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淄博市植物园位于张店城区西南部,北接铁路桥,南临王舍路,东起西五路,西接世纪路,占地面积约为44.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约为8公顷。淄博市植物园原名张店区植物园,始建于2000年,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公园,原植物园植物配置品种比较单调,整体景观较差,2010年升级改造为淄博市植物园。淄博市植物园在升级改造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通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使植物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原来的植物配植品种单调、半封闭式管理、景观效果较差的植物园变成了一所以景观设计为新亮点,能体现淄博植物景观特色,集科普、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亲民公园。在此,我就淄博市植物园在整体改造过程中所运用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因地制宜、强调传承,对原有景观及地形地貌的充分利用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中国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对现状自然条件的充分运用及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植物园长势较好的植物树种及主要道路系统,并对原有的景观及自然地形地貌进行了充分利用。一是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状地形的高低起伏,开挖水体构筑水景,堆挖微地形或小假山种植植物,并在地形上铺设自然式道路,尽可能地调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自然与人工气息夹杂的园林环境。二是保留园内长势好的树种,增加品种、数量,形成群落景观;大量利用乡土树种,特别是乔木,来形成整个公园的总体框架;加强常绿树种在公园中的应用,丰富冬季景观;加强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的应用。三是对原水面进行了完善,将原来呆板的湖岸线进行了自然化改造,减少人工因素,突出自然效果,并将湖水与玉龙河相通,将原来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大大增强了整个园区的观赏性和景观性。

二、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的充分运用

1、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讲究承上启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通过各种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而各种不同的空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参差交错、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手法,改造过程中增设了牡丹园、荷花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在原有的路网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调整,并结合路网调整及专类园的建设形成了若干相互联系的景观区。新增加的景观区增加了植物园内的吸引点、提高了局部路网的使用效率,而调整后的路网则增强了不同景观区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先抑后扬、小中见大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经常可以见到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等设计手法。这些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无非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把握最佳尺度,营造园林意境。淄博市植物园有多个功能分区,其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淄博市植物园虽然可以称之为“景”的地方不多,但又让人感觉到步步是景,以小见大,向人们展示了园林艺术的神奇之处。道路变化的设计与相应的园林景观结合的很好,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园林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整体景观的完整性。游历其间,感受深刻,同时用植物渲染环境,造就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娱乐设施周围,树木花草高低错落,游艺设施掩映期间,像是林间空地,风格如出于天然。

三、整体协调的园林空间环境

园林设计中的小品及建筑设计等一定要审慎,要保证与整个园林设计风格的协调。灯具、垃圾箱、标识牌、建筑等都是园林的一部分,其品类大小形式应各具特征,形式、风格要与整个园林保持步调一致。淄博市植物园内的建筑及小品设计就协调地融入到了整个植物园的环境之中。无论是灯具、垃圾箱、还是标志牌等,它们的设置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突兀,很自然的处在自己的位置,起到自己的作用。淄博市植物园内的建筑始终保持宁静、简洁、清新的特点,并且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为周围的环境所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园中的桥梁设计,无论是水面上的木桥还是横跨整个水面的拱桥,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他们很好的融入到了植物园的整体环境之中,体现了园林的中国传统古典之美。

四、丰富的植物景观配置

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而丰富的植物景观配置则是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中除了保留了原有较好的植物品种意外,还增加了牡丹园、梅园、竹园等观赏类植物专类园。改造前绿化种植单一,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失调,空间无序,景观单调,效果不佳。改造后,大量的增加了植物的种类,达到了150种。常绿树种、赏花树种的增加,使园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淄博市植物园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及景观功能的前提下,还种植了许多具有品格象征的植物,如代表豪放富贵的牡丹、品质高洁的松树、吉祥如意的莲花等等。通过此类植物的丰富,多赋草木以情趣,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同时也更有人情味道。

只有充分的总结过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需要我们不断的领会和实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学习和研究,将传统园林的优秀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肯定。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设计手法的研究和运用,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篇2

1 中式居住区景观――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

1.1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符号与片段并重组创新运用

抽象的屏门,营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冰裂纹式的风窗、分隔空间的柳条式户,孔洞、格栅、缝隙等一系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独具特色的攒三聚五的置石、现代材质的廊以及代表传统文人特色的植物――竹的运用,这些都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被直接或叠加重组运用在中式园林中,不仅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更能使国人找到传统的归属感。

1.2 新材质的融入

竹林中隐约看见白墙与钢管形成的屋顶,简约朴实而不失趣味的景观小品是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钢化玻璃与钢材的栏杆,不禁想起何陋轩的建构视觉,远观轻盈飘渺的水墨画般的神韵,颇有人文意境。传统元素的保留并以现代手法表达,在传承了古典园林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视觉感观。材质表皮是现代的,但核心精神是古典的。

1.3 空间序列的营造

古典园林最擅长的是组织空间秩序,智慧的古人在营造空间时,考虑到人的心理体验以及感官需求,运用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又彰显各自特点。

小中见大、虚实呼应,步移景异等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景观中发挥了延展空间感的作用。在竹境格调居住区中,突出表达院落景观,庭院空间由廊道、木栈道、平台、穿起不断变化的,收放自如的禅意空间,营造趣味的社区共享空间,置身于此,感觉空间一气呵成。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由大大小小的院落空间组成,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这才是中国居住文化的根。

2 古典园林生命力的隐性传承――以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为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使我们不能绝对的看待全球化以及“欧陆风”,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建构审美的取舍。当前,大部分居住区景观结合了西方欧式的轴线秩序感与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含蓄。黄埔雅苑的景观设计较为成功,虽位于市中心,但置身于此,犹如世外桃源。独立的庭院风格,无论鸟瞰还是在庭院中休憩都十分宜人。

社区虽为欧式风格,叠水溪流、休憩三亭等观赏与体验景点;“家”与“园”、“建筑”与“景观”融合,窗前或阳台,是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视线,景观是居民们听泉、观林和休闲娱乐、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社区内住宅一层均大部分为架空,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以及较好的景观连续性。虽然小品是欧式的元素,但还是会发现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影响着整个社区,如相地,造山等。小区与主干道相邻,于是在社区边缘营造微微起伏的山坡,是对古典园林造山手法的继承。坡上为欧式凉亭,小桥流水,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曲折的溪流。虽然元素是欧式的,但是布局建构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亭台水岸,形成对景,局部微地形借鉴了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建构控制下,增添几分秩序,整齐划一的欧式风格,同样营造了自然宜居的社区环境,并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静静的绽放着古典园林的生命力。

3 结语

个人认为传统包含几千年积淀的本土风俗,文化价值观,审美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东方的古典园林传统元素实际上从未离去,它以精神灵魂的方式一直依存在于“现代性”都市躯壳中。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城市的批判热点之一,就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但如果深度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所谓中国性的理解其实基本上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图像的怀旧臆想和主观眷恋,是对传统表象符号的识别,而不是对核心精神的辨识与保留,确切的说是一种认知停滞,以及对传统本质认知的偏差,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也在进化以便适应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而并非是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元素意向。

篇3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思维与智慧,还反映出人们精湛的建造工艺与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虽然一些园林建筑的原貌难以再现,但是现代人仍旧可以从保留下来的园林实物中,充分感受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尤其是通过园林建筑空间的特殊组合方式,以及园林外部环境的处理技巧,可以领悟到古典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全可以借鉴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创新建筑风格,同时也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

一、匠心独运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内涵丰富,其中不仅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因而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在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第二点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第三点是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视空间的应用,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

第四点是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途径

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形式的影响上。古典园林建筑总体来说具有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特征,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艺术元素。现代的建筑设计将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抽象理念的结构方式,在注重审美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功能特征的变化,变古典建筑的被动式语言为主动式的建筑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典的建筑设计形成一种有距离的继承与创造,同时也在纵深层次体现了建筑设计以自然和人文为本的核心理念。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结构形式包括很多种类型,例如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现代建筑中在形式上完全将这些古典的形式进行了概念化,取其神而不取其形,并在现实中获得了很好的设计效果。苏州新博物馆屋顶饿设计方案就比较新颖,在其核心灵感则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现代建筑通过材料和技术方式的创新将古老的建筑形式进行了时代化的革新。

其次体现在意境的影响上。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讲求意境上的和谐,追求与诗画艺术相通的审美境界,现代建筑也深受这种艺术思维的影响,很多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也力求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氛围,一次体现建筑的内在神韵,使人们居住其中体会到建筑的灵魂美。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相邻的喜马拉雅中心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应用了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将山水情结融入到建筑的总体设计风格中,理念的抽象化也彰显了现代人独特的设计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园林建筑范畴,体现了现代建筑返璞归真的绿色理念,让都市人在钢筋水泥中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该中心独具匠心的林结构是大自然的象征,同时在建筑结构的上部还有一个花园,这也是立体山水园林理念最生动的体现,不仅展示了现代人的智慧,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祈愿。

第三点体现在建筑造景方式的影响上。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方式主要包括主景、配景、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景等,这些方式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表达效果,也适用于现代建筑的造景设计上,不仅可以给现代建筑增添一种艺术的美感,同时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身心放松的机会,不仅愉悦眼睛,还愉悦心灵。例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经在北京设计了两幢建筑,一个是北京香山饭店,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前者充分把中国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案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建筑风格。后者在造景的设计上也充分融入了江南园林的建筑意境,在建筑内部中央设置了水池,金鱼游动,石头奇特,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在大堂的两侧有高大的翠竹为庭院增添了自然的风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园林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洪恺.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2(3)

[2]窦以德.建筑设计方针一席谈[J].建筑学报,2005(1)

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园林的一个典范,其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都有着独到之处。且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多种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丰富的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地理特点以及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纵观我国各处古典园林,其选址大多集中在山水形胜之地,否则就因势利导,人为创造出一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这种做法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或者模仿出自然的原始形态,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

现代的生态大园林观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认识到了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对立、征服关系向和谐共荣的关系转变。为此,我国相继开展了多项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努力推动各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环境观、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审美观等得到了升华,并且,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高度统一,也符合了现代人类设计环境的理念。

二、采取“巧于因借”的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为“巧于因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借景以及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间的无限外延。一般来说,借景主要包括远借,俯借、仰借、邻借以及应时而借等很多手法,其主要把相对隔绝封闭以及有一定界限的园林空间,从而形成同外界虚实相连的一个整体。事实上,在造园中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园林手法,从而把外界的美景纳进园林中,以实现局部大环境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园 林空间,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在城市内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受到高楼林立中狭小空间的限制,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够很好地扩展有限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美景。这种手段让园林和周围的美景相互因借,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空间,进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园林。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形就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根据基址的特点建造。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其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势,并通过对水利进行疏导建造而成,它是造园艺术和水利工程极度统一的典范,其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不仅如此,颐和园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内的主要景点,又是最佳的观景所在。

四、生态理念的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中也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手法。其植物的种植形式通常都采用比较自然的方式,以力求和园林的风格保持高度的统一。在大型园林和私家园林当中,一般采用单株、双株、多株以及丛植的方式,并配置少量的树木来概括的表现出植被的天然气象。比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海棠春坞等景点,其植物造景在简洁的同时又能给人以较深的想象力。另外,园林内的植物配置,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不同植物的个体美与个体之间相互配置的和谐美,并努力使植物的线条和姿态都能尽显出自然天成之美。而在大尺度的园林空间内,则主要注重表现出自然的群落美和植物的群体美,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苑林区。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会从植物的观赏效果与生态习性的角度出发,赋予植物多种多样的意境与性格,或者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园林的主题,使园林人格化,从而使得园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当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园林都会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点来营造园林的时序景观。而现代造园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视园林的个性美与季节景观的变化,力求符合园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这一点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 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园囿以及寺观园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形就势、因山就水、错落有致,通过多变的布局和丰富的形式,将其融入到自然园林中,并运用形状各异的门窗当做框景和媒介,将舒适的外部园林大空间和建筑室内的小空间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和谐完美的建筑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环境。

六、意境的蕴含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