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并蕴含着我国特有的智慧和方法,维系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彰显出永恒的魅力与价值。一个企业如能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从管理思想和谋略方面来发掘传统文化,并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将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创造力,使企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情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亚洲经济发展带动东亚经济发展。究其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吸收、思维的创造、观念意识的传播,其文化母体可以追根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再如,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精华:《论语》、《孟子》、《道德经》、《孙子兵法》,被西方国家的几大成功企业奉为“管理圭皋”,如索尼公司,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研读孙子兵法,在日常的管理中实践,证明效果显著。近现代史发展历程中,我国备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压,我国的传统文化被西方列强船坚利炮割裂,传统文化影响力被削弱,在转型发展之际,受西方文化思想与经济模式影响,在管理思想与方法上创新地整合,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实现了腾飞发展。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提升,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经济总量的显著增大,表明我们跨入了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显然将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如何重新分配资源与利益,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面对的大历史观和文化意识,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找准民族精神,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才能在转型期处于不败地位,并实现预期的稳定发展。
二、现代企业管理目前现状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战略思维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管理模式的确立,建立在一个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管理与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推动经济日益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光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在改革大潮中不断引进资本、技术,更多地说引进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引进外资发展自身的同时,外国先进的技术进入中国,一些企业纷纷崇尚外国文化价值与管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影响力的、西方学说为主流的、现代管理理论充斥整个行业。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前景渐趋黯淡,美国经济失去活力,增长潜力下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问题凸显,利益体制不均衡,竞争意识缺乏、价值观念意识差等等,改革发展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反映出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的欠缺,与社会新形势要求不适应,要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管理模式的求创新,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旅游管理方面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有体现。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都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处景点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较高的开发价值。因此,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利用,使我国旅游行业更加精彩,实现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主要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先进哲学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现代旅游而言,“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并且逐渐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阳光服务理念
我国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阐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文化对“人和”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倡阳光服务理念,且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了该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务管理逐渐体现游客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拥护与尊敬。传统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鉴,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凭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对员工给予充分的尊重,维护员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措施
(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民族元素,进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景点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内涵,则不具有生机与活力,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阻碍。唯有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结合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独特旅游景点的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实文化旅游理念,必须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举措。要想体现旅游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给予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足够的重视,使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显著提高,进而全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作用。既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
传统文化旅游形式的丰富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十分必要,进行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旅游方式的开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凭借亲身体验、情感感知等方式,促进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并且,应加强开发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包括心灵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业不仅要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落实文化旅游基础工作以及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积极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4-35+37.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肥沃土壤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古典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面,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
2.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
2.1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理念对旅游管理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它与旅游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智慧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以人为本”的理念巳经深人人心,在旅游过程当中,人是旅游的主体,而旅游管理的对象也是人,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的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具体管理逐渐转变为参与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指每一位旅游行 业的工作人员,都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要求旅游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多关注旅游行业的其他工作,尽量多交流、多合作,最大程度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另一个维度上证明了“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人本主义的旅游管理思想在根源上是一致的。
2.2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对我国旅游管理的启示
儒家非常注重“以和为贵”,“和”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细节分工上,一次完整的旅游包括交通、住宿、娱乐、餐饮、购物、游览等方面,旅游过程就像链条,环环相扣,一旦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就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为了使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更加舒适开心,一定要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旅游开始后,严格把握好各个部分的细节工作,制定规范的旅游计划,为游客提供优质的、高品质的服务。“以和为贵”的思想还体现在如何用心对待每一位游客,应开展微笑服务,耐心为游客进行解释和指导。
2.3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对旅游管理的意义
“以德服人”的思想是儒家最先提出的,而“以德服人”思想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性化的管理上,想更好地实现人性化管理,就需要旅游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管理者除了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还应通过绩效管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感觉企业就是自己的家,只有这样,工作人员才会投人更多的精力为企业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几点措施
3.1科学规划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地区旅游的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旅游景区(点)吸引游客,地古管理人员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将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地区文化差异相结合,利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力。有历史文化古迹的地区,还要重点传承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制定科学有效的旅游文化体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
3.2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除了要对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传统文化培养,让传统文化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旅游属于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知识含量较高,因此,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各个旅游地区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对旅游开发区中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形成属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旅游线路’这样地区的旅游发展才会延续下去。
3.3丰富旅游形式
在旅游行业中引人传统文化,可以不断丰富旅游形式,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进行旅游的目的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将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空自己,想在放松身心的同时,真正感受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开发带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形式,不仅可以增强旅游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者。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较为复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
企业的管理会受到一个国家文化整合的影响。以我国为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周易》、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和伊斯兰教有关管理思想和办法为主体的管理文化,而这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我国文化的长期整合与与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通常来说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这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重视和联系。另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还体现在其实现一种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为为人”的价值观,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
3.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即任何一个企业的在某一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适应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首先体现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是一种管理思想,大多是来自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这导致了其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除此之外,在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过程中,如果以我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看,儒家思想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主干,并且也是中国管理的渊源之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这对于在中国生存的企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影响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影响企业管理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影响企业管理者
影响企业管理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而言,借助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内涵大多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其内容往往也涉及到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划分“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部分。其管理活动始于“修己”功夫,终于“安人”行为。即我国传统文化会使得诸多企业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管理为目标,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推己及人来实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重视研究企业的氛围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使得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和企业领导风格的形成等非硬性文化指标上,即在这一指标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可以起到超乎想象的良好作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从老子“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开始,一直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一切随缘”,无一不体现和谐。正因为这些和谐思想,才塑造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正和谐的处事方式。而和谐思想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会并学思想,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发展良性的人际关系。
(二)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个个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从天、地、人高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理想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创新
(一)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引导、组织与规范
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借鉴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宣传会,开设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自己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美,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合理宣传,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也可以通过专题学习、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传统文化符号张贴在食堂、走廊等场所,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
2、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组织大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代表性文化,并共同融合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内。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整合传统文化,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体系,真正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二)加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融合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以枯燥的纯理论为主,没有同学生的原有文化联系起来,也缺少与学生的时代、生活联系起来,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不合理。同时,高校也没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成了“传教”的过程,学生普遍不能接受。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规划和管理工作,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大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
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 重形式轻效率。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导致在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2. 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在行政活动中表现为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3. 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皇权、官权使权威观念影响极深,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表现为独断专行、专制、集权,家长制,行政民主难以实现。4. 重共性轻个性。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以致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5. 追求等级不尚平等。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官本位思想严重,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6. 注重大一统集权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7. 注重治国经验忽视制度研究和机构设计。
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和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当中要革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朱俊红,陈福集,梁祥君;人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一)“和谐”词义
“和”、“谐”二字,最早见诸甲骨文和金文,是独立出现的,此后经常被联系起来使用。《说文言部》云:“和,相应也”,谐,言合也。《左传》记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里“和”与“谐”表达了一种良好秩序。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家们把“和”作为一个重要范畴进行研究。《中庸》指出:“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是指一种动态的、反映生命力的一种外在状态。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把阴阳和谐看作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张载说:“有对斯有象,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里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该如何对待矛盾呢?正确的方法是想办法调解,达到和合。而非使矛盾激化。墨子学说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他说:“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宇宙问运动着的一切事物,莫不存在着矛盾对立和阴阳两个方面的统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是圣人也无法改变。墨子进一步分析,通过努力,达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最后实现“天下和,庶民阜。”墨子的理想从实现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升级至和谐世界。
(二)“和谐”思想表现
1、民本思想
孔子曰:“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其意思是说,人民有伟大的力量,统治者应当敬畏人民,把人民视为立国之本。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果这样去做,就会产生“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后果。孟子主张“仁者爱人”要在“仁政”上体现出来,并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高度重视百姓利益,赞赏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在君民关系上,孟子强调君王要体恤民情,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还要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乐百姓之所乐,忧百姓之所忧。这样的君主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护。荀子则引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而深刻地比喻了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汉唐以后,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张载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夫之认为“无民而君不立”,说的都是重视人民。
2、“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说文》曰:“中,正也”,正就是恰当、妥当、合乎客观实际。“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更事就是经历事物。“中庸”就是恰当、妥当地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提出:“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宋代的程颐、程颢提出“不偏之谓中,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中和是儒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不能过分,过犹不及,需要很好地拿捏分寸。它不全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的绝对中立,而更主要是一种“适宜”、“恰当”的价值选择。不可把中庸之道理解为不讲是非、不分善恶、折衷主义等。只是要达到某种平衡:“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实际上贯彻的是一种中庸思想。 3、和而不同 所谓“同”,《说文》认为其本意是“合会也,从口”,段玉裁解释为“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不同,就是不一样。在中国哲学史中,“和”是与“同”相对的一个哲学范畴,包含着差异、矛盾。中国哲学有“和与同异”、 “尚和去同”的辩证思维传统。在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观里,统一就是“和”,是存在的形式,对立就是“不同”,是存在的本质。传统和谐思想蕴含的“宽厚、包容”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和而不同”的一种表现。 “和”一方面主张多样化,对不同事物,不同意见,都持宽容的态度,不欲除之而后快。“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要尊重对立面,,通过协商方式,取得双赢。虽然“和”也是有矛盾、有斗争的,但在解决方法上可以做到张载所言“仇必和而解”。张岱年提出“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 “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兼和”概念,实际上是对“多端”、 “众异”之间进行平衡,协调矛盾,以求和谐。强调的也是“不同而和”。
二、和谐思想对我国电子签名立法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从2005年开始已经正式实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修订完善。立法的含义不只是从无到有创制出法律,还应当包括修订、完善法律。和谐思想对我国电子签名立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立法应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我国立法活动历来都是从上而下,由一定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规范性法律文件。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有权机关制定出来的法律代表的是谁的意志和利益?是立法机关(及其背后的相关利益群体)还是普通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中的民本理念,即是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这对我国电子签名立法的启示是,立法一定要代表和反映老百姓的意志和要求,而不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在立法之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要怕麻烦,不要感觉不适应,而应当学会慢慢适应。从实践看,我国《物权法》、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的立法,就法律草案数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子签名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作为进一步修订完善的依据。另外应当注意到,电子签名立法专业性较强,还应当征求专家意见,选择能够为老百姓说话的,有正义感的专家,这样才能够保证立法质量。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99-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博采了道、佛、法、兵、墨等各家之言,最终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法制、家族制为背景,以儒教伦理为中心,包容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人是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之间,首先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文化管理必须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即与文化管理中通过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企业“家”的归宿感和主人翁精神,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是异曲同工的;和谐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知识团体,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管理正是通过企业文化对这种团队精神的强化,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既有积极意义亦有消极影响。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二、在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思考里面考虑几个问题
(一)人才的选拔标准,高层就是德为先,德才兼备德为先。因为中国企业缺少规则,缺少守规矩的意识,所以品德很重要。中国企业里面德非常重要的,这个标准跟西方企业可能不一样。
项目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仅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自美国在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应用了项目管理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从而风靡全球。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将传统管理项目的方法和经验重新加以总结,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较大规模的项目以及传统工业之外的新兴行业,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些方法和经验不断被总结和实践,最终形成为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项目管理。
现代项目管理具有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和项目收尾等五个过程,包括项目范围、项目时间、项目费用、项目质量、项目风险、项目沟通、项目采购、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集成管理等九个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管理的建筑项目、工程项目和国防项目等狭窄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的项目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在日本管理界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有趣现象,在日本的高层管理者中,几乎人手一本来自中国的《论语》、《礼记》和《孙子兵法》等书。我们可以这样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这些富有东方个性的并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代项目管理是我国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管理技术,其知识体系形成于国外,而中国的所有项目管理理论都是从国外的几大知识体系引进而来。所以必然会出现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不适应的地方。此时,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项目管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可以解决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面对的许多棘手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不应只是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现代项目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现代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其释义为,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想做好一个项目,其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准备工作包括要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初步的项目可行性计划并进行相应评估,为决策层提供建议等等。而作为一个项目领导者,还有更多的准备工作要做。首先必须准确了解所带的项目团队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各种物力资源。然后根据每个项目组成员的能力和特性,分配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务,既在能力范围之内,又不过分轻松。其次,还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出详尽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并根据项目的进行不断推进并及时作出调整。充分的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其释义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的规程和行为准则。而项目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而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奖惩和激励的一些程序或规程。好的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成功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论语・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释义为: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样,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领导者必须慎重其行为。领导者本身的行为正当,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约束,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为,走上正道。但是,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胡作非为,这样,即使定下了严格的法令、法律,人们也是不会听从的。同样,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者想要求项目成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自己首先必须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的项目管理者,其手下的项目成员才不会过于懒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出自《论语》。其含义为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本不属于你管的事请,或者说你并没有管这件事的权力,想顺利办好事情就会很不容易。在项目组中,各项目成员应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力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如果名不正,别人不会甘心让你去领导,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状态甚至会影响项目进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中庸》。其释义为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在进行项目管理时,一定要重视项目规划与评估。在项目开始之初,就要做好详尽的计划与准备。带领项目小组好比行军打仗,好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前期调研,才能为日后顺利完成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子路》。其释义为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在项目管理中,要切记摆脱速成心理,只有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可能顺利如期完成项目目标。凡事必须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会有质变,要戒骄戒躁,,如果越想急于完成项目,其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万不可急于求成。做项目,做事,都是一样,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才是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髓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去进行现代的诠释,并为项目管理者所借鉴。我们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思想有机结合,互为所用,达到融合,将会更有助于项目管理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水.东方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传统文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很多学者已经做了研究,并出了很多成果。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很大的跳跃,传统文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弄清这种跳跃的中间过程,明确传统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第一条路径为传统文化对国民的个性品质产生影响,而这些人作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第二条路径是在传统文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三个中间过程,分别是企业文化、创新价值观和创新制度化,社会传统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内部需要有创新价值观作为核心,在创新价值观点指导下实现创新制度化,当创新成为一种制度时便会影响企业的具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
一、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会对该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必然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我国,反映到企业文化中并最终影响到企业创新行为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两点:
(一)重伦理、倡道德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突出道德伦理性,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根基。这种道德观念认为家族整体利益是第一位的,要求尊敬老人、慈爱孩童、夫妻相敬、兄弟相亲,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这反映到企业文化中,便是对企业内部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上下级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同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
(二)务实守城观念和追求稳定的传统文化
林语堂说:“中国人的生活视乎总是在一个更缓慢、更平静、更稳妥的水平上运行,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富于行动和冒险,于是就发展了一些心理与道德上更平和、更消极的性格与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中国农业民族务实的精神、性格体现在许多方面。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就没有收获,因此导致在文化上强调实用。比如,中国古代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如农学、文学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传统学科成果丰硕,许多领域在当时居世界领先位置。
二、让创新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使命和愿景、精神和价值观、运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的总和。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并实现持续发展乃至基业长青,必须拥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史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诺基亚作为全球手机产业的领导者,仅仅在几年时间,就濒临崩溃。很多人认为因为诺基亚太大,无法及时应变,缺乏创新,来不及推出智能手机。实际上,诺基亚的创新能力是很强的。从把网络放在每个人口袋产品的概念到智能手机的概念机,从触控技术到现在当红的3D技术,诺基亚始终走在大部分企业之前。
笔者认为,诺基亚的失败是败在企业文化上,败在企业文化的核心----高效率控制成本。诺基亚的成本控制能力,早已成为成功教案。比如诺基亚1616型号手机,在供应链、采购上的强化,让诺基亚将市场价200美元的手机降到30美元。但是追求成本与极致效率的态度,让诺基亚连续犯下失误,舍弃触控风潮。
并不是说诺基亚的企业文化内部没有创新,但只有核心企业文化才能主导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其他部分只能是作为企业核心文化的辅助。在诺基亚,其核心企业文化便是成本控制和极致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文化是冲突的。这导致了其创新文化无法指导企业的发展。是高效率成本控制思维的企业核心文化,扼杀了诺基亚该有的创新。因此,要实现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所有活动,必须让创新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三、创新制度化
当创新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后,需要实现创新的制度化,这样才能确保创新的执行。需要制定创新机制,鼓励全员参与创新。
创新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包括创新的方法、奖励的标准,并能够做到及时、合理兑现。制定一套机制并不难,难的是让员工充分参与进来,并且充满了激情和热情。企业要鼓励全员参与创新,要有及时的奖励,要能够树立先进的人物事迹。领导要能够给予下属一定的权限和空间,不要管得过多过严,这样会压抑下属的创新热情。很多领导喜欢事无巨细地管理,时间长了,员工也会形成一种依赖的心态,凡事请示汇报,结果领导忙得焦头烂额。虽然下属在独立工作时,可能会出一些差错,但如果领导不能容忍,这样的团队是无法具有创造力的。
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客户的抱怨,还是员工的牢骚,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所以企业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希尔顿有自己的顾客满意度追踪调查,每个月征求6万名顾客的意见,管理人员可以在线上看到整理后的意见,这样他们可以确切了解顾客对一系列涉及客服问题的看法,并制定相应的改善计划。希尔顿为此项调查的花费每年超过了150万美元!同样的,很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司内部员工之间、与外部客户之间的沟通渠道,所以总感觉创新无处着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