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 农村社区发展的意义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地域的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以亲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居民为基础,在农村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颁布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6年9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同年10月,民政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把整合社区资源,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明确了定位。而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如何建设和治理农村社区,不仅是农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
1.2 陕北农村社区发展概况 陕北,特指陕西北部的
延安和榆林两市的25县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其中延安市辖1区12县,榆林市辖1区11县。2013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220.61万人,城镇化率54.03%;榆林市常住人口337.03万人,乡村人口159.11万人,占47.2%。
陕北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延安市人民政府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并制定了《延安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根据规划,到2015年,将力争完成12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现覆盖率60%的目标。榆林市截止2011年累计投入社区基建资金2.7861亿元,解决了102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2013年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覆盖率达到60%,并编制完成《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计划对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展开全面建设,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大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推动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全面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社区建设工作经费,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拓展社区社会化服务新领域。
2 陕北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大量农村人口外流,社区发展主劳力缺失 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弱,农业开发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13年,延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81元;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6820元、8687元。受比较利益的驱使,陕北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其劳务收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仅2013年,榆林市转移农村劳动力65.3万人,延安市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延安市人口流失在5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2594个。大量年轻有文化的劳力外出务工,不但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还导致农村社区失去了建设的主力军。
2.2 投入不足,社区发展不平衡 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经济落后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集体经济的工业和企业,社区的公益事业,办学、修路、医疗卫生等均依赖政府的投入和群众自筹。由于陕北农民缺少经济来源,2013年人均收入尚不到8700元,属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参加社区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筹措社区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农村社区的建设资金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拨付。而陕北地广人稀,如榆林市面积43578平方公里就有176个乡镇、5474个行政村,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对于农村社区的投入必然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这就导致社区建设资金地区间分配的不均,使得社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尚难以根本改善。
2.3 自然村消亡现象明显,农村社区整合难度加大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现状
齐齐哈尔地区农村经济整体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辖7区9县(市),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其中农业人口350多万,占总人口的63%。与全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相差较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能力差。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现状有如下几点表现:
第一,齐齐哈尔市农村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但是相应的农村金融贷款产品种类较少。经过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建设,齐齐哈尔市农户对农业贷款的需求不断提高,现有的农村农业贷款项目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贷款需求。因此,齐齐哈尔市农户很大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二,农业生产性贷款期限较长,风险较大,还款压力较大。农业周期和农业贷款周期不能够很好的匹配,出现错位现象。农忙需要贷款时,农户经办贷款手续繁琐,导致申请下来的贷款不能及时购买种子等农业用品,当农户农产品尚未成熟和出售时,就需要偿还贷款及利息,导致农户资金短缺,进而降低农户的信用级别,相应影响到了第二年的农业贷款,因此,周而复始,导致农户还贷压力增加,贷款意愿不强。
第三,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量增加,当前齐齐哈尔市农村小额贷款不能满足于扩大后的资金需求,于是导致了大额农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导致农户的扩大再生产困难,另一方面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不到位。目前,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最高在5000元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更低,贷款额度在1000-3000元之间。这些限额规定很难满足农户扩大再生产需要,特别是对一些种养大户经营大户来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存,但是许多商业性质的银行在农村的市场尚未得到开发,银行是盈利组织,因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选择减少农村的营业网点,降低经营成本。很多农村地区仅仅剩下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是,农业发展银行多年来单纯的粮食银行角色,与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交叉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则因为不具备准财政性,资金的安全性同样值得考虑。
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不健全。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齐齐哈尔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仅仅吸取存款和发放贷款,受市场利益的影响,贷款幅度也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农村金融的建设对农户贷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都需要贷款的支撑,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的基本功能,使得农村金融供给满足不同农户贷款需求。
民间金融不规范。齐齐哈尔市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缺陷,据调查,从银行或信用社得到贷款的占农户总借贷收入的65-70%,而民间贷款所占比重达到30-35%。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缩减,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因此,寻求资金的农户大多数会选择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款,满足不同的生产与生活需求,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典型的“内源融资”,准确地说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空洞化。在齐齐哈尔市民间金融的机构小,但是供给量大,实际上齐齐哈尔市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供求缺口巨大,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进一步导致了民间金融的扩散和壮大。
三、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对策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和经济组织相对比较多,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公司等。另外,齐齐哈尔市需要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重组和改造农村信用社的力度,放松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拓宽资金供应渠道,更新金融支农理念,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建立支农长效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急需增加服务项目。政府的农村政策金融的主要职能是农村基本设施建设贷款和承办农副产品收购、储备、调销贷款,完成对农户脱贫的启动资金的支持。另外,齐齐哈尔市应逐渐扩宽银行卡市场,在农村设置银行提款机,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存取款的方便,同时完善农户低成本获取农村金融服务,使得农户不用长途跋涉获取金融服务,提高农户贷款等获取服务的积极性。
逐渐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形式。民间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组织的一种形式,在农村金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使得多数农户受益,但是民间金融属于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并且分布广泛,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现阶段齐齐哈尔市民间金融的规模日渐庞大,监管部门对其管理困难。因此,齐齐哈尔市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民间金融的重视,防止非法民间金融机构损害农户利益,同时大力倡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正规化经营,合法化经营,使得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支撑,也不断完善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制定有效的金融机构章程,使得民间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huzhou problem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proposes strengthening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干线公路的延伸、扩展和补充。农村公路是县(区)、乡(镇)、村之间的空间联系纽带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沟通脉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先导性、基础性设施,也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截止2011年底,湖州市公路总里程达798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7254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以 “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104国道、318国道等国、省道干线为次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对外开放、对内循环、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现代化公路网络,路网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公路网发展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研究,科学制定农村公路规划,能够保证县乡村公路网的合理布局,克服农村公路网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实现有计划、更协调的建设发展,从而提高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一、目前我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存在问题
1、责任主体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公路主要是依靠农村群众自发建设的。农村公路纳入公路管理部门实施行业管理前,各区县政府均没有系统开展过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工作。近年来,公路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区县农村公路规划的指导力度,但由于农村公路项目小、里程短、数量多,普遍存在区县乡镇政府对规划工作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调整大、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
2、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科学性不强。规划依据中缺乏科学的交通观察与统计数据,对未来的情况缺乏定量分析,对中、长期的规划目标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提出一个静态的设想,没有具体的、分步骤的实施方案,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体路网的协调性较差,影响了对路网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路网建设对于落实规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农村公路实施方案较为粗糙。由于发展规划数据多数为根据经验主观确定,并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作支撑,也缺少定量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方案上,即便是较为详细的规划,也仅涉及部分主要乡道,均无村道和多数乡道的具体表述,操作性不强。对已列入规划,并做出实施计划的项目,在实际当中也经常存在受投资影响,而调整、变更甚至是取消的现象,规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二、加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对策及思路
(一)遵循农村公路规划研究的基本原则
农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干线公路网的延伸与补充,其整体效益只有放在全路网这个大系统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农村公路规划过程中,不能将其孤立出来单独考虑,而应该充分考虑干线公路网与农村公路网的配合方式与途径,保证整个路网布局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1、服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原则。农村公路规划必须适应全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与当地的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相结合。
2、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原则。农村公路规划要重点考虑城乡一体化建设,考虑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乡镇整合及行政村撤并趋势、工业园区建设等对农村公路的影响,充分考虑现有公路网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注重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在纵向上,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在横向上,要与高速公路网,普通干线网、城市道路网统筹规划,配套衔接,形成有机的路网体系。同时,要处理好新建与改建、建设与养护的关系,促进路网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规模型、质量型过渡。
4、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原则。坚持农村公路为区域经济和农村居民服务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未来的发展可能,综合考虑建设效益、资金能力,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要树立合理密度理念,纠正密度越大越好的简单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建设资金及养护费用的开支。
5、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要按照城乡城镇体系发展的梯度和层次,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安排,逐步实施。要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的公路建设,尽快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按照既定的序列,详细制定每个阶段发展目标,遵循可操作性,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发展。
(二)改进农村公路规划研究的方式方法
1、引入影响因素分析技术。影响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因素很多,从逻辑分析和直观经验来看,其中主要的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城镇发展进程、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运输体系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汽车保有数量、交通运输需求大小、农村公路现有基础和实际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而每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又不尽相同,对其进行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把握关键因素,以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路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
2、加强量化分析研究。湖州市在2010年开展了全市OD交通调查,大量的OD调查数据对于远景交通量的预测、道路类型和等级的确定、交通服务设施的配置、规划方案和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等提供了定量依据,但当时仅对县级以上公路进行了调查,建议今后将主要乡道列入调查范围,以获取公路网规划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要对全市农村公路通达情况进行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乡镇及行政村公路的具体情况,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的布局,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未来需要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保农村公路网有效服务,充分发挥应有功能。
3、优选决策方法。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村公路网的布局规划。通过对节点重要度、路线重要度和路网重要度的计算,由点到线,由线及网,按照重要度最大的原则,确定公路网重要度最大树,并在重要度最大树的基础上,以单位里程的路线重要度最大为优化目标,并以预测的未来公路网发展里程数为约束条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条路线的布局与走向,使公路网由树状结构向网状扩展完善。
(三)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全市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要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根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干线公路网发展规划来确定。各区县实现“网络化、等级化”的农村路网布局结构,使绝大部分基层村至少有两条等级路相连,主要县道要实现二级标准化,主要乡道要实现三级标准化,一般乡村道要实现四级标准化,完善路网结构形态,提高道路等级。
农村公路发展的规模应与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相适应,在增加公路通车里程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公路的技术水平,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通需求的目的。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网发展规模,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来加以综合判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村公路网是在干线公路网的基础上布局成网,因此在预测农村公路网合理规模时,可从路网整体出发进行结果预测,再分离出已经规划好的干线公路网规模,即得到农村公路网规模。
在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制定合理的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根据现状分析和工作实践积累,在路面宽度方面,建议乡道路面宽最低7m,推荐9m;村道路面宽最低5m,推荐7m(条件受限的地区可适当减低标准)。在路面结构方面,现状结构多是两步灰土+5cm沥青砼,建议沥青砼层加厚(二级路9-12cm,三级路7-9cm,四级路维持现状),并增加一步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二灰碎石作为半刚性基层。
(四)维护规划工作成果的严肃性、权威性
摘 要: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如果要对农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相应的调整,就需要对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有所了解。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寻找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38-02
1 引言
我国农村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初步形成了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好处。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阻碍。这些阻碍主要需要从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入手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其一,某些发达地区,其周边的城市趋于城市化。其二,部分发达和一些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趋于产业化。其三,大多贫困地区的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原则发展。其四,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并且保留少部分的劳动力在本土发展农业。
2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
在计划体制时期,我国产生了很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忽略农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忽略了农民的利益,就打击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一点仍然还没有得到改善,还是由县、乡、村干部的行为方式,来对农业的发展进行管理。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将土地还给农民,让农民们对土地保有自主权,不随意回收或是调动,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能够热衷于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的发展。在经过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之后,政府不应当参与对农业经济的直接计划指令以及调节工作,这样的人为管理反而会使得农业生产资源出现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应当是让市场来配置农业生产资源。
针对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解决方式就是要让农民能够获得自主支配其农业生产资源的权力。那么就要从削弱县、乡、村干部的直接调节权力,使得农民们能够不听从县、乡、村干部的干预,将权力制衡关系调整好,保障农户的自主支配权,保障其最基本的权益。
3 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3.1 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基本的金融体系,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还应该强化自身的金融支持,谋求更大的发展。按照目前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发展微小型的金融机构,并且着重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富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是费用必要的,可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也可以以更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提升其发展水平。
3.2 解决农村生产和土地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安全发展
为了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使得国家在世界上能够立足,很多国家都更加看重工业产业,这其中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可否认,工业的发展的确可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且速度很快,但是每一个国家也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征用了很多农民的土地,建造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一方面,农业的发展被削弱,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农民们的土地被征用,并且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会大大削弱农民们耕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3 做好区域经济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发展
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的发展依然不是解决温饱问题了,而是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我国农业加大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总量经济中,我国农业的比重在逐渐地下降,目前居于GDP的10%左右,并且农村人口也在随之下降,目前为我国人口的1/3左右。在我国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让很多农村公民工作,这些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趋于集约化提供了机会。农村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首先就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对于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建设新农村,更新旧的发展观念。其二,改善以县和乡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其三,大力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对污染进行治理,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4 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维护农民整体利益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他们有足够的积极性进行耕作。所以只有做到维护好农民的整体利益,并且切实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农民们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农业,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4 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社会中,主要存在三种关系。第一,是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4.1 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一类关系,即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这类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当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时,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的效果,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也非常有利。但是一旦这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当,将会适得其反,将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主体不是县、镇政府,而是各农户。县、镇政府可以在整体的发展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但绝不是主导力量。而农户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源时,才是真正做到了“主导”。只有农户在这三者中处于主导地位时,此三者的关系才是较好的状态。一旦农户的权力被县、镇政府所剥夺和替代,其自主权变少,那么三者的关系将较差。
4.2 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即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发展为新型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发展的关系。当公司和农户以及公司、基地和农户订单农业的出现,以及多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方式依次出现,反映了农户们的新期许,即农户们希望可以共同面对市场压力。
4.3 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关系,即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很多农业技术人员目前仍然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转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农户在迫切等待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这种状况就会使得技术资源被浪费,同时农户却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而无法提升农业生产力,最终导致农户种植结构不能合理地调整,并且所种植的产品产量不高。而这一切最终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收入。由此可见,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至会导致社会冲突。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其次是农业技术的投入。当然,政府加大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农户与农业技术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三种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在一个区域中,农村社会结构的状况会影响到此区域中的农业经济资源的配置,即对土地、资金、人力和技术的配置。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最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以上三种关系都可以达到“好”的状态,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资源配置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有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在流通领域所面临的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的缺陷逐步暴露,面临在走向市场中的种种缺陷,我国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最终必然要落实到村庄上,落实到农民生活的空间上。因此,发展好农村中经济合作组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农村合作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1. 农村合作经济的定义。
农村合作经济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群体的竞争力,按照“自愿、平等、互助、互利”的原则,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形式的组织。
2. 农村合作经济的意义。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及风险。任何一项交易活动,都存在着交易成本。而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可以发挥经济规模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同时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弱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地位。现实中,农民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由于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是高价的农业生产资料接受者和低价的初级农产品的提供者,是农业剪刀差的直接受害者。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可以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不对等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增加农民纯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合作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新机制,这是农村继以后,在农业管理、产业组织和经营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二、新农村合作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农村合作组织是自生的经济性质,虽然没有直接追求经济效益,但是是为这个群个体内部的经纪人服务的,以最终追求该地区经济价值的增长为核心,所以忽视了对农民其他方面的建设,这是合作组织只在经济建设方面起到强大推动作用的原因。
1.与其他的相关经济组织的联系不紧密
同行业的合作组织如果经常交流可以互相分享最新的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可以一起分享最新的种植技术,和产品加工工艺,联系紧密的可以在不同的行业合作组织之间形成产业链。但是由于地方和意识方面的限制,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系很少,这大大降低了合作组织的组织、交流机能,也就削弱了合作组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
2.文化建设成本高
对新农村的建设的一块重头戏就是文化建设。但是文化建设的周期很长,在短期内的建设效果不是非常明显。相对来说,文化建设的成本是很高的,投入多,对人的思想影响却不大。
3.资金来源缺乏
在合作组织大量开展的时候,合作组织经费大部分是由合作组织的高级人员筹措,大家各自捐资。长期以来,经费的缺乏致使合作组织的活动受到了极大限制,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凸现出来。
4.农村建设缺乏专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由于人们对农村新的发展不了解,不知道在农村中也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专业管理人员,还有农村社区的环境相对艰苦,所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专业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地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相对封闭的思想意识也影响着农村地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吸纳。
5.知识本土化问题凸显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很少,高科技的研发和农村建设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要有更多的人才和知识本土化。
三、发展新农村合作经济对策
1.加强政府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现阶段地位依然薄弱,这需要国家强有力的介入干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并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流通体制改革”四位一体的改革,为农村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发挥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贷款渠道,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在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和章程,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
从合作组织的实践效果看,凡是活动正常,社会效益明显,在当地某一领域举足轻重的民间组织,都是内部制度较为完善的组织。民间组织要搞好自律,就要完善组织章程,并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活动。并以章程为依据,健全组织机构。引进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在管理上要更细化及规则化。一个严密的运行良好的组织汇兑合作组织及农村的发展有更大的益处。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合作组织的发展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资金的支持。面对着问题,各合作组织需要积极的筹措资金,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①争取国家资金扶持。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各合作组织争取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及其他的硬件上的支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②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合作伙伴。个人的力量再促进合作组织的发展上可能有很多限制,但如果集合众人的力量,与他人合作就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③调整投资使用方式。由于合作组织的资金有限,所以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去发展最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项目,对于合作组织、当地的农民甚至是当地的农业进入良性的循环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益处。④尝试建立信用信贷制度。对于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表现较好,并且长期运作较好,资金运作情况平稳的合作组织,国家可以对其信用进行登记和考核,并以此作为组织贷款的一个制度和凭证。这样合作组织可以在用资产抵押借贷的情况下获取项目的运行资金。
4.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优势农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市场,能否有较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在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效应如何。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入手,努力培植品牌,充分发挥出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力途径。
5.加强与农民的关系及与其他合作组织的联系
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之间联系松散,各合作组织之间的交流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各合作组织都是基于农村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发展的时段相差无几,遇到的困难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各个合作组织能够加强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那么合作组织就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6. 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要通过引入市场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社会各个阶层中有志到农村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后备力量。受农村复杂的地缘、血缘关系,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行相关法律的限制,每年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当地高中毕业生,送他们到相关院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回村参加管理建设,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接受基层民主的锻炼,以新的理念治理村庄、发展集体经济。业务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一些组织者素质较低的问题开展好业务培训,采取办班讲课、外出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组织者的素质,保证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荣:理顺产权关系是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J].《中国集体经济》,2005(5)
2.叶长卫、陈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管理》,2004年第5 期。
3.向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创新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2期。
1.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普遍是“老、中、青”三代。“老一代”是是民办教师“洗脚上田”转正的,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这部分教师教法单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中一代”普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大专生,这批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属于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当时大学还没有扩招,人数相对较少而显得有所不足。“青一代”普遍是本科生,但是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区学校,最后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往往都是一些教育学院扩招后的“二流学生”,而且还包括了一些通过招考录用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因此,如此失衡的教师结构,直接导致着学校中坚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农村学校的良性发展。
2.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
“老一代”临近退休阶段,“自我更新”的意识淡薄,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懒于进行积极的调整与更新;“青一代”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但经验不足,不懂得积累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策略性知识欠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能够灵活运用原理规则,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往往被弱化,成为“次科”。再加上中小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本来为数不多的“中一代”政治专业教师,也被学校“中途改行”或兼课,进一步导致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质量总体不理想。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信念淡薄,专业情操滑坡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思想品德教师)不注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构建,对诸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随波逐流,往往是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疏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难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而在当前公务员岗位日趋受追捧,教师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影响,教师地位事实上的偏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了光荣感、自豪感和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也相应降低。
4. 思想品德等非重点学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少
近年来,我省的农村师资培训力度有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素质逐渐得以改善,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根据现有培训模式,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教师名单最终由省教育厅直接提供。其确定过程是一个由省、市、县(区)三级由上至下分配名额,再由下至上推荐、选拔的过程。从各类培训的最终名单可以明显发现,培训名额绝大多数来自各级城区学校和重点中小学。乡镇以下学校的教师参与省级培训的机会极为有限,甚至参与地市级以上培训的机会都明显不多。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近一半集中在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而且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到位。培训内容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教育实践与专业水平。而且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也着重于主科、应考科目教师骨干培养,从而拉动了这些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反,音体美、政史地等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获取培训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1.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通过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来实现。一是县(区)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教师编制,按教育教学的要求,全额配置教师数量,加快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尽快摆脱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要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要坚持择优录用,特别是要优先把思想品德等短缺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推进支教制度,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行教师支教制度,特别是农村学校与城际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逐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2. 完善培训机制,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和质量均落后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明确农村教师培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支持的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途径,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从大局出发,主科、次科全面兼顾,采取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面授培训和网上培训相结合等形式,让农村各学科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各类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3. 坚持四动,提高专业技能
多动手,指学习。当前培训体制下,能够享受到长时间脱产进修和参加各类培训班活动的教师人数很少,而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更是凤毛麟角。自学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一切成功人才成长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水平,根本的途径就是多动手,打开书本,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水平,最终达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多动口,指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有意识、有重点地精心准备上几节公开课,争取多动口,上多几节公开课,积极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对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
多动脑,是指反思。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学会反思,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使自己的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向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内部审计环节,是银行合规运营和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商业银行的财政状况进行评估、监督与控制。由于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愈加迅速,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因此,银行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完善
审计部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不明确,并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审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并对银行运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残缺在一定程度上使审计工作失去了独立性,为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公正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此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
2.分工不合理
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不仅有审计职能,监督和稽核同样也属于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发现,虽然以上3个职能同时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中,但往往都是分别且独立的开展工作,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共享。由于审计、监督与稽核职能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都起着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因此不合理的分工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合理解决。
3.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知识面涵盖广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部分审计人员没有扎实的审计知识基础,对财务流程和银行业务也没有详细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发现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此外,部分审计从业人员法律知识缺失,对国家新颁布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练也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作业素质不高的几大表现,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对银行的财务不良状况进行全面且科学的分析。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大致有审核、监督与评价,由于过度追求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导致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放松了对其他风险的警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增强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管理职能,从根源上杜绝财务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的发生,把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转变为增值型审计部门。需要注意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应与商业银行的运营活动相分离,相反,内部审计工作应该贯穿于银行的整个工作体系中,并把风险导向划入到内部审计的职能当中,以此实现增值的目的。
2.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是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这种过于单一的工作职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逐渐把工作范围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扩大,并把审计的关注重点拓展到银行信用、市场和操作方面,从而让内部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方向发展。
此外,内部审计还应把工作范围扩大到创新业务的审计上,比如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业务和电子银行系统等。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银行管理层要把财务审计范围扩大到内控甚至银行的整个业务流程中,在原有的监督、评价和审计职能的基础上,为完善业务流程和内控系统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银行的发展以及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宝贵的改进意见。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银行要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必须要先从内部审计部门入手,建立具体和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措施有以下两点:第一,要使内部审计部门明确自己的隶属机构,并详尽的划分出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确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职责权限,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计划性和逻辑性。第二,建立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标准,规范内部审计规范人员的行为,使审计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只有在以上两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得以不断完善,为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4.采用先进内部审计技术
随着经济形势与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使得现在的金融活动更加复杂,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要顺应时代与市场的改革潮流,迎接挑战,不断创新银行的各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与便捷的金融服务。当然,银行业务的创新势必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更多创新要求,而要实现审计活动的创新,必须要借鉴与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或者非现场审计,使用计算进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农村商业银行各网点支行甚至总行开展系统与数据的审计工作。
与此同时,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把目光投向国外的商业银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借鉴与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建设银行专门的信息数据库,把内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收集起来,并进行机构性的整理。在审计方法方面,以科学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为主,结合信息技术对银行的经营活动和财务进行风险管理与风险排查,以此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也为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只有不断规范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让内部审计合规合法、有计划的进行,才能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处速发展的阶段,整个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很多小城市在这段时间的发展后,一跃成为国内经济数一数二的大型城市,并且还在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达到了巅峰,许多农村地区就是在这种大发展的趋势下逐渐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相比以前的农村,现在的农村不仅生活条件堪比城市,在经济上也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且不是所有的农村经济发展都很快,还是有大部分的地区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发展的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面积地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总结发展过程当中的劣势和不足。
1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的农村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发展的底子还太薄,发展的基础太弱,且面临很多经济压力,因此很多农村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难题。
1.1设施不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
一些基础的设施不仅是保证生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而在很多经济特别落后的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比如供水供电,道路交通等,这些设施对于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是必须的保障,没有这些设施人们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进行,而在一些落后地区,这样的最基本的设施都不完善又谈何发展,所以要发展农村落后地区,基本设施要先保障。另外,农村地区的主要生产力来自于农田,农田作物高产维持农民生计,同时也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但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在水利设施上不完善,绝大多数的塘堰,水库,沟渠等因为没有得到关注和资金投入管理而出现许多问题,而导致很多洪涝旱涝灾害,沟渠堵塞等,不仅没能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水利条件,反而带来许多灾害,这样的条件下农作物产量不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自然就低。许多的新农村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许多农村虽然投入很多资金修路造桥,但大部分的成果都不合格,农村的水泥路质量不高,甚至很多还是泥巴。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很多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
1.2现今的土地政策不合理
当今很多地区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还停留在落后的状态,许多制度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农产品的价格太低,同时附加的税额又高,导致有些土地被抛弃而荒芜的现象,再者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有些地区由于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导致农产品产量不高,进而影响农民的种植生产信心,土地的承包关系自然不稳定。最后是短期式的承包方式容易对土地造成掠夺性,从而使得土地的质量低下,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1.3缺乏专业性人才及科技的开发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在于农作物的产量,另一部分是人才的经营管理,尤其是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很多人们对这门行业存在一些偏见导致极少数高等教育毕业的人会从事这一行业,而农村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在经营管理方面意识又比较薄弱,这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此外,科技是促进生产力的重要武器,虽然现在已经在许多地区进行了农业方面的科技开发实验,但由于经验不足再加上资金投入不够使得这种科研技术开发效率不够。
2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足主要存在以上几个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措施,整理策略如下:
2.1加大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当地政府要承担起一定责任,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水电等供应以及道路交通,保障农民的生活基本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提高并改善农田的水利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资金的投入之后为使资金最大的发挥效益,政府人员要跟踪对资金的使用做好详细计划并跟踪管理。
2.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因此,发展集体经济是农村建设的关键,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是我们要做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新型合作形式实现集体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关系;完善农村的集体管理政策;支持集体发展经济的信用贷款。
2.3培养和引进人才
农村经济要上一个台阶就需要新型的人才进行经济管理,首先要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并进行专业培训,农村干部更要积极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加强工作能力,同事之间多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带领集体走上发展之路。除了农村自身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政府部门要协助农民引进新型专业人才,只有学习和见识外界的发展,用新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农村的情况,才能更快的找到发展经济的道路。
3结束语
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农村还处在经济滞后的状态,在我国的发展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应得到更好的发展,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改善农村设施条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农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19-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国相关部门也开始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逐渐增加,这也给农村沼气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召开第十六届国务院大会时,相关人员就明确表示要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给农村的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国家对农村沼气的建设的关注力度,因此,本篇文章就主要对我国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农村沼气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沼气事业更好的发展。
一、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在农村中建立沼气设备,这不仅可以给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推动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农村建设中应用沼气设备,有助于农村产业规模的加大,同时也能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给农村的为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农村沼气建设得到了我国各界人民的一致好评。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农村沼气的各项功能也逐渐完善,这也使得沼气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截止到15年底,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数量已经超过了8700万户,沼气工程的数量高达9.56万,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高达7.8万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农村沼气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农村沼气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居民在沼气的认知上,只是停留在“做饭、点灯”的功能上,并没有对沼气建设的其他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环境的保护功能、资源的循环使用功能、生态资源的改善功能等。由于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村里的年轻人以及大多数的强壮人员都选择到大城市去打工,这也使得村子中的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这些人员在沼气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进而导致对沼气建设上存在情绪不高涨的现象。
(二) 建设质量问题
农村在沼气建设上主要存在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探究时期;第二个是结论时期;第三个是提升时期。在沼气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现象, 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大量的沼气技术人员出现外出打工情况,进而使得从事沼气建设以及沼气维修的人员逐渐减少。而接受过专业培训和联系的沼气技术人员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沼气建设的质量水平普遍偏低。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具备充足的建筑经费,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的进步,也忽略了施工的质量,进而使得沼气建设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 发酵原料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饲养牲畜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但是在应用沼气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内对沼气池进行换料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沼气池顺利产生沼气。但是在进行沼气池换料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成本,例如人工费、燃料费、运输费等,更换一次液化气也需要花费80元,这给农村居民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消耗。
三、科学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给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应该做到三项要求,第一点是向农村居民普及沼气的作用和能力,进而提升领导们的关注力度;第二点是加强农村居民的沼气使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动沼气事业的更好发展;第三点是借助媒体的力度,加大对沼气建设的宣传,进而给沼气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为了推动沼气建设的更好发展,在进行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农村的畜禽养殖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保证沼气建设与畜禽养殖协调发展。在进行沼气建设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而保证沼气建设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
(三) 完善法规,政策调控
由于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沼气建设一直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完善的建设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沼气建设的正常开展,就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借助财政、投资、信贷等方式进行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跟畜禽养殖进行充分利用,这样不仅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确保沼气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 创新机制,搞好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推动农业更好的生产;第二项是促进建设企业更好的发展;第三项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对于沼气建设来说,建设只是根本环节,管理服务才是推动沼气行业更好发展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农村沼气服务制度,不仅可以提升沼气的综合效益,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市场的完善性和全面性。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管理力度,弘扬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进而可以推动我国沼气行业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在这个崇尚绿色环保的时代下,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的经济建设,是现在我国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号召沼气建设,并加大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保证沼气建设在农村更好的应用。在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进行农村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优化,例如建立完善的沼气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合理的沼气管理制度、加大农村居民适应沼气的培训等,做到试验示范、监督管理的要求,进而保证沼气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兴隆,孙文友,江,赵林,杨雪. 开阳县农村沼气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初探[J]. 农技服务,2010,03:393-394.
[2] 邱凌. 中国农村沼气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对策[J]. 中国沼气,2010,05:53-55.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农田水利是用来改善农田种植环境、提高农田生产能力的基础水利设施,其具体功能是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如干旱、暴雨等),保证农田能够进行基本生产。如果气候良好,农田水利能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最终提升农田生产总量。农业是开展经济建设的根本,影响国家基本经济运行,要搞好农田水利工作,保证农田基本生产,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1、水利部门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的农村地区都设有水利管理站,但农民缺少对农田水利的认识,不能认清水利管理对当地农村经济的贡献,导致水利管理站的作用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部分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员也不能认真工作,缺乏职业道德,导致农田水利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的农田由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大面积的减产。在2014年辽宁旱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农村的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朝阳、锦州等大量农田减产,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同时,水利管理工作人员还不能及时解决区域水利出现的问题,导致该地区的水利建筑不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水利建设的执法力度不够,不但缺少对农田水利的监管与维修,也缺少对农民农田水利基本知识的教育,导致农民对农田水利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对农田水利造成二次伤害。
2、农民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的意识淡薄
现阶段农民对农田树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农民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农民甚至为了种植方便,肆意的在水道上掘口、封堵水井口等,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基本功能的发挥。同时,很多农村都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具体表现为乱扔垃圾、土壤板结等,环境污染不但污染了农田水利中的水资源,导致水利中的水之源质量严重下降;而导致原有土壤环境发生变化,部分农田水利的原有土壤构造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利功能下降。
二、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对策
1、加强农田水利立法,监督农田水利管理行为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中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加强立法,改变农田水利无法可依的局面。立法首先要明确水利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以条文的形式对管理人员各项职责进行规范,以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管理人员各项管理行为;其次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明晰水利建设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的责任,对责任不明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对不负责任的情况进行整治,情况严重者可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最后,要建立农田水利长效管护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与实际农田水利使用情况,制定单周检查次数规范与季度检查规范,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农田水利能在灾情来临之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农田水利投入
我国对农田水利的重视程度不足,但农田水利却掌握着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大,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变形其间,农民正在不断改变原有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农村居民的主要谋生手段,这就使得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止步不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性能;设立奖励基金,对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大力支持工作人员的研究项目;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提升范围内水利设施的密度,提升农田生产能力。
3、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要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解决我国农田水利问题的措施,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管理。首先,要构建农户合作机制,通过集体合作、生产的形式提升农民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可以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与效仿合作机制,分配各个农民之间的义务与工作内容,但要注意区分各农户之间的差异性,做好划分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水利设施的使用与监管。其次,要实行水利建设监督、问责制度,通过对水利建设、使用过程的控制与监管,严厉打击其中的违法乱纪现象,保证国家资金安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最后,在农田水利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建立自然灾害防范体制,对自然灾害严重地区进行经济补偿,降低极端天气为农民带来的损失。实际上,农田水利也可以将雨季的水储存起来用于旱季农田的灌溉,这样不仅节约水资源,更重要的是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就相当于对农民和庄稼给予了保障,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长久的保障。
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田水利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势在必行。要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的认识,就必须要认清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种种因素,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要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基本经济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提升农田水利基本运行能力,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淑萍.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J].工程科技,2014(3):133-135
[2]于明.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2014(6):146-147
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二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分散,考虑区域平衡,少数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村小,这些教师在各个学校挑大梁,授课任务重,课头多,他们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再让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骨干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搞教研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二、概念界定――农村商业银行
我国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并没有标准和规范的定义,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尚不统一,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比较宽泛,但其基本的共识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既是农村金融组织又是农村商业银行,他们的资金结构不够完善,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二是多集中于县域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地区,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三是入股方式上是一种新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辖区内的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入股,但股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需要制衡。四是存贷款上定位于农村市场,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色,主要面向乡镇企业的融资提供贷款服务,兼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支农的作用更具有规模性。
金融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将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划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农村信用社组建)。二是以资产规模来划分,除去五大型商业银行外,规模在1500亿元及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三是根据股权结构来进行界定,在这样的结构下将农村商业银行划分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进行商业化经营并且资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聚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农村合作银行(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产粮产棉乡镇),农村信用社三种股权结构模式。
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股权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带有为地方经济发展融资的目的,加之银监会对外商投资者参股中资的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参股条件,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控股比例过高的现象。国有股权占较大比重处于控股地位时,管理者的选择就必然遵循的是行政程序而不是市场规则,政府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控制权。
外资股东参股比例偏低。当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兴趣浓厚,因其投入资本不大,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而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外资参股农村商业银行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是资本金的重组水平提高;其次是外资入股能够改变农村商业银行较单一的股权结构,改善治理环境;再次,能够引入外资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在农村商业银行中,不管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还是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导致外资股东的参股比例相对较小。
(二)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宽
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还是空白。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将从这些地方退出,必将影响到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如何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四)网点分布不足
在机构布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农村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五)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人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数量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同时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内部管理架构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六)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经营范围较为狭窄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准确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不同的银行应针对自己的细分市场去投入,做自己擅长的事。商业银行应针对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考虑到现有客户的需求特点,开发出能代表银行形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银行的鲜明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立自己的适当位置。大银行以规模见长,中小银行以经营见长。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市场定位,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通过兼并和重组是扩大自身的规模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