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1、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含义
家庭,是指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它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关于环境,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周围的地方、情况、条件。那么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呢?即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氛围。
2、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特征
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行为规范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家庭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这种明显和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长久性。一谈到家庭,每个人都会对它有种特别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家庭中生活地最长久。作为人,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在家庭当中生活了,并且我们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一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家庭,人的一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2)渗透性。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在家庭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在无形当中对人们起着渗透作用。父母的一举一动、家庭的气氛以及家庭的生活习惯等,都会渗透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中。这种影响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会像春雨润物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
(3)情感性。在任何一个家庭当中,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美丽的天使,父母对子女不求回报的关怀与爱,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关系。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是促使我们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家庭环境所独具有的这种亲情关系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从教育方法来看:教育方法不科学,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1)简单粗暴,过分严厉。在一些家庭当中,父母只信“打骂”,对孩子从来不讲道理,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动辄打骂、训斥等,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要么是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行为鲁莽,要么就是变得十分胆小,遇人遇事便退缩。
(2)盲目溺爱。与上一种教育方式相比,有些父母则是对其子女溺爱有加,总是会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地去满足子女;对孩子的一些不正当要求以及不好的言行举止也从不予以干预和引导,他们觉得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这样的后果就是使得孩子养成一些坏毛病和不良习惯,使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很难一个人独自去面对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期望值过高。如今,有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年龄水平,智力情况,按照自己的期望模式给孩子设置了一些过高甚至难以达到的要求。然而,由于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力,他们自身的爱好以及他们潜在的能力都很有可能会与父母所期望的模式不相符合。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差距,甚至有的孩子的发展完全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过高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的。
2、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内容单一,“重智轻德”现象明显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评判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他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于他们而言,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孩子,而学习成绩差就是“坏”孩子。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忽视了对孩子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的培养。由于这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很多父母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进“重智轻德”的误区。这样的后果十分严重,一些孩子学不会怎么去做人,为人处世,道德品质极差。
3、从家长自身来看:思想认识不够,自身素质不高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对孩子自身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边是教育批评,另一边却又是难以做出表率。此外,很多家长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够,总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与自己关系不大,作为父母就是让孩子“有吃有穿”。这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是没有意义的。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与子女的成长密切相关,它对子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颜氏家训?序改》里面的这样一段话:“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可见,教育家颜之推是主张建设家庭环境,赞同家庭环境在子女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的形成中有着重大作用的。针对在家庭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优化对策及建议: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
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人们都会认为是学校和社会的事,而家庭却常常被忽视掉。而在实际上,学校、社会、家庭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的,并且只有这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符合我们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自身,都必须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应努力进行良性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实际效用。
2、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父母要学会与自己的子女沟通,试图深入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凡是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要做的不应该是一味地去指责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积极改正错误的机会;父母也不要盲目地去溺爱孩子,要理性的去教化他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3、改变教育内容,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7-01
一、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和中国人一样,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家庭之于个人的终极意义。
1、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日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如在家中要“忠孝”、“诚实”等;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2、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2)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3)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二、我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1、过高的教育期待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父母对他们严加管教.甚至剥夺他们最起码的休息、休闲、娱乐的时间。不顾他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强大的压力,扼杀了个性和偏好。有些家长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2、不当的教育内容
(1)重智力,轻德育。家庭教育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知识教育和遒德启蒙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道德教育,一旦错过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期,让孩子养威不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许就毁掉了他们的一生。(2)重知识,轻能力。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知识学习,让孩子学好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而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却不重视,忽视了他们相关能力的培养。(3)重特长,轻全面。一技之长对于孩子走向社会是很重要,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家长在这方面的观念出了偏差,忽视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注重特长的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孩子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规范意识、规范行为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协会认为“规范形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懂得规矩、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将来进入社会的每一个孩子才能变成遵守规范的社会人。如果大家都具备了规范意识、养成了规范的行为习惯,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减少许多矛盾和摩擦,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这也是中国家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自立、自主精神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他们的大部分家庭都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中国家长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行,家里的事很少或者根本不让他们插手。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3、抗挫折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社会多种利益冲突的夹缝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日本的家庭非常重视抗挫折教育。孩子受点委屈、挫折,家长不会马上去帮助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家长普遍认为: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四、结语
家庭教育对于培养新的一代和对于新一代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甚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要吸取日本家庭教育的好的经验,避免他们的不足,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我们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让中国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田熹家.中日两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5)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汉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均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核心家庭是我国当下时期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父母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而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父母长期的正确引导和正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个人道德根基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与思想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认识,大学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等精神培养相对迟缓,抗压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部分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当今网络媒体发达,流行文化不断更新,在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下,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备受冲击,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校内或是校外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信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极易被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因其成员共同生活时间之久、父母与子女关系之亲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全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核心场所,是影响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教育途径,是先于学校也优于学校的最基本教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2.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补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行为影响深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外在补充作用。首先,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育形式较为单调,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方法更为多样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决定教育,有生活才能有教育。[2]而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以实践为主,说教为辅,大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做人做事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有形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无形的道德认识与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其次,教育方法上,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说教,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方式更具直观性,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直观引导、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均直接影响着子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和情感交流互相影响,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成为其独特的品行习惯与人格特征,并在其为人处世、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家庭教育的方法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更为久远深刻,同时也更具稳定性。再次,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且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缺乏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教育、婚恋观教育方面较为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科学开展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于子女的性格、爱好、禀赋等先天条件和特质了解最为深入,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因其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自闭症等。在流行文化的引导和商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很多大学生道德判断混乱,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虚荣攀比、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恋爱婚姻观混乱,家庭责任心缺失、孝心缺失、诚信缺失、正义感缺失等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发。2002年的大学生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10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行为失范以及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父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当今世界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3]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早在2000年和2004年,我国已就家庭教育了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的职责,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非常有限,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缺乏,家庭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家长得不到理念教育和方法指导,全社会缺乏家庭教育培训意识,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家庭教育的开展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活动与道德成长,难以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在家庭教育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因此诸多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形成了“养”与“育”的失衡状态,导致一些家庭中父母尽管全力关注子女成长,也仅仅是聚焦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等学业问题,或是更多关注于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竭尽全力满足了子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精神需求和道德品质成长视而不见,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教育方式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知识,同时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或居高临下、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供应轻精神培养;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禁锢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3.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重要的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意识的形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不懈传播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则更倾向于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与家庭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其次,形式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尽管一些学者强调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而在家庭教育则以隐性教育为主,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实践证明,家庭中家长重说教、轻身教,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和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二者相互衔接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学校与家庭在形式上衔接不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考试合格的层面上。再次,学校和家庭教育时空上衔接不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加,便利的交通为大学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家校地域空间距离的增大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得更为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沟通不充分,家庭教育很难发挥效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严重缺失。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人才。其次,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发挥社区服务功能,设置家庭教育咨询指导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期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为每个家庭提供贴心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持。再次,全国各级妇联与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确保家庭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每个家庭开设家庭教育学习必修课,为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严格把关。2.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大学生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发挥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功能。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主动学习,广泛积累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家长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形成阳光健康的家庭文化,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再次,大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在校动态,主动建立家校连接,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与理解,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3.高校构建完整的家校衔接系统。首先,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通桥梁。建立学院制师生家长QQ群,解决因距离远、家长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家校沟通不畅问题,同时方便家长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分享。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学校动态,保证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提高高校信息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定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知识和实用指导。其次,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并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为大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开放大学生信箱,欢迎广大学生来信咨询,就家庭教育问题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再次,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彼此了解,以此开展隐性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家校互动校园环境,为家庭思想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进而推动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0.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大学前的全面式保护
现今中国教育现状其实与中国传统教育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以前经济落后,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保证家庭的温饱,而自身知识水平的欠缺也决定着其本身不能通过新思维和创业这种先进方式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些有着关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满意工作;但没有关系的人们就没有了发展的途径,而在中国与关系背景同样维系自身命运的就只有文化知识和学历的高低了。家长对学生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妥当安置,而这种全面式保护,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生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更不具备社会所需的生存能力,使其对父母过于依赖,很难融入社会,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
2.大学后的放松式家庭管理
一些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入大学就是实现了望子成龙的愿望,对其要求做到有求必应,而在家庭教育上也进行了放松式教育。殊不知,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只是具备了知识储备,其思想上还没有达到自律的境界。因此,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一味放任,只会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较远,这种远距离也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其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家长,这种关系的疏远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削减了家长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看到现今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上的引导和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这种一味强调学习的呆板模式,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在大学中存在太多的诱惑,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活中,都被限制着不能痛快玩,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不去进行基础性实用知识的学习。另外,由于距离的问题,家长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做到全方面的管理和照顾,一些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出现问题;同时,这种距离感也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实际作用,这使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在大学里失去了束缚,思想上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昭示了怎样做到大学生的合理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从孩子出生之初,就与父母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道德素质高低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顺利实行,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三、面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家庭教育能够更合理、更正确的进行下去,保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更健康的心理,同时有着更强的独立处事的能力,这就不仅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同时家庭教育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通过简单的叙述对相应问题给与一定的解决措施。
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与觉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本身就有典范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必定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要想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家长本身也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为其树立好的楷模;同时,家长良好的素养,也保证了学生在为人处事中与人相处融洽,在办事上重信诺,而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道德准则和如何做人的真谛,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提升。其次,家长在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觉悟,要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做到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生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上也相对健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处境,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高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在鼓励教研的同时,对学生思想教育也要抓牢,而单一的高校思想教育是不全面的,同时这样的思想教育本身也并没多大实际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联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给予不同层次的教育与辅导,这种基础了解不仅是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让家长对远在外地的孩子在校的学习、思想等情况有个全面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成长状况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对于如何共同教育孩子,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达成初步共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在大学中在处事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这也正是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乐见的成果。
3.缩小父母与大学生的心理差距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若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由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让学生容易对家长产生隔阂甚至排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学生处于叛逆期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此,家长在教育时只能以指引和教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规劝,而不能通过一味的强制命令,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还倡导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朋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大教育共同作用,拥有良好的人格和素养,拥有较高的处世和生存能力,这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冬岩,魏沧波,佟秀莲.论“学生工作、思政课、家庭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施.理论导报,2012,(1).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较多地依赖于微观环境。正确认识微观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家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家庭文化活动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苗淑娟.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因素而言,家庭环境可谓是最基础的、最底层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最不可忽视的,具较大的可塑空间的因素。新时期的家庭环境凸显出众多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功能的发挥,正确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直接关乎着家庭和谐生活的构建,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祖国未来的使命的完成。
一、新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环境出现的新情况
家庭是人一生下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个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一生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促进了家庭教育,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利条件,制约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有三方面:
(一)独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偏差。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中国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独生子女无疑是最直接的证据。九零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聚集的一代,据不确定统计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75%,且呈现上升趋势。现实生活中,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一切都服从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造成孩子过于娇惯,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权利不知道义务。养成他人必须顺从自己,孤傲,霸道,自私自利的等不良习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就会出现,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同时自私自利的品行也是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二)离婚率逐年上升,导致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本该是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一种怪现象:离婚率史无前例地出现骤升。夫妇离异必然造成许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易受到歧视,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挫。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变得性格粗野,桀骜不驯;甚至会被坏人带坏;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无法补救。有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可见,家庭离异不仅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出现断层,还会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走向歧路,而且增加了学校思想道德的难度,不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成思想道德健全的公民增加难度。
(三)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开始快速进入家庭,手机代替玩具成为必备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网络无疑是传播信息最快、影响最深、涉及面最广的方式。电脑开始进入一般家庭,手机几乎是人人有之,手机代替玩具成为青少年的必备品,成为玩具。令我们担忧的是手机代替传统玩具有诸多的隐患存在。青少年由于知识和社会经历的局限,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而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取舍能力比较差,往往各种信息兼收并蓄,难免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他们对成年人的话,不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给家庭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
中图分类号:G65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59-02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578人,农村户口学生3096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1709人,占总人数的47.8%。笔者自08年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一直很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示社会竞争的压力、亲人的期望、老师的高要求已经超越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随着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不知不觉中会让他们无法控制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整体情况来看,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他们正确面对生活、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来源地及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
就笔者所带班级而言,2010级护理专业5个班共404名学生,其中农村户口294人,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6人,占总人数46%。针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笔者做了详细调查,了解到404名学生中有76%来自云南省一些边远山区。据此次调查结果来看,构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客观原因:其一,边远山区,经济拮据;其二,农村多子女上学;其三,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其四,父母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其五,单亲、孤儿家庭。单亲家庭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一部分家庭是父母离异后又重组家庭,之后双方都不重视培养离异前的孩子。另一部分是父母一方因其他原因离世,造成的单亲家庭。
二、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1.认知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一,自卑。对很多贫困生而言,自卑总是如影随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低,总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好,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成绩平平,很多时候又不善言辞的贫困生。其二,依赖。笔者在学校也兼职了一些学生处资助科的工作,发现有部分贫困生把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作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长时间下来就形成了依赖心理。
2.情绪心理方面问题。其一,焦虑。学生平时喜欢在QQ上与笔者聊天,有部分贫困生在谈到家庭状况、就业方面就会感到焦虑。他们多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其二,挫折。很多贫困生在大学生活中受到挫折后,无法克服。如贫困生杨某,因受学校处分,国家助学金获助名额被替换,结果就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因此,应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战胜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3.社会心理问题。其一,感恩意识薄弱。笔者所在学校,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家庭、奖助、和助学贷款的情况下,还有少部分同学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对于各种奖助金,款项还没有下拨到学校账户,同学就开始有怨言,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现出反感,产生厌烦情绪。也有贫困生觉得自己贫困,国家给资助金是应该的,领着这些资助金不好好学习,反而违反校纪校规。也有贷款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就要求退学,原因是不喜欢学校环境,没有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责任心。其二,人际交往障碍。在走访学生宿舍跟同学聊到人际交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愿主动与笔者交流,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主动参与。另外,笔者也私下关注了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发现部分学生不善于进行感情交流,与其他同学也是有意识到远离。这部分同学在现实面前更是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变得悲观失望。
三、加强高等专科学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措施
笔者所在学校的“奖、助、贷、勤、减、免、补”多元化资助,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了基本的保障。但要从根本上达到解困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具体措施如下:其一,作为高校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掌握贫困生各方面的动态,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二,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他们不管何时何地,自己是何种状态,都不应该忘记感谢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其三,开展诚信、责任感、吃苦耐劳等各种思想教育工作,让贫困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获奖受补,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其四,对贫困生的学习进行“扶贫”。笔者在所带班级中开展各年级间的“传、帮、带”活动,特别邀请高年级学习优秀的贫困生介绍如何调整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余时间邀请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一对一”贫困生学习“扶贫”活动。其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笔者学校通过课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课余开展心理咨询、利用每年“5.25”心理活动和QQ、邮件、短信等方式与贫困生进行沟通与引导,让贫困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情绪调节方法。
总之,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教育工程,要从根本上帮助这一群体,就应该以教育为先导,育人为目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上大学不单要学有所成,更要想到将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成为对该领域有深刻而独到认知的人,从而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一、家庭协同学校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家校协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家庭的参与能够使学校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做出教育决策。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需求,是重视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外在w现;家校协同教育是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改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是职业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选择,是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出现在职业教育中的时间并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当前家校协同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家校协同教育不被重视,多数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边缘位置,受关注程度不高;二是家校系统教育的沟通不畅,尤其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存在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忽视了与家庭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三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教育真空问题,互相配合与沟通不足;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职业院校缺乏计划性、平等性、互动性、连贯性的沟通协同,家长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2.原因分析
首先,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导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其次,家校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的“失位”是导致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家校协同教育中无法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目标的非对称性是引发教育真空的现实原因;最后,学校、家庭、学生各方角色认知错位是导致合作层次较低的基本原因。
三、优化家校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强化认知,优化载体,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
国家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要求院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因此,学校需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沟通平台,比如开通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家校协同教育APP软件等。在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路径,促进德育主体之间互动式、自由式的沟通。
2.整体规划,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从家校协同教育的本质解读来看,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模式,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校协同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对家校双方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定位不明晰,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缺失,学校与家庭在家校协同的主动意识上不强,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从整体上规划,构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合适的模式引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保证。
3.注重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家校协同教育的方法,通过途径、方法的革新来凸显家校系统教育的正能量。结合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就学生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持续的沟通交流。院校发挥电话、书信等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法的优势,建立与家庭的常规沟通模式。此外,开发家校协同教育网上通道,利用网络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力度。
4.多方配合,创造良好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家校协同教育可以突破以往信息不通畅、沟通不及时、交互难进行的时空限制,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通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家校协同教育环境,在优化德育环境的同时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在高等院校里无论是培养全日制大学生还是成人教育大学生,都是面对已经是成年人的学生,通称为成人学生,家庭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把与学生家庭沟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重视帮助建立学习型家庭,并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当代成人学生的思想特征
当代成人学生出生和成长伴随着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使命、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全球化趋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和客观前提。成人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既具有历史传承性,更富有鲜明时代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多关注物质利益
价值趋向多元,反映在成人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他们都比较看重物质层次的东西,反映从重“虚”到重“实”的变化,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诸如炒股票、帮助亲友做生意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乐于追求和接纳新事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个人价值突显,民主意识增强
市场经济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突显个人价值的经济形态。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影响反映在社会领域诸多方面,也反映在成人学生的思想上。他们大多信息获取手段和渠道多,对于社会和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对自我价值期望较高。他们少有保守的思想,关注自身的权益,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在民主意识增强、过分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往往缺乏对民主的科学理解,需要积极引导。
(三)缺乏集体主义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现在很多学生对集体的认同程度降低,在行动上,对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下降。不能很好地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影响着集体,个人主义有所滋生。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活动相比,高校的集体活动不具有强制力,如何组织能够让学生自愿参加、乐于参加并且能从中有较大收获的活动,是每个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直接课题。
此外,成人学生刚刚结束机械化较强的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地域和中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差异也较大。受此限制,有的学生观察视野有限、接受信息量少,对自我认识参照点少,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自我。表现在对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认识的较大偏差。同时,对自我的态度和自我体验上,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在受到赞扬、鼓励,或发展顺利时,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负。而一受到批评和挫折,就怀疑、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在对自我调节和控制上,也往往缺少坚韧和果断等。这就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了解学生所想所思,并适时予以正确的引导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家庭环境对成人学生思想的影响
相对于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环境对成人学生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或者专门有计划的活动而实现,而是通过家庭环境的各个因素,从多角度来发挥其作用的。
(一)家庭物质环境对成人学生思想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家庭成员息息相关。本来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的事,发生在家庭成员身上,却能由于其共同的利益和密切的感情联系而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往往决定整个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个体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等,进而影响着个体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程度,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或动荡体现在家庭的多样性上,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思想的复杂性,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增加。
家庭物质环境是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也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制约因素。但不能因此而过分强调家庭物质环境的作用,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物质环境并非是一对一的线型关系,家庭精神环境同样不可忽视。
(二)家庭精神环境对成人学生思想的影响
家庭精神环境包含的内容较多,有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作风等。虽然与家庭物质环境相比,它是派生的、第二位的,但家庭精神环境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更深刻、更长久。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通过家庭教育,个体形成最初的日常生活知识与技能、人生态度与行为评价、职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这些内容对于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接受外界信息起着评价依据的作用,主体对外界信息的价值判断往往是据此做出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就重养轻教、重智轻德。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子女过多的功利方面的灌输和压力,而诸如“怎样与人相处”、“遭受挫折怎么办”等问题较少关注,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特征。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生活艰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不仅面临紧张的学习任务,而且要为生活、学习的费用忧心,难以全身心投入大学学习中,往往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未来缺乏信心,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成就动力不足;人际交往相对敏感,等等。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校和社会积极采取应对之策,扶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困难学子在经济上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然而,困难学子在精神层面的压力和困惑却越来越大,这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资困助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分离,对学生更重物质帮助,重解决眼前实际经济困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引导。第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情感育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关注关心还有待加强。第三,注重整体上教育引导,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对个体发展关注相对不足。第四,思想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缺少单独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手段和具体措施。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对不足,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难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第六,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就教育欠缺。因此,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显得必要而迫切。
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有效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开拓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形式。归纳起来,我们从以下六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与关怀永远是教师对待学生最温暖的注脚。为此,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育人理念,投入爱心和感情,不放弃任何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一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最温暖的关怀。其次,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尝试采取一对一精细化帮扶指导的创新工作模式,竭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特征,从不同个体出发,侧重一对一地开展帮助和引导,使不同性格、志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不懈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进一步做好资困助学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一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证他们的求学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发展自己,为他们的成长、成人、成才提供最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认真做好奖助学金等相关资困助学名额的评定、发放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情况,合理制定评定机制,确保将资助发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如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为了摸清家庭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又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尽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采取学生申报、班级内选、辅导员摸底核实、结果公示的方法,让助学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坚持人文关怀,深度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指路引航。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才能信任你,才能敞开心扉。为此,我们从细微处出发,将人文关怀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温暖真正送到学生的心坎上。一是更新传统理念,改进济困工作模式,淡化“贫困生”提法,避免给学生心理负担。比如在助学金评定讲到资助对象时,以“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等提法代替“家庭贫困”字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心理氛围。二是建立动态的学生成长档案,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走访学生宿舍,保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个月有一次以上的深入谈心交流,形成较为详细的谈心记录和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三是以情感育人,坚持为学生送生日祝福。通过学籍档案信息、谈话了解等方式,准确记下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日,每逢他们过生日,在第一时间送去祝福,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精心挑选名人传记、励志读本、专业书籍作为礼物,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四是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倾心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用师爱为学生的成长护航。如放弃假期休息时间,为生病住院学生熬汤送药、彻夜守候;自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置生活用品;假期为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证明;与考研压力大的学生谈心交流等。五是在学生家庭突逢变故等特殊情况下,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持续不断的鼓励。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作为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主心骨,都应该坚持和学生同甘苦,共命运。如在学生的亲人罹患重病时,主动走近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陪着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四)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构筑精神支柱。传统文化蕴涵着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思想,在修身、求学、立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阅读传统文化名著活动、参观传统文化景点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熏陶,汲取文化精髓,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坚持理想,奋发向上。
二是重视开展心理咨询。在全面把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心理档案,开辟专门时段主动约谈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舒缓压力,降低心理焦虑;开辟咨询新阵地,设立专门的咨询邮箱和咨询QQ,让部分不愿当面交流的学生通过网络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利用校园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分享心理故事、心理知识,启发学生。
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性。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举办寝室文化节、心理健康周主题教育、心理成长论坛、定期组织观看心理励志影片等活动,勉励困难学子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识发掘自身的优点和价值,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五)深入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和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指导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创新载体,着力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展示自身才华的实践机会,着眼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
第二,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假期实习等社会实践岗位的安排,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长远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磨砺人生,实现“助困育人”的双重目标。具体做法是:设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尽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假期实习名额,大力开辟专业性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岗位。其次,在岗位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让学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锻炼。部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如在志愿服务、假期实习的岗位确定上,以模拟招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提交简历,组织笔试、面试,选拔出最适合的学生;部分岗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困难程度做好安排。再者,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关心与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醒他们平衡好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安排;适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成长、锻炼。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行“赏识教育”的理念,努力为经济困难学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成立文学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组织,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其次,通过学生社团更多地组织开展文体比赛,尤其是专业相关比赛,坚持为参赛学生鼓励打气,发掘、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适当扩大评优评奖的比例,让更多学生有获得荣誉和奖励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挖掘他们自我成就的潜能。
第二,把握激励教育规律,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教育活动。首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励志青春”系列书目、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为素材,通过主题团日活动让经济困难学子深入学习优秀大学生突出事迹,为他们扩大典型引路的视野,为他们树立励志成才的路标,从思想上引领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着力挖掘学习身边的榜样,组织“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年度励志之星”评比表彰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宣传的过程,让学生找到身边最亲近的励志典型,激发斗志,坚定决心,进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再次,强化励志教育的育人效果,以励志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事迹为题材,编排为话剧、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示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氛围,升华励志教育活动的主题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