不惧风险
更有能力,更高收入
生活富足,自由自在
当人的一生完成了以上四个层次后,就会以回馈社会为己任,注重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从而在内心获得自我满足。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ailway industry to the strong investment, high iron railway in a few year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gradually become China's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s. Although at present the high speed railway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as become the world's few several system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d ability of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become the longest operation speed operation mileage highest in the world. But through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y and China high-tech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high speed, high speed railway at present in China report out with the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 The following by oneself on China's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peed railway.
Keywords: high speed railway; High ir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自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展纲领后,我国高速铁路发展速度曾指数发展,其发展进程仅在短短8年里便赶上了其他国家整整30年甚至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现在,我国已径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其他各国建设高速铁路的头号榜样。我国高铁在技术方面屈指可数,在管理方面也更加突出。我国铁道部利用统筹原理,将国内外技术和国家科研力量及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并充分应用在研发建设我国高速铁路,这大大加快了我国高铁的研制和建设速度,并在我国铁路路网完整性和运输集中统一性这一优势里充分体现了我国铁道部的创新能力。
2 我国高速铁路在未来8年内的发展前景
我国铁道部计划自现在开始到2020年前,在另一个短短的8年里,将使国家铁路运营里程达到惊人的12万公里以上,其中,将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建设到1.6万公里,持续保持世界第一领先位置。到2020年,我国铁路电化率和复线率分别达到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20年,建设多处集装箱中心站并改造了集装箱运输路线,开设双层集装箱列车。到2020年,为快速构建客运网的主要枝干形成更加先进更加快速的高速铁路线路,我国高速铁路将依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现以“四纵四横”为重点的宏伟铁路网线,届时高速铁路网将要遍布全国各大主要区域,其总长将要超过目前世界高速铁路长度的总和。
2.1 我国高铁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
与高铁相关产业也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获得令人称赞的成就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其中“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主骨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比拟的强大动力,通过它形成的高速铁路网将以大城市为经济纽带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加快其城市化水平,由此形成既利于交通又利于经济发展的便捷运输网。国家对高铁的重视及认真对待,望在未来几年里拥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高铁对资源分配方面起到优化作用。高速铁路凭借其快速的反应速度将缩短各地的空间距离和时间,未来的高铁网和现有的铁路网将共同推动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强化国家生产力,以此来逐渐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未来的10年内,富有各类战略资源的城市、拥有发达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制造工业雄厚的城市、对外贸易频繁的濒海城市、重型工业基础良好的城市将通过高速铁路更加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地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分配,促进国家各城市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势头。
第二,高铁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及周边城市一体化起到推动作用。高速铁路凭借运输安全稳定、设备质量可靠、高速舒适便捷等特点赢得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这不仅使游客不再遭受遥远的距离、昂贵的运输价格、漫长时间等待之苦,提高了人民对旅游的渴望;还使周边相邻城市如同一个整体连接起来,便利居民向其他城市购买特色产品,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有力的促进了沿线区域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快速建设高速铁路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有力支持。
第三,高铁有效地降低运输行业的时间和成本。高铁通过实现加大货运量、丰富了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和完美的满足各式各样的市场需求,对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大纲规划,到2020年之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将全国各省会及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紧密连接起来,同时人口覆盖率将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不仅仅将减少物资运输的运输环节,还将解决春运等高爆发期人群的回家难等棘手问题。
2.2 我国高铁对节约能源及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问却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也开始注重对国家环境的环保和节约能源,坚决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国家对高铁运输业的大力扶持也恰恰反应了国家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政策的坚决立场。以下详细介绍地铁的环保作用和节约能源作用:
第一,高铁的发展将有利于国家环境的保持。我国虽然在这三十年里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却也极大的破坏了我国自然环境,令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这其中,运输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相比之下,铁路行业对环境影响低,特别是最近发展的高铁将缓解甚至减少其他污染较重的运输体系。
第二,高铁将缓解日渐增长的能源消耗压力。各类车辆和地面之间的摩擦阻力远大于高铁与铁轨之间的摩擦阻力,同时高铁对能源的利用率超出各类汽车的能源利用率10倍有余,因此发展高速铁路将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可知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能源消耗也远高于高铁的运输成本。
2.3 我国高铁补填了国家总体运输大纲的空白
当人们不再为吃衣住行而发愁的时候,也开始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非物质领域的生活质量。而高铁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并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安全舒适正点率高等优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以下两点是对其满足游客需求而作的详细论述。
其一,高铁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为满足全国各地对物资的运输需求,依靠现代化高新技术,可以将地铁修建到国内任何有需求的地方,还同时能保障全天候不断的运营,可以避免航空对气候的要求及公路受地理的影响。
其二,高铁已其安全舒适的特点和正点率高而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通过采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使高铁实现了自动停车、自动操作、出现故障等情况进行危险警告报警。由于环境天气情况对高速铁路的影响极低,这将极大地提高了高铁的正点率。
2.4 我国高铁发展即将面对的困境及发展瓶颈
虽然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各个领域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想要真正实现高铁引起的经济效应依然存在许多妨碍因素。其中高昂的建造价格将是许多企业甚至是国家的阻碍,也许资金筹集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有效地解决,但是在建造高铁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而这些若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对高铁的发展起到致命的阻碍作用。如目前一些企业进行违规招投标、资金和财务管理有缺陷、出现伪造虚假发票、未将执行制度贯彻到底等其他严峻问题屡治不绝。因此,为使我国高铁行业的发展进入正常轨道,国家监察部门必须下大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条例,以此杜绝层出不穷的违法违纪的行为。
3 结论
虽然多年以来,高铁建造技术一直由个别发达国家掌握,但中国毅然凭借其大国优势和民族智慧解决重重阻碍,将高铁行业跻身于国际市场,未来的发展格局充满着机遇与合作,中国也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包括的命题主要有:1)停滞部门的单位产出成本将会无限增长,而技术进步部门的单位产出成本将会保持不变;2)具有一定需求弹性的情况下,停滞部门的产出将会下降,并有可能最终趋近于零;3)如果两部门产出比例为一常数,那么,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会转移到停滞部门,而技术进步部门的劳动力将会趋于零;4)如果两部门产出比例不变,相对于劳动力增长率来讲,全部产出增长率将会下降。
非均衡增长模型表明,在生产率增长内在非均衡的经济体系中,由于名义工资的同水平增加,则会导致停滞部门的成本不断累积上涨,其结果是,如果该停滞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则对其产品的消费成本将越来越大,即出现“成本病”现象;如果该停滞部门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则人们将因消费成本越来越高而不得不减少对它们的消费,致使其市场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如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必须使资源不断涌入该部门。而服务业就是一个生产率增长水平较低的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提高贡献较少。那么,资源不断移向服务业是否一定不利于总体生产率的增长呢?假如不是,进行怎样的经济结构调整才是促进总体生产率增长的最优选择呢?
二、理论的发展与修正
(一)渐进停滞理论的提出
由于非均衡增长模型对经济停滞的预言特别适用于研究服务部门的产出增长和就业行为的解释,因为服务业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讲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为了使模型更具有解释力,鲍莫尔于1985年对非均衡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原来模型中引入了除技术停滞部门和技术进步部门外的第三个部门,即渐进停滞部门,从而提出了渐进停滞理论。
在渐进停滞理论中,渐进停滞部门的产出由两种要素组成,一是来自进步部门的“进步成分”,一是来自停滞部门的“停滞成分”。在初始阶段,渐进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并且生产成本亦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进停滞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将趋近于产出停滞成分要素的停滞部门。鲍莫尔进一步运用美国计算机产业和电视广播业的观察数据对渐进停滞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渐进停滞理论模型的预言。
(二)奥顿对渐进停滞理论的修正
尽管非均衡增长模型及渐进停滞理论的提出对当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具有很大的解释力,但奥顿还是认为渐进停滞模型存在不足,他认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只对那些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产业适用。奥顿提出,对于那些应用中间产品(非初级产品)的产业,停滞部门的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不会降低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增长率,只要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于零,经济总体生产率增长率就不会下降。
奥顿运用生产率增长的产值增加值模型对包含中间投入品产业的经济总体生产率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证,他发现:只要部门1的生产率增长率为一正值,总生产率增长率就会提高。于是奥顿得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如果资源移向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尽管其生产率提高缓慢,但总生产率增长率并不会下降。恰恰相反,如果资源移向生产中间产品的停滞部门,总生产率增长率将不降反升。
奥顿对渐进停滞理论的修正,改变了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对经济停滞的悲观预期。一些停滞产业将通过向进步部门提供中间性投入产品而对总生产率增长做出贡献,因此,发展这些提供中间投入要素的“奥顿产业”成为逃避经济停滞的一种路径。
三、数据分析与问题揭示
(一)广东服务业发展阶段成果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速较快,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
“十一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6.3:50.4:43.3调整为2010年5.0:50.4:44.6,从而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从2005年的1496.9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54.02万人,年均增加91.42万人,年均增长5.5%。广东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32.1:38.1:29.8转变为2010年的26.6:39.4:34.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4.2个百分点,且比“十五”时期多提高1.9个百分点。
(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1985年的35.9%提升到“八五”时期的最高水平63.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后逐步减弱,至2006-2009年平均为55.7%。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的38.2%,稳步提升到2006-2009年的42.4%。
(二)广东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同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压力。目前广东产业层次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仍然突出。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待提高,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不足。
在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广东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过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比重为60%~75%)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比重为30%~45%)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伴随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此外,广东服务业的技术手段普遍不高,标准国际化程度整体较低,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全球化的企业集团,这使得广东服务业无法与国际竞争从而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输出服务。
(2)部分行业开放程度较低,国际竞争力不足。
从《广东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告》显示,铁路、民航、邮电和电信行业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分别为0.7%、12.9%、11.5%、14.9%,市场化程度较低。致使这些服务行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品质还是在服务技术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从国有、集体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为38.9%,远高于第二产业的13.1%,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远低于第二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集体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50.3%,主要是实收资本占绝对份额的企业管理服务行业国有、集体资本占5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国有、集体资本占40%以上。
(3)工业对服务业依赖程度低,第二产业对服务产品的消耗主要在低层次传统产业。
从《2007年广东投入产出表》数据显示,广东省内工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仅为0.0719,分别低于北京、上海的0.1264、0.1625,也低于日本的0.1692、英国1963年的0.1032、美国1965年的0.0959,这表明两部门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过低。工业对第三产业的消耗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16),批发和零售业(0.015)等传统产业上,而对层次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消耗分别只有0.0020、0.0001、0.0022,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对高层次第三产业的消耗过低制约了自身的效率提高,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理论对政策制定的启示
在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里,劳动供给、进步部门和停滞部门在总产出中的份额都是不变的,经济体为一个封闭经济。要避免停滞陷阱,就必须提高劳动供给、促进停滞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开放。而由奥顿的理论可知,第三产业可以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要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促进广东省服务业健康发展,根据理论制定决策尤为重要。
(一)加强技术转移和组织创新,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随着广东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后工业经济”或者“服务性经济”的到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将日趋增大,因此,在当前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引进新技术、新技能和组织改进是一个重要的逃避“停滞陷阱”的路径,将技术进步转移到以前停滞的服务业中,可以刺激先前停滞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有助于控制劳动力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的移动,推迟渐进停滞。同时,进行服务业组织改进和创新,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和激励,可以提高服务业企业治理效率,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二)吸引和培养先进人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比重
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保证,现代服务业要求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教育等服务企业需要大量先进技术人才,广东省应根据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吸引省外先进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专业人才教育与服务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对接性,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服务业注入急需的人力资本要素。
由于第三产业中一部分行业(如社会服务业等)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不具有投资诱惑力,而那些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又是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或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为鼓励投资回报率偏低的第三产业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等税收上的扶持成为必要。
(三)提高工业与服务业关联度,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要转变广东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必须大力发展生产行业,加强生产业的投入及政策引导,加快研发力度,提高诸如金融、保险、信息、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促进广东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集中体现在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融合,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依靠信息、研发、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业实现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其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它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关键。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经营方式
国民经济活动按照产品用途可以划分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类,其中消费又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本文以山东菏泽为例,论述居民消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仅供参考。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分组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1.生存消费比重普遍下降。美国、西德、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基本生活(食品、衣着合计)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多数国家和地区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到30%以下,衣着类支出比重下降到10%以下。
2.居住比重普遍提高。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多数国家和地区居住比重在7%—16%之间;人均3000美元阶段,居住比重则提高到10%—18%,提高1—7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普遍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法国提高最多,达3.5个百分点;在交通和通讯方面,西德增加最多,达8个百分点;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中国台湾省增加最多,达5.2个百分点。
二、未来居民消费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菏泽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人均GDP将达到3300美元。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十年内,菏泽市人均GDP毫无疑问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富裕阶段。菏泽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是:物质消费的增长将低于服务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比重上升,生存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等。
1.消费安全意识增强,绿色、环保产品受欢迎。消费安全意识是指产品和服务应满足消费者在生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是居民消费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重要特征是各种产品安全标准的出台以及“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汽车”等产品纷纷出现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安全标准一般是强制标准。菏泽市企业要跟踪国际和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变化,改进产品生产环境、材料、工艺,积极研发安全产品,淘汰非安全产品,避免因产品安全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信息技术将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信息技术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将造就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居民消费方式也将被彻底改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加大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环节的改造和应用力度,提高控制精度,降低生产消耗和工人劳动强度;积极改造成套机械、电子等类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强化信息流接收与处理,提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效率。积极鼓励、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为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教育消费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菏泽市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目前占全部消费的7%,比十年前增长1.3倍。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教育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未来义务教育应重点提高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发展特色教育;高中、职业和高等教育应规模与质量并重,降低费用,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突出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提高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积极发展育教育相关的图书出版、计算机教学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旅游消费将继续以生态、观光、度假等休闲游为主体。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菏泽市花卉旅游的迅速发展正是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菏泽市依托本地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半径和滞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商品经营等行业的发展。
5.服务消费支出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早已超过一、二产业产值之和,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达到70%以上,而菏泽市目前都不足30%,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5-10年居民消费将更多投向劳务和精神产品,从而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足够的消费群体,如菏泽市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明显不足。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居民来中心城区安家;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让居民在闲暇时间不再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要走进体育馆、剧场等。
6.医疗保健需求旺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富贵病和老年病增加带来医疗保健需求加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增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菏泽市医疗单位应积极提高医疗水平,发展专科及特色医疗服务;企业界应强化医药、保健产品生产资源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疗效和知名度。
7.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突显。近年来,展示居民个性魅力、风采的消费品和服务,如时装、珠宝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消费行为的发展对企业营销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设计周期更短,花色、款式更新更快,产品批量越来越小。消费者对企业单方面的诱导日趋弱化,要求按照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共同开发能产生共鸣的个性化商品,更多的个性商品和服务将走向市场。
8.奢侈品消费逐步增加。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百万元级的高级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高级别墅将登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发展势头引起欧美的奢侈品制造商们极大的关注。菏泽市应消灭奢侈品生产上的空白。
9.食品消费向营养、保健、方便和休闲方向发展,制成品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业继续快速发展。菏泽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比1996年增加了5065元,用于食品支出增加了614元,即居民收入增加一元,一角二分钱用来增加食品消费,其中6分钱用于饮食业,其余用于食品制成品。目前,居民饮食业消费占菏泽市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17%。在发达国家,食品制造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工业制成品占全部食品消费的70%∽95%,菏泽市在食品制成品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都不足45%。
未来居民食品消费的制成品比例将继续提高,粮、油、肉等粗加工食品比例继续下降,食品制造业和饮食业将大有可为。菏泽市食品工业应发挥资源优势,追寻居民食品消费方向,发掘潜力,尽快建立满足居民小康、富裕阶段的产品结构。
三、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
伴随消费结构转变的还有消费方式的变化。如:消费多元化,使需求变化多端和日益细化;消费个性化要求产品设计时,要更多考虑消费者的要求:消费档次的提高,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档次、服务应相应提高。如:在上世纪九十年,白酒行业流行二十元左右的主流产品,菏泽市企业也曾抓住机遇,兴旺一时。现在主推五十元左右的产品,汾酒、仰韶酒等产品又开始旺销。菏泽市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运用市场开发的各种工具,跟踪预测消费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一)加强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摸准市场走向,推动营销观念的转变
目前菏泽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没有专职市场调研部门和专项市场调研预算,委托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企业市场营销整体处于生产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阶段,与沿海地区相差一个或两个阶段。
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成熟的、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营销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转变为市场观念,并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将市场调查作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质量和创新意识,提升产品档次
从小康向富裕阶段的居民消费,消费的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如:居民在”行“方面经历了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向摩托车、汽车的变化,衣着消费则经历了布料加工和成衣为主阶段后,转向以时装、名牌、休闲为标志的新阶段。在诸如此类的转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产品档次提高的过程。
从目前情况看,菏泽市企业界对产品档次偏低的状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轻工行业。对轻工业产品调查显示,居民和商户认为菏泽市产品档次偏低的比例高达80%和60%。提升产品档次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强化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体系。菏泽市产品结构基本上是温饱阶段建立起来的,过于老化,不能够适应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居民消费的需要,多数产品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企业陷入不景气。如酿造厂生产的酱油、醋等产品,二十多年来,也仅仅把散装改为袋装而已,与乡镇、个体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市场价格维持在0.9∽1元(350克袋装)。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如”加加“、”海天“则不断提高品质,不断加入其他营养元素,形成专用、细化的产品体系,加之有效的产品促销,占领了菏泽市中高档酱油市场的很大份额,售价相当于”风帆“酱油的五倍以上。老产品有没有提升品质的需要,要看这类产品在整个消费市场处于的状态,即处于扩张、维持,还是处于萎缩状态。如果处于前两者状态,则还有提升的必要。
2.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根据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企业用于研发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几个标志来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百元级的”三大件“是温饱阶段家庭消费重点;八十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三大件“成为居民消费的潮流;九十年代,空调、摄像机、电话、电脑、手机等成为城市居民消费新宠。消费热点产品不仅改善了消费结构,而且有效的改善了生产地区的产业结构。
3.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
名牌商标蕴涵并传达着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名牌商标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它是企业机体运作功能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小康阶段是名牌产品的成长期,居民对名牌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进入富裕阶段,名牌产品在居民的消费和思想中逐步成熟,进入品牌忠诚期。
菏泽市2002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名优产品称号的有功人员及集中推广宣传经费的补助。2005年底,菏泽市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1家(11种产品),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家。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没有改变菏泽市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宣传,市场知名度偏低的通病。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菏泽的产品广告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上更是少见。在国际上,产品广告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某些产品可以达到20%或30%。菏泽市轻工企业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千分之一,少的非常可怜。
4.要有冲击中高档市场的勇气。开拓高档次市场和国际市场历来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重点,虽然初期企业经营可能比较困难,但可以使企业产品档次、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处在较高水平上,容易在消费市场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尤其是企业在经营上容易跟踪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地方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消费为国民经济的循环提供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
发展地区经济必须更充分、更有效利用消费提供的强大动力。怎样才能利用消费的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