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课题探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及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不尽相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被扼杀。为了改变现状,培养适应新社会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改变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数学课题学习的设立就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 课题学习的特征
课题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注重交流与合作的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是要求以学生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材中,课题学习是全新的内容,它不是其他内容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一部分独特的内容,与其他内容相比,有以下特征:
1.1源于生活的学习内容
课题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一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或交叉的问题;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或是偏重于实践方面的问题。同时,这些内容对于解答者来说,还没有具体直接的解决办法,对解答者构成认知上的挑战,它反映出主体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促进解答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1.2自主、开放的学习形式
课题学习的内容往往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样学生根据所处环境不同,学生选择的切入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表达成果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课题学习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学习,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检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敏锐的发现问题,主动的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从做中学,从研中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和自我意识的提升。
1.3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知识体系,但忽略了这些知识形成过程中人类的创新精神和无畏的勇气,要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就得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快乐。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与新课标的理念一致,数学课题学习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数学课题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并不过分追求结果。
2 课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题学习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加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1充分认识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起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课题学习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课题学习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3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在数学课题学习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形式。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成功的欢乐。
数学课题学习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能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课题学习可以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数学课题学习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题学习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度。教师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如何进行资料查阅、如何收集资料等作为更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贵、陈出.新课标数学教材“课题学习”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思明.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人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人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如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数学课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于深奥难懂的数学内容,教师要力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学生,并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理解,我也能学会”,甚至有的新内容老师刚点拨一下,许多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三、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例如:“一个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一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的特点
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与探究形式多种多样。初中政治教材设计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展示自己。如七年级的主题探究“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通过学生为班集体设计班徽、座右铭来表达自己对班集体的期望。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创造力的舞台。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九年级的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用图片展览的形式来加深对祖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和思考,让学生立足国情国策,放眼未来,与祖国同长。有的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来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九年级的主题探究“关注校园周边文化 参与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社会,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氛围献计献策。初中政治活动与探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学生上网热”、“如何维权”、“国情与国策”、“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主题探究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主题探究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主题探究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主题探究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主题探究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2―3个活动,要把主题探究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考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网瘾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主题探究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主题探究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主题探究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主题探究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要做到:既不代替学生活动,又不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主题探究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活动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主题探究课目前的尴尬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不像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那样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通过“设计学习”,解决现实问题。因而,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从选题阶段就应该定性为主题探究式,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要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阶段,先设计问题“假期里做过的哪些事情和历史有关”,最后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到文化古迹旅游”,进一步追问“我们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大多数学生答案是“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学生讨论确定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方向是文化领域,研究方向确定好以后,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去过的家乡文化名胜,最后古镇黄龙溪胜出,经过师生共同的讨论,课题确定为研究明清时期的黄龙溪历史。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进入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阶段。
二、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案设计应遵循灵活多变原则
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应该包含有活动名称、设计主体、活动组织、设计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主体、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策略、活动方法、活动模式、活动过程、活动保障、活动评价、效果预测、活动审批等因素。但在实际的方案制定阶段,应该针对初中生的认知接受能力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突出在设计理念、效果预测等,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进入初中,课程增多,综合实践活动课也相应增加,可能同时要涉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诸多综合实践范围,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研究性学习层面,“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方案制定前,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借鉴已有经验,所以,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预见性。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因此, 在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调整原先计划,或者重新制定新的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每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或有了新的主题,教师不应受活动计划的限制,而应该灵活机动, 顺其自然,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好新的主题和目标,沿着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将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我们以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考察黄龙溪历史为例,最初学生定位为只要是有关黄龙溪的历史都是研究对象,涉及古蜀王时代、三国蜀汉政权时期、两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跨度大,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后经过班级讨论,与黄龙溪管委会联系,最终将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定位为研究明清时期的黄龙溪,从古镇仿明清时候的建筑为切入点,再深入到黄龙溪的历史文化,从古牌坊、古寺庙、古县衙、古当铺及三县县衙认识黄龙溪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移民场镇,水运码头――从形到神步步深入了解黄龙溪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方案制定出来后便进入实地考察等正式实施阶段。
三、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明确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
第一个环节自学阶段的操作是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好学习课题,指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搜集的材料或者给出简单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提前准备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甚至重、难点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将全班学生以研究的方向或者收集材料的内容等为依据分为若干个小组。
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例如,在探究出一些定理公式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巩固练习,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教师应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课改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个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数学教学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设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很重要,它是将学生带进学习新知识的兴奋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恰如其分地导入本堂新学内容,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数学课常用的方法有:(1)实例引入,然后上升到概念;(2)用例证法罗列现象,找出规律,导出公式;(3)先用贴切的比喻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导入理性认识;(4)复习导入。先复习已学过的与本堂相关的知识,为本堂的教学埋下伏笔。新课的引入,最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集中思维,有利于下一步重点内容的讲述。
二、实施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果新课的导入是序幕的话,那么攻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就是戏的,这一部分内容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形成一个思维的。这时,上课的老师精神要振奋,讲述要清晰,语言要精炼,比喻要贴切。重点的概念、公式既要推理又要板书在黑板显目位置,且板书要规范。重点内容讲述之后应留给学生几分钟,从而对学生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若部分学生未掌握,应考虑提纲挈领地补充。对于一时难搞懂的问题,如数学课中比较抽象的问题,空间想象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均为难点。怎样突破难点呢?不妨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有意分散难点。如导入新课之前,有意复习与本堂教学难点相关的内容。为新学内容中难点的突破打下雄厚的基础,扫除障碍。以免出现以前的知识时搞不清;本堂新学内容又搞不清;这样就会出现难上加难的现象,从而使问题成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2)抽象问题具体化,理性问题感性化。如概念的提出最好实例引入,抽象的概念尽量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最好能选择恰当而又贴切的比喻。得出的结论能作演示实验的尽量做演示实验;空间想象类的问题,能实物演示的尽量实物演示,公式所给结论,能验证的尽量验证;推理问题尽量提供不同的证法,解答题进行一题多解。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掌握其中一种最容易接受的方法;(3)难点问题,要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时间。很多学生不懂的地方要简明扼要地重点讲解。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要允许学生在“百家争鸣”的争论中搞清问题。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部分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三、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一体,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实现互动,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提问就是较好的手段。提问是构建学生和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一个桥梁,对形成“教”和“学”的互动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英语中,课堂提问成了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很多教师依旧没有看到课堂提问的作用。笔者从教学中发现,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是促使人们探索的源泉。在英语课堂中,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探索性质的过程。而且,教师的问题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能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对提高学习效率不言而喻。如以“Div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activity of all”的同义句来作为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就会提出不同的疑问,那些词语可以进行调换,如何才能保证句子意思不变?一个问题引发多个问题,讨论也会变得更加有趣。
2.及时评价,控制教学进度。一节课,教师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后,如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得通过问题来进行。学生通过对教师问题的回答,教师就能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来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如《A day out》教学中,如了解学生对词汇Place of interest: The Eiffel Tower; The white House; The River Seine; Sydney Opera House的掌握情况,通过相关问题的提问,根据学生回答就能很好的得到判断。
3.为学生创设一个表达的平台。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这一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性,也忽视了英语口语表达的主要性。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手段,而说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说英语,提问作为一种引导的方式,能让学生从被动的状态转入主动的思考过程,教师多元化的问题也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如在《frirnds》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短语“as slim as、feel bored,教师以竞赛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提问,看那个组说得最多。学生们纷纷用上教师规定的短语,且积极性较强。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原则
提问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问题的提出并非任意而为之,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而进行的。为此,课堂提问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即问题的提出要能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目标性原则可以让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如在《Checkout》中,教学目标之知识目标为“To review key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tems taught in the unit”教学中,问题就应该根据这一目标来进行。
2.全体性原则。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此,问题的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那么问题就应该针对全体学生而进行。这就要求在问题的难度上以适中为宜,太难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打消其积极性;太简单则无法激起尖子生的学习兴趣。
3.适度原则。即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一堂课都由问题来充当,不然,容易造成学生的思想倦怠。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适时适当的进行提问,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
三、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
总体上说,多元化的问题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1.导入式提问。即在开课前以问题的形式来导入新课。导入能让学生及时的转入到学习状态,并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如在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题“Do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use ? No,we don’t”来进行提问,然后引入到一般将来时,Will people have robots ? (Yes,they will. No, they won’t.)Will he ……?的句式的提问和Yes, he will和No,he won’t的回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一般将来时。接着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出新的句型,从而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过渡式提问。即在教学中由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知识的点的提问。过渡式的提问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知识点的转化,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的练习中,过渡提问应用更为广泛。如在What should I do?句型学习后,为让学生掌握该句型的应用,教师提问以“I had an argument with my best friend”来进行问题设计,自然过渡到“What should I do?”的基本句型。
3.重难点式提问。即根据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来进行提问。重难点式的提问能让学生把握住本次课堂应该掌握的要点,让学习目的性更强。如为让学生掌握“kitchen get out”的句型,教师首先说出一个基本句型,让学生区分时态,然后以“What is he/she doing now?”的基本句型进行同桌互练,并能说出自己所说句子的时态,从而掌握过去进行时的时态用法。再如“Will there be…?”疑问句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疑问句的提问要用升调来进行时,教师问“Will there be fewer people?”生回答“No,there won’t”,然后换学生同桌互问互答,注意语气、语调。
不难看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能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突破重难点。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情况来设计问题,尽量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如此,方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课程执行力 教学目标设置与落实 问题探究
在河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薄弱校教师课程执行力实践研究》研究中,通过对我区两所薄弱校一年多的课堂观察记录、课后的研讨反思,教师探究和落实课程标准的课程执行力情况等较为全面的了解,发现影响和制约教师课程执行力实施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至P重要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薄弱集中体现在对每节课必写的教学目标的陌生,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之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还处于表层的认知阶段,一方面表现为不知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或没有认真研究如何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只是从网上或教学参考上抄下来作为教(学)案一项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设置考虑较少;另一方面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讲完课,虽然这期间有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但这里的自主往往因给予时间的不足或教师的不放心而流于形式。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
有一部分教师因对课标的认识不足、教材把握不准从而定位教学目标不恰当。在一次《相似三角形》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这节课的内容从教材编排来看在全章起着引领奠基作用,后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应用均由此而推开,接下来的各种复杂图形均由此而组合、变形演化而来。两位作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为了“知识建模,让学生建立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模型”和“掌握知识,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这里不必说教学过程,仅看教学目标的设置就能想像出教学过程,更能判断接下来学生这一章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要求,要备教材、备学生,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号不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脉,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对症下药。一节初三数学复习课研讨课《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课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本知识”。如果仅就这节课内容来看问题不大,可是面临中考的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需要形成知识链,教学目标的设置显然就太肤浅了。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对称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观察记录发现,一大部分教师的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的问题,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视不足“备”的不充分。听一位语文教师的课,他的目标设计为“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语言;②理解文章立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用时3分钟,接着是读准字音用时大概2分钟,接下来出示行文线索问题,在学生思考有1分钟后教师要求回答问题,学生答不准确,教师就开始了由课文内容到线索知识的讲解…,接下来的理解立意和思想感情类似此过程。因该班是均衡分组,课后我就抽取了一组学生,每人一张写有“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的纸条,要求学生至少写三条。学生大多写的是:认识了…生字,知道了…线索,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个别同学能写出。评课时我又问作课教师同样的问题,教师的回答基本是教学目标。为什么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呢,我们回看教学过程就会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或动笔记下来的较精简的内容。我们就要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师教授的目标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它的实现是以教师讲完为标准,还是学生掌握为标准。这就要回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已说了好多年,看来课程标准的落实任重而道远。
基于教师们教学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目标贯通的教学”的各种教研活动,问题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与两位作课教师一同研讨并确立教学目标。语文同课异构的《在沙漠中心》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默读课文,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找出关键语句,领悟文章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③结合写作背景和日常生活理解“冒险”的意义。围绕教学目标各自准备作课。需要说明目标中默认的主语是“学生”,研讨别强调和明示了“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教学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堂展示环节有一位教师仍然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缺少方法指导的教师代思、代言的过程。
初中各学科任课教师运用所拥有的专业课程权利,将该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将教师个人领悟到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最后将教学方案创生性地实际运作并评价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的这一系列教学行为目标及其实现,需要处于课程执行主体地位的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创造性的执行课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每一项都在召唤教师的担当,每一项都在提醒教师我们的课堂是否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否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是否在树立科学精神。我们薄弱校的教师们在课程执行力及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与落实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利用探究性提问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课堂教学服务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1.探究性提问常用的具体方法
(1)比较式提问法
比较式提问法是针对那些具有可比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的提问方式。比较是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本质和特点的重要手段。[3]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时,就可以将其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比较,通过提问、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民主、最进步的法律这一知识点。这种提问法的关键在于对具有可比性相关知识点的挑选。
(2)假设式提问法
假设式提问法是指在教学中遇到某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假设一种相反的情况,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正确认识的一种提问方法,也叫反问法。[4]如在讲述“货币的演变”时,我们可这样问:“如果没有纸笔,只有金属货币,那会怎样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纸币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这种提问法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讨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3)承上启下式提问法
承上启下式提问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入新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刚刚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时,容易有两种倾向:一是因为已经掌握而注意力下降;二是注意力仍停留在刚才的讲述上。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如果此时巧妙地设计一个问题,则既能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又能引出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就被吸引到新知识上来,从而更好地开展新知识的教学。当然这种提问法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如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整理回顾,从而分析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切入口,通过提问自然而然地导入新知识。
(4)递进式提问法
递进式提问法是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逐一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比如在讲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和平时期需要爱国主义吗”、“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做”,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这种提问法的关键在于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难度不能太大。
(5)演绎式提问法
演绎式提问法是一种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某一问题,探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提问方式。演绎式提问法多是横向提问,目的在于围绕问题扩展知识的范围。比如在讲解“爱国主义内涵”时,采用演绎式提问法可以这样提问:“爱故乡是否是爱国”、“敬业爱岗是否是爱国”、“出国是否是不爱国”。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爱国主义的范围。
2.探究性提问的注意点
(1)问要问在有疑之处
挖掘学生的探究兴趣,必须针对学生的有疑而问,只有疑问解决了,学生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5]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大有益处。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提问形式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只会使学生乏味。所提的问题不能含糊不清,要具体、明确、严密,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当然,提的问题最好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价值
少数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能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便可获老师的首肯。这样的课堂提问,看似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惰性,影响到教学效率。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推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较为深刻向深刻发展。
(4)提问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6]此理念对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同样有启发性。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后,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余地,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像有的老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种提问的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提问的价值,因此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
(5)问题要难易适度
问题难易适度,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决定,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
(6)提问要推陈出新
形式多样的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提问不要局限于向优等生提问,这样会造成大部分中下游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提问,长期处于“陪读”、“陪听”状态。对于所谓的“差生”不要停留在惩罚性提问上,否则不但教育不了学生,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的感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害怕提问,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信心。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作用[EB].
[2]戴喜田.论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国栋.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中提问的基本方法[J].文化教育,2006(1).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理念实质提炼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外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些年来随着“音乐舞蹈进课堂”,“激发兴趣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观念的现代化
1.要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在新课程全面实施条件下,要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归根揭底还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长跑时只是简单的跑,学生就不会主动去练习,但加些人文感情如“迎奥运火炬传递”就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2.要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教学方法应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提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初中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及经验,并且自认为有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在学习的兴趣上有较高的积极性因而学得更好,如在七年级投准教学中,教师讲授了投准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了几种投准的方法后,让学生通过选择教师提供的方法及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
3.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教学方法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应提倡“形散神不散”。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在现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敢于想象敢于行动的好习惯,在对动作的重点、难点分析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认可并承认学生能力上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学习的热情的提高。
4.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的技能基础,对于他们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就象我们教会学生运球并不难,但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打好篮球却很难,教师应在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与学的学习方法方式能力等结合,同样,在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会学生锻炼比带着学生锻炼更为重要。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创新化
1.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运动技能不但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如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北师大学者贾齐老师提出了“曲线式教学”的构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导致了运动技能获得效率方面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在另一方面,却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曲线式教学”为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也为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2.拓展和改造过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如在教学中引进软式排球运动作为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不同重量的软式排球,同时规则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当因传球不好而使比赛经常中断,可以采用球一次着地后再击球的方法;也可以一个人连击两次球。在技能学习上,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地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时,就通过改变规则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场地可用羽毛球场地来进行比赛和教学,网高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使不擅长运动的学生也能愉快的运动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及规则的意义等。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师教学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关键词】初中英语 研究性学习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25-01
一、准备活动指导
准备活动指导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以更好地进入课题研究,可采取以下做法:
1.相关背景知识的指导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当今中学生觉得英语难学,一方面由于缺乏交际需要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自然习惯、西方文化等缺乏认识,用汉语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也就无法实施。因此,英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My name?蒺s Gina”时,师生讨论后把“中英姓名区别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英语国家起名字的习惯和英语国家的姓名顺序特点,比如指导学生了解Jim Green中Green是姓氏,Jim是名字,以及英文名字与汉语名字的不同之处等。另外,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西方文学书籍,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学生还可以自主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版小说、散文、诗歌等。这样,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提高英语素养,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作准备。
2.团队组合的指导
初中英语研究性学习需要成功的团队组合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为了建立良好的合作团队,英语教师要合理划分小组,使每个组的水平相当,选择一个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不同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的畏惧心理,对各小组成员的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建立做好课题研究的自信心。
二、研究方法指导
研究方法指导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法以更合理地进行课题研究,可采取以下做法:
1.收集材料的方法指导
由于初中生还没有完善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英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搜集最有效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材料的来源,主要有平时的记忆、学生之间的交流、询问教师、实际调查、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其次,教师要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英语资料网址和查询方法,比如“欢乐美语”、“从零开始学英语”、“英语词汇表”、“英语小精灵”等网站,然后教会学生怎样查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信息。另外,在查找资料时还要将有用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比如摘录、提要、复印都可以,在搜集和记录资料后,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
2.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整理材料的方案,可以列一表格,包括信息来源、资料分类、版面设计等方面,为了提高材料的质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筛选材料,收集的资料一定要与布置的任务有关,如果学生自己觉得某些资料很有价值但又与学习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可以另外标注在表格以外。在资料都归类整理好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将资料变成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并加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实施研究指导
实施研究指导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研究操作以更有效地进行研究,可采取以下做法:
1.进入问题情境的指导
教师要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学会分析判断其中的信息,有效增强了其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梯度化原则,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激情。比如在学习“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一课时,师生经过讨论把“学生日常饮食调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后,在学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在本地超市购买食品和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影碟,作为进入问题情境,进而教师及时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video? How many kinds of food do you know? What do you usually eat every day? 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然后指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会时不时出现病句,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指导,通过长期实践和反馈,学生会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式,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准确率。
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思想转化过程。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信念,再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要想让学生能有意志去完成自己的信念,则一定要让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感兴趣,能学到一定的政治知识,并为己所用。正如前人所说的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情感才能被完全激发出来,才能唤起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政治知识的渴望。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激起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武器。本文笔者在多年从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和学生具体的个性差异,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情感与所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化课堂的有效教学。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都能做好。同样学生对政治的学习也来自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要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可以通过讲名人故事、国内外时事热点、有效的电视节目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即掌握了政治知识,又在思想觉悟上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翻天覆地的巨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对科学的向往这一重要因素,列举我国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圆满成功这一时事热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当代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并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2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欲望,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欲望,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创设问题即是“设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设疑”来激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的欲望。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十分积极的状态下,学生渴望发现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能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时,教师就应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潜能,让学生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阶级的产生》这一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俘为什么不被杀死?战争是奴隶产生的根源吗?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来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政治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3 创设生活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意识,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意识,以此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因为情感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一旦满足了某种需要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也就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善于观察,并去扑捉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需求和变化,创设正确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意义时,教师可以列举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家乡的变化以及家庭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去体会政治知识的力量,让学生对我们的党产生更深的情感,更加热爱党。
4 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对政治合作讨论的热情,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情景,来激发学生对政治合作讨论的热情,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而合作学生是要通学生讨论来完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所探究的主题,共同探讨、相互启发,以得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因为在合作讨论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不仅能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不断探究和不断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合作讨论的好处,为学生进一步进行下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健康有利的讨论课题和讨论内容,让学生在正确的讨论方向下,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以上几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进行创设,来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和方法,而创设有效情景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此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