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县域经济发展类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土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承载空间,不同地区土地形态类型及其组合决定了该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基于此,研究湖北土地形态类型的特点,寻找土地形态类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能为湖北省县域经济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一、湖北省土地形态类型结构总体特点
由于不同土地形态类型的海拔高度、坡向、地表组成物质不同,不仅造成了耕垦条件上的显著差别,还制约着光、热、水的再分配,进一步深刻地影响各产业的生产和布局,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土地形态类型的特点综合反映了区域自然环境因素的特点。
湖北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又居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结构复杂多样。(图1)如,西南为武陵山地、西北为秦巴山地、东北为桐柏、大别山地、东南为幕阜山地,这些山地与中南部的江汉平原构成不完整的马蹄状地形态势;地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平原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19.9%、丘陵占2.6%、岗地占13.1%、山地占4.4%。总体上来看,在山区,土地结构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于林牧为主的地带;过渡到中北部丘岗地区,土地结构为“六丘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丰富,宜农荒地多,属于种植业和多种经营为主的地带;再过渡到中南部平原湖区,土地结构为“一丘二水七分田”,水土资源丰富,属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的地带。
二、土地形态类型构成特征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根据《湖北省农业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中的有关数据,通过整理计算,可知湖北省四大县域土地形态类型构成。(表1)从表1不难发现,湖北省土地形态类型与县域经济差异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发达及较发达县域的24个县(市)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鄂中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区。这两个区的平原岗地比重很高,分别是77.1和73.8,实际上,这两个平原区耕地集中连片,约占全省耕地的1/2。其耕作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农田基本建设较好,可基本做到旱涝保收,此外,光温充足、水热组合较好等良好气候因素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有力的支持,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性循环。呈现出以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及鄂北岗地为轴心的中东部地区领先发展,优越的地形条件是造成发达县域和较发达县域集中分布于鄂东、鄂中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县域主要分布于鄂北岗地及鄂西山区相对发达的县(市)。鄂北岗地的平原岗地比重为42.5,远远高出鄂西南、鄂西北两个山区。后两者与鄂东山区几乎100%处于丘陵山地,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地块小且质量差;日照少,春秋多连阴雨,不利的地形、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落后县域多集中于此,形成了鄂东山区、鄂西山区两翼相对缓慢与滞后的区域发展层次格局。就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全省县域布局结构向三个层次的环状格局过渡的特征愈来愈明显,县域经济差异层次分明。全省较发达县(市)与不发达县(市)均相对集中,较发达县(市)全部集中于与湖北省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主要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的内环区域的沿江、沿线地带,也即鄂东鄂中核心地带。25个特困县则集中于鄂西北、鄂西南地区及鄂东山区。以上分析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与较平坦土地形态呈正相关关系,或者说表现了山地、丘陵土地形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三、结论
不论是发达县域还是落后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都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湖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具有以资源型企业推动为主导的特征,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有便利交通设施的支撑,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进程则需要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支持,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集聚又进一步引起了土地开发规模的扩大。湖北中部地区、东部沿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肥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经济发展的空间成本较低,加上劳动力、资本和区位等其他优势条件,经济发展很快,部分县域已经跨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西部、北部广大地区尽管地域辽阔,但很多地区可利用土地匮乏且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建设的空间成本和环境成本就很高,再加上劳动力素质偏低、资本薄弱,致使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县域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4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刘桓,张岩,王圣云. 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J]. 资源科学,2008(1):18-24.
[2] 刘锴,殷继青. 中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评价及综合实力测度[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0):1165-1168+1173.
[3] Ni X, Wu Y, Wu J,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ming Island: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9: 129-135.
[4] Gu K, Wall G. Rapid urbaniza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in China: the case of Hainan Island [J].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8(2): 158-170.
[5] 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1):47-50.
[6] 耀光,刘锴,江海旭. 海岛旅游资源评估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12个海岛(县)为例[J]. 海洋经济,2012(5):34-42.
[7] 张耀光. 中国海岛县经济测度与综合实力演变[J]. 海洋经济, 2012(1):34-41.
[8] 张耀光,张岩,刘桓. 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以浙江省玉环县、洞头县为例[J]. 地理科学,2011(7):810-816.
[9] 张耀光.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新演进与发展模式[J]. 海洋经济,2011(5):1-7.
[10] J・A・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4 -56.
[11] Can H, Hongbing D. Th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leisure economy [J]. Energy Procedia, 2011(5): 1974-1978.
[12]张艳玲,李悦铮,曹威威. 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国海岛旅游发展初探[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48-50.
[13]安同江,车慧颖. 低碳旅游理念及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06-111.
[14]黄莹,廖翠萍,赵黛青. 东澳岛低碳旅游发展途径及政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239-242.
[15]张耀光,刘锴,郭建科,马慧强. 中国海岛港口现状特征与类型划分[J]. 地理研究,2013(6):1095-1102.
[16]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4):14-18.
[17]姜福龙.长岛蓝色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师, 2010(10):215-216.
[关键词]
重大工程;县域经济;结构优化
一、引言
县域经济连接着乡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总量上看,全国县域经济总量是全国经济总量的50%,从人口上看,占全国总人口的70%人口为县域人口,从人均GDP看,县域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数的70%,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1],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但是,相比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幅员面积巨大的西部边远地区县域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西部边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国家的社会稳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特殊类型如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王维平、刘书明(2011)指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2]。赵新宇、郭欣(2009)揭示了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指出了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3]。郭思文(2014)结合寿光市产业结构现状,作出了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等相应对策[4]。针对四川等西部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特色经济、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刘得扬、朱方明(2011)针对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对策和建议[5]。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2005)总结了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6]。郭志刚、贾善和(2006)认为县域经济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会有效增强区域的竞争力[7]。王緌、陈国先(2008)提出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并指出了发展四川县域经济的新思路[8]。陈钊(2006)认为四川丘陵地区县域产业发展带有封闭性,应加强与中心城市的协作,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9]。林鹏程(2006)认为四川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应实现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10]。张白平(2007)认为应该利用民族地区的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1]。同时,对于重大工程与县域经济关系研究方面,只有张建全(2005)《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源头丹江口县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一文分析论述了工程实施对县域经济的影响[12]。这些研究对四川省整体县域经济的特点、发展不足和发展的趋势的研究较多,学者们针对县域经济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部分研究以一些具体县域的调查为研究基础,提出了相关县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启示;但研究四川等西部地区边远县域经济的成果较少;更难见到重大工程与县域经济关系研究文献。
三、重大工程建设对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1.重大工程是一种外部力量对于经济处于长期低迷的状况,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指出:在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促使人均收入提高和下降的两种力量,由于这两种力量的均衡而造成欠发达经济体陷入恶性循环,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此时,如果有外来强大的刺激力量打破这种均衡,落后经济会由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的机会。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重大工程对于四川等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力量,能有效刺激四川等西部省区的边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以,研究四川等西部边远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重大工程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对四川等西部省区的边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社会首先经历农业和初步工业化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再上升到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最终实现发展重心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经济阶段,这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从而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西蒙.库兹涅茨在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的著作中指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经济生产中生产结构和经济生产中其他方面的结构,都是总体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罗斯托指出现代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长发生的原因不能脱离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被许多经济学家所认同,现代经济增长不仅是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成长、演进的过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多数县域尚处于以农业为主农业和初步工业化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经济总量小、第一产业比例较重,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象,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粗加工、高耗能企业多,金融、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共同特征,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其经济实现飞跃增长的瓶颈。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发展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经济措施成为欠发达县域的共同方向,但是由于缺乏外力作用,仅靠县域自身的力量这些措施往往难以实现,成为纸上谈兵。
3.重大工程对汉源县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作用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市,是省定贫困县、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国家重点工程-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汉源县境内的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瀑布沟电站自2004年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投产。电站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对汉源县经济起到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中重要的外部力量的作用,汉源县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都实现了飞跃。农业方面,瀑布沟电站建设淹没了汉源县大量优质农田,使粮食减产,但是,农业生产总值没有因此下降,2007年至2012年农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1340万元、79721万元、79346万元、85868万元、96202万元,101711万元,其原因一是在新集镇、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便于进行农村土地集约化耕种,二是为了电站的建设需要施工方在库区修建了骨干公路网,为汉源县实现“村村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方便了各村农产品的运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第三,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推行“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联营模式和“超市+协会+农户”等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在电站建设的外力作用下,农业空间布局与结构调整有了资金和条件。
工业方面,瀑布沟水电站的建设对汉源县工业发展首要影响是建立了规模化的工业园区,并使淹没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同时促进了企业间协作和产业的配套,创造了工业集聚的特殊条件;其次,工业企业获得了搬迁赔偿资金,并在重建中实现了企业改造与技术进步。利用电站建设淹没企业重组复建机遇,工业企业得以向园区集中,在园区内实现向新型化工业发展:完成了技改和降耗任务,优化资源环境,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和资源消化减量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第三,利用企业的迁复建建机会,强制淘汰了作坊式企业和“三高”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有效促进了工业的低碳发展。汉源县工业发展在资金和政策的保障下以企业迁复建为契机,以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工业园区载体建设为基础,以产业项目为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了汉源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电站建成后,水库形成的汉源湖水面有84平方公里,在四川甚至西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汉源在拥有多类型旅游资源的同时,更拥有得天独厚的湖泊资源优势,在周边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雅安市众多旅游城镇中,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和特色,成为雅安市的湖泊旅游基地。电站的建成为汉源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雅攀高速的通车更促进了汉源县旅游的高速发展。以2001年至2012年的财政收入和GDP数据形成的汉源县历年财政收入和GDP趋势图如图1所示:由上图可以看出:在重大工程实施的期间和之后,汉源县财政收入和GDP实现了更快的增长,即经济发生了飞跃发展。同时,表1是汉源县2008年至2013年历年三种产业比重表:从上表看出,2008年至2013年第一产业农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逐年增加,结构调整比较明显。
四、启示和对策建议
汉源县经济飞跃带来的启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会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重大工程的实施对县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重大工程对欠发达的县域起到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中所指的外来强大的刺激力量,使其冲破了“临界点”,由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的机会。汉源县在抓住重大工程建设机遇的过程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农业稳县,县域经济的农村性决定了其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走产业化、特色化农业道路,提高农业效益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二是工业强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三是旅游富县,以水电站建设形成的巨大人工湖景观为依托,以“雅西”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整合县域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经验对于相同类型的县域经济具有普适性意义。
(一)应该看到的是,汉源县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尚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工业产品价值链短,技术含量低。主要的工业是采矿业、矿产品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虽然建成了省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得以向园区集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完成技改和降耗任务,消灭了“三高”产业和作坊企业,但由于工业企业技术含量还较低,产品尚处于初加工阶段,附加值低,因此工业总产值偏低,企业利润率较低。2.服务业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现代服务业。汉源县现有的及较具备发展前途的是服务业是旅游业,但旅游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者数量的激增,道路、停车场、酒店等设施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形成了旅游发展瓶颈。金融业、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针对上面的不足,可以采用以下的对策建议: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矿产品开采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是汉源县的传统产业,引入高新技术,推动加工产业向工艺制造、精深提炼等高端环节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工业企业结构。要精心扶持优势企业,形成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增强县域内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支持企业
的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和企业,形成和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引导企业争创品牌。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塑造汉源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矿产品区域品牌,以及建材业、化工业等区域品牌;加强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创建的宣传工作,将汉源品牌推广至全省、全国。3.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交通、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是支撑,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是新生动力。房地产由于历史原因在汉源县尚未进入市场,应加快土地市场规范,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金堂.“十二五”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点[J].发展研究,2011(6).
[2]王维平,刘书明,产业政策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J].南方经济,2011(7).
[3]赵新宇,郭欣.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09(4).
[4]郭思文.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山东寿光为例[J].中国市场,2014(20).
[5]刘得扬,朱方明.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6]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以城乡一体化为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5(9).
[7]郭志刚,贾善和.产业集群助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16).
[8]王緌,陈国先.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开放导报,2008.8(4).
[9]陈钊.推进四川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6(2).
[10]林鹏程,四川仪陇:农业大县如何县域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6(2).
一是工、农、中、建、交、国开等6家大型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应根据全省县域经济3个类别县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小企业客户服务部或者类似机构,明确相关责任和业务人员。县域分支机构当年新增存款,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范围内,剔除缴存资金外,大部分应当用于当地信贷投放。二是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支持力度。按照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重点,对3个类别县实行“分类指导、分别授信”。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项目,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旅游、矿产、绿色农业产业等建设项目的资金要求,经评估论证符合要求的,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对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区),在项目的安排、贷款的审批上,给予优先考虑。三是积极推行“两个不分,一个中心”的扶持政策。坚持“不分经济性质,不分规模大小,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对县域内企业一律平等对待,采取“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发展一个”的政策。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县域企业和项目,以及政府与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企业,给予重点贷款支持。四是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贷款政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针对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在县域若干物流中心试行联保贷款,并建立风险基金补偿机制;拓宽担保渠道,鼓励各行社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法、有效、易变现的前提下,探索动产(存货)和其他权益(如应收账款,商标权、专利权)抵押或者质押,增加担保物品种,扩大担保能力,以适应中小企业实际,方便其获得贷款。
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及其分支机构,要在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积极探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对各级粮油储备、粮油收购与流转的企业,应当按照不同贷款性质,依据贷款条件,分别给予政策性、准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重点增加粮油加工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给予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和商业储备贷款支持。
三、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县域经济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市、区)设立机构,参与构建县域金融资源体系,有效扩大贷款投放规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从年开始,利用昆明市商业银行改制为富滇银行的机会,引导其到县(市、区)设置机构,扩大业务;符合条件并且有意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其到县(市、区)或者村镇设立分支机构,承担起建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责任,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壮大自己。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村镇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
四、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应当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惠农金桥”行动计划,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金融优质服务,积极支持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到年底贷款余额达到1276亿元,累计投放195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到731亿元,累计投放1170亿元。二是积极拓展金融产品。在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和开发信贷产品,要积极拓展和创新农户贷款项目,主要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满足农户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应当积极拓展和创新农业企业贷款项目,主要包括:特色农业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小企业信用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三是在县(市、区)合理增设机构网点,逐步扩充现有的2431个营业机构网点的规模和功能,使全省农信社网点的基础设施和安保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同时采取定时、定点服务,旺季流动服务等方式,充分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点。
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