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审计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开展情况
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规、规章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最终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管理优化、效益提高的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绩效审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视与运用程度,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美国甚至达到90%以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愈来愈迫切。
2010年以来,随着外汇管理“五个转变”工作要求和目标的实施,外汇管理工作职能定位有了较大的改变,多年来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虽然有助于监督和推动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规范自身行政执法行为,但较少关注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1年内控监督工作会议上指出,需要积极研究新的审计形式、方法和手段,认真探索绩效审计在外汇局的运用,开创外汇管理内审内控工作新局面。基于此种认识,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以下简称“江苏省分局”)等分局针对外汇政策实施效果、资金管理情况等尝试开展了专项绩效审计工作。
二、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特点
根据目前部分分局已经开展的专项绩效审计,可以看出,不同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均有较高的要求,呈现以下特点:
(一)绩效审计目标的多元化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2010年初,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审计模式,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传统外汇审计目标是规范外汇管理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考察。以江苏为例,针对2010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的政策法规,江苏省分局根据工作实际和地方特点,在辖区内尝试开展了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的绩效审计,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实施相关制度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检验政策的实施对维护地区外汇收支平衡的影响和效果,达到促进基层外汇部门提升执行各项外汇管理政策的效能。
总体而言,绩效审计目标包括“三性”:第一是工作合理性,即评价被审计项目是否有效开展工作、资源是否得到合理使用等;第二是履职高效性,即评价被审计项目或项目所在单位人员是否尽职尽责、高质高量地完成了工作;第三是流程科学性,即评价被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否事先设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流程,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严格按照此既定流程运行。
(二)绩效审计方法的综合化
传统审计由于审计对象和目标的相对固定,因此其审计方法也相对固定,如抽查法、列单查法等。绩效审计方法具有多层次、全方位的特点,往往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绩效审计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主要包括:一是事前准备法。通过监测系统,采集被审计对象审计期限内的各类数据和记录,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行为,以便于现场审计时与相关纸质资料进行核对。二是现场调阅资料法。包括调阅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相关业务档案、相关统计报表、政策宣传资料等。三是问卷调查法。主要根据被审计项目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以审计政策宣传和实施的效果。四是参与式审计法。与传统审计不同,绩效审计可邀请被审计项目所在单位共同查找被审计项目中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便于提出改进措施。五是部门工作流程图法。此种方法是基于流程管理原理,在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事先将被审计项目的工作步骤逐一列示,借助工作流程图,理清审计思路,明确审计目标。六是定量分析法,包括表格分析、非现场数据分析、因素分析、平衡计分卡等。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并分别设定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判。定量分析是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合规性审计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对被审计项目进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量化分析,对被审计单位提出若干建议。
(三)绩效审计程序的科学化
以江苏省分局开展的外汇业务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绩效审计为例,整个绩效审计过程遵循流程化管理思路,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完成。首先是审计准备阶段,按照年初工作计划,江苏省分局成立了审计项目组,选择辖内XX市中心支局开展外汇业务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绩效审计。在审前调查中,审计项目组研读相关文件,深入了解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项目的背景和预期目标、运作流程、机构和人员设置、内部控制情况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方案,确定了审计具体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期限、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分工等事项。其次是审计实施阶段,重点是收集信息和审计证据,运用绩效审计方法将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被审计项目绩效情况,最终得出审计结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项目组综合运用事前准备法、现场调阅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审计法对XX市中心支局在外汇业务管理措施的宣传工作和执行工作方面进行了考核与评价,认为XX市中心支局在实施措施方面基本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对维护当地外汇收支平衡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绩效审计结论的辩证化
绩效审计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深入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做出审计判断,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有针对性的建议,最终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职能的完善,这是绩效审计的出发点和审计是否成功的关键点。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的结论并不仅限于发现被审计对象的问题与不足,而是注重立足于内外部客观环境,采取辩证性思维,一方面挖掘被审计对象绩效管理方面的成绩和创新点,另一方面剖析被审计对象的不足。亚洲审计组织(ASOSAI)指出,“最高审计机关的一项基本目标就是通过(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建议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和受托责任。”绩效审计结论的重点不仅在于“工作的对与错”,更重要的在于“要如何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仅避免了审计评价的片面性,而且有利于鼓励被审计单位总结工作经验,持续提升履职效能。
(五)绩效审计结果运用的全面化
绩效审计结果的运用是绩效审计实施全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体现审计目的的实现程度。审计结果的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问责运用。审计项目组向被审计项目所在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后,需要在审计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持续考核并评价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建议的情况,确保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二是问效运用。绩效审计报告结果可提交给被审计对象的上级部门,考虑作为被审计项目所在单位或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经验及借鉴意义
根据近年来江苏外汇管理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实践与探索,本文认为,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强调绩效审计的服务性。绩效审计最终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将“服务型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一方面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深入推进绩效审计向纵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偏重于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目标的传统审计思想指导之下,被审计单位往往带有抵触甚至对立情绪;而将“服务”作为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审计效用。需要指出的是,绩效审计的服务性,是其审计功能的必然回归,而不是为了迎合被审计单位做出的妥协。
二是强调审计项目选择的合理性。目前,正处于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外汇管理各部门职能各异,管理的公共资源范围较广、数额较大;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审计环境和被审计项目的要求都比较高,现有条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应该立足于实际,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应选取外汇管理工作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或某项改革措施,开展专项绩效审计。应通过有限的审计项目,更大地发挥绩效审计在管理优化、效益提高方面的作用。
三是强调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审计项目的精品性。审计资源是稀缺的,如何利用最少的审计资源实现审计目标,是所有审计机构都面临的难题。首先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审计队伍,满足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专业审计知识培训和外汇局各项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根据项目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审计。其次要注重绩效审计项目自身的绩效,争取以最少的审计资源获得最大的审计效果,打造有价值的审计精品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探索开展绩效审计”课题组.中央银行绩效审计探讨[J],中国金融,2012(9):54-56.
2、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愿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欲,讲意气;缺乏服务他人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
3、个性强,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低,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偏激的;志趣低下,不重视自我修养。
4、追求安逸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美德。
5、在初中学习生活中,他们经常受批评多、受表扬少,自信心差,行为表现上纪律散漫、不求上进,个别甚至吸烟、喝酒、骂人、打架、学谈恋爱,形成了一些坏毛病,自我封闭,缺乏与人坦诚交流。
针对上述特点,在实际教育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我作为现任六届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班主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教育需要母亲对孩子般的温和及父亲般的严格。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向成人发展的阶段,已经能够观察身边的事物,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观察又常常是片面的、孤立的,他们的思想不成熟,情感体验单一,思维方法不稳定。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老师一般的传统的刻板教育方式是不屑于接受的。他们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甚至于违规违纪。因此班主任对工作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现状,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那些有上进心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用母亲般的爱心和耐心给予帮助和鼓励,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指引他们不断进步;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家庭有效的诱导,心理认识偏激,心理不成熟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他们母亲般的温存,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循循善诱地矫正孩子的思维;对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讲明道理,指出危害,启发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自觉地改正错误。
二、要突破教育重点
1、要安抚新生的波动情绪。经验告诉我们,新生在入学后的1-2个月内,许多学生失落心态相当突出,总觉得上职高不理想,情不自禁处在消极观望状态,不思进取,纪律性差,学习不专心。此时班主任要及时开导,婉转教育,“对症下药”,说服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并主动适应新环境,懂得学习越努力拼搏前景越光明,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要教育他们要从小事做起,树立小因素大改变的观念,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良性发展。
3、要抓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换回信心。职高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文化差生”,在长期的“笨蛋”、“不可救药”等斥责声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几乎荡然无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找回信心呢?首先教师必须克服职高学生智力低下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高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要有信心和恒心,要特别关心和体谅,要经常与他们交谈,不能盲目批评处罚,要“软硬兼施”,要“画地为牢”。
三、加强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教育
职高生往往是双差生,不但学习差,而且品行差。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而且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从班委、团支部开始抓起,充分发挥班委和团支部的作用。要在深入了解、考察并经全班同学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选举班干部,成立班委,明确各个班委的职责,然后根据班级工作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2、注重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可利用每周班会课学习有关政治时事理论,开展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认识,加强政治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清醒的政治头脑。
3、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表现差、学习差的学生要做到不歧视、不冷落、不嫌弃、不伤其自尊心,努力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要经常找后进生谈心,尽力感化他们。
4、搞好学生操行评分,按学校操行评分条例严格执行。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要进行公布,对学生的思想、纪律、学习、卫生各项带来很大的促进。学生操行要作为评先进、评三好学生、加入中国共青团的依据。
5、主动争取科任教师对班级管理的配合和支持。班主任要经常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交换意见,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以共同抓好本班的思想教育。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基建项目建设,就当前来看,高校基建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彰显自身特点,健康持续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因此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工作随之引入注目起来。如何让高校基建项目在满足教学、办公、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同时,节约投资,保证质量,并适应高校的发展需要,是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因此,鉴于当前建筑项目激烈的竞争形势,有必要让高校管理者提高认识,进而提高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水平。
一、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特点
1、特殊性明显
如今,我国的建筑业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尤其是建筑项目以质量为前提的要素,决定了其高风险性无法避免。
影响建筑项目质量的因素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实施到竣工的整个流程,比如建筑项目中涉及到的项目设计、施工材料、施工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客观因素,以及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操作方法、管理制度等主观因素,都可以对建筑项目造成直接的质量影响,而且还有其他不可预知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埋伏在暗处,这一切都是建筑项目质量的潜在威胁。
另外,在具体的项目施工中,施工质量是分阶段性的,涉及方面众多,这就为监管质量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隐蔽性强的建筑项目,若不参与整个过程的施工,很难在竣工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而一旦日后质量问题爆发出来,整个工程都将受到影响,承包商自然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高校基建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其他建设项目不一样的特点:如在设计方面,高校基建的目的不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简单的学习和居住空间,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文内涵的建设和思想文化的碰撞、共享。在建设方面,高校基建在校园内进行,且大部分工程都是利用寒暑假期间建设,对时问与周期方面有更加紧迫的要求。另外,由于学校属于噪音敏感区域,对建筑工程噪音控制要求格外高,在安全与噪音控制方面要求较高。
2、非盈利性
高校基建项目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其非盈利性,一般投资者都会追求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高校的非盈利性目的,促使其与这种大形势相违背。虽然其没有盈利性,但是它却是各个城市以及经济发展地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般,一所城市高校基建项目的比重和质量,往往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另外,高校基建项目也蕴含着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素质的意义,所以公益性特点显著,但基于它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国家财政的必要支出。
3、规范性强
由于高校基建项目的投资主体是国家,所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施工方就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相关政府会对基建项目管理采取4方面的措施:(1)立项审批制度,即结合当地实际,对高校基建项目实施严格而可行的审批制度,对审批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只有审批合格的项目方能列为政府年度执行项目,同时列入政府预算中,进而批准;(2)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政府在基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基建项目所使用的相应机械设备,以及所有的项目材料的采购,一般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3) 项目评审程序,即从项目预算、设计、招标,以及具体工程施工的过程和竣工结算实施项目的评审程序;(4)项目管理制度,一般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行管理,主要从项目成本,项目进度以及项目质量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控制,以及项目竣工后的验收和结算工作。
4、关注性高
高校一般在城市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基建项目也深受其影响,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此通过,它在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等方面都表现出的重要性,也决定其势必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因此,一般政府在进行高校基建项目实施时,都会设立相应的部门或者指定专人负责与媒体的沟通,与公众对话,通报工程的进度、质量情况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从而确保项目顺利竣工。
二、提高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方法
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依然是,加速项目进度、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为前提,从而实现预期目的,鉴于其特殊性结合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高校基建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高校基建项目有序、正常的进行直至顺利竣工。
1、计划性
计划性是工程项目的客观要求,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广,各种工程手续报批和招标手续以及签订合同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高校基建项目而言,其同样非常重要,若没有良好的计划,很容易造成疏忽,导致工程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基建工程应整体考虑,合理规划。目前,各施工队都会采用流水性施工管理技术,其不但对工程实施了科学的管理,而且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做大了环环相扣,以保证各施工队可以同步或者进行有效的工程搭接,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应对工程在工期和具体施工操作联合起来考虑,进而编制出较为科学的计划书。
2、建立健全高校基建管理体制
根据高校基建项目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立健全项目的质量管理体制、风险管理体制等,力图风险最低化,投资最少化,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展开公平、工作的管理平台,以及明确的奖惩制度,同时将监督管理工作运用到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领导牵头组建监督小组,组员可由纪检、后勤、财务、工会、基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以此来加强项目重要阶段的监督和指导,比如施工队伍的考察、筛选,工程的招标投标,结算等,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提高高校基建管理干部素质
高校基建的管理队伍,因为在组成上大都有高校的领导担任,因此对于相关人员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就十分必要,要使项目管理者提高高校基建项目的重视,以学校教学、学校发展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实际和项目本身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在进行重要的决策时,集各领导召开会议重点商议。
总结: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高校基建项目工程也越发频繁,因此对高校来讲,了解高校基建项目的特殊性,建立健全高校项目管理制度,是高校基建项目工程顺利实施重要保证。在高校基建项目投资逐渐增多,贷款额日益增大,风险愈发增高的形式下,项目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深切领会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和重要环节,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达到保证项目顺利竣工的基础上,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丰林.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风险识别和防范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2]段明梁.现阶段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J]云南建筑,2011(4)
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内部审计制度的作用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有效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对各个部门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加强联系,在共同努力下,实现目标。电力企业制度环境和管理监督系统对于内部审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管理监督系统,是内部审计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基础。
一、内部审计的特征
2008年,财政部与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制定并印发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基本规范》,2010 年,又下发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配套指引》,大部分电力企业已经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始实施,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内部审计的一些门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引导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也被不断挖掘出来。
内部审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多元性、经常性、内在性和联系性等特征,以下对这四个特征分别进行描述:多元性。也就是说,在对电力企业进行控制时,无论是控制内容还是控制形式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这种控制并不是对某个部门或某项业务进行单方面的控制,而是对涉及到电力企业全部部门和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控制范围要更为全面;经常性。经常性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内部审计的时间说明的,内部审计并不是针对某段时期内电力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分析,内部审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内部审计始终贯穿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的,是不间断的内部审计系统。内在性。所谓内在,我们也可以用潜藏来代替,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内部审计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进行,而是潜藏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与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关键的时候予以指导。联系性。 对于内部审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但是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发现,即使各部门或业务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内部审计都是单独存在的,相反,每个内部审计工作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将这种联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是控制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结构控制系统。该系统是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产物的,该系统的主要是在“二权分离”的作用下产生的,该系统充分体现了委托的关系,对各个对象的奖励、惩罚、披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其二,管理控制系统。电力企业各个部门都不开管理控制系统,因此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也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每个部门的任务、职责不同造成。
(二)内部审计机制是去电力企业资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为电力企业的资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流动资产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为流动资产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从目前来看,我们大部分电力企业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电力企业的流动资产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而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其二,除了为流动资产提供了安全保障之外,对于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同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保护作用。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资产进行合理调整和配置。保证资产信息的准确性,节约了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三)内部审计机制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制定决策时,可以更加全面的考虑,帮助电力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者获取的信息主要有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管理信息两种形式,电力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获取的信息,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就能符合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企业在外部市场的竞争强度,规避了不少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加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所采取的管理方针,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说,也是在不断地降低电力企业管理风险指数。
结语: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整个行业风气也是一种引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真正实现有效的电力企业内控,为电力企业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9-01
糖尿病肾病主要指的是糖尿病微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肾小球硬化,是比较常见并发症,糖尿病肾病通常是进行性发展,最终会出现肾衰竭【1】。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通常患病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免疫水平较低,容易出现感染,治疗存在困难,经常出现并发症,为患者带来痛苦,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现阶段,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还缺乏有效的方法。相关的研究显示,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蛋白尿发展,缓解肾功能减退。本次研究主要是选择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为24例,女性为16例,年龄为35至78岁,平均为61.5岁,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非糖尿病肾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50
例,其中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31至70岁,平均为58.5岁,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透析机型号是GambroAK-95、Fresenius4008B,每周进行透析,时间为2至3次,每次时间为4至5h。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降压,并补充如下药物:(1)促红细胞生成素,(2)叶酸,(3)维生素,(4)活性维生素D,观察组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对血糖进行控制。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透析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功能不全、透析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以及脑血管意外。在低血糖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5.0%、4.0%;在感染方面,发生率分别为30.0%、10.0%;在透析低血压方面,发生率分别为30.0%、6.2%;在心功能不全方面,发生率分别为45.0%、12.0%,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方面,两组的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时间的受到疾病痛苦,血液透析方法是一种替代式疗法,在进行透析时,患者身体存在不适,透析费用比较高,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在临床中,部分患者的情绪比较低沉,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之间相互的进行交流,使得患者能够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分析影响患者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心理疏导,增加患者自信心。
3.2 并发症护理。首先是透析低血压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变性,神经调节的功能降低,血管的顺应性比较差,容易出现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的体重增加,是危险的因素,是引发低血压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解释体重过度增长所产生的危害。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量。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泵速由慢到快,首先是60mL/min,结合血压和患者的反应,增加到150―260mL/min,若患者具有进餐习惯,降低速度,开始为20―40mL/min,直到结束,低血压发生率得以降低【2】。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若患者存在出冷汗、头晕等症状,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30mmHg,就应当想到透析低血压,采用高渗盐水、降低血流量等处理方法。
其次是心功能不全。这种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本次研究中,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5.0%,发生率较高。在透析之前,若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容易死亡【3】。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患者提前进行透析,用药和饮食合理,在透析过程中,限制水的摄入量,对体重进行控制。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应当多吸氧,观察是否出现憋气等症状,帮助患者选择卧位。定期进行血液滤过,使得透析更加具备充分性。
再次是感染。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增加,糖代谢出现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感染发生率比较高,在本次研究中,感染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30.0%,对照组发生率为10.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应当引导患者适度的强化营养,适当的进行活动,机体的抵抗力能够增加;房间定时的进行通风,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防止感冒【4】。并注意进行皮肤护理,注重个人卫生。
总之,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做好早期的护理,进行心理护理,并针对并发症做好护理工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相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7(8):2326-232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迫使企业管理者更加讲求管理力度,防范风险,追求经济效益,并且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部审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开展管理审计就成立一种必然趋势。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指出,今后内部审计要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实施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
管理审计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的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对一些在实践中必须清楚的重点问题讨论颇多,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及发展方向。本文对管理审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点作一概念性的探讨,以期对开展企业管理审计有一清晰的思路。
一、管理审计的概念、内容、形式
1、管理审计的概念。解决好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国外管理审计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已逐渐成熟和稳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审计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再好的行动也只能是盲动。中国内审协会在管理审计理论研讨会上达成的初步共识是:管理审计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管理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此概念揭示了管理审计的范围: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职能:明确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目的: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由此看出此概念较全面的解决了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是当前指导管理审计实践的较全面的定义。
2、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管理审计是否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尚需探讨。从管理审计的概念中看出它的目的是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所以说,当前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人事、环境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审计的内容只能是经济管理活动,有其特定性,不应包罗万象,不应与组织内其他职能机构产生职能冲突。具体内容可以是战略决策、投资效益、物资采购等生产经营各方面。
3、管理审计的形式。管理审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所以企业管理审计从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过程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和评价,更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延伸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控制度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管理审计总体形式上是过程审计,不要停于一点或一面。具体形式应包括:风险管理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等。
二、管理审计的程序、方法、特点
管理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突出的中心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实现经济目标。由于其审计目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1、管理审计的程序。对于管理审计的程序,习惯上基本包含准备、实施、报告三步。我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审计对象,应进一步细化,突出其特定性对指导实践更有帮助。第一确立审计项目。由于管理活动内容广泛性,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以及对管理审计前瞻性、预警性的要求,管理审计要把握要点,切中管理活动的要害,立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立项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效率,还要考虑人员、时间和成本效益原则。要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者交流等手段确定管理风险点。第二审前准备。管理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的资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体制、产品、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财物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资料。第三审计实施。此阶段就是要认真做好调查取证,研究分析证据。这不仅限于财务资料,跟重要的是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客观公正地获得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可靠和足够的数据。并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鉴证得出审计结论。第四审计报告。管理审计的审计报告重点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管理问题和薄弱环节,揭示普遍存在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第五后续审计。只管过程,不顾后果的做法,将无法体现管理审计的过程控制性和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后续审计对管理审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后续审计看那些建议得到了落实,效果如何;那些没有落实,原因何在,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
2、管理审计的方法。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活动的分析评价,所以要用到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而不仅仅是核对、盘点、调节等传统方法。主要技术方法一是财务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报表分析,主要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揭示潜在的经营问题。二是经济分析方法,如量本利分析,经济批量分析。主要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三是现代管理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等主要是为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3、管理审计的特点。管理审计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特点很多,从内容、形式、程序方法、报告上都有其自身特性。较为突出的特点有: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宽泛性,所以管理审计的范围可以涉及经济管理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如计划、财务、物资、合同、内控制度等。二是审计方法的多样性。管理审计除使用常规财务审计方法外,更多的要用到包括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在内的非财务分析法,既要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更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三是审计结论的建设性。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被审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不应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审计效果问题。管理审计花费力气大,成果不好量化,直接成果不大,且短期内不易显现,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不计一时之荣辱。二是注重于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在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下,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具有较高的组织保证。
2、审计业务的独立性问题。组织上的独立是开展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管理审计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是相对独立。加之管理审计参与范围的广泛性,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一是从组织形式上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保证必要的独立性,二是人员管理上保证内审人员的客观性。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不定期的轮岗制度。
3、人员素质问题。由于当前内审人员大部分为财会人员,对财会知识有余,而企业管理知识不足,所以一方面内审人员要跟上时代潮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内审的内部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在有关企业部门调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装备等资源,这是当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得到了实践证实,美国无线通信公司airtouch通过此形式进行内审组织再造,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管理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基本社会基础,企业发展需要管理,管理的发展又需要审计的支持。企业内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开展管理审计定位要准确,基本概念要明确,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理清思路,稳步发展。
风险是指组织内部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入资金多、规模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易受自然条件及地质水文情况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现代建筑工程项目逐步大型化,国内一些管理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断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以使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效益。
本文论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业主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工程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技术等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处理等管理行为的一系列审核活动,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置,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对策及体制、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关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二者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提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及相关制度和程序,与风险管理本身有所区别。但从工作步骤、工作方法上看,二者有很多相似,其功能和最终目的都是减少组织风险损失,提高组织管理效益,因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第一,审计范围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审计工作涉及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第二,审计专业性要求更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扩展到所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还要求广泛运用统计分析、计算机等技术方法,因此,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第三,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有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支持。
2.我国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现状。近些年,一些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在现代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但就总体而言,项目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系统的风险管理行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另外,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还不完善,缺乏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里我们引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开发项目合作组提出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四个等级标准,即临时级、初始级、可重复级、管理级。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实践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还处在初始级或可重复级。
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受到管理者风险意识程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中还未全面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理论研究与初步实践阶段。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审计步骤
1.一般原则。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独立客观、职业审慎、保守秘密等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实务标准,充分考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复杂性、艰巨性,遵循适当程序,采用先进方法和手段,科学有序地按步骤开展审计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有利于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增加企业效益。
2.审计步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责任重、审计风险大。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工作,防范审计风险,一般要按以下步骤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第一,识别风险。制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定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施工生产风险管理、建筑市场风险管理、项目组织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第二,分析风险。对工程风险迹象进行深入了解、做好记录,并对风险进行分类。第三,评估风险。分析工程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确定风险程度及等级。第四,监控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跟踪检查或后评估。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
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第五,处置风险。
以上审计步骤,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具体工作的一般步骤,同时也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它与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应协调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以上审计步骤,扎实地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四、建筑工程项目的几类风险管理审计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在工程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应有重点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开展以上几类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之间并不是彼此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都是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1.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主要在工程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开展,审查、评价风险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和完善性。重点审查、评价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财务管理体制、考核评价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是否健全。
2.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一般同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在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同期开展,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性和尽责性。重点审查、评价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否具备胜任风险管理的能力,有无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审查评价全员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工程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岗位的设定和责任的明确性。
以上两项审计是从组织建设方面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审查和评价,目的是为组织决策层提供组织建设决策依据。虽然这两项审计相对于后面叙述的工程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要相对简单,更加侧重于对组织的定性评价,但完善、合理的组织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为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提供组织方面的支持,因此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审计工作要认真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有效。
3.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始终,审查、评价内容包括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直到项目施工、验收、后期服务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内的所有内容,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部审计机构应有重点地、有较强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比如,工程招投标阶段,重点审查、评价招投标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是否采取了规范化程序规避风险,规避风险程序是否有效运行;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程序是否有效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规避风险措施在工程管理中得到落实;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财务往来核算办法是否能够通过风险管理程序有效规避风险等。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和后面叙述的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涉及到内部审计机构与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配合,还需要合同管理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等其他管理子系统的协作,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
4.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重点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周密性,即风险应对计划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均作了应对的安排,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有否考虑风险的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可行性,即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是否采取了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对策。利用合同条款规避工程风险是工程中最经常、最广泛采用的风险管理办法,因此结合工程实际,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可以通过对工程各级阶段签订合同以及合同实施情况的审查,并结合其他审计程序来完成,已达到对风险管理对策周密性和可行性的审查、评价。
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更加侧重技术审计,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各种技术应用复杂、繁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一项风险规避技术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各具体业务部门聘请兼职审计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审计报告
工程风险管理审计报告是风险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审计情况介绍。包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等。第二,工程项目目前进展的实际状态以及未来状态。第三,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评价。第四,工程项目关键的管理问题。第五,最终结论及建议。
审计报告由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撰写,要求做到客观公正、重点突出、专业性强,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提交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层审核和应用。
六、工程风险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1.注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其他部门的信任。可以通过聘请兼职审计员,增强技术力量的同时,加强组织内部横向、纵向的联系,增强组织间信任。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与工程项目实施相关的工程信息,要求组织有较完备的信息系统作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支持。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边缘管理实践,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对复杂环境的洞察力和减少环境复杂性的能力。
工程项目组织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管理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包括生产、安全、财务、计划、物资、合同、人事、后勤服务等。这些内容是否都是管理审计的范围呢?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环境和后勤服务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那么,一项管理审计是不是要涉及到所有经济管理内容呢?当然不是,管理审计的内容要视该项审计的目的而定,与该项审计目的无关的管理内容则不必涉及。
2.管理审计是一种监督、检查、评价及深入剖析的活动。管理审计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管理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监督活动,它是一种深入地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没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解剖,不能称之为管理审计。由管理审计深入解剖的特性伸展开来,我们可以认定,不需要进行深入解剖的审计活动也不能称之为管理审计。虽然某些审计活动具有管理审计的一些特点,如某单位现金短缺1000元,经过初步审计了解,是由于出纳员粗心大意而导致了现金丢失(假设该单位现金内控制度非常健全,这只是一种偶然或意外)。这是一种简单的审计活动,不需要深入解剖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只能称之为审计调查。
3.从审计辅助手段上来说,管理审计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如果从审计方法和手段上对审计活动进行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更多地借助于财务账薄等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接触的多为财务人员,并只就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或会计报表的内容是否公允发表意见。而管理审计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借助财务资料的同时,也较多地借助于财务账薄以外的资料,有时完全可以摆脱财务账薄,审计人员接触较多的为财务以外的人员。管理审计表达的是一种改进管理方式的意见。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审计要向管理审计发展,便是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过渡和延伸。
4.相对于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是一种认知。经营管理一词概括了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可以把审计活动分为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相比较而言,经营审计是一种难度更高的审计活动。因为它研究的是企业的营销策略,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是无法得出审计结论的。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区别在于,管理审计更多的是研究挖潜增效的问题,而经营审计则是研究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
5.管理审计与其它审计活动的联系。管理审计与基本建设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有所不同,但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管理审计蕴含在这些审计项目之中。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便包括管理审计的内容,需要对离任人任期内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揭示离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及责任。又如内部控制审计,它是管理审计的一种,它的切入点是从管理制度和管理环节入手,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审计即管理控制审计,因为管理应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某些审计活动最终也可能演变为管理审计,如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它初始阶段更多的是从降低物资采购价格入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如审计人员发现发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这一现象集中到某一类或某几类物资时,便可针对这几类物资的采购实施管理审计。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审计,我们还需要掌握管理审计的方法。这才是我们研究管理审计的目的。管理审计的具体方法很多,包括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在这里,笔者不想谈管理审计的具体方法,而是要说清楚管理审计的总体方法。笔者认为,开展管理审计,审计人员首先应形成思考模型,其次才考虑具体方法问题。
(一)思考模型的建立
在开展管理审计前,只有对管理审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充分考虑审计效果、审计技术及审计风险等因素,才能搞好管理审计。所谓思考模型,是指审计人员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笔者的实践,管理审计的思考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树立管理审计是一种管理效率及控制审计的理念考虑将要开展的管理审计项目对本企业所产生的效果考虑将要开展的管理审计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考虑审计方法
(二)审计方法
1.“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果因分析法”则正好相反,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果分析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审计内容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审计所需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果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溯果撷因,方法简便,需要时间较短,不足之处是审计过程容易以点带面,内容不够全面。究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这要视具体的审计情况和审计目的而定。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线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便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分析法”。
2.“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如果一个窗帘由两幅组成,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我们从中间拉开,眼前便会迅速地明亮起来。这种拉窗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审计中,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例如,某项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已知该项工程成本过高。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购成本过高。依此判断,审计人员便可向“左”追寻材料采购过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过抽查票据的方式,具体验证材料采购成本是否真的过高。如果向“右”的结果验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向“左”的工作业已完成,此项管理审计便可初步结束。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迟滞审计工作进度。因此,运用该审计方法,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
3.“遵循性”审计法与“思维创新”审计法。“遵循性”审计法是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做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则相反,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举例来说,企业临时用工问题,按照国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维方式,企业临时用工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企本身已经存在冗员。按照“遵循性”审计法,就会否定企业临时用工的做法。但我们如果采用“思维创新”法,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由于临时用工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用国有企业闲置职工,而这种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偿临时工用工成本的话,用临时工也未尝不可。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因循守旧,死抱框框。否则,审计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
一、日本企业风险管理与管理审计的特点
(一)风险管理与本国国情结合
风险是指达到预定目标过程中,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最终结果背离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它具有不确定性,不仅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实质上会伤害到企业的持续健康的经营,影响了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风险管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经营,尽可能降低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优先次序的管理过程。企业处于市场活跃、法规解禁、科技进步的变动环境中,其面临经营风险增加,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识别、测量、分析、评价、控制、规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本身的附加价值,实现企业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平衡。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国际贸易及海外投资是日本企业的立足之本。不仅日本政府重视风险管理,出台了贸易保险制度等规范,日本企业对风险更加敏感,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将其确认为企业整体战略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是:将成本与风险进行权衡,以期通过最小的投入化解风险。这一原则直接影响了日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其风险管理的重心是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是动态的,不仅指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投入预期应比企业承担风险的付出要低,更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为目标,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
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比如人事决策,如果用对一个人,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用错一个人,则可能使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或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在日本企业,当职位出现空缺时,一般首先考虑在本企业内部选拔合格的人才而较少出现“空降兵”,这样的人才已经在企业内工作一定时间,企业对其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较深的了解,减少了招聘失误的风险。相比欧美企业多采用外部招聘,委托猎头公司或公司考核人才,日本企业不但降低了招聘风险还节省了大笔费用,使得规避风险的成本大大降低。
(二)风险管理与管理审计相结合
1.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管理审计又可称作效率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新发展,正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纠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局限于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经营和管理领域。这种侧重于对过去事项监督的审计主要对企业起到保护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内部审计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满足管理者的要求,从传统鉴证功能转向用于价值增值目的,从被动防守转向企业的主动发展,发展管理审计是必然趋势。
管理审计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需要。企业制度不断产生新的变化,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委托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考核。他们需要更强的手段来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效果,而管理审计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发展出的必然结果。随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控制难度增加,如何保证投资决策成功,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经营目标实现,经营方针和政策有效贯彻执行,避免由于生产、技术、销售等经营管理上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风险,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对企业管理水平、防范风险能力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从而协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企业价值。
2.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内在联系。日本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或投资过程中,对外面临企业外部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制度、竞争对手、技术变革等诸多变动因素带来的风险;对内,面临企业内部管理中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使用及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错位、不协调带来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估和报告,并对管理层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恰恰是管理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不同管理手段,它们之间通过内部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在风险管理的实施中运用管理审计,无论是管理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3.日本企业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的特点
(1)管理审计能够从全局角度管理风险。日本企业负责内部审计的人员基本不是刚出校门,对各项业务部门接触不多的人,而是在公司享有盛名的审计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素质很高,业务熟,能力强,工作态度负责认真,事前计划安排周密,一旦制定了计划,就彻底贯彻执行,保证按时准确的完成工作任务。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会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坦承错误并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隐瞒、掩饰产生信息传递缺失而造成的损失。这些专家在从事审计工作之前,通常在采购、设计、工程、生产、销售等部门轮流工作一段时间。这样的审计队伍无疑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具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审计人员是直接面对各部门和管理层,可以获得较充分可靠的风险信息,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角度出发,客观的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风险控制点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2)影响风险管理决策。管理审计的作用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影响。日本企业认为提供信息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管理审计的作用在于影响企业所有阶层、部门、员工为降低风险而共同努力。影响方面包括管理层和员工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经营理念、行为准则、一般制度,对风险的识别及偏好。这些影响将直接作用在企业经营决策。审计人员还可以咨询顾问的身份调控、指导、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审计具有权威性。日本企业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所有职能部门都应配合管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形成制度化,除了针对特殊事项的风险管理审计,定期进行审计工作,由审计工作直属负责人,通常是社长定期召开各管理部门参加会议会议,听取汇报,督促各部门贯彻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二、日本企业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应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没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现阶段应立足于我国企业现实,借鉴别国的先进管理方式,创新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如日本企业在执行管理层下达的决策、制度、规章时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是因为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一项传统经营管理习惯,保障雇佣,即在企业中树立其劳资信赖关系,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团队精神以及竞争力,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较好的实现了员工与企业步调的一致,而在中国企业中这种保障雇佣是比较少见的。
2.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视程度。首先,对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有新的认识,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外部经营环境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多个方面,它既是内部审计又作为外部审计范畴。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展开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但还主要局限于内部审计范围。其次,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既熟习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运行情况,又了解市场波动、行业特点、技术发展等等。再次,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制度化、规范化。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都是项长期的工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风险控制点展开专项审计。并对审计报告指出的修正部分,确认责任人,跟踪、落实情况,及时汇报。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21~28
[2]乔瑞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1 研究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风险管理就在美国崛起了,现今已成为一项公认的新颖的管理学科。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化,风险管理则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了,对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其地位也越发的举足轻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首要使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开始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的风险管理,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但操作性不强。目前,有关地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规定尚未出台,地方国资部门也未将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方面作为较少。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上处于前风险管理阶段、局部风险管理阶段,部分企业甚至处于无风险管理状态,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往往在危机发生后才被动地作出反应,致使近年来各地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事故时有发生,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为此,国资监管部门和国企管理层必须具备战略眼光,管理好国有企业及其所面临的风险,政府审计部门要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内容。
2 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
2.1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既可以从企业的总体来认识,也可以从一个单独的部门角度认识,它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2 风险管理审计内涵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的,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现代管理审计模式,与传统的企业审计活动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审计内容和思路发生转变。
政府审计由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审计内容和思路发生重大转变。账项基础审计是对具体交易事项进行审查测试,制度基础审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符合性测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对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测试。
②审计职能发生转变。
传统的审计职能主要是以后监督为主;风险管理审计职能是对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事前的评估和防范,强调确认风险并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③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更加科学、先进。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利用战略和目标分析的结论,确定关键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
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更加明确。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协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2.3 风险管理审计对国有企业的作用
2013年6月17日,总理在审计署调研时指出,审计要加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风险揭示和预警。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法规情况、监管政策、“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措施等,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有效性的评价,揭示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②风险应对。针对审计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相应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处理意见,以审计沟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决定等方式有效传递给企业管理层,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或者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或者发生的可能性。
③风险预防。通过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分析、评估等审计活动,指出潜在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应对措施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建立相关风险预防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切实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2.4 国有企业中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①政府监管层面。一是风险治理环境,关注国有企业运营监督体系及其运作情况、风险制度建设及执行。二是战略风险,如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开发园区开发运作情况;三是国有企业整体债务风险,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经营融资形成的债务风险,还关注企业为政府融资形成的债务风险;四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风险。
②国企个体层面。一是重大决策风险管理。“三重一大”制度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包括决策内容、决策范围、决策程序等。二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如资产采购、费用审批、工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三是资产风险管理。主要关注房地资产、车辆、经营性资产及其他重大资产的权属、质量、收益及处置等情况。四是财务风险管理,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
3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比较少,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①风险管理审计意识不强。国家审计署尚未把风险管理审计列为一种常规类型审计,对风险管理审计未作出明确规定和指导意见,地方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审计意识普遍缺乏,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
②风险管理审计的操作标准缺乏。目前我国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尚不完善,缺少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指导性准则、条例,国资监管部门及国有企业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指标评价体系,审计人员无章可循。
③风险管理审计人才匮乏。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各种业务活动流程,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并具备较好的风险管理审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当前,政府审计部门严重缺乏这类综合性的审计人才。
④风险管理审计成果难以体现。政府审计部门发挥审计成果的手段和能力有限,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自身没有强力的手段和措施。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有些涉及宏观体制机制,单个企业很难落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整改的协作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⑤风险管理审计的外部环境亟待优化。主要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基础薄弱、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联动监管不够等。
4 加强国企风险管理审计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部分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及其日益增加的管理风险不相适应。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逐步推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促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国资监管部门应转变国资监管理念,把风险管理上升为国资监管战略,统筹规划、系统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系统性、科学性,抓好重大事项、重要人员、重要领域的风险监控制度建设,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及风险管理评估标准体系。
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切实做到政企分开,防范由于政府行为而造成的企业管理风险。由国资监管部门牵头成立国企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推动行政区域范围内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和监督考核。各国有企业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监事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监督风险管理。
③转变审计理念、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制度。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内容。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要尽快出台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使其有效开展。
④提高审计人员技能,加大风险管理审计力度。通过与院校、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大力培养风险管理审计的人才,着力提高风险管理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技能。深化风险管理审计内容,编制系统、全面、具体细化的地区国有企业管理风险清单。在制定政府审计年度计划时,将风险管理列为重要考虑因素,避免高风险的审计不足和低风险的过度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实施时,对于常见风险管理问题列入必审内容,加大风险管理分析深度和层次。
⑤加大审计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成果应用。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要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狠抓审计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促进风险管理,确保风险管理审计取得实效。同时,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力度,推动风险管理审计问题的整改,不断推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⑥构建审计监督协作系统,加强审计监督互动配合。以审计部门为主导,构建风险管理审计协作体系,提升监督合力。首先,国资监管部门将社会审计提交的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评级结果分享给审计部门。其次,各国有企业专职监事、内部审计将年度工作报告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分享给政府审计部门。再次,作为国有企业专职经济监督部门,政府审计要加强对专职监事、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最后,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审计在开展审计时,同时对专职监事、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作为国资部门考核依据,提高监督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与目标构建[J].审计研究,2010(3).
[2]曹元坤,王光俊.国资委对权属企业风险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模型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1).
[3]贾晋平,张磊.大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现存的问题及创新型设计[J].经济师,2008(6).
一、开展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推动力
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实施了战略管理以及实施的效果。内部审计制度的模式、性质、运行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要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新经济环境、新机制和现代管理的需要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向战略管理审计转型和发展。
2、内部审计自身建设发展也需要向战略管理审计转型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背景下,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企业中内部审计要想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探索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将工作的重心和理念放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上来,以及评价与反馈战略业绩。内部审计中开展管理审计,既是内部审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必然趋势。
二、管理审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1、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大作用保障了战略管理审计的开展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基石之一,旨在改善企业经营和增加企业价值,是一项相对客观、独立的咨询和保证活动,主要是通过一套规范、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提高内部控制、企业管理以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监管和评价治理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因此我们得出了第一个条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大作用,保障了战略管理审计的开展。
2、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实现企业目标的优势是开展战略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
在帮助实现企业目标方面内部审计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较之外部审计,更能从企业的实际和全局出发,通过审查、评价企业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其次,内部审计评价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理论上来分析,企业虽然外聘审计师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审计却具有外聘审计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的提高在组织上保障了战略管理审计的开展
由于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治理层次,因此内部审计要评价、分析和监督企业的战略,就必须保证能在企业中处于较高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现在越来越多的直接向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一般是由董事会所属的独立董事组成,更有甚者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跨国公司设立了专门的人员领导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些人员一般是副总裁级的总审计师或首席审计官。另外,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提高使得在内部审计中战略管理审计的开展成为一种可能。
4、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是战略管理审计开展的技术支持
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是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而目前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念基础上兴起的重大创新就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其基本思路是“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舞弊与错误”,紧密联系企业战略风险与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实行这种审计方法,为在内部审计中战略管理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开展管理审计的对策
1、建立管理审计准则体系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审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当广泛征求各方面管理专家的意见在建立管理审计时,尤其是人本管理专家的意见,因为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笔者认为,应该将管理审计准则分为3部分:一是关于管理审计方面的通用准则;二是关于管理审计的具体准则,具体准则包含管理审计报告准则,管理审计作业准则;三是关于管理审计的评价准则,通过评价准则突出被审计单位各项资源有效利用比率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2、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以审计署和中国内审协会颁布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为依据,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审计行为,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3、提高内审队伍素质、加强专业培训
为了使广大内审人员能够尽快胜任管理审计工作,企业审计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此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水平,这包括定期进行管理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审师、管理咨询师等资格考试,拓宽内审人员知识面及审计思路。三是要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采取以审代训、短期轮训和研讨会等形式。
4、选准审计重点
本文认为管理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分配政策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经营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企业目标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企业业务范围的恰当性,外部环境因素等。
5、控制审计风险
一是从企业内控测评制度着手进行审计,以此来达到降低管理审计风险的目的。二是根据企业特点灵活运用审计方法,深入、透彻地审计委托者所关心的审计内容,促进企业节省开支增加收入。三是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如因特网、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事先拟订的计划,采取均匀分布方式来进行在审计周期内,这样便于较全面地发现问题,提出及时、有效的修改意见。
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着重于改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侧重于建设性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开展管理审计任重道远,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施工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略谈几点想法。
一、施工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偏差,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重揽轻管的弊端,事后核算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管理意识不到位,极大限制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准确定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视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一旦遇到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动,首先是被精简、整编的对象。
(二)审计氛围失调。目前,内审工作仍未走出财务审计的阴影,以查错究弊、事后监督为主,即使提些建议,也处于次要地位,且大多失去时效,欠缺实际指导意义。如此的审计方式,给人一种寻找罪犯的感觉,一方面,审计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错究弊,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消极配合,积极防御,搞得双方关系较僵。强烈的对立氛围实不利于管理审计的开展。
(三)审计手段落后,管理审计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日趋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经济理念形成强大冲击,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人性化信息平台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且广泛于各个领域,单就电算化而言,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前面。许多审计还停留在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的应用感到无所适从,更别说技术开发了。目前,机犯罪、高智商犯罪呈上升趋势,适宜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的审计技术,实不易发现层层设防的隐蔽问题。审计技术不解决,管理审计开展将很难收到实效。
(四)内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内审部门不太受重视,且往往费力不讨好,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在一些施工企业,审计部门成了闲置人员暂挂的地方,成了“养老院”。二是大多内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专业单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当部分内审人员根本不懂工程。如此的内审人员构成怎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开展,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效能?
二、开展管理审计的对策
管理审计在西方基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早已广泛开展和应用,深入到各项经营管理领域,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审计署令第4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已,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内部审计条例》也有望年内出台。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审计实践,、探讨、开展企业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支持,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管理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是有效开展管理审计的前提。企业领导是否高度重视内审部门、内审工作,将直接决定着管理审计效果。内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也必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高级管理层对内审的重视程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内审部门只有练好内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真正的积极作用,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二)迅速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审计理念。内审方向应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内审重点应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建设性管理审计为主;内审领域不应仅仅局限于财务、停留于财务数据表面,而应深入到的方方面面。事实已证明:工程项目亏损与投资决策失误、工程合同签订不严密、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用人决策不当与项目管理失控关系极大,这些都应纳入管理审计的范畴;内审功能要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注重、预测和评估,不能做事后诸葛亮;内审不仅要善于发现,更要强调如何解决问题,提出规范指导性意见,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审计体系。包括内审的准确定位,组织机构的建立,审计程序,不同审计类别的审计,审计应遵循文件,量化业绩评价指标等。
(四)采取参与式审计,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参与式审计在西方比较流行,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强调审计与被审计单位是对等的主体,将人情味融入其中,讲求交流沟通,注重与被审计对象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切从企业的大局出发,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潜在,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发挥经营管理中助手和参谋的作用。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必将改善审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消除对立情绪产生的负面审计效果,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效率性和建设性。
(五)增强内审人员整体素质,是开展管理审计成败的关键。一是迅速改变内审队伍现状,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组织结构。施工企业内审人员必须懂工程,必须了解掌握本单位经营管理状况,只有这样,审计措施才会得当,审计建议才会有的放矢,审计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二是通过培训、实践加快提升内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使其掌握与管理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手段、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切实实现审计电算化。三是借鉴注册师制度经验,企业内部可以采取和考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内部审计师认证,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师职业化进程。
管理审计是内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治理的需要,内审工作应积极探索管理审计思路,切实开展管理审计,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更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