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用风险管理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篇1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信调查或者相关数据的收集经过分析判断之后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评价,对营销行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质量、价格与服务竞争转移到信用竞争阶段,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实现生产扩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篇2

一、个人信贷风险综述

个人信贷风险主要指银行在运用从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让渡给个人,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能按期收回信贷资金,是信贷资金出现逾期、呆滞或者呆账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主要分为五种: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个人信贷风险特征:(1)高负债率的社会性。(2)业务交叉的扩张性。(3)循环往复的周期性。(4)潜在风险的可控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成因分析

1.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薄弱

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在个人信贷方面缺乏经验,加上我国传统思想及文化的影响,没有健全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模糊,存在着许多非货币的收入和“灰色收入”,而客户经理通常只通过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原始信用资料对借款人资质进行判断、决策,而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必要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借款人出具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是无从查证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个人的信用作出客观、真实、公正的评估,从而难以对个人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作出准确判断。

2.个人信贷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银行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健全法制和灵活运用相关法律制度已经逐步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不二选择。个人信贷业务开展较好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颁布过《消费信贷法》,而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法律依据主要分布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行政法规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缺少个人信贷方面的专项法规,针对性不强,缺乏配套措施,使个人信贷缺乏完备的操作依据,在业务开展中缺乏系统的法律保障,严重制约了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

3.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研究团队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个人信贷业务涉及的一些消费贷款的产业、行业风险的发展趋势、消费贷款结构的现状与演变、客户违约率和不良率在不同个人信贷产品之间的分布规律等缺乏对风险管理的专业分析与研究。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个人资产业务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库,对个人信贷产品的规模,比重结构,总客户数分布、违约客户数分布、不良资产数额分布等数据的掌握不全面、不具体,这都相应增加了个人信贷风险研究的难度。

三、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银行可以从信用卡的个人信息资料入手,各级银行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库资源联网,对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建立一个以个人信用为主的数据库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信用机构可以通过合法公开的渠道搜集、调查、整理、分析消费者个人的资信,以信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作为信息使用者授信额度决策的参考。

2.注重法律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借款合同签订时要严格依法确认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主要审查借款人主体情况、贷款项目和用途情况、还款来源情况、担保情况以及与担保有关的情况。第二,根据《公司法》及《破产法》等法律规范来完善建立个人及企业破产制度。第三,办理担保贷款时应严格遵循《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规避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要严格根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及《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格操作规程和规范贷款手续。第四,信贷合同发生违约后,要及时提讼,及早进行法律救济。第五,银行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债权,对那些故意拖欠的赖账户,盈利转亏及亏损加大的亏损户或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逃废户,及时行使不安抗辩权、代位权、撤销权保证自己合法利益。

3.设置合理高效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团队

首先,商业银行要注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配置定期、长期的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与考核的机制,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业务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理念。其次,要经常组织一些与业务有关的金融、法律知识讲座、培训,逐步培养具有高素质、业务强、专家型的个人信贷职业经理人队伍,实现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三是要加强银行内部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理念的培养,防范和控制信贷经营违规,预防信贷人员的不法作为,规避个人信贷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业务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村信贷业务风险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控制范围内。但是以低利和散贷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信用贷款的周期性风险仍然较大,特别是有些农村贷款风险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村信用贷款的健康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究。

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较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较多,但是这些制度不系统、不全面、不能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约。其次,农村信用的社会员代表会议制度、理事监事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理应发挥出监管职能的监督机制作用不明显,导致内部控制较为松弛,不仅增加了贷款资金风险,而且不适应农村信用贷款蓬勃发展的趋势。第三,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还有很多制度没有落实。

1.2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大

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可能引起信贷资产损失造成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农村信用贷款风险来源还主要有贷款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开办的贷款项目较多,为了响应国家扶持“三农”政策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大量扶持性小额贷款项目,这些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其次,农村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主要用在扩大再生产上,农业再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多,产出较少,而且产出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成果的因素较多,很可能由于多种风险叠加而造成信贷风险。第三,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偿还贷款的能力也较为有限,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1.3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

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问题。目前,农村地域范围广泛,信息传递较为闭塞,农村信用社很难全面掌握贷款人资金使用情况,而且贷款主要以人力的方式进行催缴。一旦遇到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诉讼催缴。不仅法律诉讼的周期较长,而且诉讼结果的执行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回流速度。随着近年来农村信用贷款的额度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类似的催缴贷款诉讼越来越多,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坏账情况不断增加。

1.4信贷风险防范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设备得到了质的提高,办理贷款业务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贷款业务管理的技术化水平也理应提高。信息化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依靠大数据分析信贷风险方式在城市已经普遍运用,但是在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信息防控防范机制相比国有大型银行的发展速度更为缓慢,在技术投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全面管理。第三,农村信用社的粗放式信贷管理已经成为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1.5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也是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专业的农村信用贷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较低,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农村信用信贷业务发展形式。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存在重视业务总量发展,不重视业务质量提高的问题。第三,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有些本该履行的程序没有认真履行,影响了信贷工作正常运行。第四,缺乏必要而稳定的信贷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也是重要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不能紧跟时展形式,不能经常更新信贷工作理念。第五,农村信贷工作业绩直接与信贷人员的收入挂钩,导致一些员工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出现盲目放贷问题,从而影响了贷款质量。

2.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2.1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中小型企业等,农村信用社主要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也来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因素。首先,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普遍存在偿还贷款能力低,抵押资产价值低,追偿贷款困难等难点因素。其次,农业生产投资风险较大,与自然环境因素有主要联系,一旦遇到自然天气灾害或是农业政策、国际国内农产品价值涨跌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农业信贷回收困难。第三,随着当前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出现,大额农业贷款数量日渐增加,而大额贷款的主体往往是农业合作社,以集体土地抵押的方式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第四,我国农村信用贷款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政策性调整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执行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发放的比例。

2.2农村信贷的地域性特征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主要深入到乡镇一级,不仅服务的对象较为固定,而且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在农村信用社服务范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带来一些信贷服务的新特点。首先,信贷对象与吸引纳存款的对象较为集中,熟人借贷、熟人揽储现象较为普遍。其次,在熟人环境下,信贷评级和信用评估工作执行情况较差,基层农村信用社执行相关制度的水平和标准较低,不良贷款发生情况较多。第三,农村信用社在熟人社会背景下,还会存在强制贷款和强制揽储等不正当行为的现象。2.3农村信贷的季节性特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造成了农业信贷服务和农业贷款发生的季节性特征。首先,从种子化肥的进购到最终农产品的收获,信贷资金出现明显的峰值和低俗现象。信贷资金明显的流动特征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季节性波动。其次,集中信贷现象不仅带来了资金回流困难问题,而且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第三,随着信贷峰值过后出现的问题是贷款资金管理难度加大,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更加复杂的贷后管理形势,不仅农村信用社工作量陡增,造成贷款管理难以深入进行问题。

2.4农村信贷的零散性特征

农村信贷具有零散性特征,小额、分散、流动是农村信用贷款的主要特征。首先,农村居民居住的相对分散,地广人稀是农村的主要居住特点,因此带来了较大农村信用贷款的管理难度。其次,农民群众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大,贷款用途也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品种的多样,农村贷款流速较快,业务量较大。第三,农村信用贷款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每笔贷款的资金数量较少,信用贷款利率较低,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民群众不同需要,及时出台制订较为灵活的贷款品种和政策,从而使贷款政策制订与政策的执行有较大的灵活性。

3.提升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健全信贷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信贷工作水平,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严管严控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标准,全面提升农村信贷资金管理水平。首先,确立更加明晰的信用产权关系,做到出资者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效借鉴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制订内部风险防控管理体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第三,进一步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重视信贷业务的流程管理和制度落实,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效能。第四,建立必要的处罚制度,对不按章办事和业务处理不规范现象给予相应处罚。

3.2加强内容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是做好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努力方向。首先,在农村信用社推行授权管理制度,制订较为完善的信贷授权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统一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授权操作和管理标准。其次,全面明确和制订贷款发放、贷款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复查等内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不断从细节上提升农村信贷的管控水平。第三,充分发挥风险审查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具体操作流程的风险审查工作,努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限制违规贷款操作行为的发生。第四,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结合内容审计开展业务工作考核,发挥出内部考核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内部考核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3.3完善信贷风险技术防控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贷风险防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途径。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管理技术手段的升级,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贷环境,其风险管理控制越发需要高技术手段。首先,提升信贷风险管控人员的科技水平,建立客户经理、风险业务员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信贷业务办理质量。其次,积极开发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信贷软件系统,研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不间断全面分析信贷客户的风险数据,使风险预警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防范的作用。第三,利用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由上级信用社综合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质量和水平,力求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3.4发挥金融政策的导向监督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应当发挥出金融政策和相关机构的监管作用。首先,加大金融政策执行力度,对恶意欠贷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协同公安、司法部门强力执行金融法规。第二,有效把握经济政策导向,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农村信贷结构,切实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注意运用地方性政策,及时对农村信贷业务进行调整。第三,注意信贷证据的收集,做好业务票据管理,以便保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

4.结论

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是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内外环境做充分深入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不断的风险防范制度和科学必要的监控措施。为了切实抓好农村信贷工作,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体系,还应当在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制度出科学的农村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在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促进“三农”发展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信贷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集中风险,尤其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贷款总量增长过快、贷款结构的改变以及投资规模过大、过于集中使得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急剧上升,潜在的风险不断加大。同时,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国有大型银行于2010年,股份制银行于2013年前,需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应对信用集中风险显得更为紧迫。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现状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刺激业务的发展,纷纷加大信贷投资量,其高速增长以及过高的贷款集中度使得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安全受到威胁,最终导致信用集中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贷款集中与否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 39 条规定,“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10%。同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50%。如若不符合要求,必须进行贷款重组。

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商业银行中,其“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两个指标有着上扬的趋势,凸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集中的特点。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成都银行、富滇银行、徽商银行、晋商银行、天津银行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2010和2011两年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见图1、图2所示。

如图中所示,上述五家商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2011年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但整体都在6%以上。尤其在2010年,成都银行达到9.4%,直逼监管红线10%。而2010和2011年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则凸显了五家商业银行的信用集中风险,均接近甚至超过了50%, 其中晋商银行在2010和2011分别达到了87%和78%。然而,深究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时,上述商业银行大都集中于房地产、交通运输业、能源行业或者某些大型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并没有风散,同质化情况严重,风险则应运而生。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显现出的信用集中风险,究其原因可初步归纳为四点:首先,信贷市场需求方融资的选择倾向。信用质量较高且效益好的企业大都直接选择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使得商业银行往往面临的是信用不好的借款者;其次,商业银行信贷部习惯性的客户选择行为。基于经验、熟知程度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信贷部倾向于在特定地区或行业开展业务,以提高其所谓的专业化服务;再者,银行为了维护融洽的客户关系,选择无法盈利的项目,使其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于特定的借款人;最后,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缺乏有序竞争,普遍存在对特定行业及集团客户的“羊群效应,致使信贷监督形同虚设。

近年来,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问题十分严重,其相应的有效管理也愈发重要。但是,多数商业银行的信用集中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提高其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三阶段管理体系的建立

信用集中风险是银行发生巨额信贷损失甚至破产的重要原因,可分为名称集中风险、部门集中风险和传染集中风险。名称集中风险,指大量的信贷敞口集中于单一借款者,比较容易鉴别与测量;部门集中风险,指某一债务群体受到了除系统性风险以外的诸如行业、区域(国家)风险因素的影响;传染集中风险,指一个公司违约会触发其他相关公司违约,容易出现聚集。

目前,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管理,大多数的分析往往缺乏对三者的综合考虑,没有形成识别信用集中风险的有效体系。本文则初步提出要将三类风险综合考虑的积极信贷组合管理思想,为其有效管理提供相应策略。

第一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初步识别————名称集中风险

名称集中风险,其大量的信贷敞口集中于单一的借款者,其风险主要依赖于单个借款者在组合中的比例,为此以上市公司ST与非ST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模型等对贷款者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初步的识别。对于财务质量差的贷款者,银行不予以考虑;对于财务质量适中且所占比例较大的贷款者,银行应进一步考虑该类企业的部门集中风险。

对于初步识别阶段,名称集中风险的分析模型,国际商业银行目前大力推崇

的有经验分析法(5C评价原则)、数学分析法(线性及非线性)、统计方法(Logistic回归及分类数)以及各种定量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进一步识别———部门集中风险

部门集中风险,是由于特殊因素引起的,诸如行业、区域风险,小到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等。在本阶段,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四种评级模型有CreditRisk+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基于宏观因素模拟法的CPV模型以及KMV模型。通过对四种内部评级模型基本特点和适用条件的简单分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KMV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更为广泛。

在此阶段,运用KMV模型的相关理论,得出特定行业的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再与第一阶段中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相结合,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特定行业的违约风险。

第三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深入识别————传染集中风险

传染集中风险的忽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实践中,很难实现对传染集中风险的实证分析。一方面由于数学模型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双边商业关系及依赖性数据的缺乏,因而造成了传染集中风险实证研究的匮乏。然而,对其管理和分散,本研究提倡运用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热点————信用违约互换,以期在分散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同时能够保证其收益。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日益增加的信用集中风险,初步建立了三阶段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识别信用集中风险提供了思路,以期提高其测量水平,构建与新巴塞尔协议相一致的经济资本测度模型,从而增强其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光,刘海龙.商业银行组合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度方法研究[J].金融研究,2009,(4):143——158

篇5

二、农信社风险管理与化解存在的问题

自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信社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深入,风险化解手段持续完善,风险识别计量工具创新使用,风险管理水平大为提升,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系统风险防范体系缺失,历史积弊依然存在,内部控制仍较薄弱,甚至个别地区和机构案件多发、频发、风险突出,究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很多机构将着力点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而对于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仅限于表层认识;岗位职责的设定没有有效体现监督制衡,如信贷风险政策制定与执行未能良好分立,且各种风险管理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二是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一些业务经营尤其是新兴业务存在监控盲区;同时制度的压力传导不够,执行力弱化;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为主,缺乏事前、事中监督。三是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受法人结构、硬件支持、客户群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没有建立一套成熟、实用的风险管理IT信息系统,导致在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报告上的及时、准确性上不够。四是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单一,对各类风险仍以定性分析、主观臆断为主,缺少深度定性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精细化管控不足。五是权责利配置失衡。现有的绩效分配机制不能体现薪酬收入与承担责任的大小多少相匹配,可能导致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甚至掩盖风险。六是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无论是高层管理还是各专业条线员工,多经验型,少专家型、研究型,专业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七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控文化。风控文化没有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发展全程,抗风险就是求生存、促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全面树立,导致风险管控落实不够到位。

三、强化风险管理与化解的路径

风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总则,从战略偏好、规章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等多方面着力,建立政策明确、责任到位、手段科学、处置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控制单一风险向控制全面风险、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一)确立风险管理战略与偏好

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结合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股民价值回报、同业竞争水平等,明确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即愿意承担怎样的风险、承担程度及收益,并通过资本充足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指标加以量化,抓好风险偏好的压力传导,向各专业条线和机构科学分配。

(二)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

“三会一层”要明确定位,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的“三位一体”风管体系;遵循前、中、后台相分离,业务部门、风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要既分工、又合作,形成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从省联社到县联社、再到基层信用社,逐级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岗,配备专业风险管理经理,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强化风险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三)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对现有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对新业务和新产品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订的制度、流程,预先做好可行性分析,确保可操作性强。让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并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确保所有风险毫无“漏洞”可钻。

(四)建立风险管理科技信息系统

在已建立的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1104”系统等的基础上,从风险组织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库等入手,建立系统缜密、覆盖宽泛、信息全面,能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的IT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实时对所有机构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评价,以及时预警和处置。

(五)强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将风险管理与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结合,实行定期目标经营责任制,对各社现有的历史包袱和风险状况进行清理核实,新老划断,分别考核奖惩;建立严格的风险问责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对诱发风险的一线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及未及时发现风险的稽核人员一并追责;加重惩戒监守自盗等“不道德”行为,时刻保持对道德风险的“零容忍”高压态势。

(六)优化贷款投向和结构

在满足农户基本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转变资金投放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党政、招商引资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优质重大项目;积极拓展消费信贷,鼓励和支持返乡民工、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技术回乡创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壮大优质客户群体,同时调优贷款投向和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稀释降低信贷风险。

(七)打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制定高标准的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操守,加强对员工从业知识、风险要求、道德思想及案件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建立风险为本的企业文化,并强化传播和渗透,使全体员工自觉形成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的经营管理行为。

篇6

关键词 信用卡 恶意透支 风险管理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的一种结算凭证。信用卡透支是信用卡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银行用卡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持卡人在其发卡银行信用卡账户上资金不足或己无资金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持卡人可使用信用卡进行一定金额的消费。信用卡透支是必须遵守信用卡的章程规定,要求持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足资金,并按规定支付利息,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即可定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可分为蓄意型恶意透支和非预谋型恶意透支,本文就蓄意型恶意透支进行分析,以下简称信用卡恶意透支。

一、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分析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包括利用信用卡的套现功能而进行的恶意透支和蓄意伪造虚假信息或骗用他人信息办卡而进行的恶意透支两种。利用信用卡的套现功能而进行的恶意透支行为,一般是持卡人与一些“中介机构”合作,利用“中介机构”POS机进行虚假交易,将信用卡上的金额划走,持卡人付给“中介机构”3%―5%的手续费,“中介机构”当场将现金付给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的套现功能而进行的恶意透支行为是指通过伪造身份证件、资信证明、伪造信函、盗取使用他人身份证件等骗取获得了银行信用卡的使用资格。此恶意行为严重损害信用卡真实信息人的权益,也给银行造成严重且难以挽回的损失。信用卡恶意透支具体表现为频繁透支、假证办卡、相互勾结透支、诈骗型恶意透支、多卡透支、私相授受。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成因

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形成和存在的原因大致五个方面:1、信用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恶意透支风险的潜在性。2、由于银行追求发卡数量,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工作稳定性等还款能力审核降低要求,使担保、审核程序流于形式,增加了信用卡恶意透支的风险。3、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法规。4、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对持卡人的约束不够。5、发卡的担保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部分发卡银行或者没有统一制定关于信用卡透支的担保合同,或者是制定的合同不尽规范,担保手续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管理策略

1.银行应提升业务经营和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首先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不能片面追求发卡数量,营销与管理并重。信用卡银行将发卡量作为硬性指标用来考核员工绩效,而对申领人的资信调查流于形式或未进行多种渠道复合核查,造成了信用卡资产质量下降,埋下了风险隐患。其次,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责任意识,银行员工是信用卡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者,更是风险识别的判断者,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控制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有一定作用。

2.银行需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并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银行需科学确定申请人的基本条件,运用科学的资信审查方法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年龄、工作情况、收入水平、经济状况、经济稳定性进行严格的审核,掌握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者坚决不能发放信用卡。

3.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各个银行都没有在信用卡章程中说明恶意透支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律中也少有应对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相应措施。应加快建设信用卡法制环境,尽快制定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大对恶意透支的打击力度,追究恶意透支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4.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将各银行、公安、工商、税务、法院等各方面的的信息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建立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迫使信用卡用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范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

5.完善担保制度

首先,对信用卡申请者的担保人进行资信调查,掌握担保人的资信状况和担保能力,避免出现“一人多保”和“无效担保”现象,并依据担保人情况灵活制定担保条件。其次,为规避担保人出现风险,要求被担保人向担保人再提供担保,即构建反担保策略,在担保人和被担保人之间形成双向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剧烈,信用卡业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银行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现在存在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现象,必须对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分析可看出杜绝信用卡恶意透支不是仅仅依靠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银行要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的审核,提升经营和管理理念,国家也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以及担保制度。

篇7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立足农村,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巩固和发展“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并努力成为支持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尽管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清算业务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的资金清算业务中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出现的问题,探讨资金清算业务策略,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资金清算业务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于的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来讲,我国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务系统分散,整体风险防控难度大。由于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是以县级法人组织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虽然初步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业务系统,全国仍缺乏一个统一的现代化业务平台,各省农村信用社业务系统都自成体系,资金清算环节较多,数据需要通过多家联社的设备进行传递,如果数据传输失败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容易导致业务清算失败。第二,业务系统的防范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计算机联网技术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带来了便利,但是计算机联网技术自身就存在技术风险,如果没有严密的防范机制或防范措施不到位,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也会带来风险。虽然各省农村信用社在业务系统研发上投入很大,但现在仍然处于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照猫画虎的阶段,资金清算业务风险防控的整体水平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三,服务对象和地区发展欠发达造成的资金清算业务风险。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国家商业银行,它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以及农民,而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流畅、基础设施不健全,资金清算业务很容易受到区域、信息、对象的限制,造成账户的分散和资金支付数据不集中,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清算效率,增加了资金清算业务风险防控难度。

二、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的现状与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之后,接下来对原因进行分析。总体来讲,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的法人结构是造成现阶段资金清算业务系统整体风险防控难度大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办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提高业务经办人员业务素质是防范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操作风险工作的重要内容,毕竟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工作主要是由具体的业务经办人员来完成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在人员招聘以及培训环节存在着漏洞与问题,导致部分业务经办人员业务知识不全面、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第三,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制度仍需不断健全和精细化。资金清算制度是员工做好资金清算的保证,随着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改进,资金清算制度会出现空白点或规定与实际业务不匹配的情况,资金清算制度的健全和精细化必须成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以及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后,进行相应的策制定决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重要工作。首先,加快基础建设,拓宽服务范围。建立健全现代化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信息系统,成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支付体系,满足农村农民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的需求。第二,健全防范机制,降低清算风险。在信用社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防范机制,加强对于资金清算业务风险的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包括备付金风险控制、联行操作风险控制、差错调险控制以及账务处理风险控制在内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第三,提升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经营管理理念是做好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的关键,毕竟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经营管理理念服务,为此加强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员工服务理念培养,树立顾客至上、诚信为本的服务理念。另外,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联行业务,加大银行卡的使用范围,加大业务系统的研发力度,切实提高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防控水平。

四、总结

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市场。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清算业务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人员应该深入研究资金清算业务现状,创新资金清算业务策略,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篇8

>>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消费行为影响及规避策略 网上交易信用风险评价研究:基于网上拍卖的卖方视角 “网上信用图章”避减在线信用风险的作用机理研究 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与化解策略 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信用风险监管现状与制度成因的分析 网上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析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网络信用风险交易几率的判定方法研究 信息与债券信用风险 债券投资组合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对冲策略 信用风险度量 “补课”信用风险 警惕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与信用衍生产品 企业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识别策略与规避模式研究 金融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我国C2C网上交易者行为的风险防范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明侠.网上信用不确定情况下的交易决策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2529.

[3]魏明侠.电子商务信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05110.

[4]魏明侠,夏雨,肖开红.网上信用风险的演化:一个探索性分析框架[J].经济管理,2015(1):180189.

[5]乔根・W・威布尔.演化博弈论[M].王永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653.

[6]KOUFARIS M,HAMPTOSOSA W.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377397.

[7]魏明侠,肖开红.电子商务信用图章经济功能:基于中国背景样本的实验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8):1014.

[8]CHOI V. A Study of the Roles of Trusts and Risks in Informationoriented Online Legal Services Using an Integrated Model[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6(4):502520.

[9]BA S,WHINSTON A B,ZHANG H.Building Trust in Online Auction Markets Through an Economic Incentive Mechanis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3(3):273286.

[10]LEE BC,ANG L,DUBELAAR C. Lemons on the Web: A Signalling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rust in Internet Commerce[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5(5):607623.

[11]NGAI E W T, WAT F K. Fuzz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isk Analysis in Ecommerce Development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5(2):235255.

[12]魏明侠,夏雨,程梦来,等.基于系统仿真的网上信用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4(2):254260,266.

Online Traders’ Choice of Behavior Strategy and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Credit Risk

WEI Mingxia1, HUANG Lin2, XIAO Kaiho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Dishonest ACTS diffusion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 grasping its evolution rule is the precondition of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i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trading group,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we constructed a dynamic game model of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credit risk, and the model deduc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online trust risk evolution system, which only considers taking online trading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a game, has four equilibriums, dishonest strategy equilibrium for the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is adopted; online credit risk evolution is a stable equilibrium evolu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other unstable equilibriums; no matter where the initial equilibrium is, it will converge the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of convergence, but the initial equilibrium will affect evolution path, and three unsteady equilibriums formed three different evolution paths of online credit risk. This study shows that we must carry on the intervention of ecommerce market, and set up effective defense mechanisms for this study.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信用风险识别上采取事前控制、事后抑制的策略,也就是在授信前先对借款客户和债款进行评级,再根据评级结果配合银行自己的信贷政策和风险的偏好,决定是否对客户授信,藉此避免一些较高风险的客户,而授信后,则加强对风险的监管,期望在发生问题前能够采取防范措施,阻止授信的恶化及损失。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在于能发现高风险授信客户,并能够将其拒绝于外,如上所述,银行会在授信前先对客户和债款进行评级,接着将评级结果与商业银行自己的标准做比较后,甄选出高风险授信客户,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信用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银行损失。

(二)事后抑制

商业银行在授信通过后,会定期要求客户缴交相关资料,并派专员实地访查及监督客户,以此及时得到客户最新信息来更新客户的评级,最后依照评级结果将客户进行分类管理。通常商业银行会将客户分为:优质客户、积极发展客户、一般客户、需要关注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对不同的客户以不同方式管理,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进而较好的控制信用风险。

(三)及时抑制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通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客户一旦发生问题,银行往往会采取相关措施来抑制风险与阻止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向授信客户派遣财务专家,帮助客户了解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一旦发现授信客户财务出现危机,立刻停止对该客户的新增贷款,并努力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3.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4.追加资产抵押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历史数据数据库缺乏,模型无法建构。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建立电子化信贷管理系统,此举能将数据大量集中,但部分银行还是没有历史数据数据库,另外信息系统的开发商缺乏连贯性,造成数据间缺少一致性,这导致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信用风险模型建立遭受阻碍。

(二)评级机构落后。我国自身缺乏成熟的外部评级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只能通过国外的评级机构,而国外的评级机构对我国状况了解并没有我国本身来的多。在内部评级里,我国多数银行是利用客户过去的财务信息和相对应指针来评分,而过去财务信息并不能反映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长期贷款评分时更不可靠,另外我国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预测,难以真实反映客户未来偿债能力。

(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限。我国衍生性商品市场才刚起步,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能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限,尤其是衍生性商品。此外,我国在风险量化上还很落后,无法建立现化科学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目前评级多由各银行信贷职员进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四)防范信用风险意识薄弱。大多数员工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不多,造成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是把它当成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责任,因此信用风险管理没有自身员工的配合,更加难以有作为。

(五)信用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全。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没有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且较少对市场细分,另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或是经验不够,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能力。因为目前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着重在事后检查,并没有一套预警制度,只有在贷款不能还本付息时才发现资产质量恶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改革

2009年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篮子政策作用下,我国有效的抑制了由于外需不足所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总体经济回升向上。而除了刺激经济回升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也有了新的改革,根据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年报,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

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主要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改革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要求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是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另外更开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扩大存款业务范围,稳定拓展业务领域,努力提高市场化管理水平。而中小企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上也有显着改善,截至2009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0.3%,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可看出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改善,全国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5%,不良贷款余额637.2亿元,两者均创历史最低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2%和182.28%,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二)提高资本质量

篇10

[2] 寇向涛.小微贷款机构难以控制小微企业信用风险[EB/OL]..

[4] 新华网.工行创新网络融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EB/OL]..

[5] 人民网. 建行“扶小助农”创新服务实体经济[EB/OL]. .

[6] 搜狐. 农业银行: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12亿元[EB/OL].http:///20140805/n403145570.shtml.

[7] 张兰.“保险+信贷”助广东小微企业摆脱困境[N].金融时报,2014-8-2.

[8] 吴玲玉,夏斌.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创新面临的风险[J].银行家,2013(6).

[9] 中国金融网.潘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应关注的风险[EB/OL].http:///News/20141022/2013cfn/

112040525200.shtml.

篇11

全面风险管~(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是商业银行追求的风险管理目标,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旨在全面衡量、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中不同业务的风险,并利用风险分散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整合风险,使银行拥有合理的资本储备。与全面风险管理相对应的是经典的风险集合管理,就是将银行的风险分类管理,如果在整合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本的计算,其标准的程序是:经济资本(全部):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商业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建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又要有衡量银行的各方面风险及其分散化影响的量化方法。如果将各种风险看成是一个独立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银行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后,就能享受分散风险带来的好处,而不必为每一种风险分别购买保险,这样也就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储备,使银行能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资金,并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下面我们以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大通银行国外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外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一、花旗银行

(一)管理体系

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一名副总裁直接负责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最高的风险管理机构。

花旗银行将风险管理职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独立于其他的经营部门之外,不受日常经营部门的影响,其风险管理框架尽可能覆盖广泛的各个经营领域,以及考虑到了全球经营业务的分散性。花旗银行的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花旗银行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采取一种“风险窗口”的管理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分析和行业分析、风险敞口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理三个部分。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非常重视将风险的管理程序提前,进行事前的风险管理,在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未来走势做出预测,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策略,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1.信用风险。花旗银行将信用风险分为消费者信用风险和公司信用风险两大类。风险管理的程序着重于公司层面的标准,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全面性。

花旗银行在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实行组合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组合内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分散性,并且消费者信贷也是花旗银行整体信贷资产的很大部分,占据69%的份额。这些信贷资产也产生于成百上千的客户,无论是地域还是行业,都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非常强调将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结合,同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并存在一个单独的中心,控制风险的相关性、风险头寸暴露程度、以及限额的制定和管理等。并且对整体的公司信用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提高对风险整体的认识。

2.市场风险。花旗市场风险的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一样,都是在企业层面展开,进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并且保证风险管理从上至下的一致性。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测量、风险控制等方面。

花旗银行将市场风险分为:非交易组合风险和交易组合风险两大类,并且采用不同的风险测量手段进行管理。非交易组合风险的风险测量主要通过EAR(Earnings—at—Risk)和因素敏感性分析(FactorSensitivity)技术进行。表1说明了美元收益率曲线上行或下移lOObp,对花旗税前收益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如果收益率上升lOObp,花旗的税前收益减少8.22亿美元,而下降lOObp则税前收益上升9.69亿美元。

对于交易组合的风险管理,花旗银行主要通过因素敏感性分析、VAR(Value—at—Risk)、压力测试来进行。每一个交易组合也都有其相应的市场风险管框架体系,其中包含限额管理、测量和控制。

二、德意志银行

(一)管理体系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俘在一个专门的委员会风险小组(GroupRiskBoard)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负全部的责任,并且负责制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委员会风险小组实际I:就是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由CRO(ChiefRiskOfifcer)领导一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中,不同的风险归一个统一的风险部门进行管理,而不像以前分别由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使得德意志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更加得心应手。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具体的将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这五个部分分别是:风险测量和报告、限额制定、风险识别、头寸管理和质量监督。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非常强调量化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层正是根据量化的风险因素,对银行各个不同部门和风险种类进行风险额度的分配和管理。

1.风险分散化管理。德意志银行在风险量化度量中,不仅仅重视对各个风险单独类别的量化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整体风险的研究,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在德意志银行,管理层以经济资本来度量业务风险因素的大小,同时考虑到不同风险的分散化作用。

经济资本是测量在一定程度的置信条件、一定的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损失。在德意志银行,置信程度为99.98%。其中,VAR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德意志银行用来衡量经济资本,测量风险因素的一种手段:

2.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而,德意志银行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负责管理策略的执行,并且将信用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统一~管理、在量化信用风险方面,德意志银行采用标准风险成本法(Standardriskcosts)和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1)的方法进行度量。所谓标准风险成本是一种风险补偿率(RiskPremium),是根据一年的历史数据所预测出来的由于违约所导致的损失所计算出来的。1999年,德意志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的标准风险成本为l0亿欧元,①这是由于信用风险补偿,银仃预计能够从信用风险资产中所产生的预期收益.另外,德意志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的方法,将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国家风险、衍生具风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度量,最终将各个风险进行综合分折,从而得出银行整体的风险状况。1999年l2月31日,德意志银行的整体风险的经济资本为151.6亿欧元。

三、大通银行

(一)管理体系

大通银行其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具体种类,并且在其各个经营部门中,分别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个业务部门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并且各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将风险管理报告向上提交给高层的经营管理部门和人员。

在大通银行的高层风险管理机构中,又具体分为两个风险管理组织: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这两个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将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分别管理。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的设计具体情况见大通银行2004年年报。

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银行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的统一指导下完成各自的风险管理工作,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独立实行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直接向银行的董事会负责,向银行的最高管理层报告银行一定时期的整体的风险状况和应该采取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1.风险分散化管理。大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最主要的手段是风险分散化和控制。大通银行通过其广泛的经营范围,对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散化,并且对各种风险进行相应的组合管理,统一控制,统一分配风险额度,以达到全面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正是由于实行了风险分散化的管理方法,大通银行的经济资本需求,在单个风险累加的基础上有显著的降低,使银行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到,大通银行通过风险分散化获得近20%的收益。大通银行总的经济资本需求是通过模型确定的,而这种预测是在风险分散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把通过风险分散化调整的资本需求与普通股权益相比较,以此来估计资本的利用效率。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就是维持一个能支持企业增长的适当资本水平,并能为风险损失提供保护。

2风险度量技术。大通银行通过动态来测量内部和外部的对日常经营业务和银行头寸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识别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且由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度量风险因素方面,大通银行采取综合采用多种风险测量技术的方法,其中包括:预期损失、未预期损失、VAR和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并且定期的对银行风险测量的模型的假设参数进行检查,保证其正确反映银行的状况,减小模型风险的产生。同时,大通银行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监视和控制政策机制,风险监测控制机制范围覆盖银行日常的所有的经营领域和业务,并且大通银行的风险报告体系涵盖了银行所有的经营业务,向管理层提供日、周、月的相应风险报告。

四、对外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综合上面谈到的花旗、德意志、大通等外国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国际大银行在风险的量化度量方面比较成熟,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度量,从而为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依据。在量化度量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在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等方面,都在引入VAR(Value—at—Risk)的衡量方法,并利用VAR结果直观地反映银行可能面对的风险损失,而且在置信度的选择上,已经达到很高的要求,德意志银行的置信度选择在99.98%,已经超过巴赛尔委员会要求的99.9%的置信度,更高于可接受的行业标准95%的水平。这说明在风险管理水平上,国外较先进的银行对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种风险防范的高要求将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对风险损失的防范能力。

在利用VAR进行风险量化分析时,各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参数预测法(ParametricEstimation)、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meCarloSimulation)。参数预测法能很容易计算并得到较精确的结果,但是它的假设前提是正态分布,而且对于非线性组合将很难计算。历史模拟法的优点是没有分布假设而且很容易理解,但需要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而且只能用一个样本路径。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优点是在分布上约束很少,而且在精确度上能更好地控制,但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具有模型风险。

篇12

1大数据技术与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1.1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以及物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我国大数据技术水平不断强化提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数据技术发展比较晚,但是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却比较快,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的不断增加,有关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得以进一步拓展。以下内容是大数据技术的主要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取、基础架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模型预测以及结果呈现,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重点分析,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准确性,降低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1.2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城商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虽然也有采取措施规避,但是效果微乎其微,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则为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大数据技术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其一,有利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涉及的基础信息比较多,在进行分析时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导致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不能有效规避风险。而大数据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则有利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取更加科学准确,可以依据不同种类的风险,提出对应的计算形式。通过对风险的计算、识别等,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及损害率等内容进行有效监管;其二,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和分析,之后做出判断,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其三,大数据技术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这些年,随着人们对于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信用风险管理层面的应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加深;其四,有利于满足城商行服务模式的风险管理。当前,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城商行是金融行业的主体,其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能够满足当前金融企业增强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

3大数据技术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3.1建立一个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其一,可以创建统一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连接,能够对客户的各方面信用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实现多部门信息的整合。比如,政府部门了解其偷漏税以及行政处罚情况;银行了解客户的交易信息,以判断其诚信情况。总之,通过这些方面信息的获取和整合便于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以及当前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其二,建立客户的完整图像信息数据库,对客户信用的准确把握是城商行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会使城商行更加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这样就可以避免进一步减少与失信客户的合作,从源头上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基于客户信用数据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

3.2创新风险控制模式

创新风险控制模式可以有效的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主要以可观察到的交易,作为变量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评判出存在的风险程度,将风险分为几个不同等级。从客户进行交易的第一个行为开始进行分析,与对应的风险做出判断并且及时采取方法控制风险,从而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进行科学决策,对其在风险高的交易可以形成预警以此开展调查。

3.3将智能决策与业务应用流程进行合理的结合

在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新型风险控制模式,采取相应的业务策略,设计好合理的风险控制流程,在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更新金融行业的相关制度,除了在事中对风险进行控制外,还要在事前对风险进行管控,通过各方数据整合,对于大数据技术做出计算,对风险进行预防。在解决相应的风险后,对相关决策、管理、控制进行记录并且及时总结,防止出现相同情况,只有明确风险控制流程才能在风险控制中有条不紊的进行各项工作

4如何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大数据技术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要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应用,通过整合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人才支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等措施降低城商行的信用风险,实现城商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4.1整合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城商行应该对现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整合优化,建立更加完善的组织架构。一般而言,风险组织架构的整合优化需要从总行以及分行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控制,在总行层面,需要有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信用风险以及相关团队,为了确保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集中性,应该采取适合的风险管理模式,由总行向分行派驻风险管理人员,但是却采用双线汇报,既要对总行汇报,又要对分行领导汇报,以确保信用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在分行层面,也需要统一风险政策,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而且要注重对业务审核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有关业务的审核流程更加独立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除此之外,需要总行与分行之间相互协调,有关风险管理政策要统一,而且能够确保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切实贯彻执行,避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同虚设,最大限度地发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作用。

4.2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管理

首先,城商行需要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和步骤等进行合理的规范,以确保信用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有效。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对其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而且要避免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相关制度内容的贯彻落实。城商行还需要以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风险文化是城商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必不可少的,既可以提升有关人员的团结性,有效提升业务效率,也是适应时展的结果。城商行可以在内部组织一些活动或者设置一些标语等正向激励的方式进行信用风险理念的引导和文化的宣传,从而使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对相关人员产生影响并且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更新,确保相关内容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形式,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除此之外,还需要引导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和合法合规文化,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4.3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人才支持

大数据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效果的提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信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内容,还能够对大数据分析和技术有所了解,能够利用数据建模以及数据挖掘等能力,能够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用风险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就需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其一,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调整思路,重视和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城商行风险管理中仍然是以金融业人才为主,信息类人才在其中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信息技术人才与金融人才之间的界限,加强对金融人才的信息技能培训,确保其能够灵活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其二,需要适时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储备,人才引进不仅能够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吸收,还能够通过人才引进促进员工之间的公平竞争,切实发挥鲶鱼效应,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4.4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

城商行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其一,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相关信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收集到的信息能够进行实时更新,便于城商行及时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规避信用风险;其二,则需要城商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城商行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确保客户的信用状况能够共享,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多头骗贷行为,降低城商行的信用风险;其三,通过专业的信用评定机构对客户和信用进行有效评定,城商行根据信用等级制定分层级的相关政策,确保信用管理工作的高效,也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5结论

综上所述,城商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经济效益与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才能实现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数据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大数据技术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未来,要顺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提升大数据技术在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城商行信用风险体系的建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