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发展的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很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业,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部分制造企业实现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典型模式主要有:
(一)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依托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业,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业在许多跨国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Appliances)。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用电气公司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业,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02年以来,通用电气公司逐渐退出了包括美国抵押贷款发起业务等营业收入约500亿美元的业务,收购和发展了营业收入约800亿美元的新业务。进行业务整合之后,通用电气公司共拥有六个行业领先的业务集团:基础设施、医疗、商务金融、NBC环球、工业和GE消费者金融,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2003年以来,服务业收入占通用电气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60%。通用电气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在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倒闭、通用汽车公司等大企业严重亏损的背景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每股盈利仍保持在1.78到1.84美元左右。通用电气公司金融服务业务在2008年实现盈利90亿美元。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多样化、相互融合的业务赋予了通用电气巨大的战略灵活性,通用电气实现了高效成长。
(二)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服务的附加价值增大。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此领域的典型代表。
IBM公司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公司在硬件业务上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IBM成立了全球服务部,在前总裁郭士纳的带领下启动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商务环境的变化,IBM重新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倡导“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的转型理念,进一步改变商业流程,外包其核心业务以外的功能部门,对全球服务部门进行机构调整,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全球整合转型、服务产品化。为实现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IBM对一些传统业务进行了取舍与更新。2003年以来,IBM分流了很多日常性的业务,比如以17.5亿美元的交易价格将全球PC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集团,但在关键的高价值领域如咨询、信息随需应变、服务资产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同时,IBM还开展了新计算模式的研究,转变了协作创新的方法,能够为客户提供集成了硬件、软件、融资和服务的成套解决方案,使IBM从硬件到软件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IBM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利用IT将其市场和成本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提升了IBM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IBM近年来成功实现了业务转型,具有很强的抵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能力。2008年,IBM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036亿美元,这是IBM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该公司每股盈利高达8.93美元,预计2009年将在此水平上继续提高到每股9.20美元。
(三)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伴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和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制造过程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链重组,将制造业剥离出去,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品牌维护、现代物流等生产业,从制造企业彻底转型为服务提供商。此方面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耐克公司(Nike)。
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虚拟化策略,所有产品都不由自己生产制造,而是外包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耐克公司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利用制造业务外包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耐克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超额的利润。一双耐克鞋,生产者只能获得几个美分的收益,而凭借销售、研发和品牌,耐克公司却能获得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利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克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力度,积极扩张全球销售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非鞋类运动用品,如运动服及体育器材等,销售额实现了持续增长。在2008年5月31日结束的2008财政年度里,耐克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持续性经营利润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和创新者。
二、生产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
近几年,国际生产业通过服务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生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生产业正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0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两大类。服务外包既是推动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生产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服务外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产业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服务外包不断扩展,而且知识型的服务外包增长很快。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应用于IT服务、金融服务、设计、财务管理、会计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信用卡处理、呼叫中心、物流等多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服务外包发展迅猛,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统计,2004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40亿美元,2005年为3344亿美元,2006年达到3980亿美元,2007年为4736亿美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05~2007年平均增速约为20%。服务外包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业务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离岸化的业务不仅为跨国公司自身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直接向东道国和第三国公司提供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内竞争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开始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方面表现在跨国公司从单产品、单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开始向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延伸,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跨国公司不仅把生产加工基地设在我国,研究与开发、采购、营销、培训、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也开始在我国建立。近年来,已有通用电气、大众汽车、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郎讯、惠普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商务部外资司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共设立了研发机构1160家。2002年以来,一些跨国公司将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转移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其中很多为全球500强企业。
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生产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设计、财务管理等领域的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1990年,服务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和,在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一直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增长,2005年以来服务业跨国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2/3。
三、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的推动下,全球生产企业根据商业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经营业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也是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强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在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开展的创新。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往往能够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具有三大特点:新颖性、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IBM公司的《2008年全球CEO》调查报告指出:40多个国家的1130位CEO中,80%都认为巨大的变革正在迫近,几乎所有的CEO都在调整企业商业模式,2/3的CEO正在实施大规模的创新,以便能抓住全球整合的商机。
新兴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少数企业通过“快鱼吃慢鱼”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一些信息技术行业中,一旦某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取得成功,就会导致强烈的“马太效应”,甚至出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赢者通吃”的局面。当然,商业模式也有生命周期和环境适应性,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永恒的。
(二)发展新兴业态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服务业与新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等;二是随着产业链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科技和管理为支撑的一些生产业独立出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三是新技术与生产业融合在一起,促进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网上银行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已经成为推动生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企业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生产企业不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自身也依托集群化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一)生产业引领和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生产业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反过来也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很多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批发市场等生产业发展起来的。例如,浙江温州以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了以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打火机等为主导产品的多个中小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生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研发、采购、生产、运营、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业,服务业的效率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影响很大。第三,服务体系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如果服务支撑体系对制造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那么,制造业产业集群就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反之,就会降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业在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产业集群是发展生产业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很多生产业,如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科研服务等,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决定了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具有集群的竞争优势。当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和特色时,会形成生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美国的硅谷是世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群形态出现的产业上。引导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增强生产业的集群竞争力,是国际上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三)依托产业集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缩小了各国与各区域之间的距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流动并实现优化配置,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区域竞争由总量提升转向依托产业集群、优化质量的竞争,区域经济由注重城市单体的发展转向注重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重要措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是依托产业集群,提高产品配套和产品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城市群之间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中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2]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1期。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蓝庆新:《世界生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期。
(一)三次产业均实现同比较大幅度增长
2003年,我国GDP实现11669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247万元,增长2.5%,增幅比上年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778万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为37669万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4.78%、52.9%、32.3%。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和第一产业、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平稳、第一产业增速较低且比重呈现下降的特点。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服务业呈现出积极变化,增幅加快,长期以来存在的第一产业、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局面有所改善。
(二)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粮食生产出现转机
一是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养殖业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二是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优质早稻、优质专用玉米和“双低”油菜面积已分别占总面积的70%、27%和69%,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三是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四是粮食生产自1998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后,今年出现重要转机。
(三)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重化工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3年第二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近年来,重工业的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所占工业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64.3%,比2002年62.6%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又上升到67.1%。
(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从1991―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2751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超过了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4.6%。对GDP的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2%逐年稳步提高到2003年的3.9%。高新技术产业已由先导性的新兴行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和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扩散,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五)服务业增长平稳,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同工业相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略低一些,但总体看,目前仍保持较平稳的发展态势。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但全年增加值仍实现了37669万元,同比增长6.7%,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8774亿元,同比增长8%,比去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的增长来看,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房地产、物流、电信等新兴行业增速加快,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了进展较快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产业总体上还未扭转发展滞后的局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约占40.6%,加上传统服务业产品比重仍然较大的金融保险业,整个传统服务业比重达58%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总的比重仅30%左右。我国产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二、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农业生产由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将会继续保持今年以来恢复性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将加快发展,增速和占GDP比重将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发展将呈现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的趋势特征。
(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将继续加快发展
一是随着国家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轻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将得到改善。二是与当前供给瓶颈行业投资相关联的制造业领域,如与电力投资相关的锅炉及原动力设备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与运输能力扩容相关联的船舶制造业、专业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用材料和设备制造等,增长速度将会加快。三是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格局。
(三)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
2014年,尽管大部分航运上市公司借助低油价实现业绩翻身,但航运业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并未好转。依托航运联盟、产业互联网、价值链整合等新模式,培植发展新业态,实现航运产业的发展转型和服务升级,成为业界共识。
1 航运业发展趋势
1.1 船舶大型化
大型船舶运输具有运量大、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马士基航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班轮公司先行接受运营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基于单船成本的迅速下降,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继马士基航运公司之后,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班轮公司加入了订造“万箱船”的行列。
船舶大型化已成为航运企业发展大势,其投运船舶运力越大,单箱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也随之提升。大型船舶的运营在降低单箱成本的同时,在节能降耗方面相较于普通的1万TEU级别的集装箱船可节省约20%的能耗。[1]
国内航运业包括原中国远洋、原中海集运在内的大型班轮公司也在订购运营大型船舶。2014年11月,原中海集团正式运营从现代重工订购的新集装箱船“中海环球”,创造了新的大型船舶运营纪录。
1.2 运营联盟化
随着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班轮运输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船舶运输企业无法独自完成低成本高质量的航运服务。[2] 世界主要班轮公司通过舱位互租、码头共享等形式联合经营,组成战略联盟,实施大规模联营。自1995年以来,航运联盟成为航运市场的主旋律,先后经历多轮联盟重组,几个大型航运联盟集团控制着全球东西主干航线80%以上的货源。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国内大型航运企业积极参与联盟构建,并发挥优势。2014年2月,原中远集运参与组建CKYHE海运联盟,与4家航运巨头合作运营亚洲至北欧、地中海的10条航线。同期,原中国远洋和原中海集运建立战略联盟,确立了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我国航运企业的联盟化运营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扩大了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业的影响力。
1.3 垄断化动向
航运联盟通过舱位互换和共同派船等方式,增加了航线密度及服务频率,提高了运营效力,但随着产业资本的集中,战略联盟出现了垄断趋向。
为强化在亚欧航线的运营,全球航运业排名前三的马士基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和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在2013年计划达成组建名为“P3联盟”的长期联盟运营协议。基于P3联盟在亚欧航线的总运力规模超过45%的影响力,其组建需要获得北美和欧亚多国监管机构的审核通过,其中,美国和欧盟监管层已先后于2014年的3月和6月作出批准。借助事先申报审查制度,中国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14年6月17日公告认定经营者过度集中具有排除和限制竞争的后果,对P3联盟作出了禁止决定。
P3联盟计划采取通过一个实体统一实施成本控制和价格确定的方式,使单箱成本非常低,因而未能获得我国监管部门的审批通过,这映射出联盟垄断化发展的新动向。作为国际航运大鳄与发展中国家货主之间的首次较量,我国以经营者过度集中为由对P3联盟的组建作出禁止决定,对航运业产生深远影响。
1.4 产业信息化
在航运市场运力供求总体失衡、企业盈利空间承压的新常态下,航运业开始通过新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传统航运产业服务边界,尤其是借助产业互联网,推动航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思路已萌芽并逐步付诸于行动。
航运企业将销售渠道拓展到网络,开展网上订舱和物流服务,线上做交易线下做服务,航运信息透明化和中间环节减少使得交易更便捷,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遵循互联分享的互联网思维,航运优势企业或联盟正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航运搜索引擎。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商业务给航运业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国内航运联盟及原中远集团、原中海集团、中国外运等大型航运企业应借力产业互联网,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开放型、共享式的航运电商服务平台,协调发展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有效整合各类航运资源,发展供应链生态系统,全面重构航运企业的人、财、物及服务理念,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1.5 价值链整合
随着以航运订舱服务为主体的班轮公司电商平台的兴起,航运业出现了价值链大整合的趋势。例如马士基、铁行渣华、地中海航运等班轮公司组成的“INTTRA”集装箱承运人联合体平台,实现了每周可处理超过30万TEU的集装箱订单交易量,形成了基于航线和运力的货物、人力、资金、服务等数据信息的价值链大整合。
我国国企的发展模式已从增量发展变为存量组合,国家航运产业战略意志的实现,需要航运国企的开拓先行。在新常态的航运产业背景下,无论从国家还是企业自身来说,航运产业呼吁进一步整合发展拥有航运主业的原中远集团、原中海集团、招商局集团和原中外运长航集团等4家央企集团的业务。2015年年底,国资委批准原中远集团与原中海集团通过实施重组强强联合,这代表航运业价值链整合的国企重组对本轮国企改革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结 语
航运业呈现出运力供求总体失衡、运价低水平波动、企业盈利空间承压的新常态。把握船舶大型化、运营联盟化、产业信息化、价值链整合是当今班轮运输的发展趋势,以互助互补新模式、互联信息新技术,整合提升传统航运产业的价值链,实现航运产业的低成本、高效率和优服务,同时关注国际航运出现的垄断化动向。我国航运企业需审时度势,响应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培育国家航运产业的价值增值点,并以点带面创新机制,发挥航运联盟和产业互联网的杠杆作用,做实做强,为国家海运强国建设和航运业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众健美操的特点
健美操以健身为目的,通过身体的活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成长,陶冶情操。对于大众健美操来说,强度和难度相对较低。根据年龄,性别,运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实行不同的任务,提供自由的选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健美操以其活泼热情娱乐激烈等特点,赢得了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好评。为确保有氧代谢状态下的主体可以获得良好的有氧运动,健美操的基本条件的最佳强度运动。健美操运动负荷定量,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在实践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大脑皮层,长时间的有氧锻炼身体刺激之下,不容易感到疲劳,消耗大量的脂肪和水,乳酸积累也不高,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和健身项目。科学显示,健康的美是的最有效的。一个健康漂亮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可以轻松应付日常生活,更有精力参加各种社会大量娱乐和休闲活动,也可以有处理突发事情的精力。健身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健身效果对人的改造能力已经众所周知。有氧运动能开发人的心肺功能,健美操这种有氧运动的效果体现在弹性和柔韧性,有促进身体发育的作用。所以可以说,健美操是提高的理想运动主体的整体素质。
二、健美操市场管理体系的现实审视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健美操市场的激烈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发展让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健美操,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国民体质,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健美操的主要市场的发展,所以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场化的道路,即使体育产品成为一种可以在市场上大批量购买的消耗品。中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足球,篮球,排球职业俱乐部成为体育运行机制的改革试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运行机制,也收获了初步的经济效益,这使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τ诘毕率谐〉脑诵星榭觯健美操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价值。
为完成消费者的体育与健康的平衡,需要树立健康意识与体育健身的追求,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的更新,“花钱买健康”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享受健身健美操。健美操已成为娱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走上成功之路,原因是自信,也就是内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基础,为健美操这一种运动创造了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健康的形体,使健美操得到更多的关注。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现代社会和人类健康的生存基础,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新的时代,时代本质上是一种与时俱进,充满了创新和创造,强健的体魄是时代的需要,这需要精心护理对身体的健康,并在多个方面,全方位,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坚持。健身健美操,作为一种新的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于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目前,健美操流行于各种健身俱乐部在全国各地主要商业圈,产业如春笋般发展后。健身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是健身服务,为群众提供商业性健身设施和场馆,依靠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利益机制。此外,各种健身健美操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也推动了健美操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健美操,并投入训练,为健美操市场发展创造条件。参与许多体育项目在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竞争,健美操具有广阔的前景以及可持续发展趋势。
三、结语
我国健美操主体产业即竞赛表演产业未充分开发,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赛事冠名权、健美操组织的标志专利及使用权、赛事转播权、健美操运动员肖像权的投资经营和广告活动等方面进行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大众健美操健身俱乐部产业发展较好,紧密结合科研,结合我国国民体质、形体特征和生活生活习惯,开发更多大众喜爱的新项目,多风格、多类型和综合性是当前健美操市场开发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健美操器械及相关用品产业化发展不理想,没有专门从事健美操相关有型产品生产的领头企业,但产业化前景乐观。建议从事健美操相关有型产品生产的企业积极发展,促使领头企业的产生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一、创意产业在各国政府大力扶持下正成为崛起中的朝阳产业
创意产业概念自从1994年被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关注,发展创意产业一时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热议的话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发展。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战略方针,扶持创意产业发展;1997年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对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提出了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2005年英国政府推出把英国打造成“世界创意中心”的宏伟计划;1997年韩国政府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8年新加坡政府把创意产业确定为21世纪战略产业,并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此外,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纷纷出台多种措施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创意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在英国,与1997年相比,2006年创意产业增长了93%,年均增长率6%。创意产业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50%,创意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率高达8%。在美国,2007年总体版权产业就业人口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8.51%,总体版权产业增值占美国GDP的11.05%。在日本,创意产业的产值在2003年时就已经超过其汽车业产值。在德国,2008年创意产业年产值占德国GDP2.6%,成为仅次于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在荷兰,2007年全国47%的就业人口都从事创意工作,首都阿姆斯特丹已成为欧洲的时尚之都。亚洲的韩国也是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音乐、游戏、漫画、动画等,在世界创意产业中皆占据了一席之地。韩国动漫游戏产业目前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30%,其产值超过韩国汽车工业,是韩国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世界创意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8万亿美元,且以5%左右的年速在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
二、创意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
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崛起的新兴综合性产业,这使得创意产业先天就具有了全球化的本性。创意产业因具有文化属性的本质特征,这使创意产业全球化除了具有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创意产品中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全球化。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往往被创意者运用在同一创意产品之中,就使创意产品因此具有了多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化的全球化为创意元素的全球化提供可能性,创意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要求创意产品必须包含多文化元素。
创意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凭借其技术先发优势和全球经营优势,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创意产品直接出口、资本扩展、品牌推广以及管理模式输出等形式实现创意产业向全球扩张,因此占据着世界创意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通过品牌授权经营,目前在全球已拥有4000多家品牌授权企业;德国贝塔斯曼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会员,是世界媒体行业位列第三的超级集团。
国际合作是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实现全球扩展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的国际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合作开发可以结合两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方式是创意产业发达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创意产业后进国企业参与创意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模式。如动漫行业中的各种衍生品如玩具、服装等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外包形式由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完成。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处于创意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主要从事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三、原创产品的衍生品开发正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生产和消费将在时尚和文化价值引导下进行,呈现明显的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趋势。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创意能够赋予商品特定的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归属感,满足其对品位、时尚和特定身份的追求。创意的文化元素形式各异、内涵多样,原创产品中典型文化元素能够与多种产品结合,产生大量的衍生品。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创意产业的衍生品产值远超过原创产品的产值,成为创意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电影行业,一部成功的影片,不仅会在音像制品、图书、服装、玩具等传统领域衍生出相关的产品,而且还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以电影情节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和电脑游戏。一项资料显示,美国电影产业的收入来自票房的仅占27%,而来自电影的衍生品开发和销售的占到73%。在迪斯尼公司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而来自主题公园和品牌销售的收入占70%。世界著名的米高梅电影公司甚至将电影衍生品的经营收入称为公司经营的“安全阀”。
在动漫行业,动漫的衍生产品包括含有动漫元素特征的服装、游戏仿真玩具、食品、饰品、装饰品、广告、图书、杂志等,像中国蓝猫的衍生品就多达6600多种。动漫游戏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构成动漫产业的庞大产业链。国外经验数据表明,在整个动漫游戏的庞大产业链中,70%-80%的利润来自周边衍生产品。2006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产值2800亿美元,而与动漫游戏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却在6000亿美元以上。日本动漫公司深谙此道,因此将动画片本身视为整个产业链和周边产品的广告。在制作动画片之前,就做好其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动画片放映之际,相关产品开始热卖。日本动漫公司在欧美市场,甚至免费将动画片提供给电视台播出,其用意正在于树立日本动画的风格形象,为其随后的衍生品销售做宣传。
四、数字创意赋予了创意产业的时代内涵,数字创意产业正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产业
发展迅速的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对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产生着深刻影响。数字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创意产品的形式不断翻新,创作过程大大缩短,创作成本迅速降低,创作质量显著提高;使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专利文献的出版由纸质书刊到光盘到数据库的发展,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形式,即出现了数字阅读形态。
数字技术革命催生出数字创意产业群的诞生。该产业群涉及数字出版、数字动漫、数字视听、移动内容、网络游戏等众多领域,由一系列新的产业群构成。如数字出版,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作者和出版社、中游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的数字化图书销售商,涵盖电子图书、数字报、数字音像、电子杂志、网站、手机报、网游、动漫、多媒体等领域。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增长速度保持在40%以上,其产值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2007年)。目前,网络游戏业是美国最大娱乐产业,其产值早已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数字娱乐产业已成为英国第一大产业;动漫网游产业是日本的第二支柱产业,是韩国的第六大产业。数字创意正引领着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新的主流产业。
五、先发优势、版权保护、重视研发、归核化等措施铸就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领域中的绝对竞争优势
率先发展使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中取得先行者优势。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为实现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替换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物质技术基础、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高超的全球融资能力、以及超凡的网罗全球人才资源的能力等条件,率先发展创意产业,并借助先发优势,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和研发中心。目前,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核心版权,掌控着世界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例如,在软件领域,美国软件雄霸天下,其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在影视领域,美欧电影风靡全球。其中美国电影业全球最发达,其电影国际销售额占全球份额的85%,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美国作为世界创意产业的最大出口国,早在2002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中计算机软件、电影、录像和出版等四大行业的海外销售额高达892.6亿美元。据统计,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发达国家拥有87%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43%,欧洲34%,日本10%。
保护版权及其邻近权利是发达国家巩固创意产业优势地位的利器。在版权或邻近权利保护方面,国际上有体系严密的国际版权保护公约或条约如伯尔尼公约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创意产业即版权产业崛起过程中,为促进其版权产业发展及其在全球竞争力提升,实施了全面的版权保护战略:如设立政府部门的版权保护机构如隶属于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办公室、隶属于商务部的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等;成立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如“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等;加强版权立法,《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先后被颁布;积极推动版权保护国际合作,在积极加入国际版权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新型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借助其对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影响力,使对其最有利的TRIPS协议最终获得通过。
高研发投入是发达国家谋求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法宝。2007年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1.07万亿美元,其中七国集团R&D经费投入合计约0.7548万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的70.5%;而美国2007年的R&D经费投入约0.3688万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的34.5%。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指标。经验数据表明,当该指标小于1%时,该国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进步重在技术使用;当该指标介于1%-2%之间时,该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技术进步重在技术改进;当该指标大于2%时,该国进入稳定发展期,技术进步重在创新。OECD国家总体这一指标2007年为2.29%,(其中德国为2.54%,美国2.68%,日本3.44%),而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该指标在5%-10%。与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和拥有的有效专利量也最多。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2006年国际专利申请中,仅美日德三国就占58.8%。2007年,世界范围内有效专利总量约630万项,其中美国180万项和日本120万项,两国合计约占总量的47.6%。2009年国际专利申请总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瑞典。其中美日德三国合计占总量的59.2%。美日德法英等工业大国占据着全球专利申请的最主要地位。
实施归核化战略使发达国家创意企业能够雄踞世界创意产业价值链高端。根据归核化理论,企业依据业务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将其业务向企业核心能力靠拢,将其资源向企业核心业务集中,即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加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应剥离与企业核心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的非核心业务,并设法占有能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外部资源。归核化的结果是企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坐享丰厚高额利润。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属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达国家的创意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品牌、管理方法、营销网络、优秀研发团队等高端资源,通过归核化,牢牢控制着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成为全球创意产业核心版权的主要控制者和创意产业外包业务的主要发包方。
六、承接创意产业外包业务正成为创意产业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重要捷径
根据外包理论,外包业务的发包方通过将带有共性的基础性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专业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尤其是专注核心技术研发,从而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增强并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迅速应变能力。而离岸外包业务的接包方凭借本国的良好综合环境、成本优势、区位优势、文化适应性以及企业的卓著诚信等优势条件承接外包业务,不仅可以拓展企业业务的市场范围,实现规模经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而且可以利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所提供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包方结成战略协作关系,承接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外包业务,直接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重组,走向产业价值链纵深,并最终缩短与发包方之间的产业链差距。
例如,在国际动漫产业市场,日本、加拿大和韩国是美国之外的世界动漫强国,三个国家都是从外包做起的,基本都有大约10年的大规模承接外包经历。日本20世纪70年代承接外包,80年代原创崛起;韩国和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承接外包,90年代原创崛起。日本的本土原创动漫产业是在承接美国动画制作加工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产业链结构严密、运营机制成熟的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动漫大国强国。即使今天,日本仍然是美国高水平动画外包的承包国。同样,韩国是在承接日本动漫产业外包业务过程中,使韩国的动漫产业得到发展,并形成本民族创作风格,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加工厂。再如,印度经济的辉煌很大程度源于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印度目前拥有全球软件外包业务65%的市场份额,享有世界软件大国美誉,有“世界办公室”之称。
创意产业发达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离岸外包业务的主要发包国,其中美国约占2/3,欧盟和日本合计约占1/3。而中国、印度、爱尔兰、捷克、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是全球离岸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国。目前,全球外包业务仅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变革,非核心业务离岸外包将成为大的趋势,未来5-10年将迎来全球离岸外包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为创意产业后进国家迎头赶上创意产业先进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R].2009.
2、吴晶晶,马勇,白旭.科技研发投入增加难掩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DB/OL].新华网,2007-03-06.
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专利报告[R].2008.
(一)明确新能源、生物、高端制造等领域为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1年2月颁布的《美国创新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中,提出要发动一场清洁能源革命,加速生物、纳米和高端制造技术发展,推动空间技术研发和应用实现突破,推动健康技术突破性发展。英国政府2009年6月颁布的《构筑英国未来》中提出,要为未来投资,要着手建设“明天的经济”,要以建设世界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物产业、生命科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金融服务业,确保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了新增长战略,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内阁府12月制定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提出要充分发挥日本的优势,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包括医疗、护理、医药)两大方向。韩国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 》中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新一代运输装备,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产业融合、知识服务六大产业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22个重点方向。
(二)创新投融资支持方式,加大投入力度
美国政府2009年12月颁布的《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详细罗列了计划追加的资金额度、应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包括以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为目标,将重要科研机构的R&D预算提高一倍;持续促进技术的扩散和产业化,将制造业联盟伙伴计划专项资金提高一倍,即财政预算从2008年的9000万美元提高2015年的18亿美元;并安排系列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包括20亿美元支持30家电动汽车制造相关企业,45亿美元支持智能电网发展,8.65亿美元用于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开发,72亿美元支持宽带扩展等。欧委会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法国政府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英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英镑(约合9000万美元)的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韩国了未来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愿景与策略《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对主力产业的ICT应用投入预算从706亿韩元提高到1万亿韩元。
(三)更加重视培育市场,以需求促发展
一是通过试点示范启动市场。例如,日本实施的电动汽车共用系统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在若干城市布点电动汽车应用系统、出租站、租赁公司、充电桩设施,探索建立适应未来城市交通需要的电动汽车商业化推广制度。二是通过财政补贴降低成本、扩大需求。例如,美国政府为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对达到本地节能标准的家电产品实施补贴,每台节能洗衣机补贴75美元,电冰箱补贴75―125美元;为扩大节能和电动汽车的应用范围,俄勒冈州规定,购买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可以抵税1500美元。三是将信息、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纳入基础设施范围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例如,《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先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持电动汽车发展,加强清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网现代化,支持高速铁路建设,开发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推进互联网普及,支持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等。
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处于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口
(一)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继传统信息产业经历了摩尔定律描述的成倍增长之后,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正在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新增长点。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种普遍看法是,信息技术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方向,传统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至少还能持续10年,而基于现代感知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先进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给未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更加“智慧”的美好前景。
(二)未来生物技术将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引发系列变革
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具有重大作用。目前,全球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初具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发展趋势看,未来随着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之后,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引发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像OECD报告所描述的那样,到2030年,将有35%的化学品和其它工业产品来自工业生物技术,白色、绿色和红色生物技术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贡献效率将分别达到39%、35%和25%。
(三)目前新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微不足道”,未来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稳步推进。尽管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消费目前所占比重仍然“微不足道”,但是,伴随全球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增大,未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消费必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国际能源署2010年颁布的路线图行动计划中所阐述的,目前,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的交叉和融合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类单一技术,而应该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兰德公司有关研究指出,生物、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可能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例如,新材料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可能在微创手术、健康、生命检测、寿命预测等领域产生一批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将为遗传学、生物芯片、医疗设备、智能材料等等领域提供广泛的技术支撑。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依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分清发展时序,分层次部署近中远期的产业发展重点
初步考虑,应按照知识密集度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集约节约的原则,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现阶段的重点,着力突破。
(二)更加重视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综合并用各类手段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以应用促发展,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新兴领域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三)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环境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能够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立各种融资手段相互衔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渐增大,而文化产业更是第三产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总结出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文化性
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源头是创意性内容,这使得文化产业首先必然具有文化性。而只有重视和坚持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扎实的根基。以法国为例,法国推行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政策,极端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这是因为法国政府认为文化产业关系到国民素质、民族传统和凝聚力、国家形象与国家安全等,因此是与其他产业有着巨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二、文化创新应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内容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总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指出“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工业体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力量”。
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具有如下的关联: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内部的技术创新需求,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第二,技术创新会促进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能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第三,技术创新会增强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第四,技术创新能扩展文化产品的品种,增加文化产业的盈利点。以美国文化产业为例。美国文化产业遵循“创意+科技”的发展道路。美国凭借其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其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地位。好莱坞、迪斯尼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将好的文化创意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形成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和充满好奇的载体,让观众体验创意文化和创新高科技带来的愉受。
三、文化资源的利用
创意性文化内容的生产是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要想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合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第一,一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不同国家和地区可利用其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第二,不仅本国的文化资源可以利用,经过探索和发掘,国外的文化资源也可以为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利用。第三,由于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文化产品国际流通过程中产生文化折扣问题。因此,应降低文化产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度,包括利用本国文化资源时的国际化转化问题和利用国外文化资源时的消化吸收问题。
四、经济性
要确保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持续性,必须以实现其经济性为前提。全球创意之父约翰·霍金斯将创意产业定义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他认为创意经济基于某种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于所有产业中,专利和著作权已成为信息时代的货币。
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业”。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在生产管理方面,美国政府不设立文化管理部门,不制定正式的文化产业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不约束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动调节作用。在市场销售方面,美国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产品的宣传。以美国大片为例,它们的生产投入巨大、制作精美,但片商仍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巨资进行市场宣传,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
五、严格的法律保障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以法律对于创意性文化内容的强有力的保护为前提。例如,1)美国政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严格的法律保障。美国政府注重文化产业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凡是违法的,政府有权予以取缔,而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严惩不贷。2)日本政府认为如果没有健全的、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秩序,会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规范法律秩序是日本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支持。
六、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
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所以其消费具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这导致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应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例如,美国文化产业非常重视文化市场的调研。美国文化企业在每一类新的文化产品问世之前均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由此可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为生产和营销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七、投资主体多元化
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特点,所以为保证资金供应的充足,应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美国为例,第一,美国政府没有忽略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支持。政府的职责是使每个地区都有文化生活,为此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仅范围广,而且量大。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人文基金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产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及联邦政府的某些部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提供资助。第二,美国文化产业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资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多元化投资,通过减免税收等立法,鼓励包括非文化企业在内的大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投资,引导一部分社会财富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第三,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上最依赖于境外的投资,这凸显在美国文化产业经营的跨国化上,而且美国政府也鼓励境外资金投入文化产业。
八、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一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文化产业的高速成长需要扩大外需这一关键因素。例如,1)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稳定的销售网络,这使得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便能通过这些销售网络迅速扩展至全球。2)日本文化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但日本文化产业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却远不及美国。由于迄今为止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品一直以满足本国国内市场为主,因此在海外交易的数量不是很大,这使得日本一些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并没有活跃在海外市场上。
九、文化产业应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以扩大产业链
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与包括文化企业与非文化企业在内的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衍生产品。因此,为充分发挥创意文化内容的盈利潜力,应加强与相关产业合作,尽可能地扩展文化产业链。例如,日本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融会贯通的。日本文化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将动漫、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紧密结合进行推广销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文化产品领域里创造出流行元素,从而获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姜毅然,张婉茹.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M].人民出版社,2009.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政策扶持下齐齐哈尔市马铃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只有认清目前的形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缩小差距,使马铃薯真正成为我市的优势农作物。
1.马铃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齐齐哈尔市凭借良好的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地资源、广博的耕地面积、雄厚的技术力量,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一直是我市着力发展的优势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年产马铃薯225万吨,一直占领东北的鲜食薯市场。辖区内的讷河、克山等县市历来是我省马铃薯重点产区和种薯基地。而且讷河市又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一些大型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1马铃薯鲜食薯产业
我市种植的马铃薯80%以上是用于传统鲜食菜用,因其淀粉含量高、薯形规则、口感好,一直占领东北的鲜食薯市场。早熟鲜薯的提前上市,进一步扩大了马铃薯市场的份额,利用马铃薯耐储的特性,使马铃薯在我市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论文参考网。
1.2马铃薯种薯产业
克山县马铃薯研究所一直是我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研究机构之一,该所培育的克新系列马铃薯,以其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我省广大农民首选的重要商品种薯,也为我国马铃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70年代末克山县与讷河市联合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大量繁育脱毒种薯。因环境条件好,操作流程规范,种薯以高质量享誉全国。
1.3马铃薯加工产业
齐齐哈尔淀粉加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淀粉加工企业达1800多家,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小型粉坊。近年来随着薯片、薯条等食品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国内外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也纷纷在我市建立原料基地,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存在问题
我市的马铃薯产业相对其它省市还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来保证产业的发展、缺乏科研力量投入、种薯品种单一、种植技术过于传统落后、马铃薯产成品的品种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少面对市场、研究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
2.1马铃薯鲜食薯产业
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我市鲜食薯产业面临来自内蒙及我市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目前我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单一、种薯退化严重、种植模式单一、晚疫病时有发生,上茬作物的药害等都限制了马铃薯面积的增加与产量的提高,而且由于目前种植的品种在外观性状、口感、包装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产品只能在菜市场销售,无法进入超市,更难实现出口,使其产品的商品率有所下降,市场占有率开始萎缩。论文参考网。这些都限制了马铃薯鲜食薯产业的发展,也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2马铃薯种薯产业
我市种薯生产企业、个体户繁殖种薯短期行为严重,忽视质量,使外销种薯的质量明显下降,影响我市种薯的声誉。而且我市马铃薯种薯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混乱,无序竞争,无论是基础种薯还是生产用种市场不稳定,始终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影响了种薯产业的发展。
2.3、马铃薯加工产业
目前,我市淀粉加工仍以粗淀粉加工为主,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深加工不够。加之设备落后,加工规模小,忽视品牌的培养和保持,企业难以应对国内同档次竞争,发展缓慢。
我市缺少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哈市及附近市县,只把原料基地建在我市。另一方面我市对此类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3.发展方向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7-13-04
A simple analysis of new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in recent years
Zhang Jinduo, Ma Xunfei, Zhang Jun, Hou Tianxiong, Li Huasong
(BGP, CNPC, Zhuozhou, Hebei 07275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open source software has also become the dominant softwa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outsourcing has been so fast. Apple Inc. of America has already been a gia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the world, just by us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vertical integration mode. The scale of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en in the seco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but there is obvious gap with the powerful country on information. Aiming at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 for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SaaS; open source software; outsourcing; Apple Inc.; industrial chain; vertical integration
0 引言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
如今的科技日新月异,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不断发展着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早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分,同时,其在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突出的贡献。
当前的中国已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其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置。在此形势下,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研究应对策略,有利于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快其发展步伐,从而实现我国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逐步迈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行列[1](图1)。
那么,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和趋势出现?
1 信息产业的服务趋势
1.1 软件服务化成为主流
软件服务化(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业内称之为软件运营或软营。用户不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
SaaS的特性(依赖互联网、多租户和服务化)在云计算时代得到了最好的支撑,因此,其迅速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主流,并且成为云服务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过去,数据中心(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主要以硬件为主导,在IDC建设的投入中,硬件、网络等设备占主要比重;IDC的运作基于实际的物理单元;IDC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硬件(租用虚拟主机空间、主机托管等业务)。
在进入云计算时代之后,由于采用虚拟化技术的IDC(云计算中心、或虚拟数据中心VDC),主要以软件为主导,在VDC建设的投入中,软件的比重大大增加;VDC的运作基于虚拟资源,它实际使用的物理资源是按需分配、弹性伸缩的,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域。
VDC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各种服务,包括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及SaaS等,其中SaaS、PaaS占收入的主要部分。
1.2 开源软件成为主导软件
在PC时代,私有软件是主导软件,而在当前的云计算、物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IT浪潮中,开源软件有望发展成为主导软件的趋势。
在云计算中心,除微软之外,以Google、Amazon、Yahoo、Wiki、Facebook等为代表的全球90%以上的云计算,均在开源软件之上运行。然而,一般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并不要求提供Web服务的软件源代码,而且,这些正在应用着的开源软件,也未必对外开源。
移釉贫松璞福ㄖ悄苁只、平板电脑等)大多采用开源平台,预计其未来数量将远超PC的云端设备平台,而且大多将基于开源软件开发与搭建。
开源软件一般是在一个社区内,在一些大师主持下,由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软件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协作开发而成。通过实践应用表明,开源软件的开发效率非常高,开源软件的开发方式很有成效,难怪一些商业软件公司(包括微软)也将有些项目采用开源方式。
开源软件使云计算提供商能随时做出修改,并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而如果采用私有软件,发现问题要依赖其他厂商打补丁,这样就会延误时机。
迄今为止,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基本情况是:使用人员多、贡献人员少。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及拥有最大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极不相称。究其原因,是缺乏开源基金会、开源人才、开源社区和开源文化。特别是现行的科技项目经费可以购买设备但不能用于对做出贡献的开源人员进行奖励,再加上中国没有开源基金会,没有大的开源软件企业,这就造成了目前只能依靠少数人的无偿劳动,来推动中国开源事业发展的尴尬局面[2-3]。
1.3 外包服务的迅猛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外包服务包括商业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形式。根据发包方的地理位置,又可分为接受本土发包的“在岸服务外包”,以及接受海外发包的“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云计算使一切都变为服务,除了IaaS、SaaS、PaaS外,还有BPaaS(业务流程即服务),甚至物联网也可以成为一种服务。所以,云计算极大地提高了软件服务外包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兴起,一般称为“众包(Crowdsourcing)”,这是与“内部开发(Insourcing)”、“外包开发(Outsourcing)”都不相同的新的开发模式(图2)。
这种模式不一定只用于开发软件,但用于软件开发领域非常有效。在软件开发领域,实际上这种方式可认为是内部开发和外包开发的组合,也可认为是开源软件开发模式用于私有软件的发展。
美国TopCoder公司采用了竞争性群体软件开发模式,目前,已有25万名开发人员加入到其开发社区中。美国在线(AOL)委托它开发通信后端系统,它仅任命两名员工作为设计师和项目经理,然后,将系统分解为52个部分交由社区人员来完成。
如果按以往传统软件开发模式进行的话,就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项目,但采用“众包”模式之后,项目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而且最终产品的功能完全达到了客户要求。
2 信息产业的整合趋势
由于美国苹果公司巨大的商业成功,导致了最近IT业界非常关注其垂直整合模式。因此,人们禁不住要问:对于新一代的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模式,是否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是一种提高或降低公司对于其投入和产出分配控制水平的方法,也即公司对其生产投入、产品或服务分配的控制程度[4]。
垂直整合有两种类型:即后向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与前向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一个公司对于其生产投入的控制被称之为后向整合,对其产出分配的控制则被称之为前向整合。
如果公司将其供应商或经销商的价值链整合进自己的价值链中,则被称之为完全垂直整合(Full Vertical Integration)。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完善产品开发。
在计算机发展早期,即主机(大型机和小型机)时期,其产业链是垂直整合,即各家主机自成系统、互不兼容,IBM、DEC等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然而,在计算机发展到了PC时期,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明显,产业链又形成了水平整合,即一个公司往往只从事产业链中某一个环节,而每个环节只有领头的二、三家公司能有较好的利润。产业链的整合,促使PC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而且越来越同质化。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之后,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企业,逐步将其产业链再次扩展为垂直整合模式,并迅速上升为全球头号高技术企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竞相效法,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垂直整合趋势。
产业链从垂直到水平再到垂直,呈现出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态势。但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垂直整合却包含了更大范围,它以一、二个企业为中心,可以整合上下游生产链中的更多环节,可以纳入更多企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逐步演变为生态系统的竞争。
苹果公司是全世界垂直整合最彻底的公司:从硬件到软件,从在线销售到零售店销售,不仅销售机器,而且销售内容(如iTunes、音乐电影、iBooks、电子书等),从系统到应用(App Store),从终端客户服务到“云”服务不一而足。
苹果公司通过垂直整合,建立起了一个围绕它私有标准的、封闭的生态系统,锁定了一个规模超大的忠诚客户群,完全达到了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图3)。
苹果公司让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功能、用户体验和强大的品牌效应。具备对产业链的高度控制,供应商对它高度依赖,不得不接受一些苛刻的要求。
苹果公司垂直整合的成功,引发了业界竞相模仿,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复制那样的成功。
苹果公司垂直整合的成功因素有几方面:
⑴ 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包括系统设计、芯片和软件等;
⑵ 营造完善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包括内容、应用开发和云服务;
⑶ 具有全球专卖店行销渠道;
⑷ 形成能掌控外包厂商的庞大规模,以及具备多年的管理经验等。
世界上的其他公司,大多不具备苹果公司那样的条件。此外,目前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尚未商品化,也有可能借助垂直整合而获益。
然而,一旦市场差异化降低而趋向商品化、同质化,这时,专业化模式的水平整合可能对大多数公司更有意义。
垂直整合模式让大企业能够主导供应链和创新,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
3 新业态下的应对思考
3.1 加大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我国在发展信息产业和电子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日本电子业受挫的教训,彻底扭转重硬轻软观念,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云计算等建设中,要极大地增加软件和服务的投入比例。
以创新驱动为指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特别要推进自主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提供包括市场支持在内的各种支持政策[5-6]。
3.2 信息安全是重中之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领域的安全都以信息安全为基础。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信息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会对信息安全予以高度重视,都将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到战略层面上。
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制度建设、标准、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保障信息安全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3.3 核心技术要自主可控
现代软硬件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于这样规模的复杂系统,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已经很难确保其没有漏洞或后门。另外,软件的使用离不开认证、升级、维护,如果这些工作都由国外远程操控,信息安全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只有将软硬件和服务核心做到自主,才能根据需求不断增强其安全性,才能达到可控,这是保障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的必要条件。
4 结束语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目前世界范内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影响经济市场变化的因素也必将过多。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将会一波三折、风云莫测。
然而,只有全面认清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层面上的发展趋势,才能把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才会做好长远的产业布局与战略规划,让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列车驶入快速轨道。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胡仁辉.探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困境与对策[J].
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6.12:106-108
[2] 艾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1:
49-52
[3] 杨清林.浅析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J].电子制作,
2013,19:259-261
[4] 姜书艳,唐浩雨,卢俊达,等.摩尔定律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70-171
[5] 丽娜.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J].电子
一、民生化
一、民生化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绿色化
二、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三、区域化
三、区域化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四、多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自2001年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①以来,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逐年攀升,2013年该数字已达9.67%②。年老者的安养照顾及福利问题已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也让许多产业学者隐隐做忧。台湾地区自1993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亚洲老化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2012年台湾抚老比③超15%,如果单纯由税收支付老人福利,必然早就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但这样的危机并没有发生,相反台湾地区的老年人幸福值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探其缘由,我们可以发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渐渐摸索出一条“政府监督引导+银发产业产业化运作”的道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是转机和商机。总结台湾地区银发产业产业化运作经验,可为我国大陆地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宝贵经验。
一、银发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意识到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在相关产业分类中,其定义和分类仍没有取得共识。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称其为老龄产业或养老产业。张文范(1997)、王章华(2010)等认为老龄产业是由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而在我国台湾则更多将其翻译为银发产业(Senior Industry, Silver Industry, Grey Industry, Aged Industry)。台湾学者曾怡祯(2007)提出银发产业是指提供与高龄者有关的商品或劳务的一群经济主体,包括营利事业(私部门)、非营利事业(第三部门)和各级政府(公部门)。在其基础上,李宗派(2008)更明确地提出,所谓银发产业泛指许多产业群体与服务机构针对银发族群的民生需要,包括最基本的食衣住行育乐,与特殊需要医疗保健、休闲旅游、善终归宿、永生安排,所设计并提供适切合宜,迎合时代需要的经济市场与老人生活服务。
归纳上述台湾地区专家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认为台湾银发产业范围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安养卫生等任何满足高龄者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台湾经济研究院2007年台湾各产业景气趋势调查报告中,具体将银发相关产业划分为:(详见表1)
二、台湾地区银发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先行
产业兴衰,人才为本。一方面,银发服务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线养老护理人员。另一方面,随着银发产业日益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发展还需要知悉老人生理、心理健康的,兼具管理、行销、 财务知识的复合型行业领军人。
目前台湾地区在银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是顶尖研究型大学,还是强调实作的应用型技职学院,都极具前瞻性地设置了银发产业相关科系,并分层次,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在综合性大学层面,实践大学设有银发族全人照顾、银发理财保险等7个专业方向,台北医学大学除设置长期照护硕士班外,还另立高龄健康管理学系,以“培养跨领域、乐活创意、产业导向之高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技职类大学方面,南开科技大学自2005年就开设“以照顾服务高龄族群为宗旨”的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专业;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设有银发生活产业学位学程;朝阳科技大学银发产业管理系深受产业界认可。
基于作者统计,截至2014学年,台湾地区开设有银发产业相关系所的高等学府高达36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含11个研究所(硕博班),17个本科专业;技职院校19所,含1个硕士专业,20个本科学分学程,每年相关专业毕业学生近千人。此外,在专业设置上(见表2),涉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食品营养、临床心理、运动休闲、保险理财等,已基本涵盖了银发产业产品与服务的方方面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本科强调“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实务操作技能,研究所层面则更多关注管理个案研讨,注重专业研究与管理能力。
表2 台湾地区银发产业相关系所一览表(节选)
注:*表示为研究所(硕博士课程) 资料来源:整理自各高校官方网站④
在课程设置上,以朝阳科技大学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见表3)为例,在专业必修课程群中,不仅有老人生理学、老人心理学,更多地是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银发产业课程设计强调的不是单纯的老年护理人才,更多地是从经济学角度,强调产业化运作之人才培养。此外,从表3也可以感受到,台湾地区高校普遍注重产学合作,校外实习。朝阳科技大学安排全体学生大三上或大三下全职在校外顶岗实习,以提前体验银发产业相关工作实务。
(二)顶层设计,政府政策保驾护航
台湾地区银发产业的初期发展,绝大部分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自2006年行政院颁布银发族U-care旗舰计划以来,9年来对银发产业的推动从未停歇。2007-2008年推动健康照护创新计划;2009年将医疗照护定义为台湾六大新兴产业,并配套为期四年的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由政府注入初始资金,结合民间资本,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归纳台湾近10年的
政府推动计划与相关法规,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两大层面:
1.社会面
该部分主要强调保障老年人社会福利,完善高龄照顾。其主要法规有老人福利法、老人福利机构设立标准、私立老人福利机构设立许可及管理办法、卫生福利部组织法等。这些法规明确地规定了政府职责、养老事业向银发产业转型的民间投资范围、准入标准,养老机构行业标准等。比如,老人福利法第三章第十七条明确:主管机关可结合民间资源,提供下列居家式养老服务:医护照顾、复建照顾等。老人福利机构设立标准第二章第十节细化到:长期照护型机构每床应有床栏及调节高度的装置,其床尾与墙壁间的距离至少一公尺。通过这些法规,基本做到了行业有法可依,政府有法可督。
2.经济面
而在经济方面,则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行业辅导。2014年银发产业健康促进部分再次被列入行政院产业升级转型行动方案重点发展的主力产业。针对这些重点扶持行业,地方政府从税制、资金、研发、土地、人才等给予了大量政策倾斜(见表4)。
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必然会面临产业规模尚未形成、产业商机未受足够重视等问题,这时政府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通过政府主导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诱导民间投资,形成产业经济规模。而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人次与产值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激发投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就银发产业产业化运作政府扶持方面,台湾地区比我国大陆地区相对先行一步,且措施更加细化,可供借鉴。
(三)多元筹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需要确实的补助与优惠政策。根据经济部投资业务处所公示的2013年台湾地区各县市补贴优惠措施,以高雄市为例(见表5),可大致反映出台湾地区银发产业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及力度。此外,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县、台东县、金门县等也都给予医疗照护产业较高的融资利息补助。尤其是金门县,地方定位发展国际健康产业,主要希望吸引国外游客,尤其是大陆福建民众,赴台就医、美容、健康检查,其休闲观光,健康医疗产业给予五年全免土地租金,五年全免地价税、房屋税契税,第一、二年补贴应付利息百分之十的高额补助。
此外,台湾地区专门设置有财政部推动促参司,基于《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结合政府公共权力、民间资金、创意经营理念,通过BOT、BTO、ROT、BOO、OT等模式经营卫生医疗设施、社会福利设施、运动设施等。对于新建公共设施为例,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为例,由私人企业投资兴建并运营,运营期满再将所有权转移给政府。而对于现有设施改善,以ROT(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为例,由政府机构委托私人机构,予以扩建、改建后并为之运营,营运期满后归还所有权。这些创新模式都为银发产业投融资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形成了政府、企业、民众的共赢。(详见表5)
三、启示及建议
(一) 转变观念,积极面对银发消费市场
银发产业发展,首先应从全社会的观念转变开始,从“老年人”、“养老产业”的称谓开始。在字典里,“老”做形容词,有 “岁数大的”、“旧的”、甚至 “老朽、无用”的意思。基于社会刻板印象,一提到“老年人”容易联想到白发婆娑、步履蹒跚的形象。但事实上,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只是客观指65周岁以上的人,老年人同样可以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可惜改变社会固定思维非一朝一夕,因此笔者建议,第一步可从借鉴台湾地区“高龄者”“高龄社会”的称呼开始,淡化老字的概念,单纯描述年龄大小的客观情况。同样,养老产业,字面上更多地强调养老照护这一领域,但基于银发产业的定义与分类可知,银发产业的范围远大于养老产业,它包含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安养卫生等满足高龄者需求的所有产品及服务。
此外,对于产业界,更要更新理念,充分认识到银发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关注并尊重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1.4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13万亿元。他们不是“中国大妈”,而是正在崛起的“银发新贵”。一方面,企业应着力开发,如机能性保健食品,交通辅助用品、医疗康复用品、生活辅助用品等老龄用品市场。另一方面,更要关注高龄者的精神需求。随着生活教育水平不断上升,当今的高龄消费者在美容美发、娱乐教育、旅游观光和年轻人一样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而目前中国银发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比较大的空白。
(二)加强银发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两亿,老年人口数量已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单就养老护理人才全国就至少缺口900万。而与之相对,目前全国开办养老护理专业的院校仅有不到60所,每年毕业生不到3000人,且基本没有院校开设有结合经济、管理学的银发产业系所。因此,建立一只专业的银发产业人才队伍是全教育系统的当务之急。通过两岸交流,一方面,可深入了解两岸银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享各自的经营经验,互相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就大陆地区设立银发产业相关系所进行可行性调研,建立姐妹校合作关系。
(三)完善银发产业法规体系,加强政府引导
发展银发产业能有效缓解与日俱增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满足日益庞大高龄群体的社会、生活和心理需求,从社会效用、生产收益两方面对企业、社会、个体产生正面影响,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银发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一方面,积极规划银发产业相关法规制度与产品服务标准,营造良好的经营与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可将银发产业纳入新一轮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建构银发产业发展园区,形成企业集聚,鼓励传统产业向银发产业转型,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融资利息补助等财政、税收、信贷优惠政策。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目前我国现有银发产业发展具有比较浓厚的公共事业、社会福利色彩,投资主体和资金渠道比较单一。而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单纯依靠政府和政策的支持远远不够,更应逐步转型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组成的,基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方面,可通过私有化、契约外包、税式支出等方式,结合民间资源,高龄事业产业化,活化现有市场。另一方面,鼓励私人资本银发产业创新创业,扶持现有银发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市场规模。
注释:
①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65岁的老年人口只要超过全国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就称之为高龄化社会(ageing society),当比例超过14%时,称为高龄社会(aged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