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方法及应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研方法及应用

篇1

1.线性权重法

线性权重法是目前定量考核供应商绩效方法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确定选择供应商所使用的准则或标准后,赋予每个准则相应的得分及权重,并将两者的乘积相加求和,得到综合计算后的总分。科研单位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制定好的考核标准,采用量化的方法对供应商进行考评及审核,同时对供应商数量进行优化处理,不仅可以集中精力对较为重要的供应商进行监管,还能将各类订单进行集中采购,为单位节约采购成本、创造第三利润源泉。

1.1 划分等级

根据供应商绩效考核的各项因素,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以百分制公开打分,打分时需有客观的资料、数据作为支持,在计算加权平均数后,依据供应商得分情况划分其所属的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供应商等级划分表

1.2 指标赋值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绩效考核的重点,所以在选取评价因素时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取最重要的因素,并为每项因素赋予合理的权重,达到真实评价供应商的目的。假设供应商绩效评价需要考虑m个指标,则评价小组要根据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一个评价因素赋予不同的分值,并进一步细化为多个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指标权重和为1,即A1 +A2 +…+Am =1。

表2 评价指标

若某一评价因素Cm,其n个细化指标为Cm1,Cm2,…,Cmn,同时每一细化指标的对应得分为Bm1,Bm2,…,Bmn,且其满分和为百分制,权重为Am,那么供应商在Cm下的得分就为:Bm=Bm1+Bm2+…+Bmn,如表3所示。

表3 影响因素Cm的细化指标

1.3 结果评价

由1.2可知,影响因素C1的对应得分为B1,权重为A1;影响因素C2的得分为B2,权重为A2…以此类推,则供应商的最终得分S为:

S=A1×B1+A2×B2+…+Am×Bm

计算出各供应商评分后,就可以汇总所有评分,按等级标准进行供应商划分。此外,还可以按照供应商所属的级别,划分出供货比例。

2.科研单位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

在划分科研单位物资供应商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某飞机设计研究院为例,采购的主要物资分为军品、科研试验、后勤保障三类,再根据各类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打分时除按照权重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外,还应邀请物资管理、使用单位等多部门专家同时打分,客观地对供应商进行考评。以科研试验类为例,该类别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如表4所示,综合三项总体指标Ai,后勤类供应商总分计算公式为:A1×B1+A2×B2+A3×B3+A4×B4。

表4 科研试验类绩效考核指标表

2.1 交货质量指标

交货质量A1反映了供应商提品的质量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B1=B11+B12,如表5所示。

表5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交货质量指标

2.2 交货进度指标

交货进度因素A2反映了后勤类供应商在交货时的快速响应能力,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2=B21+B22,如表6所示。

表6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交货进度指标

2.3 售后服务指标

售后服务因素A3反映了供应商产品销售后的相关服务能力,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3=B31+B32+B33+B34,如表7所示。

表7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售后服务指标

2.3 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因素A4反映了供应商产品报价、招投标是否规范等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4=B41+B42+B43+B44,如表8所示。

表8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辅助指标

3.科研单位供应商考核等级归类

供应商绩效考评后,就可以根据分类标准,将供应商及时归类,如表8所示。数据库内的供应商,可根据其绩效考核情况作出升级或降级处理,不合格者从供应商库中淘汰;对表现优异但还未入库的供应商,可根据入库流程,经评审通过后,按照其所属类别加入供应商库。

表9供应商绩效考核等级表

4.结束语

在科研单位物资供应部门,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考评机制,实施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将考评通过的供应商按照划分标准进行升级、降级或淘汰,能够使供应商时刻保持合作热情,根据科研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意识,形成动态管理供应商的良性运转体系,从而更好的保障科研生产。

参考文献:

[1]赵潮钢.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价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9,2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72-0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汇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如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本文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作用,清楚地了解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据此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科技创新路子。

一、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活动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使项目实施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等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发展。

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战略运用呢?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战略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方法。它是以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方式。由于企业的创新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又分布不均,比较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十分明严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得不到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种现象。合作创新战略正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它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在合作方式上,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和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是由地方政府、企业、大专院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这种技术创新方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管理方法。信息战略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硬件配套不能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建设功能比较完备,操作简单易行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运行,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争取政府和各级的支持。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开发人才,培育人才。四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政府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不仅要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也在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逐步在全市形成政务、科技、金融、商业等不同行业、不同格局的信息网络。同时,要以科技频道为基础,建立科技知识普及平台,搞好科技传播工程,提高全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三)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层面知识积累达一定程度后的突破和爆发,是通过引进外地先进成果、技术后,突破原有技术的更进一步提高;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指标。自主创新需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有高素质且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度风险意识的管理团队的大力支持。我们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要在以下方面上求突破。要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化工、医药、生物等高新技术,注重成型技术的生产转化,引进开发一批基因药物、生物制剂、电子仪器、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车用超级电容器是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公司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环保电源,其特点在于充电速度快(充电10秒~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使用寿命长(深度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可达1~50万次)、功率密度高(可达500W/KG~3000W/KG,相当于电池的5~10倍)、工作温度范围宽(-30℃~+50℃)、环保节能(免维护,没有二次污染)等。目前奥威公司已申请超级电容器相关的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6项已获得授权。车用超级电容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产品在国内的历史空白。

(四)人才战略

项目管理方法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我们企业要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让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推进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式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需要迎接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向新的科技创新管理的模式转换,提高企业创新的科学化,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项目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把项目的管理内容细化为范围、时间、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这些方法都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中非常需要引入或强化的内容。相信项目管理方法将对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起到很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晓莉,王克罩.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6).

[2]吕智群.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之我见[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

[3]潘金刚,杜鹏程.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2006,(1).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9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4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重现”的模式,教师常常忙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较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误,较少反思实验方法和结果。由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倡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自学课程内容,师生在课间参加教学活动和交流互动,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获得良性发展。翻转课堂为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等将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具体设计课内实验阶段的交流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 翻转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

1 翻转课堂的发展和内涵

早在2000年,美国迈安密大学的三位教授Lage,Platt和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微视频的出现则使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2004年,SalmanKhan为侄女录制了视频帮助其补习功课,侄女反映视频便于她略过已经掌握的内容,也利于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的策略开展教学。在课外,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基本知识,有效实现新知识的原始积累。在课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并当面解决学生疑问,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法。首先,教学微视频其实是教师讲课场景的复制品,一旦录制长期保存,可被多人反复使用。用微视频替代讲课,避免教师重复讲解,减少工作量。其次,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由控制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进度和次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最佳发挥教师辅导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内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此时很少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在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却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调整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课外自学,取得新知识基础后,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交流互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第三,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以自身为主体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指深刻认识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和相互关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即是知识内化。学生只有实现知识内化,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视频免除了教师讲授的任务,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被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课期间,教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并演示操作过程。随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缺陷:

首先,实验进展缓慢,效率低。学生基于实验指导书完成预习,较难把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学生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他们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进展缓慢。

其次,开展相同实验的次数多,教师重复讲解工作量大。不同班级可能开设相同实验,每个班级往往需分批进行同一实验,因此实验重复次数多。有些基础课程实验重复量相当大,重复多次讲解相同实验内容的巨大工作量使教师无暇改进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的集中讲解效果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每次的实验人数又很多,实验老师的集中讲解通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把握实验方法和要求。

最后,实验过程忽视学生内化知识。实验成绩通常以结果的正误来评定,学生大都只追求完成实验项目,取得正确的数据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教师经常忙于解答学生的操作问题,较少有技术性指导。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学相长。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在课前,主要通过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减轻教师讲解负担。在课内,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其理论基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报告。以下详细介绍课前和课内的主要活动。

(1)课前活动

①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编写指导书。对于各实验项目,除原理、步骤以外,指导书还应详细说明要求取得哪些结果和结论,并给出与本实验相关的1-2个思考题,以便课内开展探究活动。

②教师录制讲解实验原理的视频。该视频可采用幻灯片方式加讲解语音的形式,或者板书加讲解语音的形式。同时录制现场操作过程的视频,以使学生能熟悉实验环境。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自由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最佳状态下高效率学习。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④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参考指导书,开展理论分析和计算,规划实验报告,完成预习。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思考题,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查找资料解决。

(2)课内活动

①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基本实验内容,教师也能在此期间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②开展协助探究活动。该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学生得到基本实验的结果后,通过相互交流,纠正错误。第二,学生开展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针对指导书上的思考题,组织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分别讨论思考题,探讨结论,并在基本实验的框架上,设计和拟订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予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该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展示和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选择2-3个小组为示范小组。各示范小组依次为全体同学介绍解决思考题的依据、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针对展示的情况,其他同学对比本组实验方案与结果,讨论和补充改进方法。

④实验效果评价与反馈。经过探究活动、展示和交流后,每个学生首先自我评价自身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评价基本实验和探究实验采用的步骤、所得结果的情况,并列举本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示范小组,每个学生对其实验方法和结果打分,指出其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整理和总结评价材料,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对示范小组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对应小组,促进他们提高实验技巧。学生自评有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互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处和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 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傅立叶变换与频域滤波”实验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程序设计开展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本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为验证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和旋转不变性,实现图像低通频域滤波,学生应掌握傅立叶变换原理和特性,熟悉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了讲解原理的视频,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和讲解的视频。此外,指导书中增加的思考题为:在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域中,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什么信息,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基本过程及其程序设计方法,熟悉了常用的读图、傅立叶变换、显示等函数。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对实验验证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方案。

课内,学生独立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验错误。之后,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针对思考题,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并拟订技术路线。再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方案,最终给出图像处理结果。

示范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种方案的流程图,图2中FFT和IFFT分别表示正、反傅立叶变换。首先,将原图作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数据。然后,分别设计2个低通滤波器、1个高通滤波器,其中一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接近零频。接着,分别将三个滤波器与图像频域数据相乘,再将乘积作反傅里叶变换,得到滤波结果,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处理结果图,很容易得出,傅立叶变换域中的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平均亮度、概貌和景物边缘信息。

如图4所示为第二种方案的流程图。它的基本流程与方案l一致,只是逐渐增加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获得多个低通滤波结果。当截止频率fe很小时,处理结果与图3(b)一致。当截止频率fe分别取为10、20、30、40个像元时的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截止频率增加,滤波结果的图片越来越清晰。由此可以说明,零频代表图像平均亮度,低频代表图像的轮廓,高频代表图像的细节。

篇4

在机械设计制造、土木建筑等工业工程中,图样是指导生产、加工和制造、检验等全过程最重要的技术文件之一。工程图样与文字、数字一样,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交流设计意图、记录创新灵感的重要工具。因此,能够准确读懂图纸信息,熟练绘制工程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种技能。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及相关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它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同学们毕业后从事设计生产、科研项目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制图中的图形元素以及线型比例、线宽、数字书写、图纸的大小等等,都要符合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要求制图规范化,便于进行技术交流,在工程界素有“工程师的语言”之称。以往《机械制图》注重于画法几何的教学和手工绘图的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企业采用“无纸化”办公,应用CAD软件进行辅助设计,提高生产效率,让新产品在第一时间进入市场。在科技进步的今天,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夯实手工绘图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CAD技术,比如AUTOCAD、UG等软件教学穿插,更加有利于学生与现代工业接轨,了解产品的实际设计生产过程。

一、教学改革原因

1.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产业技术指标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最新的《机械制图》、《技术制图》标准,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真正认识到机械行业的制图标准。目前,在企业生产中,已经很少见到手工绘图的场景了,基本上已经采用“无纸化”绘图。企业技术交流中,采用计算机绘图,这就使得我们在教学中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机械制图”课程分两个学期教学,计算机绘图主要集中在第二学期进行。

2.改变学生以应付期末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课程阶段,有的学生并未真正将学习知识作为目的,总是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才去看书进行复习,为的只是考试及格或者过关,没有从根本意识到知识对后期学习工作的重要性。改革的初衷也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应付的态度,注重平时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将CAD技术穿课堂教学,很难理解的图形或者实物立体,通过软件的操作展示出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3.在教学方法上,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模型相结合。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重视学生动手绘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到制图的基础知识,难免在物体的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困惑以及不解,立体思维比较差的学生更难将模型进行二维图纸的绘制。若采用立体模型以及三维辅助软件的帮助,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绘图、识图所产生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的增删。机械制图的教学原则应以学生能够掌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来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或者后续机械课程的设计,培养绘图、识图的能力为宗旨。故在教学中,将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如:线型元素的换面法求解,复杂立体与立体相交空间曲线的求解,利用图解法求解直线实长和对投影面的夹角等内容。增强的内容:立体视图的投影画法,尺寸标注,公差与配合,强化手工绘图的能力等内容。

2.平时作业的设计。机械制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每一部分的内容结束后,都要辅以相应知识点的题目进行练习。习题的内容要与教材的内容相配套,及时在学生每次作业做完后,在课堂上对出现的集中错误进行板书示范纠正,让学生明白绘图的真正意图。“机械制图”一般都配套有相应的习题集,除了做习题集上的小题练习以外,进行绘图时,还可以在教师科研项目进行中所遇到的图纸,选做一些项目进行手工绘制,完成2号或者3号图纸的绘制。这样,不仅完成了手工绘图的作业,学生也可以了解在实际生产中,产品的具体设计流程和技术要求,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与实际工业脱轨,也为工程类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现场实时的接受能力,不能仅仅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计划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现在课堂教学基本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这样可以在课件中多角度展示立体模型的空间构架和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但难点在于同学们很容易看懂三维模型,要将其转换到图纸中,用平面图形展示出,就不能够顺利的进行转换。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采用板书进行示范性教学,虽然费时费力,但起到的效果是不容小视的。

课堂理论教学是必须遵从的,但作为工程类学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尝试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进入企业加工车间或者学校实习车间,实地的考察了解,工程图纸在设计、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图纸中的技术所包含的意义。了解了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也就明白了图纸中线条或者工艺处理的实质。

三、三维软件在教学中应用

二维、三维绘图软件的应用,使得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的提高,在图纸的修改、反复利用和保存管理等方面,体现出了手工绘图无法比拟的优越。现代,三维软件技术已经成熟,软件的应用也已经渗透进各个行业,三维造型设计技术引入到机械制图中来。三维造型技术是根据二维平面草图图形,经过拉伸、旋转、扫描、扫略等特征操作创建立体模型,建立起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之间的构架关系。三维软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和应用,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二维图形和三维立体之间的空间转换,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丰富了思维模式,也为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类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期系统学习了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简单立体投影和组合体投影、各种机件的表达方法等。在第二学期,将CAD技术引入教学,学生们除了学习AUTOCAD软件以外,还可以学习三维造型软件,比如UG软件。在授课过程中,用UG建立模型,再将模型转换为二维工程图,讲解图纸绘制,会大大提高知识的接受程度。

采用UG软件教学时,可以首先采用二维简单图形,通过拉伸或者旋转等特征操作成为立体模型,再与其他立体通过叠加或切割的方式进行组合修改,以期得到预想的立体,最后再将立体模型转换为二维工程图。

如果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可以再进行模型的细节处理等操作。在要求学生读图或者绘图时,使得学生清楚读图是首先分析图纸,建立立体模型,分析每个结构的特征,分别进行模型的建立,然后进行各个部分的整合,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工程图的认识从被迫接受,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研究和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三维软件UG的教学,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工程图的绘制并不是简单的抄画,图纸的绘制包含了产品的概念设计,工艺要求,技术要求,产品的制造和检验,它是一个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读图的空间能力,同时也初步掌握了一门三维软件,对于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应聘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1.改革成效

“机械制图”课程中进行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真正在平时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通过改革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对整个图纸的认识从抄画深入到工程行业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空间构形能力和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课堂实验;经济学;拍卖实验

众所周知,从学科性质来看,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无法通过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学科。但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与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的软件操作实验不同,课堂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的经济活动,体验作为一名真正的经济行为人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些美国教授最先在经济学课程中开展了课堂实验,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高校教师尝试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堂实验方法。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课堂实验方法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实表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尝试把实践教学贯穿在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首要途径,课堂并不是理论教学的专属平台,对经济学专业而言,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游戏,其产生和发展与实验经济学这一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1931年,美国经济学家Thurstone使用心理学研究中通用的实验技术所进行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VernonSmith等经济学家的大力推动下,实验经济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采用实验方法来验证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美国大学的教授们开始将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课堂,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1]。目前来看,课堂实验在欧美国家大学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一、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构成要素

根据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经济学课堂实验主要由实验场所和设施、实验对象、实验控制者、实验道具、实验指南、实验结果分析等要素构成[2]。也就是所,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教师为实验的组织管理者,以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教室或计算机实验室为实验场所,以实验道具为媒介,在实验制度和课堂教学纪律约束下的师生间互动教学过程。

1.实验场所和设施

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必须有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必备的实验设施。大多数情况下,课堂实验都可以在普通教室内进行,利用教室内现有的黑板、桌椅、多媒体设施等就可以进行。还有部分需要软件支持的课堂实验,需要在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

2.实验对象

在实验经济学中,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原则上可以是大学生、专业人士、普通人士等任何人。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所以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对象理所当然是所授课程班级的学生。

3.实验控制者

在课堂实验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专人来负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秩序维护、实验结果分析等任务。任课教师一般是主要的实验控制者,根据需要,也可以请助教或个别学生协助完成部分实验控制任务。

4.实验道具

与传统实验课程不同的是,经济学课堂实验一般不需要用到特别的仪器设备。除计算机化的课堂实验需要借助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实现外,大多数人工控制的实验只需要借助于扑克牌、卡片、硬币等这些常用的道具。

5.实验指南

课堂实验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有完备具体的实验活动实施计划。实验指南就是在课堂实验开始之前向主试和被试介绍实验目的、提供相关信息、明确实验规则的相关说明。

6.实验结果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是课堂实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利用图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数量上的描述;其次,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对实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一个案例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由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和实验总结四个阶段构成。这里以2015年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二年级中开展过的口头双向拍卖实验为例,来说明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

1.实验设计阶段

实验设计是整个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3],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实验目的,编写实验指南。鉴于国内外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资源,在此次课堂实验中,我们直接选用了实验经济学中最经典的口头双向拍卖实验,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材料主要来自于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主编的《实验经济学教程》。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于具体商品市场买卖的参与,来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决策过程,以及供求机制的自发作用如何实现市场均衡。在此次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好了实验指南、实验道具(扑克牌)和用于记录各种实验数据的表格。

2.实验实施阶段

在实验实施阶段,作为实验组织者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对象,有效地组织管理实验过程,及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课堂实验能够顺利进行[4]。在此次课堂试验中,首先将该班级53名同学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为实验参与者,随机选出22名同学,其中工作人员2名,负责发放资料、维护实验秩序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参与者20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买方和卖方各10人,买方和卖方分别在教室前端实验区的左侧和右侧就座;第二大组为实验观察者,在教室后排就座。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工作人员发放并大声宣读实验规则。每名参与交易的同学抽取一张扑克牌,所抽取的扑克牌上的数字(该数字不得泄露给他人)即为其交易底价,并据此计算其最终在市场交易中的总收益。为激励同学们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提前告知大家实验结束后对总收益最高的前三名同学予以与其所得收益对应的物质奖励。在实验正式开始后,买卖双方进入教室前面的空地进行自由交易,大声喊出自己的报价,然后自由商谈,一旦在某一价格上达成交易,两人一起到工作人员处进行审核登记。工作人员登记好相关交易的底价和成交价格后,立即把成交价格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宣读。每轮交易持续5分钟左右,共持续8轮。每轮交易结束后,无论是否成交,买卖双方都要上交其扑克牌,并在下一轮重新抽取。交易双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计算并记录本轮交易的收益情况。实验中给定交易双方的初始信息,即发给买卖双方的底牌分别是数字1到10的10张红色或黑色扑克牌,据此事前就可以画出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在规定交易中的最小报价单位为1元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市场均衡价格为5至6元,均衡交易数量为5至6笔。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交易价格和数量逐渐收敛,从第6轮实验开始,成交数量稳定在5笔,成交价格也趋近于均衡价格6元,与供求模型的事前预测结果非常吻合。

3.实验分析阶段

实验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汇总整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及时向同学们展示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买卖双方的底价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课堂实验中相关数据的特点及变动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实验结果来检验经济理论,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在所有8轮实验结束以后,我们把相关的交易数据及买卖双方的底价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解释。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数据和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并根据计算出的买卖双方收益总和表明第6轮的总收益为28,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最后,根据每个交易者的收益情况,对总收益最高的三名同学给予与其收益相当的物质奖励(此次课堂实验的奖品是三本不同的经管类畅销书)。

4.实验总结阶段

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课堂实验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和措施;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三、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从此次课堂实验来看,学生们对于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来学习经济学理论很感兴趣,参与度较高,对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理解加深。但从此次课堂实验的实施过程及结果来看,要使经济学课堂实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工作

课堂实验顺利实施的前提是要有详尽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案。如何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对象选择或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制作实验说明书,编制实验图表,准备实验道具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都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实验开始之前全部完成。这需要任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具有极高的责任感。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开展课堂实验教学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课堂实验的工作量考核也要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

2.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激励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是课堂实验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5]。学生在参与实验之初往往具有很高的兴趣,但随着实验的重复进行,学生的新鲜感会降低,部分学生会出现简单应付的情况。为了激励学生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必须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常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课堂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另一种是根据实验参与情况及实验收益给予学生一定的现金或物质奖励。具体实施中,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激励效果最佳的某种方式。此次课堂实验中,我们就采取了物质奖励的方式。

3.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具体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甚至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大体来看,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类问题:一是实验者对交易规则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买方相互之间或卖方相互之间所出现的错误交易;二是实验者存在破坏交易秩序的行为,如买卖双方之间、买者之间或者卖者之间相互串通的行为。对于第一类问题,应该宣布交易无效需重新交易,并重申交易规则;对于第二类问题,应该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扣除一定成绩)。

4.优化实验环境,尽量减少对实验者的干扰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准确,教师无论在实验指南的文字说明,还是在课堂实验进行过程中的说明解释,都要尽可能避免明显导向性的提示或暗示。实验人员及实验角色的选择都要客观,尽可能以随机方式确定。另外,课堂实验最好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进行,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先入为主,刻意回避自己的真实选择,从而影响实验的客观真实性。

四、结论

国内外经济学教学的实践及发展趋势表明,课堂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为了提高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提高任课教师责任感的基础上,加大对课堂实验的支持和投入,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实验的激励,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也要尽可能优化实验环境,减少对实验者的干扰。

作者:马洪云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业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课堂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05.

[2]杨志龙.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6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理论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真实案例,讲解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及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汇率改革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又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案例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熟悉业务,胜任工作。

二、强化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通过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模拟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实务操作内容时,如:套汇、套利、期货、期权等的交易知识,我们也可采取模拟交易教学。以三角套汇为例,我们可以模拟交易市场(虚拟现实市场),由学生观察交易市场的外汇行情变化,在三个模拟“地点”,同时下单进行外汇买卖套汇,最后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多次买卖操作计算其盈利,然后根据盈利额大小进行排名,亏损的亮“红灯”并要求其重新操作,计录前次失误原因,写出实习日记或总结。

2.条件许可的学校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在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如: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教师点评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外汇交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多元化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社会实践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如:深入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或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参观实习,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熟悉“汇买、汇卖、中间价”的使用及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直观的印象;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等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加强学生对市场资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用经济实践来说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聘请知名金融管理人员开展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论坛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缩短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适时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金融信息更新快、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跨时空的网络正好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网络教学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更新快捷、互动性强、直观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优点,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情况,更多更快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的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利用浏览国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交易所网站、查看国际货币图样等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浏览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网站,参与国内外金融论坛的讨论,模拟金融交易,利用实时通讯工具(如ICQ、QQ)开展交流等方法,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在讲外汇即期交易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某些银行公布的外汇实时行情,结合一些背景资料,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外币的走势做出预测;结合社会金融热点和难点,如“中国国际收支今后发展趋势”、“人民币升值”等,布置一些问题让其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点评,这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考察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五、推进双语教学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国际金融》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术语、基本知识能规范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理论阐述,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和时事动态,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业务操作能力。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6年教改课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RKJGY0604。]

参考文献:

[1]张 欣、赵红梅、王彤彦:《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经济师》,2003.12。

篇7

一、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1.基于课程地位、目标的思考。《经济法》课程是诸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决定了其课程教学目标应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无论在课程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内容、应用能力培养上就有一定差异,在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亦有所不同。

2.基于对课程特点的分析。尽管不同专业《经济法》教材在体系的编排、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不尽相同,但理论性强、内容庞杂是《经济法》课程的主要特点。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内容的庞杂性矛盾势必造成教师害怕因时间不够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把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以及单调、呆板、陈旧的案例教学,结果导致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单向流动,即从教师流向学生,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是有缺陷的,万能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存在的。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活动的规律,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或是经济法学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就其教学规律来讲却是相通的,教学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4.基于高职教育特征的把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主要目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摒弃普通本科院校法学院式的教法,探求适合高职《经济法》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成为授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及比较

当前《经济法》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第二课堂、体验法、诊所式教学法等。

笔者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又可以根据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应用需要作以下分类(图1)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不同实施策略,教学应用目的各有偏颇,且各有其优缺点;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教制宜,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越性,规避其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效率。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应用与比较研究的结论及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经济法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而经济法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着眼于经济法的课程地位及目标、课程特点、教学规律、高职教育特征,认识到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既要强调个性,也要注重共性。因此,通过比较,在具体应用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

 

转贴于

篇8

 

一、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育之前,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等级,并进行分等级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根据不同等级水平教授不同的内容。

 

这种方法是一种比较简单,高效的改革方法。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采用“入学考核,合格免修”、“选修”等方式进行计算机课教育。

 

但是,这种方法难以对等级进行划分。等级跨度太大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一些学过的东西。等级跨度太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过于零散,难以掌握等等。所以这种方法应该进一步完善。

 

二、分类教学

 

目前有些高校的部分教学内容没有以企业为基础,偏离了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造成了学生的“学尔不用,用尔不学”现象普遍存在。分类教学方法是为了解决现代高校毕业生学的内容和用的内容不同这一普遍想象,而提出的改革教学方法。

 

分类教学实质上是根据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同,各高校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向技术基础内容和应用基础内容方向转化的教学改革方法。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都由原来的Dos+WPS+Basce转变为Windows+office+VFP或C语言等等。

 

然而,分类教学方法虽然可避免因统一的教学内容而引起的学生 “学尔不用,用尔不学”现象。但分类教学涉及几乎社会所有学科,面积广,需要准确确定当今社会什么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

 

三、任务驱动

 

目前少数高校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缺乏监管的力量,造成了学生认为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可有可无,无关轻重的错误认识。

 

针对高校课程缺乏监管的不足,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改革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内涵是任务要与知识点相结合,即老师创设的任务必须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又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

 

所谓任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融合知识点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任务”中收获知识和掌握操作能力。

 

(2)讨论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引导完成关于“任务”的具体操作思路和方法的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实际问题中概况出该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3)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教师所提出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指导学生的作用,监督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并解决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虽然可以积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因主动式教学太过主动而引起的学生惰性学习。但这种教学方法加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如何选择适当类型和难度的任务,成为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不可避免的难点之一。

 

篇9

Meta-analysis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给予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间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且日趋完善。在临床试验中,不断进行的有共同研究目的的试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连续系统,一些学者在Meta-analysis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累积Meta-analysis〔2〕。累积Meta-analysis是将研究资料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每当新的试验做完后,即可进行一次Meta-analysis,它继承了传统Meta-analysis的优点,同时又具备了新的特点。传统的Meta-analysis只对各研究作一次综合分析,能综合地反映研究结果,却不易辨明先前各研究结果对综合结果的影响;而累积Meta-analysis,由于每次研究加入后,重复一次Meta-analysis,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累积的结果,用图表示,可以反映研究结果的动态变化趋势,而且可评价各研究对综合结果的影响〔4〕。累积Meta-analysis的思想来源于贝叶斯理论〔4〕,它把先前的临床随机试验的概率分布做为先验概率,当新的研究加入之后,再累积Meta-analysis计算概率,以此作为后验概率,这个后验概率又作为下一个新研究加入的先验概率,这样依次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累积Meta-analysis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与传统的Meta-analysi s方法并无二致,只不过是针对动态的连续的同类研究引入累积的思想加以分析。本文以实例分析仅介绍一种方式进行的累积Meta-analysis,旨在促进国内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累积Meta-analysis的基本过程

一、确定研究目的,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确定目的之后,第一步就是收集与此有关的所有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等途径,尽可能全部收集资料,包括发表及未公开发表的,减少选择性偏倚。

二、资料的质量评价与选择。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专业知识等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对所收集的全部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不满足标准者,以保证累积Meta-analysis的有效性。

三、研究效应的测量指标。研究效应的测量指标可以是率差、OR、RR、t值、r值、χ2值等。当各文献间效应的测量指标不一致时,需转化为统一指标以便进行合并分析,且要求各研究间必须具有一致性(均衡性检验均衡)。

篇10

从含义上分析,无损检测技术指的是在不损伤材料、器件和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检测,特别是在封闭容器中,具有一般检测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还有人定义现代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借助先进的设备器材和技术,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在压力容器制造与维修中,结构完整的破坏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保证设备服役期间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设备进行检查,由此可见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制造与维修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1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

1.1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的应用范围与领域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工业检测的各大领域,这一种方法的检测深度大,因而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的灵敏度也高,而且成本低,使用十分方便,速度也快,对人体无害,十分适宜现场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对接焊缝内部埋藏缺陷与压力容器焊缝内的表面裂纹,压力容器锻件与高压螺栓可能会出现裂纹的检测,同时压力容器中的无缝钢管的检测也是其主要应用方面。

1.2电磁涡流无损检测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模糊计算推理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多种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引起了试图用该技术解决电磁涡流检测信号处理问题的兴趣。我国对电磁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以清华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电磁涡流成像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1.3声发射检测技术

声发射技术在较多方面不同于其它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声发射检测作为一种动态检测方法,所探测到的能力来自于被测物体的本身,因而对线性缺陷比较敏感。在一次试验的过程中,能够整体探测与评价整个结构内的缺陷状态,并可预防因未知缺陷而引起的灾难性失效,并限定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

1.4磁记忆检测技术

磁记忆检测主要通过对构件磁化状态进行测量进而对应力集中区进行推断,主要对材料疲劳损伤、应力集中进行检测、推断。对于压力容器而言,运行过程易受温度、压力、介质等因素的影响,应力集中部位易出现裂纹、疲劳开裂、腐蚀开裂等,事故、损伤易在该部位发生。在压力容器的具体检测中,首先利用磁记忆检测仪器,快速扫描压力容器焊缝,发现焊缝中的应力峰值部位,首次硬度检测、内部超声检测、表面磁粉检测这些部位,及时发现材料所存在的微观损伤、内部裂纹、表面裂纹等,以此进行及时维修。

2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研究进展

据文献[1]可知,Packman等人是在系统研究无损检测可靠性或灵敏性第一批人,以二项分布理论为基础对POD进行分析。之后,80年代到今天,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用来评定不同NDT系统检测能力。Silk经过分析,得到结构内部和表面缺陷检出概率(POD)曲线,并与Marshall等人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Dimitrijevic等人经过分析,得到POD作为缺陷尺寸函数关系图,使得POD值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即使缺陷尺寸小到仅4mm,POD值已达到0.993。

国内对无损检测可靠性研究较晚,所做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刘秀丽等人[2]对磁粉法检测表面裂纹的POD曲线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得到置信水平95%下的POD-缺陷尺寸的函数关系曲线,并分别应用二参数威布尔、指数和幂函数对POD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同时在文献[3]中阐述了无损检测检出概率(POD)的统计分析方法。贾永泰等人[4]在完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分项“在役压力容器危害性缺陷的超声检测可靠性研究”,得到如下试验结果:超声探伤系统的检测能力在95%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 CL)下,对缺陷长度>10mm,且缺陷自身深度尺寸h≥1.0mm的缺陷具有90%的检出概率,并绘出了超声探伤检测概率随缺陷自身深度尺寸变化的POD/CL-h概率曲线。尤为重要的是研究过程发现和突破了现有理论误认的超声检测对自身深度尺寸

尽管对无损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和缺陷尺寸分布规律有较广泛研究,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如如何定量评定无损检测中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不同的结构形状、不同的焊缝方向,缺陷参数的不确定性又将如何区别对待;确定缺陷尺寸分布规律时,如何考虑无损检测检出概率的影响等等。对于上述问题陈国华[5]教授在《模糊理论在焊缝缺陷质量等级评定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果条件允许,笔者欲从实验角度进一步论证模糊理论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中应用。

3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安全中的应用展望

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在压力容器的安全评定中地位日益重要。因为现在压力容器的数量不仅在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在役设备的安全运行也需要无损检测技术的支持。对此,本文尝试指出其发展趋势:

①无损检测技术可靠性将日益提高,检测、定量、断裂力学评定、专家知识应用等一体化安全评定系统将会日益得到发展。

②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安全中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不仅应用于缺陷检测,还将用于蠕变损伤、启裂监控

③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微观评价和无损评价成为可能,在这些新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便于外场使用的数字化智能无损检测产品将会发挥越来越广阔的作用。计算机硬、软件及人工智能算法和图象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条件。

⑤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将使基于知识面向工程的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方法的建立成为可能,开展结构可靠性在线智能评价技术领域的研究便是十分重要的方向。

4结语

在压力容器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无损检测技术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无损检测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若有机会,希望大家继续加强研究,以国外同类先进仪器为目标,不断研制开发更新型的检测仪器,使我国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Provan JW主编,航空航天工业部AFFD系统工程办公室译.概率断裂力学和可靠性[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

[2] 刘秀丽,左富纯,黄华斌.磁粉法检测表面裂纹概率曲线的测定[J].试验力学,1995,10(1):91-94.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73

0引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部分,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多所研究型大学都在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为完善我国本科教学的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张健平等发现通过科研实例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机械强度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杨达飞分析了Auto-CAD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可行性,指出案例教学缩短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教学效果良好。梁金龙等结合研讨式教学的实际运用和相关数学案例分析,从创新思维基础、创新思维素质、创新思维评价及师生情感体验等角度出发,指出研讨式教学对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培养创新意识起积极影响。张利锁对研讨式教学的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实施研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导很多,但是关于动力机械强度学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报导较少,其中主要缺乏具体性、实际性及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步骤与程序仍在研究摸索中,在指导动力机械强度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

考虑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具有对应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文拟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以及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在紧扣高校自身特点以及学院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从动力机械强度学的教学方法出发,进行研讨式教学改革与研究,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进一步充实、丰富、增进学生对动力机械强度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巩固深化所学概念及理论,积累本专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

1动力机械强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代高校建设不断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各高校支柱学科、相关背景及相对资源差异较大。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集交通、电力和水利等学科为特色的工科学校。目前,长沙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的动力机械强度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该教材总共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动力机械强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实际模型的简化分析方法,动、静态应力的来源分析等;强度理论;疲劳断裂理论和疲劳寿命估问题。该教材主要着重于力学公式推导,教材中长篇文字说明和公式使得学生学习产生畏难的心理,激发不起学习兴趣,继而导致学生厌恶这门课程。

由于能源类专业的学生的力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动力机械课程中许多力学分析和疲劳断裂规律等知识点,本身是抽象和空洞的。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公式推导以及数学模型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因此,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兴趣,所以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才能从繁琐的公式、晦涩的理论知识里解脱出来,进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所以,以高校自身特色为依据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2研讨式教学在动力机械强度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该环节教师占主导作用,进行课堂式教学,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研讨式教学做好学生在主动性方面的铺垫。其次,在后续的理论知识模块中,教师分专题进行讲解,以研讨式教学为主,本文以教材中的“疲劳专题”为例,将研讨式教学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其中。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动力机械强度学这门课程学生一般为40名左右,学生在人数上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基于此,选择6个疲劳专题,分别是疲劳裂纹扩展,应力疲劳,应力强度因子,材料中疲劳现象,应变疲劳以及断裂失效与断裂控制。以至少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兼具ppt制作、讲解以及答辩的三个基本功能(如2名组员负责制作ppt、2名负责讲解ppt以及2名组员负责ppt答疑),每个功能都设置相应的分数(如制作组10分,讲解组10分,答疑组10分,研讨课总分30分),对该小组进行打分评价。对于班上还没有组队的同学,采取个人和小组双方自愿的原则,可加入到小组中,担任小组的记录员的工作(此项工作也计10分)。每组选定一个负责人,便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联系。至此,学生研讨小组成立。随后,教师将疲劳专题用序号编列好后,由各小组抽签方式决定先后顺序,并将各小组以及小组成员的负责的任务以表格的形式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研讨课专栏,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随时进行在线回答。最后,进行研讨环节,当其中一组进行专题演讲时,要求其他小组对该组从ppt制作、ppt讲解以及答疑方面进行打分,此外,还要求小组中答疑组员对正在进行演讲的小组至少提一个问题,并把问题填写在改组对应的专题栏中。而正在演讲的小组,负责答疑的组员则需要现场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将决定他们的分数。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64-02

DSP是指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其强大的乘法及乘累加运算和并行处理能力,使其在通信设备、电子信息、自动控制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掌握DSP技术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有强烈需求,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是高等院校电气、电子和通信专业的本科重要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都开设了DSP技术课程。为了培养高能力的DSP技术人才,适应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我们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前修课程中为DSP技术课程相关的内容作好铺垫,在DSP课程授课结束后,紧接着安排DSP技术课程设计,形成DSP技术课程体系。本文总结我们在DSP课程体系方面的探索成果。

一、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现状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以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算法为基础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前修课程应当包括:计算机原理基础、C语言编程、嵌入式ARM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如果说,MATLAB等仿真工具可以应用于像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理论被形象地呈现出来,DSP原理及应用则让理论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得以实现。MATLAB可以作为一种简捷、易用的编程语言来学习,DSP则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通用处理器来学习,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困惑:已经有了单片机处理器、ARM处理器和通用的8086系列处理器,为什么还需要DSP呢?可是,DSP原理及应用教材往往将这门课程看得相当独立,像单片机技术、微机原理或嵌入式ARM技术一样,将DSP看作一种处理器,从硬件结构开始讲起,接着讲汇编指令集,再接着讲C语言编程,然后讲集成编程环境、外设和应用。

按教学顺序安排的教学内容包括:DSP芯片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DSP芯片的硬件结构,包括总体结构、封装和引脚功能、CPU结构、寄存器、存储空间和I/O空间、堆栈操作、中断和复位;寻址方式和汇编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编程,包括目标文件格式、汇编器、汇编伪指令、汇编语言源文件的书写格式、链接器;集成开发环境(CCS),包括CCS的基本操作、工程项目的调试;C语言程序设计,包括DSPC语言编程基础、DSPC编译器的使用、C代码优化、C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应用程序设计,包括定标与溢出处理、基础算术运算、FIR滤波器和IIR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片上外设,包括时钟发生器、通用定时器、通用IO口、外部存储器接口、多通道缓冲串口、模数转换器、看门狗定时器;硬件扩展,包括外部程序存储器扩展、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

将DSP电路提前到DSP芯片结构单元中,虽然考虑了学生对处理器的硬件原理相对容易接受的实际情况,但带来的问题是不容易解释DSP外设寄存器的地址和寻址、配置,并且没有突出DSP的高速并行计算和高速乘加计算的特征。

DSP芯片结构设计满足并行处理和高速乘加运算的要求,以适应数字信号处理的线性算法处理要求,但也造成了DSP芯片结构复杂、指令十分丰富,从而需要进行混合编程和编程优化,特别是适应现代先进的项目工程理念,要求按工程单位组织程序文件,这些都给学生掌握和理解DSP造成了困难。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提出了改革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建议,但是没有提到和前修课程形成体系教学,也没有提到和前修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相衔接的问题,因此没有涉及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顺序调整的问题。

二、层次递进的体系教学方法

鉴于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掌握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充分利用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前有铺垫、中有层次、后有强化。前有铺垫是指在前修的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及通信原理课程中,强调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如卷积、数字滤波)和数字调制解调、编译码等算法可用DSP处理器实时实现。中有层次是指在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学习的客观规律性,将整个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主要是与前修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通信原理理论等的衔接,并注意讨论单片机和ARM处理器不能做到实时性,通用处理器一般没有硬件实现的乘法,以突出DSP芯片的独特特色;以CCS(集成编程环境)下的C语言编程开始教学,辅以CCS的使用,FIR滤波器、卷积等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DSP上用C语言实现等课内实验,突出DSP做数字信号处理的主要功能;第二层次内容集中于DSP芯片的结构、寻址方式、外设、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编程;第三层次内容包括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程序优化、应用程序设计和C55X的硬件扩展等内容。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结束后,紧接着有两周或更长时间的DSP课程设计对学生所掌握的DSP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这样,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C语言编程课程及DSP课程设计等都纳入DSP的体系教学中。各层次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一)第一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教学内容要尽量衔接学生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一般在学习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原理基础、数字电路和C语言编程课程,学习过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处理器内部结构和汇编语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第一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应该安排: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基本概念、DSP集成开发环境CCS及其基本操作、DSP C/C++语言编程基础,用两个C语言为基础的DSP编程实验结束第一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DSP的概念和特点,通过C语言程序在DSP上运行,让学生抓住DSP是一种处理器这一共性,并通过DSP运行,如FIR滤波的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让学生找到学习DSP的切入点。

(二)第二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

第二层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逐渐领会DSP的特色:并行处理的流水线结构、快速的硬件乘法。因此,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应该安排:DSP芯片的总体结构,包括DSP处理器的特点、多内部总线、中央处理单元、存储空间结构;片上外设,包括时钟发生器、通用定时器、外部存储器接口等,并安排相应的外设实验;接着讲授寻址方式和汇编指令系统、通用目标格式文件和段的概念、汇编伪指令、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汇编语言编程实验;然后用汇编语言编程实验结束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

汇编语言在状态寄存器各标志位的应用方面很简洁,比如溢出的判断是C语言所不容易实现的。但是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体会到汇编语言对于DSP处理实时性复杂算法的必要性和汇编语言的高效性。

(三)第三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

第三层次的教学内容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将所学的DSP知识升华,形成体系性的技能,为今后职业生涯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安排的教学内容包括: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包括寄存器规则、函数结构和调用规则、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接口等内容;应用程序设计,包括定标与溢出处理、基础算术运算、FIR和IIR滤波器的混合语言编程;DSP硬件扩展,包括基本电路中的电源电路、调试接口电路、复位电路、时钟电路等的设计,外部程序存储器的扩展、外部数据存储器的扩展、DSP与A/D和D/A转换器的接口等内容;安排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实验,比如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的DSP实现、自适应系统辨识的DSP实现等综合性实验。

三、后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展望

在紧接着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DSP应用课程设计中,安排DSP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安排了各种应用实验,从外设的相关实验,到数字图像信号处理、通信与语音信号采集与分析等综合性实验。也拿出通信教研室和电子教研室的相关科研项目,如“WLAN系统中的智能天线定位系统”等供学生探讨与研究。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采用了层次化的体系教学方法,由于遵循了教育规律,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把较难的学习掌握系数分摊到各个层次的教学中,避免了一开始就把学生吓住,从而变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持续匀速提升知识技能的学习,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