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素质教育

篇1

互联网时代,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建构了科学、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了中层管理QQ群、教师QQ群、课题QQ群、教研组QQ群,实现工作QQ群全网式覆盖。其次,各班级建立QQ群、微信群,提供了有效展示活动的平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形成学生个性中的独特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的成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一个学生的钢琴演奏可以让全班甚至全校的学生、家长欣赏到,学生更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微信群、QQ群里开个人演奏会、画展,出个人作品集。另外,校园微信公共平台的建设使素质教育成果的展示,理念的宣传,工作的布置都得以在全校师生、家长中得以快速的落实和开展。增添素质教育求知新内容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如何学会求知?除了选择合适的书本阅读,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知识如何选择,如何有效地筛选、重组、利用?这些新的教育内容正是当下应教给学生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等在我们生活中日益普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内容,培养搜集信息、选择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等各种新型能力,互联网时赋予“学会求知”新的内涵。

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新形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形式更加多样:学校通过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等开设沙龙或讲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校园网、博客网、精品视频网、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进行网络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视野和能力。学校的“精品视频网”,不仅是学生、家长喜爱的学习平台,也是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教研活动、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对同行优秀课例的学习,再通过QQ群、校园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研讨。不仅教师可以开展线上备课,线上教研,学生也可以线上“选课”。学生在网上选课可以了解、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长,依托互联网,学生能完成隐形的“校本课程”。互联网不仅让素质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还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篇2

一、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影响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寻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大学生在“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里,凭借先进的沟通和交流手段,可以自由地进出各种网络社区,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由而广阔的平台。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网络上的许多东西如凶杀、暴力、、谣言、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灵魂和观念,导致一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

2.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交往突破了时空的概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虚拟的交往。人们面对电脑屏幕和键盘,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相貌等通常关注的特征都被覆盖了,剩下的只有符号的交往。网络的这种特性符合青春期大学生渴求情感的心理,他们往往过分迷恋于这种虚拟的快乐和满足,而疏远身边近在咫尺的师长、同学、朋友的亲情和友情,忽视近距离实际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舍本求末,弃源溯流,梦想做网络世界中的独行侠。长此以往,他们交往的安全感丧失,产生压抑、郁闷、焦虑、孤僻、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出现心理疾病――“网络孤独症”、“社交恐惧症”。

3.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所展现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懂得充分利用网络挖掘信息资源,而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那就意味着永远落后于他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网上,经常会遇到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依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和尝试。这样将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影响

1.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逐步丧失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由于年龄、资历、阅历的原因,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比较容易树立权威,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素质教育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如前文所述,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高容量的信息,而在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方面,教育主体往往落后于被教育主体。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和渴求,普遍掌握了网络操作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称得上是“网络高手”,这使他们在从网络获取信息方面显得游刃有余。而很多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他们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甚至不会上网查信息,不知电子邮件为何物。这种网络技术的差距,最终导致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信息优势的逐步丧失。

2.素质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首先,教育者信息优势的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淡化,因为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传授是被教育者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在传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接受教育时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大学生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地交流,他们希望教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素质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这就使传统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3.教育主体传统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方式显得落伍

在传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无论是在知识的传播上还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当着一种权威的角色。他们只需要“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就可以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而学生则无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育者权威的“驯化”,这样教育者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量的扩展,强化了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教育者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育者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从互联网上选择和收集“原始”的信息。他们在网上“冲浪”,用“网络语言”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而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者则根本不知“灌水”、“博客”为何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不对称,年龄经历与思想行为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隔膜,被网络技术的差距放大了。如果教育者掌握的信息没有被教育者那么多、那么快捷,却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被教育者,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双主体”模式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渐趋成熟的思想行为方式凸显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强化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实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途径。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双边性活动主体,双方都作为主体就不再将对方视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而是通过共同客体――教育内容这一中介,实现平等交往。虽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为教育的主体,但仍具有各自相异的类别特征。教育者主体是相应成熟、具有素质教育实践优势的主体;被教育者是未成熟的主体,是素质教育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通过其自身

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提高素质,并“外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他们有各自的主体特征表现。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活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二是素质教育过程的引导性;三是素质教育过程的主导性。被教育者作为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其主体性特征表现为:一是自主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二是能动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进行信息的破译与转化;三是创造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借鉴、创造和超越。“双主体”模式中教育者主体性和被教育者主体性不仅具有各自的特征,还更多地呈现出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协同、融合和统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但给教育者主体和被教育者主体本身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对他们各自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影响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互联网+”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因为互联网具有多种优势,如信息载体多元性, 传播信息资源快捷性、信息交流互动性及信息交流共享性等, 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再结合我国网民规模极速增长的这个现实,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相融合是大势所趋。而要使知识在网络两端有效地转移,我们急需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知识转移的内涵

Holtham解释知识转移其实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是一个完整的、从源头到归宿的过程。而要在网络的两端完成这样的一次有效地沟通,需要考虑四个主要环节的影响:信息发出方、信息接收方、知识本身、互联网特质(即转移的渠道)。

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2.1 知识本身

英国波兰尼(Polanyi)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知识的两个主要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的是“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可以用图表、文字、公式、手势语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并通过语言、书籍、数据库、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编码,可以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相对与显性知识,指的是难以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人经验、价值观、洞察力、心智模式和组织文化等形式。隐性知识由于其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等的特点,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能实现其转移效率。由此可知,所转移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归纳来说,Kogut和Zander提出5个“知识特性”:知识的可成文性(codifiability),知识的可教导性teachability),知识的复杂性(complexity)系统依赖性(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性(product observability)。

2.2 信息的发出方

知识转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信息发送方具有愿意共享的知识意愿和一定的表述能力。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知识发送方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愿程度和投入程度。因为隐性知识因其自身的难以利用信息技术编码和表达,所以在转移内隐知识的时候,知识发送方还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并尝试利用图表、文、声、像的表现形式将内隐的知识编码表现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知识发送者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对接受者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一定影响。

2.3 信息的接收方

为保障知识转移的高效性,信息的接收方也得作出努力,需要增强接受知识的意愿和培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张海涛,吴艳玲在研究中提到“知识势能差”这个概念。什么是知识势能差?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一无所知,那他的知识势能我们可以假设为0。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他对该领域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透彻,那么他的知识势能被认为是会越来越高的,我们可以假设为一个大于0的数值。通过数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的知识势能差。在某特定的知识领域中,信息发出方与信息接受方的存在知识势能差,这样的知识传播特质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当然,对于信息接受方而言,仅仅具有接受知识的意愿还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接收方的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

2.4 互联网特质(即渠道特点)

2.4.1 互联网环境的准确性

知识转移的发生必然寄寓于一定的媒介和传递通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个性化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设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基于互联网特质,知识转移通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准确性的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环境中提供的知识是难以辨别其真实性的。因为这类知识区分于传统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介中提供的严格把关的知识。但事实证明某些网络知识库却能为我们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知识。例如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为维持知识的准确性,通过可查证性和来源充分性来整理词条来对抗因为内容开放带来的对内容可靠性的质疑。

2.4.2 互联网环境的联结强度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只要拥有设备,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由地寻找资料。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知识转移是把双刃剑,它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Ashford&Humphrey在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稳固的信任关系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专递过程中的曲解和消除感情障碍。而前文提到,知识转移的过程其实是知识重建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其稳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率。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两端的联结强度。

2.4.3 互联网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知识,不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只要我们想要查询都能通过纸媒找到。而互联网确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会有新的知识进入,相对也会有旧的知识退出。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地性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互联网查找资源遇到的这些情况。例如,一些重要资源我们保存在收藏夹里,但时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去查询会发现其被更新或无法访问网页,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给知识转移制造了障碍。网站想要留住用户,解决这一问题,就得不断地更新技术以维护好网站运行。

2.4.4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即涉及到信息载体的问题。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载体,并且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复合型要求, 信息应该可以自由地从一种载体转换到另外一种载体。因此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兼容性便成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急需对信息的处理和储存技术的深入研究,保证信息能数字化,这样我们才能将数字化的信息计算机化,顺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篇5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不但给予人们了解世界、生活的渠道与信息,而且借助互联网先进移动终端的使用将可催化自媒体的极大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企业人才的重要输送平台与渠道,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贡献大量的人才。旅游电商专业作为对口现代互联网经济的高校专业,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能够为国内互联网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帮助。为此,结合旅游电商专业开展与时代相互、与社会相承的人才培养将成为一项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创客教育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创客教育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实践性、专业性的人才,并期望将每个个人都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创客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范围不同,其更加注重理念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专业技术领域的钻研,有别于素质教育范围较广、深度较浅的特点。创客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一样,其更加注重培育具有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管理人才、创业人才,而普通素质教育更加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发现,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范围、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相互对应、匹配。

二、创客教育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中实践的对策

第一,开设创客教育场地,完善师资配套。创客教育与传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将其教学环境禁锢于高校当中将会极难获得最佳效果。为此,要想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领域推广创客教育,一方面就需要不断加强创客教育场地建设,引进较为先进的数据库,为高校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提供更为符合时展基础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还应当大力引进具有创客经验的校外导师、创业企业,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外创客论坛当中,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创客从教育学习阶段到社会创业成熟阶段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建设高校卵化基地,为拥有新思维、制定新方案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客发展舞台。

第二,完善教学大纲,开发适应高校创客模式。创客教育尽管应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依旧不能够完全脱离在校素质教育的基础。为此,针对创客教育而言,依旧需要采用与传统素质教育相类似的方法与模式,一方面能够实现高校学生从传统素质教育学习到创客教育学习之间的顺利过渡,另一方面也能使高等院校不断积蓄资源实现整体创客教育实力的增长。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逐渐从经历的创客教育中总结模式与思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现代高校学生学习的创客教育模式与途径,实现未来创客教育的成功。

第三,增加实践培养环节,促进学生思维、行为创新。国内传统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多拥有着“动脑不动手”、“重静不重动”等特点。而对于创客教育而言应努力扭转上述思维,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深度挖掘互联网信息渠道,给经历创客教育的大学生们提供,像科学家一样无惧无畏地探索世界的环境与氛围。为此,在创客教育过程中应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培训环节,以保证学生思维及行为的创新能够得到释放与践行。高校可结合自身现有资源打造八维一体的创新实践课程,以增添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体验。通常应包括以下八个维度:相关性(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充足的时间(提供足够的课上+课下r间)、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高投入(吸引学生长时间、高度投入)、关联性(学生协作互动、联系外部专家)、可获得性(随时访问、使用任何材料、工具、软件、硬件等)、分享性(与他人分享一切)、新颖性(不重复已有研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9-0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整个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借助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更应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为迫切,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化体现得愈加重要。

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社会经济的战略资源从资本转到知识,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教育界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在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恩惠的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急速发展和转型,教育作为社会设置组成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然而,当下的教育技术的应用也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阻扰。如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影响,教育技术普及化以及应用对教学的挑战等。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急速发展,教育必须跟进社会的发展,否则将阻碍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基础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基础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如互联网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的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方便老师向学生教授知识,也方便同学学习和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可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该紧跟其发展的步伐。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跟紧时展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知识发展的主旋律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教育,而进行良好的基础教育必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让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技术本身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配备各种电子设施等先进技术,通过使用丰富生动的互联网信息,相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及一张嘴的课堂教授模式,体现了无可比拟的优点。

1.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便教师教学。

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都是基于一张黑板、一根粉笔、一本书以及老师的一张嘴,老师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往往是通过自己一张嘴巴以及一根粉笔去讲述,学生们很难捕捉到整体的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丰富生动有趣的东西,互联网通过声音、图像甚至是真正的互动,让老师方便教学,学生易于理解,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教学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学习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电子设施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为生动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互联网方便快捷以及信息储备量大的优点可以转化为技术教育的优点,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的链接学习,可以拓宽学习视野,同时提升学习兴趣。

3.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

教育教学技术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实现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好的互动。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如果能够将教育技术普及化,老师和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再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将学习上以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搁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学习质量。

4.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互联网不断更新老师的知识储备,丰富课堂内容。

教育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课堂上需要的视频、图片以及影像等,相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课堂形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发展的了解。

5.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到更多有趣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兴起的,它适应了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适应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步伐。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加之教育技术本身在教学中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都体现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作为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需求,发展教育技术,普及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23-01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触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海量的信息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接踵而来。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首先,网络使用的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机不离手,使用率非常高,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聊天和购物等,对于利用网络学习及制作媒体作品的能力还较差,甚至有的大学生连基本的office软件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评价的思维能力不足。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大学生处在心智并不成熟的时期,有时不能很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评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曾有资料显示,部分大学生遇事更信微博,信任度高于新闻联播。再次,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的缺失。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内容较少受到约束,容易陷入“反正没人认识我”的无主体虚拟状态,造成传统道德观念与修养的缺失。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一些重大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大学生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敢于质疑、表达,但因阅历较浅,法律意识淡,有时可能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提高网络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得网络素养成为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网络素养是必修之课。其次,提高网络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网络社会的发展,不仅只是需要人们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如网购、娱乐、通讯,同时还需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学习。同时,具备各类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分清事实,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在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迷失自己。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是人与网络共生共存的时代,网络素养是这个时代的人所必备的一种素养。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搞好校园网络建设。一是网络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作为高校,要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将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网络素质和安全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技术运用和单纯的思想教育层面,而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及随时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合理增减,有重点地围绕网络素养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竞技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不仅是学校网上办公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基地。校园网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满足大学生交流的心理需求。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些论坛,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不同板块的版主,这样教师既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导向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思想认识,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三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一般都住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舞台,如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设计大赛甚至竞技游戏大赛,将沉迷于网吧网游的学生拉回到校园。其次,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多彩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甚至出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看手机”的怪象。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甚至对现实中交往产生恐惧,对网络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产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习惯,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信息批判能力和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自觉抵制外来低俗、不良文化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网络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因势利导,以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传输工具,就是深入我们生活的因特网,即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简称互联网。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往往就能熟练地操作网络。为此,我们有必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新课程改革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现代化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互联网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而互联网教学的推广则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1.通过各种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互联网,是通过公共协议和工具连接起来的公共和私有网络。简而言之,就是计算机+通讯形成的网络。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个人、政府、企业和教育部门的通讯手段,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全球几万个大大小小的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国的网络杂志、网络图书馆、网络学校为人们提供全面的教育,而网络购物、网络就医、网络银行及运行和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游戏等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强化互联网教学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但它又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思维方式。随着人类对它认识的提高,会给我们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所以我们不能仅以“会用不会用”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否则就永远不会产生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巨人,这对我们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利。要想培养更好的科技人才,就必须从小开展计算机教育,强化互联网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接受新的信息,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的需要。实践证明,开展计算机学科教学,强化互联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有着明显的成效。我们通过开展互联网辅助教学,把学科教学与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学习兴趣,调动老师进行学科的积极性,促进学科教学,使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的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既要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又要具有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都无法记忆当今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必将引发教育的改革。虽然学生的在校学习是以再现型思维为基本方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仍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应成为课堂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把互联网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互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用广泛,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网络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主要应用在教学演示和网络学习,还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化。运用网络进行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学校共享优良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网络知识教育中应该注意将应用知识教育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应正确合理地安排网络教学时段,避免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起冲突。

在心理方面,中学生已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特定的个性,但是,通常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识别能力差,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容易冲动,偏执。在网络知识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应该认识到网络上的个人可能与现实中完全不同,可能一切都是虚拟的,只是一种游戏,存在欺骗与诱惑行为,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不能随便将自己的各种信息告之他人,以防意外发生。

应对学生的网上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目前,许多学生上网大多只是聊天,玩游戏,更有甚者沉迷于,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应加强引导,限制学生的校外上网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兴趣爱好,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提高其思想品质修养,使其自觉抵制不良爱好。总之,在网络教育方面,要加强教育网络建设,限制对教育科研网络以外的网络访问活动。

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的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网络上语言粗俗,也有个别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进行恶意破坏和攻击。

在网络知识教育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正确把握学生网络知识教育的范围和目标。学校网络知识教育目标应当是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这个信息工具,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掌握常用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网络安全的注意事项和网上行为准则。

信息技术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样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当加强对教育网络建设投资和教育人员的培养,把互联网教学与学校教育真正结合,使信息真正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篇9

1“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信息技术及信息量增长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以Web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图书馆的深刻变革,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据调查,目前Google已经凭借其强大的检索能力和涵盖88种语言的服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搜索引擎;而我国如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超过半数,其中有一半的人数已经接入互联网,而手机网民的数量更是占据整个网民数量的90%[2]。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学习、生活、娱乐、工作,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好帮手。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侵犯、信息垄断、信息霸权等不利因素,使互联网处于无监控状态。

1.2高等教育改革对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并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四个方面的发展,即:在教育模式上,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在素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培养上,发扬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信息素养教育的设置就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其目标是通过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情报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之不仅有较高的信息知识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信息认知、评价和利用能力。其综合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多个方面,将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3]。信息素养教育更多地是让学生适应和掌握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现代社会跨学科的综合发展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

1.3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庞大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等做支撑,而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凭借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一直充当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首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以纸质、音像、数字化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大学生可以广泛、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2.1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因此,传统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选择、接受信息和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要求[4]。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还要增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检索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设置了信息道德与伦理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让学生对不良信息形成免疫,运用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我。

2.2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而是向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网络教学,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如:利用微信、QQ群、微博、在线视频、云消息等进行信息推送,开展在线化的网络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利用、评价信息,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发展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3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转变服务对策,将互联网资源引入信息教育当中,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立“移动图书馆”,让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共享“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6]。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对图书馆员的服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素质,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使馆员能够成为组织和整理信息的知识导航员和深层次的情报开发和分析员,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注意力的持久度及对信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核心,没有信息知识做支撑,信息素养就没有价值。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功用及效应等,信息知识不但可以激活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能改变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障,也是信息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人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信息中分辨出自己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教育是指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信息的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

4“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4.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开发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必修课程之一,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联合,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综合各大图书馆的优势合作开发。虽然现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组建了一些联盟组织,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等,但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区域联盟,并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会、CALLS、专业协会或联盟应该统一规划,制定评估标准和资源库标准,使信息素养教育做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可以减少各单位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其次,在力量整合时不应只考虑图书馆的力量,同样应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如:统筹院校内部的行政部门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力量,做到对本校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更是关系到每一个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统筹规划时,还要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加强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不仅可以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形转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4.2引进和创建完备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平台

网络信息素养教学平台以其系统的课程开发功能、自主学习的管理功能、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完善的测验功能和定期统计功能成为信息素养教学的新型平台。一方面它通过网络连接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它还能发挥Web的多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文献利用从传统的纸本向现代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过渡,也必须在借鉴外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图2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完整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按照用户信息素养教学需求将其划分为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检索计划六项,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和教学管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完全在线教学,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素养的影响范围[7]。

4.3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①应该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创新性。②要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如:资源导航、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举办专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减少对阅览室的限制等。③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RRS订阅服务、搜索引擎服务、Web2.0、博客、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交流。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面向在校学生的教育,在全民学习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接受的教育,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渐向社会开放,为非在校学生提供信息服务。

5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应用在图书馆服务当中,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而重构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63-67.

[3]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王红芳,汤萍,吴冯娣.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变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32-134.

[5]何颖.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1):114-118.

篇10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偏差。中学美术课在当前的教育中只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时刻存在着被其他文化课兼并的危机。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努力实践,本人立足初中美术学科教育,瞄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阐述。本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讨一下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一、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内部特点之间的联系

自古以来,美术就不仅仅是绘画,而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传统上,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门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极大变化,各种新的美术形态也随之涌现,比如摄影、多媒体等,同时,美术各门类之间既相互借鉴又相互融合,美术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已包容了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美术观。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不再偏执于写实性造型能力的培养,而是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本人认为,为了适应视觉文化时代,更需要让学生形成“视觉读写能力”,这是“美术素养”中主要的实践能力。美术教育学科是一个包含着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通过观察、手绘(雕、刻等)、默画等方面的反复训练与更深层次的感性把握,还要利用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从而去逐步体会艺术、分析艺术,进而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自然地把“学知识”转变为灵活的“用知识”。

二、美术教育学科与音乐戏剧及语言表达学科之间的联系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学科,它们的共同点是在特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它们像一对孪生姊妹,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热爱人生、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热情,并不断地使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实践证明,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绘画配上音乐,会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岭南版美术教材第13册《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这一课,便可运用美术与音乐融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放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让学生感受音乐欢快的节奏,并让学生留意歌里的歌词,由此作为导入,引出本节课的赵州桥。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既让音乐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得到身心愉悦,另外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新鲜感,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于民间音乐的接触和认识。

三、美术教育学科与信息教育学科之间的联系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更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共享的信息源。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学生自己迅速地收集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内容。特别是美术教学,在运用了互联网以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互联网为学生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空间,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的资料和图片,收集大量国内外优秀美术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开展学生作品和联合教学等方面的交流。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美术学科教育是和其他各个学科一起相互联系并共同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孤立存在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是应付素质教育检查的一门学科。在从小学开始的美术学习中,美术教育带给本人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渗透,使本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更加自信。本人以为期半年的初中美术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实践基础,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越发地坚定美术教育与其他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是密切和必要的,在整个教育体系里位于承上启下地位的初中教育中更是如此。尤为让本人欣喜的是,在本人任教的年级中,热爱美术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出色。我想,这应该是素质教育最有力的证明。

加强美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真正得益于美术教育,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为之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回顾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本人对美术学科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而我们这些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也将不断亲身经历这一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道上,美术教育的路还很长,很艰巨……

篇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变得越来越多,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都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众对音乐艺术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各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且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信息也更加形象生动,这也为我国的音乐艺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但是要想促进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更应该要加强音乐文化的传播。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也开始加强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色,将“互联网+”模式应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各种音乐作品的传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和作品,使得高校音乐教育趣味性更高,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音乐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的音乐教育现状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网络不断应用的背景下,使得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全新的变化。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其实并不是两者的一个简单叠加,更是一种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是一种创新发展,指的是将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的过程。比如“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与互联网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产物,简单来讲,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与网络的结合,借助各种新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也有很多高校开始加强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当前高校的各个学科教育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很多教师的理念还比较陈旧,对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度较低,没有意识到新媒体教学的重要意义,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就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各种理论课程进行相应地讲解,比如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都注重形式教育,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没有取得实效。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目标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比如,音乐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融入一些新型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媒体平台的掌握能力不足,在这方面的应用不够,因此使得音乐教育水平较低。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策略

 

在高校音乐课堂中融入“互联网+”的理念,是契合信息时代特征的音乐教育创新手段,可以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效率更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互联网+”思维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主要负责讲解,学生负责听讲,教师对各种乐理知识进行讲解,播放一些歌曲,让学生跟着唱,这种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传统的音乐教育认为音乐的传播途径主要就是音乐课堂教学,这种理念存在一些偏见和狭隘。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任何课堂中都可以进行该项教育,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结合互联网进行开放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材资源和教学工具。还是要以音乐课堂为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其他时间对音乐进行渗透。

 

比如网络新媒体就是十分重要的工具,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引导教师改变教育思想,能够对网络新媒体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能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用网络新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本着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和课后能够收获更多的乐趣,使得学生的音乐能力可以得到不断提升。另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资源,教师要逐渐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定位,要从传统的教育关系中脱离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引导上,而不是对各种音乐知识的讲解上。

 

(二)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音乐共享

 

在高校音乐课堂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进行音乐共享,而且要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音乐共享。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都对一些新秀歌星的歌曲比较喜爱,比如一些流行歌曲在网络上属于快餐消费文化,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应该要积极加强对音乐的传播和共享,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更多的音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变得越来越多,海量信息丰富了音乐教育素材,使得学生可以接受到多种形式的教育,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融入音乐需要加强对各种音乐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教师要从各种媒介平台中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音乐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材料,使得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听到更多优秀的音乐,而不是仅仅将学习局限在课堂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平台发挥的作用要比传统媒体重要,新媒体平台中的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性,实现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的传递。比如当前很多学生也会使用网络和手机,网络和手机除了作为交流沟通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手机上的软件给学生传递歌曲,实现音乐的共享,让学生在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收听的过程中,渐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结合网络新媒体加强实践教育

 

生活是创意的来源,也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将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后,延伸到生活中,将音乐教育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在音乐实践教育过程中,网络新媒体平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新媒体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音乐元素进行展示,可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将生活中的音乐元素作为教育的素材。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广告中的音乐,就可以作为音乐教育的素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音乐,并且在课堂上在将这些素材当作讨论的对象,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个广告音乐的理解以及自己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种讨论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毕业生以35万/年的人数递增,由此带来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是将创新技术理念有效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冲击传统商业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网络创业,但最终结果不容乐观,这是由于缺乏市场运营、营销、管理及资本支持。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创业大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创业意识,在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因此,高校教育急需设立相关教育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创业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阐述所谓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课程教学及创业实践为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素质,为其后期进一步发展提供素质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其二是将素质教育与个体发展相匹配。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要以由课程教育为载体,教师要丰富自身经验和学识,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验证教育的进展、成效和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可行性

1.就业形势不乐观,创业空间广阔

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保障民众基本素质、为改革开放发展提供保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率也逐年下降,每年有不少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尤其是2014—2016年间,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国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加上毕业生规模快速增长,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并且在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还有部分人无法快速适应社会,部分毕业生辗转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导致发达地区人才竞争过度,中小城市或企业一线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未得到合理分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眼光转向互联网创业,比如淘宝、软件、种植果蔬等。互联网商务平台带给传统商业较大冲击,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且由于网络创业投入资金较少,风险和门槛低,长期收入可观,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网络创业,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比如北京的中关村、成都的孵化园。

2.网络环境下创业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繁多且杂乱,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两面性,有利因素是,高校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文化素质高、思维敏捷活跃,具备理想和信念且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同时,网络创业所需条件低,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只要拥有毅力和创新思维就可以进行。同时,国家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突破传统商业贷款中难以逾越的资本累积阶段直接为学生进行风险投资。因此,许多大学生在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中创业,投资小即使失败也不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不利因素在于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范围被限定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比如计算机工程,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知识、语言编程等方面,普遍缺乏创业经验、职场经验、社会阅历、管理能力,因而在网络创业中并未建立起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商业网络。甚至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创业失败缺乏认知和准备。同时,由于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比实体店更为残酷,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大学生极易陷入困境,特别是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并不重视创业素质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大学生创业忧患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笔者在对国内30多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近五分之四的高校并未将创业素质教育提上议程,甚至部分学校的教学规划中并没有关于创业素质教育这个板块。许多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学校进行再教育,选择的专业侧重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面。因此,高校教育当中,学校和教育体系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在院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加大此部分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教学流程,全面推动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

2.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实施创业教育,而国内多数高校还不具备创业意识,这就造成国内的高校教育在创业素质教育体系中逐渐边缘化,无法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整体,这一现象制约了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是多数高校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有限基金,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得不到有力支持。校内的创业咨询部门未成立,学生难以从校内获得创业相关方向的咨询或支持。

3.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素质教育包含经济、法律、管理、营销等方面,综合性和专业性强,在培养过程中需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理念和技能,并辅以案例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经商或创业的亲身阅历,或者可以从大型企业中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教授。但国内高校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无法实现这一点,因此提高创业素质领域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迫在眉睫。

三、加强改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升高校创业领域素质教育重要性认知

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中,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需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将创业素质教育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并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及地方资源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与地方政府或多家企业合作,加强机构内部教师创业及经商经验累积,政府和企业分别为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提供资金、实践平台及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性,制定相关法律规范。高校进一步研究实施学生或教师创业行动计划,将创业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以高校为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实施创业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及校企联合创业教育等措施,国家还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度,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结合国内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从而确保创业素质教育能够真正执行下去,从而取得实效。

2.结合实际情况规划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体系

要将大学创业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下去,除了获得政府的扶持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各行业发展及专业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创业素质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找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拓宽教育领域,全面提升创业素质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应按照创业能力所需确定教学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相关学科,在教学中采取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并且为学生创造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同时,还要专门设立创业实践平台、咨询服务、创业基金及论坛等。

3.加大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储备

在课程方案确定后,高校还要加强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教师创业、经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创业者。高校要具备前瞻性,打破传统的选才纳贤标准,拓宽人才吸纳范围,制定相关奖罚制度,以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总之,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需要国家加大执行力度,需要高校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琼,徐玉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的思考和对策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6(06).

[2]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总目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

[3]陈燕玉,周晓彬.创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