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安全素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由于焊工在焊接时要与电、可燃及易爆气体、压力容器等接触,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电弧光的辐射、焊接热源的高温、高频磁场、噪声和射线等,有时还要在高处、水下、容器设备内部等特殊环境中作业。为此我国明确规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是特种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者—焊工属特种作业人员。如果焊工不熟悉有关劳动保护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可能引起触电、火灾、爆炸、金属飞溅烫伤等工伤事故及焊工尘肺病、中毒、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病的产生。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焊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传统的焊接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过多注重焊接工艺与技能操作技术,对于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仅停留在绪论课及各技能操作中简单提及的一点安全技术内容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教学过程相对分散不集中。通过对焊接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比较模糊,对职业病知识比较欠缺,对急救常识掌握不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了解不透彻,对可能造成的伤害也知道的不多,这说明在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焊接专业安全素养课程建设思路
为确保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开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过多次研讨,首先将安全素养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用一定的课时保障,同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构建。
2.1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
2.1.1师资建设。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近几年来,我校通过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结对子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向一体化教师模式转变。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省技能操作资质认证,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校已有两名焊工高级技师,两名焊工技师,这为顺利实施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2.1.2教材建设。目前,我校主要选用员工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用书《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学生用书《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及《焊工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同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及题库建设,并借助于我们组织学生拍摄的“安全双述”(岗位描述及手指口述)视频综合进行安全素养教育授课。
2.1.3课时。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我们已将焊接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专业素养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年至少保证30课时。一年级以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2.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掌握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应具备的劳动卫生知识及防护措施,并具备一定的事故急救常识。使学生树立主动安全意识,掌握专业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3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根据焊接专业岗位特点,设置安全素养教学内容如下:焊接与切割劳动卫生与防护;焊接与切割安全用电、焊接与切割防火防爆、各种焊接与切割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焊条焊与电弧切割、气体保护焊、气焊与气割、特殊焊接与切割作业)、各种事故安全急救常识及典型焊接与切割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等。在合理设置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了相应内容教学大纲的编制。
2.4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现场实习为辅,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焊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病以及职业伤害的特点,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光盘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通过案例再现、情景启发、视频解说等模式让学生领会“懂安全是前提,会安全是基础,能安全是关键,不出事是本事”的安全理念内涵,体会“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观转变的意义。实习教学不放松。现场教学是解读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校实习车间焊接作业环境、焊接设备及焊工劳动防护及焊接作业体会开展针对性教学,更容易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直观效果。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各单位工厂见习,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学生及早预见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利于调动学生主人翁参与感意识,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氛围中让安全知识深植于学生身心中。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宣讲相关知识,并聘请了一些企业焊工师傅现身说教。同时借助于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安全知识,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急救演练等活动,通过开展融教育与趣味性一体的多项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安全知识的兴趣。
中学体育课是中学生们最为喜欢的一门课程之一,体育课教学是以运动为学习课堂,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学科。由于体育课是一种具有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剧烈的竞技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伤害事故就在所难免。基于此,在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安全问题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突出。作为体育教师,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又希望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活动和发展。所以,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安全问题上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发生一些损伤在所难免,如扭伤、挫伤、拉伤、碰伤等。甚至有时候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重大安全事故,这些事故轻者耽误学生学习,重者也许让学生落下残疾,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事故都会给学校、学生、家庭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由于存在危险事故的因素,有些学校、教师为了规避事故风险,在体育教学活动前就采用了一些预防,这些预防十分的消极。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活动数量,甚至把一些风险大的运动项目直接去掉,只做一些常规的简单活动“意思”一下。有的教师干脆把体育课“送”给语、数、外教师上。这种不合时宜的做法既不符合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毫无效果。
事实上,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并不是靠“不运动、躲避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我们每个体育教师都应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排除安全隐患,制定好安全保护措施,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客观地去看待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有效地去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安全事故,我们就能上好安全、健康的体育课,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安全意识
意识和观念往往决定着人的行为活动方式。
首先,体育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备课,认真、有序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而且在撰写的教案中一定要体现出安全措施。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总有一些比较好动、调皮的学生,他们上课态度不端正,总是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耍。于是,经常会出现排队时,这部分学生总是喜欢推撞他人,也没什么分寸,有时力道还很大,如果推撞了一些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就会造成这些学生摔倒,这时就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身体损伤的安全事故。所以,体育教师要做好预案,采取一些措施去教育学生,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这样的预案和措施要体现在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其次,通过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上体育课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如利用室内课进行安全教育,形式可以为报告会、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另外,充分地利用好学校里的宣传阵地,如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窗等,在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学习、安全锻炼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了解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注意运动安全,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措施,以及一些简易可行的处理办法。
二、做好防范伤害事故的措施,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1)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病史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生理特征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要对学生心理特点有个比较全面的掌握。更重要的一点是:对有病史的学生情况更要特别关注,做好每次活动前的询问工作,方便更合理地给这部分学生安排适当的活动,避免由于不当的教学行为诱发这些学生病症,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教学事故。由于少数学生存在某些疾病隐患,如心脏病、贫血、低血糖、哮喘、癫痫病等,如果师生间缺乏了解与沟通而进行剧烈运动,不仅不会达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使这类学生加重病情,也有可能导致晕厥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除了注意观察外,还应在开学初就向班主任及家长了解学生是否存在先天性或危险疾病,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做到心中有数,练习有度。教师应另外安排适合这样的学生需求的活动,防止由于活动安排的不合理而造成了学生病症的加重,从而导致教学事故。对于那些的确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出申请,免修体育课。
(2)紧抓教学环节,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①要遵循体育教学基本原则。体育教师上课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教学,认真地研读教材,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地更改教学内容或者或随意地减低、增加教学的难度。教学时,教师要做到教学的有序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高学习效率。如前滚翻、后滚翻等项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解透彻、示范标准。学生练习时,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教师可以委派一些体育好、有责任心和保护手法正确的学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好保护工作,这样能够避免或降低由于动作错误而造成运动损伤。②建立课堂常规。从开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在学生思想上树立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提醒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穿运动鞋、球鞋或平底鞋,要穿宽松、合体的服装。特别强调几个不能:不能在服装上别胸针等;不能在口袋里放置钥匙、小刀等尖锐物品;不能佩戴任何品种的装饰物,包括女生用的发卡;不能穿拖鞋、皮鞋、长裙上课。而且要反复叮嘱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指令,严禁嬉戏打闹等行为,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必须沉着冷静,马上报告老师。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户外活动,体育教学同样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只有当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来执行,体育教学才能正常进行,才能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不节制地放任学生,不重视纪律性的组织教学,很难达到我们的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中过分的放纵学生,忽视纪律性的组织教学,将很难达到我们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将是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听从指令。③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活动。每节体育课教师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能玩花架子,要求动作到位、幅度合理,让学生的全身关节都活动开来,各个经脉得到舒展,身体器官得到活动。通过准备活动,让学生适应既能学习的动作技能,又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准备活动的不足而造成的伤害事故。④教法创新,组织管理科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就不积极或失去兴趣,从而形成散漫的态度。而且有些学生在活动中由于不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常常会发生意外事故。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地体现出体育教学的“新颖、活泼”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从而能够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伤害事故。
三、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挫折能力低下,缺乏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尤其显得必要。如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如果身体失去平衡,应该调整姿势,向前或向后或向左或向右跨出一大步,以确保平衡。而且,教师应该增强学生互相保护、互相帮助的方法,从而预防安全事故。
总之,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排除安全隐患。同时,我们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安全事故降至最低点,实现内容丰富、健体强身、健康安全的体育课堂,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楚伟.探析中小学校体育安全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14(5).
摘 要:参照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从课程、教材、师资三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重点偏向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笔者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理念,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研究生;苏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0-03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李凤玮(1989—),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KYLX_1191)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许多高校开始建设一系列教学理念国际化、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方法先进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全英语教学源于双语教学,是指运用第二语言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并且根据语言的不同使用程度划分三种不同的模式:
渗透模式(MaintenanceModel):“用英语组织教学,渗透学科英语词汇等,其他以汉语讲解和交流为主”[1]。
过渡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课程的主要概念、定义、法则等可用中文讲授,而其他内容尽量使用英语讲授。汉语与英语互为教学主体语言”[2]。
浸透模式(ImmersionModel):“即全部教学活动用英语进行,让学生沉浸于英语氛围之中。换句话说,全浸模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是让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学校的课程”[3]。
显然,通常泛指的全英语教学就是浸透模式双语教学,主要外在表现是教材、教学活动组织语言、师生互动交流、考核方式的全英语化。研究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革进程是对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追踪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英语教学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研究生培养环境,真正达到提高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研究趋于成熟,但是由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而且现在一些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刚刚开始进行相关的教学试点,针对此阶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为参照,从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四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以下简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试图探索适合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培养模式。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简介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是苏州大学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文化底蕴,为主动适应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需求而成立的新兴学院,培养从事建筑学、城乡规划、室内设计、园艺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采取国内少有的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园艺学四个一级学科为一体的特色办学模式,将相关专业放在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特色建设,现设有建筑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园艺(城市园艺)等专业,学院的目标是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设计学院。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与形势的发展,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国际化、职业化为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是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有益探索。
(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
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是国内年轻、独立的中外合作大学——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一个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致力于促进国际化理解和改变陈词滥调,成为批判性分析和建筑环境设计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育有着超过20个国家的背景并且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科研、设计中,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作品,将东西方的传统与机遇融入到一个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校园。这种复杂性、融合性、多样性同时带来了社会以及艺术上的敏感,精心致力于质量、专业的一致性以及学术的高水准。学生也在学院活跃的学术气息中受益,经常参与苏州或者更广范围的建筑设计活动,以及生活项目、竞赛、学术协会等。其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方面批判性方法的努力促使西交利物浦大学在2012年主持了超过40位主讲人的国际会议。作为国内外建筑方面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建筑教育、设计和科研的卓越中心。
同样为建筑学院,两者风格迥异。金螳螂建筑学院立体化的专业设置、“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折射出苏州大学“大、全、深”的历史老校的特点,这也从侧面说明其传统气息浓厚,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必将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无论是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还是其大学本身都是中西教育模式融合的新兴个体,体现着国际学校所特有的“小、精、活”特征,其专业知识紧跟际学术前沿,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二、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比较
(一)课程
将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比较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金螳螂建筑学院的课程主要以中文为主,只有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仅为7%,同时其课时只有一个学期。
(二)教材
通过调研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主要是由代课教师选取的外文文献,如Environmentalismin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asMethodandMediumfortheEcologicalDesignofCities,WhyHaven’tChina’scitiesLearnedfromAmericanMistakes,BULLDINGSTRUCTUREILLUSTRATER,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文献中单词发音的纠正及释义、文献的翻译等。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支配地位,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考核的主要依据。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业课程教材是CONSTRUCTIOGARCHITECTUREMATERIALSPROCESSESSTRUCTURES,ToolsforIdeals:ANINTRODUCTIONTOARCHITECTURALDESIGN,Architecture-fromPerspectivetoPost-modernity等国外引进教材,但是教材只是起辅助作用,其教师在借鉴教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通过PPT等方式呈现,其教材更多的是用于拓展学生阅读,巩固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式
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是围绕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讲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同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传统模式,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室学习,辅之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专业学习平台,同时突破英语的瓶颈(见图1)。“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强调学科融合、团队协作的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创新”[4]。此外,在课外,学生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及通过报告、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转变,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协调创新能力。不难看出,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通过教材开展的是更为开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更为主动地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师资
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专业教职工员19名,其中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占57.8%,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出国访学培训等,并且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但是全体教师都是华人。
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得益于充满激情、国际化的外国教师,他们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韩国和西班牙等20个国家,他们在学术上的经验、专业的领导才能、反思的深度以及他们将经验、研究融入课堂的能力使得建筑学院成为独一无二的建筑学习之地。这一教师海外教育水平上的差异直接致使了语言环境上的差异。面对多样化的外籍教师,英语成为学生在学校生存、学习、交流的必备工具,学习英语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非常强烈,而且他们生活在英语环境的包围之中,时时处处都有现成、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更重要的是,其外籍教师不仅通过语言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同时其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而在金螳螂建筑学院以及苏州大学整个学习氛围中,英语只是处于外国语的地位,不是学生学习或融入学院所必备,“而且自身的文化和认知结构都不是用英语来编码的,英语无法像我们的母语那样自然生成并在母语环境与母语课程中得以惊人的发展”[5]。
三、苏州大学全英语教学模式建议
通过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EAP英语课程比较,对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现行的专业英语课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立体化的全英语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数目少,且周期短。
2.缺乏多样的教学方式。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配套的课程网站、案例库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权威的英语教材缺乏。
3.受语言环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地理解专业英语课程就是将专业知识用英语去表达,重点偏向了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
总的来说,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英语学习技能上,没有充分体现以系统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核心学科知识的融入。这一忽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该学科的核心英语词汇,教学效果也因此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这正是以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下外语教学所面对的问题。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是“以传统的语言教学法为基础,强调语言教学的重心向语言所代表的学科内容转变”[6]。它依托专业知识开展语言教学,又以语言教学促进专业知识拓展。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对比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英语课程笔者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模式,即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见图3)。围绕专业英语课程这一中心,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英语语言本身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成为专业知识的载体,用于构架、分析、拓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兼顾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输出。专业化知识为英语提供承载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英语的瓶颈,而且在跨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逻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内容带动语言获得、语言促进内容学习的教学培养模式。
当然,不可能有一种培养模式适合所有的课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只是通过与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相对成熟的英语课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进而提出本土化的英语教学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志芳.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6).
[2][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网络素养教育,是指针对网民提供技能培养的教育活动。“网络素养”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搜集、分析、利用和加工能力,以及网络自我保护和信息安全能力等[2]。“网络素养”是从“媒体素养”概念延伸出来的,所谓“媒体素养”,也叫做“媒介素养”,主要是指用户在浏览互联网、电视、书报杂志信息时的辨别判断能力,以及利用新闻媒体信息指导自身理性消费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一般是指强化媒体素养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媒体素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既与传统新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又与计算机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可以说,它是二者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事物。新加坡官方给出了“媒体素养”的标准定义。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是本国最高新闻媒体管理的政府机构,其对“媒体素养”的定义如下:“媒体素养”是指用户正确利用和接受媒体信息的能力;如果读者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他就能够从繁杂的媒体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不管他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能够保证其不被媒体信息误导[3]。换言之,如果用户的网络素养很低,不能正确判断新闻媒体信息的真伪,就十分有可能被各种不实信息误导和伤害。例如,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素养相对较低的青少年,很容易被网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如、图片、网游等所深深吸引,无法自拔,荒废学业和事业,给个人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新加坡开始高度关注网民综合素质,逐渐将注意力从“媒体素养教育”转移到“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上来。“网络素养”英文名称有几种说法,例如“Cyberliteracy”、“Internetliteracy”、“Networkliteracy”等。从当前新加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其比较关注“网络健康”(Cyberwellness)和“网络安全”(Cybersafety)方面的内容,注重提高网民健康、安全使用网络的综合技能。其中,“网络健康”(Cyberwellness)是新加坡政府最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例如,新加坡就如何维护网络安全和健康专门成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AdvisoryCouncilontheImpactofNewMediaonSociety),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社会新媒体发展动态,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2008年,该委员会向新加坡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对“Cyberwellness”进行了深入阐述,这是新加坡独创的一个名词,是指能够为网民带来积极正面效果的健康网络氛围。它包含判断网络有害信息的能力、自我防护网络虚假信息侵蚀的能力、维护网络健康的意识,以及利用网络信息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的能力[4]。新加坡提出的“Cyberwellness”拓展了“网络健康”的定义范围,它不仅包含网络健康方面的内容,还涉及网络安全内容。新加坡提出的“Cyberwellness”是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对网络健康和安全提出了相应要求和标准。
2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先行者
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国家图书馆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贡献。
2.1在全国率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推出全新的国民素质教育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加坡就开始制定和实施网络素养教育计划。1999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TheOneLearningPlace”(简称NOLP),NOLP的主要宗旨是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促进作用。NOLP推出的教育项目大多通过委托专业教育机构来完成。在几年之内该机构就发展了数百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从事不同的职业,包括企业人士、教师、公务员和退休专家等。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能,为青少年提供网络教育和指导,教会他们学会如何甄别网络信息,鼓励他们与负面信息进行斗争,净化网络空间环境[5]。NOLP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各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例如老年人网络素养拓展项目(OutreachProgrammes);1999年,发起成立了PAGi网站,主要为父母与子女交流提供沟通平台;2000年,组织编写了网络安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项名为“安全之旅”的网络培训项目,主要为父母提供网络知识培训;同年,还针对社区网络教育,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网络安全学习指导。
2.2与其他图书馆密切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推广网络素养教育
除了开展上述活动以外,NOLP还同其他图书馆、社会团体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教育合作,通过举办各种丰富的网络培训活动和培训班,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的网络素养教育机会。目前,NOLP与多家著名社会团体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印度华人自强独立团体(theSingaporeIndianDevelopmentAssociation)、马来西亚华人学习共进团体(MENDAKI)、新加坡平民发展团体(thePeople'sAssociation)、新加坡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团体(TouchYouthServices)、社会综合救援组织(ParentsAdvisoryGroupfortheInternet)等等[6]。NOLP通过与其他图书馆、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开展多层次合作,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素养培训,实现了提高国民网络素质的目的。
2.3重视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交流和学习引进国外最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本国网络素养教育水平
可以说,新加坡最初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就是受到国外公益组织的影响和帮助,通过开展战略合作,有效提高了本国网络素养教育水平。例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与美国著名的网络素养教育机构“网络天使”(CyberAngels)开展合作,共同建立了“网络妈妈和爸爸”(CyberMums&Dads)管理组织,通过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信息安全教育。又比如,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在线因特网研究会”(TheOnlineInternetInstitute)合作,为新加坡公民提供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此外,NOLP还是“互联网内容评估协会”(theInternetContentRatingAssociation)成员,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显著提高了组织工作效率。2001年,NOLP与本国“国家因特网咨询委员会”(TheNationalInternetAdvisoryCommittee)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了第一届网络安全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安全冲浪2011”(SafeSurfing2001),与会成员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7]。“安全冲浪2011”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新加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国际水平,也意味着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政府主导模式。同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也完成了角色转变,从开拓者向推进者、主导者过渡和发展。
3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政府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战略伙伴
通过回顾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认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政府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战略合作伙伴,二者紧密协作,共同致力于网络素养教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国家图书馆与新加坡政府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从前者所开展的各项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政府几乎每次都充当了活动背后的支持者,为活动提供人、财、物等资源保障。换言之,高效、廉洁的新加坡政府,在促进和支持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这也是国家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之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学院(TheNLBAcademy)是负责网络素养教育具体工作的主要部门,网络素养教育水平在新加坡也是首屈一指。这些年来,在该学院的努力推进下,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水平快速提升。1992年,NLB正式宣告成立,该部门主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老弱病残和弱势群体,例如青少年、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等。1998年,NLB被新加坡政府授予“公共服务奖章”,这是新加坡国内最高的勋衔。2001年,NLB新成立了一个网络素养教育服务中心,并针对全国青少年推出了一项名为“接触网络健康”(TouchCyberWellness)的计划,主要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青少年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该部门如今已是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NLB已在全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为各类社会人群提供了80万人次的培训教育服务,有效增强了国民网络素质。NLB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果,主要是因为有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换言之,NLB开展的许多网络素养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浏览NLB网站,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其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项目资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1年,NLB推出了一个名叫“CRUSH”的计划,该计划主要为提升中小学生网页使用技巧,该项目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提供人力和财力保障。2004年,NLB与新加坡新闻管理局携手合作,组织编写了一套网络素质教育教材,为其他培训教育机构提供了教材保障和指导。2005年,NLB经新加坡新闻管理局授权,为政府公务员人员提供网络技能培训,覆盖全国80%的公务人员。2006年,NLB与新加坡青年协会合作,针对父母和广大教师编写了一套网络在线应用培训教材(TheOfflineGuidefortheOnlineGeneration)。2008年,NLB在新加坡社会发展改革局的支持下,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套《父母网络健全手册》(CyberWellnessHandbookforParents),该套丛书被新加坡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拓展教材,纳入到全日制教学范围当中。2011年,新加坡新闻发展管理局和NLB组织发起了“网络健全运动”(CyberWellnessCampaign),覆盖了20%的新加坡公民,大大提高了国民网络综合素质[8]。由于NLB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就,2011年其被新加坡政府授予“2011年新加坡青年奖”(TheSingaproeYouthAward2011),该奖项是新加坡社会公益领域的最高荣誉。除此之外,新加坡其他图书馆在开展和从事网络素养教育公益活动时,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慷慨支持和资助。国家图书馆作为新加坡政府战略合作伙伴,利用政府强大的资源保障,将网络素养教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4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无冕导师”
一直以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秉承坚持为民众服务的公益精神,勇于承担起国民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任,当之无愧地成为该领域的“无冕导师”,为提升国民网络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无冕导师”称号,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师资培训”,国家图书馆为学校、社会培训机构教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素养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水平;二是组织编写了多个专业网络素养教育教材,通过向社会免费提供,大大提高了网络素养教育普及范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还在网络上开展了多个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培训活动。例如,2003~2005年期间,NLB在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了多次网络素养教育培训,为全国2000名教师提供了培训服务,帮助教师们学会从青少年角度来预防和化解网络使用危机。2005年,NLB受新加坡政府委托,对国内5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了深度教育培训,大大增强了这些机构在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教育实力。截止到2006年6月底,NLB共为两百多名社会教育者提供了网络素养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教育水平[9]。除此之外,NLB还对社会志愿者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2001~2005年期间,NLB共为600多名青年志愿者提供了相关培训,这些志愿者学成之后又向其他学生提供专业帮助和咨询,为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做出了突出贡献[10]。培训师资之外,国家图书馆还负责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优化工作。NLB建立了网络素养教育在线教育网站,为网民免费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下载,例如:(1)教学教材,包括《父母网络安全知识教材》、《新加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手册》、《互联网时代技术应用与规范》等;(2)教育项目,例如学校教育项目、社会实践项目、青少年强化培训项目、残障人士提升项目等,每个项目都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计划;(3)网站还免费提供一些互动学习活动,供学习者借鉴和学习[11]。上述网络素养教育资料和资源,有部分被新加坡政府确定为中小学全日制教材或者辅助资料。从中可见,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无冕导师”。虽然没有学校教育资格,但是其却承担了许多学校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Sex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AO Hongmei1, HU Zhen2
1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Sichu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Arts, Sichuan635000, China
2 Normal School of Chendu University,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Sex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is a specialized qualification for teachers to conduct sex educati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weak in the qualification due to their vague understanding of sex education, their insufficient sex health knowledge and their inadequate ability in conducting sex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 requires the reinforcement of pre-teach and post-teach train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long-term promo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ex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随着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性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再一次显露,正如学者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学习态度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师资的培养和专门的训练;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师资相当缺乏,即使属于少数从事性教育的教师,都还不能胜任如此专门的教育。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性教育发展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性教育教师数量极为有限,许多教师基本不具有性教育素养,不能满足学校性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有限的性教育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也不能满足现实学校性教育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目前中小教师性教育素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这就成为当前学校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1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教师的教育素养?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知识”,然后是“教师和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懂得研究儿童的方法”、“语言修养”等方面。为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素质和修养。
性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性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具体地说,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就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性教育活动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所具备的一种专门素养,这种专门的素质和修养是对教师从事性教育活动的内在规范和要求,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不一定具有良好的性教育素养,因此它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的特殊表现。
1.2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性教育仍然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泥淖中难以抽身,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没有达到能对自己学生进行相应的性教育的高度,就是在性教育开展得好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哈尔滨等地,部分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也不尽如意,就2008、2009两年全国学校性教育交流及学术研讨会来看,部分中小学教师除了暴露出性科学文化知识的欠缺外,还有性教育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的不足。笔者在暑假借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200人)和达州市城区部分教师(100人)进行了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方面的调查,笔者认为,这次调查样本虽小,但能够反映出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状况,遂就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的结论。
1.2.1 对性教育责任的认识不清楚 尽管在调查中有98.6%的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也就是说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的认同,但是对性教育责任的认识则不尽如意。
如在回答“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最主要是谁的责任?”中,有50.8%的教师回答“学校”,有41.4%教师选择的是“家庭”,有7.8%的教师回答“应该是社会”。这就表明:有近一半的教师不清楚,对于学龄孩子而言,进行性教育最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又如,“对中小学校而言,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是谁的责任?”,对此问题的回答中,尽管有86%的教师认为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但还有6.2%的教师回答是“领导的责任”,有7.8%的教师回答是“性教育专任教师的责任”。这也表明: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有14%的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意识,尽管比例不大,但也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诚然,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家庭和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则是最主要的,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性教育都应该负有责任,而不只是性教育专任教师和领导的责任。
1.2.2 对《纲要》及其相关内容的认识堪忧 “你知道教育部2007年、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吗?”,回答“现在才知道”的高达58%;“你知道以上两个文件里有关于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吗?”,回答“不知道”的占53.3%;“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多选)”的回答中,“害的防范教育”的选择率只有48.2%,选择“性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教育”的只有34.2%。这就表明:两个《纲要》作为中小学开展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竟然有超过一半的教师“现在才知道”或“不知道”,就是部分教师知道有这两个文件,关于不同年级开展具体的性教育内容也搞不清楚。同时也表明:我们的相关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性安全、性健康教育的漠视,这种漠视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1.2.3 对学校性教育主要内容的认识模糊 在回答“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多选)”中,选择“性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占87.6%;选择“性道德、性法律观念教育”占78.8%;而选择“生育、生长发育知识的教育”占47.2%;选择“ 异往教育”占50%;选择“性别角色教育”占15%。这表明:我们的老师对中小学性教育主要内容的认识大部分只从传统意义上认同生理卫生知识和道德教育,没有认识到性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性教育,不仅包括性生理知识教育,它还包括异往、性别角色等性心理方面教育,包括害的防范、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等性安全教育,以及性的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1.2.4 进行性教育的知识不足、能力不够 “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的回答中,“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选择率最高,为76.7%。这表明: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师的“德”是第一位的,符合我国教育方针中“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是在交谈中“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包括哪些内容?”,在我们教师的观念里则十分模糊。
“目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够用吗?”,有91.2%的教师回答“不够用”;“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性教育,你能够做到坦诚、大方、自然吗?”,有54.9%的教师回答“目前不能做到”。这就表明:我们的教师尽管认识到性教育很有必要,也有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性安全、性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认识到教师本身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是性教育的首要素养,但同时绝大部分的教师很清楚自己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素养方面有待提升。因此,探索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策略对于推动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师院校、在职教师培训、政策的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不间断地影响。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进行职前教育,在高师院校设置性教育相关课程并加大其开设力度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性教育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他们的性教育素养与中小学性教育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在校师范生的性教育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必须依赖于高师院校设置性教育相关课程并加大其开设力度。
2.1.1 尽快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 性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教育,它涉及到的性科学知识很多,比如: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美学、性伦理学、性法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从发展阶段来看,上述的各类知识已经发展成了独立门类的学科,故性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建设的条件也已经成熟。然而,性教育的学科地位一直未得到确立,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徘徊局面,并受到随意的冲击,直到现在许多学校仍把性教育一概羞羞答答地称之为“青春期教育”或者“健康教育”,这都与性教育的学科地位尚未确立有关。作为独立学科建设,首先必须在大学成立性教育专业,并发展到性教育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
2.1.2 相关专业设置性科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 也许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在大学成立专门的专业还需假以时日,但在现有的部分专业中设置性科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是行得通的。比如生物专业可设置《性生物学》、《性医学》;心理专业可设置《性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设置《性教育学》、《性社会学》等等。确立了专业必修课,作为在校师范生即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形成并得到提升,尤其是生物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今后是直接从事性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
2.1.3 设置性教育相关课程的公共必修课 “性教育”相关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性科学文化素质,传授师范生进行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促使性科学知识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性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体系,设置公共必修的课程可以是《性教育学》、《性心理学》,也可以是《性社会学》等,并对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内容、学时数、教材和考核做出指导和监督,使高师院校在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达到提高师范生性教育素养的最终目的。
2.1.4 继续设置并加大力度开设师范生的“性教育”辅修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从1995年起将“性健康教育”作为师范生的辅修专业,设置性科学分支学科十几门,本校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获得性健康教育辅修结业证,2002年开始该校选修学生可获得性健康教育专科毕业证,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这些学生数量有限,况且毕业后不一定担任中小学教师,这实际上也与性教育的学科地位未确立有关。据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将在2010年9月开设性教育的辅修专业,目的也在于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性教育人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这应该是性教育事业的福音。
2.1.5 加大力度开设性教育领域有关课程的选修课 性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很庞杂的,它跟有限的学习时数之间必然形成矛盾,这又直接影响了师范生这些未来教师的性教育素养的提高。对于性教育领域有限教学时数内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性教育的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性教育素养。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也从1995年起,将开设了几年的《性生物学》专业选修课扩展成了“性科学概论”素质教育选修课,供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学生选修,近年来每学年有近千人选修。其他少数大学,如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也相继开设了大学生性教育课程,他们为中小学校性教育人才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期待着有更多的高师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性教育领域的相关选修课。
2.2 加强职后培养,注重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修炼相结合,促进在职教师的性教育素养的提升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职后培养必须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把性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要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注重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修炼相结合,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以提高性教育教师开展性教育工作的水平。
2.2.1 进行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 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是一定的机构对教师在假期进行的有固定的内容和学时数的业务培训形式。进行性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规范性业务培训是提高教师性教育素养的一个及时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要设计系统的培训方案。由于在职教师的学习牵涉到工作、家庭及时间的安排,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在每一期培训之前,公示培训的时间、内容构成与深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参加培训,从而保证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性教育提供咨询和服务,跟踪研究培训效果,从而为后续培训提供经验,这也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②要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职后培养既包括性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促进教师性科学知识结构的完善,也包括性教育能力的培训,以促进教师从事性教育的方法、技巧的掌握与改进,即注重提高教师性科学知识与性教育整合的能力。为此,相关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意教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性规范、性美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性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性教育实际问题的探讨相结合,同时培育教师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③还要采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形式。当前教师的业务培训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填鸭式的讲座、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目的功利化等,所以我们的性教育师资培训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形式,即强调“培”而非“训”,在培训中应该根据在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以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习等模式开展培训,使受训者能够在讨论和辩论中理解性科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性教育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使受训者真正能提高自己的性教育素养。
2.2.2 激励教师进行性教育素养的自我修炼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关键还在于自身主动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性教育的实践,不断进行自我修炼。这种自我修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没有必要的激励措施,很多教师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对自己学生的性教育,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老师也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无法让自己的性教育素养得到提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政策上激励教师加强学习,自觉开展性教育实践,从而不断提升性教育素养。
为此,笔者认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做这样的尝试:(1)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内容为依据,来考察学校和相关教师实施性教育的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评优评奖挂钩。(2)定期开展性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的评比,开展性教育赛课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3)定期开展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写性教育的经验交流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并与评职评优挂钩,从而激励教师进行性教育素养的自我修炼,达到提升教师性教育素养的目的。
2.3 建立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靠一次业务培训或者几次性教育教学活动评比就能解决的,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建立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提升的长效保障机制。
2.3.1 尽快确立“性教育”的实际地位 尽管国家从立法和方针政策上规定中小学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但性教育的实际地位并没有确立,就是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里虽然也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性安全和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没有大大方方地提及“性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都是冠之以“自我保护”、“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名称,如果整个社会能大大方方认同“性教育”、“性健康教育”的名词,大大方方地面对性教育,再颁布一个《中小学性教育指导纲要》,那么,中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就真的有希望了,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就真的有了保障。
2.3.2 建立网上性科学知识学习、性教育工作交流的社区 这需要以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单位牵头,辖区内的各学校全体教师参与,构建一个网上学习社区,在社区内可以相互学习性科学知识,相互交流在性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在性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性教育素养。
2.3.3 建立一整套性教育工作交流的监管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一整套中小学性教育的听课评课、论文评比、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面的监管制度,确保各学校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落到实处,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跨学校的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推动各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才能保证性教育的顺利发展,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进鑫,胡珍,等.大学生性教育实效性的总体评价[J].中国性科学,2004,13(6):1-4.
2 彭晓辉.性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67-02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和谐教育,而安全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加强中职生安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非常重要的环节。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结合教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可以这么认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素养。而习惯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所以,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迫在眉睫。
安全素养的内容及意义
安全素养是人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总和。安全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主体的人是安全工作成败的关键。无数安全事故案例证明,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遵章作业意识淡漠、作业技能或防护措施滞后、相应安全知识匮乏。无论在工作生产还是生活娱乐中都应树立安全意识,善待生命,增强风险意识、科学意识和守法意识,熟悉安全知识,了解危险因素及预防和应对方法,掌握安全技能,包括现代社会中安全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技能、遇险正确逃生和事故应急方法与技能。
完全的安全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遵章意识(意识层面)、作业技能(技术层面)。只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安全素养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使事故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职生所需要的安全素养
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安全、宿舍安全、卫生防病、交通安全及校内外活动安全等。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还须特别关注实训安全教育。中职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自理能力较差,安全意识薄弱,面对突发安全问题经常会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应经常对中职生进行各种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是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其责任心,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增加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
中职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直接从事基层生产劳作和管理,如果操作或管理上稍有差错,轻则造成企业及个人经济损失,重则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应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弥补教材在现场实训安全上的缺陷,以提高中职生对危险因素的观察能力、预见能力和处置能力。
《安全用电》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素养的尝试
《安全用电》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安全素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 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在安全教育中引入现实事故案例,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材本身提供的案例很少,我在备课时就查找一些本地的、近期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安全事故与学生一起探究。比如某场高楼大火、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核危机事故、723动车追尾事故等,我都会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运用安全用电理念来分析为什么这些事故会发生,在发生前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如何防范和改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只适时做一些点评和引导。
情境讨论 中职生即将面临职场考验。在授课时,教师应及时营造一些工作情境,让学生面对各类工况场景,应用所学知识讨论进入该场景要准备好哪些、进入后要注意哪些、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会不会发生更恶劣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如何防范。比如,模拟变电所场景,作为一名运行值班电工,该具备哪些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熟悉掌握哪些规章制度,工作时要穿戴哪些防护用具、工作器具,什么是两人原则,常用的工作术语有哪些,常见的工况处理原则是什么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
身教胜过言传 在安全教育方面,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行为稍有不当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比如责任心,每次离开教室、实训场前,我都会在学生注视下检查一遍各分路开关,关闭总闸,关闭未关好的门窗、灯等,如果有学生提出帮忙我都会摇头并回应:这是我的责任所在,必须亲自完成;比如守时,每次我都会早几分钟到教室;比如6S管理,我的工作台、办公桌都干净、整齐、一目了然……
提问及巡查 (1)《安全用电》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电类专业岗位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范。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忽略、概念不清的地方,教师需要通过反复提问、检查,直至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2)听其言,观其行。安全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除了在课堂传授相关知识,更需要观察学生在日常活动、实训操作上行为模式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比如,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电器散热方式处置不当、插线板负载过大、实训场所不穿工作服及绝缘鞋、未依照“没电设备按有电操作”规范等等。针对学生经常容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因势利导再教育,以固化学生的安全素养。
布置作业 尽量少布置死记硬背的概念型题目,多采用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开放性题目。比如,撰写某一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巡查检修流程的安全规范及某一电气事故处置的安全注意事项等。每一名学生的作业内容都不一样,作业点评完善须让全班参与,而全班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就可形成一个小型知识库供资源共享。
一体化教学 目前,《安全用电》教学仍大多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时再由教师简单讲解温故。一些知识点在理论授课时无法及时与实践相联系,起不到概念强化作用。可以逐步将《安全用电》课程与实训内容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
改进考核方式 学生大多不喜欢死记硬背,不喜欢考试。可以考虑让学生做项目、做任务,以接近企业工作任务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如考查应对某一突发状况的安全注意事项、设备保养前的安全措施流程、某一家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设备安全检查内容等。
收获和思考
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将安全理念融会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使得一个群体安全意识提高,是教师的最大喜悦和收获。我教的2010级4个班学生,布置的《安全用电》作业形成了设备安装、设备使用、设备巡检、设备维护四个方面的安全规范、注意事项和应急事故处理方案,学生完成的作业汇总后即成为一个共享资源库。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不断扩容、更新这个安全知识资源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是人类社会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中职生基础素质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安全教育难度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不断优化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采取加强师资培训、寻求家长和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中职生安全素养培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梁芸.浅谈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素质培养[J].职业圈,2007(12):145-146.
[2]张畅,李汉军.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J].教育,2008(20):46-47.
[3]崔宝发,方杰,李凌燕.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安全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44-147.
[4]张帅.加强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2):145.
【关键词】数控实训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职业学校必须肩负起培养教育职业人才的重任,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己任,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所有的教育教学中。现结合我们实践教学环节谈谈我是如何在数控实训教学环节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
数控实训教学是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数控加工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了数控加工的一般加工操作步骤后安排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进步。数控实训教学也是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接受的加工操作训练课程,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厂的工作纪律和实际生产规章制度,真实的再现企业一线生产过程,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教学要求的操作技术,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了教育和培养。在数控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首先是强化实训安全教育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任何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安全都是摆在第一位的。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学生只有知道了什么是规范的操作,才能避免犯错,避免出现违章操作。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中职学生对机械加工操作的危险性又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实训安全教育环节是整个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定要做好实训前的安全教育。老师应该将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逐条进行讲解,并结合实训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的一些违章操作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熟记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杜绝违章操作,从而在实训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
其次是强化实训教学课堂纪律管理环节,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中职学生纪律意识、服从意识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范围较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控能力不足,学生随意走动、相互嬉戏、打闹时有发生,管理难度大。实训设备间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间隔距离,老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练习时,只能一次关注一台设备,往往存在一定的监控盲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工量具较多,学生经常将工量具用于玩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强化实训课堂纪律管理,不允许学生窜组,不允许学生做与实训项目无关的事。
当今时代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其中,青少年在自媒体运用中表现出的弊病和教师行业对媒介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师范生是高校媒介教育的对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方向指向性非常明确。然而,当今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高校师范生并没有接收到能够匹配自媒体形式转变的大趋势。对于师范生的教育需求来讲,媒介素养的教育应该得到相应的诉求。
对于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师范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在其同时,达到对即将接触这一批师范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和高速度的特征,这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带来了要求与鞭策。师范生作为教师群体的直接后备军,从高校教育期间入手,对师范生开阵媒介素养培训,是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负责,同样是对教育工作的完善与支撑。
一、提高师范生的甄别及正确运用能力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多元化,集教育、娱乐、传播于一体的特点,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与速度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对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环境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认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令人担忧。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具备完善的信息甄别的能力,才能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中建立自主的,健康的认识。良好的信息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对自媒体环境产生反作用,在高校群体中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的门槛,信息的自由度大为提高。大学生欠缺相应的媒介素养,就会带来信息的随意性。这种高度的自由同时也是对高校学生媒介运用能力的考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信息内容的指导是良性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信息中对于个人安全信息的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新媒体的自由性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泄露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网络环境。对于师范生来讲,从大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对于其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将这种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有重要作用。
二、师范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显然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以学促教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又一次完善。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教师开展网络学习,并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专业实验,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在线课程的学习,完成交流活动。在媒介素养的辅助下,教师视野和教学能力都能够得到综合提高,而这种能力如果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显然是不够迅速的。师范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应该夯实基础知识与教法教技,同时应该也应该了解扩充知识维度的工具与方法,做到未雨绸缪。
在大学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公民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下,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于师范生来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将多数运用于教学工作,这是对又一个阶段的,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的青少年的影响。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实现二次传播,健康的师范生价值取向会对公民素质教育形成助力,二者形成合力,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完善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范生媒介素养培养有助于辅助提高教学质量
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和自由,教师可运用的信息量大幅提升,这使得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板书与枯燥的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软件辅助教学,并利用这些媒体进行授课以增强课堂的灵活度和活跃性。学生在新媒体教学形式的辅助下,课堂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可以得到提高,同时课堂兴趣与注意力都大幅提升,这对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对吉林省实验中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年轻教师子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数学,语文等学科中,先进的媒体加工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节省了板书时间。同时,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也得以改善。很多教师在调研中表示需要相关课件的制作和新媒体运用的培训,这对于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策略和关注点。
媒介素养的相关培训最基本的体现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已经与日俱增。在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这种训练的影响是持续性的。能够适度、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能够在技术支持下得到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课堂设计上的创新,给予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在知识传播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
四、结语
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总的来说不是对于一代人的教育,而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弥漫性的教育活动。师范生因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向性和单一性而需要在大学期间接受特殊的,更具有人文性的训练与陶冶。对于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重视与投入,应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有助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本论文系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师范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东三省部分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00018)成果论文,项目负责人为赵竞凡。
参考文献:
所谓主题教育活动,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实践,从“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文明素养;开展品行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开展生命教育,提升生命素养”等方面,以案例形式谈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
1 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文明素养
活动之一:借“八礼四仪”东风,开展“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
背景分析:中华民族是传承五千年的礼仪之邦,如今礼仪古训还在,遵循之人却越来越少。言谈时出口成“章”的大有人在,行为举止粗俗蛮横的不在少数。而学生应该学会礼仪,做知晓礼仪廉耻之人。
活动剪影:在班会课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文明礼仪相关的情景剧。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校园恋爱剧,在笑声中学生们懂得了男女交往的尺度。有震撼人心的火灾遇险互帮互助的舞台剧,让学生明白了人间永不磨灭的浓浓情谊……无论是情景剧、相声、小品的表演都让学生们感到人与人的相遇,人与大自然的相处都是生命中的美好。我们应该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他人、敬重大自然。
活动感悟:班上有一女生,对自己要求不严,与人相处不够融洽。但在活动中她积极参演了校园情景剧,在剧中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小伙伴们严肃地批评,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进行了改正,得到了表扬。活动结束后,她找我聊天,认识到之前的错误,表示会像剧里表演的一样改掉坏毛病。而之后班里随手扔垃圾、吐痰的现象没有了,学生们的吵架声消失了,多的是文明谦让、尊敬互助的画面,让学生真正看到并参与到不文明现象活动中,他们会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 开展品行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
活动之二:以母亲节为背景,组织“感恩父母,感悟亲情”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背景分析:班上孩子生活的家庭各有不同,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还有的便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漠,有的甚至是充满埋怨的心理。他们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珍惜,更不会感恩父母。
活动剪影:集体观看韩国亲情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学生为剧中父亲为女儿做出的如山般沉重的牺牲流下感动的泪水。父母都一样,爱子如命,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依然会无怨无悔地保护孩子。比如汶川地震中用生命守护幼儿的母亲,生命的尽头是对孩子无尽的爱意:“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就是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着自己的孩子。
活动感悟:在这些涤荡灵魂的故事洗礼下,学生们流下了泪水。当鼓励他们写下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时,每个人都写下了爱的故事,事无大小,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在回忆中变得清晰而温暖。确实,当学生以爱的名义去回忆时,感受到的一定会是满满的爱。在分享爱的故事时,感动在蔓延,一份感动变成了五十份感动。通过用心体悟亲情,学生们慢慢学会珍惜、感恩与付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3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升生命素养
活动之三:1980年在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并确定今后每年6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到如今已过了三十五个年头。安全无小事,以“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进行教育活动。
背景分析:学生的安全对于学校、家庭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切意外的发生都是思想不重视导致的。如今财物安全防范上升到新的高度,新型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需要进行专题知识传达,这样学生的各项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CDIO工程教育在国际上被很多国家推广,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教育工程培养模式。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研究创立。2005年,汕头大学对CDIO工程教育进行研讨并加以实施,取得显著成绩,在200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CDIO成员的高校,是教育部极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2]。它代表了从想法、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IS-CDIO人才教育模式是在CDIO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阶段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的全新信息安全教育模式。其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于一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地、各环节有机联系地学习和研究,主要分为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实际应用的过程[3]。IS-CDIO已经注意到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教”和“学”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做”。该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项目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IS-CDIO教学模式用于一些学校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分析是基于IS-CDIO模式的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来构建的[3]。分析的质量结果将会影响到课程体系开发,为避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失败,由学院组织专家,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通过对企业、行业调研和同行教师沟通和交流学习,确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网络安全管理、IT取证分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测试、信息安全工程师等岗位。对职业岗位的主要任务及考取的相关证书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三、IS-CDIO模式下信息安全专业教学的实施
基于IS-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职业岗位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IS-CDIO人才培养上与传统的培养方式体现出众多优势,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对信息安全专业实施IS-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和举措,如图2所示。
(一)IS-CDIO课程体系
在职业岗位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IS-CDIO模式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在四个模块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实施教学,使信息安全专业由四个模块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1.信息素养课程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974年美国信息工程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1974)首次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一个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个体在独立完成获取信息任务的情况下,对获得的信息能够加以运用,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完成对信息的评估,从而做出自己的决策。因此,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加强,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针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关于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应在信息获取和安全方面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2.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来做正确的事,使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职业素养基本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技能三部分内容。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职业素养要求,涉及职业素养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体育、法律、职业道德、创业培训教育等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在IS-CDIO模式下进行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3.专业技能课程依据现有的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开设要与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衔接。以培养能力为原则,以培养岗位核心技能为主导,课程涵盖了职业核心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岗位实训等相关的课程,通过IS-CDIO模式将课程划分为C、D、I、O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专业基础课(C),主要对信息安全专业进行构思性实践,对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解,形成对信息安全学习兴趣;专业核心课(D),主要在信息安全技术的设计性和开发性实践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团队,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等方面的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和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职业技能训练(I)是实践性阶段,通过参与实际应用项目开发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团队的协作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顶岗实习实训(O)是运作性实践阶段,学生在企业中融入到新的团队,完成企业所安排的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应用和验证,能够在实际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培养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务实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4.职业拓展课程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一些课外的选修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情况,结合IS-CDIO模式,学生可以选择性参加一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例如,开设的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安全管理工程师等与证书相关的课程,既提高学生的岗位应聘竞争力,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IS-CDIO教学方法
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要求以产教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将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学、领、做一体化的教学。1.结合IS-CDIO的质量工程项目,推动教学改革依据IS-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IS-CDIO的质量工程项目,将参与项目的教师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项目推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实施教学。对应IS-CDIO模式的教学体系,结合信息安全专业,规划并申报了4个省级项目获得审批。IS-CDIO体系的子项目是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项目促进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兴趣,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的培训、学习,在各自的IS-CDIO体系的子项目中取得一定成果来推动IS-CDIO的教育模式,通过改革取得的成果,教师以撰写论文形式来全面推广IS-CDIO模式的发展。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领做”一体化教学IS-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初衷,为解决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校企能够针对岗位和产品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需要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技术基础,以及人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学校通过顶岗实习,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将工厂、车间搬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软硬件资源达到最大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办学,企业帮助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结合国际和国内对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与国内信息安全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校内资金和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建立适合培养IS-CDIO模式的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验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培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学,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培训基地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储备库,校企能够达成共识,为企业培养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3.教科研相辅相成IS-CDIO模式教育鼓励教师将科研引入教学改革中,讲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改变对传统知识的传授方法,将科研成果以实验的方式讲解单一的概念,通过科研项目,要求学生及时掌握信息安全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在课堂上,科研团队的教师可以集体教学和研讨,学生可以参与互动,同时组建创新小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新的知识。
(三)IS-CDIO教育模式的教材建设
在新课程体系标准下,部分课程不能单一的教学,需要课程进行整合,现在还没有整合过的课程教材,所以,需要授课教师根据整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并在以后逐渐完善,以IS-CDIO教育模式编写教材,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更新,为今后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编写等工作做准备。
(四)IS-CDIO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强、具有团队合作的高素质的IS-CDIO教育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随着新课程体系标准的出现,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首先,教师要与企业对接,教师既是企业的工程师,又是学校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校的教师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企业的工程师可以到学校任教,实现师资力量的校企合作;其次,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获得其他高等学校的对口支持,对教师进行系列讲座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加强学校内部原有教师的培养,教师培训以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迎来了“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把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一日子从1996年起,今年已经是第xx个年头了,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安全心中记》。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优美的文笔唱出了对生命的歌颂。人们歌颂生命,是因为生命的宝贵,人们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的美好。然而,生命又是脆弱的,它一次次向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在此,我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我们小学生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认真学习安全自护自救知识,从而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要注意课间文明游戏,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发生事故时及时与老师或学校领导取得联系。
3、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遵照老师的要求,不剧烈碰撞,不违规运动。
4、要注意用电安全,不乱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一切听老师指挥。
5、要注意食品安全。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吃不洁食物,不吃过期食品。
6、要注意交通安全,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7、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街上逗留,不与陌生人交往。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平安校园。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祝愿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安全的港湾,和谐的家园!
港湾,和谐的家园!
2022关于安全教育日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让安全成为习惯》。
今天是第xx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吗?你们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应拨打哪个电话吗?你们知道灭火器应该如何使用吗?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回答不上来,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在安全教育普行的今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安全素养却令人担忧。
什么是安全素养?就是指人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总称。
几年前在上海商学院,四个女大学生在火灾发生时,慌不择路,从六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在大火燃起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有无数的方法可以逃脱出来,却因为自救知识的缺乏,最终导致了悲剧。中国每年有超过一点六万的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正是缺乏安全意识,缺少安全素养所导致的。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安全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提升我们的安全素养,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获得安全知识,以此来提升我们的安全素养,然而结果却收效甚微。当我们面对安全事故时,还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素养呢?“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养成自觉的安全习惯,才是提升安全素养最主要途径。
桑枣中学,在汶川大地震中创造了两千两百个师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其原因正是因为该校多次进行紧急疏散演习。一次次的演戏,使师生们慢慢形成习惯,当地震来临之时他们毫不慌乱,井然有序,从而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为我们的生命筑起一座长城!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2022关于安全教育日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这周我演讲的题目是“乘安全之舟,扬安全之帆”。
生命,人一生中最宝贵的的东西,它承载着人类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梦想。在这短暂而又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学富五车,可以大展宏图,可以开阔疆土。然而生命同时也是这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梦想再大,也大不过死神的阴影;幸福再近,也近不过飞驰的车轮;成功再快,也快不过危险的脚步。如今,我们恍然大悟:安全,才是回家的唯一道路。
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公路成了扼杀生命的凶手;不健康的饮食就像那锐利的尖刀,划伤我们的肠胃,也肆意地宰割着我们的幸福和安宁。太多太多的事故让人惨不忍睹,让人闻之撕心裂肺,多少家庭因此破裂,多少生命因此消散,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一切都来的太突然了,那么残酷,那么难以置信!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核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