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

篇1

一、酒店服务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1、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融为一体,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繁琐的知识简单化,静态的对象动态化,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如在讲到《餐巾折花》这节时,可以先用ppt展示餐巾折花的花型图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再展示花型折叠分解图,老师示范折叠过程,学生跟着动手。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一技巧到复杂技巧的认知规律,教会学生识图折花。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真正体现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实训课教学质量。

2、规范技能。技能教学一般分为讲解—示范—模仿—练习—评价五个阶段,学生在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时受到场地、距离、角度的限制,观察不全面。此外,不同的教师由于学历、知识、经验的不同,示范效果差异明显,从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模仿与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直观、省时、规范、高效的目的。

3、再现场景。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环境,如在讲解客房清扫的时候,教师可在关键时刻利用电教手段播放客房服务员的服务过程,再让学生总结客房清扫准备、敲门进房、撤床、抹灰、吸尘等环节的注意事项,这种教学法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学会技能。对于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操作,教师运用幻灯投影进行模拟性的演示,再现技术性操作的情景,配有教师细致明确的讲解,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加深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

4、参与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职能应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设法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或按学生的需要作一些辅导。比如,讲餐饮主题婚宴设计,教师只是口述很枯燥呆板。让学生上网搜有关婚宴图片,设计任务,查找婚宴装饰物、菜单、场景布置、主题色彩、餐巾折花、婚宴解说词,制作婚宴ppt。这样的教学直观生动,也更易于理解。学生互相学习、点评、交流资料,从而掌握宴会设计。

5、知识储备。旅游实训中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不变的,如:餐饮服务中的斟酒、摆台等6大餐饮技能和客房服务中的客房清扫程序等技能,这些信息就可以存储起来,长期使用。这样教师的备课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也便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6、开阔视野。通过网络能够了解到饭店行业最为前沿的信息。师生随时上网,并以网络为平台为学生介绍饭店管理行业最新信息与知识等。比如,在讲到特色餐饮时可通过百度搜索最新的菜品图片和特色餐饮名店,在菜品介绍方面,引导学生查找菜品图片、历史典故、制作方法、产品特色等,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7、归纳总结。多媒体教学通过循环播放,总结、强调、解释教学内容与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的连贯性。例如讲到走客房清扫服务程序时,最后用课件总结客房清扫“十”字决和注意事项。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1、决不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有些教师过多地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读课件。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讲述,使学生的思维能积极主动的围绕课堂学习内容进行。

2、多媒体制作切忌过于花哨。如果多媒体课件中有过多的声音、过于频繁的背景更换等,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本身而不是课堂内容上,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因此,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好尺度,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因此要避免多余的动作,减少文字。

3、内容适度原则。在酒店服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某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理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教学容量大大增加,这是其优点。但在信息容量增加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副作用:学生来不及思维,还没有回味过来,屏幕上的内容就已经换成了新的内容,因此容易“煮成夹生饭”。故而在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能否“消化”,要保证学生能接受,来得及思维,真正把问题理解吃透。不能无限度地过多使用多媒体,造成学生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

4、多媒体教学课件,配以适当的板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因为无法及时加到课件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只有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越来越广泛的被关注与应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中,我们不但要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25-01

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对医疗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医学影像专业人员而言,需要具备正确使用与维护医学影像仪器设备,减少故障出现几率,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构建和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医学影像工作的效能。笔者在综合本地多家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构建情况的基础上,就医学影像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展开详实的论述。以期对自身工作形成有益的引导,为我院医学影像领域工作贡献最大的力量。

1 所用材料及方法

笔者对本地区多家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汽医学影像设备运行情况及故障出现原因,也就构建和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措施加以探讨。

2 调研结果

笔者所调研的医疗单位都极为重视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工作,重视对医学影像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医学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转率超过96%,有效发挥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价值。但也有部分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设备存在故障,需要做进一步的检修与保养,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3 讨 论

总体而言,本地医疗单位中医学影像服务平台仍有不尽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一是有些医疗单位所具备的医学影像设备存在故障,未全面发挥医学影像设备应有的效能;二是部分医学影像专业人员工作技能有待提升;三是部分医院缺少维修医学影像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从外面聘请;四是医学影像设备使用与维护方面存在“以养代修、被动检修”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广大医疗单位应采取可行性措施,完善已有医学影像服务平台,实现对医疗单位整体工作的有益推动。简要概括如下:

3.1 领导予以重视 医疗单位领导是机构整体工作的管理者与引领者,对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工作的开展也起到决策与推动作用。近年来,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影像设备也综合了电子及机械领域的先进技术,具有种类多、型号新、自动化的特点,对设备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正因如此,医疗单位领导确定医学影像设备操作及维修人员时,应选用思想过硬、技术过硬、讲奉献、有责任心的员工来担任。做到有专业人员操作设备的同时,也有专业人员保养与维修设备,减少故障出现的几率,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最大化发挥设备的使用价值,降低设备使用及维修成本。

3.2 正确使用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是极为精密和贵重的仪器设备,对相关操作人员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正因如此,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应对设备的运行原理、结构、性能、特点、规格、操作常规、安全防护等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做到专人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定期的保养与检修。在日常工作进程中,设备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需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当发现医学影像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向上级领导及相关人员报告,唯有在查明事故原因并排除故障的情形下,才能将医学影像设备再次投入使用。

3.3 实施平台保养 保养设备是维护医学影像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将设备故障隐患消除或降低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手段。为构建并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应在平时做好如下设备保养工作:一是做好清洁工作,对机房做定期的除尘和去湿处理,从而保持整个机房的整洁与恒温;二是对医学影像设备做定期检查,涉及到设备旋钮、活动部位、操作键盘、床体移动、限位情况、安全接地等几个方面;三是对设备相关数值做定期调整,如照射量和光密度的一致性、曝光剂量过载试验、荧光器对比分辨率、MRI信噪比、CT对比分辨率等;四是对于已损坏或疑似损坏的仪器仪表、元器件、配件应予以及时更换,从而降低医学影像设备使用故障出现的几率。

3.4 及时维修设备 为维护医疗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器械维修部门,具备专职或兼职的医学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甩掉依赖于外界的错误思想,转变设备维修观念,变被动为主动,确立并落实设备维修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对故障设备的及时维修。当医学影像设备出现异常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人员维护现状,及时通知上级领导及维修人员,阐明故障发生情况,由专业设备维修人员来查明故障原因并进行维修,从而尽快恢复设备运行状态,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整体运行情况。

3.5 做好日常记录 为了实现对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有效利用,相关人员应做好日常记录情况,如对于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而言,需要做好交接班记录、设备运行记录、工作日记;对于兼职设备维护人员而言,除做好上述记录外,也要做好设备保养检查记录与维修记录;对于专职设备维修人员而言,需要做好设备故障检修记录、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设备配件及工具支领记录、配件更换记录、辅助材料使用记录等。除此之外,上述三类人员都需做好年度统计工作,主要包括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维修率等几个方面,从而为医疗单位领导制定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构建和完善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性资料。

综上所述,医疗单位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需要医疗单位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利用当今设备与技术优势,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大化发挥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效能。

参考文献

篇3

通过研究分析超声医学影像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就诊需求,对不同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彻底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超声检查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超声医学影像;心理;就医体验;延伸护理

超声医学影像检查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我院超声医学影像科承载着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任务,每天承接2000~3000名来自各地的患者的诊疗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方针,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本研究针对行超声检查的门诊患者进行需求调查,通过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超声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2月至5月于我院门诊行超声检查的患者,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孕妇、残疾人、疑难杂症的患者等,共308例。

1.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问卷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若干要求自行设计。调查前由超声科护士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并承诺对调查资料保密。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匿名填写后现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流程、隐私保护4个方面的就诊需求,共计20条。调查人员为本研究参与人员,熟悉问卷的内容和意义,保证现场问卷的真实性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2结果

2.1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老年人的就诊需求:老年人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各种认知能力下降[2],加之患病时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常使其烦躁焦急、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尊重和安慰。儿童及家长的就诊需求:超声检查虽然是无创检查,但患儿因恐惧而出现不配合检查的抵触心理,或因空腹、饥饿而哭闹,家长则因心疼孩子会出现焦虑,甚至暴躁情绪。妇女的就诊需求:女性患者做某些检查(如阴式超声、乳腺超声)时,尤其是遇到异性检查医师时,常常出现害羞、紧张的心理,同时对隐私的保密性要求非常高。孕妇的就诊需求:孕妇本身怀孕期间心情焦虑,尤其是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更是关注,检查时会出现更多的担忧、紧张情绪。残疾人的就诊需求:盲人、聋哑人和肢体缺失的残疾人会有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还有些患者因活动不便,需要他人提供帮助。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的就诊需求:某些疑难病、慢性病患者因病情复杂、病程长,对治疗和医生缺乏信心,希望得到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名医准确快速的诊治[3],导致患者时常出现悲观、忧虑、紧张和求名医心理。

2.2患者对医院的要求患者对超声科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硬性条件要求必须过硬,同时对服务环境、就诊条件、细节服务要求也很高。包括隐私保护、超声检查流程说明、配合事项、检查前准备工作等细节。

3护理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我科通过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群众就医的措施,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心理需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满意的服务。

3.1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了解超声检查的前沿知识,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4],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

3.2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为了给前来检查的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我科做了如下改造:提供温馨的检查室、宽敞的候诊环境,保持整洁、安全、舒适;执行“一室一医一患一陪同”诊查制度,在诊室门口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在每个楼层的电梯口都设有导诊台和超声科标牌,设置就诊区域建筑平面图,以防患者因找不到位置而急躁;在候诊大厅配备了舒适的候诊椅和清晰的LED大屏幕电子叫号系统,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置哺乳专区、儿童玩具区、孕妇候诊专区等;为患者提供饮水机、纸杯、轮椅等便民设施。

3.3合理调配超声资源,有效分流患者实现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尽量缩短等候时间。根据门、急诊检查患者病种,科学安排各专业检查医生数量,增设专家出诊人次,确保出诊医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特殊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安排机动人员进行检查。

3.4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告示板、微信平台、告知单等多种形式提供提示服务。利用微信平台对门诊检查的患者开展延伸服务,包括检查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心理指导等,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就医体验,使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专业的超声检查事项。

3.5持续改进护理服务,实现个性化护理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病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从而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烦躁的心理。为老年患者检查时,允许2名家属陪伴。对于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并安排专人扶老人上、下检查床。轻音乐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起到镇静、调整血压及心率的作用[5],故在检查室内播放轻音乐。让患者提前2min进入检查室,向其耐心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帮助患者摆好,让患者握住护士的手,进行深呼吸等[6]。对于儿童患者,带其熟悉检查环境和仪器,并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舒缓其焦虑的情绪。对于接受有空腹、憋尿等特殊要求的检查的患儿,尽量安排在上午10:00之前完成检查。检查时安排家长在场陪伴,以增强患儿信心。

对于女性患者进行检查时,要求家属陪伴,尽量安排女性医生操作,异性医生诊室内一定安排女性打字员,以缓解患者紧张和害羞的心理[7]。为就诊孕妇设置候诊专区,检查时家属陪同,避免紧张。对于检查结果有问题的情况,医生应尽量避免和孕妇直接交待,以免影响孕妇的心情。对于残疾人,护士除了给予特殊的关爱外,还为其提供检查绿色通道,提供沟通板、扩音器等,并多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对于慢性病、疑难病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尽量安排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医生为其检查,并安排多名家属陪同。

综上所述,超声医学影像检查是门诊常见的检查方式,在检查中,医护人员应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微信平台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广使用,实现医院与家庭的无缝隙延续护理,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超声检查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降低检查的重返率,提高患者的综合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娜.护理美学在超声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9):3418-3419.

[2]黄莉.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6):1129-1130.

[3]程利辉.关于超声医学影像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3):315-316.

[4]李凤娣,曾映琼,邓玉泉,等.心理护理干预在中期引产未婚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241-243.

[5]陈莉华,陈建林.潘倩萍,等.心理干预加音乐疗法在普通胃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242-244.

篇4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从面向患者的就诊管理建设起步,到建设面向医务人员的临床信息系统及临床支持系统,最终再到面向管理人员的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逐步促进医院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2010年中国医大一院被卫生部列为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试点单位。2012年7月获得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目前,医院正在进一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医院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目标,在医院内部继续进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CDR和集成平台为标志,进一步加强系统间的整合与数据交互;在外部,伴随着医院集团化的脚步,要求信息化建设能够支撑医疗集团运作和发展,能够支撑区域医疗的发展。

在区域医疗方面,中国医大一院于2011年下半年启动了区域级数字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平台(IDC)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基础系统搭建,放射影像已经开始向IDC归档,并实现电子病历调用,正在进行其他影像子系统的集成;实现跨机构不同PACS系统的影像数据的传输、归档与远程会诊功能;实现跨机构相同PACS系统的影像数据的诊断工作协同功能。

术业有专攻,系统有专注

作为医院信息化的重要部分,中国医大一院很早就开始关注国内外PACS系统建设的进展。2000年组成团队考察日本和韩国的PACS系统发展情况。2003年正式立项开展PACS 系统建设准备工作。

2005年医院提出了PACS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阶段建立覆盖医院整个院区的企业级PACS,最终达到全部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存储与归档管理,实现影像软读片、无片化的院内运作模式。2005年下半年,医院引进世界顶尖IMPAX系统,携手爱克发医疗系统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放射科从传统业务模式到影像信息系统支撑的数字化业务流程的全面转换,实现其放射科信息化的一期目标:放射影像设备联网及影像信息数字化存储;建立RIS系统,创立放射科数字化工作流程;实现放射科影像的软阅读和报告单的电子化;设置临床科室试点影像工作站(WEB)。

2007~2009年间,医院与爱克发医疗继续合作,实现了PACS系统与HIS系统集成并扩展至临床,全院实现放射数字影像调阅。在此期间,医院与其他公司合作陆续建设了超声信息系统、内窥镜信息系统、核医学信息系统等其他影像信息系统,并通过AGFA IMPAX WEB1000系统初步实现超声影像的临床。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上,医院秉承的不是大而全或all in one(一体化)的建设思想,而是认为“术业有专攻,系统有专注”的理念,讲究强强联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数字化影像平台建设

中国医大一院作为辽宁省和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医疗中心之一,有责任扶持边远地区和协作医疗机构。其数字化的影像平台应该在满足一院自身发展要求的同时,支持远程区域影像数据交换等需求,充分发挥中国医大一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实现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

数字化医学影像平台的建设缘于医院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推动。

首先是建设医院内部统一的数字医学影像存储与平台的需求。数字医学影像系统与其他临床系统的区别在于存储(尤其是放射数字影像),其系统存储的数据既包含数据库数据存储,又包含有数字影像的文件存储,而且对于文件存储的空间要求又是天文级的。这些数字影像均可以通过DICOM标准定义的格式进行传输与存储,这决定了数字医学影像更适合通过统一的影像存储归档平台与其他系统(电子病历等)实现交互与共享。

其次是新医改时期医疗集团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医改的不断深化,大型综合性医院朝着内部集约化管理、外部集团化方向发展。信息系统必须适应集团内多个分院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因此信息系统也必然朝着集成化、平台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集成化的信息平台使得医院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是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发展的要求。多年来,中国医大一院在区域医疗、远程医疗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建设并使用了多年基于会诊中心级的远程会诊平台。随着远程医疗协作的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医疗协作也在不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普及,信息化的发展以及高速带宽的普及为在基于会诊中心级的远程会诊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基于平台的桌面级远程影像诊断及远程工作协同奠定了基础。

综合上述原因,基于开放的互联网,跨机构、跨系统的具有数字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和诊断的数字影像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应运而生。

中国医大一院区域级数字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平台(IDC)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区域范围内数字医学影像的数据存储与共享,即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的数字医学影像的广泛共享。

该系统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在医院内部,实现不同影像信息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实现全院数字医学影像统一的归档与存储以及电子病历的统一调用。在医疗集团,实现医疗集团机构间的数字医学影像统一的归档与存储,机构间影像检查的工作协同。在区域内,可实现基于全区域的数字医学影像统一的归档与存储,机构间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及影像检查的工作协同。

作为医院影像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阶段,总体上符合影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影像信息化建设由单点的工作站的miniPACS起步,逐步发展为部门级、企业级乃至于区域PACS系统。

IDC项目于2011年下半年启动,目前已经完成基础系统搭建,放射影像已经开始向IDC归档,并实现电子病历调用,正在进行其他影像子系统的集成;实现跨机构不同PACS系统的影像数据的传输、归档与远程会诊功能;实现跨机构相同PACS系统的影像数据的诊断工作协同功能。

篇5

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03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成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PACS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医院数字微笑建设中的比较重要的系统。对于PACS系统来说,存储的图像数据信息量大,而且一般要求在线保留医院数据3-5年,有的甚至5-10年,现有的存储技术DAS、NAS、SAN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需求,需要一种新的适应医疗行业应用需要的信息系统存储架构,以改进医院PACS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医院影像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共享。

1 PACS系统

1.1 PACS系统概述

PACS系统全称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的综台系统,它以数字化形式提供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的解决方案,能够在医院内部实现各种影像设备的互联,模拟医学图像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具备便捷的图像检索分析和丰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PACS利用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来高效地管理医学图像和病人信息,实现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和辅助诊断,降低了医生对传统胶片的依赖,使得病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拿到最终的诊断报告,包括门诊在内的各临床科室配备PACS阅片工作站,可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阅片需求,同时还可为手术室配置移动 PACS影像工作站,以便手术时即时查阅病人影像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医院影像相关科室的工作效率。

一个完整的PACS系统由远近程显示设备、储存设备、成像采集设备和远近程通信设备四部分组成,PACS系统主要提供四方面的功能:在诊断、报告、会诊和远程工作站上观察医学图像,根据图像的性质,把图像储存在适于短期或长期保存的存储介质中,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和公共通讯设施进行通讯,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1.2 PACS系统影像存储的原则

随着PACS系统在医院的普遍应用,图像信息在医疗诊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医生对医学图像信息处理功能、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为医生对观察放射图像有特殊要求,实现无胶片化管理,在图像的存储的上,特别是显示器的图像解析度均要做充分的考虑,对于医生来说图像的灰度层次越丰富,可获取的信息也就越多。PACS中用于放射影像诊断的显示器需要支持高达成1024、4096或65536级的灰度,在PACS中影像存储和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应重视单位时段内医院影像产生量;2)预测影像访问频率和访问时间先后;3)遵循医院影像工作流程和模式;4)解决影像永久性存档问题;5)存储设备的容量和存储方式问题。

1.3 常用的PACS系统存储技术

大多医院PACS系统的架构实施,选取了三级体系架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一是服务器集群系统包含两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双机热备份),二是一套临床服务器,三是由三套前置服务器构建负载均衡,四是一套容灾归档服务器,常用的存储技术有:

1)DAS(直连式存储):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结构,在一个机架上将几个硬盘驱动器堆叠一起,作为单个附加存储设备添加到服务器通过IDE、SCSI等I/O总线进行通讯。

2)NAS(网络附加存储):NAS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把服务器和储存设备分开来,通过基于IP络的网络文件协议向用户提供文件级别的I/O服务,客户端可以在NAS提供的目录或是设备中进行文件操作。

3)SAN(存储区域网):SAN是一种基于光纤通道技术(Fibre Chdnnel Fc),将存储设备、连接设备和接口集成在一个高速网络中的技术,由专用光交换机和存储设备组成的独立专用存储网络系统。

4)异地容灾系统存储。重要备份的数据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遭到毁坏(如地震、火灾、丢失等),大多医院都在异地布署一套备用数据和应急系统,并将数据备份到移动存储设备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抵抗各种可能安全因素的容灾能力。

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都是SAN+NAS两种模式的结合,并在异地建立灾系统,增加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4 PACS系统对存储的需求

PACS数据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数据量大、并发量小、要求传输速度快。假设一个病人的X光片数字化后解析度为2000*2000点,每个点用8比特进行存储,那么这个X光片需占用大约4-8Mbytes磁盘空间,计算机中断层扫描(CT)或核共振(MRI)产生的图像通常称为切片,普通情况下每个病人有10个切片,每个切片为256*256或512*512点,每个点用12到16比特进行存储,图像文件所占用的存储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存储上要求:一是能够海量存储。目前的大多数医院CT、MRI、DSA、CR、DR等医疗设备都是采用数字成像,通过采集接口模块或设备就可将数字化图像信息从主机中取出,并构成数据文件到存储设备中去,每天有大量的医学图像资料生成,由于医学影像对医学诊断的可靠性影响非常大,医生对图像资料的精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不能采用有损压缩方法进行存储,大量图像资料的存储对系统存储空间的要求相对与其他系统要更大;二是能够高速传输。PACS中关于高精度图像资料的传输,对网络带宽、服务器性能、调度算法、尤其是访问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能够快速从不同的终端完成影像资料的快速传输;三是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一般医院要求在线保留数据3-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将会逐步增长,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也将会不断的增大,要求PACS所用的存储系统可以方便可靠地扩展;四是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通过PACS存储系统设置的归档管理功能结合良好的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做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出现故障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无损恢复。

2 云存储

2.1 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本地不需要任何的存储设备,用户通过网络将本地数据存放在存储服务提供商(SSP)提供的在线存储空间,只需向SSP申请存储服务即可,云存储将传统的本地数据存储迁移到互联网上,成为可无限扩展的、 高可靠性的在线存储方式。

2.2 云存储的技术优势

成本低。传统的购买存储设备或软件定制方式下,医院一次性投人大量资金购置硬件设备、搭建平台、开发软件,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在云存储方式下,医院除了配置必要的终端设备接收存储服务外,不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来搭建平台,规避了投资风险,降低了使用成本。

易于管理。传统方式下医院需要配备专业的IT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由此带来技术和资金成本,而且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增加,硬件和软件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维护成本高昂。云存储模式下,维护工作以及系统的更新升级都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完成,节约了医院存储系统管理员上的成本压力;并且存储服务器硬件的更新、升级并不会影响存储服务的提供。

扩容方便。因为云存储采取的架构是并行扩容,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当用户先前的存储空间不足时,只要采购新的存储服务器,云存储服务则可以很方便的在原有基础上扩展服务空间,满足需求。

2.3 云存储系统的架构

云存储系统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的,系统的架构模型包括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存储层主要包括存储设备及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存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在一起,负责存储设备的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设备升级等;基础管理层利用了集群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并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压缩等,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与安全性,为“云”中的存储设备提供较强的数据访问性能;应用接口层根据用户订购的服务为用户分配权限,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API接口及应用软件,同时提供网络接入、用户认证等功能;访问层包括能够访问云存储系统的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标准的公共应用接口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

2.4 云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云存储的不断发展,云存储在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并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从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来看,云存储系统还将从以下几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

数据访问:用户都有一个要求如果执行大规模数据请求或数据恢复操作,云存储是否可以提供足够的访问性和保证传输速度。要想做这两点,一是云存储服务商可以将大量数据传输到任何类型的媒介,通过媒介可将数据直接传送给用户,同时提供相关配套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统上模仿云地址,让本地NAS网关设备继续正常运行,就可以保证数据传输速度,即使是用户本地数据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失,云存储厂商也可以将数据重新快速传输给用户数据中心;二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在网络中传输,云存储服务器通过ADSL、DDN等宽带接入设备,保证带宽充足,提高传输速度,才能让用户更好的享受云存储的服务。

数据的安全性:云存储安全性是云存储的核心问题,由于数据存储在云中,各个用户都能访问,因此保证数据的安全是云存储技术的关键,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备份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使云存储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环节。

性能和可用性:云存储的托管存储和远程存储存在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加上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影响着服务的可用性,新一代云存储在客户端或本地设备高速缓存上,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持在本地,缓解互联网延迟问题,即使网络中断,也不受影响,使经常使用的数据像本地存储那样快速反应。

云存储技术在医院PACS系统建设中的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图像存储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数据的统一访问、共享和管理,避免了存储平台的重复建设,节约了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降低医院数字化建设成本,保证了数据的高效、快速利用,充分把医院的存储资源利用起来,既解决了PACS图像的海量存储,也能保证长时间在线图像浏览。

参考文献:

[1]罗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PACS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卫生信息论坛,2011.5.

篇6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41-02

在健康险风险管理工作中,由于投保时客户的不实告知和隐瞒自身健康状况,而导致短期健康险赔付率、长期健康险短期出险率的升高,是寿险公司健康险经营状况普遍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核保是掌控健康险赔付率的重要手段,而作为其中重要环节的体检工作则尤为重要,特别是B超检查,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大多数重要脏器的状况进行检查,其定位准确、显像直观,具有很高的诊断和健康筛查的价值,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核保结论。

1 健康险核保工作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1.1 健康险核保的特殊性:与寿险和意外险相比,健康险具有许多不同于两者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健康保险不是以死亡率作为保费计算的基础,而是以疾病患病率作为保费计算的基础。健康险核保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大数法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承保件的出险率符合精算对费率的厘定,所以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健康状况对承保费率影响极大。

1.2 健康险核保所面临的困难:在健康险核保工作中,投保时客户健康证明资料的不齐全,一直是困扰核保人员的难题。

目前,在多数寿险公司对投保客户的健康体检多数仅停留在“物理检查、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常规项目,而“疏忽”了对一些重要脏器的检查。这不仅和核保管理人员的医学核保水平有关,还和各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风险管控政策、核保规则的制定、核保成本控制以及市场竞争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核保员无法全面评估客户的健康状况,一些不良的健康险投保件得以顺利承保,为日后短期内出险留下了隐患,对寿险公司的健康险承保风险管控形成威胁。

2 B超检查的技术优势及与其他影像诊断方式的对比

2.1 B超检查的技术优势:医学诊断方面,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断面像,由于图像富于实体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所以应用超声可以早期明确诊断。例如:眼科诊断非金属异物时,在玻璃体混浊的情况下,可显示视网膜及球后病变。对心脏的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粘液病的非侵入探测有特异性,可代替大部分心导管检查。

在腹腔实质性脏器的诊断方面,B超检查早期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已达到1厘米水平。还可清楚地显示胆囊、总胆管、肝内、外胆管、胰腺、脾脏、肾脏及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器官的结构、占位性病变以及腹腔大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对身体浅表器官和女性盆腔器官占位性疾病的诊断和定位也相当准确,尤其对积液与囊肿的物理定性和数量、体积的测定具有别的检查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对微量胸膜腔积液的诊断准确率超过了胸部X线检查。

2.2 B超与其他影像诊断方式的对比:除以上技术特点之外,B超在其他许多方面具有别的影像诊断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B超作为初步健康筛选的影像检查手段,客户比较容易接受,是各保险公司为客户健康查体的理想项目之一。

3 B超检查在实际核保工作中的案例分析

例一:XX,男性,50岁,投保重大疾病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风险保额10万元。投保时健康告知无异常,核保员按常规要求客户行B超检查,结果为:肝脏缩小,肝内血管走行紊乱,门静脉增宽,并发现肝右叶两处直径1.5cm左右密度不均实性肿物,边界不清。初步印象:肝硬化、可疑小肝癌。核保员依据B超结果对此投保申请做全额拒保处理。

例二:XX,女性,48岁,投保重大疾病险,风险保额15万元。健康告知无异常。体检时腹部B超检查发现胸膜腔少量液性暗区,其中散在光斑。初步印象:胸膜腔少量积液,组织来源不明。根据B超结果,核保员对此投保申请做出延期一年受理的决定,并建议客户去正规专科医院检查。后客户在医院抽出血性胸水约100ml,其中检出癌细胞。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笔者对本公司体检中心历年来的体检数据进行了抽样统计,发现在总体体检阳性率中B超检查的阳性率占有较大比重,且大部分B超检查的结果对最终的核保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4 B超检查运用于核保工作的一些建议与想法

4.1 寿险公司体检B超室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各家寿险公司的体检中心多配备有B超设备,条件好的公司配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复杂的心脏及大血管疾病进行诊断。由于B超检查的运营成本低、方便快捷检查范围广,可以作为筛检项目而要求体检客户常规检查,同时可以辅助其他检查项目共同确定某一器官的情况:例如对于B超检查为肝实质慢性损害的客户,可建议其行血液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肝脏疾病的预后情况。

篇7

小儿气管异物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耳鼻喉急症,在婴幼儿时期及学前阶段该病均呈现出高发病率趋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异物进入小儿气管的情况更为多见[1]。引起该种病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儿气管发育不完全,在进食时经常会出现食物进入气道状况的发生,此外小儿具有吞咽其他异物的习惯,更加重了气管异物病症的发生概率,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将会造成窒息死亡的严重后果[2]。临床上对该病症进行准确的诊断是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前提,螺旋CT检查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响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管异物的诊断中。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17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探讨螺旋CT检查与胸部X线检查的差异,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17例气管异物患儿,这117例患儿均经临床支气管镜确诊为气管异物病症。对患儿病史进行了解发现出现过异物吞入史的有77例,无明确异物吞入史的有40例。117例患者中,男患儿68例,年龄范围为1岁至11岁,平均年龄5.6岁;女患儿49例,年龄范围为1.5岁至9岁,平均年龄5.5岁。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反复呛噎、声音嘶哑、喉鸣、吸气三凹征、发绀,严重者有窒息症状。

1.2 一般方法 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以及治疗前均进行螺旋CT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其中胸部X线检查方法为:使患儿保持仰卧,分别对吸气和呼气相拍摄[3];经过胸部X线检查之后再进行螺旋CT检查,具体方法为:保持患儿仰卧,保证螺旋CT扫描仪电压为120kV,电流为80mA至200mA,图像层厚为1.25mm至2.5mm,扫描时对患儿咽部至膈顶进行全方位扫描,采取多平面成像技术构建患儿气管影像[4],从而判断异物类型以及停留位置。如果患儿不配合检查,可以运用10%水合氯醛进行灌肠处理,使患儿保持安静。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 果

运用螺旋CT检查直接提示气管有异物的为98例,比例为83.8%,间接提示气管有异物的19例,比例为16.2%,准确诊断117例,无一误诊,准确率达到100.0%;通过胸部X线检查的直接提示有53例,比例为45.3%,间接提示46例,比例为36.3%,准确诊断99例,准确率为84.6%,具体情况见表1。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小儿气管异物病症运用螺旋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大于运用胸部X线的诊断率,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运用胸部X线检查小儿气管异物的影像特征有以下特点:可观察到患儿气管内部影像比较紧密,边缘部分相对清晰,随着患儿呼吸活动会出现上下移动。观察患儿的肺部影响可以发现有不同密度的阴影,大致轮廓较为模糊,并且呈现透亮现象。还可观察到患儿支气管有较轻程度的扩张,纵膈侧移等;运用螺旋CT检查的影响特征为患儿体内异物经图像重建呈现较为清晰的轮廓,能够基本确定异物形态。同时可以观察到不规则形状的影像出现在管壁或者滞留在患者气管腔内。少许患儿会出现肺部片状致密影像特征、膈肌阴影、纵膈移位等情况。

3 结 论

从近年来的临床统计来看,小儿气管异物发生情况明显增多,并且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幼儿身体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使小儿在进食时很容易出现食物进入气道的情况;此外,幼儿心智正处于发展健全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希望通过味觉和咀嚼等感知事物,因此吞食异物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患儿对病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欠佳,使其不能对病症进行及时正确的描述。综合以上因素就会导致该病症的高发率以及延误治疗,进而引起患儿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等后果。目前临床上多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气管异物病症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早期确诊对于小儿气管异物的有效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X线检查是传统的检测方法,对于患者体内金属物质的检查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非金属物质并不能直接显示,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辅助措施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由于该病症发生在控制能力欠佳的小儿身上,很容易出现挣扎等不配合状况,因此胸部X线检查的误诊率通常会很高。与X线检查相比,螺旋CT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通过进行影像结构的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可以对异物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显示及判断,并且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快速鉴别呼吸伪影等特点,使准确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凯.儿内科小儿气管异物误诊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措施[J].中国全科医学,2010(33):3809-3810.

篇8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篇9

3D打印技术完美地契合了工业4.0制造智能化、资源效率化和产品人性化的理念,因此成为广大国家发展的重点。2012年,奥巴马针对美国制造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方案,将3D打印列为11项重要技术之一,并联合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制造商,建立了国家3D打印研究所。3D打印是一场制造技术的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发3D打印技术,目前,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已经在3D打印设备和材料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2012年10月,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成立,2013年,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南京、潍坊、珠海)相继成立。2013年,3D打印入选国家“863”计划,国家将提供4000万人民币作为研究基金来支持3D打印核心技术的发展,北京将投入15亿人民币支持3D打印技术。2015年2月,工信部下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对3D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计划,未来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在预料之中。

定制化生产制造是3D打印主要发展方向

基于3D打印低成本定制化的优势,航空工业、生物医学和个人消费是其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3D打印将率先在航空工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2013年1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及技术的国家、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航空部门和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是该类3D打印技术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未来几年其应用将步入快速成长期。

篇10

3D打印必受热捧

3D打印技术完美地契合了工业4.0制造智能化、资源效率化和产品人性化的理念,因此成为广大国家发展的重点。2012年,奥巴马针对美国制造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方案,将3D打印列为11项重要技术之一,并联合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制造商,建立了国家3D打印研究所。3D打印是一场制造技术的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发3D打印技术,目前,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已经在3D打印设备和材料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2012年10月,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成立,2013年,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南京、潍坊、珠海)相继成立。2013年,3D打印入选国家“863”计划,国家将提供4000万人民币作为研究基金来支持3D打印核心技术的发展,北京将投入15亿人民币支持3D打印技术。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对3D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计划,未来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在预料之中。

定制化生产制造

是3D打印主要发展方向

基于3D打印低成本定制化的优势,航空工业、生物医学和个人消费是其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3D打印将率先在航空工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2013年1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及技术的国家、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航空部门和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是该类3D打印技术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未来几年其应用将步入快速成长期。

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初步显现,目前正在探索的应用主要有假牙和假肢,当3D打印技术与医学影像建模、仿真技术结合之后,还能够在人工假体、植入体、人工组织器官的制造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打印设备和打印材料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成本的进一步下降,3D打印在个人消费领域(食品、艺术品、个性化物品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3D打印将深刻影响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引领制造业从标准化和精益化生产步入定制化生产。经过“十三五”的夯实发展,到“十四五”期间,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我国有望初步形成以“个体创意+社区共建+云制造”为代表的新的制造业模式。

篇11

CT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持续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理数据的采集,然后应用计算机做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特别是16层螺旋CT 具有扫描迅速快、扫描层薄、图象分辨率高,各向同性好等技术优势,加之强大的计算机图象处理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血管成像[1-2],具有微创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因而在头部血管评估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动脉瘤49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6例。

1.2 研究方法 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cd 16排螺旋CT机 扫描参数 120Kv 300 mA 准直径1.25 mm,螺距0.938,重建间隔0.625 mm,扫描3~5 s,扫描时间0.5 s/360°。扫描层厚1.25 mm,扫描重建时间0.5 s,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1024×1024,显示矩阵1024×1024,螺旋4-6,专用单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100 ml,注射速率4.0 ml/s,延迟时间16~23 s,扫描完毕后即进行常规重建,根据 观察 部位选取部分或全部重建出图像资料,将其转成容积数据资料转入工作站中进行数据重建,可应用图像透明技术(即通过阈值、调节窗宽、窗位及各种组织的特异性调节图像的表现,根据医师对诊断的需要进行MPR多平面重建及MIP最大密度投影,对血管进行评价。

2 结果

经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后,检查部位的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对其做连续高层扫描,将扫描数据做三维图像处理显示血管的三维图像[3]63例头部CTA造影检查、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头部血管重建技术常应用的方式有表面遮盖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MIP法是最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SSD法通过设定阈值产生表面影像,是通过计算初表面所有相关像素数学模式的方法产生的,立体感强,操作简便, 但图像轮廓欠精细,有放大效应,不能区分管型钙化、金属支架等,但在显示复杂区域的解剖关系上有优势。每条射线上所通过的密度值近似管腔和充盈造影剂血管的影响不同,立体感强、容积显示法(VR)是最高的三维成像法,根据各种成分的比例进行像素分类并以不同的灰度显示的容积扫描范围内所有像素,得到利用VR图像较SSD图像精细,又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立体感优于MIP,可根据需要调节不同组织的透明度以最佳血管及病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

头部CTA是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经外周静脉高速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当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的高峰值时,快速采集容积数据,获得图像数据再经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二维(2 d)或三维(3 d)。血管成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有如下优势:① 快速大容积扫描的特点,三维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很高、检查时间短。②无动脉损伤,并发症少。③不受术后银夹的限制,便于复查。④较高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⑤三维成像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颅内血管,更加客观和细致的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形态。⑥可观察到瘤体内有无血栓。⑦可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上述检查时常规DSA与MRA所无法比拟的[4]。⑧急性、亚急性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时,CTA血管造影可及时进行检查,而DSA则受病情限制[5]。⑨颅内各种组织可同时显示解剖标志,易于临床定性。

头部CTA造影对于扫描技术要求很高[6]:第一是扫描速度至关重要,扫描速度越快越好,本院用的是扫描速度为0.5 s/转、螺距4~6,快速扫描的目的是在脑血管动脉期内完成扫描。第二是延迟时间准确无误,确保头部动脉中对比剂浓度在峰值期进行扫描,使头部动脉的CT值达到高峰可采用智能跟踪法。第三要合理应用扫描参数,如层厚、螺距、重建间距等,层厚是螺旋CT扫描中最重要的参数,采用尽可能薄的层厚,一般采用1~3 mm,螺距对单层螺旋CT来说,螺距越大,扫描获得的信息越少,反之,螺距越小,扫描时间越长。而对多层螺旋CT而言,增大螺距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小 重建间距,重建间距越小,三维图像显示血管越平滑,但横断面图像增加,计算机处理时间较长,一般采用0.5~1.0 mm间距。头CTA适用于头部肿瘤、动脉瘤、动脉的主干或分支栓塞等,可作为头部血管疾病的筛选方法,尤其适合不能做动脉造影的患者,但也有局限性,细小弯曲的血管成像不甚清晰。基本要求是“两快一准”,“两快”即扫描速度快、注药速率快,“一准”即扫描延迟时间准确,要获得清晰完美的CTA图像,除了选择正确的扫描参数外,准确的把握延迟时间至关重要,跟踪技术的应用为技术人员准确的把握延迟时间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患者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去除金属异物,头固定不动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伪影,掌握正确的方法以获得清晰、真实的图像。

参 考 文 献

[1] 吴春根,周康荣.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5):397.

[2] 王锡明,武乐斌,邵广瑞,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33.

[3] 吴沛宏.螺旋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26-29.98-106.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2.0;R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84-02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临床医学是生命科学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不断推进,临床医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只有专业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且具有开拓创新的医学人才才能应对激烈的竞争。近年来,我们在骨科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改进和完善骨科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现对本单位近年来的骨科教学进行浅述。

1提高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成为教学体系建立的必然要求[1]。教学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既符合大纲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按照学生不同的志趣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使之全面协调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在课后可以继续完成,靠书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重新的理解和解答,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大纲外的内容能够得到补充,安排有专门的老师负责随时帮助学生解答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当面或电话求教,也可通过网络上提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贯彻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支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但并非要弱化教师的角色,相反应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形成以讨论式课堂为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针对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其次,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时提出问题,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教师要善于热情的鼓励、友善的微笑和使用赞扬的言词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都能做到快乐地学习,感受求学的乐趣,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果

多媒体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特征,能根据不同场景提供生动、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给教学带来信息交流及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能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医学事实的描述,各种医学现象的表述、医学模型、图表照片都是医学中的形象材料,人们对医学材料必须有形象思维[2]。多媒体把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丰富的信息,能提高学生对医学形象材料的感知力,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骨科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给医学生创造了一个逼真的学习环境,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现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贯彻教与学互动。骨科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广泛,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通过发挥多媒体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交叉重复的技术优势,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更好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手段。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的认知效果,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脊柱骨折的类型及致伤机制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须用大量的板书、挂图进行机械的排列、堆砌,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出脊柱的解剖结构与脊髓神经的关系等,通过动画模拟受伤的过程,不同外力的作用导致不同类型的骨折和不同的并发症。横向联系到影像学上的改变,并展示临床X线片的改变,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对这一复杂的过程有一个清晰、形象、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较牢固的记忆。教师从板书中解放出来,学生也不需埋头做笔记,节约了大量时间,学生们又易于理解和记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强化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应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解释有关的临床现象,做到温故知新,便于学生对于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它的病因,通过联系股骨头血液供应的解剖知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股骨颈骨折后容易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粗隆间骨折患者则不然,从而进一步理解股骨颈骨折与粗隆间骨折有着明显不同的治疗方案。又如髋关节病变的病人,临床上除了有髋部疼痛外,常常合并有膝关节周围疼痛,许多学生会对病变在髋部而膝关节出现疼痛感到不可理解;然而,只要复习髋部解剖,了解到髋臼和膝关节周围感觉同属于闭孔神经所支配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在讲解某一骨科疾病时,联系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来理解临床上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上课时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解剖图谱,简要复习相关解剖知识,联系影像学照片,使学生将直观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便于记忆。

骨科专科中的物理检查,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十分重要,临床上许多疾病通过物理检查就可能确立诊断。但由于骨科专业性强,学生对骨科的专科检查仅有理性认识而没有感性认识,常常感到骨科物理检查很难,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强化训练。首先,学生观看录像,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可通过现场演示,检查顺序按照望、触、动、量、反射、特殊试验等进行,注意检查手法正确,让学生掌握阳性和阴性体征的表现和相应的临床意义,如Dugas字征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阴性则提示关节已复位。让学生亲手练习检查手法,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最后让学生检查患者。

5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教学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指导医生诊治疾病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与病人接触、询问病史和体检中,医生头脑里产生知觉和表象并形成诊断假说之后,经体检、实验室检查及读X线片等应证或假说,是由浅入深的过程[3]。在临床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例如,对于腰腿痛病人,学生首先通过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现有的资料提出诊断假设,即判断该病人的最可能诊断是什么?思考应该与哪些腰腿痛的疾病鉴别?为了鉴别这些疾病应做哪些必要的检查?最后根据影像学及其它辅助检查结果做出正确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根据病程的长短,临床症状的轻重,影像上病变的严重程度来综合考虑治疗措施,从而掌握保守治疗和手术的适应证。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读片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学与影像学关系密切。目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DSA、ECT等,通过这些影像学资料,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后的变化,为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MRI检查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脊柱外科的发展,使许多脊柱疾病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诊断和明确的定位,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临床资料。尽管如此,X线检查仍然是脊柱外科的基础,阅读常规X线片仍然是必不可少,医学生应该加强阅读X线片的训练[4]。

骨科的绝大多数疾病如骨折、脱位的诊断及术后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影像学,因此在骨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片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对影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记忆。首先,必须养成全面分析的能力,掌握看片的顺序,如阅读前臂X线片,不仅要看尺桡骨有无骨折,还要看邻近关节有无脱位,必要时还应该与正常侧对比,否则容易出现漏诊。读片应放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后,不应仅依靠读片就下诊断,应全面询问病史,完整仔细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影像学阅片,当发现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不符时,需要把相关资料结合在一起,认真讨论研究,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总之,骨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骨科教学首先应让医学生系统地掌握骨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然后将所学东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然而,学生在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应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临床思维,在临床实战中能灵活运用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最终达到全面提高骨科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白玉江,金松,李晓龙,等. 第二课堂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2):2769-2770.

[2] 张迪华,詹瑞森,张朝跃,等.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4(3):108-1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