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基础理论口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13-01
《生理学》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制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能否学好本门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多门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出在制药行业中理论知识过硬的技术型人才,则必须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探索一条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生理学》的教学工作,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努力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1.提炼教材内容,整合各章节有联系的知识
《生理学》是一门内容多,学时少,难学难记,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要充分、全面的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之精髓,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使之由浅入深,符合人们认知规律,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理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精心准备,授课教案,充分利用教学教具,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力争细讲重点,突出难点,不要力求全面,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和研讨。比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生理时,我们会学到口腔也是一个消化器官,口腔中的牙齿和舌可对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这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道课后题:牙齿和舌的形态结构如何?怎样参与对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并且提示学生可以在课后互相观察同桌的口腔结构及体会进食时牙齿及舌的运动情况,这种方式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以设置疑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授课方法上则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师生互动,努力做到说理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密切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设置疑问解释疑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临床诸多现象,不断进行新旧知识的纵向串联和横向比较,使学生始终处于矛盾设置和解决的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学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生理之后,可以问问学生人口服四环素后为什么尿液呈现黄色?体内过程依次经过哪些系统?各系统依次经过哪些器官?以次途径进行思考,举一反三。使学生对呆板枯燥的生理学理论知识产生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课堂知识面。
3.推敲授课语言,简化抽象内容
对内容复杂、抽象,难于记忆的知识,可以通过口诀、顺口溜、图表、类比等方式方法将其形象化、条理化、简单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在授课语言上,教师要做到语言幽默风趣,“表演”得体,表达生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善思、好记,达到话语结束意犹未尽的良好效果。比如:人的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比较抽象,编成顺口溜“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庭九舌咽,迷走、副、舌下”就很容易让学生牢记。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故理论知识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升华。比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生理这部分内容时,会学到胃有贮存食物的功能,而且能把食物以食糜的形式分批送入十二指肠,那么,这时就可以提到:某些胃病人在胃切除一部分之后就应该每天少量多次的进食,这样才能减小对胃的压力又能保证人体能量的供应。还有,在循环系统生理学内容学完之后,可以问一个同学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理学问题:人为什么吃饱了饭之后会有困倦感?经过同学们讨论之后,再对其进行解释,主要是因为食物进入胃肠后,胃肠血管的充盈量增加,大量的血液供给肠胃的血管使人头部的血液量减少,所以使人困倦。这样,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既加深了理解又加强了记忆。结果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架设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中医药是在中华民族经过世代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世界医药界不可或缺的一块珍宝,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是每一名医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而目前各出版社的《生理学》教材几乎都是以西医理论的翻版,事实上,中医药虽然各有其基本理论体系。但两者之间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讨论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理的关系,而且对于人体一些生理机能。如介绍调节体温的调定点学说时,可以举一些中药为例,如黄芩能使高烧病人的体温下降,就是通过使病人的体温调定点下降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以此方式培养学生对中药神奇疗效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四、尝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可明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可以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加大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量。同时,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内容和实验演示的回收可增加学生记忆,尤其是个别抽象的内容,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通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能把本来很难理解的化学门控通道的五聚体结构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使教与学在更加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以上是本人对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生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肤浅认识,要想真正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让所有的同学收获更多的知识将需要更多的相关人员不遗余力的传授自己的经验,达到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关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以及作用机制等研究正在逐步深入。首先,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上来看,目前多用循经选穴和辨证选穴,同时结合“远近配穴”“前后配穴”“上下配穴”等原则进行综合组方。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中医理论的发展,“俞原配穴治疗脏病”“合募配穴治疗腑病”“郄会配穴治疗急症”等配穴方法已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组穴方式。从腧穴配伍的属性上来看,对协同、拮抗等作用效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采用电针“内关”和“心俞”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显示,两穴配伍后对T波、ST段改善最明显,表明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有协同保护作用[1]。此外,针灸不同配穴对荷瘤环磷酰胺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有显著差异,其中“足三里”“大椎”和“命门”三穴配伍优于单穴和两穴配伍,呈现协同性,并且,“足三里”与“命门”配伍优于“足三里”与“大椎”配伍,提示不同配穴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治疗作用[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配穴并不一定优于单穴治疗,例如对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的研究表明,单独针灸“内关”“神门”“心俞”疗效显著,且作用相近,但三穴合用后疗效无显著提高,提示作用相似且作用强度相近的腧穴间不易出现拮抗作用,但也不一定能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3]。从腧穴配伍的机制研究来看,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神经节段整合理论。运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耦联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针刺大鼠“内关”“公孙”单穴及两穴配伍后相应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和树突构筑时发现,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了突触联系,从而实现了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4]。同样,运用荧光双标探求小肠俞募配穴与小肠的神经联系通路,发现“小肠俞”和“关元”与小肠都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的神经通路,说明“小肠俞”、募穴与小肠有特异性联系途径,解释了临床应用小肠俞、募穴治疗肠病的部分神经学机制[5]。此外,对“肾俞”和“会阳”两穴配伍的研究也表明,虽然两穴的神经节段不完全一致,但两者同时调节了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主要神经,在治疗量上发挥了增效作用。近年来,随着功能影像学在针灸研究领域的运用,大脑中枢整合的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成为继神经节段研究之后对腧穴配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运用fMRI技术对不同穴位及配伍后脑功能区的研究显示,不同穴位激活的脑区不同,刺激配伍穴位与刺激单穴激活的脑区不同,并且也不一定是各自激活区域的简单叠加。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发现选取内关、水沟、风池、三阴交、阴陵泉、太冲配伍的醒脑开窍组激活的脑区主要为颞上回、丘脑、颞下回、直回、岛叶、枕外侧、顶叶、小脑;而选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和悬钟配伍的常规针刺组则主要激活海马、额下回、尾状核、扣带回、楔前叶、顶叶,不同穴位配伍组合激活的脑区不同,提示其中枢响应模式可能不同,这可能是它们产生不同临床疗效的中枢机制[6-7]。但是,尽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佐证了腧穴配伍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但对腧穴配伍的最根本问题,即为什么会有协同或拮抗作用,配穴的准则或规律是什么等问题还缺乏实质性的认识。
2将复杂网络方法引入腧穴配伍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腧穴与腧穴配伍治疗疾病,实际上是穴位的组合效应而并非单个穴位效应的累加,即组合后可能产生了更为广泛、宏大的效应或新的效应,这说明穴位并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和执行生物功能,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针灸这些穴位后可以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多个直接靶点或间接靶点,进而通过生物体内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对基因、蛋白质等产生影响,并最终以整合、协同等形式产生整体增效的生物学功能;并且,这种整体增效效应有可能在简单的穴位组合时并不表现,只有当这种组合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充分体现出来,临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原络配穴”等经典的配穴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增效效应,也反映了组合的最优化原则,这与复杂网络“整体性”和“非线性”特点非常吻合。复杂网络主要是指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8]。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种网络(如细胞网络、蛋白质-蛋白质作用网络、蛋白质折叠网络、神经网络、生态网络等)均可被认为是复杂网络[9]。复杂网络一般由结点和连线组成,这里结点和连线是广义的,其中结点表示系统的元素,两结点的连线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定义极其简单,但是网络能够高度复杂,而且是研究系统拓扑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强有力工具[10]。目前复杂网络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经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采用该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传统中医复杂体系内部的关系和特点。例如,王媛媛等采用复杂网络技术对针灸学常用教材所载穴方进行的分析表明,证的选穴关系符合随机分布特征,穴的配证关系具有幂律分布特征,通过少量配穴即可调治大多数证;说明针灸辨证取穴的整体结构模式具有复杂性,证的选穴和穴的配证模式互不相同,前者遵循随机模式,后者符合无尺度特征,即符合复杂网络特征,这为将来针灸处方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11]。再如,对80000余古方数据和20000门诊处方进行网络分析后发现,中医处方是一种加权无尺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即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函数分布),根据这一网络可以对名老中医的门诊病例数据进行核心处方配伍的结构分析,提炼归纳形成中医临床的处方经验知识,从而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或供年轻医生学习。在中药配伍研究中,引入复杂网络中有关节点、介数、度的概念可以从新的角度对“君臣佐使”方剂配伍原则的内涵以及中药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12]。这方面清华大学李梢课题组的研究颇具启发:他们采用基于互信息熵和最短平均距离的DMIM模型对3865个络病相关方剂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包括当归、甘草、川芎等最为常用的治疗络病的药物,这与大部分经典方的配伍吻合,进一步分析显示川芎和当归可以看作是这些配伍中的“hub”,即子网络枢纽,而甘草虽然在使用频率中占到第2位,达到38.37%,但与其它药物配伍后其地位却下降至第195位,证实这种基于复杂网络的模型可以综合分析药物使用的频次、独立性及与其它药物的关系强弱[13]。
3该课题组还基于相关性的空间观察和药理基因组,开发了一种称为drugCIPHER的计算系统[14],以便推断基因组大规模的药物靶相互作用。其过程是首先建立3个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代表药物治疗的相似性、化学结合的相似性、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药物与靶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该模型很好地整合了药物治疗的相似性和化学相似性,对drugCIPHER-MS的分析表明,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测试集为0.935,该系统不仅构建了726种药物的生物指纹图谱,而且还发现了药物与药物之间原本不知道的501种关系,这为药物新的应用或者发现药物的副作用提供了可能。他们的文章两度被《自然•中国》(NatureChina)评为“最新研究亮点”[15-16]。可见,复杂网络等多学科方法的应用为研究复杂病证的机制、药物联合干预以及特定病证条件下多信号通路的参与及其协同作用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针灸学与中药学一脉相承,而且上述方法在学科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通性,因此这些方法可以为针灸腧穴配伍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笔者认为,结合复杂网络学的技术与方法开展腧穴配伍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护士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卫生部统一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才可以从事护理工作。2008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护士条例》,规定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率,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为了提高学生护士考试通过率,课题组分析了近几年护士资格考试变化趋势,采取了应对策略,使本院护理专业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87%增长到2013年的97%。总结分析如下:
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变化情况
1.1考试内容变化。原来考试内容只涉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五门学科知识,从2011年起,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护理法规、人际沟通六门课程。考试大纲增加了解剖生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内容,体现了重视预防、接近临床的指导思想,也增加了部分新的疾病种类,如过敏性紫癜、心肌疾病、心包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删除了总论部分的内容。
1.2考试科目变化。原来考试有四个科目,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从2011年起,考试只有两个科目:专业实务和实践技能。专业实务考查内容以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涉及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等。如各个疾病解剖生理、病因、辅助检查及护理管理、中医学基础、护理伦理和法规等知识。实践技能考查内容以临床应用知识为主,内容涉及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临床运用等。
1.3考试题型变化。考试题型全部是选择题,主要使用A1、A2、A3/A4型题,强调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逐步增加临床病案分析题、多媒体试题,减少记忆概念性A1题型(单句型最佳选择题型题),A1题型量由原来的60%以上下降到20%。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增加到60%、A3/A4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增加到20%,加强了技能测试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1.4考试专业知识更新。考试专业知识与最新临床实际和标准一致,如心肺复苏的顺序由原来的A-B-C(A即通畅气道,B即人工呼吸,C即人工循环)变更为国际最新标准C-A-B的顺序,2012年考点数据修改50余处,涉及高血压的分类、小儿体重的标准、氧疗时酒精湿化浓度等,如酒精湿化浓度由“30%~50%”修改为“20%~30%”。
1.5考试时间变化。考试时间缩短,题量不减,即由原2个半小时改为2小时。原来是全程考试,考生中途不得退场,现在改为考试1小时后考生可以交卷离开。
2.教学应对策略
2.1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相结合。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少许修改,考试知识点每年有变化,为了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课题组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护理专业教学大纲。
2.2编写护理专业“双证书”(学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教材。根据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精选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护理专业教材,教材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并将最新知识进展吸纳入教材,突出教材的先进性,方便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护士资格考试。
2.3加强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主要考核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往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知识记忆,忽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题组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等,如在案例教学中课前将案例提供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查资料,小组讨论,课中老师归纳总结,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4把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题思路,编写护士资格考试模拟试卷。通过分析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了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涉及疾病解剖生理、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命题的关键词包括最主要病因、主要的致病菌、主要的诱因、主要的感染途径、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最主要的或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或最严重的并发症及表现、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确诊的辅助检查方法、首选的治疗药物、首要的护理问题、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根据考题分布和考试命题思路,课题组编写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并总结归纳了护士资格考试常考知识点,知识点的记忆口诀、护士资格考试所有计算公式大全等,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
2.5做好考前强化培训。关注最新考试信息,及时掌握考试动向,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帮助学生把握重要考点。根据考生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指导学生答题应对技巧,让学生做适量的模拟试卷,检测学习效果,并及时纠错,以便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增强自信心。
2.6学校考试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型。改变以往考试的综合题型,课程结业考试题型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A1、A2、A3/A4型试题一致,考试内容主要是护士资格考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3.思考和体会
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学生走向护理工作岗位的通行证,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教师需要掌握护士资格考试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如果片面追求护考通过率,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可能偏低,如何将护理教学计划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临床实践双接轨,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