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篇1

1.1 农村社区发展的意义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地域的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以亲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居民为基础,在农村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颁布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6年9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同年10月,民政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把整合社区资源,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明确了定位。而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如何建设和治理农村社区,不仅是农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

1.2 陕北农村社区发展概况 陕北,特指陕西北部的

延安和榆林两市的25县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其中延安市辖1区12县,榆林市辖1区11县。2013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220.61万人,城镇化率54.03%;榆林市常住人口337.03万人,乡村人口159.11万人,占47.2%。

陕北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延安市人民政府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并制定了《延安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根据规划,到2015年,将力争完成12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现覆盖率60%的目标。榆林市截止2011年累计投入社区基建资金2.7861亿元,解决了102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2013年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覆盖率达到60%,并编制完成《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计划对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展开全面建设,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大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推动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全面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社区建设工作经费,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拓展社区社会化服务新领域。

2 陕北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大量农村人口外流,社区发展主劳力缺失 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弱,农业开发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13年,延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81元;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6820元、8687元。受比较利益的驱使,陕北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其劳务收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仅2013年,榆林市转移农村劳动力65.3万人,延安市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延安市人口流失在5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2594个。大量年轻有文化的劳力外出务工,不但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还导致农村社区失去了建设的主力军。

2.2 投入不足,社区发展不平衡 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经济落后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集体经济的工业和企业,社区的公益事业,办学、修路、医疗卫生等均依赖政府的投入和群众自筹。由于陕北农民缺少经济来源,2013年人均收入尚不到8700元,属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参加社区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筹措社区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农村社区的建设资金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拨付。而陕北地广人稀,如榆林市面积43578平方公里就有176个乡镇、5474个行政村,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对于农村社区的投入必然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这就导致社区建设资金地区间分配的不均,使得社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尚难以根本改善。

2.3 自然村消亡现象明显,农村社区整合难度加大

篇2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现状

齐齐哈尔地区农村经济整体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辖7区9县(市),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其中农业人口350多万,占总人口的63%。与全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相差较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能力差。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现状有如下几点表现:

第一,齐齐哈尔市农村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但是相应的农村金融贷款产品种类较少。经过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建设,齐齐哈尔市农户对农业贷款的需求不断提高,现有的农村农业贷款项目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贷款需求。因此,齐齐哈尔市农户很大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二,农业生产性贷款期限较长,风险较大,还款压力较大。农业周期和农业贷款周期不能够很好的匹配,出现错位现象。农忙需要贷款时,农户经办贷款手续繁琐,导致申请下来的贷款不能及时购买种子等农业用品,当农户农产品尚未成熟和出售时,就需要偿还贷款及利息,导致农户资金短缺,进而降低农户的信用级别,相应影响到了第二年的农业贷款,因此,周而复始,导致农户还贷压力增加,贷款意愿不强。

第三,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量增加,当前齐齐哈尔市农村小额贷款不能满足于扩大后的资金需求,于是导致了大额农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导致农户的扩大再生产困难,另一方面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不到位。目前,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最高在5000元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更低,贷款额度在1000-3000元之间。这些限额规定很难满足农户扩大再生产需要,特别是对一些种养大户经营大户来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存,但是许多商业性质的银行在农村的市场尚未得到开发,银行是盈利组织,因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选择减少农村的营业网点,降低经营成本。很多农村地区仅仅剩下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是,农业发展银行多年来单纯的粮食银行角色,与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交叉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则因为不具备准财政性,资金的安全性同样值得考虑。

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不健全。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齐齐哈尔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仅仅吸取存款和发放贷款,受市场利益的影响,贷款幅度也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农村金融的建设对农户贷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都需要贷款的支撑,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的基本功能,使得农村金融供给满足不同农户贷款需求。

民间金融不规范。齐齐哈尔市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缺陷,据调查,从银行或信用社得到贷款的占农户总借贷收入的65-70%,而民间贷款所占比重达到30-35%。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缩减,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因此,寻求资金的农户大多数会选择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款,满足不同的生产与生活需求,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典型的“内源融资”,准确地说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空洞化。在齐齐哈尔市民间金融的机构小,但是供给量大,实际上齐齐哈尔市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供求缺口巨大,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进一步导致了民间金融的扩散和壮大。

三、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对策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和经济组织相对比较多,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公司等。另外,齐齐哈尔市需要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重组和改造农村信用社的力度,放松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拓宽资金供应渠道,更新金融支农理念,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建立支农长效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急需增加服务项目。政府的农村政策金融的主要职能是农村基本设施建设贷款和承办农副产品收购、储备、调销贷款,完成对农户脱贫的启动资金的支持。另外,齐齐哈尔市应逐渐扩宽银行卡市场,在农村设置银行提款机,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存取款的方便,同时完善农户低成本获取农村金融服务,使得农户不用长途跋涉获取金融服务,提高农户贷款等获取服务的积极性。

逐渐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形式。民间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组织的一种形式,在农村金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使得多数农户受益,但是民间金融属于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并且分布广泛,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现阶段齐齐哈尔市民间金融的规模日渐庞大,监管部门对其管理困难。因此,齐齐哈尔市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民间金融的重视,防止非法民间金融机构损害农户利益,同时大力倡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正规化经营,合法化经营,使得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支撑,也不断完善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制定有效的金融机构章程,使得民间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huzhou problem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proposes strengthening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干线公路的延伸、扩展和补充。农村公路是县(区)、乡(镇)、村之间的空间联系纽带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沟通脉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先导性、基础性设施,也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截止2011年底,湖州市公路总里程达798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7254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以 “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104国道、318国道等国、省道干线为次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对外开放、对内循环、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现代化公路网络,路网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公路网发展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研究,科学制定农村公路规划,能够保证县乡村公路网的合理布局,克服农村公路网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实现有计划、更协调的建设发展,从而提高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一、目前我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存在问题

1、责任主体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公路主要是依靠农村群众自发建设的。农村公路纳入公路管理部门实施行业管理前,各区县政府均没有系统开展过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工作。近年来,公路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区县农村公路规划的指导力度,但由于农村公路项目小、里程短、数量多,普遍存在区县乡镇政府对规划工作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调整大、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

2、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科学性不强。规划依据中缺乏科学的交通观察与统计数据,对未来的情况缺乏定量分析,对中、长期的规划目标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提出一个静态的设想,没有具体的、分步骤的实施方案,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体路网的协调性较差,影响了对路网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路网建设对于落实规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农村公路实施方案较为粗糙。由于发展规划数据多数为根据经验主观确定,并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作支撑,也缺少定量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方案上,即便是较为详细的规划,也仅涉及部分主要乡道,均无村道和多数乡道的具体表述,操作性不强。对已列入规划,并做出实施计划的项目,在实际当中也经常存在受投资影响,而调整、变更甚至是取消的现象,规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二、加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对策及思路

(一)遵循农村公路规划研究的基本原则

农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干线公路网的延伸与补充,其整体效益只有放在全路网这个大系统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农村公路规划过程中,不能将其孤立出来单独考虑,而应该充分考虑干线公路网与农村公路网的配合方式与途径,保证整个路网布局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1、服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原则。农村公路规划必须适应全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与当地的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相结合。

2、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原则。农村公路规划要重点考虑城乡一体化建设,考虑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乡镇整合及行政村撤并趋势、工业园区建设等对农村公路的影响,充分考虑现有公路网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注重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在纵向上,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在横向上,要与高速公路网,普通干线网、城市道路网统筹规划,配套衔接,形成有机的路网体系。同时,要处理好新建与改建、建设与养护的关系,促进路网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规模型、质量型过渡。

4、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原则。坚持农村公路为区域经济和农村居民服务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未来的发展可能,综合考虑建设效益、资金能力,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要树立合理密度理念,纠正密度越大越好的简单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建设资金及养护费用的开支。

5、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要按照城乡城镇体系发展的梯度和层次,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安排,逐步实施。要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的公路建设,尽快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按照既定的序列,详细制定每个阶段发展目标,遵循可操作性,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发展。

(二)改进农村公路规划研究的方式方法

1、引入影响因素分析技术。影响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因素很多,从逻辑分析和直观经验来看,其中主要的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城镇发展进程、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运输体系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汽车保有数量、交通运输需求大小、农村公路现有基础和实际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而每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又不尽相同,对其进行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把握关键因素,以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路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

2、加强量化分析研究。湖州市在2010年开展了全市OD交通调查,大量的OD调查数据对于远景交通量的预测、道路类型和等级的确定、交通服务设施的配置、规划方案和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等提供了定量依据,但当时仅对县级以上公路进行了调查,建议今后将主要乡道列入调查范围,以获取公路网规划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要对全市农村公路通达情况进行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乡镇及行政村公路的具体情况,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的布局,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未来需要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保农村公路网有效服务,充分发挥应有功能。

3、优选决策方法。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村公路网的布局规划。通过对节点重要度、路线重要度和路网重要度的计算,由点到线,由线及网,按照重要度最大的原则,确定公路网重要度最大树,并在重要度最大树的基础上,以单位里程的路线重要度最大为优化目标,并以预测的未来公路网发展里程数为约束条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条路线的布局与走向,使公路网由树状结构向网状扩展完善。

(三)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全市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要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根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干线公路网发展规划来确定。各区县实现“网络化、等级化”的农村路网布局结构,使绝大部分基层村至少有两条等级路相连,主要县道要实现二级标准化,主要乡道要实现三级标准化,一般乡村道要实现四级标准化,完善路网结构形态,提高道路等级。

农村公路发展的规模应与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相适应,在增加公路通车里程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公路的技术水平,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通需求的目的。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网发展规模,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来加以综合判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村公路网是在干线公路网的基础上布局成网,因此在预测农村公路网合理规模时,可从路网整体出发进行结果预测,再分离出已经规划好的干线公路网规模,即得到农村公路网规模。

在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制定合理的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根据现状分析和工作实践积累,在路面宽度方面,建议乡道路面宽最低7m,推荐9m;村道路面宽最低5m,推荐7m(条件受限的地区可适当减低标准)。在路面结构方面,现状结构多是两步灰土+5cm沥青砼,建议沥青砼层加厚(二级路9-12cm,三级路7-9cm,四级路维持现状),并增加一步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二灰碎石作为半刚性基层。

(四)维护规划工作成果的严肃性、权威性

篇4

摘 要: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如果要对农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相应的调整,就需要对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有所了解。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寻找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38-02

1 引言

我国农村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初步形成了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好处。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阻碍。这些阻碍主要需要从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入手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其一,某些发达地区,其周边的城市趋于城市化。其二,部分发达和一些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趋于产业化。其三,大多贫困地区的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原则发展。其四,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并且保留少部分的劳动力在本土发展农业。

2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

在计划体制时期,我国产生了很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忽略农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忽略了农民的利益,就打击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一点仍然还没有得到改善,还是由县、乡、村干部的行为方式,来对农业的发展进行管理。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将土地还给农民,让农民们对土地保有自主权,不随意回收或是调动,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能够热衷于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的发展。在经过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之后,政府不应当参与对农业经济的直接计划指令以及调节工作,这样的人为管理反而会使得农业生产资源出现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应当是让市场来配置农业生产资源。

针对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解决方式就是要让农民能够获得自主支配其农业生产资源的权力。那么就要从削弱县、乡、村干部的直接调节权力,使得农民们能够不听从县、乡、村干部的干预,将权力制衡关系调整好,保障农户的自主支配权,保障其最基本的权益。

3 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3.1 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基本的金融体系,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还应该强化自身的金融支持,谋求更大的发展。按照目前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发展微小型的金融机构,并且着重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富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是费用必要的,可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也可以以更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提升其发展水平。

3.2 解决农村生产和土地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安全发展

为了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使得国家在世界上能够立足,很多国家都更加看重工业产业,这其中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可否认,工业的发展的确可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且速度很快,但是每一个国家也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征用了很多农民的土地,建造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一方面,农业的发展被削弱,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农民们的土地被征用,并且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会大大削弱农民们耕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3 做好区域经济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发展

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的发展依然不是解决温饱问题了,而是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我国农业加大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总量经济中,我国农业的比重在逐渐地下降,目前居于GDP的10%左右,并且农村人口也在随之下降,目前为我国人口的1/3左右。在我国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让很多农村公民工作,这些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趋于集约化提供了机会。农村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首先就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对于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建设新农村,更新旧的发展观念。其二,改善以县和乡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其三,大力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对污染进行治理,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4 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维护农民整体利益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他们有足够的积极性进行耕作。所以只有做到维护好农民的整体利益,并且切实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农民们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农业,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4 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社会中,主要存在三种关系。第一,是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4.1 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一类关系,即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这类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当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时,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的效果,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也非常有利。但是一旦这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当,将会适得其反,将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主体不是县、镇政府,而是各农户。县、镇政府可以在整体的发展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但绝不是主导力量。而农户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源时,才是真正做到了“主导”。只有农户在这三者中处于主导地位时,此三者的关系才是较好的状态。一旦农户的权力被县、镇政府所剥夺和替代,其自主权变少,那么三者的关系将较差。

4.2 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即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发展为新型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发展的关系。当公司和农户以及公司、基地和农户订单农业的出现,以及多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方式依次出现,反映了农户们的新期许,即农户们希望可以共同面对市场压力。

4.3 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关系,即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很多农业技术人员目前仍然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转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农户在迫切等待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这种状况就会使得技术资源被浪费,同时农户却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而无法提升农业生产力,最终导致农户种植结构不能合理地调整,并且所种植的产品产量不高。而这一切最终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收入。由此可见,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至会导致社会冲突。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其次是农业技术的投入。当然,政府加大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农户与农业技术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三种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在一个区域中,农村社会结构的状况会影响到此区域中的农业经济资源的配置,即对土地、资金、人力和技术的配置。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最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以上三种关系都可以达到“好”的状态,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资源配置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有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