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

篇1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篇2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19-02

阳谷是山东省西部的农业和水利大县。总面积106 km2,耕地面积67111 hm2,18个乡、镇(办事处),850个村,81万人口。属黄河下游北岸冲积形成的平原区域。境内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经县域3 km,2处引黄灌溉工程和徒骇河、小运河、赵王河、金线河等27条县水务局确权划界的河渠纵横交织成网。总蓄水量2.53亿 m3。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和山东省粮食生产“十连增”先进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2010-2012年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现将工程设计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1 项目区综合概况

经县委政府申报、省政府批复,2010-2012年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区为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高庙王乡四个区域近20万亩耕地。主要现状水利工程多是60年代前后建设的,现有小型水源工程182处,泵站提水灌溉工程4处,机井125眼。工程运行40多年来,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渠道衬砌率低、质量差、渗漏严重。建筑物超役运行已老化、退化失修。尤其是土质渠系损失水量较为严重。现状干级渠道衬砌率仅为15%;年均输水损失近1亿 m3。支级渠系几乎全为土渠,衬砌率仅为2%;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8。灌溉模式仍是传统的畦田大水漫灌、跑、冒、渗、漏及群众乱扒乱堵,乱放水的现象普遍严重。早灌一次每亩需用水80余m3。项目区内干渠、支渠、农田斗沟等输排水渠沟长期管理粗放,渠道淤积,堵塞严重。农田输、排水渠沟布局极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灌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

2 现代化小农水工程设计的规划布局

项目区建设规划设计布局起点高,突出实效性。根据水资源现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优化工程设计,优选灌溉模式,全部采用管道输水方式。以管代渠、节水节地。水源依据是“靠河建站,不靠河打井”的原则,精心布局、细化设计。达到工程设计“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还能用”的目标要求。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25万亩;铺设UPVC管道700 km,新挖疏浚河道172 km,新修建生产路83 km,新建、改建桥涵闸等建筑物302座,新打和配套改造机井943眼,新建泵站泵房36座,配套水泵、架设变压器、安装变频供水设备36台套。新建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4处。设计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管网工程系统。

36座泵站采用变频自动化控制,高效节能,943眼机井采用一泵多卡管道灌溉模式,节水省电、方便操作及管护。

3 工程设计模式

泵站工程模式:“一泵、一网、一卡两表多栓、一带、一畦田”。

机井工程模式:“一井、一网、一卡、一表、一栓、一畦田”。

一泵指泵站,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左右。选用单级双吸中开离心泵,扬程24 m,功率22~185 kW,流量每小时500~1866 m3。泵站配置拦污栅网、闸阀、压力表、真空泵、变频柜、高低压配电设施等。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体现了新技术应用和高标准设计应用。泵室为钢筋砼结构,泵房为砖混结构,钢木套装门、塑钢窗、花园式院落。

“一井”指配套机电井。为混凝土砂管井。井深60~70 m,单井出水量40~60 m3,设出水口(给水栓)10~20个,单井控制灌溉面积80亩左右。

“一网”指输配水管网系统,从泵站、机井到田间出水口均用管网输水。“以管网代沟渠”、灌排水分设,实现田间自来水无死角无盲区。因管网系统较大,设计管道直径从Φ110~Φ500 mm均用UPVC管件。系统设进气、排气阀、泄水阀、闸阀等配套设施。泵站出水口设计安置磁流量计和插入式数字流量计两种计水量器具,给水栓配备移动水表和小白龙输水软管。

“一卡”指智能控制卡。用于泵站、机井启动,控制一座泵站、一眼机井灌溉。一泵一井多卡,依卡缴费,刷卡取水,实现计量用水缴费,促进了群众节水意识。

“两表”或“一表”,是系统中的固定水表和移动水表。固定水表安装于泵站灌区干管首端,由水管员管理。作为泵站计量用水收费依据。移动水表是将固定水表计量分配到用水户的延伸和依据。水表起止码由水管员记录,用水户确认。机井灌区仅在井池出水口设固定水表。

“多栓”或“一栓”,指泵站或机井系统的给水栓。泵站系统设多栓,机井设一栓用水灌溉。大田灌溉给水栓设计采用是先进的自动排气系统,解决了原来给水栓排气困难的问题。由一体式改为分体式安装,有自动关闭功能,节水高效。由地上变为地下深埋,便于机耕,用水泥浇筑,有防盗、防晒、防老化、不易损坏的优点。

一带是田间出水口以下连接小白龙输水带。给水栓通过输水带用快速接头连接向畦田内灌溉,使用方便。

畦田是田间畦块。传统长畦200~300 m,宽8~10 m,灌溉时间长,浪费水电。设计田间支管间距100 m左右,出水口间距50 m左右,畦田大变小,加大了田间节水效果。

泵站灌区和机井灌区核定水价为0.21元/m3和0.22元/m3,亩次灌溉成本10元左右,比传统灌溉模式节省50%.

4 工程设计综合效益分析

4.1 创新了灌溉模式,优化了水资源配置

项目区实现了高效节水管网化管道灌溉模式,通过现代化先进的管网工程进行农田输水灌溉。以生产路为框架,在田间铺设了纵横交织的封闭式压力管网。乡镇灌溉用水协会根据各村灌溉面积,农作物种植季节、生长情况、土壤墒情、旱情选择配水,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节水灌溉的目标。

4.2 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了水利支撑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高效节水省电灌溉工程系统,全面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和充足的水源条件,使粮食及其它特色产业规模快速发展,项目区出现了一大批种粮大户,特色优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形成了特色产业经济强镇、强村、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4.3 实现了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基础建设

小农水工程的设计,实现了耕地灌区节水化,工程运行科学化、长效化、灌区路网化、工程管网化。同时实现了灌溉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近20万亩。用水成本由以前每亩次30元左右降至10元左右,节水节电,达到设计要求。

4.4 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

阳谷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工程设计建设从2010年11月22日开工,至2013年3月31日完工,达到了现代化建设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极大的、全面的得到了改善。实际效益超过了当初设计效益。据统计,项目区新增年蓄水、引水、提水能力485 m3,新建高效节水省电工程5处,改善、新增灌溉面积15.25万亩,年增产粮食平均202.47万 kg。年均增经济效益产值548.49万元,年节水1059万 m3,省工2664万个,节地1448亩,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500元。经省市考评验收获优秀工程。

工程建设后,县水务局又帮助项目区乡镇协会建立了工程轮灌、维修、管护、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水费收缴管理等相应配套的规范制度。并分期分批对基层用水协会成员、农村水管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建立了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从而使群众受益、政府满意。项目区工程运行完好率和水费征收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惠民工程”“民心工程”。2013年9月,阳谷县以优秀的水利工程质量和数量,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五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获全省18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县名列第一的好成绩。

2013年春节期间,项目区受益村群众敲锣打鼓为乡镇政府和水务局送去了锦旗,上书到“水利工程为农民,党的恩情比海深”,“高效节水花钱少,多党的好领导”,“水利润泽万物,工程惠泽百姓”。

阳谷县小农水工程设计和建设者们,为农业大县向农业经济强县的跨越发展,攻艰克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斌.水利工程自动监控软件系统的用户体验设计[J].中国水利,2014(1):53-54.

篇3

早在几年前,同志就说过“要大力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那作为农村的基础设施方面,农田的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品。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可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不够科学,导致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但没有起到方便灌溉的作用,反而导致很多的安全事故,比如说水利工程倒塌,还出现很多水灾等问题。因此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设计问题

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上,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样会导致整个工程的最后质量和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认为方案基本可行就认为没问题,忽略了工程的详细技术问题,也忽视了经济费用的问题。另外在招标设计阶段,没有对工程进行再进一步的优化,这样会让工程隐藏很多隐患。在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受到一些业主或者其他人的影响,设计者才认真核查设计方案,这样会直接引起在施工的时候,设计图纸还会出现修改的问题。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施工问题

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比较大的盲目性,这样导致实际的施工建设与设计方案有一定出入。另外由于施工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导致一些技术上面的问题,比如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或者在维修方面,未经过专家的现场认证和巡查,自行进行维修,可是这种维修工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相关的维修人员只是从形式上解决问题,有点亡羊补牢的做法。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一直以来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导致枯水季节的时候,农作物缺水灌溉,丰水期的时候又出现水泛成害,破坏了农村的环境,也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2.3工程的管理问题

作为工程负责人,要做好工程的管理。首先坚决避免工程管理粗放,忽视维护管理。同时要做好资金的管理,避免因为管理不足,导致经费不够。另外还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好设计组工作人员,避免设计组工作人员在方案设计的时候比较草率,最后导致方案不实用。另外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监督他们的日常工作,避免一些施工人员因为态度的问题,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问题。

3如何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

3.1渠道与渠系建筑物

一个灌区内灌溉或排水渠道,可以分为干、支、斗、农四级构成渠道系统,简称渠系。新时期,中国渠系建筑物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定型化、装配化、机械化,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另外在设计渠道和渠系建筑的时候,要加强对节水和节能建筑的研究,同时要留意和引进新材料。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改进和更新渠系建筑物。

合理利用相关的建筑物。采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实现渠系建筑物的监测,实现施工管理自动化。在选择渠系建筑物的时候,要全面考虑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工程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和地质结构,还要从安全系数和经济系数上面对工程进行考核,综合考核渠系建筑物。另外要在进行开挖水道,做好输送水流,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灌溉,同时方便排水和通航,最后在发电方面也有一定的好处。

在设计渠系建筑物的时候,水闸的设计和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闸位置的选择,一般选在河道或者渠道岸边,这样可以很好地去挡水和泄洪。同时做好闸槛的设计,高度和宽度方面要合理,不然影响排水的效果。设计好闸门的高度和宽度,这样才能方便开启和关闭,有利于调节水量,可以泄洪、冲沙等。

做好倒虹吸的设计。倒虹吸是一种输水管形式,它是在渠道与道路、河流发生交叉或在渠道穿越山谷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立交水工建筑物。让水流在道路下面的封闭管道利用高差流过。这样流水和交通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跌水与陡坡。跌水和陡坡,是供水、排水、退水、排洪、排污等水工程组成部分。设计单位要做好跌水与陡坡的体型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水势进行设计。、同时要做好该河流的水力计算,保证设计的跌水与陡坡能够承受水压和水势。

3.2节水灌溉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加强技术指导。促进各地搞好工程的规划布局,选择好工程形式,严格按技术标准,分步实施。既要积极,又要量力。各地应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在集雨工程中建设和管理经验,以指导雨水集蓄利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首部枢纽的设计要有利于节水灌溉,要做好首部枢纽每个部分的长度和宽度计算,保证水流量的合理通过。

至于喷灌的部分,要有利于进行土地的灌溉。一般情况下,喷灌就是是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让水通过喷嘴射至空中,最后是以雨滴的形式下降到农田的方法。在设计喷灌的时候,要首先要选择喷头,设计单位除了要思考其自身的性能,包括喷头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等,还应该考虑土地的允许喷灌程度。喷灌系统中喷头的布置包括喷头的组合形式、喷头沿支管上的间距及支管间距等。喷头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灌水质量。

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注意事项

工程设计要以方便灌溉为出发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案,都要围绕着“方便灌溉”的出发点。设计单位切勿为了追求外观的好看,而忽略了水利工程的最本质的目的。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要符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特点。另外小型农田设计,还要保证安全。整个工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新时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的来说要符合科学发展道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从水利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另外一方面就要考虑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志军,韩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风.2010(09)

[2]程玉彬,王庆芳,胡传志,谷芳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3)

篇4

1·1概况

马楼村现有村民320户,1200人,其中三峡移民6户,28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6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200余户。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2.《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4.《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

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8.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2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3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按邹城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2006-2008年。

2、规划范围

见《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08)》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28公顷。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院、人口文化大院);村中心大街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马楼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对村南路以南的两户住宅,于2008年前清理掉。

4、新建: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

5、村内大坑填平后规划新住宅。

6、宅基标准:16M(东西)×15M(南北)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中心大街:宽20M

大街巷:宽10M

小街巷:宽5M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中心南北大街(康庄路)宽20米,采用水泥路面,向南延伸使其与济枣公路至白马河港的柏油路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其余道路共15条,其中长340米,宽5米的12条;长340米,宽10米3条。村西第二条宽10米的路(同德巷)向南延长至三支渠。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4条,宽均为10米,其中长500米和长730米各两条。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村南路向西接通白马河堤。2006年,硬化村内西侧长350米、宽5米南北走向大街和村中各长600米、宽5米的东西走向两条大街,并装架上路灯。此后,自西向东,每年硬化两条。

3.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宽10米及10米以上街巷两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宽5米的小街巷中间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后再修筑路面,入户端加箅筛,防止堵塞。投资12万元,环村挖排水渠1000余米,倒梯形,下底宽1米,上底宽2米,高1.3米。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临近白马河,潜层地下水水质不适宜饮用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2万元上一台水质净化设备,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公共厕所,在开发区、村部大院、村庄的东中西部各设置一处公共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中心大街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3、村内四条东西大街,设计两侧栽植石榴或桃树。

4、街心村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5、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3.7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拆除现小学校,另选址重新规范建设村级标准化小学校及幼儿园。

2、新建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将现使用的村“两委”办公院落让出,租赁或拍卖给村民搞三产开发。拆除村小学后一排旧瓦房,投资30-40万元新建两层办公楼的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大门西开,建仿古式院门,与现有的村务公开栏格调一致。

3、村民绿地广场。将现中心大街东侧水坑填平,建成村中街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争取与镇卫生院合作,成立北宿卫生院马楼分院。

5、文化宣传设施。加封村务公开栏铝合金透明窗;在中心大街北、中、南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10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4.1投资6万元,预计动用土方1200车,对村南的大坑进行填埋,估计可新增土地15亩。

4.2自高岭土厂路至西落村大棚区,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成片发展温室大棚蔬菜。

4.3在岚济公路马楼段绿色通道内发展80亩的林下百合特色种植。

4.4在岚济公路北新建加油站东侧,兴建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

4.5以三处苗圃为依托,综合开发建设村南生态旅游农业小区。

4.6加大岚济、济枣公路沿线路带经济小区、白马河港区的综合开发,鼓励和支持村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力争在2006年建成正在论证、占地8亩、投资500万元左右的塑料厂一处。

4.7对白马河以东,岚济路南,村庄以西的土地进行开发。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补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小巧精致的《村规民约》镜匾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以落实《北宿镇村级工作操作规程》为载体,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远程教育课堂、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马楼村的新农村建设。

篇5

1区域概况

按水土保持区划分为白龙江石山森林区和岭南高山深谷小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丰迭乡的水泉村属阴山沟流域,地处省道212线旁边,交通发达,但由于群众毁林开荒,铲草皮,过度放牧等生产生活所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江盘乡的河南村属青石湾流域,地处舟曲县城东南1km处的白龙江南部,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公路及城市建设等因素,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预防、治理、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止体系,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它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按照水土保持规划原则,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逐年增加,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进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道路等,才能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逐步优美。生活环境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农民就会倍加爱护自己的家乡,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念,进而达到管理民主。

3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确定,为水土保持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赋予了小流域治理更加丰富的内涵,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改善了生活条件,从而使农村环境得到整治,有力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水土保持可以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2)水土保持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从而改善人居环境。(3)水土保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4)新农村建设为小流域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

4具体途径分析

针对舟曲县试点的两个村不同的地理条件、经济现状、环境现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采取了“发展经济型”和“改善环境型”两种不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模式[1].4.1发展经济型青石湾小流域总面积9.6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09km2。该流域的治理工作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下,防治工作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工程质量上坚持“两高一优”,精心组织,严格实施。5年时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4km2,治理程度达到73%,其中兴修基本农田3615亩,栽植各类经济林果110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200亩,种植优质牧草678亩,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谷坊29座,蓄水池13个,水渠3.6km,配套田间道路1.0km。该流域内的河南村人口多(354户,1745人),耕地面积少(总耕地面积1260亩,人均0.72亩,其中基本农田410亩,人均0.23亩),人均纯收入2241元。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我们在青石湾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尖格涝和白草楞干示范园区工程。经统计:尖格涝综合治理点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坡改梯田83亩,经济果木林38.1亩,田间道路1.04km,蓄水池3个,雨水集流工程2处,二级电提灌1座,水渠0.8km,田间道路1.04km,防洪堤0.112km,谷坊2座,拦沙坝1座。引进名优特经果林品种23个,其中桃8个,杏5个,李2个,葡萄3个,枣3个;生态林品种3个(新疆天演速生杨、欧美杂交107杨、金丝柳)。白草棱杆综合治理点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坡改梯田132.2亩,配套蓄水池3个,水渠0.4km,修通了从尖格涝示范园区通往白草楞杆坡治理区的长近1km的农用车道路,随后在全部新修的梯田内栽植了杏树及桃树,发展成经济林果园。4.2改善环境型阴山沟小流域流域总面积10.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57km2。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我们严格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满足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和着力点,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处为目的,以“分类防治,突出重点;强化治水,系统推进;加强生物防护,促进和谐治理;严格封禁保护,加强生态辅助;注重示范引导,开展效益监测”为原则,按照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分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以生产用地的治理为重点,3年时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6km2,其中:修建坡改梯11.2hm2,营造水保林26.2hm2,经果林40.1hm2,植物护埂7.84hm2,封禁治理644hm2,保土耕作61.83hm2,作业便道1.5km,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中:溪沟整治0.55km,谷坊28座,蓄水池14口,沉沙池14口,引排水渠2.45km。流域内的丰迭乡水泉村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差,仅泥石流沟(支沟)就有7条,水土流失以面蚀和沟道侵蚀为主。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度,拦蓄坡面径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阴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有重点的采取了多方位、多功能、多目标、多效益的水泉新村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共栽植水保林460亩,造林区配套蓄水池14口,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谷坊9座,沟头防护2处,泥石流排导堤110m。

5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成效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舟曲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和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调查后推算,水泉村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3.06km2,植被覆盖度达到31.7%。各类水土保持工程年拦蓄地表径流47.7万m3,年拦泥(沙)1.05万t。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力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轻减缓了泥石流灾害对村庄的威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保障。村里人均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达到0.35亩,人均纯收入达到3249.5元。示范园区工程建设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区域内群众经济林果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改善了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有力地推动了舟曲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铁.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两个可持续努力推进“十一五”时期“长治”工程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3(3):4~6.

[2]鄂竟平.扎实做好“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中国水土保持,2006(6):1~4.

[3]刘震.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水利,2005(12):17~20.

[4]刘正斌.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载体[J].中国水土保持,2007(1):19~21.

[5]欧阳梦群.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刍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3(3):33~34.

篇6

2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标准

我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遵循《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和《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

2.1《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1)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mm雨后1d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m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m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2)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13.33•hm2以上,其他平原地区6.66•hm2以上,丘陵山区3.33•hm2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cm,沙土区壤有机质含量20g/kg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g/kg以上、旱作区16g/kg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3)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0.5m,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路净宽不少于2m,高出田面0.2~0.4m。(4)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路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5)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6)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田块年产1.5万kg/hm2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纯收入3万元/hm2以上。

2.2《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1)防洪除涝。防洪设计标准达到国家规范,圩区确保解放以来最大洪水不出险。除涝10~20年一遇设计暴雨,农田雨后1d排出,镇区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设计控制水位。(2)灌溉节水。淮北、沿海、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大于80%,其他地区大于90%;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0%以上;大、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0.6、0.7以上。(3)农田降渍。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在雨后2~3d内降至田面0.80m以下,盐碱土地区1.2m以下。(4)工程配套。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中沟级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小沟级90%以上。(5)水生态环境。农村河道建立轮浚和管护机制,水面率保持不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以上。(6)饮水安全。城乡饮水水质分别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8%、供水保证率95%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整治达标。(7)科技推广。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建筑物,以及生态河道、节水灌溉、农村水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先进适用技术。(8)运行管理。工程产权明晰,责任主体明确,长效管理措施及运行经费落实;乡镇水利站职责明确,人员经费落实,管理能力和水平适应农村水利发展需要。

3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3.1围绕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对接,资源整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全面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步伐,达到“沟渠标准化、设施装备化、灌溉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一是合理配置各种水源,做到蓄、引、提、调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二是合理布局各级引排水渠道,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三是合理布置灌排渠系建筑物,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实现格田成方,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3.2围绕生态文明工程,加快农村河网水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江苏现有农村沟河102.4万条(处),其中,县级河道2103条,乡级河道19124条,村庄河塘21.45万条(处),农村生产河道78.8万条。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79km2,其中,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4018km2,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2261km2。一是应加快推进河网水系工程。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能力、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实现农村河道“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二是应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进行坡耕地和沟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平原沙土区以镇村河道或行政村形成的小区域为单元,采取沟、河、渠堤坡植被和工程护坡以及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努力实现“山川秀美”。

3.3围绕幸福民生工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体系到2012年底,江苏将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77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但由于早期建成的农村小水厂供水设施老化、制水工艺落后以及饮用水安全标准提高等原因导致全省农村还有1400余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应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力争实现同网同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民居住分散偏远的地区,建设集中联网供水工程,尽可能提高供水保证率。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消除城乡居民在饮用水上的差别。

3.4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体系建设以进一步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为核心,以明确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为抓手,以创新工程管护模式为重点,加快建立适应省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化管理、群众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建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一是按照“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政策落实、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要求,从理顺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保障、阵地队伍建设、深化事业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乡镇水利(务)站达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自愿组织,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受益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的作用;三是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农村水利工程委托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4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程建一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以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和解决“灌区最后一公里”为重点,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实行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二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依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体可研》以及《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中心,全面完成24个大型灌区、99个重点中型灌区改造任务。通过完善配套,改造灌区骨干工程,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以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抓手,依据《2013-2015年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规划》,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整治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拆坝建桥、方便群众,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要求,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和管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四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开展调查评估,全面核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再解决14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五是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桥梁建设项目。依据全省农桥建设项目库,严格按照《江苏省省级农桥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农村小型桥梁进行更新改造,每年更新改造农村小型桥梁6000座以上。六是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综合治理。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km2。七是山丘区水源保障工程项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水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水库、塘坝、水井、提水泵站等工程布局,解决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的水资源保障问题。依据《江苏省重点塘坝建设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省1201座重点塘坝进行加固改造。八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依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围绕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实现。九是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依据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连片推进、规模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10个,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发挥规模效益。十是国土、开发、发改等其他部门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县域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治理,发挥规模效应。

5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分区治理模式

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分各种不同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对丘陵山区。应建塘筑库,库塘相连,建立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工程系统,提高水源保证率。一般稻麦轮作区,亩均蓄水量应达200m3,补水流量0.009m3/(s•hm2)。结合水源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亩均蓄水量300m3时,可基本满足山丘区水稻种植要求;亩均蓄水量160~200m3时,可基本满足水旱比3∶7的种植要求。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对平原地区。应实行洪、涝、旱、渍、碱、淤兼治,田、林、路、渠、沟统筹考虑,完善河网水系,加强灌排渠系和条田化建设,合理布置大、中、小沟和田间灌排系统,加强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建设,提高灌排标准。平原河网地区的小型机电灌区,特别是高沙土区,应大力推广管道灌溉;砂土区的大中型灌区,积极推广生态型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措施;高附加值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区可推广喷滴灌工程。对圩区。应按照内外分开、灌排分开、高低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适宜含水量的“四分开、三控制”原则,以圩堤达标、泵站更新改造、圩口闸建设为重点,疏浚圩内水系,实现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6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加强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和目标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水利、参与农村水利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切实用好公共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受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政策;三是用好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确保基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部分足额征收、管严用好,充分发挥效益;四是深化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范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不断扩大农村水利的投资渠道。

(3)加强建设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推行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考评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在资金管理上,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审计监督制、纪检监察制,确保“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质量安全”;在建设管理上,全面推行“四制”,以及项目公示制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在工程管理上,坚持分类定性、分级管理,创新管护模式,建立政府补助、受益群众参与、资源合理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水利管护机制。

(4)坚持典型引路。苏锡常地区及苏中有条件地区: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对接,以县为单位,打造上规模、集中连片、效益突出、群众欢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区。其余地区:整乡整村推进,每个县每年建成2个以上规模化的典型示范片,并逐年扩大规模。同时,认真抓好农村河网水系工程、灌区改造工程、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示范典型建设。

篇7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切实增强做好林业和农业重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我们坚持以创建文明生态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狠抓了文明生态村创建、造林绿化、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畜牧强县建设,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合力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具体讲:

(一)建设“绿色魏县”取得扎实进展。一是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活立木蓄积万立方米,果品产量达亿公斤,林业产业总产值达亿元,林业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二是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近千万元,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匹配造林和世行项目造林工程,建成了万亩用材林。以“两路两河两渠”(定魏路、邯大路、漳河、卫河、东风渠、魏大馆排水渠)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初见成效,主要道路绿化基本完成。三是林果产业初具规模。全县无公害精品鸭梨种植面积已达万亩,桃、杏、葡萄为主的热杂果面积已达万亩。在果品深加工上,新建了邯郸永丰果蔬汁公司,浓缩果汁年加工能力由原来的吨发展到万吨。在木材加工上,已形成多个加工专业村,加工专业户达到家,年加工能力达到万立方米,拉长了林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全县农民增收。四是全民绿化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大批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民义务植树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重点绿地工程树木管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五是今春植树造林成绩喜人。完成造林万亩,四旁植树万株,绿化道路公里、河渠公里,农田林网万亩,林业育苗万亩,共计植树余万株,对减缓洪涝灾害、改善人居环境、调节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牧强市的决定》,发挥了我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本着“稳步发展猪、禽生产,大力发展草食性家畜生产,适时发展特养”的原则,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发展专业园区和养殖龙头企业,加强畜牧养殖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提升。扎实推进畜禽良繁体系、饲料安全生产和监管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促进了我县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猪、羊、牛、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头、万只、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亿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文明生态村创建取得了初步成果。按照省、市安排部署,今年月份,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上下,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对首批个试点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多方筹资多万元,已完成个村公里的街路硬化,建成沼气池个,村容村貌明显改变,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村和示范户。个试点村“两室”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普遍建立了文体活动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农民夜校和文明新风栏“四室一校一栏”,丰富了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扎实开展“三进村、四入户、五评选”活动,吸引了万余人参加孝贤媳妇评选,多户参与绿色庭院评选,多户参与学习家庭评选,多人参与社会贤达评选,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政策驱动、服务促动,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生态家园的积极性,加快了沼气池建设步伐。到目前,共投入资金多万元,新建沼气池个,精品村已达到个,示范户多户,新增猪存栏万头,有力促进了全县养殖业大发展。

综观今年以来这四项工作,虽然目前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与市委、市政府要求来比,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来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极个别项目上的问题和差距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比如沼气池建设、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等,极个别乡镇、极个别村行动不大,效果不明显,到年底迎接省、市考核验收差距还很大。这四项工作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在林业生产上,林木管护体制还不健全,个别地方毁坏林木、乱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群众的绿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在畜牧强县建设中,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够大,辐射带动能力还需加强,标准化生产还需加快,科技含量还比较低。畜禽良繁体系、饲料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是文明生态村创建上,进展不平衡,创建标准低,工作方法少、思路窄。四是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上,虽然大部分乡镇完成了年度任务,但整体建设标准不高,达到“一建四改”(建池、改圈、改厕、改厨、改院)的比例还比较低,广大建池户对沼气利用仅停留在照明做饭的初级阶段,综合利用不足。大家知道,这四项工作,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像文明生态村创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不单单是县委、县政府年初承诺的民心工程,而且市里还要单独考核验收,还要全市排队。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认识到能不能圆满地完成这四项工作,事关全县大局、事关魏县形象。在这四项工作上,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努力,完不成、或完不好任务,拉了全县后腿,给魏县抹了黑,对此,我们是要负责任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抓好这四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这四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四项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确保年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扭住重点,强力攻坚,迅速掀起林业和农业重点工作新

做好今年秋冬季的林业和农业重点工作,迅速掀起新,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强力攻坚。具体讲:

(一)关于林业建设工作。加快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党的十六大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我国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林业建设上的具体体现。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林业兴市战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林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加快林业发展的安排部署,今天会上,县委、县政府也制定并下发了专件,明确我县发展林业的思路和目标。因此,我们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以战役推进的思路发展林业。具体工作中,要“确立一个基本思路、实施四大工程、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一个基本思路:即我县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精神的基础上,我县林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两大主题,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和无公害精品鸭梨工程为依托,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产业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和用材林,稳定现有精品鸭梨栽培面积,适量发展名特优新品种,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林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按照这一基本思路,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到××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万亩,其中名优果树面积达到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林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到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万亩,其中名优果树面积达到万亩,路河渠基本实现绿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林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到年,全县所有宜林地全部实现绿化,林地面积达到万亩,其中名优果树面积达到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渠林带化、农林复合化、果品优新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大工程:一是抓好五纵五横绿色屏障建设。以定魏线、蔡回线、拐礼线(南北拐—大严屯)、大牙线、东风渠为五纵,以邯大线、漳河两大堤、魏大馆排水渠、牙回线为五横,根据这一骨架,按照绿色通道的标准进行绿化,建成纵横魏县的绿色屏障。二是抓好生态园林城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依托魏城镇、东代固乡、棘针寨乡现有梨树资源,体现梨乡特色,构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城在园中的生态园林县城。三是抓好三大林木基地建设。以沙口集乡、野胡拐乡、边马乡为重点,建设农田林网样板乡,通过搞好乡村道路、田间路、河渠两旁绿化,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到年全县林网控制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实现林茂粮丰、林丰粮增、农林复合化的绿化新格局;以车往镇、双井镇、双庙乡、野胡拐乡、大磨乡、大辛庄乡为重点,建设工业用材林基地,到年全县工业用材林面积达到万亩以上;以东代固乡、沙口集乡、仕望集乡为重点,建设名优小杂果经济林基地,到年,全县名优小杂果面积达到万亩。四是加快推进林果产业化。大力实施精品启动、名品推动、龙头带动“三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精品鸭梨,搞好鸭梨的出口创汇,加快果品新品种推广,使新品种数量达到个以上,面积达到万亩左右,加大对邯郸永丰果蔬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推进果品产业深加工,带动我县高酸苹果种植,到年全县高酸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七项重点工作:围绕建设“绿色魏县”,加快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七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两路”绿色通道补植。对邯大公路、定魏公路两侧米林带进行补植,完善提高,实现高标准无空档绿化。二是抓好村屯绿化。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抓好村庄绿化,达到村庄园林化、路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三是抓好城区和环县城绿化。在环县城路外侧的空地内栽植不少于米宽的林带,县城向外辐射的道路按绿色通道标准全部绿化。县城建成区内,机关要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城区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庭院绿化,创建花园式单位。这里强调县城各街道的树木要实行门前责任制,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和平方米,花园式单位和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补植和匹配项目建设。去年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块,成活保存率达不到以上的,要在今冬全部完成补植。今冬要充分利用县内所有坑塘地、沙荒地、废弃地,完成万亩退耕还林匹配造林项目。五是抓好“两河”及渠道绿化。漳河两大堤和卫河北大堤要重点搞好绿化补植及更新后的栽植,全部实现无空档绿化;今冬再拍卖绿化渠道公里以上,对民有渠干支渠道及魏大馆排水渠全部进行绿化。六是加快推进林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造林新机制,坚持以民为本、群众要利、政府要绿的基本原则,积极鼓励大户承包造林,提倡拍卖、租赁坑塘、废弃地及河渠等形式进行绿化,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的植树积极性。七是抓好林木管护工作。继续实行树主和专业护林员共同管护林木的方法,明确管护责任,严格兑现奖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树木管护力度,本着“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坚持一手抓栽植,一手抓管护,做到一栽就管,一管到底,认真落实管护措施。各乡镇、村都要成立护林巡逻队,负责本辖区的树木管护,发现、查处本辖区内的毁林案件,并及时上报县林木管护纠察大队。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宣传力度,把林木管护纳入农村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订乡规民约,使林木管护工作深入民心,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明确思路,狠抓四大工程实施和七项重点工作推进,促进全县林业工作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魏县”。

(二)关于加快建设畜牧强县工作。加快建设畜牧强县,是县委、县政府贯彻市委、市政府精神,结合全县实际,今年年初安排部署的一项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全局性重点工作。围绕推进畜牧业布局区域化、养殖园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投入多元化、项目工业化和“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目标的跨越。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一是以强龙头、壮基地、建协会为突破,提高畜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在培育壮大绿洲兔业有限公司、亚发良种猪有限公司、宏伟养殖有限公司、天仙肉联厂等养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按照“扶持壮大一批、嫁接整合一批、开放引进一批、加快发展一批”的思路,围绕特色养殖培育一批名牌效应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培育优良畜牧业生产基地,在漳南、漳北建成—个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大型生产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分户喂养的“四统一分”发展模式,加快养殖小区和园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逐步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畜牧养殖新格局,拉动全县畜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组织、群众自愿、基地带动,加快建立养猪、养鸡、养羊、养兔四大专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养牛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户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存体,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二是以高标准、严规范、提质量为重点,推进畜牧标准化生产。县畜牧局要加快建立县级畜禽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检验体系,尽快筹建县级质检站,加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建设,确保早日投入使用。要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技术规程要求,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规划建设县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全面推行标准化养殖。要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先进的养殖模式,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搞好沼气综合技术利用及无公害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指导农户按照无公害标准积极推广生态养猪新模式,加快畜牧标准化进程。三是以强基础、严职能、优服务为目标,加快建设三大体系。①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绿洲兔业有限公司、亚发良种猪有限公司、宏伟养殖有限公司等良种繁育企业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畜禽品种改良体系,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优种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引导和帮助宏伟养殖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与安柏生物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继续实施胚胎移植工程,拉动全县优种奶牛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筹建畜禽品种改良站点,实施人工授精,普及冷配技术,改良本地品种,全面提高优种覆盖率。②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立足依法防疫、科学防疫、群防群控、强化保障,进一步完善县、乡、村、户四级防疫网络,加快建设和完善个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站,圆满完成个乡镇兽医站建设,切实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快速扑灭等制度。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计划免疫,确保长年无大疫。特别是对防治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工作,要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③加快饲料安全体系建设。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广饲粮兼用型玉米,搞好玉米秸秆青贮、干贮、微贮,进一步提高秸秆过腹还田率。同时,要充分利用村边闲散地、撂荒地等种植牧草。要建立县级饲料质量检验机构,加强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确保全县饲料市场质量安全。以此,加快建设畜牧强县进程。

(三)关于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富裕,革除农村陋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一项创举性工作,一项统揽农村全局的工作,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对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已列入了市对县专项考核目标。我县首批确定的个试点村,今年是必须完成的。为此,各乡镇、村,各驻村工作队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对后两个月的创建工作,县创建办要进一步强化协调、指导、督导、落实力度,切实发挥牵总作用,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明确责任,严明任务,再掀创建工作新。具体要紧紧盯住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村庄绿化。各乡镇、村特别是今年确定的个试点村,要充分利用冬闲季节对村庄进行全方位绿化,在街道两旁植树,有条件的村要种上花草,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绿化庭院,种植花草树木。要合理利用村旁闲置空地,培植速生丰产林,营造环村林带,形成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环境。会后,市政局要结合这次会议的精神,拿出县城各主要街道树木绿化的方案,加大对树木管护力度,建立树木管理责任制,切实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二是加快街道硬化。结合村村通公路工程,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住有效时间,多方筹措资金,加快街道硬化步伐,年内个试点村街道要按要求全部完成任务。同时,全县其它村庄,未硬化的胡同也要进行逐步硬化,有条件的可采用水泥面硬化,条件不必备的可以采用垫钢渣、砖铺等各种方式一起上,切实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三是深入开展“三四五”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采取命名表彰、典型宣传、事迹报告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正气,鞭鞑歪风,淳化民风,在全县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采取农民夜校培训、宣传明白纸、现身说法、文艺宣传等形式,认真开展法制、美德、科技、卫生入户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力保障。

(四)关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工作。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既是一项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上联养殖,下联果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又是一项连续两年来县委、县政府为民谋利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今天会上,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当前一项农业重点工作单独提出来,专门讲一下,不仅因为它是朝阳产业、环保能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更主要的它还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省、市年底必考的项目,到年底,省、市要一个一个地验收。因此,这项工作弄虚作假不得,是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完成的。各乡村领导必须打消年底凑数的思想,要坚持高数量、高质量地完成、完好。在工作中,要克服“三重三轻”。一要克服重行政推动轻示范带动。在推进和加快沼气池建设中,要坚持以行政推动为主转变到以示范带动为主上来,在整版权所有体推进的同时,重点抓好精品村、示范户建设。村干部要发挥好组织、引导作用,率先走在群众前头。要通过组织群众到搞得好的乡村进行实地参观,使广大群众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项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使群众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上来。二要克服重建设轻服务。加快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是基础,服务是关键。为此,各乡镇村特别是县农业局新能源办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上门指导,搞好跟踪服务。县农业局、农发行等单位要加大资金支持。以此,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生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单纯利用沼气池用来照明做饭只是低水平的利用,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沼气池的综合利用效益。目前,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数据,大部分乡镇虽然已完成了年度任务,但在“一建四改”上做的还不完善,还需狠下功夫,提高建设质量,提升综合效益。为此,各乡镇村、各有关部门要在“一建四改”上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提高,积极引导群众做好“一建四改”工作,坚持高标准施工,高效率利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做好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变废为宝,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生态家园富工程建设。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圆满完成林业和农业重点工作各项目标

冬闲季节已经到来,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圆满完成林业和农业重点工作目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合理摆布力量,强化舆论宣传,严格督导检查。

一要合理摆布,全面推进。植树造林、畜牧强县、文明生态村创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四项重点,各乡镇、各有关单位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对每一项工作都要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安排部署,合理摆布力量,明确任务,压死责任,紧盯死守,确保完成。要对照年初目标,查找工作不足,研究对策措施,加快工作进度。特别是植树造林、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时间很紧迫,要抓住上冻前这一个多月的有限时间,争分夺秒,加快进度,大干快上,推动各项工作快速进展。

二要协调联动,合力攻坚。今天会议部署的这四项工作,涉及面广,牵涉各级各部门,任务都很繁重,完不成年度目标,有的会影响到年底在全市的考核排位,有的会影响明年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此,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工作力量,确保精力投入到位。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充实精干人员,增强工作力量。县林业局、畜牧局、文明生态村创建办、农业局要加大技术指导力量,深入乡镇,深入农村,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县交通局、水利局要按照《植树造林安排意见》,加大对道路、渠道两旁的绿化,该补植的补植,该新植的新植。县扶贫办、农开办、农业局等单位要加大资金争跑力度,寻求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农业上倾斜。县农发行要继续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千方百计为农村植树造林、沼气池建设提供小额信贷。以此,形成全县上下齐动员、克难攻坚奋力干的强大合力。

三要强化宣传,浓厚氛围。对这四项工作,农民群众是主体、是关键。只有把农民群众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才能推动工作快速进展,才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为此,县新闻宣传单位要加大对这几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在电视台、电台开辟专栏,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畜牧强县以及文明生态村创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各乡镇、村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县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到这几项工作中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8

1项目区基本情况及整理前概况

项目区位于闻喜县东镇以东8km,涉及礼元镇的湖村、文典两个行政村,和东镇的东鲁、裴村、官庄、仓底、营里、东姚六个行政村。东起官庄,西至营里,南到裴村,北至湖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19°19′56″—111°21′50″,北纬35°29′24″—35°27′00″。该区位于涑水河河川,地势平坦,海拔489~499m,地形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5℃,无霜期215天左右;土壤以沙壤土和沼泽土为主,土壤肥力较低,具有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的基本条件;盐碱地经改良后可适合种植耐盐碱作物,如高粱、甜菜、向日葵等;自然灾害有涝灾、干热风、虫灾等。项目区涉及2个乡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达21011人,人均收入2194万元,人均耕地面积0.1hm2。项目区土地面积680.9hm2,其中耕地120.53hm2,占17.7%;园地8.11hm2,占1.2%;林地3.46,占0.5%;交通用地12.19hm2,占1.8%;水域(包括水库面积、坑塘水面、苇地、沟渠)156.49hm2,占23%;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380.1hm2,占55.8%。项目区的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开发整理。由于土地质量状况不同,具体表现为土壤盐碱化危害程度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确保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的实现。项目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设施较好外,电力设施匮乏,现有变压器1台,仅有低压输电线路1.2km,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农田水利设施仅有可用水井3眼,排水渠1条,且排水渠年久失修,起不到排涝、排碱作用。耕地大部分是旱地,质量、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也很低。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项目建设情况

该项目从2004年5月开始,2006年9月全部完工。共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680.9hm2,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新增耕地率69.97%。土地平整共完成土方量325.43万m3,新修田间路、生产路30.6km,植树9.15万株,铺设灌排管道54.88km,新打机井29眼,配套原有机井7眼,水利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架设输变电线路12.6km,购置变压器22台,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

3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1社会效益1)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开发,项目区盐碱地和荒草地全部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新增耕地率69.97%;建成高效农业区505.9hm2,莲藕种植区68.3hm2,生态养殖区27.4hm2,保障了充足的粮食产量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便于推广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对整理后耕地的经营与利用,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对工程完工后新造的耕地,推行和实施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使承包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耕地,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后的土地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对土地耕作利用的技术指导。新开发的耕地土壤质地、结构和肥力都比较差,在耕作前,村集体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有计划地增施有机肥,促使生土熟化,改善了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质量。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由村集体牵头组织引进优良品种,聘请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种植蔬菜、花卉、水果等市场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作物,作物收获时由公司统一收购并销售出去,这样可有利于充分利用开发整理后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降低了生产和市场风险,保障了农户收入的大幅增加。3)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项目完工后建成的莲藕种植区68.3hm2,生态养殖区27.4hm2,安排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开拓了生产和生活新门路,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4)有利于推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完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当地生态环境等,使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造福百姓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增进了广大农民对土地开发工作的理解,有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5)促进了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经过对项目区的84个地块进行土地平整,田块的规格布局更加合理,田块规格长达200~500m,宽200m;地面平整度、田坎高度达到规划要求,便于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当地的小麦为例,小麦产量由整理前15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4500kg/hm2,土地产量提高了3000kg/hm2。整理前的耕作效率为0.2hm2/工,整理后采取机械种植、收割,耕作效率可达1hm2/工,效率提高了5倍,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3.2经济效益项目区临近工业区东镇和闻喜县城,交通便利,土地整理后按照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引进“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很多农户向村集体提出承包土地,每亩土地承包费由整理前的2~5元提高到整理后的80~120元。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净增水浇地233.5hm2。项目区标准化农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由原来的15.6%提高至92.8%,耕地利用率也由56.9%提高至100%。土地经过机械平整,保水保肥力增强,盐碱地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良。耕地质量提高了,原来的中低产田大部分变为高产稳产田;同时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使得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当地粮食生产为一年两熟,农民年收益达到7500~9000元/hm2。其中,小麦产量由整理前15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4500kg/hm2;玉米产量由225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7500kg/hm2;棉花产量由9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2400kg/hm2;芦笋产量由整理前90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16500kg/hm2。粮食总产量由整理前127.5万斤,增加到整理后的1506.7万斤;总收入由整理前59万元,增加到整理后的6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理前2194.07元,增加到整理后的2463.87元,人均增收270元。同时,县政府帮助农民实施联动温室、蔬菜大棚等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引进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当地农业经济。以莲藕种植为例,莲藕的产量达75000kg/hm2,年纯收入45000元/hm2;再加上生态养殖的产量达30000kg/hm2,年纯收益60000元/hm2,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3生态效益项目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实现。项目实施后通过对灌溉、排水、道路、林网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的措施,真正形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木成行、管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农户的问卷调查

篇9

1.1 土壤固有肥力状况

土壤本身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质量的好坏。比如说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

所谓有效土层是指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腐殖质层(A)或耕作层(Ap)。土层越厚,其保水保肥效果就越好,利于植物的根系向下伸展。土层厚度的增加有利于高温季节抑制土壤温度上升,低温季节抑制土壤温度下降的作用。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沙性土,沙粒含量大,通透性强,保水性差,养分易流失,土壤升降温度均快,在管理中药注意使用有机肥,勤灌水。壤性土,有一定的大空隙,也有适量的毛管孔隙。既有较好的通透性,又有较强的保肥保水性,有机质分解累积适中。黏土,耕性较好,土温稳定,适宜种植的植物广泛,可以培肥成较优质肥沃的土壤。

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具有有机组成的物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它是营养元素的贮藏库,可以多种方式保持养分,而且对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土壤水、气、热等肥力因素、土壤的结构和耕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基础设施条件

除了土壤本身的情况会影响耕地的质量,人为的外部措施对耕地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灌溉条件,排水设施,田间道路状况。

不同作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水分,灌溉条件的好坏以及灌溉方法是否科学对土壤肥力有很大的影响。灌溉条件不好会影响土壤的有机物质不能充分被植物所吸收利用,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会破坏土壤团粒桔构,使其分裂成细小的无结构土壤,在土壤表面形成板结层,减少土壤空隙,也会影响根系生长。

除了注意灌溉条件外我们也应该注重排水设施,使灌排设施配套。如果大量的雨水聚集在农田会使土壤的孔隙减少、气体交换量下降使土壤空气不足,土壤温度降低,有毒物质积累,也会造成根系腐烂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这就需要修建沟渠,地下排水渠。

1.3 耕地所在区位条件

耕地所在区位对耕地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比如耕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耕地所处位置的温度、水分都会影响耕地质量。

耕地的地理位置对耕地的质量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耕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恶劣,植被稀少,气候条件恶劣,地势十分不平,地区耕地质量低,反之亦然。

温度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土壤中其他肥力因素也有影响。温度的变化对矿物的风化作用产生巨大影响,它可以促进矿物质的分解,增加速效养分。另外温度上升加强了气体扩散作用,有利于气体的更新交流。此外温度越高,土壤水分的运动也越剧烈。

水分直接决定着作物的生存问题。首先,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其次,土壤水分对土壤养分,空气与热量状况等一系土壤性质都有重要影响。不同含水量,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是不同的,水分过少,作物缺水减产,水分过多,则会形成土壤空气不足,土温过低,有毒物质积累,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2 耕地外部因素分析

2.1 耕地周边环境

耕地的周边环境也会影响耕地质量。比如说耕地周围的地块利用方式、距离道路的远近、距离工矿企业的远近等。

如果说一块耕地的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都是鱼塘,那么该处的耕地在耕作时会十分困难甚至无法进行耕作,之后可能也会变成鱼塘。

当耕地距离道路比较近,可能会受到路过车辆和行人的影响使土壤表面变得坚实,使耕地原本的通气通水性降低,作物不易生长。此外路过的人可能会扔一些垃圾这会使耕地受到污染,使其质量下降。

倘若耕地距离工矿企业比较近,许多工厂产生的“三废”没有达到环保处理要求就超标排放,将直接污染土壤,致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将逐渐恶化,耕地的生产潜力会逐步丧失,从污染的耕地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会危害人畜健康。

2.2 管理水平

政府和领导对耕地的管理水平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就耕地质量检测体系、耕地质量执法体系、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程度进行分析。

篇10

(一)农田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据统计,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78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9.2%;节水灌溉面积484.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2.5%。

全市现有蓄水工程493座,引水工程213座,水闸总数量达到403座。主要泄洪河道均达到了五十年一遇以上标准,主要排灌渠道的使用标准均为10年以上。

全市总蓄水能力达到7.4亿立方米。其中河道蓄水能力2.2亿立方米,沟渠1.2亿立方米,坑塘2.1亿立方米,水库1.9亿立方米。全市农田林网防护面积达到42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9%;全市保有机井92299眼,其中配套机电井90889眼。全市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配套机电井0.81眼,基本形成了以井灌为主、井灌与渠灌相结合的灌溉体系,使全市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科技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我市针对特殊的自然生态类型条件,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如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技术、鸭梨、小枣、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对全面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74.7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2145台,小型拖拉机25.1万台,排灌机械44万台,保有大型配套农机具4.4万部,中小型配套农机具53万部。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83.8万亩、1466.9万亩和747.1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3 %、100%和56.4 %。农业机械不仅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结构更加优化。铺膜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秸杆还田机、联合收割机等满足先进农艺要求的复式作业机械从无到有,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由粮食作物生产向农、经、饲三元农业拓展。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从最初的设施蔬菜发展到设施花卉,设施果品,再到设施养猪,设施养鸡,丰富了群众的菜蓝子,也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城乡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2760公里。其中县级以上公路 2619公里,乡村级公路10141公里。全市5741个村已有5575个村通汽车,通车率为97.1%;农村自来水受益村达5613个,占全市的98.1%;有线及无线数字微波电视覆盖5741个村,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和通讯全覆盖。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868843部,拥有移动电话2583510部。

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9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0%以上,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5%,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文明新风日趋浓厚。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植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示范户、乡土拔尖人才,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五)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增加更多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作为推进的切入点,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扶贫开发政策恩惠,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

二、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沧州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合多种生物资源生长繁育。境内现有土地资源1.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9.4万亩,并且地势平坦,垦殖率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外延和规模扩大,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另外,沧州还有200万亩的宜农宜林荒地作为农业后备资源,有近百万亩的沿海滩涂资源,在当今人口和资源矛盾日益紧张的形势下,这一资源优势更显珍贵。沧州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温度适中,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并有利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这些都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但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还有很多不利因素。

一是水资源匮乏。虽然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开源节流水资源,沧州用水状况有所改善,但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基本状况仍未改变,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和8%,缺水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陈旧老化、配套不够,排灌系统不完善,渠道渗漏,损坏严重。在农田灌溉工程中,有近l/3数量的机井已达到或接近报废年限,中小型灌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O.5。农田排涝设施中,大部分排水渠道淤积堵塞严重,农桥、闸涵破损严重以致功能减弱,部分排水泵站因设备老化不能正常开机。新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偏低,节水灌溉工程只做到了一级防渗,缺少配套措施,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数量和规模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截至目前,我市只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55家,并且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本都在3-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不强。土地的使用限制、缺乏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内部运作不规范等方面因素也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农业投入支持保护力度不足。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由于城乡分割体制的弊端,财政支农投资总量仍然偏低,涉农资金严重不足。

三、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各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它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用好国家投入资金。我市每年农业、林业、农业开发、水利等农口部门从中央常规拔发的项目资金有几个亿,这些资金要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避免“撒芝麻盐”使其起到最好效益。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机补贴、优良品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五大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做到公开透明,操作规范。

(二)加强水利建设。一是搞好水系水网建设,加快“两横一纵十库”配套水系建设,形成“东西连通、南北互济、库渠互补”的全区生态新水网。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保障农民饮水安全、农业用水安全,加强新建和维修桥、闸、函、站、井,节水管道,进行河道和坑塘清淤,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篇11

我们紧紧依靠监狱企业集团的大力支持,积极与地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夯实农业基础。

1、争取农业补贴政策。20*年以来,我场累计代领转付粮食直补资金71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89万元,农业综合补贴资金680万元。2009年根据*财经[2009]5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开展了耕地面积和农业补贴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向省局和当地财政部门如实申报耕面积情况,积极争取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进一步减轻农工家庭负担,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农业开发项目2个,争取国家农发资金410万元,农场配套244万元,完成水田中低产田改造1.2万亩,整修排灌沟渠93公里,新打机电井5眼,架设输电线路3公里,维修提水泵站1座,修建水库溢洪道消力池1座、桥梁2座、分水节制闸2座、渡槽2座、涵洞30座,完成引排水支渠防渗加固衬砌5公里,新修农道13公里,购置配套农机具35台套,科技培训农户0.3万人次。同时,我们又自筹资金234万元,对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与改造,其中增打抗旱补水井17眼,引排水清淤2.87万立方米,铺垫农田道路67.7公里,维修仓储设施3000余立方米、提水泵站2座,修建农道桥梁3座,安装田间引排水涵管600余节,引水渠防渗加固衬砌0.75公里,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2009年要继续以改善水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中心,积极开展农业开发立项申报工作,立项投资规模330万元,其中中省投资240万元,农场自筹资金90万元,对地处汤旺河灌区末端的三、四大队水田小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缓解水田用水紧张的局面,提高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快农机具更新步伐。积极与县农机管理部门沟通,已在当地争取到部分农机具购置补贴,更新农机具5台套,使农户享受到农机补贴资金16万余元。20*年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在二大队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组建了股份制农机作业合作社,合作社总投资规模200.5万元,其中省投资40万元,集团投资40万元,农场投资20万元,个人入股资金100.5万元。合作社组建后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制定出台了合作社章程,明确了社员权利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了社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成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合作社现有农机具11台套,配置农机管理和驾驶操作人员10名。20*年共完成玉米收获作业面积189.63公顷,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16公顷,总收入341956元,实现利润195000元。2009年根据黑农委联发[2009]15号文件的精神,继续鼓励扶持农场职工积极购置大马力整地农机具,加快农机具更新,提高全场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农作物区域化连片种植和土地规模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水稻育苗基地建设。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20*年规划落实水稻集中大棚育苗基地4个,占地面积12公顷,已购进钢筋骨架大棚154栋,部分育苗基地已完成秋整地、秋做床作业,育苗基地水源、喷灌、引排水渠系和运输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紧张筹备之中,预计可在3月中旬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5、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一压二稳一扩”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针,即压缩大豆,稳定水稻、玉米,扩大向日葵、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搞好市场考察调研工作,积极引进投资少、效益好、见效快、风险低的经济作物,力争用较短的时间使我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播种总面积的20%左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09年投入资金3万余元与*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合作,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万亩,土壤取样工作已经结束,预计4月初可向农户及时提供测土施肥配方。

7、建立畜牧服务体系。强化畜牧防疫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病治病、防疫检疫、饲养繁育等畜牧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扶持职工发展畜牧养殖业。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争取到了母猪繁育补贴、奶牛冻精配种补贴、奶牛母猪养殖保险和动物疫苗免费接种等畜牧优惠政策,养殖户共享受畜牧补贴资金13.7万元,促进了我场畜牧业平稳安全发展。

8、认真做好备春耕工作。一是坚持“两田制”土地承包政策,坚持以农工家庭为主体的土地承包形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减轻农工家庭负担,完善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工作机制,稳步开展土地承包工作;二是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已培训农工1100余人次,免费发放农作物种植技术手册1200余册;三是协助农户抓好粮食销售工作,已筹集春耕生产资金*余万元,并与农行等金融部门主动联系,为农户落实春耕生产资金贷款400万元;四是积极筹备春耕生产资料,已筹备种子210吨、化肥830吨、柴油130吨、农膜13.5吨、农药5吨,基本满足了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组织有机户认真进行农机具检修保养,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掌握有利时机适时开展春耕整地作业,已完成整地面积984公顷,其中深松整地416公顷、秋翻秋起垄568公顷、为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场职工群众

新一届*监狱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千方百计地解决与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

1、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年以来,我们认真坚持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以新农村示范分场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场经济发展,提高农工家庭收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投资116.5万元,对首批新农村示范分场一分场进行了重点建设,提高了试点单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改善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我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并顺利通过省、局新农村工作考核组的验收。2009年我们将继续抓好新农村示范分场的建设工作,已经确定二大队为我场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单位,将以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工家庭收入为重点,全面做好试点分场的各项工作。二是投资330余万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上水平,共建设休闲娱乐广场6000余平方米,改扩建职工福民浴池420平方米,新建维修公厕21座,建设职工活动室1500余平方米,改造有线电视网络26.5公里,“四旁”绿化植树5万余株。通过三来来的不懈努力,我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场容场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由20*年的3300元提高到20*年的5500元,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职工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居民区“四旁”绿化率达到40%。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含义,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致力于农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2、推进民生重点工程建设。几年来,在全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监狱党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不搞政绩形象工程,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一是投入资金380万元,全面开展饮水质量改造工程,建成水处理车间700余平方米,增打饮用深水井6眼,安装水处理设备7套,清洗管线1万余延长米,更换管线3000延长米,安装IC卡水表1500余块,使全场九个居民点都喝上安全放心水。二是计划在2-3年内投资500万元,实施场直地区地下排污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30万元,并已发挥功能,二期工程建设被列为2009年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完工后,将彻底改变场直地区环境卫生状况,加快场直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20*年以来投资727万元,高标准完成2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促进了农场经济发展。2009年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建设里程为13.3公里,预计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农场自筹资金80万元。勘察设计和备料工作将于近期陆续展开,施工中我们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高质量按期实现场内道路全部硬化的目标。

3、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强劳务输出经济,拓宽职工增收致富渠道一直是农场工作重点。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资金10万元,在我场建成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把我场职工群众纳入到地方政府再就业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职工群众的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好准备。另一方面加强与劳务中介组织合作,采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向职工群众进行反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劳务输出遭遇挫折,部分打工人员返乡。为此,农场3次派专人就近前去清河林业局相关用工企业协商恰谈,组织职工群众到用工企业现场考察,努力为职工群众搭建劳务输出平台,现已有部分人员前去务工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工群众务工无门的状况。

三、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2009年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坚决克服“以包代管”和“种地由民”的错误思想,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创新农业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场土地向场内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向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能力的合作组织集中,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篇12

1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建国以来,我国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总面积累积已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风力水力共同侵蚀三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可用耕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突出,尤其是在近14亿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下,人均耕地面积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水土流失问题比较常见,任何地区、任何地形都容易发生,也极易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轻则导致江河堵塞,重则引起河流改道,导致河流水位的大幅度提升,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而且也会降低干旱季节江河的蓄水量,导致农田减产甚至旱灾的发生。此外,水土流失容易造成地表土层与岩石呈现的状态,在水流冲击较强时,岩石层及地表土层经冲刷易产生的大量泥沙,这些泥沙汇入江河后,泥沙会逐渐沉积在水势相对缓慢或地势较高的区域,从而堵塞河道,引起河床和水温的上升,这就是水土流失会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如此一来,水库的调节能力会降低,极大地影响了水利工程的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利工程无法正常使用,这样,不仅会对水库设施及经济效益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的几率。

2 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实施

2.1 施工单位要摆正姿态,正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整治。首先要及时清理掉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垃圾、弃土等杂物,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其次,要在工程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内拆除施工过程中设置的临时建筑和硬化地面。如果施工前对地表土壤做了压实工作,那么就要在工程完工后立即采取深翻或复耕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确保土地的生产能力与抗侵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此外,施工过程中如果临时占用了农田、植被等区域,也应对其本来的功能属性尽快恢复,做到及时、有效,从根源上杜绝水土流失可能造成的危害。

2.2 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能力

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也是对施工区域地表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的过程,这种情况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在工程结束后如果施工单位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那么就会很大程度的减少甚至阻断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在土层的挖方区人工挖掘一条截水沟或排水渠,或者通过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设施来避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可以通过在土层作业的回填区加强坡面整治的方式,如增加植被的覆盖,这样,都可以有效减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

2.3 制定水土保持的措施时要注重因地制宜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点状和线状两种。所以,在需要进行治理的水利工程区域,可以先研究施工地段的土层构造,在充分做好土地适应性评价的基础上,秉承因地制宜地原则,制定出水土保持的手段并予以实施。例如可以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之所以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是因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各自的功能属性不同,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可以高标准的实现水土保持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针对施工区域不同性质不同的特征,设计并提出有效的方案并加以实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的面积,还可以提高地表土层的抗侵蚀能力,为打造一个优质的地表生态环境提供基础。

2.4 指标监测系统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

全面、合理的水土保持指标在水利工程施工开始前就应该制定出来。具体可以结合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的监测,确定好施工区域水土保持指标检测系统的目标,对经常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的重点区域要加大监测与考核的力度,定量且定性的分析出该区域水土保持的监测指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控制方法及对策。具体的指标监测可以是对水利工程施工区水土流失背景的监测,如平均风速、年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或者地貌、土壤、气候、植物等的类型,从而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施工区域指标监测系统的完善。

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还应该包括水利工程施工区的面积、损坏植被的面积、扰动地表的总面积、土石方开挖量、水土流失部位、水土流失量等指标。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工程施工是否对附近居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干扰,是否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了破坏,这些指标都应在监测系统建立的范围内。

2.5 强化政府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政策制定和监督作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政策制定和决策监督的作用。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意见,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机制,对工程项目中易出现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督,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单位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水土保持观念,对屡教不改的单位也要不遗余力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责令其采取水土保持的补救措施,引导施工单位向文明施工、科W管理方面迈进。

3 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策略分析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和基础性产业,而水土保持又是解决目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唯一途径,所以,水土保持工作能否可持续的发展是目前水利工程施工势在必行的策略。因为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者增加土壤中的水渗量,比如一些水利工程中的梯田、水库等都有拦蓄径流的作用,在汛期到来时还可以削弱洪峰,加强防洪的能力,不仅延长了水利工程的寿命,而且也保证了工程的经济效益。此外,水土保持对减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作用也不容小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几率。所以说,水土保持的实施,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更能使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水利工程对水土保护的作用却因此减弱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水土保持的意识,减少甚至杜绝水利工程本身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护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群策群力,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打造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王晓云.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的意义[J].科技视界,2015(08):261.

[2]商孟喜.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4(02):1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