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明确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问题,科学地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辨证关系的理论,是对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力求避免对学生片面性的引导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大学生正当的物质需求,又要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了解社会丰富人生阅历,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既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可能遇到的人生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挑战。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脚踏实地现实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目标之间的必然联系。要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去努力奋斗才能完成,人生价值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体现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才能达到整体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发挥好合力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系统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日常管理部门这两个系统要紧密配合,相互沟通和协调,实现功能互补。同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佳。
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59-2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了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点强化对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以学生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即是这一探索尝试的结果,本文将对此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推动该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综合体现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这一基本理念,其实施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和其它教学人员共同协调进行,方可形成教育合力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和管理相分离,从而使管理和教学过程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如何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密切协调配合,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特点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在也立足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在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课程的实施体现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
(一)寓教于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片面强调理论教育而忽视管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课如果仅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管理实践的支撑最终会导致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而难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学中的“知行合一”原则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通过将理论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而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之根本目的。“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管的基本要求。
(二)寓管于教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管理的细节操作而忽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这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举动难免会给人留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印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高校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势必会通过“润物细无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转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通过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对接,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实施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的基本体现,也是高校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但课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教学和课程建设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困境解析
“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初期曾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抱有热切期待,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改革思路。然而随着该课程教学探索热情逐渐消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涌现了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难以避免的教学实施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教学效果缺乏直观感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内容设计,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几个主要方面。专题教育本为实施课程多元化,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有效形式,然而在本课程专题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未能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产生教学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疏远感使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内容枯燥,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易出现教学“困倦”。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过程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激情,更缺乏内容探索和理论创新,从而使教学沦为简单的“完成任务”,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上课成为“应付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教学“困倦”的出现强烈要求改革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进一步推进此课程改革发展。
(三)教学师资相对短缺,课程教学难以保证。“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开展主要集中于星期天下午或晚上这一时间段内。这使得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需求大,而愿意承担教学师资力量则比较小,从而出现有限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为了维持“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正常开展,教学中不得不实行“大班制”,这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管理难度,更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专题教育需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保证,而专业师资建设力量不足也必将影响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师资相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本门课程的建设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相应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使此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三、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对策
“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实践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提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方才能真正体现寓教于管和寓管于教的课程建设需要,实现课程教学设置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进一步完善。
(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行为示范引导。“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中心,主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法制、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注重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引导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真正达到该课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重知识传授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将课堂的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热情,从而消除教师的教学“倦怠”现象,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教学专题教育为中心,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该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也是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确立了以专题教育为主要实施形式,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精品化的专题教育师资队伍是实施该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面对相对有限的师资力量,这需要根据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和个人兴趣确定专题教育建设方向并进行集中备课培训,从而集中有限的力量凝练教学精品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本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此外,稳定的师资力量也可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进一步建设完善。
四、本文结论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寓管于教和寓教于管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基本德育理念。”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正是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所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努力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完善本课程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建设完善将构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11-05-01.
[2]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教学大纲[Z],2010-05-1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习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前者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要职责;后者是以通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有长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实习支教的实践配合,实习支教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实习支教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年三月底,笔者在忻州师院开展了“实习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0份,回收率为97.6%。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倾向,呈现“两张皮”的局面。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忻州师院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时间维度为一学期,空间维度是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条件困难、办学设施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总体上属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与形式,要求学生以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去为学悟道,从社会实践中把握理论、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磨练意志,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一)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提高了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表明,有65%的大学生打算在支教期间申请入党。当大学生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教育状况后,有59%的同学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当地工作。调查显示,扶贫支教顶岗实习能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了解国情、区情,培养工农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了大学生的总体素质。通过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自立动手能力,人际合作和交往能力。调查表明。有43%同学认为有必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45%的同学表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或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在支教过程中你是否愿意与别人合作的问题,有60%同学愿意与别人合作,并分享成果。
(二)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在肯定扶贫支教育人功能的同时,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害怕艰苦生活。有的和别人关系不协调,有的支教回来的同学甚至表示“支教后,再也不到农村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支教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不少同学对实习的意义、目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等没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准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指导教师督促引导不力。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教师技能提高,生活安全等方面较为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欠缺,对实习学生疏于引导和督促,无法很好地达到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在支教中,指导教师没有提醒过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乡土人情;分别有44%和26%的同学感觉带队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指导很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扶贫支教关注和介入不够。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目的不明确,过分关注理论灌输,对于大学生思想转变较为忽略。其次,实习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互不沟通,导致前者忙于应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生活安全等日常事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理论灌输。对支教生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支教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辅导。
4.实习支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有47%的同学认为支教中的思想品德考核简单化和需要改进,没有制定专门的扶贫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并记入学分。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易被学生忽略,最终出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扭曲,价值失衡,必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扶贫支教的相互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课堂考试,实效有限却还拿高分,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颇感尴尬。
二、实践环节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实践环节普遍缺失的突出问题。
1.从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内容陈旧枯燥,方法单一。首先,公共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于形势发展。公共理论课教材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是理论体系、框架和内容仍显陈旧。未能充分地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没有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的理论阐释,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有4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教育内容和时代严重脱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甚至照本宣科。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形成“两张皮”,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没有给出很好的理论说明。这样,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位置,缺少师生互动,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2.实践环节的缺失已成为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12年支教中,注重专业实习,教师技能的提高,而对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的缺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顶多辅之于所谓“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在课堂教学和校内进行。课堂教学当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它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入耳人眼”过程。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少学生参与,鲜见师生互动,搞强行灌输,甚至是精神虐待。这样就无法实现社会要求和规范为学生意志的内化,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难以完成学生意志情感的外化。教师把学生看成“德育袋”,加工器物,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的消极、被动、反感。
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督促引导下,让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广泛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接受再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支教学生理论素养能否真正合格,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支教的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指导实习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搞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了解校情,督促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史迹、场馆等,引导学生走访当年的战斗老英雄以及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此充分营造和利用社会文化氛围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通过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理论,实现理论从“入耳人眼”到“人心人脑”的转变。实习支教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
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思想政治大教育思想,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当地教师广泛参与的支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为此,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实习支教作为己任,积极配合作好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就学生学习和实习支教中存在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共同研讨。三是选拔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来。
2.将实习支教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将实习支教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要落实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单位,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实习支教的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的学分。教学单位特别是承担《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研室,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详细规定教学目的、要求、方法、进度、内容、学时、指导教师、经费、考核办法等内容。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习支教工作。调查显示,分别有4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讲解过或很少讲解过支教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充分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实习支教介入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同学希望思想政治教师介入支教,特别是实地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47-02
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经过对多位学者和其著作的分析综合,可以对大数据进行简单解释,大数据就是针对非常庞大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应庞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引导和服务于实践。
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高校教育是丰富知识的来源地,这里也是大数据应用最明显的区域,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法、思维形式产生重要影响[2],同时,还对高校如何教育和管理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怎样在大数据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完善教育对象。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单独的个人,开展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部的大学生,开展的教学内容是庞大的数据信息体系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可以使用非常多的数据信息,来说明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发展数据庞大以及信息加技能发展更全面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和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开展知识的分析和研究。
2.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复杂化。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有限,难以判断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正确,或者有没有用,最主要是这些信息的出现我们无法规避,并且这些信息内容量比较大以及复杂,所以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学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复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人格一般指个人基本稳定且相对重要的心理特点的综合,指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水平、性格变化[3]。在大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现在性格思维的发展,进行一定规划,对一定的教学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目的教学的状态,即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行为以及使其朝向现代化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是必须要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格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和指导,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和目的,在人格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培养人格发展的能力,为了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就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以下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提出两方面关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大学身良好人格的表现和意义。
1.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表现。提升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需要通过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实现,同时也反应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学生的能力。
高校政治思想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基本的思想知识,还要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学习思想知识来完善自身修养和知识素养。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身品格的完善,能够拥有远大的报复理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去注意和及时了解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极端思维的情形,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阻碍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形成,就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性格和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注,将教学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以及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身性格相联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性格特征、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的完善和发展,并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好的素质和人格品行。
教育学生是开展教学的目的,而教育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以及完善的人格。基于高校教育,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实现大学生人格教育完善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通过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即良好的人格。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较快,大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网络交流和通讯,在网上查阅以及浏览信息,由此可知,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就比较广泛,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大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印象,有的不利于大学生性格的发展,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大学生主观接受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习相应的知识,积累相应的经验,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大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高中所学的思想政治课,只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社会发展,在高校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学习高中所接触的基本思想政治课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正确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制观、社会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观教育等,在这些教育观念中,正确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基本的知识理论,道德观的学习是思想政治课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掌握,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促进大学生自身知识的增加和打下良好人格教育的思想观念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形态和知识经验,来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行适合社会的需要,避免学生极端思想的出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发展、学生思想行为、社会发展的现状,营造相应的生活和社会氛围,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和经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并且主观上愿意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自身知识、学习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还学习各种各样的观点理论,使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形成正确、可行以及适合的思想观,同时,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教育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自身人格中的缺点进行自控和改善,使大学生形成建好的人格,积极并个性化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量庞大的时代,也是难以控制的时代,在高校中体现在学生普遍运用网络学习和通讯,在网络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息,有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时还会导致学生性格扭曲,不适应社会现在的而发展,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发展,在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修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方式和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和目的,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人格教育全面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39-02
行业类高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各行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重要任务。因此,行业类高校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的成效,对行业未来的廉洁状况有持久深远的影响。行业类高校中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负担比较重,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一 调研思路和实施过程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意向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法开展调查,采用五等分方法进行评分,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并据此提出改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课堂教学的建议。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北京市行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计向北京37所行业院校骨干教师发放问卷并回收。总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很有必要
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得分为3.83分,这在五分制打分中,是一个比较高的得分,这说明绝大多数行业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知。
2.教师关心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与学生谈及反腐倡廉的相关问题,此问题得分为3.90分,表明教师们对于反腐倡廉这一热点社会问题有较高的关注,也说明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而对于当前我国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的关注度得分为3.81分,再一次印证了广大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3.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储备亟待加强
对腐败的成因问题回答显示得分为3.33分,这是一个接近于及格的分数,这说明许多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而对于我国反腐倡廉基本历史的了解,这一题目的得分仅为3.08分,说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情况了解很少,教师们所拥有的历史素材和历史知识积累还亟待加强。对于我国目前基本反腐方略的了解得分为3.28,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相比得分略高,这说明教师对于我国的当前反腐倡廉的现状关注度要高于对历史状况的关注。
4.教师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握很不充分
教育部规定的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问题的得分仅为2.22分,是所有问题中的最低分。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了解不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5.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表明,教师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4门主要课程中,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关性最强,得分为3.92分。其次是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得分为3.61分。第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得分为2.83。最弱的是基本原理课程,得分为2.67分。此外,教师们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适宜程度得分为3.31分。这表明多数教师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比较适宜的。而从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的调研报告来看,大学生所做的反腐倡廉调研报告的频率程度得分为2.42分,在五分打分制中,处于及格分数以下,说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少写出相关报告。
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实际困难
教师们被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困难”时,39名教师表示教学课时紧张,时间不够,占受调查教师的36.11%;36名教师表示的相关知识结构不够,占33.33%;21名教师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要求,占19.44%;6名教师表示没有经费投入,占5.55%。还有其他6位教师认为是仅靠教育远远不够或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太大等其他因素,占5.55%。
7.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作用,有3名教师表示没有影响,占2.78%;51名教师表示影响不大,占47.22%;36名教师表示一般,占33.33%;15名教师表示影响比较大,占13.89%;还有3名教师表示影响很大,占2.78%。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 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赞成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他们关注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但是,就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来看,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有待完善。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契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有必要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对教师开展专门培训,以完善广大教师在反腐倡廉方面的知识结构。从培训内容来看,第一,应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知识学习,让教师们熟悉腐败的成因理论,世界各国的反腐理论,尤其是应重点掌握我党的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第二,应让教师们了解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历史实践,尤其是我党在历史上开展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反腐方略和反腐规划有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第三,教师应该系统掌握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法制和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第四,引导教师注意积累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案件,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积累素材。
2.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相关知识与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因此,根据调查结果,应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和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融入一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党的建设章节重点讲解反腐倡廉的知识,在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安排与腐败犯罪有关的法制知识讲解,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中融入反腐倡廉的道德教育等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反腐倡廉专题教育也是比较适合的途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到廉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调研活动,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拒腐防变的优良品质。
调查介绍及缺课情形
本次调查在问卷的内容设计上并未直接体现对学生缺课行为的调查,而是将学生的生活情况、生活习惯及缺课行为联系起来进行调查。此外,我们也调查了学生的专业课缺课情况,之后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次受调查的学生共600人左右。
首先我们要了解思政课的缺课情形。问题“如有缺课,在下列课程里面,你经常缺的是 ”共有539人回复,回答“思想政治课”的占大多数,有329人,占比61%,其次是“英语课”,共101人,占比18.7%,而回答是“高数课”的只有57人,“专业课”的只有52人。很明显,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专业课、高数课比思政课重要,这反映了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先天困难。
对问题“对你所学思想政治课,你缺课的经历是 ”,在调查的566人中,回答“没有”的有153人,占比27%,回答“有一些”的有127人,“偶尔”的有248人,二者合计占比66%。可见超过半数的人有一些缺课的经历,但绝大部分人是偶尔缺课,只有38人回答“经常缺课”,占比仅为6.7%。“对你所学专业课,你缺课的经历是_”,在调查的530人当中,回答“没有”的占138人,占比26%,“有一些”的有105人,“偶尔缺课”的有254人,合计占比68%,仅有33人选择“经常缺课”。这种比例和思政课缺课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可见,尽管从前述调查来看,学生对专业课还是相对重视,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大部分人仍免不了有一些缺课的情形,应该说这是大学生很难避免的。缺课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你认为是哪些课程占用了你较多的时间”的问题中,认为“专业课”的有409人,占比67%;“数学或英语课”的有101人,占比16.6%。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思政课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只有58名学生表示该门课程占用了较多时间,占比仅为9.5%,和选修课的人数(41人)差不多。
缺课行为中还有一种行为是“隐性缺课”,即人来了,心思没放在课堂上。在问题“如果你觉得上课无趣,你经常会_”的回答中,443个受调查者中,有164人选择“看别的书”,95人选择“做其他作业”,“睡觉”的有98人,“聊天”的有46人,“玩手机或听歌”的有40人。从对600余人的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回答的有443人,占比约74%。
“你对任课教师点名查到的态度是_”,被调查的596名同学中持“欢迎”态度的有164人,“反对”的有96人,持“无所谓”态度的有336人。从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任课教师点名的行为并非持反对的态度。有的任课教师长期不点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关于缺课的原因
“对思政课,你缺课的原因有 ”的问题,回答的530人当中,认为“没兴趣”的有120人,占比22.6%;想自己看看书或做作业的有163人,占比30.8%;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有67人,占比12.6%;认为教师上课无趣的有62人,占比11.7%;其他原因的有118人,占比22.3%。对“专业课缺课的原因是 ”的调查中,在回答的557人中,反映教师上课无趣或听不懂的人有168人,占比30%;想自己看看书或做作业的有114人,占比20.5%;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有78人,占比14%;其他原因的有143人,占比约25.7%;还有54人说是“起不来”。
在对思政课调查的530人当中,认为教师上课无趣的只占11.7%,比例大幅低于专业课教师的30%。在专业课上选择自己看书或做作业的占20.5%,而在思想政治课上选择看书或做作业的人数则明显高了很多,占比30.8%,这反映出更多的学生还是不重视思政课。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选项上,二者比例大体一致。说明存在一些其他教师或辅导员在上课时间找学生的情况。
在问题“你看到周围有人缺课时,你的态度是_”的回答中,56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回答“也不想去”的有52人,认为还是坚持去上课的人数最多,有233人,占比41.6%,反映了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缺课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认为“偶尔也缺下课”的有88人,回答“这是个人的自由”的有187人,占比33.4%,反映了相当的学生对缺课行为的默认态度。
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调查,可能也能解释部分学生缺课是一种固有的习惯。
能否从容地在食堂吃早餐在一定程度上能判断学生能否早起并按时上课。通过对576名学生早餐就餐方式的调查得知,有265人回答是“食堂就餐”,占比46%,这部分同学应该说早上时间比较充裕,缺课率较低;157人回答是“从食堂带走”,占比27.3%,显示部分同学早餐比较匆忙,有迟到的危险;在“校内小卖部买早餐”的有80人,这部分人更是没时间进食堂了。
对“你所在寝室把握时间的方式_”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是否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回答的586人中,373人表示是“自己设闹铃”,占比63.7%,这表明六成多的学生学习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130人是“看室友的行动”,58人表示要“靠室友的闹铃”,这两项合计占比32%,我们可以推断出近三成的学生按时行动的自觉性较差,容易迟到或缺课。“你外出上课或自习经常是_”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讲,结伴出行的比例越大,则遵循正常的上课时间的比率也较大。在该项调查中,选择单独出行的有190人,单独出行的人中,既有可能是提前进入教室的,也有可能是迟到的;与室友结伴出行的有315人,占调查总数605人中的52%。如果假定单独出行的人中有一半是提前进入教室的,说明能遵循正常上课时间的人大体上有三分之二左右。这也与我们平时在教室的观察结果相仿。
“课余时间,你经常在_”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点以推测其学习状态。一般来讲,学习状态好的倾向于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在调查的622人中,选择在寝室的竟有357人,占比57%;而在图书馆的则只有150人,占比24%。在接受调查的591名学生中,有437名学生表示有手提或台式电脑,占比74%。电脑的使用与缺课率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入学以来你所报的校外辅导班有_”的调查中,有595位学生都有过校外培训的经历,其中,进行计算机培训的有209人,占比35%,上驾校的有166人,占比28%。这说明,校外培训越来越成为导致学生缺课的一个因素。
“对于缺课,你持什么态度?”,在接受调查的582人中,有290人认为“因为个人事情,不可避免要缺一些课”,认为“偶尔翘课也可以”的人,也高达168人,二者合计占比78.7%。可见,自主性意识的增强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情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缺课。
结论
大学生思政课缺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此门课程不够重视导致的,与学习兴趣没有很大关系。通过与专业课的对比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课还是相对重视,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60%以上的人仍免不了有一些缺课的情形。在缺课的学生里面,经常性缺课的人很少,在7%以下。另外,隐性缺课的情况较为普遍。缺课的原因里面,对思政课没兴趣的学生只占20%左右。学生的生活习惯、行动自主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到课率。
参考文献:
[1]王羚郦、李明希、林小桦:《大学生逃课现象浅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4期。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000万,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群体备受高度关注。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作为大学生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给高校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放宽招生范围和扩大招生规模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其次,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导致以短期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实用作为衡量标准,忽视自身长期发展。
基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背景下,本文围绕大学生(本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认知状况展开研究,力求找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点,"体学生之情、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
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前提和有效途径。提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感知时:40.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仅为一般性的知识表述,22.1%的学生认为很无趣。而5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的发展没有用、课程可有可无,大部分人只为拿学分和应付考试。当个人思想方面出现问题时,诸如正确的人生观导向错误、价值观念多样、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表现出的压抑和迷茫,理想、信念、道德面临考验和抉择等,49.8%的学生则通过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通过阅读教材和向老师请教仅占21.1%。
可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导致其出现诸如国家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正确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泊、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的根源。
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以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内在地规定着学生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定势,对学生个体的其他行为目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引导大学生个体行为的旗帜性、方向性、导向性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67.9%、55.2%、54.7%的学生期待能够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养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就业观、法制观的教育。相对而言,选择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占34.4%,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道德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
由此我们看出,虽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社会环境影响、功利主义等不良影响,导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他们期待能够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法制观等的正确导向、得到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等教育,期待能在课上能有所收获,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
三、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53.5%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过时,20.7%的学生认为完全脱离实际,而13.1%的学生认为完全老套,认为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新颖性的仅占12.7%。63.8%学生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并进行课堂讨论。问卷中提及大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中,41.8%的学生认为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34.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认为老师个人魅力和学术水平的也占到了32.4%。由此我们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也有极大的关注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接触信息广泛,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尤为敏感和关注。
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认知。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情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看法,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建构,从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事实基础,提高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对长江大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期望可以通过调查数据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长江大学类专业(包括理科类、工科类、医学类、农学类、文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石油地质类)随机进行问卷分配,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中的某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量550,问卷收回503份(回收率91.5%),其中有效问卷486份,问卷有效率96.6%。调查样本为在校普通本科生。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应该开设,以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等有关思想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题上有着积极的认识,有75.5%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想理论课是必要的,60.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行的,约6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认为效果是不强的。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有30.4%的同学是出于对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而学习的,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其他的同学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上课,其中约有26.9%的同学是因为这是必修课,所以才上的,12.3%的同学是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的,15.6%的同学主要是应付考试想拿高学分,14.7%的同学受学校纪律的外部约束而上。大部分同学是出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因素而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表现如何,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听课的,但是行为有所不同。少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够重视,有20%的学生对其较重视。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积极的,他们知道其是重要的,对自己是有好处的,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人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动机进行学习的。但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为表现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知行不一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思想理论课的开设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象原因调查
首先,对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表明,约有35.1%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自身因素所造成,即对课程不感兴趣,而有29.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环境问题,大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约20.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内容不好,14.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问题。
原因分析:
(1)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感兴趣成为阻碍教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约有56.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针对此问题相应列出了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39.7%的大学生推崇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27%选择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态度。要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注意和反思。
(2)有20.8%的学生认为教材不理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是从课程本身原因出发,由于理论性知识太多,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晦涩、不好理解。约有55%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课程本身内容不吸引学生,太过枯燥和太深奥,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17.8%是由于学生自身不愿意学,当然这也与课程本身有一定关系。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的原因还与教师有关,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运用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起着引导性作用。我们调查了教师进行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为何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40.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3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等。这说明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不需要高深、博学的教师,只要他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有40.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枯燥不吸引人,使得教学得不到成效,19.6%学生也是倾向课程本身的问题,认为内容陈旧脱离现实,使得学生不好理解,有13%的学生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17.4%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理论课程存在现实与理想差距的问题,让学生觉得不好接受。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其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有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课程本身就有抵制的情感,知识重复讲解,导致学生一看到这种类似课程就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生,教起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其二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思想理论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别强,学生自己理解有难度,学起来比较枯燥和无味,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是无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精髓所在的。其三是由于教师的原因,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媒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理论性极强,又深奥枯燥的课程,是最考验教师能力的,因而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针对调查结论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其时效性和大学生对其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学生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产生动机的基础,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内在需要,对此课程就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思想理论课只有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需要的道德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冲动、鲁莽,很容易在社会上吃亏。思想理论课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教授他们如何理性待人、待事,如何处理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保证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后,再教导他们如何处理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这样更容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注重德育实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公民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思想品德,但由于学科定位不准、教学模式单一等方面的原因,这类课程“长期以来都存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这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培育其现代公民意识。
一、以教学内容的丰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公民意识教育应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不能只局限于社会、国家等宏大叙事和客观外在的角度。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并把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的讲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并推动学生践行公民职责。
第一,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是公民对其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权利的认知、追求和维护,义务意识则是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统一体。合格的公民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公民责任和义务。
第二,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的集中表现。国家意识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第三,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所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良好的公德意识可以有效地将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行为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第四,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体现为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核心要求是公民特别是公权力的执掌者须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信念,并切实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作为目标,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等。
二、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当然,传统的灌输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仅仅依靠灌输方式就失之于简单化了。因此要注重结合,要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说教。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辩论、模拟法庭、演讲等方式,使大学生自主地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将学生自主意识淹没于说教之中的模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和权利意识。教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和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为大学生提供表达观点机会,让其尝试着学习和锻炼民主参与的能力。
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促进他们学法用法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要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单独讲解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采取研讨会、辩论会、看表演和录像、参观考察等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恰当地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素养。
三、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观念意识形成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主导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材内容的接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自觉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课题教学与言传身教之中。教师应实现公民意识内容对传统教材的灵活渗透,利用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有意识的公民责任思考和公民参与实践,从而保证公民意识培育效果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素养,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同时还应当注意自身行为对公民意识培养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已有知识的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自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进而达到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满足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实践教学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是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之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可以把理论教学中的思想、知识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合作和参与的教育导向,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
目前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相关的实践环节应突出以下方面。第一,服务性实践。即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文明、教育活动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奉献精神等。第二,社团性实践。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性组织形式之一。在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有助于逐步养成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这种积极作用,支持其建设,丰富其职能,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的载体。第三,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感悟社会并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践行自己的公民身份,从而实现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倡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现代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突出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与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普遍完整的公民意识。
1.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组织上的有力保障及经费上的支持。军事理论课教学既可以独立设置教研部门,也可以挂靠学校党委武装部等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提高军事理论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配套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健全制度,科学有效管理
军事理论课必须从学科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科研考核、学生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构建由制约式管理到激发式管理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吸收师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强化军事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和反馈,建立健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这是全方位重视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3.全校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发展
军事理论课程应当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同属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资源分享方面,享有优先使用基础教学资源的权利;将课程合理安排,进行小班教学;加强培训,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技能;课堂使用多媒体等电教化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果;配备科研经费,积极提供发展平台,鼓励军事课程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促进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引入专门人才,加强课程建设
军事理论课必须拥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军事知识广、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采用“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积极从军事院校引进专门军事人才,走任课教师和兼任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的协同教学能力;在校内聘请有军事理论专长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有国防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可以同时聘请军区驻校国防生选培办干事担任兼职教师;召开教师备课会,营造教师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院校加强学术交流,定期组织研讨会,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2.学习培训提高,夯实教学基础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师校本培训则应该注重教学实践,注重课堂改革。要积极谋划教师培训校本化课程建设,把信息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融入课程,通过课程建设与管理,增强教师校本培训的计划性、严密性和实效性。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教师的“卷入式”研修,做到做中学习、境中学习、行动学习和问题学习。行政领导、校本培训、“卷入式”研修都是教师培训、教师成长的外因,而决定因素是教师的“内因”。军事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方式是进行“自助式职场培训”,要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一边工作一边自主培训、自助研修。
3.教学管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军事理论课从教学对象来看,各种学科背景的学生都有,从教学内容来看,讲授的内容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大、涉及学科领域多,因此,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过硬的知识,而且要用战略思维重视国防教育、组织专业课程培训、看待教学管理,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新高校建设理论课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切实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要注意教法的研究,做到“创新” “精要”“灵活”。“创新”就是要求教师要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武器、新的军事新闻动态及时补充到课堂讲稿中,将国内外最新的动态讲授给大学生,保持课程新鲜感,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精要” 就是要求教师要对与大学生思想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实军事热点和思想认识问题讲透、讲好,避免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却全都是蜻蜒点水、泛泛而谈。“灵活” 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时政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能吸引大学生持续引起兴趣,然后将德育贯穿始终。
2.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71-01
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随之而来,高校学生思想选择空间增大,面临着巨大挑战,形势逼人,国家对理论建设要求提高,高校思政课建设亟待加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材、教师、学科没有紧密的结合。教师对教材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是侧重书本知识就是过于强调实际问题,强调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实践检验理论性不强,没有从学科的高度领会教材的内涵。
教育与教学存在矛盾。教师的教与学没有统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授业解惑,没有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没有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有的教师讲完课就离开了课堂,自身并没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方法运用不当。课堂倾向过于形式化,偏重课程内容。过于娱乐化,整个课堂用讲段子、播放娱乐视频、放流行音乐代替思政课,片面大众化。因此思政课教学需要下“苦工夫”“笨工夫”“死工夫”。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也很便利,教学设备也很齐全,能否合理利用,展现出思政课应有的功能,不能一味地追求效果而不顾教育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效果实践探索
思政课教学要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特点,坚持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的原则。新形势下,大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加重,思想上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三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出现选择性和易变性。沈壮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象、目的、内容、方法、情景的有效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1]。这一研究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确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2]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学质量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要注重实践教育载体建设,加强组织协调与沟通,正确认识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团队要增强研究性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的本质要求。问题来源于研究性教学,研究当前未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国当下的问题,研究真问题,研究思政课出现的题,增强理论科学内涵的魅力。用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学生既要增强对的信仰,也要学着搞研究。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
因材施教,抓住重点对象,满足新形势下研究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思政专业性和学生自身的专业性优势,拓展阅读,考试和考查充分结合。思政课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学生,而且教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和课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宣讲团及其各类讲座,要明确区分政治性、学术性、生活类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如何顺利地把国家意志和指导思想“灌输”给研究生是教师的职责,自身又要发挥以身示范作用,担负着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如何让研究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教师思政课课堂成功的体现。因此,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
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教学工具,结合线上和线下,布置题目,以MOOC为辅助,了解国内外的教育发展状况,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勇于担当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发挥“桥梁”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合理选择时间,利用假期,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同时,结合业余时间参与实践。明确参加实践的人数,内容与形式要高度相关,还要不断探索创新形式,考察、调查、志愿服务等。完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作用。
综上所述,思政课同其他课程一样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也要求实践的检验,思政课实践教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受益,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则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哪些,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更,直至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学分又不得不上课,从而产生倦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表现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倦怠主要是大学生对纯粹理论性质的课程缺乏兴趣或学习动力而不得不为时之表现出来的思想倦怠和行为倦怠。对理论课没有兴趣,消极看待甚至是采取逃避的态度,逃课、旷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拼凑作业、考前突击背一背等行为。刘驾云老师曾对安徽省内三所高校的学生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状况、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做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帮助,而且有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中“学分”是主要因素,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为了研究生、教师和公务员等考试。从刘老师的这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多是被动性学习,缺乏主观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可以说动机有些偏差,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之严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长期的厌倦心理还会连带的排斥对其他学科学习。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还会挫伤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会丧失教学热情,就会减少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甚至可能会产生教学倦怠。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倦怠不利于“四有”新人的建设。曾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体育不好,那就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残次品”,若德育不好,那就是“危险品”了。所以解决思想政治倦怠问题刻不容缓,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存在认识误区。
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古板,找不到兴趣点。很难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课后根本不想看有关的书籍,甚至有些动机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对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才有些许作用,而对以后的其他工作并没有什么用,尤其是在理工类,艺术类学生中,这种想法更显著。现在学生大多只重视实用性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用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更加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中的辅导课。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有效沟通。
当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占着相当大的地位。而在刘驾云教授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枯燥占一定的比重。一些老师较多重视科研而有些忽略授课,不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少,课堂纪律差,甚至有的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至于学生是睡觉还是玩手机并不在意,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倦怠。老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挖掘深层及的原因,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三)家庭的环境作用弱化,不能积极影响。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所以理论教学应与各种生活各种环境有良性的互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逐渐的渗透的,是深远持久的,是不可替代的。而现在的教学现状中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良性作用正在弱化。比如,家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只重主科,忽视副科等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子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而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庭中国并不是人人都关注时事,大多是男性关注时事新闻,女性大多关注娱乐等,这也使子女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容易在理论课上出现倦怠现象。
(四)校园教育主阵地丧失,学习氛围不理想。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同学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校风和班风都不浓郁,大学生在平时很少阅读思想政治相关的书籍,只是考前学霸,本着60分万岁的想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现在的网络科技非常发达,一些网红、关系户的说法更引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空谈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用。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弱化,使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措施
调查显示,学生并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实用性有选择地接受。而且新颖的教学方式,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改善倦怠的现状,应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引起倦怠的根源。大学生应用理论武装自己,切记盲目跟风,要有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教师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倦怠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武宏伟说:“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允许学生讨论,并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最后,引起倦怠问题的内因是根本,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因即环境。学校应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公正合理的平台。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应改大班教学为应材施教。学校净化校园环境,不能只是场上抓考风,还应场下严抓纪律,改变考前学霸,缩印答案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武志宏.任命校长要科学民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