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生物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与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对深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认识生物的科学重要性
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重要学科。中学生物教学的任务:普及和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学素质,使广大青少年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由上可见,生物科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越来越显示其重大意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将生物作为副科,有些学校无专职生物教师,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上生物,甚至随意压缩课时,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宣传生物科学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对生物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生物教学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从完善素质入手,改进教师教学艺术
要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提高科任教师素质是关键。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各门学科之间高度渗透和综合,要求生物教师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至两门精深的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本专业学科上最复杂和处于前沿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教师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精通所攻专业,并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现代研究成果,“知之甚多、知之甚详”,才能教好课。
生物教师除需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和各种必备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只有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三、从优化教法入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弊端,应把改革的重心由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中心。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克服“重教轻学、重讲轻练”的思想倾向,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合作氛围,既积极发挥启发、引导、激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设置悬念,小组讨论,诱导启发,演示和操作教具、学具,展示模型、实物、挂图,进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参加生产实习等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开发智力。
3.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借助音像效果和电脑功能,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这无疑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正在加速进入课堂。增强现代化教学观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优化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去学习电脑,学会编制程序、制作课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到课件符合教学需要,声情并茂,形象逼真,使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五、从实验教学入手,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实验课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方面。传统观点往往将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实际上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教学,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进一步理解、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能力的发展。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有: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的中学生物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任务,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原有学习过程中单独操作、费时费力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各司其职,多快好省的完成那些较复杂、较难的任务,最后经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将成果与大家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提升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这些意识和品格会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1生物的学科特点
1.1生命性
生命性是生物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主要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人体和微生物、个体和群体、生物与生物圈等,都是以生命运动这个核心展开的。这些问题的认识,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生命性这一教学目标上,实现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根本性目标。
1.2思想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性首先是由生物学科的哲学性决定的。在生物世界中,进化与退化同在、生存与死亡同在、斗争与互助同在、阴阳相克相生,决定了生物学科的哲学性。同样,生物学科的哲学性也决定于生物学科的生命性。其次,生物学科的思想性是由生命的美(体征之美、行为之美等)和物质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教育。最后,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性也决定了生物科学的思想性。由以上可知,思想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是决不能被忽视的[2]。
1.3实验性
生物学科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的不断探索,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技能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进行实验操作也是促进自身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1.4现代性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生物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体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例如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这就赋予了生物科学很强的现代性和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就要充分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2促进学生参与合作的策略
2.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发展”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改变传统的“传授”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创设对教学有意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法、探索法以及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在行动上、思想上真正有愿望运用合作学习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基本精髓才能被教师掌握。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地学习、领悟新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2.2 创设情境,促进参与
提升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特定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兴趣,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合作。这样,学生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促进参与。第斯多惠曾在他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中的“激励理论”认为,一个学生能否主动积极思考,是他的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首要条件,而主动思考产生的前提则是不断的积极的激励。此外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适时的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比如问题复杂时,问题涵盖面大,学生难以说全面时。只有找准学生需要合作的心理,抓住适当的时机,才能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2.3分工明确,评价合理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从事集体活动的个人经常组成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在这个集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成功地进行这项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我们要组建积极的目标互赖合作小组,组员要分工明确,并且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只有当小组的其他成员达到目标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由于每个小组参与者的认知水平、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观点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形式的合作结果,这对探究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组的明确分工一定要落实。
同时,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个人评价,而忽略了集体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注重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个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能调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合作的热情,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3结论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利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了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的利用科学史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各个学科都有各自光辉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作为理科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不例外,虽然生物科学历史并不长,但在塑造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那就是启发和想象、改革和开创、综合和总结的广泛应用。
1.关于科学素养
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六个方面:(1)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2)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3)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4)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5)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6)有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如何加强和改善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如何让同学领会到科学家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如何把科学史教育与其它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2.1生物科学史概念的界定:
生物科学史是指生物科学(即生命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实质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中学阶段,我们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不是对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们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典型的、具有经典意义的一些实验探索和从中所能得到的结论,以及这些实验和所得结论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同时启发和体会科学探索的精神,侧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2科学史教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揣摩科学前辈探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科学方法,领悟探究本质的过程。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探究本质的理解,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依据,反过来,探究活动为实践科学方法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巩固科学方法的学习,两者互相促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正是科学素养的体现,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2.3日常教学中加强科学史教育的具体策略
2.3.1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从人文角度分析,科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在教材中写进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不仅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和褒扬,更是对青年学生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科学家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工作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启发与感召。例如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首先要具有一种怀疑精神,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不是轻信盲从。摩尔根对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真理的证实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精神。开始摩尔根对当时已经被接受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验为证据,不仅验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正确性,更揭示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不仅如此,摩尔根进一步研究,还揭示出遗传学第三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成为遗传学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2.3.2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中学生物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科学史中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教学既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变被动的学习科学史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科学史知识,而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同学们尝试着重走发现之路,让同学们直面前辈科学家的探索和困惑、希望和挑战、成功和失败,建立科学史教育的新模式。
2.2.3体会科学成就的取得,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方式之一。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正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通过科学史研究,学生很容易体会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3.4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出现的大量材料,有的可以作为新课的引入,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可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例如色盲症的发现、孟德尔生平介绍、斯帕兰扎尼实验等故事性强的材料都很适合作的课程引入;基因与染色体关系探究过程等史实可以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结
科学素养也可简约地概括为一个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和用科学的水平。用科学应是最高的境界。教师利用科学史教育,提高高中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今后才能有望在生物科学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一、分析教材:对“致同学们”在教材中地位的认识
以往的教材在正式的教学内容之前都安排有“绪论”介绍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致同学们”中以亲切的设问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起所见过的生物,由此引入生物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些内容与生活贴近,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并与现代科学生活贴近,展示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体现了时代特色,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考,对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目标的相关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方面:说出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学习生物学的意义。2.能力方面: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有关的信息,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分析,鉴别信息,客观地分析人和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初步认识,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乐于学习生物科学,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经验引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来展开教学的。
1.知识经验引入
因为七年级新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由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七年级是一个跨度较大的转折,所以我先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也了解一下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你们学习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2)你喜爱生物吗?(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看到过哪些生物?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又看到过哪些生物?
2.学什么
“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将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这一册书中,我们要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还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植株的构成等。”
3.为什么学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生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谁能说说看?”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那么生物对人类来讲重不重要呢?”学生齐答:“重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与生物学有关呢?”学生们分组讨论回答。
其中重点提示: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什么要禁止克隆人?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对人类有何影响?然后由学生思考分析,对学生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最后总结学习生物的意义。
4.怎样学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生物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初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小学,从开始就要认真学习好。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我给学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勤于思考;第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第三,重视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第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后作业课题为“你对生物学有何感想”。
三、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教生活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地学生常见的生物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去。如讲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的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授生物技能,注重动手实践和探究创新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也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实验操作能力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验证实验中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探究实验培养的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
三、渗透STS思想,教会学生模拟决策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公共事件进行STS教育。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参与讨论、辩论和决策,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如,怎样待日本大地震时期民众抢购食盐恐慌,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地沟油上餐桌等事件中折射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模拟决策,使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融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
四、明生命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标。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的探究方法与行为、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问题在生活里发现,问题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生物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落实到我们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理解“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精髓。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教学时要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学有乐趣,学有所得。如,讲述细胞膜成分的时候,可以展示肿瘤医院的相关的检验报告单,引请大家思考癌细胞的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有什么关系;在学习内环境稳态重要性时,展示某人进行常规体检时所做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请学生判断此人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否正常。这些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枯燥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引导学生先回忆发烧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昏脑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可以进行正常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引导他们思考得出: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新陈代谢。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针对不同污渍哪种洗衣粉去污能力最强等问题。再如,学习血糖平衡调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请大家从胰岛素的功能角度分析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3.注重生物学史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不仅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包含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及孟德尔生平的简介”等。让学生循着前人的生活经验,重温前人的经典实验,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借鉴“生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夜晚和清晨到树林锻炼比空旷地好吗?家里养的植物夜晚放在房间内有益健康吗?如何延长家里水果的储藏时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才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并作出正确的个人决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基本方法。结合高中教材、学生竞赛,我开设了《生活中的实用生物技术》这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人的ABO血型鉴定、利用多功能实验室中传感器检测人体心电图、血压的测量、叶脉书签的制作、校园植物的挂牌、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生态瓶的制作和环境污染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等实用生物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学习过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交流和团队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各项科学探究技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我们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的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活教育”中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为班级管理中德育提供了极其丰硕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高中生物的理科特征,往往很轻易使我们以系统知识进行传授,而忽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能。具体而言,高中生物教材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的教育目的、素材内容、教育意义如下:
1.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素材内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之间的关系;生物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中各细胞器关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中内外因;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和分化及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生物新物种产生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教育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班级管理中渗透生物体及生命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科学探究精神教育
教育目的:班级管理中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渗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素材内容: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疫苗的发现;C4植物的发现史;紫茉莉质体遗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史;动物胚胎工程。
教育意义: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这些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剖析、假设和判定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究的精髓,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立场,不怕挫折、坚苦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成功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生物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渗透坚强意志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获得,渗透成功心理素质的教育。
素材内容: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尝试;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试验尝试发现的两个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运用;基因工程的前景与功效;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膜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意义: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熟悉了生物界,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操作生物,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生物图片及生命科学成果,增强同学的民族感。
素材内容:抗洪抢险的图片;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的功能;我国介入“人类基因组打算”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功效;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等。
教育意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环节。教材中按照内容的特点设置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在班级理中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渗透,以辅佐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育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素材内容:细胞衰老与癌变;中暑、水盐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营养不良;SARS、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的预防与治疗。
教育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认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敬和关爱。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只有熟悉和把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敬、关爱生命。
6.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教育目的: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1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科学方法与能力素养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观念不断涌现。所以,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提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序言中创设自学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自学,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写读书笔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
(2)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观察法的,达尔文曾这样说:“只是在察觉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材编写的思想,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提问能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接受式生物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4)应用能力。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解答学生对生命现象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设计自然角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引导学生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2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2.1更新教师生物教学的观念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轨必须切实做到:从以生物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质培养;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生物教学真正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由“模型化”教学目标转向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由传统的单一的“社会指向价值观”或“功利性价值观”转向以“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价值相统一”双重教学价值观,这种新的教学价值观的确立.意昧着在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亦承认教育在满足个人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完善个人独立个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内在塑造力,承认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2从基础知识出发,奠定学生良好的生物结构基础
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由这些基础知识构成的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反映基础知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广泛迁移性和适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基础知识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习基础知识的意义,并把基础知识放在基本结构的网络中进行教学,尽可能地挖掘相关知识的内涵以及与其它内容的联系。
2.3对学生整体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研究自然界的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交叉纵横、相互沟通。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打破因分科教学而造成的思想上的禁锢。能用系统的观念去看待、分析和研究世界,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4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研究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深,记忆牢,科学研究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地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很有帮助。
2.5加强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和研究
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生物史是生物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生物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1)生物科学史教育是生物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桥梁;(2)生物科学史教育可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3)生物史教育可暴露科学家探索过程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4)生物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价值观的良好素材;(5)生物科学史教育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2.6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试验
课堂实验课有既定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为完成实验任务思想较紧张,这无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开放生物实验室,课外实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放松思想,做起实验有条不紊,深思熟虑,充分想象。实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2.7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生物教学技能活动
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技能,不仅是上好生物课的需要。也是今后从事生物科研的需要,但是许多生物技能只靠课堂培养不成。必须借助课外活动方能练就。例如,要求学生能制作植物叶标本和昆虫标本,对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清采集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实践,使学生从中掌握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另外,制作生物教具和绘制生物图是科学教学的基本功,所以,也应把它列为生物课外技能训练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重要的目标。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描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合理挖掘当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开展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解读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n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简称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比较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是趋同的。概括地说,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定义: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够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科学现象;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将生物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知识具有关注和探究的热情,对生物学技术及其他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学科热点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少事情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这其中就有一些事件与生物学具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学科热点事件。这类学科热点事件本身或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可能蕴涵着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可能关系到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也可能涉及对生物多样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就使得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具备了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资源的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应然之举。一方面,学生对于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现象和事件的关注,乃至于愿意着力于对它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本身就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部分。2016年1月7日的《南方周末》发表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一文中指出:现在的高中生中知道当红影视明星的学生要远多于知道屠呦呦的学生。此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用现实的情景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将综合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需要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对“核心素养”予以淬炼和激活。另一方面,热点事件得到了社会层面较多的关注,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去了解甚至去研究的兴趣。由于学科热点事件关联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有可能围绕这些热点事件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很多的,笔者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一)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15年,我国生物科学领域最引入注目的事情当属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消息传来,可谓举国沸腾,中国科学界多少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这份喜悦。同时,教师也需要挖掘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上的价值。
首先,教师应利用这一事件努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虽然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毕竟代表了学界对科学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科学家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的一种无上的光荣。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国家在获得诺贝奖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花落中华大地。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在生物学领域还有无穷尽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类去发现。21世纪正是“生命科学”获得巨大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或者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宣传员。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提到,“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从这些颁奖词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学习生物学知识以及进行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经过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力求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学习生物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一名学生立志要去实现的目标。屠呦呦研究员在解释当年她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原因时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这段表述说明了屠呦呦年轻时候的志向和追求。显然,她获得诺贝尔奖与她所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精神、引领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探究历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揭示剪接体结构及工作机理
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我国也有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文章,揭示了剪接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有关基因表达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清华大学为此项科研成果召开了新闻会。生物科学界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一发现是有望@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说:“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件无疑是人们尤其是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而帕特尔教授的评论,提示我们这一热点事件富含着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生物科学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围绕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施一公教授的团队研究的成果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之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RNA剪接体的结构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而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技术,并运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才最终得到了科学的结果。也许,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但同学们一定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创新并不一定就是“无中生有”,如上文提到的冷冻电镜技术已经产生了几十年了,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的最前沿技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可能是一种技术的改良,可能是一种新方法的运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科学的基础上勇于革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增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施一公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界,施一公教授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那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略带传奇色彩的求学和科研之路,他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对中国科学研究及教育状况的真知灼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去了解、研究和感悟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显然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同样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关注。这个研究团队非常年轻,但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这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向他们靠近的激情和勇气。
再次,在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这一热点事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大有益处的。RNA剪接体是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对前体RNA加工成成熟RNA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这个作用的机理,高中学生不必要知道。但与这个过程相关联的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外显子和内含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知识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同学们介绍这一热点事件及其有关背景,便会很顺利地为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就能更加投入和主动,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当然,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是层出不穷的。生物教师应该持续地关注这类事件,并积极探索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的应用价值,为顺利完成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素质教育一词在中国教育界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一种培养个人潜能的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因此,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由此向全世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同样一个课题--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有个性、懂协作并极富创造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从事生物科学要就人员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要求都较高,而作为培养未来生物科学储备人才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应注意一下几点。
1.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强调“三个中心”,即一是一教师为中心;二是以课本为中心;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使教育走进试教育,造成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素质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三个中心论,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放眼未来,培养能适应知识频繁更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2.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决定什么样的结果。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对所有的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下: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生物教师自归其属。一是教师的职业观念: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思想认识;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先进的教育理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过去以“刺激--反应”为主的教育模式已逐步被“主导--主体”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学习者已由“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3)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继续爆炸”的时代,它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没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生物世纪”合格的生物学教师的。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①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这是作为生物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帮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的前提条件。俗话说“要教会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只有具备深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才能使本系统的知识结构化,才能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
②丰富的生物边缘学科的知识。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其它基础学科及相关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生物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是作为生物学教师解决生物学问题必须具备的工具性知识。它可以帮助理解生物学感念,解释生物学过相应的社会现象,处理生物学数据,提供生物学资料等。这些边缘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地理、计算机、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甚至于各种比赛、竞技等。
③熟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学发现和创造的源泉,是检验生物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生物学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才能够较好地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验,甚至创新、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意义构建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④一定的生物学研究水平。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要求生物学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指导学生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系统和获得实践的探秘动力。
⑤及时更新的生物学最新学科动态知识。如,结合当前“非典”疫情,讲解有关SARA病毒的相关知识;结合世界上禽流感的大面积爆发,讲解有关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无性繁殖中的克隆技术及克隆早衰现象等。通过补充这些与课堂紧密相关的当前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引导学生朝着利于生物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
一、微课的特点
传统的课堂主要注重教学中教师的“教”,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发挥到了极致,而学生只是处于对教师的思维跟踪状态,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学习,久之,会抹杀掉学生的创造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微课相比传统课堂而言,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其真正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向却有着天壤之别。微课与传统教学内容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同的方式却表现了不同的结果。
第一,微课的内容“细微”。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教师往往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进度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性与针对性不强。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往往突出了某个重点、难点内容,虽然内容不多,但方向性较强,更加精益求精。
第二,微课教学时间‘短”。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短小视频组成,内容短小而精悍,是根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确定的时间的长短,易于学生接纳和吸收,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10分钟左右,
第三,微课教学过程比较全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微课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都是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后总结等的教学过程,而微课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课件或道具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与创造性,使课堂过程进行的较为具体、全面、生动、丰富。
二、微课的应用前景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可汗学院,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给远在他乡的表妹补习功课,利用简单视频录制工具制作了一套十分短小精悍的视频供妹妹学习,这个学习方法一出现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称赞和关注。他经过了一番不辞辛劳的努力,终于为此创立了一家微课教育网站提供在线学习、进度跟踪等服务平台。现在,这个学习平台已超过每月2万人次的点播量,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微课学习平台。现阶段的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已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可以搭建思维的桥梁决破重难点知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逐渐向成熟发展,他们的人生向标和思维意识也在逐渐转型或成型,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极为有效的,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教师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来把握好好生物教材和教学资源,利用生物学科的科学性来感化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考,逐渐将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贯穿在学生思想意识当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内容时,由于这些知识都属于微观的生物研究现象,比较抽象,像生命现象、生化反应等这些都是很难用语言来很难表述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声色、图文、动画等于一体来表现出这些微观画面的具体形象特征。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智能化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和心灵体验,使知识更加简洁而深刻地印入学生脑海,使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和深刻,同时,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上的负担和压力,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使教学以更加优化的形式发展。
(二)演示教学实验填补实验空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不断扩升进步,为新课程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势完美结合,大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信息来源和成长平台,丰富了课堂教学氛围,渲染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情调,更加激起了学生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给力的帮助。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较高实验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作为生物教师的责任。实验固然重要,然而,在实验教学时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教学。例如,实验设备损坏没有及时维修,造成暂停实验或无法实验;还因为一些学校的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忽略实验,甚至不做实验,这就忽略了实验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使生物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不怎么理想。
今天,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关注。所以课本在第一章第一节以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性疾病:癌症和传染病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2)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3)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2)通过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泼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3)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的视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4、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视频片段:“物种进化”、“基因工程”、“拯救濒危灭绝物种”、“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2)新闻:“好人傅彪安然辞世”、“人民日报”关于癌症的一则报道。(3)图片:河北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建筑DNA双螺旋模型、居里夫人、香烟、各种传染病病毒、红细胞
2、学生准备: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储备
五、教学过程:(略)
六、小结与教后体会
对于本节课导入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谈到今年八月份在四川爆发的“猪链球菌事件”、“大陆赠送台湾省国宝大熊猫,以促进两岸关系友好事件”、“北京一白血病患者用其新生妹妹的脐血进行治疗,但是失败的事件”等。我对学生的发言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指出:初中学习的是生物现象的“是什么”,高中将要揭开生物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及“怎样做”。为了说明生物科学的涵盖范围之广,我不想通过自己的口述列举,因为那样将会相当枯燥,学生一听了之,不会产生共鸣。为什么不从生活中去寻找实例呢?于是课前我从“Discovery”、“国家地理杂志”、“科学博士”等系列VCD中截取了三段视频短片。在课堂上能观看这样图文并茂的电影小短片,学生的兴趣当然都相当的浓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止一位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授课至此处,我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至生物学以外的领域:许多科学家已转向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各高校与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年年招生火爆、每天的新闻几乎都有关于生物科学方面的报道,甚至是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位置矗立的都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比其他学科更为密切,生物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生命的质量。
说到生命的质量,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家认为,首当其冲的疾病是什么?(癌症)
大家一定更关注我们国的癌症发病情况。教师展示某日“人民日报”上一则关于癌症的报道,继续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自然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两则生活中的资料里,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我想这样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必定深深地铭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