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人类逐渐步入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变革传统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1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这里所提到的整合指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以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并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它不仅仅是策略和内容上是简单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它更是一种方法。其中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与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手段来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为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做准备。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作用

2.1实现了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将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觉、动态、色彩等效果为一体来进行表现,突出其综合表现力强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2.2丰富了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音频播放让学生感知文章所散发的气息,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了解文章大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能够让学生多元化的接触所学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2.3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有效的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仅包括课本所学内容还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详情、文章写作背景等,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节省了教学时间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文章的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能力有限更不如视频效果来得直接。文章当中许多细节描写可以通过视频观赏显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系统训练体系,主要注重语法和词汇的相关知识,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希望,在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佳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的进行整合,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本文提出的相关方法:

3.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凭借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当然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合理制作教学课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率。

3.2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和学生间的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的工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重视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重点时,可以利用校园及身边资源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当前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较为普遍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4.1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要加强网络技术的运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地域无限性的特点,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工具。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在课堂上快速的找到所学内容的拓展,降低教师教学难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当代网络技术的运用主要集中于网络论坛、QQ、邮箱等,专门针对小学堂语文教学方面的技术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当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软件,同技术手段相结合,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5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要求。结合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2-02

21世纪,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教学的呈现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多的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出来,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发生变革,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会真正的培养起来。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在有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课堂环境,将信息技术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措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授课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可能。因此,教学人员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制定出更加适合课堂的课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例如,信息存储量大、传输方便等,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更多有效信息,开阔视野。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扩展阅读量。

2.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转变,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互补和信息共享,可以帮助达到多维度、多资源的交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网络的形式下,可以更好的合作或者探讨,与教师的互动机会也更多。利用网络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更好地、更恰当的和社会交流,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和阅读相结合,教师由原来的传统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一转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课程学习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图文并现的形式把抽象和具体结合起来,多渠道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试听体验,学生在学习是时会产生相关知识的联想,这样的方式很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知识,增强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4.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场景来进行教学,为学生在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中,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使得声像、图文等在课堂上的呈现成为可能,启发、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只有学生自己更积极,学习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多方面的增强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能否认,这也会成为以后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要看到,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积极探索和倡导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大转变,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篇3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篇4

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价值,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在教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在整合课件内容时就能“有的放矢”,体现出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理论,让课件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性,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况播放视频、图片甚至电子书,如教师在讲解《詹天佑》这一课程时,首先提出问题: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进行爬坡运动的?为什么这一运动方式减少了火车的功率损耗且降低了风险?詹天佑设计这种模式是基于怎样的原理进行的?带着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播放这一过程的视频,并结合自然学科中《斜面》的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即使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形象化理解和小组讨论而解决相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是根据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内人员不要太多,四到六人即可,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动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学习。小组之间应明确分工,不同组员解决不同的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研究,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借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也更容易制定,课堂中学生完全作为一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形象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光、色、形都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学校教育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对未来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懵懂期,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用主观意识进行抽象、分析以及对知识的概括,可以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呆板枯燥,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制的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拷贝到学生电脑上,让幻灯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情景,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讲课,如在讲解《七擒孟获》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维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提纲和课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三、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现有的软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平台,也是发挥信息技术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如《金山画王》就是本着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目前在很多小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一款专门为小学生定制的电脑多媒体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课文中的合理情境,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应软件的教育方向,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在课件中应当设置学生能够理解且有兴趣学习的内容,且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性格,亲切生动,避免拗口的理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教学内容以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也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添生机,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篇5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在核心素养观照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首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作用相对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到其全局性和动态性,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问题、某个阶段上,使评价囿于狭隘是不科学的。其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前瞻性。小学语文教育的时间较长,而且学生始终处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之中,因此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未来发展走向,考虑到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第三,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客观性。这一原则是所有评价的基础,如果没有客观性,则无论评价语言如何优美、评价方式如何花哨,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某次成绩取得进步,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进步的深层次原因,是偶尔的发挥,还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主观的进步,还是客观条件的促进等。总之,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评价更富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结合

(一)口头评价同书面评价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多鼓励,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学生同伴评价,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第三,教师评价会以富有鼓励色彩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加以说明,其科学全面的总结依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第四,家长评价能够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给予提示,形成与课内评价的良好配合。

(三)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篇6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并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而且,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比如,在教学《颐和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颐和园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颐和园的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颐和园,而且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再如,学习“长廊上面的画”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了各种类型的画,并在下面配上简单的文字故事介绍,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然后,我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在欣赏美景、体会语言的同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呈现资料,启迪学生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还不丰富,因此,会对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缺乏基本的储备,并对课文的理解出现障碍。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看得见,又能使学生听得见,这样能够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如果凭空让学生去爱国,去憎恨,学生很难做到发自内心。为了让学生记住那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并能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并结合文字的叙述,通过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部分内容时,我则通过影片资料让学生真正看到当时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学生在观看后再读课文时,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激发出了爱国情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再现课文的情景。如《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前那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而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那一刻的情景。于是,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借助多媒体再现了1997年7月1日祖国怀抱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现场激动而热烈的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写的,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不仅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参与多,可谓是教师的一言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进入了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而且,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比如,苏教版教材中《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那个时期全中国的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积极投身到抗日的热潮当中,培养学生对无数英雄的敬佩、爱戴之情,我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这样让学生坐在电脑前独立进行阅读,不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新课程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提高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让学生上网自行搜索有关信息,可以使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7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融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促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这种方式可以作为讲授新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地利用,巧妙地处理文字、动画、视频、图像以及声音,采用课件的形式将课文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将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出来,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背景进行有效的补充。

比如,在对《林海》这篇课文进行讲述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作者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的景色而产生的联想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各个教学环节为根据,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大兴安岭的花、林以及岭的美丽景色再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油然地生出对大兴安岭的向往之情,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进行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以深远地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提炼、加工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大量超链接运用在课件当中,能加强学生思维的扩散性以及逻辑性的训练。

比如,在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进行讲解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这种创新的过程,将他们对创新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进行这项实验的展示,对于当时的情景学生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将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与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融合

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出现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的面前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将教学目标完成,必须要将两个常规问题加以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突破难点”以及“突出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非常多的此方法,比如,讲练结合、板书解析、动手操作、挂图展示以及语言叙述等。不过,在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以后,可以使常规的教学课堂变得更为有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的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难点知识的突破以及重点知识的突出。

在对《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进行讲解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并演示给学生,其中比较复杂的内容就变得非常清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将抽象变为具体,而且还可以定格分析瞬息万变的事物,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这些重点以及难点内容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并突出教学重点。

篇8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使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思维,定位教师角色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纯洁品质和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旧方法、旧思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中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教师;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观之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身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前设计理念要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方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一个学生能够接纳的,宽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够充分释放创造性的,乐于参加的课堂氛围,组织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探索,发现和创新行为。

2.教师讲授变为教师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和重点、难点。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设计等,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死记、苦学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儿,扼杀学生的激情,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先导者和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教师应转变为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善于创设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中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满足每个学生成功的需要,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作的努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二、积极营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结合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我们讲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实际上是在调动他们的思维;我们讲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然不可能讲思维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有时过多的文字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室为牢、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法、以作业为训练、以考试为目标。其实,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远远不够,教师和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有用、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内是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只有这样,实施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学科特点,推进教学改革。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尽快地转变思想、明确育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贵新 侯国范.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篇9

一、从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出发,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充分把握好学生语感锻炼的最佳时间节点。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语感是通过大脑皮层内部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这一神经系统通常在早晨最为活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早晨这一时间段让学生开展阅读训练。在方式上,可以选择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教师要掌握好语调和节奏,富于停顿,善于变化,让学生在跟读中对文章内容实现深刻的理解;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方式,通常来讲阅读的速度要慢,声音要大,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细致地体味文章用字、用词、修辞等的精妙所在,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把握好语感锻炼的方式方法。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重点内容让学生以精读的方式进行感悟。在《怀念母亲》一文的阅读中,作者日记部分是其中尤为精彩的部分。笔者选取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语感练习和提升的对象,在领读中有意识地降低语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通过品读,学生读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读出了作者当时的感悟和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辅助手段的方法提升学生们的语感能力。在《为人民服务》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标准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还制作了泰山沉稳庄重和鸿毛随风轻飘的画面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情景和基于这种情景下作者的思绪和感悟,使得学生对通篇文章思想和主题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二、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着眼,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对学生思维进行锻炼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带动和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在提问内容上,教师要精心思考,优化设计,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问学生:文中哪些是作者的亲人?亲人们是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的?作者为什么对亲人依依不舍?文章结尾部分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这种离别情怀的表达?通过层层提问,将学生带入思考的情境中,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透彻。

分组学习探讨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难忘的一课》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之后,笔者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分组学习探讨:文章中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次数有几次?每一次分别是如何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分组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在探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方式有所差异,在思想和语言上实现了交流与碰撞,最终会提高学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入手,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阅读理解,更在于写作表达。可以说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就在于让他们笔下有可写之物、可寓之意、可抒之情。

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叙事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语言优美、修辞丰满的散文等作为范文,并进行认真的剖析讲解,让学生弄清楚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每一段与每一段是什么关系,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如何选择观点有力的论据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情境。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收获》之前,笔者为学生设置了“秋日之收获”这一作文题目,但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写,而是带领他们到田间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让他们看到秋天棉花雪白、谷穗摇曳、玉米翘头,特别是农民们忙着秋收等场景,然后再要求他们完成写作。结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秋天丰收的景象,写得非常贴切和到位,写出的感悟内容丰富,色彩浓厚,意味深长。

四、以小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为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自主选择”是相对课堂教学中的“齐步走”提出来的,有的学生基础差,若被要求和学习好的同步走,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必定产生厌学的情绪。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适度灵活

每节课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教师要在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做到的,高要求的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激发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提问分出层次

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若能回答某一层次的问题,要及时鼓励,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难度大些的问题,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在听中学到知识,这样会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还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先让其他学生试着回答,然后教师加以补充与点评。

(三)自主性作业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一类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难度、量度上分等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鼓励:“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设计作业,激励他们超前作业。所谓的超前作业就是教师没讲到的内容自己看书并完成相应的作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超前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还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潜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反馈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作业进行分别评价,即对学生的要求不按一个标准,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松有紧。对错误较多的学生,待他们弄懂纠正后再予评论,使其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内部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从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挖掘引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想象点,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

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生动的文字具体化,也可及时利用课文中某些情节利于延伸之处进行再造性想象。如《将相和》一课中写到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的对话课文没写,教学中可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各自会说什么?也可让学生上台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启发想象力,画想象画,或者让学生充分想象,创造性地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对课文进行改写和扩写等。

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如《落花生》一课中,让学生理解父亲从花生的品格中赞美了花生,希望孩子们“要像花生,因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有实用的东西”。之后,提出问题:“父亲取舍的标准是有无用处,他为什么不希望孩子们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好看又有用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有的说像桃子、石榴、苹果的人太轻浮了;有的说喜欢花生内在美;有的说“使人一生有爱慕之心”不是缺点,内心美外表也美比只有内心美而不具备外表更令人向往;有的说内向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都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多么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这里的“需要”实质就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得以形成的核心,而定势思维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把握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双方最易形成的定势点,促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的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不容回避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语感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手段,以写作能力的锻炼为载体,以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为主体,以想象能力的挖掘为引领,让学生成为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07-02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首要条件,也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主要动力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环节。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增加信息资源储量,在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教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时间按、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高山学习、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记忆字形的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汉字的字形既是识字的重点也是识字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学的无味,且记不住或记不牢字形,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低效率的识字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阅读水平,甚至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识字教学有机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集成性、交互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观察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指导"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提高识字效益。如在教学语文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首先在屏幕上配以图画景色,然后赋以诵读古诗声音的同时再配以不同景色动态图画,如:山上小亭中香炉中缕缕轻烟,诗人站在亭边抬头仰望瀑布飞流之景。教师把教学过程这样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而且很快就理解诗中美景。同时通过多媒体直观图的演示和突出的"闪烁",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机整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詹天佑》一文虽然感人,能激起民族自豪感,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加上一些专用性词语,学生理解有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京张铁路图",引导学生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同时出示课文中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话,让学生理解詹天佑毫不犹豫接受任务的执著、豪迈、无畏;再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而想出的不同施工方法。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其方法的精妙,使学生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杰出、爱国、伟大、智慧、敬业。

篇11

采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需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至少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以下方面得到优化:利用计算机支持协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类别;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自动化学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反馈;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文字课本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模式所取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体现以下几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3)多媒体系统的超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省时高效;许多美文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创造了环境,备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我讲读《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通过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同学们细细聆听优美而动听的歌声,配上美丽动人的草原风光画面,使死板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并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对文字形成了永久性的记忆。又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朗读、欣赏、情境、体会、扩展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把音乐、语言、动画及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缺乏简洁易操作的课件制作平台,笔者始终觉得为一堂课专门制作课件是相当费神费力的事情,待用完之后,这曾凝聚了自己大量心血的课件也只能搁置一旁。如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则无论是对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课件的使用率都将大有裨益。国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已研制出了许多教学软件。

4.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便利。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华山、黄帝陵、兵马俑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5.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加深知识积累。

篇12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