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资产的特征

篇1

1、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篇2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面临种种风险,下列风险中不属于差异化战略的风险的是

A.易于被竞争者模仿的风险

B.多变的市场造成的风险

C.高额专属成本造成的风险

D.丧失市场份额的风险

2.某企业与外商共同出资创办企业以带动产品出口,该企业采取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属于

A.商品出口战略

B.加工出口战略

C.合资经营出口战略

D.境外投资战略

3.日本松下公司对生产的洗衣机、空调、冰箱等产品都统一使用“松下”的品牌名称,那么,松下公司采取的品牌名称策略是

A.个别品牌策略

B.家族品牌策略

C.组合品牌策略

D.独立家族品牌策略

4.根据产品要素的分类,下列属于无形要素的是

A.产品数量

B.产品品质

C.产品的包装

D.产品的安装

5.在下列技术创新战略中,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特点的是

A.合作创新战略

B.自主创新战略

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D.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

6.关于企业实行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好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吞并和减少竞争对手

B.能够形成更大的竞争力量去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C.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D.有利于节约与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购买或销售的交易成本

7.美国IBM公司有个“俱乐部”,公司以成为该俱乐部会员来激励员工完成任务,IBM此时采取的激励方式是

A.荣誉激励

B.物质利益激励

C.任务激励

D.榜样激励

8.下列融资方式中属于内源型融资的是

A.银行贷款

B.股票

C.折旧准备基金

D.企业债券

9.根据企业文化的层次,厂区厂貌文明环境情况属于

A.制度与行为层文化

B.物质层文化

C.精神层文化

D.理念层文化

10.根据战略经营领域(SBA)的划分原则,“问题SBA”具有的特点是

A.环境引力大、企业实力大B.环境引力小、企业实力大

C.环境引力大、企业实力小D.环境引力小、企业实力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企业实行收缩型战略面临的风险有

A.容易引发消极经营

B.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C.抑制企业的发展

D.快速发展破坏资源平衡

E.过快的发展导致应变能力下降

12.市场细分的作用有

A.有利于企业分析和发掘新的市场机会

B.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C.有利于企业降低市场价格

D.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E.有利于企业发展竞争优势

13.企业宏观环境分析包括的主要因素有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生态资源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E.技术因素

14.企业在不同寿命周期阶段应采取不同的产品战略,投入期适宜采取的产品战略有

A.收缩战略

B.“以新”战略

C.“新品完善”战略

D.优质低价战略

E.新品形象战略

15.企业经营战略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预测未来原则

B.放松控制原则

C.重点控制原则

D.经济合理原则

E.奖惩结合原则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麦肯锡矩阵分析法

17.集中化战略

18.反回头战略

19.市场定位

20.资产重组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在“答题卡”的试题序号后,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1.在市场营销新谋略中,突出强调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营销谋略是文化营销。

22.产品组合的广度指企业所拥有的产品品种的平均数。

23.由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不同职称等级的人才形成的比例关系被称为人才层次结构。

24.外延型投资的主要特征是把投资用来扩建或新建广房,增添设备。

25.在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层次体系中,由企业基层为主体所组成的控制系统属于业务控制层。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6.简述企业经营战略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条件

27.简述企业稳定型战略的特点。

28.简述总成本战略的实现途径。

29.简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特点。

30.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

篇3

截至目前,对家族企业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权威定义。定义难下是因为家族企业包括的范围很广,种类极多,涉及的因素很复杂,理论界对家族企业的准确定义的争论仍在继续。总体来讲,对家族企业定义的主流看法认为: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是认定家族企业的主要因素,这种基本出发点已经被多数人接受,从而多数定义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化影响和家族企业继承权的角度(代际交接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家族上市公司企业就是指公司的终极控制权能归结到个人或其家族成员,并且这些自然人或家族是其实际控制者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上市公司特别关注所有权或产权对于企业内部其他权利的支配能力,虽然取得了股份公司外形,但实际上其终极控制权仍属于一个家族所有。终极控制权,就是指自然人与其家族成员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进而可以实质性地控制上市公司的权力。行使终极控制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自然人控制的经济实体。

因子分析法简述

公司绩效包括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两个组成部分。财务绩效是指由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通过构造一些财务比率来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方式;而市场绩效则是在财务绩效的基础上又包含了市场对公司的评价。

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两个个突出问题:(1)指标之间缺乏独立性。(2)指标评价权重的确定受评价者主观影响太强。在对公司绩效衡量的现实过程中,人们常常遇到多指标问题。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增加了分析处理问题的难度。于是许多学者就应用因子分析法将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因子)来代替原来指标,并且反映原指标的主要信息。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过程及比较

1.选定指标

我们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包括:每股主营业务收益,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主营业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年末市盈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债务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其中除了债务资产比率之外,各个指标均为正指标,其数值越大表明上市公司的绩效越好;而债务资产比率是逆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所以我们应对该指标进行同趋化处理,用其倒数代替原指标,这样处理后的16个指标都具有可比性。

2.计算相关矩阵

相关矩阵是因子分析直接要用到的数据,根据计算出的相关矩阵还应进一步判断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是否合适。

3.求解初始因子

在因子分析中,求解初始因子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能够解释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小因子个数。一般认为,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主成分可以作为初始因子,放弃特征值小于1的主成分。因为每个变量的方差为1,该准则认为每个保留下来的因子至少应该能够解释一个变量的方差,否则达不到精简的目的。

4.解释因子

初始因子解达到了简化数据的目的,但是根据初始因子解,我们很难解释各个因子的意义,这样我们也就很难理解和把握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第一主因子主要涵盖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比率,以及债务资产比率倒数,表明第一主因子主要体现公司绩效中的偿债能力。第二主因子主要涵盖每股主营业务收益,净资产主营业务收益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年末市盈率,这说明第二主因子主要说明的是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盈利能力。第三主因子主要涵盖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这说明第三主因子主要说明公司绩效中与净利润相关的盈利能力。第四主因子主要涵盖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这说明第四主因子说明了公司绩效中的营运能力。第五主因子仅包括存货周转率,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对第四主因子的一定的补充。

篇4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演变的简要回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易相比,无论在会计确认、计量上,还是从报表列报与信息披露而言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加以规范。199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征求意见稿)》并于1998年开始草拟该准则草案。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多次修改,1999年6月,我国首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以下简称“1999年原准则”)颁发,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人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易所产生的利润,财政部于2001年对1999年的准则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2001年修订)》(以下简称“2001年修订准则”),要求一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且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易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收到补价一方确认的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2006年财政部又在2001年修订准则的基础上,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2006年新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暂时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与1999年原准则和2001年修订准则相比,2006年新准则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名称取代“非货币易”名称,引入“商业实质”概念,重新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地位和作用,保留了账面价值计价模式,恢复并发展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范研究述评

(一)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研究述评 在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关于非货币易准则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1)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易准则中运用研究简述。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易准则中运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研究文献中,有学者认为,1999年原准则首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不但能够真实地反映非货币易的资产计价,而且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具体体现。也有学者对于2001年修订准则有意回避公允价值存有异议,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是大势所趋,强调公允价值的适度使用。徐丽盈认为,鉴于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曾一度被严重滥用,成为企业操纵损益工具的原因,修订后的非货币易准则规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其目的在于避开公允价值的使用,避免了公允价值的主观性,选择了账面价值的相对客观性,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是这种做法违背了经济交易的实质和原则。

(2)非货币易准则比较研究简述。对于非货币易准则进行比较研究文献中,邵毅平主要从准则涵盖范围、非货币易分类标准、会计处理等方面对我国修订前后的非货币易准则与美国的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有关部门淡化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准则中应用的理由提出质疑。邵文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的成果,认为即使不存在活跃市场,同样可以使用公允价值。为此,我国要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积极倡导和引导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正确使用,从而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潮流。程克群等也作了大致相同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非货币易准则与美国的准则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两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一致,在非货币易范围上,我国准则远比美国准则界定的要小,使得那些避开该准则,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理论的严密性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规范。周丽等则借用霍夫斯特德的文化价值观和葛雷的会计亚文化价值观,从中美文化环境差异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中美非货币易准则差异形成的原因。200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并于2005年6月开始实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FAS153)。贾博颖、付玉来分析了FAS153与我国2001年修订准则之间的差异,认为:由于我国市场还不健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故应谨慎运用。借鉴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议可对我国非货币易准则的交易计价原则作如下改进,将一项非货币易区分为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分别进行处理。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标准可借鉴FAS153有关规定。

(3)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视角研究非货币易准则理论问题简述。有些学者独辟蹊径,从经济学、财务学以及盈余管理等视角探寻非货币易准则相关理论问题,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非货币易准则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胡志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1999年原准则计价原则的合理性,认为待售资产是处于接近变现的企业与市场的临界之点的资产;非待售资产则是处于远离变现点的生产领域内的资产,生产领域之内的交换无异于企业内部的资产形态的转换,相当于企业家在企业之内的生产调度,不可能产生损益,所以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对换人资产进行计量是合理的计量标准;非待售资产和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发生了变化,资产价值的实现阶段发生了变化,这相当于将该项交易置于市场中,以市场价值对换人资产进行计量则是合理的。黄学敏则结合公司理财和财务会计理论的观点,重新反思公允价值在新形势下的定位,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定义、作用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对比分析了传统计量属性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我国会计准则今后如何运用公允价值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建议增加一张全面收益表作为过渡,指出公允价值的表内确认与计量是大势所趋。

(二)2006年新准则颁发后研究述评由于2006年新准则实施时间较短,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属规范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通过解读2006年新准则主要内容,研究新准则与旧准则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准则框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及其披露等方面对新旧准则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与2001年修订准则相比,2006年新准则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条件下,2006年新准则不确认损益,而2001年修订准则规定收到补价一方应确认损益,且损益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新旧准则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确认换人资产的成本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从而对企业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上,有的学者从新旧准

则会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分为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和不具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两类并辅之以例解。同时,在介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图表和案例方式较为详细地解释了新旧准则的异同点,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会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准则对于确保我国会计准则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修改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如新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公司更大的自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来调整会计政策,这可能会带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另外,新准则对企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增强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公司的会计政策需要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赋予企业很大的调整会计政策的权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资者分析的难度。

(2)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2006年新准则的应用。王春雨、马娓娓认为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重新应用具有理论进步性和客观适用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符合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刘泉军、张政伟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重新使用,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如在非货币交易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了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余玉苗、龚长艳在分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特征的基础上,从会计目标的演变出发,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很好地融合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克服了两者的局限性;并运用“经济后果”学说对该准则制定的理论机理进行阐述,结合案例对如何合理地应用该准则进行了分析。刘朋从准则制定导向的角度观察,认为此次新准则的变化具有规则导向转向原则导向的特征。转向除了会计理论本身外,还包括国际上会计准则发展的趋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政策、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状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准。李琳、胡静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方面对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过程作了评价,认为在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必然趋势下,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以改善会计环境为切入点,在良好的会计环境中才能实现。魏舜芬从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以避免出现准则和制度的不稳定性和理论基础的不一致性出发,对我国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非货币易准则在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实证研究述评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趋势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宣称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当表述。然而,会计准则在体例和形式上的国际趋同并不等于会计准则在实质和实务上的国际趋同。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进步和方向,是一种互动,更是一个过程。因此,无论从规范研究还是从实证研究视角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96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作为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会计改革的进程迫切需要借助来自市场的实验数据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具体效果。科学客观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非货币会计准则效果研究缺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制定及其效果进行的实证研究很少。有少许国内学者对非货币易制定及其效果进行过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一些大课题的“副产品”,是依附于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化和趋同化及其效应研究而展开的,还没有形成气候。面对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的困惑与矛盾,王建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准则制定与效果评价相结合,通过效果评价来反思和优化准则制定。首先,对基于国情准则修订的总体效果进行检验,然后以2001年修订的非货币易准则为例,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进行定量研究,对其修订效果做出实证性的评价,藉此观察该准则修订的合理性。从总体情况和单项准则两个方面来寻找基于国情准则修订的经验证据。并认为,尽管大多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基础,在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较普遍的环境条件下,研究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学术界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规范会计行为,对会计管制的效果则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无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结果提供证据,由此也难以给政府管理机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

篇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______是社会转型的标志与机制。

A.社会分层 B.社会开放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2.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因是

A.经济市场化 B.经济技术化

C.经济知识化 D.经济多样化

3.按照依附关系进行分层,这被称为______社会分层。

A.分化式 B.整合式

C.关系式 D.等级式

4.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

5.形式上有规范而实际上无规范的状态,是指

A.规范真空 B.规范失序

C.规范迷乱 D.规范软化

6.______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A.社会行为 B.社会关系

C.社会植被 D.社会道德

7.基尼系数是测量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基尼系数为______表示绝对不平等,即财富全部集中于一人,其他人没有任何所得。

A.1 B.0

C.0.5 D.0.4

8.传统社会是以______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社会。

A.农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服务业

9.______是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的重要转折点。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8年

10.传统型城市一般是以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或兼具政治与军事功能,现代型城市一般是以______为主。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社会功能 D.文化功能

11.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世俗功利性 D.宗教信仰自由

12.城市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由______提出的。

A.伯吉斯 B.哈里斯

C.霍伊特 D.乌尔曼

13.二元经济的概念的提出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A.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B.米尔顿·弗里德曼

C.道格拉斯·诺思 D.阿瑟·刘易斯

14.在发展社会学中,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种

A.历时态研究 B.既是历时态研究,又是共时态研究

C.共时态研究 D.既不是历时态研究,又不是共时态研究

15.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侧重于

A.对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研究 B.对社会发展外在制约因素的研究

C.对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研究 D.对社会转型的制度背景研究

16.市场转型以来的社会分层研究源起于______对不同社会制度背景下社会分层机制的理论探讨。

A.泽尼林 B.倪志伟

C.科斯泰罗 D.罗纳塔斯

17.在“核心—边陲”理论中,“自力更生”指______通过较为强硬的手段推行全面发展计划,促使政治独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并进。

A.核心国家 B.边陲国家

C.半边陲国家 D.发达国家

18.依附理论中的______以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新一代成员为骨干,继承了传统拉美经委会的、反资本主义的传统。

A.革命派 B.保守派

C.改良派 D.中间派

19.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

A.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B.欧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C.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D.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0.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

A.多样性 B.渐进性

C.整体性 D.方向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从动态来看,推动社会分工发展的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和标志有

A.工业化 B.市场化

C.城市化 D.科层化

E.科技化

22.根据存在状态不同,社会失序可以划分为

A.经济失序 B.政治失序

C.文化失序 D.显性失序

E.隐性失序

23.社会组织的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也是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家长制适应于______的传统社会。

A.社会分工精细化 B.社会分工不发达

C.组织规模较小 D.组织规模较大

E.社会功能不发达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市场根据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市场可划分为

A.资金、土地、劳动力市场 B.技术市场

C.信息市场 D.服务市场

E.产品市场

25.民主理论的演化呈现的主要趋势包括

A.从人民民主论到精英民主论 B.从一元民主论到多元民主论

C.从政治民主论到社会民主论 D.从代议制民主论到参与式民主论

E.从资产阶级民主论到社会主义民主论

26.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继罗纳塔斯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包括

A.权力变型论 B.权力维续论

C.政治市场双重转型轮 D.政治与市场协变论

E.市场渗透类型论

27.“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现展理论,其特征包括

A.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理论

B.它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划分的基础上

C.“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立和转化是其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D.它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前提

E.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为目标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分化型分化和整合型分化

29.大众文化

30.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转型期阶层分化的规律。

32.简述对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的理解

33.简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所产生的原因。

34.简述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关系空间变化的影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篇6

在英国文学发展历史中,《鲁宾逊漂流记》有着很大的艺术价值,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所乘坐的船在途中不幸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只身漂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为了生存,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在这一部作品中,始终都没有女性的涉足,整部作品在女性缺席的创作形式中,将各种经历、刺激等展示出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加鲜活的呈现出一个个惊险的场景,这些因素更好的与女性的脱离,也正是体现出一种男性因素的文学气质。

二、简述《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女性缺席

1、女权主义的发展

从整个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女权主义有着深厚的文化发展形态,在整个艺术表达之中,尤其是在对于女权主义的追求中,一直以来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且,这项运动一直深入到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文学批评中,也形成了一种全新视角的女性解读模式。在这种视角的带动下,英国文学家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中,将这种荒岛文学进行全面的创造,主要是突出男性中心的文学形象。从整个意义上来看,这种革命意义的、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正好与女权运动以及女性文学相辅相成,主要是正好的诠释出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并进一步颠覆父权制度的象征性,形成于女性二元化的观念,创设一种女性生态模式,并改变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其中,《鲁宾逊漂流记》的女性缺席就是一个体现,正是这种女性缺席,成为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气质,并推动整个情节在漂流中的一个个惊险的场景,成为了一部有着深厚意义的作品。

2、隐形女性与缺席的联系

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也有隐形的女性,隐形的女性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他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上度过了28年,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最终获救回到英国。故事中,鲁滨逊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的正面形象。小说通过对鲁滨逊的刻画,使读者形象地认识到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物质及个人奋斗的精神面貌与作用。在当时的启蒙运动时代,在自由和平等观念影响下,英国女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基督教中所宣扬的“女人属于男人”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根据时代的特征,发现小说中始终没有正面女性形象的出现,充其量只是一个隐性人物――“a she-goat” (一只母山羊)。小说中对母山羊的屠宰意味着女性作为任由男性宰割的形象,这体现了男性的霸权主义;小母山羊被赶进羊圈甚至被吃掉则意味着女性自身无法摆脱男性的控制。另外,文章中对鲁滨逊日常琐碎事务的描述,如:当鲁滨逊做面包时,笛福的描述就长达七页之多;对于晒葡萄干等等,他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可见,鲁滨逊建立的荒岛乐园是不需要女人参与的,他根本就没有需要女人的必要。因此,在《鲁滨逊漂流记》这样一部以张扬男性精神为话语内容的作品中,女性处于隐形状态是不难理解的。

3、女性缺席的艺术特色

篇7

二、方法简述

(1)思想原理。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多维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处理。根据原始变量相关性的大小对原始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通过几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各指标间的重复信息。对多维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处理,可避免仅用一个截面数据进行绩效评价的片面性,同时也可以深度挖掘潜藏在面板数据中的有效信息。(2)具体步骤。搜集数据,构造原始数据矩阵;将原始数据正态标准化,以使不同指标的数据有比较意义;计算各年份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各个时间截面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根据因子贡献度选取主因子,构造主成分的线性表达式;建立并计算各个时间截面的样本综合评价函数,构造综合评价矩阵;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得分,按照因子得分对各上市公司进行排名。

三、实证分析

篇8

关键词现代会计会计理念会计原则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核算的对象和其依赖的基本原则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正。

一、会计的发展和现代会计概念的提出

早期的会计,在含义上与薄记没有什么区别。我国传统的会计认为会计是一项工作,即会计是一项有人参加的工作,这就是会计的“管理活动论”概念。我国大多数的会计教科书都将会计定义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在西方会计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计学家们非常偏爱地将会计视为一种“艺术”,将会计当作一种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工具或提供经济信息的一种规则和方法,这就是会计的“管理工具论”和“艺术论”概念。这种观点认为会计不能够公式化、规范化,而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艺术论”观点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在会计领域引入信息论、应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会计得到迅速地发展的情况下,美国会计学会于1966年颁布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首次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该观点一经提出,就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并逐步被大家普遍接受。

二、现代会计核算原则

1.现代会计的核心原则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为各种决策者提供经济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这就是现代会计原则的核心原则之一――相关性原则,也是现代会计最重要的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可靠性三方面的特征。

现代会计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是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于决策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方面的特征。

2.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实现制原则揭示的是会计事项确认的时间问题,权责发生制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基础,不能将企业业绩和现金流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中,现金流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如此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会计为决策者提供相关和可靠信息的要求。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基础的,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不足,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对会计信息进行修订。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指导编制的,收付实现制更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础原则。

3.历史成本原则和市场价值原则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产价值时刻在发生变化,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严重失实,也就不能体现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弥补历史成本原则的不足,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使用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孰低原则加以弥补。但在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情况下采用该原则,仍不能体现出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也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尽可能真实和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核算原则的适用度变化

在会计实务中,务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例如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需要会计核算过程内对会计核算原则的灵活而准确的把握。

(一)企业的收入的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

(二)企业资产的认定

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为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顾名思义,“拥有”是一种法律上的所有权,而“控制”则是反映该种资源的经济实质。例如,根据该定义在做出职业判断时,会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怎样处理呢?在实务中,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必须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入账。其中,非货币性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密切相关,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则换入资产的价值不能按公允价值入账,而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影响换入成本是否公允入账,从而影响交易;但从法律形式的角度来看,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并不影响交易。

篇9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投资风险的度量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1952年Markowitz在其投资组合理论中首次将风险量化为证券的收益率方差。1964年William Sharpe在其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e Model,简称CAPM),该模型简洁直观地表述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资产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的量化指标即为β系数。

CAPM模型应用于股票定价,则主要在于求出β值。依据CAPM模型,可以根据股票的收益率,市场无风险利率以及市场收益率,来估计出β。本文将CAPM模型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相关计量的知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给出了分析沪深两市的算法。

二、CAPM模型简述

CAPM模型的基本假设有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只关注投资收益这个随机变量的两个数字特征,即投资的期望收益和方差;投资者既理性的,也是非常风险厌恶的;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本市场上的所有证券都是有风险的等。

记r为无风险利率,w=[w1,w2…wn]代表投资n种风险资产(它是一个n维列向量,有∑ni=1wi=1),r=(r1,…,rn)也是一个n维列向量,表示每一种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使用矩阵V表示资产之间的协方差,于是资产选择问题为:

minσ2p=wTVws.t.rp=wTr+(1-wT1)rf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并且给出一阶条件:

Γw=2Vw-λ(r-rf1)=0

Γλ=rp-rf-[wT(r-rf1)]=0

w=rp-rfeV-1(r-rf1)

其中:e = (r-rf1)TV-1(r-rf1)=a-2brf+crf2,e>0,定义任意一种风险资产相对于无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为:ri-rf=ξi,i=1,2,…,n,则所有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是一个n维列向量,用 ξ来表示,因而又有:e=ξTV-1ξ

这样,可以解出资产组合的总方差为:

σp=rp-rfe,rp-rf>0-rp-rfe,rp-rf

在均衡时刻,切点资产组合就是市场证券组合。用公式表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 ri=rf+(rM-rf)βiM

从β的定义,即βi= σiM σ2M 可以看出其表示证券组合或证券对于市场组合的方差贡献率,因而βi能够测度证券或证券组合相对于市场组合的风险。其次βi又是资本市场线的斜率,反映了市场均衡状态时,证券或证券组合的超额期望收益率随市场超额收益率变动的敏感程度。βi>0,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收益率变化与市场同向,βi

三、CAPM模型算法设计

为了研究CAPM中国证券市场沪深两市的应用,对β系数进行估计,建立CAPM的回归模型。设CAPM模型为 Y=β0+β*X其中,Y为ri,i证券或者证券组合的收益率,X为rM-rf,市场收益率减去无风险利率(可以假设无风险利率为银行存款利率)

本文采用市场指数收益率作为市场组合收益率。对于β系数的估计,与rM的替代量是:当第i种证券在深圳交易所上时,rM为深圳综合指数收益率,当第i种证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时,rM为上证指收益率。在分析市场指数收益对β的影响时,rM为同行业板块指数益率。市场指数收益率的确定采用如下公式:

rMt=LnpMtpMt-1(M=1,2,3.t=1,…),r1t,r2t,r3t分别表示上证指数,深圳综合指数,同行业板块指数在t周末的收益率,而pMt (M=1,2,3)分别表示上证指数,深圳指数及同行业板块指数,第t周末的收盘价。而pMt-1 (M=1,2,3)分别表示上证指数,深圳指数及同行业板块指数,第t周(月)末的收盘价。

综上可知,β参数估计算法过程如下:首先,由于Y,X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做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得出Y,X是否为平稳序列。其次,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β参数,得到相关F检验值,t检验值,可绝系数和修正的可绝系数。再次,对模型进行自相关以及同方差检验。最后,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并修正模型,得到短期修正模型。得出最终的β值。根据β值是否大于0,可以判断证券i与整个市场的关联度是同向还是反向;是否大于1,判断证券i与整个市场的风险敏感度。也可以依据未来证券市场的收益与无风险利率来计算股票未来价格。

四、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计量模型的相关知识,结合CAPM模型,给出了沪深两市上β值的估计算法。由于模型还未运用到实证当中,因而没有实证的结果。本文的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可行的算法,能够将CAPM模型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共同研究沪深两市。(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一、固定资产简述

(一)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具备几个明显的特征:(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随着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每年进行分摊的一种计提方法,同时固定资产反映了各企业固定资产价值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转移。

(三)影响固定资产的因素。(1)原始价值是固定资产计取得时的初试价值,是计算折旧的基础。(2)预计净残值是在固定资产寿命终结时所残留的各种物品的残余价值。(3)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是资产预计的经济使用年限。

二、几种常见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一)年限平均法。限平均法又为直线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而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考虑其他未知因素对固定资产的影响,因此资产的损毁只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年折旧额=(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为预计净残值率=预计净残值÷原始价值×100%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原始价值×年折旧率。在平时的计算中,因使用折旧率更加方便,因此使用折旧率来体现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二)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工作量的基础上计算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工作量法与直线法很相似,只是将工作量将预计使用年数替换,加大对工作量的运用。企业的货运客车、大型的机械设备因其工作量大,故使用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原始价值×(1-预计净残率)÷预计工作量总额

年折旧额=年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单位折旧额

(三)加速折旧法。(1)双倍余额递减法。该方法是在没有减去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双倍的直线法的折旧率与该固定资产每年的账面净值计算出的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公式为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年折旧额=该年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双倍余额递减法虽然折旧率不变,但所计算的折旧的基数逐渐减少,所以相应的折旧额也就随时改变并递减。(2)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逐渐减小的预计使用年数与年数总和的商作为每年的折旧率,与固定资产的价值的乘积得出折旧额的折旧方法。年数总和法的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从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年数总和法折旧率与年数大小成反比即随着使用年数而逐渐减小,而且所要计提的基数不变,从而最终实现了加速折旧。

各种折旧法的实际比较:某生产设施原价为50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则其每年的折旧额分别是多少(用各种折旧方法分别计算)

直线法:每年的折旧为(5000-1000)÷5=800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5×100%=40%

折旧额:第1年5000×40%=2000 ;第2年(5000-2000)×

40%=1200; 第3年(5000-2000-1200)×40%=720;第4、5年

(5000-2000-1200-720)÷2=540

年数总和法:第1年 (5000-1000)×5÷15=1333;第2年(5000-1000)×4÷15=1067; 第3年(5000-1000)×3÷15=800; 第4年(5000-1000)×215=533;第5年(5000-1000)÷15=266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直线法与加速折旧法在本质上的不同,直线法呈现水平直线型,而双倍余额法跟年数总和法均为递减趋势,突出的加速折旧的现象。

三、几种固定资产方法的特征及比较

(一)年限平均法:在简便易懂的优点下同样也有很多的缺点,因为年限平均法只注重平均计提折旧,所以该方法对折旧所使用的时间很看重而不注意固定资产使用时的磨损使用的情况,而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定会经历修理、变旧等实际情况的产生,每年的折旧也必不相同,但年限平均法因为每年所提折旧相同,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所以计提出的折旧并不准确可行。

(二)工作量法:因为工作量法与年限平均法很相似,所以其也具有年限平均法的操作简单、易理解的优点,但工作量法的计算与工作量有很大的关系,而工作量并不是具体的数值,它是人们估计测量而得出的,其中会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这种折旧方法为加速折旧法,其有别于年限平均法跟工作量法的平均计算,因为该方法在计算折旧时计算基数随着计算次数的增加逐渐变小,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在折旧率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减小,使得前期多计提折旧,后期少计提折旧,这就较符合了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则,较能体现折旧规律,所以此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是在资产折旧方面是合理的。

(四)年数总和法:此方法也是加速折旧的一种,也具有早多提折旧,后少提折旧的特点,因此对于加速折旧法,虽然计算方法并没有其他两种方法简单、便捷,但其所计提的折旧能很好的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关系,并能降低无形的资产的消耗的优点使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的更准确。

四、固定资产折旧及折旧方法对于利润的影响

企业的成本与费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利润,又因为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会计入各种费用之中。因此我们企业在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不同的利润。

五、固定资产折旧及方法对于企业纳税的影响

企业纳税是企业计算利润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税法制度有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比例税率是不管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利用同一种税率计算企业税额的一种方法,比例税率因为税率不会改变,所以使用加速折旧法能够在前段时间计提的折旧金额会比后段时间多。从而形成了前期折旧多,使得利润变少,纳税额也就随之变小小,而后期折旧少,利润变多的情况下纳税随之变多的现象,虽然纳税额并没有变化多少,但在纳税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起到延期纳税的目的及作用,这多很多纳税额不能及时缴付的企业有一定的好处。

以上文中所述的例子,假设第1年至第5年的利润分别为3000万元、2800万元、2500万元、2600万元、2500万元,所得税率为33%,则我们可以得出

直线法:纳税额为(3000-800)×33%+(2800-800)×33%+(2500-800)×33%+(2600-800)×33%+(2500-800)×33%=3168

双倍余额递减法:纳税额为(3000-2000)×33%+(3000-1200)×33%+(3000-720)×33%+(3000-540)×33%+(3000-540)×33%=3300

年数总和法:(3000-1333)×33%+(3000-1067)×33%+(3000-800)×33%+(3000-533)×33%+(3000-266)×33%

=3633.3

我们可以看出直线法每年纳税额保持水平,而其他方法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累进税率的税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税基成正比,通常企业会在此种情况下选择年限平均法,这是因为在税率发生变化情况下,年限平均法有效的将折旧均匀的分配到每一年,从而使纳税金额较平均,但是使用加速折旧法会使在后期利润高的情况下税率高使得纳税额过于集中,纳税负担过重,导致企业有可能出现逃税、漏税等违法乱纪的现象。

篇11

0 引言

欧美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传媒产业的成长来自于两个方面:创意与规模,而政府的监管政策是决定性因素。以美国最大的传媒产业——电视娱乐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政府产业政策是行业分阶段发展的催化剂。由此可见良好的政府产业政策对文化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该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产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的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国家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扶持政策让我国文化传媒行业具备了很好的投资潜力。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也成为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截至2012年9月30日,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上市的文化传播公司共有35家 ,如何在众多上市公司中选择最有经济效益的上市公司,从而选择最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是很重要的。

本文以因子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评价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藉此探求以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为基础元素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

1 分析方法简述

因子分析方法。在因子分析中,原始变量被分解为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两个部分。因子分析方法就是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用比较少的的公共因子去解释原来多变量或指标间的复杂关系。因子分析一般数学模型为: ,其中xi为n个随机变量,αi为常数项,fi为m个公共因子(m

2 研究设计

以公司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文化传媒行业特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价值主要由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现金管理能力等因素决定。参考公司财务指标的可比性和实用性,本文共选取了22个能够较好反映文化传媒行业特点的财务指标。

本文选取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样本为沪、深证交所文化传播行业板块中的公司,剔除季度报表数据不具有相对可比性的三家影视公司和一家S*ST公司后,本文最终分析对象为31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沪、深证交所网站上公布的2012年度三季度财务报告。因子分析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2.1 因子分析过程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将原始指标都转化为正向指标,接着进行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其方法如①、②。

……①; ……②

2)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其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0.5的显著性水平,因而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其结果如表1所示。前7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657%(大于85%),前7个因子的特征值也正好都大于1,所以前7个因子能够较好地解释原变量。

3)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其结果如表2。F1(获取现金能力因子):现金流动负债率、现金负债总额比、获取现金比率、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F2(盈利能力因子):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基本每股收益、营业净利率;F3(短期偿债能力因子):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F4(变现能力因子):速动比率、流动比率;F5(营运能力因子):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F6(成长能力因子):净利润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F7(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每股净资产。

4)根据

(公式中,a代表因子载荷,x代表指标数值)得到因子得分矩阵。根据F=λ1F1+λ2F2+…+λ7F7 (式中,λ为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特征值),计算公司综合得分。其结果如表3所示。

2.2 实证结论分析

结合方差贡献率和因子指标,发现获取现金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达到21.703%,可见对于文化传媒公司而言,获取现金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地域分割严重,规模狭小,再加上市场开放度不足,风险资本难以进入,使得整个行业资金比较缺乏,尤其是优质现金流的缺乏。因此,在文化传媒行业拥有良好的获取现金能力对公司投资价值影响重大。

盈利能力因子和短期偿债能力因子贡献率则差别不大,分列二、三位。盈利能力反映的是公司的成长能力,这是衡量很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都需重视的因子。尤其是文化传媒行业公司成立时间都不是很长,上市时间更短,因此更要重视其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与获取现金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相对应的,反映文化传媒行业短期筹资和经营的水平。

在最后的综合评价中,中文天地、ST万鸿和深圳方直科技在综合得分上领先其他公司比较多。中文天地母公司为江西出版集团,在2010年重组上市,由于其传统出版业务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整体效益比较好。ST万鸿排名较高,与一般ST公司状况不一致,主要是因为ST万鸿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深圳方直科技排名第三,与其最优的获取现金能力有重大关系,而这一方面与其业务形态和业务增长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6.08%的限售股解禁。在文化传媒行业最重要的指标因子获取现金能力因子上,天威视讯、百视通和深圳方直科技表现最突出。天威视讯和百视通有一相同的主营业务就是有线电视、机顶盒业务,而这两年正是全国全面普及有线电视,这两家公司在有线电视收费上获取了大量现金。

在另一主要因子盈利能力上,华录百纳和上海新文化表现最抢眼。华录百纳主营业务是影视,而其在2012上半年推出的精品电视剧《老爸的爱情》、《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创造了巨额收益。上海新文化则是2012年7月才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整体业务的经营水平较高,发展活力较强,为其创造良好的盈利奠定了基础。

3 小结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价值评估,获得了最后的公司综合价值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基本吻合。投资者可以参考本文结论,在文化传媒行业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同时本文财务指标的选取和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都可以在对其他行业进行投资价值评价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兆洲,谢铭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1).

[2] 徐勇,任一萍.应用因子分析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效绩评价[J].统计教育,2007,(3).

[3] 陈智玲,王恒山.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综合评估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2).

[4] 郭璐芸,刘蓓蕾.基于变异系数法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灰色关联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2).

篇12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防范风险的一种契约,起初并未在表内确认。我国原有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金融工具方面的准则。随着我国金融业提速发展、全球金融创新浪潮冲击以及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相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便应运而生。我国近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新准则中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不但规定了确认标准,还将确认细化为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学术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与思考。本文以会计的基础理论为切入点,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从经济学、哲学和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外延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是以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为基础,以交易价格和历史成本为主线,强调稳健性原则,仅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提供的是面向过去的财务信息;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签订的合约所体现的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中的三个基本特征,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有着极高的风险性,一旦市场发生了不利的变动,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浮动盈亏”,会计有“反映性”的要求,如果不在报表中反映就会增加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潜在风险,而要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则会碰到两个难点:是否满足“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是否满足“该项目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的问题,对传统会计要素的确认观念和确认标准产生冲击,所以在国际上无论是FASB还是IASB都采取了慎重的态度。

    二、衍生金融工具确认问题的三种解决思路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所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争论,最终都将落脚到一些会计基本理论上,需要对会计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所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确认问题,本文强调从理论基础方面进行归结,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解决思路:

    (一)第一种解决思路是“增设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会计要素”,即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用会计恒等式表示:“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负债+衍生金融工具负债+所有者权益”,认为衍生金融工具不能满足现有会计要素的定义,那么就把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中。(二)第二种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够包容衍生金融工具。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经济事项实质上已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那么确认资产和收益中包括的不确定性就相对较小,高估收益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因而,现在的问题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未来性,在合约签订时交易并未发生,而传统会计要素则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就不再是确认会计要素的必要条件,即会计要素定义中解除了“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 这一基本要素。(三)第三种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就是将“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这一基本特征扩充成平行的四个“相当的”可选择的基本特征,使经济业务在满足“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两个基本特征下,在满足扩充后可以选择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确认,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1.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2.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 3.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己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4.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即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后,资产不仅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因满足基本特征的第2条,从而能够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三、解决思路的多视角分析

    对于上述的三种基本解决思路方案,我们从经济学、哲学、会计基础理论和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和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一)经济学角度:会计学从本质上看带有经济学的属性,属于统计学,这种属性决定了会计学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实质上是一个减少不确定性的过程。心理学家盖尔特分析:人们追求确定性较大的事物,并要维持确实可靠的防范措施。任何一门学科,它都经历从描述性到形式化再到精确化这么三个基本层次。会计随着法律、市场等环境条件的完善及计量手段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将衍生金融工具等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有表外披露纳入到会计报表中也是“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要求,那么第三种解决思路以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或者视为确定性为理论基础,将不确定性有效地纳入到会计要素确认中来,有利于前瞻性的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建立。

    (二)哲学角度:哲学原理中理论具有层次性:表层理论、中层理论和深层理论。结合会计理论的层次关系表现归结如下表:

    最高理论层次 深层理论:世界观方法论理论

    指导 反作用

    会计准则 应用层次理论: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原则,深层理论的具体化

    指导 反作用

    会计准则指南 表层理论:应用层次的理论,中层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

    指导 反作用

    会计实务 实践

    因此,一种理论不仅应能指导当前的实践,而且还应该具有前瞻性,否则理论的指导作用就会被削弱。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一部分,也应该能够适用于未来的业务。第一种解决思路仅靠增加新要素的方法,是一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变动会计核算体系,是一种权宜之计,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具有"时滞性",对实务缺乏指导性。因此,不是理想之举。第二种解决思路中扩充后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将资产与负债的边界模糊化,可能将一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项目纳入到会计报表中;对现有会计体系变动太大,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随意性,没有一个理论体系支撑。

    (三)会计基础理论角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起源于应否确认履行中合约的国际理论争论,结果有三种观点:1.全面确认履行中合约的主张 ;2.反对确认履行中合约的主张;3.只应该确认符合一定条件下的履行中合约。争论的结果本质是根据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探讨 “不确定性”是否符合在现实条件下满足会计确认的“确定性”。分析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满足FASB和IASB所强调的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可以在签约时可以进行初始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交易是否得到履行并完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实践中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交易结果的 “不确定性”,设计了有助于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得到正常履行的市场制度,如:市场上的间接结算制度和定期的保证金制度,以使合同履行受高信用担保的保障,使权利和义务具有会计确认条件的 “确定性”,所以第三种解决思路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不确定性”纳入会计要素的定义中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四)国际借鉴角度:FASB在SFAS 133中主张衍生金融工具符合要素定义是在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中,突出预期“获取或牺牲未来经济” 和“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这两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否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基本特征;IASC也有相类似的见解。事实上,IASC从诠释负债的定义入手,把 “合约”列为导致法定义务的事项,以相当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IASC明确地提出,合同是形成确定性义务(负债)的法定事项。IASC 在IAS37中提出“负债,是指企业因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这项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义务事项,指形成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的事项,这些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使企业别无现实的选择,只能履行该义务。法定义务,指因以下任何一项而产生的义务:1.合约;2.法规;3.法律的其他司法解释。推定义务,指因企业的行为而产生的义务,其中:1.由于以往实务中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政策或相当明确的当前申明,企业已向其他各方表明它将承担特定的义务;2.结果,企业使其他各方形成了对企业将履行该义务的合理预期。”IASC这样定义,较“周到” 的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义务(和权利)代表的“确定性”纳入到会计要素的定义中,第三种解决思路的指导思想与国际做法如出一辙。

    四、结束语

    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外延的解决思路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它能有效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具有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引,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

    [参考文献]:

    1.陈小悦着,《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世界银行)格鲁宁,科恩,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国际会计准则实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P 116- P 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