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药行业商业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你方必须把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信息提供给对方时,一定要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要严格声明:对方有可能接触到商业机密,因此要承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使用或泄露机密。另外,还有一些常规的做法,如在商谈过程中商业计划书封面要打上“机密和专利”的字样。这样,一旦对方违反了保密协议,那么你方就可以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商业策划书保密协议的格式:
保 密 承 诺
本商业策划书内容涉及本公司商业秘密,仅对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公开。本公司要求投资公司项目经理收到本商业计划书时做出以下承诺:
妥善保管本商业计划书,未经本公司同意,不得向第三方公开本商业计划书涉及的本公司的商业秘密。
项目经理签字:
接 收 日 期: 年 月 日
收到日期 项目编号 项目经理
商业策划书保密协议范本
……提供乙方创业计划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1、甲方承诺甲方只允许其所邀请及聘请之工作人员中与处理乙方创业计划事宜有关的人员接触本协议规定的保密内容;甲方保证采取有效的保密制度,以确保本协议规定的保密内容不会泄露。
2、甲方承诺其邀请参与评审工作的顾问成员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甲乙双方之外的任何第三人提供,泄露乙方创业计划书之全部或部分内容;如其邀请参与评审工作的顾问成员泄露本协议规定的保密内容,则甲方向乙方承担本协议项下的全部责任。
3、甲方应对任何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或以任何方式泄露保密内容的行为或任何因为甲方的故意或过失而致乙方受到损害的行为,向乙方承担责任。
4、甲方需在乙方网站()注册,并提供真实的个人资料,包括照片,身份证号,工作经历等;甲方同意因自己泄密,乙方有权将其列为黑牌会员,并相应地将甲方的照片及身份证号公布于乙方网站,以供会员查询。
5、甲方对因错误投递或其使用的投递方式具有被他人知悉其计划书内容之风险及其他投递过程中的过失行为而引起的计划书内容泄露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除非乙方能证明该泄露行为系甲方所为或系甲方之授意。
对全球市场变化比较敏感的中国企业或许会问:伊顿为什么要并购库柏?从这次并购中,我们可以借鉴什么吗?如今,一年半过去了,整合工作进展如何?
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伊顿是谁?
创办于1911年的伊顿虽然已经有百年多历史,然而,笔者即将要讲述的关于伊顿的故事还要从2000年说起。2000年时,伊顿的销售收入只有83亿美元。然而,到2013年底,伊顿已经成为了横跨电气、液压、卡车零部件、宇航等众多业务的多元化跨国巨头,其销售收入更是增长到220亿美元。
如果说将企业做大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那么利润成比例的增长则要困难的多。但伊顿做到了:过去十年间,除了销售收入增长了近三倍之外,伊顿为股东贡献的每股盈余从2003年的1.36美元逐年增长到2013的4.13美元――作为一个投资者,如果在2000年时买入1美元伊顿的股票,算上分红和股票增值,2013年的回报将高达6美元!
2000年的时候,柯仁杰成为了伊顿新任CEO。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伊顿公司工作了20多年,对伊顿可谓十分熟悉。柯仁杰是一个富有激情且精力充沛的美国人,每天只睡5~6个小时,其他时间几乎都投入在工作中。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一定有着雄心壮志,势必要开疆拓土,打拼出新的天地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成为CEO前,伊顿已经在尝试多元化。然而整体来说,伊顿的规模比较小,销售额只有83亿美元。柯仁杰上任后,伊顿就迅速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原有业务增速放缓和市场空间有限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此之前百年伊顿就曾经遭遇过危机:尽管伊顿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着非常高的占有率和竞争力。然而,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单一业务企业的业绩就会出现非常大的波动,甚至会出现破产的危机。
柯仁杰上任后思考的是,自己该如何进一步引领伊顿的多元化进程呢?
能够参考的案例有大名鼎鼎的GE。GE的工业业务是多元化的,但整体上讲是一种控股型的多元化,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太多。另外,GE的多元化还包括产融结合,GE金融可以为GE工业提供融资租赁,GE工业有着很好的信用评级,可以为GE金融背书,从而使GE金融获得相对廉价的资本。
当然,可以参考的案例还有大名鼎鼎的3M。正如普拉哈拉德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所写的,“尽管它的业务组合看起来极为分散,但是繁杂表象的背后却是少数几项共享的核心竞争力。”三星亦然,隐藏在三星手机、电脑、显示屏等多元产品背后的是三星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柯仁杰来说,他想要带领伊顿加速多元化的初衷之一就是规避经济周期带来的业绩波动风险;另外一个初衷就是能够“充分利用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匹配关系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
于是,在其第一个初衷下,伊顿有了自己的第一条多元化原则:平衡。
这里的平衡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地区的平衡。在柯仁杰上任时的2000年,伊顿的业务80%集中在美国。而至2013年底,美国只占其营收的50%。
第二,是业务的平衡。1997年前,伊顿汽车零部件业务占其销售收入的70%以上。而如今,伊顿横跨数个业务,汽车零部件只占其总销售收入的17%。
第三,经济周期的平衡。即不管宏观经济是好还是坏,伊顿都要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和利润。柯仁杰上任后,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从始至终都格外强调业务的配置:既要有零周期业务,也要有早周期、中周期和晚周期业务。
所谓零周期业务,是指基本不受宏观经济影响的业务,比如说制造服务业以及售后;早周期业务是指在经济复苏的时候,能够最先实现增长的业务。相应的,这类业务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下降也是最快的;晚周期业务则是指在宏观经济复苏的时候反应较慢,而当经济衰退的时候,也比早周期晚很长时间才开始衰退;中周期业务则是介于早周期和晚周期之间的业务。
“要实现这些并不容易,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早中晚周期中进行合理的产品搭配。所以一定要深刻理解你所在行业的业务周期,什么时候会表现比较强,什么时候会表现比较弱。”伊顿亚太区总裁何钦鸿如此说道。
据介绍,当伊顿在考虑利用并购的方式开辟出新的业务时,都会认真的评估该企业业务周期是否能够很好的和自己现有的业务互补。对此,一个可操作的手段和标准就是拿这个企业过去几十年的利润率走势和自己原有业务之间的利润率走势做对比,从而判断伊顿是否和其真正的匹配。
据介绍,至2013年底,伊顿的零周期业务包括电力服务以及航空等业务的售后服务,这些业务基本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占伊顿总销售收入的11%;伊顿的早周期业务有住宅电气、单相电源保护装置、重卡业务等,这些业务占其总销售收入的29%;伊顿的中周期业务有液压、工业控制等,占总销售收入的29%;伊顿的晚周期业务有航空业务等,占总销售收入的31%。
巴菲特说,当海水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试金石,那一年连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都陷入了危机。最终,巴菲特挺身而出,购买了其30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成功助其纾困。那么,那一年伊顿表现如何呢?
2008年,伊顿总销售收入较2007年增长18.5%,净利润较2007年也增长了6.4%。或许就是这个原因,2008年巴菲特一共只买入了四只股票,其中就包括伊顿。作为一个对比,当时伊顿的市盈率已经高达20倍,通用电气的市盈率则只有16倍。然而,最终巴菲特还是没有选择将通用电气的债券转化成股票。
“住宅电气、单相电源保护装置、重卡业务等早周期业务实际上在2007年就已经呈现下滑的趋势,在2008 年严重衰退。但是晚周期的航空等业务,2008年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直到近期才出现下滑迹象。所以能够明显看出来,晚周期业务比早周期业务的下滑时间要晚18~24个月,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经济周期进行资本投资和业务的多元化配置。”2010年柯仁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以前我们的很多业务在经济高涨期绩效非常好,但没有什么业务在经济出现下滑时仍然表现良好。所以(除了零周期业务外)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大约三分之一的业务在经济早周期能够运营良好,三分之一在中周期时依然稳定发展,三分之一在晚周期即经济下滑的时候运营良好。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带领伊顿多元化时,除了看重业务周期的平衡外,柯仁杰还格外看重的一点是充分利用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匹配关系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我们不想成为只是控股型的多元化企业。”
伊顿有着车辆、电气、液压和宇航四大业务。那么,除了业务周期互补外,伊顿这四大业务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动力管理,即包括电力动力、流体动力和机械动力,这是伊顿多年来坚持的定位,也是联系这四大业务之间的主线!“这三个业务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实际上能产生非常好的协同效应:三个业务的终端市场高度一致。对于这三个业务里面动力管理的需求,通常在一个终端客户那里出现。而且在绝大多数终端,至少有上述三个需求中的两种。”伊顿亚太区总裁何钦鸿说道。当然,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其竞争对手,伊顿能够为其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另外,客户协同也不是这几大业务带给伊顿唯一额外的竞争优势。“比如伊顿在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技术世界领先,这会涉及到我们的两个业务部门――卡车零部件集团和流体动力集团,前者侧重于柴油电力系统的技术,而后者主要是开发液压技术,两者对于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都很重要。对于客户来说,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的技术供其选择。”柯仁杰说道。
为什么要扩大电气业务?
2000年的时候,伊顿的电气业务销售收入不足30亿美元。而至2013年底,伊顿的电气业务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35亿美元,占总销售收入的61%。在这期间,伊顿先后将穆勒、飞瑞、库柏等十几个电气企业纳入囊中。看的出,多年来伊顿似乎格外的钟爱电气业务。
“伊顿都是在全球大趋势下寻求增长。这其中一个大趋势就是,全球能源供给不足。”伊顿全球副总裁Steven M. Boccadoro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埃克森美孚公司的《2040年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现在起到2040年(届时全球人口将达到近90亿),随着全球经济产量翻番和全球繁荣发展,在中国、印度、非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地区需求增长的带动下,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较2010年增长30%左右。如果在能源利用效率上改善不足,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较2010年可能增长120%――在未来很多年里,能源供给不足很可能将是常态。
伊顿能在这其中看到怎样的商机呢?
“通常来说,解决能源危机的方式有两个,其一是开发新能源,但这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就是更有效率的利用能源。”Steven M. Boccadoro说道:“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个数据是,到2035年,我们可以节约的能源相当于2010年全球能源需求的近五分之一。换句话说,能源效率的重要意义,就如同它是一个不受约束的能源供应源,伊顿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而在所有能源中,电能需求的增长被认为是对能源趋势产生最大影响的单个因素。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随着经济和生活标准的提高和消费者从石油、煤炭或生物燃料等其他能源来源转向电能。到2040年,全球电能需求将增长80%。到2040年,全球生产的能源中,有十分之四将用于发电。
正如伊顿在其年报中所写,在全球电能需求将增长80%这一大势下,至2050年,全球对节能建筑的需求量预计增长60%。至2020年,全球LED照明市场预计增长600%,复合年增长率达25%。
当然,这其中带动最大的还要属电气设备。其中,格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兴市场电网的建设以及欧美市场电网升级带来的电气设备需求。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在2012年的《全球与中国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趋势》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的输配电设备市场占北美整体市场的近70%,未来增长主要受新能源、智能电网建设和旧设备更新的驱动。美国的电网网架强,二次设备弱,设备陈旧老化,70%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运行了25年以上,60%的断路器运行近30年,50%的配电柱也有30~50年之久了……”而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电力市场在未来十年的投资规模大致是6700亿美元,其中约88%是设备投资。
据Steven M. Boccadoro介绍,正是由于这一大趋势以及大势下上述强劲的市场增长空间让伊顿格外的衷爱电气业务――这是我们理解伊顿斥130亿美元巨资并购库柏的一条重要线索,而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原有电气市场格局的巨变。
2009年11月30日,法国核能巨头阿海珐集团将旗下电气业务出售给了同样是法国企业的施耐德和阿尔斯通,而不是出价更高的通用电气和东芝。其中,阿尔斯通接手了阿海珐电气业务中的输电业务,而施耐德则接手了其中的配电业务。在这之前,阿海珐是全球电气企业中一个相当大的玩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在高压产品、中压产品以及输配电系统方面,更是近乎和西门子、ABB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平静的江湖一旦被打破,势必将引起一番波澜。在全球特别是北美市场,无论阿海珐出售与否,在电气设备方面,ABB和西门子仍然强大。而且,由于阿海珐的出售,施耐德和阿尔斯通也在迎头赶上。此时此刻,排在后面的几个相对小的电气企业,如伊顿、库柏、通用电气等如果不做出相应的应对,形势对它们来说或许将非常不利!(伊顿、库柏和通用电气的单一最大市场都是美国,2011年,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伊顿总销售收入的45%,占库柏的总销售收入更是高达70%)
并购阿海珐受阻后的通用电气并没有放弃,大约两年之后,GE斥资33.83亿元,持股15%,成为中国西电第二大股东。通过联姻中国西电的方式,GE成功的壮大了自己。而伊顿和库柏也没有闲着,2012年11月30日,伊顿对外宣布完成了对库柏的收购。库柏是美国重要的一家电气集团,成立于1833年,是领先的全球电气设备制造商,其电气产品范围广泛,包括电气保护、输配电、照明和布线组件。
根据交易协议条款,库柏股东将获得库柏每股39.15美元现金和0.77479股新伊顿股票,交易总额高达130亿美元。合并后,伊顿公司原有股东将持有公司约73%的股份,库柏股东将持有新公司约27%的股份。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 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on。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也可以被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学科最先在美国出现并且得到发展。美国是个大熔炉似的移民国家,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文化碰撞是必然存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同时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是离开文化,语言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文化内容制约、影响和决定语言的形式和运用。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语言,它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各种礼节、习俗、传统等。商务英语的高职院校学生,既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对世界上各种跨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从容交际,有礼有节,行为得体。因而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跨文化的含义、跨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实训中从课内外多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开设跨文化课程。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跨文化交际》要设定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经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者的关系,通过精讲多练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强化训练,模拟交流学习,掌握手势和其他形式体态语的广泛应用,掌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根源和预测行为后果,避免心理障碍解决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敏感性,能使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得体的交际,促进跨文化合作能力。其重点学习内容如下:(1)文化多元的存在;(2)言语交际模式;(3)非言语交际模式;(4)文化休克和面子理论;(5)跨文化认同和适应;(6)跨文化行为能力的促进。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建议作为专业课程的衍生课程来对待,所以应在大二或者大三开设。由于大二、大三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训练要求,因此,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设置任务启发学生对各种跨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经常组织课堂情景模拟及实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涉及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双语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个人反思法等。针对跨文化交际属于大部分学生未曾真正接触的领域,除了任课老师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经历,能结合自身经历,适当以点代面地展开讨论学习,遵循循序渐进法,逐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手段方面,大胆地利用目前的校企合作基地,开展跨文化交际课堂外教学,进行文化参观,鼓励学生通过对毕业生的采访,丰富教学资源。教师也可借助各种影像视听及文字材料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和领会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在每个专题结束之后,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所见所闻的各种文化现象及案例进行讨论,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体会和观点,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找出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以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并提高其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商务活动实践中还存在着语言能力不足,跨文化意识欠缺,跨文化知识不足等问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助于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如非语言交际的技巧、文化冲突解决之道、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原则等,使自身跨文化环境下的商务交际技巧不断提高, 将来能更好地服务对外商贸行业。并且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逐渐成为国际商务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1]房玉靖,姚颖,主编.跨文化交际实训[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5-18.
Pharma 3.0时代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投资机会只是其中一个侧面。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安永(Ernst&Young),该公司在2月的伦敦经济学人论坛上公布了自己的2010年全球医药产业发展报告,《转型――Pharrna 3.0时代》则是这份报告的标题。 全球医药行业主管合伙人Carolyn Buck Luce在3月25日接受《新理财》采访时这样解释:“Pharma 1.0是‘重磅’药品时代,医药公司开发出很多畅销药品和明星药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效益;Pharma 2.0是多元化医药产品组合时代,药品公司面临着专利集中到期和价格压力等现实问题,后备的研发药品数量减少,药品审批流程越来越慢,医药公司小得不转变战略决策和业务模式,寻找多样的治疗方案,以促使利润顶线和底线的增长。”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因素也在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包括医疗改革、医疗信息科技发展、消费者和企业价值进一步挖掘的需求,Pharma 3.0时代因此拉开帷幕,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从追捧“重磅”药品转而追求实质性的健康结果。新的经营模式出现,同时,一些医药企业与非传统经营者尤其是科技企业进行携手,通过创新性的合作建立未来业务。
如果说1.0时代向2.0时代演进是一种渐进式发展,那么,3.0时代的到来则是革命}生的。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中国政府快速推进的医疗改革制度,医药产业在中国甚至很可能呈现“蛙跳”式发展,即越过2.0时代,直接从1.0时代进入3.0时代。
创新型合作增加
在Pharma 3.0时代,合作伙伴关系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医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开始合作,他们不再关注药品,而是以创新方式为病人打造健康结果。
非传统医药经营者的加盟则给这些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也是3.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瑞士的诺华集团与Proteus Biomedical目前正在合作研发一种创新的电子系统,他们将芯片放在药品中,以便系统性地监控疗效,如果患者未能遵医嘱服药,芯片将向患者发送提醒的文字信息;拜耳和任天堂的合作也是这方面的经典案例,他们合作开发了一种针对儿童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仪,通过游戏的方式检测血糖水平;在印度,国际医药公司与当地邮政网点合作,利用邮政的网络为患者服务。
安永方面还提出,医药行业必须与科技行业进行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不仅开发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获得营销方面的帮助。这催生了一个新的词汇:电子医疗。另一个新词汇是“移动医疗”,即信息技术公司和电信服务供应商合作,开发医疗保健市场的潜力。例如,IVT公司于2009年9月在中国推出的移动健康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在家使用设备检测健康状况,然后通过手机将检测结果发送至个人健康资料库;第181医院则与中国移动合作,向用户提供保健和医疗信息服务,医院还宣布计划推出互动服务和移动医疗记录数据库。
希望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中有所斩获的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Carolyn就提醒那些要与非传统经营者合作的医药企业要对挑战做出充分准备。“包括如何评估合作伙伴的资产’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管理和伙伴的联盟关系以确保双赢,以及如何制定新的财务和会计报告”。
安永全球生物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Glen giovannetti则指出生物医药行业在中国的创新要素。“首先,要有资金支持基础研发,通常是由政府向大学医院拨款;其次,要有懂专业的企业家,他们会把基础研发转化成产品成果,推向市场;最后,要有足够资本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应提高资本支持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定价能力都是运用资本取得目标回报的保障。”高风险与高回报
“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模式是世界上最长的投资接力赛。在欧美国家,一个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通常至少要15年时间,一项新药的启动资金则往往要10亿到20亿美元。”Glen说,“世界上所有的企业几乎都没有办法支持整个过程的发展。最开始可能是风险投资公司支持企业创业;到最后接力棒交给了公众投资者,企业可以上市,然后由公众投资者或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对这些生物制药企业进行投资。”如果希望投资更稳健,还可以投资风险比较低的的药鼎分销公司和服务公司。
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一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分布版图中,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最发达的三大区域分别是北美、欧洲和日本。全球正在开发的生物技术药品份额中,63%在美国,21%在欧洲,日本占10%。
根据本刊记者的调查,在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下条件是必备的:周边具有发达的生物科学和临床应用基地;发展成熟的技术技能;拥有独特的临床试验志愿者基地;四通八达的国际与国内交通;紧靠国际金融与商务中心;拥有众多潜在客户(大型制药公司与医院);政策的支持和补助或补贴计划。
以伦敦为例,伦敦发展局于2003年公布的《伦敦生命科学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7~2007)》中,除了提出“在伦敦世界级知识基地建设可持续的商业化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外,还进一步拟定了行动纲领,营造有利于生命科学企业成长的优良环境。伦敦拥有世界级医学研究基地-包括众多的大学、医学院校、医院和非营利性机构。
每年伦敦有许多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网络与活动,包括伦敦生物技术网络、伦敦技术网络、药物网、英国健康服务网、学术会议、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会议、讨论会、培训活动和研讨会等。为了支持生物医药的商业化运作,英国卫生部和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制定政策框架,以认定和推广各类医疗保健活动产生的知识产权。
目前,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许多地区性技术转让枢纽,支持商业化运作。其中在伦敦设有四个转让枢纽,分别覆盖伦敦东、南、西、北四个区域。伦敦发展局对每个转让枢纽分别注入部分资金,同时伦敦设立种子基金来支持生物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例如:伦敦国王大学和玛丽皇后学院的Kinetique生物医学种子基金,伦敦大学学院、英国癌症研究所和皇家兽医学院的Bloomsbury种子基金, 帝国理工学院的大学挑战种子基金和Nikko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基金等。
此外,伦敦拥有大量微型生命科学公司,它们的成长壮大对于形成生命科学集群和产生明显经济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伦敦有超过28所大学和公共机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制药产业的从业人员达6000多名,另有17.5万人在更大的保健产业工作。伦敦生命科学公司集群中,既有创业型初创公司,又有成熟的生物技术公司,更有诸如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公司。
而在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比较缺乏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水平、
技术国际竞争力不足
中国形成的医学研发机构具有不同的从属关系,主要管理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各个大学等。这些研发机构之间的研究活动缺乏有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不能把领先学科的优势真正集中确立起来。
虽然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和交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但是企业间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计划往往缺乏长远性。而目前中国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很难被本身也缺乏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所接受。
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干细胞相关企业为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雅未名联合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干细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和众华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家以干细胞作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主要从事脐带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采集存储业务,以及细胞常规检测、基因检测、蛋白监测、细胞产品检测类服务。由于技术的限制,产业链无法继续向临床治疗端延伸,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技术始终是一个瓶颈。
管理不规范,
市场规则不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认为,在市场的建立中,首先是规范政府的行为,其次是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总之,必须要有这么一套规则体系,法治才能建立起来……人们各就其位,既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又不至于相互侵权,弄得天下大乱。”
由于医药行业直接和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连接,所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上的。此外,生物医药行业还涉及到医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国家财产安全以及医药事业发展,所以管理和市场规则尤其重要。可惜的是,中国目前的生物医药管理和漏洞之多让整个产业面临着一定的信任危机。
在2011~2012年,医药事件频频爆发,假药横行,特别是在干细胞治疗领域。不得已,2012年1月,中国卫生部《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叫停未经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活动。同时规定到2012年7月1日前,暂不受理任何申报项目。
但在2012年4月1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文称,3个月过后,中国不少医疗机构仍旧有令不行,海量吸金。虽然中国在2009年3月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宣布干细胞治疗作为三类医疗技术合法化的国家,中国卫生组织也在2009年5月就将干细胞治疗列为医疗类3级高风险技术,并且在使用前必须得到有关技术部门的批准。但如今,很多医院都是在不被批准的条件下就为病人实施治疗,甚至很多医院都在宣称它们成功治愈了病人,但是却始终没有公布临床对照试验数据。
2012年5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吉林硅谷医院涉嫌违规开展干细胞诊疗活动的文章《“唯一获批”医院忽悠患者》。后来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事件相关的吉林硅谷医院和吉林高新技术医院进行现场检查,并责成吉林省卫生厅立即对两家医疗机构作出严肃处理。
目前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领导小组正在研究制定一整套全新的干细胞管理制度,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将比照国家一类新药进行管理。为了深入管理工作,2012年末,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三个规范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文件,包括《干细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基地管理办法》和《干细胞制剂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按照新管理办法,国家对于干细胞临床应用的管理,将从第三类医疗技术阶段升级至类似于一类新药(化学药或生物医药)的管理模式。但在未来,生物医药更多领域的管理和市场规则依然要不断地出台,并且及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做出调整。
生物医药中小企业
遭遇融资困境
生物医药目前是世界上活跃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其在国内发展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瓶颈。一个生物医药产品走入市场主要经过以下步骤:实验室研究和开发――临床前研究――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获批――销售后评估等。
而对投资者来说,其中的风险非常大,目前生物医药在开发过程中每期最终成功上市的几率只有0.02%。这也导致很多风险投资不愿意涉足生物医药产业。据报道,美国生物医药咨询集团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磊走访过国内百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他看来,很多企业都可以用“穷得丁当响”来形容。
业内专家介绍说,目前风险投资主要盯住有以下特征的生物医药企业:一是企业在研的项目拥有知识产权;二是在研的项目完成获得欧洲或者美国认可的Ⅱ期临床;三是企业必须有符合国际标准的cGMP生产线,能严格按照cGMP的标准进行生产。但在目前符合这样条件的企业则非常少。
由于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投入时间往往需要3到5年,所以目前主要是产业基金,也就是本身做医药的大型公司在注入资本。未来中国亟需要建立专为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公司。
目前运行较好的如成立于2005年的百奥维达中国基金,其规模为1.4亿美元,拥有流感疫苗和狂犬疫苗的延申生物公司,已成为该基金的投资对象。百奥维达基金创始人杨志预测,在未来10年内,中国肯定会出自己的生物医药龙头产品。目前该基金得到了三菱、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
制药市场迎来兼并收购
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制药行业整合。工信部、卫生部等三部委在10月份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制药行业的集中度。目标:基本药物销量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现在约为40%)。
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战略。贵州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贵州省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整合制药企业,打造二到三家大型中药企业。2011年2月,新版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优良质量的制药企业资格),加速了小企业的淘汰。1998年GMP首次推出的时候淘汰了1112家医药企业,而按照药监局预估,此次新版GMP改造也将淘汰500-1000家生产企业。
制药企业纷纷上市融资,拥有充足资金进行收购和兼并。2010年制药企业迎来上市,许多制药企业一上市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制药企业上市(含国内、国外)规模:7家IPO/市值共70亿美元(2009),21家IPO/市值共285亿美元(2010)。2010年6月科伦药业IPO获得近33亿元的超募资金,利用这些资金,科伦药业收购了安阳大洲药业、浙江国境药业、广东庆发药业、桂林大华制药和崇州君健塑胶。已经上市的制药企业也纷纷增发,支持收购计划。2011年3月仁和药业宣布增发募集资金9.18亿元,用于收购4家制药企业的资产。
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制药行业掀起了一波并购。仅2011年1月份,公开披露的制药行业并购就有7件,交易金额合计4亿美元。其中不仅有制药行业内部的企业收购,也有跨行业的收购。上海医药集团收购了医药分销企业中国健康系统34.76%的股权,加上2010年底的收购,已收购了中国健康系统100%的股权。德国制药企业默克收购了北京清大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后者是专业开发细胞培养技术和设备的公司。
中外企业兼并收购的比较
国内制药企业间的收购目的多是丰富产品线。从数量看,近60%的并购交易目的都是获得被收购企业已有的产品批文,迅速扩大产品线。2010年8月,一致药业收购了国药控股深圳中药有限公司52.16%的股份,耗资2714万元,一致药业将在深圳中药基础上打造中成药平台。2011年1月,复星医药收购大连雅立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进入具有较高行业壁垒的疫苗领域。新药审批越来越严格,通过收购能迅速扩充产品线。
制药企业的产业链整合以大型医药企业为代表,并且与地方政府展开合作,形成具有产业链优势的制药大企业。以产业链整合为目的的收购虽然只占交易数量的28%,但却占到了交易金额的67%,主要原因是参与收购的企业都是大型企业,例如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以国药为代表的制药行业下游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迅速进入制药行业,在下游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成为其最大的竞争优势。
“地方政府+大企业”的合作模式,帮助大企业整合,大企业竞争力提升,小企业面临挑战。医药领域极大地依赖于政策发展,政府控制力强。大型医药企业通过投资换取政策支持。2010年10月起,国药集团已经与湖北省、辽宁省、陕西省榆林市、甘肃省3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承诺投资当地的医药产业,而地方政府则将给予其政策支持。华润整合北药之后,对北京市承诺将总部迁往北京,在北京建立战略管理、研发、市场营销中心,把高附加值的药品制造、生物医药优先放在北京。各地政府纷纷推动制药行业整合,拥有投资实力的大企业成为合作首选。
跨国企业在国内的收购项目不多,但规模都较大。2010年-2011年3月的收购案例中,跨国企业收购占总数量的33.3%,但却占披露的交易金额的80%。
跨国制药企业并未大规模进入下游分销、零售环节,产业链整合的案例不多。2011年1月,德国默克集团宣布收购北京清大天一科技有限公司100%股份,该公司是细胞培养技术和设备的提供商,服务于国内多家生物制药企业。跨国企业进入医药流通环节仍面临政策障碍。2011年的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所要求: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必须由中方控股。
1.1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处方泄密普遍首先,中医药界普遍缺乏主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很多中医药人员善良地本着“济世为怀”的中医传统心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将药方、药味组成、剂量讲得一清二楚,无意中造成了处方泄密。其次,由于中医药从业人员处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加之我国科研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约束,使得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时对成果是否得到保护,是否因保护不当而泄密意识淡薄,往往使很多含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方药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无偿使用,形成流失而不自知。再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一些中医药企业急功近利,在一些所谓的“招商引资”中,存在着将一些流传已久的中医药处方潜在价值低估或无偿提供等现象。
1.2传统中医药处方保护方式单一,导致处方流失严重由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庞杂,许多有关疾病治疗的复方、单方、验方等,特别是民族民间医药知识,主要采用口传心授,师徒传教等方式代代传授下来,致使民间大量在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秘方、偏方,至今仍以非处方、草药形态流传。加之传统传承观念影响,一些尚存于世的名老中医对于自己经过长期临床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只通过家传的方式流传。这样单一的保护模式不仅极其容易导致处方因所有人意外身故等突发原因失传也极容易因所有人外流而流失海外。同时这种模式也给外商搜罗研究、甚至抢先申报专利以可趁之机。一段时期以来,尽管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中医古籍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医药单方、验方和秘方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但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收效有限,更谈不上对这些处方的法律保护。
2制度建设不完善,缺少针对性保护制度是影响中医药处方保护的外部因素
2.1现有法律对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医药处方侵权违法现象严重我国目前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主要通过专利法、著作权、商标法、商业秘密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几个方面。“对于中医药这个特殊产业,《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并未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1992年《专利法》修订版中只简单地将‘药品’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其中并未包括中药药材及饮片;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尚没有对中药知识产权可能包含的内容、标准的具体界定[1]。”这样的状况不仅导致在中医药生产领域中,无偿仿制、移植他人名优产品的现象突出,更导致法律监管无力的尴尬局面。大量仿制或改剂型中药的出现,直接打击了企业原创性中药研发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企业自主保护处方的压力,而法律监管的无力更挫伤了企业自主保护的信心,纵容了违法仿冒者的欲望。而这样一种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不力的现实,不仅仅是导致处方的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我国中药行业陷入品种创新少、质量差、竞争力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中医药发展的特点与现有保护制度对接困难,导致中医药处方保护存在盲点与现代科学知识相比,中医药创造、保存具有其独特的模式,而目前我国对中医药处方的保护,虽然可以借助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业秘密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个别法律制度或规定,但这些法律不是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而制定的,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具体规定,都难以充分保护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中医药创造或流传的年代比较久远,往往多个区域或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或近似的中医药知识,这就使得处方保护中权利主体很难确定。其次,保护与传承有着内在的矛盾,更多的传统保护习惯是保密,致使中医药处方中绝大多数为祖传秘方,口传心授,无物质载体,无成套的体系和标准。这不仅给收集整理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中医药处方在运用现有的需要提供严格标准才能开展认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时很难象西药一样做到化学结构式具体,专利保护范围明确,技术特征容易划分。因此,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医药方剂的特殊性,不是一般患者和医生所必须了解的。并且如果把炮制及方剂秘密公开,正中某些窥视者下怀,将对民族医药研究和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应由业内专家作出,而不是按照西医药的结构成分理论将之公开化[2]。”再次,中医药处方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复方,传统与现代的中成药大部分都是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有的甚至达十数味之多,这类处方的保护不仅涉及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法,还牵涉药物品种、药物炮制方式等因素。而现阶段所具有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手段对于中医药复方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有些力所难及。这种侵权认定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使得中药专利权人对他人提出侵权指控时,由于无法将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相对比,从而无法证明他人是否侵权,自然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有学者认为:由于增加或者减少一味中药就可能影响其总体药效,而增减药味又不侵权,所以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保护不了中药复方[3]。
2.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不能适应中医药处方保护的需要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的基础构架来源于国际社会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众所周知,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订的,其保护客体的构成要件主要是针对现代工业技术而设立,并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对包括中医药处方在内的传统知识基本上是不能适应的。国际上早已有人提出现代西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穷国的毒药”、“富国的粮食”。综上所述,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不是行业内部简单整改就能完成的,它既需要中医药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从认识到行为的调整,更需要国家从国内、国际制度化的角度做出努力。
3对策
3.1全面收集传统中医药处方,建立数据资源为保护中医药处方打好基础建立专项机构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各类中医药处方。可以借助现有的中医药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开展处方的收集、记录、归档,同时对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的处方包括各类古方、时方进行收集归档,并将一些已建设完成的专项数据库进行整合,如我国知识产权局已建立的中药专利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传统医药的体系完整的国家级专门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将使得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都能够查找和审查专利是否已经普遍应用过或是否存在在先权利,从而避免为一些专利重复颁发许可,也可以避免生物研究方面可能发生的剽窃。
3.2引导、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主动防止流失针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中普遍存在的“无意泄露”现象,首先必须通过对各个层次的人员开展多样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重点培养一部分专门人才,使之通晓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中药开发、产品宣传、专利申请等专业工作的开展。
3.3完善法律法规,攻克中医药处方保护法律盲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立法滞后是一个重要障碍,在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上同样亟待解决。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通过立法明确中医药处方的权利主体;其次,强调中医药处方权利主体控制处方运用的权利,从法律上否定非权利人对中医药处方随意、自由进行商业化利用的资格和权力;再次,创建一个独立的,简便可行,适合中医药处方注册、专利申请的体系,或者有针对性的为中医药处方设计一些小型专利项目,完善我国专利保护制度,满足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尤其应邀请中医药专家参与其中。更有专家认为:加大在国内保护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熟悉这方面的国际游戏规则,对侵害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案件坚决诉诸国际法律诉讼程序。同时,必须打破地区、单位、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和界限[4]。
3.4健全组织机构
2.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链分析
医药行业产业链的基本环节是:原料药采购—生产—包装—流通—销售。按专业分工,可将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划分为四个主导产业,即以木薯、甘蔗深加工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以生物农药研发与制造为主的化工生物技术产业,以提供各种生物技术咨询与服务的生物技术产业,和以中药为原材料进行研发与生产的医药产业,如图2所示。
3.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呈现出个别突出、但总体实力较弱的趋势。除少数企业的生物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企业投入不足,现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少。目前,随着生物产业孵化园、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成果产业化基地、生物工程中心及部分企业的技术工程中心建立和发挥作用,将大大推动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3.1创新意识和导向处于中等水平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对自身所在区域有着较多的创业、创新的动机和意愿,能够熟悉的了解行业内的技术竞争环境和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实现通过与区域内同行业之间的合作、非同行企业的合作、本地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外地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企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缺乏对医药创新技术的敏感度,使得集群内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总体而言,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导向处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
3.2创新资源比较贫乏
尽管地方政府对促成当地企业集群的顺利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企业仍需要重视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拥有企业的专职研发机构和实验室技术中心。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资源都比较贫乏,特别是对财务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的投入,如表2所示。整体上来说,企业基本上都有将企业4%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极少数的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实现对企业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企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企业熟练技术工人的投入强度较大,其中5年以上工龄技术工人占企业技术工人总人数的20%以上,企业还会通过与企业外部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集群企业的人才机构不合理,低层次、低学历的劳动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多,高学历、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因而企业需要实施人才工程,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调整人才供需结构。
3.3合作创新网络已初具规模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合作创新网络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学研的技术合作与联合投资,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如表3所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产业集群的技术信息交流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存在积极的技术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等政府机构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拓展各园区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加大科技管理经费投入和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种科技资源到园区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效果。②产业集群内有专业机构平台为之服务。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拥有2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和1个市级技术中心;一个生物产业孵化园以及一个正在建设的广西第一家生物工程中心,建立了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成果产业基地。③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参与外地培训和交流活动居多,自主举办技术信息交流活动少,造成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缺乏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和企业对合作创新参与程度低,这主要是受合作网络基础条件制约,自主举办技术信息交流活动所需经费开支大。
3.4创新活动能力较强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企业有着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够开展并实施新研究开发项目,申请企业的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并能够将这些专利和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去。但是,由于同时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充分合作和缺乏成熟的投资市场和畅通的融资渠道,仍有一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企业因为资本、人才的限制,只能安于传统的生存发展方式,无法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如表4所示。
业务失察者多
每一家企业都会出现业务上的漏洞和失察,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会招致这么大的群体性的“宣泄”。这两天,除了百度贴吧的事发酵外,携程给用户出具“假的电子机票凭证”也被用户投诉了,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携程应该感谢百度,让公众和媒体都没精力和时间顾及携程,反而将注意力都放到了百度贴吧事件上。
就商业本身和企业应对举措来看,携程反思和行动做得并没有百度好,但事实却是百度在一片“骂声”中成了众矢之的。复盘百度贴吧事件,从1月11日,血友病吧吧主被替换爆了个贴,结果引发了后续更大的猜想,认为百度将病种类吧卖给了谋利的医疗机构,进而与以往百度挥之不去的医疗医药竞价排名广告关联到了一起,这种逻辑最符合大众的心理“取向”。1月12日,百度宣布全部停止病种类吧商业合作。可以说,当时百度这个公告还是很让人“佩服”的,是负责和担当的体现。
相比,携程的反馈是“系供应商违规操作”,这个论调显然有点避重就轻,携程也没有从态度上“道歉”。无独有偶,二手车平台瓜子也因为“销售事故车”和收取高额折旧费和服务费而遭遇投诉,三四天始终没有任何回应。还有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当《福布斯》封面以“不可阻挡(Unstoppable)”为题,同时以“他的建立在假货上的2000亿帝国(His $200 Billion Empire Is Built Atop A Mountain of Fakes)”为副标题,对其和掌舵人马云,就淘宝、天猫上的假货问题,进行猛烈抨击时,阿里巴巴不仅没有认错、反思、行动,相反倒是和《福布斯》进行了一番口水战,甚至对《福布斯》进行质疑、调侃、奚落。从事件的处理态度上,百度宣布停止合作表达的是决心,而携程、瓜子二手车和阿里巴巴,有的推卸责任,有的避而不谈,有的激烈对抗,如此林林总总反而能逃过社会公众的“讨伐”,而百度贴吧事件却不断升级,被放到价值观和道德的放大镜下拷问。
我们不能说这样“不公平”,但至少截然不同的待遇,还被无边界地发挥,这是不是说明贴吧事件被无限放大了呢?百度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是不是也承担了社会对医疗、医药行业众多不合理现象的抱怨和不满?这并不是为百度开脱责任,而是冷静思考一下,故意侵害用户利益反而幸免,果断承担并将病种类吧全面“平台公益化”的做法却被吊打,这种失衡背后相当值得深思。
商业混搭价值观引发联想
当然,商业混搭上价值观,这确实是一个很让人联想的话题。所以才会出现一些评论家都开始研究李彦宏的出身、家世和性格,以此来与百度企业所谓的价值观来对号入座,为百度戴上一顶更大的帽子。虽然我也不太喜欢百度,但如此漫无边际地去给一家互联网企业“定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社会的规则。
谈及商业价值观的概念,中国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及传统企业,很少有在价值观上去大书特书的,而反观那些空喊价值观口号的企业,反而会伤害用户利益。所以说,不能把所谓的价值观、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这些概念混为一谈。在百度贴吧事件上很多人将问题集中在企业价值观上,反而对用户体验上的决心和态度完全漠视,犯的是张冠李戴的错误,只能给公众带来更多迷惑。
其实,两者间有一个清晰的“边界”。百度贴吧是其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如果没有病种类吧出现的商业违规现象,贴吧向来是互联网圈儿有口皆碑的产品。贴吧发展12年来,注册用户超过10亿,主题达到1900万,用户体量和活跃度远远超出天涯、知乎、人人等平台,甚至比当下火爆的微信、手机QQ并不差,因此,用户体验上几乎是打满分的。
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百度贴吧多少年来一直在商业化运作上相当“保守”。但商业化上的不足也让百度贴吧处于自然、野蛮生长过程中,滋生了不少业界公知的“作恶的交易”。由于贴吧的影响力巨大,所以难免会出现吧主或吧务人员谋取商业利益而损害用户体验的例子,这次爆发的血友病吧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一点看,百度价值观被利益“绑架”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铲除乱象需要构建和谐商业社会
中国药品零售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在中国内地,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与内资制药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近两三年,外资及合资企业大幅增加在华投资,强化市场力度。目前虽然内外资双方市场份额接近并保持大致稳定,但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是稳中有升,而内资却是稳中有降。
该中心称,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占据着中国内地药品品牌的高端市场,不过内资品牌也正在逐步进军高端。
今年“健康中国-中国药品品牌榜”评选,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营销专家、品牌专家组成的中国药品品牌评审委员会,依照药品的质量、疗效、卫生经济学指标、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数据得出评选结果,共有52家中、外资企业的60个药品品牌上榜。
活动主办方称,中国“新医改”将推动中国内地医药市场大幅扩容,希望通过该评选活动,倡导医药工商企业特别是内资制药企业更好地关注药品品牌建设和推广,与外资企业争夺“增长部分”的蛋糕。此外,希望该评选活动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民众安全用药、科学用药。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生物制剂将占10大畅销药7席
根据行业分析机构Evaluate Phar-ma公司预测,到2014年,全球前10大畅销药物中将有7个产品是生物技术药物。而在2001年,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仅占1席。
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14年,罗氏公司生产的阿瓦斯丁将以92.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名列畅销药榜首,紧随其后的是Humira、Rituxan、Enbrel、Lantus和Herceptino而由先灵葆雅和强生开发的生物技术药物Remicade将在今后5年内成为全球第九大畅销药物。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14年,在前100个畅销药物中,将有一半为生物技术药物,而2008年这一比例为28%,2000年时仅为11%。
虽然到2014年,预计将进入全球前10大畅销产品行列的生物技术药物无法与立普妥现有的销售规模相媲美,但是,向生物技术产品转移确实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治疗趋势。
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在全球制药行业实现的销售额中,传统的小分子产品仍将贡献最大的份额。到2014年,生物技术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 690亿美元,远远落后于小分子药物预计产生的4 06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来源:医药经济报)
小包装药品将成为 医药包装业新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80年代,医院开出的药品使用的包装都是一个个简单的小纸袋。药房会按处方要求,把散装的药粒放入袋子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简单的纸袋已经被花样繁多、结构精致的各种新型包装所替代。然而,国内医药包装的过度商业化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剂量药品的剩余、儿童用药的缺乏等。面对创造简约型社会,降低就医负担的发展大趋势,小包装药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医药包装业新的发展方向。
(来源:食品商务网)
试行药物目录缩水一半,二线企业几无入围机会
记者近日从卫生部获悉,医改方案公布4个月来,中央财政已下达的716亿元医改资金,分别按设定的计划,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以及职工参保等领域,而众所关注的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于近期启动实施。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目录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对衔接好基本药物招标、生产、配送、定价和报销等关键环节,医改领导小组已经作出相关规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不但能整体上减轻群众用药的负担,对药业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新医改”中,与市场联系最密切的当属基本药物制度,原定2009年4月底出台的方案,结果一拖再拖。据称,在由卫生部、国家发改委、人保部共同参与的目录甄选中,此前多个中药独家品种,特别是小企业的品种,大部分已经被砍掉,最后进入大名单的药品,各方都比较满意。
卫生部官员表示,调整的目的在于希望改革先以“更小”、“更稳妥”的方式进行。为此,在先期试行的、被称为“小目录”的方案中,只留下来307个品种,这与征询意见稿上多达600个药品品种相去甚远。对那些同类型的药品,基本上只留下一两家,二线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可能进入目录中。
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则和执行流程,先是遵循国家发改委公布零售指导价,再由各省组织招标制定集中采购价。
“如果以省为采购单位,统一配送,时间长了也有产生新问题的可能。”中信建投医药行业分析师周鸣杰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省都有药厂,且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采购和统一配送,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的问题,因此,在区域性医药公司或受益于医改的同时,一些跨区域的药企无疑会面临挑战。
对于专家的分析,业内人士并不担心。华北制药集团副总经理王永维就认为,目前的大型药企,基本上都构建起跨区域的营销网络,并且大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辐射力和渗透力,足以克服区域的限制性。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着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