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93-02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当前,文言文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受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一、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古代文言文是评价文人志士学识状况以及身心修养程度的重要因素。古代文人志士的渊博知识都是从学习文言文开始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其内涵在不断地深化。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文言文,都是具有很强学习价值的东西。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从我国的精髓文化中增加自身的内涵,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古代常用文体,是古人的智慧成果和劳动结晶。总之,文言文蕴含着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获得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文言文,能够借助学生的力量去传承中华文化。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中职学校开展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人运用知识的技巧,从而学会学以致用的办法。如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文言文教学,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现象。除了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存在极大差异,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导致的不感兴趣之外,很多中职教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也通常采用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对文言篇章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整堂课中几乎都是以解释讲解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只是默默地听取教师讲课。因此,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容易出现昏睡走神现象,使得文言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与全面

文言文教学形势在中职学校不容乐观的另一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例如,在讲解《师说》这篇课文时,大部分教师都把课文的释义和文章设计的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忽略了应将古人"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理念渗透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贯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此种教学模式,确实能够让学生掌握许多文言常识,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学生却不懂得学以致用。

(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出会写作业、会考试的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主要是听取教师的安排,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中职院校,语文课本身往往只是作为基础课程,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所占比重较轻,甚至逐渐被边缘化,而所用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了课堂内容之后,大多数也不会再去主动关注和学习更多的文言文篇目及传统文化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受到极大限制。

三、做好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朗读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文言文的特色首先就是它明显的对仗和有韵律的音节,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朗读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时常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古人的思想,同时对文章有深刻的初始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述《劝学》这篇课文时,要抓住文章使用对比和大量比喻论证的特点,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语句音节轻重的划分,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其次,再对课文内容和层次进行分析讲解;最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学生读出节凑、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

尽管人们都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承载着提升学生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功能,但是面对最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为了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文言文。例如,当教师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对文中主要人物进行饰演,并让他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饰演该角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直观了解课本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特征,还可以启发学生改编和再创造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内容,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之余,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选择推荐一些适合于所教学生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文言文篇目,并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早、晚自习时间进行简单的引导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结语

在我国广大中职学校,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形势不太乐观。很多职业学校都把技能技术学习当成了教学的重点,而直接忽视了语文文言文教学,致使在中职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不全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反思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27-01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选择的文言文作品都是十分经典的,这些作品对于改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因此,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互动教学法

建构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其主要强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索与交流,转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法不单单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文言文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角色互动。角色互樱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交换,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尝试让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授课者的角色。例如,在《出师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然后每个大组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组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归纳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常识等语言现象,并且推荐一个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讲解。教师在每个小组讲解完后稍加点拨即可。第二,表演互动。初中很多文言文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表演互动来体现互动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例如,在《塞翁失马》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善术者之父以及其他角色,设计扮演“马无故亡而入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设计扮演“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等。这些情节与语句都是人物性格的精髓之处,学生将其捕捉并且通过自己的演绎与表达展现出来,这样不单单可以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同时还可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文章内容,积极主动开展学习。

二、诵读教学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看似传统,但是对于当前文言文教学来说十分有效。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大多句式整齐,押韵上口。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形成一种情感,有助于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与主题思想。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只有认准字音,读准字音,才能够体会文言文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在正字音的过程别要注意文言文中出现的异读与通假字情况。例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者,阳夏人也”,其中的“夏”读作“jiǎ”,并不是传统的读法“xià”。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注释。学生初读时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就可以初步了解大致的含义,降低诵读的难度。例如,《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鸿鹄之志”,很多学生都不知道“鸿鹄”是什么意思,在诵读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这时可结合书中的注释“鸿鹄,即为天鹅”来理解,“天鹅”的对应者为“麻雀”,而“陈胜”则对应“佣耕者”。如果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注释,那么即使教师不进行讲解,也能够对文言文的含义与中心思想了解大概。在采用诵读法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范读是辅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参与。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例如,用笔标注教师范读中停顿、重音的地方,关注教师范读的韵律、节奏以及声调。第二,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有丰富的感情。例如,范读《出师表》,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教师的声音略带哽咽,加上投入的表情,可以让学生陷入对文章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深思中。

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互动法、诵读法外,多媒体法、情境法都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4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篇5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蠡.认为文言文的推断文言文的字词句一定有内在的规律和技巧。现在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商榷。

首先,可以借助字词句所在的上下文本语境来推断。语言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语言是线性排列的,因此,根据文本的语境推断词义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21题,写弥子瑕的故事,根据文本阅读,知道弥子瑕是一个孝顺之人。但是古人赞扬一个人时,往往从忠孝两个角度来赞扬,既然文本前部分讲了弥子瑕为了母亲的病,而“驾君车而出”,那么文章下半部分一定会从“忠”的角度说,因此,考察“弥子瑕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就可以推知意思,更何况前文正好有一句“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之对应。

当然,仅仅靠语境来推断还不能做到十分准确,那么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方法来推断。

其次,可以借助词或句子的构成来推断。古代文章讲究文辞典雅,文辞典雅首先体现在句式特点上。因此,文言文多使用并列式短语或对偶句或排比句。例如在《史记・屈原列传》就有一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根据短语句式特点,“信”和“忠”,“疑”和“谤”,义相近,又并列关系。因此,我们根据并列句式特点,可以推知“见”与“被”意思相近或相同。所以,我们对“见”字,可以推知是“被”的意思,进而,这句话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2005年福建高考试卷第9小题的翻译“大明则王,小用则亡。”我们从句式特点,就可以推知,“大”与“小”相对;“王”与“亡”相对;“明”与“用”相对,因此,孝这句就可以推断为:“用在大处就可以称王,用在小处就会亡身”。

从词的构成来看,一些词或短语也可以用此方法推断。如:“文过饰非”、“国泰民安”、“否极泰来”等,我们根据词的并列关系,可以推断“文”与“饰”意思相对或相反,而此句最难理解为“文”字,因此,我们借助“过”与“非”的相对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推断为“文”是“掩饰”的意思。这类的试题现象在高考文言文或文本阅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平时认真积累,在运用时注意灵活性就可以了。

又次,我们还可以借助我们平时掌握的词的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来准确推断。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的翻译题,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名词的活用规律,我们可以准确推断“廷”“面”是名词作状语。这类名词做状语,翻译时一般是介词加原文中名词就可以了。所以“廷”可以翻译成“在朝廷上”,“面”可以翻译成“当面”。

再比如,2006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我们根据词的活用规律推断为“雨”为“下大雨”,“烈风雷电”可以翻译成“刮大风,打雷,打闪电”,“衣冠”可以翻译成“穿戴衣帽”。

又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推断。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一句,“交祉”一词的翻译,好多人把“交祉”一词翻译成“两脚”或“两腿”相邻。其实,如果根据文化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交祉”是一个地名,王勃的父亲就曾经在“交祉”做过县令。比如:2004年浙江语文高考试题中“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一句中,“省”的翻译,好多人把“省”当作了名词,理解成了地方的行政区划,而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文章,欧阳修宋朝人,因此推知“省”只能做动词,不可以理解成地方行政区划,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是从元朝才开始的。因此推知“省”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最后,我们可以根据造字方式来准确推断字词句的意思。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贸籴粮食”中“籴”的翻译。从造字方式看,可以知道“籴”是一个会意字。“籴”由“入”和“米”组成,既然“米”都进入了家,那么“籴”字就是“买进”之义了。

篇6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篇7

一、提出问题

文言文教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但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从学生方面看,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喜欢阅读文言文,觉得文言文作品距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枯燥无味、艰涩难懂,且无实用价值。从教师方面看,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字词意思,翻译全文,结果令学生更难下咽,厌学情绪十分普遍,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导致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要求和教学现状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语文创新的发展,因而要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扭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的学习文言知识,以真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二、分析问题

不可否认,多年来,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尽管如此,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调动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原因分析:

1.时代的演变成为教学的障碍

因为文言文是与我们实际生活脱离越来越远的特殊的书面语言,它在语法、读音、词汇、修辞、文体等方面都有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而在阅读上就存在障碍。而且它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差甚远,因而现在我们很少用,甚至不用,所以学生就会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而且也会觉得无使用价值,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为考试而学,强调记忆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书本才是最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课下注释,严重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更谈不上。学生学习古文课变成听写课;有的学生干脆搞一本课外文言文翻译,背背应付考试罢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助长了这种读书风气,没过多久,所学知识即忘得一干二净。

那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我们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大胆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2.改变传统模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往往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的是字、词的解释,文章的翻译以及课文的背诵和默写。字句意思的准确掌握与理解是学习和品味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但并非仅此而已。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内容,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3.重视诵读,感受语言魅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读的方式很多,比如范读、默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品读等。其中最重要的读莫过于品读和诵读,文言文的读不完全在于朗读的次数和方法,而在于诵读的体味和感受。诵读能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且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物外之趣。

参考文献:

篇8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初中文言文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1 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1.1 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

1.2 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1.3 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

3 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可见,使知识为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张扬个性,关注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自己去历练体验、去学会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4 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篇9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篇10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方式主要有: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断句题、文言文译题、理解运用题。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顺畅朗读,掌握文言的句读;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和翻译句子;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能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评价,谈出感受;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浅易课外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一理念反映在考试评价方式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题”,增加“开放性探究题”。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有所改变,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并渐成时尚。其命题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由单一文言篇段变为两个有所关联或类似题材的文言篇段;二是由于文本材料的变化,考查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试题;三是打破了以往文言阅读试题为封闭性、客观性试题的常规,出现了不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观性的开放性探究题。开放性探究试题立意新颖,内容丰富,答案多元,解法富有创意,给中考文言文试题带来了勃勃生机。

【考点解析】

一、文言实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对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的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二、文言虚词。在中考中,文言虚词虽不是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应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4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链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在复习中应多加注意。

三、文言文翻译。中考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书面表达题。翻译文言语句要做到3点:一是务必做到准确,忠实原文,力求字字落实。要想做到这一点,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积累,分门别类地牢记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活用义和通假字,翻译时尽量使用直译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号、朝代等不必译出。二是语句要通顺。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对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齐;直译后如果行文不连贯,应增加必要的词语,使译文文意贯通,语言流畅。三是译文语言应得体、生动、优美。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义,也不可词义含混,只求大概。

四、内容理解。要求能在正确领会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时需要根据文段内容作进一步的延伸,即针对文段内容谈体会、感悟、认识和观点,这就需要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回答。

【备考策略】

一、立足课内,注重积累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91-01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初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些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首位,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使得学生爱上文言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查阅相关文献,对于提高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兴趣可以促进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知识的接受也就变得容易了。文言文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话题,其学习的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应该从第一节课导入开始,让学生想学、愿学。在初中文言文中,有许多体裁的文言文,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有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而有些文言文里面包含很多成语,在教学开始,可以从成语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导入,枯燥的文言文有了生机,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也就更加乐意去学习。兴趣的培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我们教师不要气馁,坚定信念,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古文的兴趣放在首位。

二、重视预习归纳,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其实,每节课的时间很短暂,而每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却很多很多。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授大纲要求的内容。以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同样就不会留一点时间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要培养学生预习归纳的能力,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专攻疑难问题,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对于预习有几个要求,首先,参照课文注释,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其次,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并在文章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最后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在课堂上,教师把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和归纳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希望教师能引起重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以及归纳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篇1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朗读方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范读,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使学生读顺、读懂原文。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范读之后,再进行其他方式的朗读,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多读熟读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积累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注重传授方法。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才能举一反三,为课外文言文阅读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注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实词

(1)迁移法。是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联想法。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再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一句中“利”的解释是“利益,好处”。

(3)词性转换法。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学生要对此有一定的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4)通假寻义法。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

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中,“趣”同“趋”,解释为“疾走”,引申为“争取或追逐”。

2.注意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文言虚词并不多,烟台中考主要考查“之、其、而、以、于”5个文言虚词,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阅读课外文言文。建议师生在复习中列表加以归纳,每一个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列出课文中的例句,一目了然。掌握了它们的常见用法,对于课文文言文出现的虚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3.注意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常用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

“……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

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

4.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训练迁移能力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练习的设题要灵活多变,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要尽量符合中考的设题要求。如: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解释单字要练习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文言文翻译是练习古今异义词的差异,增、删、调、补、换等句子的不同译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