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篇1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一些较大医院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 15189(学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 88[1](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认可依据。CLIA 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科医(技)师主动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28-01

一、引言

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事件或这样一类现象(施旭2010:3)。

话语研究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借由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言语现象和言语问题切入社会生活本身,同时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已对西方话语研究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和尝试工作。然而,国际主流的话语分析仍是由西方文化主宰的,它以自身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志趣主宰了国际学术的旨趣、观念、标准和方向,消解了人类通过多元对话实现学术创新的可能(Shi-xu2005,2009)。针对这一困境,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话语研究学术体系是极其必要的。

北京大学出版的施旭先生所著的《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话语”和“话语研究”,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中国范式的基础与资源和理论、方法和问题框架这四章构成。第二部分:由话语与城市发展、话语与贸易摩擦、话语与公共领域和话语与人权事业四章构成。第二章“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指出了学术文化霸权话语的弊端、后果以及实现学术文化多元化的道路。

二、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

作者首先提出目前所谓的人类普适的话语研究模式,其实不过是一套由西方文化主导的普遍化了的特定文化的系统。改变目前西方独白式的学术研究状况,重构东方话语的新范式势在必行。

首先,作者从东方视角来剖析“批评话语分析”的文化特质,以破解其普适的神话。通过二元对立VS辩证统一,言者中心论VS听者中心论,言语之意VS言外之意的对比,揭示出亚洲人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东方,语言倾向于满足社会和他人愿望,言语行为的最崇高目的是创造和维系与听者/他人/社会的和谐关系。

然后,作者从语境和言语这两个话语的基本要素出发,为构建东方话语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首先,近代以来,东方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政治实体,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冷战和新殖民扩张以及当今西方在政治、经济、外贸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剥削和排挤;面临着相同的发展问题:工业化水平低、贫穷、自然灾害等和共同的期待、关切:对和平、平等、自主和发展的向往;欧美国际传媒对亚非拉文化的刻意丑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和前景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东方文化在年龄、家族、性别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在言语方面,东方各文化也有一系列独特的“家族性”共同特征:由于殖民主义压迫的历史影响,亚非拉社会认为外来的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需求,同时本国语言却受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歧视;东方传统话语在言语生成和理解方面崇尚和谐、关照他人,其言语行为有着特殊的媒介符号和使用形式;东方话语的言语内容和形式都处于弱势地位。

再者,东方语言研究的成果和东方文化的智慧,为新范式的创造工作提供了学术和文化资源:东方文化基本的“万物合一、和谐相处”的宇宙观不仅与自身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也与西方世界的所作所为紧密相连;东方关于语言研究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对当代话语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创制了众多的传意和释意的计策和手段,而现代东方世界里众多学者的研究为东方话语范式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

最后,作者概述了重建东方话语研究范式的策略方案:一方面,政府、大学、企业必须为东方语言学和传媒学研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必须创立一个支持多元文化与跨文化学习教研的普遍性国际语境。

三、结语

《文化话语研究》一书针对话语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套既根植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并以此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场域的话语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析与评价揭示出了重构东方话语研究范式具有其根本的原因、理论基础、学术资源和基本方法策略,对后来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旭.文化话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Shi xu.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M].Basingstoke,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2005.

篇3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市“共建―教育教学改革―外语综合能力提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1730200-11730210]

2016年《中国大学教学》征订

本刊是高校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资料。

读者订阅2016年本刊可通过当地邮局办理。本刊邮发代号为2-467,单价8元/期,全年每份12期共96元。

篇4

一、遇到的问题

本学期我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教起来感觉很累,特别是第一章。回想我上一届,在第一次教课时也是这种感觉,虽然本学期是第二次教,对这套浙教版教材的理解应该更透彻,但到教学实践中,每节课上后心情并不愉悦,总觉得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比较好,但在“认知与应用的衔接”时,情况就显得很不稳定,比如,作业中的提高题很多学生做不出,甚至课堂讲解后还有比较多的学生再做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比较长,比如说:第一章的知识要在期中考试后也才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才能比较灵活地应用,而且余下三分之二的学生这一能力参差不齐。

针对教师和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说明我的教学存在问题:没有及时搭建学生的认知与应用之间的平台,而且这一平台要能够使学生把他们学过的基础知识系统化地理解和应用。

这个平台只能在章节复习课中搭建,由于是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补充必要的二级基础知识(课本中的定义、定理概念称为一级基础知识,它们的简单应用成为二级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练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补充的知识和练习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我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原因说明

1.教材在章节中对概念的介绍不深,但一章中的概念有时很多,对七年级初学者来说在“知识应用,形成能力”上的要求较高。

2.教辅资料中的题目偏难,虽然纵向看没超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但横向比较,对七年级初学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3.作为一线教师,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己的校本教辅用书,而购买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偏难,在章节复习时补充知识和练习,用来解决学生做教辅用书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必要的。

研究目的:通过七年级章节复习课中对补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整理出每章复习时要补充的内容,并形成复习课的教案,通过每章一节的复习课,使七年级学生把他们学过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化地理解和应用,为教学和学习积累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调查数学教师在教七年级时感觉哪一章最难教,是采取什么对策来解决的?上过的复习课中哪一章印象最深?(2)合作法,把这一问题作为集体备课的一个课题,共同研究,介绍经验,请老师们提供印象最深的复习课的教案。(3)“行动法”,把复习课的教案应用到课堂,让课堂检验“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否缩短,灵活度是否提高。(4)经验总结法,写成研究论文,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参加年会交流。

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优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备受各大高职院校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日益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专业化阶段,同时也对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而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已发生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及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地应体现“应用性”,体现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可以说,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从当前的课程观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本位的设计。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课程观念陈旧;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等。而“全实践”正是一种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的课程理念,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

2“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资源,施良方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利用水平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

然而,据笔者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目前关于学前课程资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环境等)、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于学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研究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首先表现为许多高校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身边可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等等问题。

《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和环境的创设等内容,旨在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和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该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课程。

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该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进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学前课程资源包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将是成为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3.1丰富我国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更没有课程开发与建设。因此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理论研究构成了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行动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讨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将有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3.2为高校《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资源保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本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围绕《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能保证课程顺利有效实施的一切可能性资源,尝试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前课程资源包,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改革。

3.3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高校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缺乏比较系统、合理且符合地方实际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学前师资的培养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接轨。本研究以“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为平台,通过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学前课程资源,探索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地方和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提高学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篇6

浙江省普通高中的课程深化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普通体育课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体育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中学生享受到了运动乐趣,提高了体质水平,增进了身体健康。但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学生急需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掌握了系统、正确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也将为中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音。

一、普通高中意外伤害现状

1.普通高中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与运动相关的意外最为常见

现在社会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高,不仅是社会,还有高校和中学也尤其多,其原因很多,关键是中学生身体状况近于成年,年轻力壮,活泼好动,是各种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那些速度快、强度大、技术难度大的活动,更是中学生的最爱,但也因参与这些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增高。如近几年宜昌四中13岁中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延安四中高三学生在寝室中猝死,哈尔滨一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山东泰安两名中学生课间操猝死,东莞某初中学生在早操中猝死等。国内有学者对学生的猝死原因也做过调查,自2001―2007年,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考试中8例,军训中3例,学习、实验、考试(体育以外)中4例,日常活动中3例,头部受到球击2例,旧疾病急性发作3例,其他2例。34例猝死病例中,在军事训练、体育考试或比赛发生的猝死有11例(约占总数的1/3),可见运动负荷是猝死的高危诱因。还有3例是在白天一般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这些学生除有少数可归于过度劳累、紧张等,大部分诱因难以确定,所以,做好急救工作至关重要。廉才曾调查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二部分酷爱运动和本校各运动队的20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男生179人,女生21人。其中有运动损伤达到100%,急性损伤192例,占96%,慢性损伤8例,占4%。对抗性越强的项目,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从这些调查中可见,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运动创伤急救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2.中学生自救意识缺少,急救技能偏低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人体出现意外伤害时,能迅速进行操作以减轻伤者病情、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意外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如能拥有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即刻对伤者施与救助,那么对某些严重的伤者来说就意味着生命能得以延续。但常常是当意外发生在身边,目击者不是被吓呆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什么也做不了。有学者调查发现,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无意识后的救护措施、中暑、灼烫伤、创伤出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较低。魏穗霞等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的三种急救能力――基本急救能力、运动性疾病急救能力、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这三种急救能力都很低,特别是后两种。从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在碰到意外时都没有较高的自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更不用说中学生。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曹若湘等对北京市549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83.3%的学生急救知识正确率和培训前相比都有所提高,接近50%的培训对象认为培训内容难易适中,表明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说明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效果显著。这与参与式教学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使其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通过表达和交流、合作与探究,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新知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不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运动意外急救能力都急需提高,所以在我们高中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急救能力会明显提高。

3.中学生实施急救的意愿需要教育来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95%的受调查大中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急救知识,但张军根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急救技能特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程度最低,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不会有所提高。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不敢实施救援,也不能准确判断救援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第二,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急救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由多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技术复杂且技术性强,是快速、有效挽救生命的好方法。但任何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实施,更何况是这种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贸然行事。而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运用,必须有专业培训、反复练习。从这个角度可知,建立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其次,“男女授受不亲”、“不出头”、“不惹事”等落后观念,也是横在学生心里不易逾越的障碍。所以加强急救的科学性、重要性宣传也是推广急救技术不可少的工作。其实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如果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急救培训过程中运用车祸、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伤害事件作为实例进行讲授,一定成效显著。试想有谁能在看完汶川地震中援救人员有效运用急救知识挽救同胞的生命而仍然觉得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是难为情的事呢!

二、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及优势

1.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但由于普通人群对意外伤害存有侥幸心理,自救互救观念缺失,把自己孤立在抢救病患的人群以外,很多可挽救的生命错失了最佳救援期而离开人世。每次这种情况的发生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学生作为运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外伤害发生率高,特别是运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教育改革一再提出要提高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目的,但是高中体育课仍然重运动技术、项目水平的提高,忽略了体育本质――体育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对学生终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增强体育的本质教育,加强体育的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所以将急救培训引入体育课中,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让体育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保障

高中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较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我省的课程深化改革中,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以及走班教学的实施,全面配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还有就是教育系统红十字会每年举行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了充足的设备资源,大大提高了实践的机会。

(2)师资保障

在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配备中,对于体育课堂中引入急救培训,体育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历,是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二,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其四,高中体育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工作年限,遇到的运动意外较多,对运动损伤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其五,经数据统计,学校派出进行急救培训的老师当中有80%的是体育教师。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如何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

1.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可把最基本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作为急救培训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是向成年人的过渡点,对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趋于成年人,所以要让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术,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可为教育系统红十字会组织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优秀的参赛队员。具体内容见表一(参照国内已有课程设置[8]以及国外EM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

内 容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1 2

四大技术操作 2 4

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 0.5

2.教学手段

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零星急救知识是从电视、书本和他人教导等多途径获得的,内容大部分不规范、不全面。急救课程的设立应将所有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制作成教学PPT、教学视频。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满足了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也能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实践操作

要将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所观看的PPT、视频内容用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等重要的操作技术在实践课上要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加强训练,让最重要、最常用的急救技能在高中学生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江苏省民办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0-42。

[2]康才 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3-194。

[3]吕旺盛 张克明 林冰 等 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7,(8),1269-1271。

[4]魏穗霞 徐小华 邓春梅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9),109-111。

[5]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4。

[6]曹若湘 等 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4,4,(31),415―418。

[7]张军根 等 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愿的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8,10,1111-1113。

[8]费国忠 蔡晓峰 刘艺林 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11),676-677。

[9]Zeumer H1Fibrinolysi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In: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w York:Raven,1992,1411.

篇7

1前言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瑜伽平衡、协调、洁净,而且强化练习者的身体和思想。瑜伽的练习法能把人散乱的精神集中并使之平静下来。瑜伽练习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长期练习瑜伽可使人身心达到平衡,使心灵和身体得到放松,从而消除疲劳、减轻压力。瑜伽练习舒缓、温和,不透支心肺功能和体力[1],从塑形、健身、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给练习者带来了很多益处,它是一项有着高效锻炼价值意义的运动项目,是所有健身项目中最适合终身运动的方式。随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普遍展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健身瑜伽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健身功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它正逐步走入大学校园,成为一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健身瑜伽课程在高校体育课堂的开展与《纲要》的精神是一致的,在高校中开展健身瑜伽课程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2004届、2005届、2006届女大学生共计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与此相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

2.2.2 访谈法对北京市15所高等院校进行走访调查,并与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面谈,就健身瑜伽课程的开展进行了咨询与调研。

2.2.3 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师范大学2004届、2005届和2006届女大学生共计15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进行了“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要求她们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游泳、健美操、形体练习、健身瑜伽等10个项目中选择3个自己喜欢的项目,并注明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对上述的兴趣选择进行累加统计,求出喜欢每项人次的百分数(见表格)。

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表N=150

3分析与讨论

3.1 高校传统体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校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她们追求美,对新技能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而对传统的体育课兴趣不高,教学中总是有“怕吃苦”、“怕受伤”的现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而出现了站课、混课、溜课的不良现象。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针对高校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遵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在高校中开展健身瑜伽课程与《纲要》的精神是一致的,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3.2 健身瑜伽深受女大学生的喜爱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2004届、2005届和2006届女大学生共计150人进行的“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从调查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女大学生运动项目兴趣的趋向为:健身瑜伽占29.4%、健美操占25.3%、形体练习占21.3%,很明显,能够塑造形体美、对抗性低的运动项目都很受女大学生的喜爱,而健身瑜伽名列第一,这就充分说明了健身瑜伽受到了越来越多女大学生的喜爱。另外在对北京市15所高等院校中已开展健身瑜伽课程的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中,通过亲身体验、观察以及课后与学生的交谈得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练习时很认真,都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想学”,课后对健身瑜伽课程的评价也很好,都觉得练习后全身很舒服,心情很愉悦,紧张的大脑也随之得到了放松,这也充分说明了健身瑜伽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教学内容,已受到了越来越多女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健身瑜伽课程是可行的。

3.3 瑜伽的健身功效有助于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瑜伽练习时通过瑜伽呼吸法、法、冥想和松弛功的练习,可达到舒展筋骨、轻松身心、健美形体、通畅经络的效果,从而使练习者在健身的同时消除疲劳、缓解压力[2]。在健身瑜伽课上,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着柔和的音乐和教师轻柔的语音来进行瑜伽姿势和瑜伽冥想练习,慢慢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使呼吸变得均匀缓慢,排除杂念,敞开心扉,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从而养成一种积极乐观、良好健康的生活态度,最终达到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健康,这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瑜伽最大的功效在于调心,练习瑜伽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自然自主神经所引发的不就会消失无踪,而且原先焦躁的性格也会有所改善,从而促进身心平衡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当今的高校大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的学习生活,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校出现心理问题的女生人数高于男生,而患精神疾病的各院系女生又远远高出体育院系和艺术院系。有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缺乏经验,加之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以及心理问题的封闭性,所引发的各种困惑和烦恼不能及时排解,从而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健身瑜伽针对女性身体柔软的生理特征,通过练习可分解压力,使身心平衡发展,教学内容和理念迎合了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健身瑜伽课程是必要的。

3.4 健身瑜伽有助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瑜伽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项目,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养生、治病、消除疲劳及紧张情绪等,它简单易学,练习时不受场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既适宜于集体练习,也适宜于个体的自我练习;既适宜于在课堂上练习,也适宜于在宿舍、家中、办公室、以及室外练习等,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和练习难度。瑜伽从塑形、健身、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给练习者带来了很多益处,它是一项有着高效锻炼价值意义的运动项目,是所有健身项目中最适合终身锻炼的运动方式,这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健身瑜伽课程深受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的喜爱,它适宜于在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中开展,健身瑜伽课程有助于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奠定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在高校中开展健身瑜伽课程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柏忠言,张惠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8.

篇8

关键词: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可行性;必要性

Key words: M & A;tax planning;feasibility;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40-01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共发生过五次比较大的企业并购浪潮。前四次并购浪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涉及行业多、影响范围大。在世界范围内,大型企业的兼并、收购再次浪潮迭起,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税收作为宏观经济中影响任何一个微观企业的重要经济因素,是企业在并购的决策及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划对象。有些企业甚至将获得税务优惠列为并购行为的直接动机之一。本文将对企业并购和税收筹划进行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论证。

1 企业并购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概念

企业并购是指产权独立的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其中占优势方企业采用现金、债券等方式控制目标企业股份或资产,从而使企业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在我国,并购涵盖兼并、收购、合并三种模式。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事先策划和安排,选择多种纳税方案,达到节省税款或递延缴纳税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活动。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超前性和目的性等特征。税务筹划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对于确定税务筹划的原则和指导税务筹划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税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着手设计筹划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式下来选择税务筹划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①亏损抵补。即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来达到合理减轻税负的目的。当某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亏损,该企业就不但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而且它的亏损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这样,如果企业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不盈利,拥有相当数量的累积亏损,就会被考虑作为兼并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兼并盈利企业,以达到利用其在纳税方面优势的目的。②延期纳税。若被并购企业的股票被企业转换成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为普通股票,这在税法上可以在收入中预先减去可转债利息,具有抵税效应,同时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在债券转为股票后再支付,使企业享受延期支付资本收益税的利益。③免税并购。在企业并购活动的过程中,当参与并购的双方企业没有通过现金进行支付,而是通过股权交换的手段进行,把被并购企业的股票依据特定的比率转换成并购企业的股票,这样一来,因为交易双方的股东在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收到资金,同时也没有达到资本利益的要求,因此,此过程是免税的。经过此种兼并手段,在不纳税的条件下,企业达到了资产流动与转移的目的。

2.2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①税收收益的存在。企业的税收收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的纳税额得到减免或抵扣。税收抵扣指的是税法规定的可以在税前作为扣除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企业可根据税法,采取各种有效的经营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得税收利益。二是依据税法规定,纳税人的纳税期限得以递延。虽然纳税的递延本质上不会减少企业的税负,只是支付税款的时间延迟,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递延纳税相当于企业得到了一笔不带时间成本的资金,这样有利于收益增加。②税收环境的优化。税收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它是在税法许可条件下的合理行为。因而,实施税收筹划的外部环境不代表是一个税收法制混乱或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为了避免由于税法不完善导致的企业人员对税收法律条文的片面诠释,只有逐步完善税收的法制化,才能规范每个企业的纳税行为,否则,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毫无意义。③多种纳税方案的存在。税收因素影响着并购的动机和过程,并购的税收筹划在实务中是完全可能的。首先,不同企业的纳税差别形成不同的税收收益;其次,不同并购出资方式造成纳税金额和纳税时间的差别;最后,不同的并购会计处理方法造成不同的税前收益和纳税时间的差别。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有充分的获利能力是这一预期实现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与税收筹划相互促进,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宏观层面能看出,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都是一种优化设置,是为社会资源服务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共同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并购是一种主要的企业产权的交易形式,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在市场经济下得到充分体现,它合理流动了存量资产,从而把增量资产的合理使用带动起来,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的宏观调控直接的作用于市场,要想达到国家税收政策的目的,企业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税收筹划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有效发挥了税收杠杆的职能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经济增长得以实现。从微观的角度来讲,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有着共同的目标:企业经济利益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实现。不管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取得协同效益还是规模经济效益抑或是经济杠杆效益,也都是在整合与重组社会资源,实现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的共同目标。

3 结论

税收筹划是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税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应在仔细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安排自己的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最大限度利用税收法规中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县级和农村中小学),他们的教学工作也许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大家欢迎的好老师。但是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有一两篇属于自己的科研论文或一两项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他们不能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长此以往一定是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创新和探索教育方法,迎接挑战,实现超越。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日益感到教师自身素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育已”。单纯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由职业化转向专业化。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实践行为的研究者,把教师工作定位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专业岗位因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教师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教师历来以“知识多来立身”,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陈旧使教师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小,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许多知识来自于媒体、社会和家庭,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在孩子知识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此外,学生家长学历的不断提高、周围高学历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教师岗位形成巨大冲击。这就是说老师不能也不可能再以“知识多”来立身。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状态,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接受。教育科研就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教育科研足以让教师以全新职业形象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

(二)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也使更多的教师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具有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才能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质疑和探讨,并将其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愿意与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一道讨论其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三、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范畴之中的研究,其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自始至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不发生可以预见的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损害为最高要求。对于中小学任课教师而言,科研得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教师们每学期教学、进修、各种检查评比活动被学校安排得比较满,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做太深入的研究。对于还要兼管班级工作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小学教师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时断时续的状态。这种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生们所做的研究又有着近乎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暂称其为“准科研”状态,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二)提高科研兴趣,保持持久的研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是一切的良师益友。只有对教育科研充满兴趣,有较高的热情,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弄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2] ”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界。 [3] ”

(三)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才干

中小学教师要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自我增长才干。教育研究反思的方法,从时序上说,有研前、研中、研后反思。研前反思,就是在确立项目之前,对自己的教学积累、教研特长、教研条件进行审视,以确立研究的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反思。研中反思,就是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实验操作、阶段工作等等环节进行及时、自动的审视和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研后反思可以直观、具体、理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实践经验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反思的属性上说,反思方法又有批判性反思、战略性反思、检验性反思等等。批判性反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是从反面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审视的反思。总之,反思是增强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自我提高研究能力上取得好效果。

(四)博采众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研究风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对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现有条件以及当前、当地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形成风格,建立自己的模式,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某一课型的运用方面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研究方法,擅长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篇10

地方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是一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记忆性和创造性且兼有文艺和体育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但具有娱乐功能,还有敦化世风、启迪智慧、张扬个性、陶冶情操的教化功能。又因为民间体育活动诞生的沃土在农村,它不受场地的限制,不受环境影响,不用花钱就可搞活动,所以被一代代赣榆人传承下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许多民间体育活动被人们淡忘,被孩子们疏远,学生静态的生活时间增加了,游戏活动减少了,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在体育课教材中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地方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一、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意义

1.由于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特点,它多以游戏的方式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各地区学校能结合本地区特点,将一些富含趣味性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引进体育课堂,则能使体育课更丰富多彩,将会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

2.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限,受此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施及条件比较落后。而地方民族体育具有操作简单、不需复杂器材的优势,很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比如“打瓦”、“跳房子”、“滚铁环”等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就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开展。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引入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

1.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思想的贯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淡化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坚决取缔有损于学生健康的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地方传统体育都是来源于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很强的趣味性和地方特色,这与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既有利于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

2.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地方传统体育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的生命,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是必将消亡的。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模式和载体不断地强化,民族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一定模式,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引入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开展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同一种源源流传的思想、意识,潜意识中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也对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地方传统体育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的需要。由于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里培养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理积淀,将会深深地影响人们体育意识的重建和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因此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开展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思想,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诸如滚铁环、跳绳、踢毽子、踩高跷、少年拳、太极拳等引入校园,让学生陶醉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中,少了些规矩,多了些想象,少了些束缚,多了些自由,倡导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既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校正规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结构。

4.提高学生健身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学校正规的体育课程中大都是一些竞技性较强的项目,而且都有考核内容,常常提不起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成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引入趣味性十足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地方民族特色,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完全放松,在学与玩的过程中,自觉地参与活动,培育健身意识,增强体质。

三、如何让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

1.抓住进入课堂时机,融入要自然,不要为了做而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怎样走进体育课堂,我想必须抓住教学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至于其“走进”到教学内容的什么地方,那就要根据教材制定的意图而定。如:我在一堂跳跃教学课中,将地方传统“跳房子”活动引入到准备活动中,运用这种办法使学生们在3--5分钟的时间内达到适合本课教学所需要的活动量,替代了以往单一的跑圈、徒手操等枯燥的教学模式;在基本部分教材学习中我又将其作为辅教材处理,把改编后的“跳房子”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创设故事情景开展活动。另外也可以将一些民间体育活动以素质练习游戏的形式融入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在课的结束部分,音乐响起,师生共跳“摆手迎吉祥”舞蹈,更让学生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2.地方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由于民族体育活动本身就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再加之我校大课间经常组织地方传统健身活动。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到的组织形式都是多样化的,所以它的组织形式应该表现出最大的自由度。鉴于地方民族体育活动进入课堂其进入方式、内容选择的灵活多样性,也就带来组织的多样性,我校的具体做法表现为:(1)集体讨论、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组织形式。选择简单易学动作,照顾绝大多数学生。(3)按教学内容确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出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4)学生分小组讨论,创编动作予以展示交流。

3、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条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在活动过程中,正确的学习评价可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错误的学习评价则可能扼杀人才、埋没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因为组织形式的自由度,突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能去挑剔毛病。只要是学生参与完成了此项活动或有了进步就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毕竟地方民族体育舞蹈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在跳摆手舞蹈时,看上去动作虽然不是那么整齐划一,但学生的那种认真劲无不让我们送去欣赏的眼光。同时让小组相互评价。老师适时竖起大拇指,表扬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把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搬到体育课堂,不仅能较好地解决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更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因此,“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是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到来给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注入快乐元素,使体育课堂更具吸引力,带来勃勃生机。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实践与创新,学校体育教学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11

高校科研项目的评价是一个多属性决策的问题,既要对项目作出定性的评判,又需要得出定量的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更合理、客观的评价。而在制定评估指标时,以往都是根据专家等权威人士的意见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方面所占的权重,这就不可避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科研项目评估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改进以往的做法。而层次分析法则为人们科学制定高校科研项目评估指标的权重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与某项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计算,对这项决策做出定量分析。

二、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评估的一般流程

(一)适当的科研项目评估方法

选择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方法,各高校可以借鉴国家各部委和省市地方政府比较通行的科研项目评估方法,即专家评估法,采用三段式程序,对待评项目进行基本评估、同行评估和领域评审。

1、基本评估主要是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提供的评估依据和法定程序是否合理的形式审查。关于课题是否重复申报也同样归属于基本评估的评估范围内,主要包括审查项目主要内容是否已经得出结论。

2、同行评议即为邀请相关的同行专家依据项目申请书进项书面评审,由此我们应该建立起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更具体、全面地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工作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出所要评价系统的各项目标要求,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且符合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必要性

通过当今社会对所研究项目的长远要求和现实要求,考察立项研究项目满足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状况,从应用的角度考察该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

② 技术先进性

技术先进性是指考察项目关键技术的成熟性和总体方案可行性已达到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突出技术成果的自主创新。对技术先进性的评估主要依靠同行业资深专家的项目分析与指导。

③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下,所研究项目关键的理论创新点与国内外研究已有结论相比较的新颖程度。对创新性的评估主要依靠专业信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新研究报告书,从而得出评估的结论。

④ 可行性

可行性通过研究项目的社会、经济预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分析项目成果的可行性。

预期效益指科研项目研究的成果将会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预期经济效益和预期社会效益。预期经济效益指项目的研究成果所引起的相关关联方产值和效益的明显增加。预期社会效益则是指项目的研究与完善为社会科技和文化等产业带来的变革与进步,其意义已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非物质的精神历练和文化教育在同样包括其中。

⑤ 合理性

合理性是指各项用于研究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包括:项目经费承受程度、项目成本预测和项目推广应用的规模。

在确定了科研立项评估指标之后,则应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为了使各个考核指标之间能够进行重要程度的比较,并且实现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引入了九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

评价主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两两比较来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假设评价主体认为选题必要性比选题先进性分值稍高,介于同等重要和略微重要之间,则数值2可以表达这个判断。如果评价主体认为选题先进性比条件可能性略微重要,则数值3可以表达这个判断。一般地,假设判断具有传递性,则选题必要性相对条件可能性的重要性用6来描述,从而形成了一个判断矩阵A。矩阵A中各元素表示横行指标对各列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值,需要完成10个两两比较。这些信息可以用表2所示的两两判断矩阵来表示。矩阵中的对角线上的数据都是1,其余数据为相应判断值的倒数。

利用矩阵中的数据可得到指标权重的准确估计值,权重提供对每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测度。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求得特征向量即为评估指标的待定权重系数。

这种评估确认的方法在实践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是如果将其运用至实际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评估,仍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

3、领域评审即由项目领域有关的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根据所研究领域内的需求情况,从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适应性和可靠性、研究工作的水平、项目最终成果的应用价值等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审。

篇12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12-02

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与层次是衡量企业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和保证项目申报成功率,是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和参与这项工作的研发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目前各类项目申报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网上评审方式,项目申报材料成为评审专家了解该项目最重要的依据,项目申报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决定着一个科研项目能否申报成功。

1 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的申报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前奏,而科研项目是否能够被批准立项,关键在于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在确定好科研项目选题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来攻克这个项目课题,在开展该工作方面是否有创新工作思路,我们企业研发能力、研究基础如何,完成该项目后其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等问题是评审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如何在项目申报材料中表达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创新思路,是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因为项目申报材料是评审专家在不直接接触了解申请项目的情况下进行评审、论证的唯一依据,它不仅起到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规范化的说明文书,用最为简洁有力的语言概括一项科研项目的申报意义。

一般来说,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

2 如何撰写申报材料提升申报质量

申报项目是科研实力的较量与竞争。完整、规范的申报材料是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日常的工作,我们发现项目申报失败存在的共性问题往往是对申报材料理解不深,没有严格地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编写,申报材料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在申报项目中的科研实力,使得评审专家无法正确地评估,从而造成项目申报失败。因此,完整、规范、高质量的申报材料是项目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针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做系统的研究分析。

2.1 独特新颖的科研选题

项目申报能否获得成功,选题的确定、选题的新颖程度至关重要。所谓新颖的选题一般包括四类:一是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二是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三是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新材料发掘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四是海外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其中第一类最具创新性,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甚至是创立新学科的研究项目,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申报这样的课题立项可能性最大。为此,在申报项目确立选题前必须认真做好选题的“查新”工作。所谓“查新”,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立项信息,确定申报选题或课题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在确立选题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和以往立项信息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从事重复性研究。同时,通过文献查新和信息查询,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这对于确定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2 充分展现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

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是该项目的灵魂部分,它反映了我们对项目研究所在领域的了解程度、知识结构和所研究目标的重要性,应突出重点。研究的必要性或意义要争取开门见山,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角度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优先主题的要求;2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3从对行业影响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2.3 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申报前应通过文献查新、专利检索等方式对申报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有充分了解,在申报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同行研究的新动向等加以阐述,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并非简单的拼凑,应是完整说明立项依据的有力辅证,应尽可能是最新的、同行业内较权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必太多,参考文献要新,要有权威性、时效性,最好引用国内外同行最权威人士的资料。

该部分可归纳分析为谁在做、做什么、做得怎样、谁做得好或不足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即:1问题来源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还是大家共知的问题;2与本项目相关的发展动态,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好,问题的来龙去脉要叙述清楚,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要有总体评价;3本人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人做过,做得如何,是否别人做过而没有解决等;4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要有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言辞要委婉客观。

2.4 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部分是重点。研究目标是我们想要完成的研究立题,是指要解决什么学术性、技术性的问题。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我们应当认识到该项研究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和期望。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目标:一种是技术目标,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填补技术的空白,引导该行业内的技术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另一种是经济目标,科研项目的研究应该以能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提高生产力等为导向。

研究内容指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切忌不要和题目脱节,一定要围绕题目去展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对应。阐明研究内容的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简单讨论。表述上应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科研必须是创新、不是创新就不是科研。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目标相呼应,阐述时说明关键问题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技术问题,要仔细分析,阐明该问题对整个科研项目研究中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是相对难以解决的,是真正的难题所在,需要经过艰苦地探索,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力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2.5 详细分析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

研究基础包括前期工作基础、实验条件、已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者资历与学术水平、课题组人员专业、职称搭配等。在这里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优势,突出水平。因为有限的经费必是择优支持最有基础、最有实力的申请者。因此,申请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做的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要尽可能详尽地在申请书中反映。

2.6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效益

申报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想达到的目标。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在编写的时要注意避免空洞的论述。要针对项目表述真正属于本项目的意义,着重论述项目技术成果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般可理解为直接效益,该项目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增加企业多少收入、税收等方面;社会效益,则可理解为间接效益,项目的实施发展,实现的社会效益主要可包括:1)从技术层面来讲,可填补技术领域内某项技术的空白,促进技术和行业的发展;2)从技术应用地区经济发展层面来讲,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3)从产业发展链的角度来讲,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该文首先针对科研项目申报中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简要的阐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项目申报材料的作用,并讨论了项目申报材料中应如何把握各个重点的撰写来提升申报材料的申报质量。

重大项目因研究层次高,其竞争激烈程度也远比一般项目要求高。要想取得申报成功,只靠一时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薄发。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加强信息积累,掌握我们企业科研资源状况,重视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充分依靠专家的力量。作为科研管理人员的我们,除了平时要多和开发部研发人员多联系、加强沟通外,还应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一方面,有助于领会文件精神,对项目申请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了解项目有关信息,必要时根据情况对申请材料作出调整和补充。项目申请环节虽然是项目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到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它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作为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入手,把握每一个细节,确保科研项目安全、高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