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者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带来了开放与远程学习的飞速发展,同时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远程开放学习的文化的不断演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Hans d'Orville博士在其题为“全球框架下远程开放学习的文化演进”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过去的几十年,在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一代的成长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教育和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开放与远程学习文化的爆发。这种新型的学习文化不仅转变了人们对于学习和知识传送、知识扩散以及知识产品的认识,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对基于数字、技术的社会交互的看法。在报告中,Hans d'Orville博士以当前最热门、发展最迅速的MOOCs为例来说明传统远程教育面临的巨大冲击。他认为,虽然MOOCs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相比其它远程学习形式,MOOCs具有更强的可获得性,同时也为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该主题的平行会议报告中,研究者们对开放与远程学习文化的探讨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文化的内涵和构建途径是关注的焦点。来自珠海广播电视大学的研究者认为学习型社会、教育公平是远程教育的核心精神文化,并就此展开论述。[1]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常万新等人则从文化转型的角度,通过历史研究、对比研究和逻辑分析提出了中国构建开放大学文化的三种途径。[2]施蕾芬等人将远程教育的文化定位为校园文化,强调通过技术手段促进交互,建立虚拟的校园文化。[3]微观层面的研究则强调技术对远程教育参与者产生的影响。例如Jane-Frances Agbu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讨论ICT技术为学习者、教师带来的压力,其研究认为,参与远程学习的学习者、教师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学习者、教师感受到了更大的来自ICT技术的压力。[4]而Charlene Du Toit Brits探讨了语言学习的远程教育项目中技术对学习者的影响。[5]
该主题下宏观层面的研究多结合全球发展态势及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可以看出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另外,本次大会该主题下微观层面的研究虽然较少,但让人耳目一新,提出了新的着眼点和问题的切入角度,是未来可以继续探讨的方向。中国的远程教育正处在转型关键期,有关文化层面的研究尤显重要,多角度、多层面的文化主题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开放与远程学习的质量
ODL的质量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南非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所所长Mpine Makoe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建立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远程开放教育监管框架”中提出,质量保障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承诺,更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效手段。她以南非几所主要的开放大学为例,从办学目标、监管框架等多个方面对质量保障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她认为人们在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时往往容易受到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但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在远程开放学习中,由于学习者与教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在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质量应该有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的认识。Mpine Makoe教授还分享了南非远程教育协会与南非国家远程教育委员会共同制定的质量指标,非洲远程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质量保障和评价工具等质量保障的框架。“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战略与新发展”的主题演讲中基于对中国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构建质量标准并做好质量保障工作是国家开放大学未来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平行会议的交流中,集中呈现的是案例研究,如关于我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6]、博茨瓦纳的远程开放学习学院[7]、尼日利亚教师学院提供的远程教育项目[8]等的研究。质量要素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通过对教师、学生、机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质量保障框架、标准、指标中应该包含的要素。来自江苏电大的研究者探讨了各质量要素对学生远程开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认为课程开发、学习支持、教学和学习过程等六个维度对教师、学习者的满意度均有影响。[9] Johanna Bs Pantow 等人通过利用已有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提供的远程教育项目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10]
研究显示,远程开放学习的质量依然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相当数量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的过程中充分使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的具体内容涵盖质量的含义、要素、指标、框架以及远程开放学习质量保证的现状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于质量框架、要素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在质量要素的研究中,教师的视角、学生的视角、机构的视角均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如何基于不同的实践背景建立适合的质量保证框架,如何基于质量保证框架落实质量保证工作,可能是未来研究者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开放与远程学习的教育技术
技术在推动和引导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各国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关注的热点,在本次大会上,汇报人纷纷以开放远程教育(ODE)为背景,介绍了技术在促进开放远程学习中的作用。其中,大批来自一线实践机构的研究者成为本次大会的亮点。我国的国家开放大学、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云南开放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和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非洲国家相关机构的人员从一线实践出发,详细介绍了应用ICT促进开放教育实践的案例,并就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中,移动学习和基于“云”的技术支撑模式仍然是ODL领域关注的热点。来自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Ally教授介绍了卡塔尔利用移动学习进行创新性工作场所培训的案例。移动学习为新型的工作场所培训提供了更加灵活、便利的培训方式。研究结果表明80%的学习者认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60%的人同意、40%的人强烈同意使用移动技术来学习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80%的人愿意再次接受使用移动技术进行学习的培训。Ally教授还提到了移动技术在未来工作场所的可能的应用。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灵活而便利的学习方式,在 ODE中的应用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而Ally教授给出的移动学习在工作场所中培训的应用案例,无疑将移动学习的领域更加拓宽,这将启发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ODE以及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领域中的作用和对学习方式的变革。[11]
ICT的发展同样引起了开放教育机构在组织架构方面的调整,来自南非的Narend Baijnath教授介绍了南非大学在向开放远程在线学学迈进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包括管理计划、策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12]此外,在ODE背景下对教师的职责的重新定位以及教师的培训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如Natalia Tikhomirova[13]、Dina Thaib[14]的研究等。国家开放大学介绍了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探讨基于“云”的技术支撑模式及“六网融通”的教学模式。显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快速发展对开放与远程教育及相关机构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开放教育资源(OER)
在本次ICDE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围绕这一话题的对话主要是对大量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和案例的分享与交流,讨论的核心主题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
首先,独立开发共享的教育资源方面,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启动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如:在肯尼亚,为实现混合式学习、促进终生学习,肯尼亚政府建立了 “云大学”并大规模开发可循环使用的在线课程;[15]在马拉西亚,宏愿开放大学(Wawasan Open University,WOU)设计开发了大量适合于远程开放教育环境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鼓励所有使用者对这些资源进行再利用、复制、改编、重新分享等。[16]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坦桑尼亚、中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加入了设计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队伍。[17][18][19][20][21][22]其次,开放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共享,这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协作联盟的建立。来自坦桑尼亚国家开放大学的Tolly S. A. Mbwette教授介绍了美国顶尖大学相互合作建立起的网络学习平台,包括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在线提供免费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致力于开放教育资源本土化。除了开放的内容资源外,部分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引进开源教育软件工具,如将包括Sakai、Moodle在内的较著名的20余项教育类开放源代码项目等分批分步骤展开系统的本土化、推广应用等工作。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席卷全球的同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无法使用开放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知识的迅速更新大大限制了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周期;没有制定统一开发、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协议和标准。看来,未来应在建立统一的开发、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和协议、实现最终的免费共享、探索合作共建的新模式以及提高开放教育资源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入探索。
开放与远程学习的支持服务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迅速发展显示,远程开放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23]在这种情况下,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再次成为远程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
以“远程开放学习(ODL)的支持服务”为主题的平行会议共吸引了46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讨论,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作用。例如来自阿萨巴斯卡大学的Terry Anderson指出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在其构建的名为“Elgg”的学习环境中使用了众多基于Web2.0的学习环境支持工具,例如blog、wiki等,学习者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工具。[24]第二,分析远程学习者辍学原因,并采取措施促进学习者维持率。在郭淑婷等人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学习者辍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学习者辍学率的措施。[25]第三,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自国内的研究者们认为高质量的学习引导是提升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国家开放大学和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建立的虚拟教师团队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26][27]这显然是针对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弱势,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交流情况看,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研究结论推广性不足等方面。相比之下,海外研究者注重实证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而国内研究者多是通过分析实践经验得出研究结论,在严谨性上有待加强。同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国际范围的很多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国内。同时由于国内研究多数是从本教育机构的实践经验入手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教育机构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场主持人新西兰梅西大学的Mark Brown教授认为,远程开放学习支持服务未来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趋势:通过分析远程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论证远程开放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维持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重视技术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可能性和局限性;总结远程开放学习教育机构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取得的成就及获得的相关经验。
创造性的、开放的、灵活学习的
监管环境与战略
技术推动下的开放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基于ODE背景下的开放、灵活、创造性的开放教育研究和实践发展也备受关注。当前,MOOCs、联通主义、数据挖掘等核心词汇是ODE领域关注的热点,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和实践人员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美国东北大学的Rick Arrowood[28] 对参与“全球领导力”在线课程的3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他认为随着网络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以及远程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普遍提升,部分远程学习者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较强的学习动机、熟练的在线操作技能以及明确的学习预期。对于这样一类新型在线学习者,其在线课程设计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将发生巨大改变,这为我们设计与开发网络在线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联通主义背景下学习的交互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王志军[29]对联通主义背景下学习者的交互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认知参与度的联通主义学习的交互分层模型,包括操作交互、寻径交互、意会交互、创新交互四个层次,这四层交互模型对于丰富联通主义下学生的交互行为有重要意义。同伴互评是大规模在线学习的特点之一,王琴[30]对基于网络的跨文化同伴反馈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广州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英语为母语)为比较对象,分析两者在同伴互评区域(commenting area)、评论性质(commenting nature)和评论种类(commenting type)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提出了同伴互评的课程设计策略,这对于丰富开放远程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方法有重要意义。数据挖掘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揭示内在的学习规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孙新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确定学习过程中的辍学者、低效学习者以及高效学习者的关键特征,并最终建立了沉淀学习者诊断指标系统和学习状态诊断系统。[31]
与此同时,技术促进下ODE的发展同样引起了研究者在学校、机构等层面的思考和调整,其中突出表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上海开放大学的王晓楠[32]对中国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得出,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了文化、机构治理、资源整合、社会服务等多个要素,而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决定着未来开放大学是否能够获取竞争优势和最终胜利。
辅助学习(残疾人教育)
本次大会增设了辅助学习主题,该主题平行会议集中探讨了残疾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中国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现状、中国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政策和国外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等。
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于2004年挂牌成立(时为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通过与全国残联方面合作,整合全国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和全国残联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政策优势,将残疾人教育同残疾人福利事业与就业相结合,在相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主要依托地方电大或由地方电大和当地残联共同建设的教学点,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开放教育方式,为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提供教育服务。学院和教学点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建成了一批适应残疾人学习需求,包括残疾人终身学习需求的课程、专业,在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不仅使电大残疾人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残疾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在全国先后建立了30多个地方学院、教学中心。
此次会议上,来自武汉广播电视大学的研究者介绍了与残联联合办学的经验,认为残疾人远程教育有五个发展方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改善残疾人学习生态环境;更新概念,改善实践,探索为残疾人士提供学习支持的工作模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创建一个为残疾人士提供辅助学习服务的专业团队;专注于发展,加强残疾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致力于扩大残疾人远程教育产生社会效应。[3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徐超通过大范围问卷调查,提出了残疾学生就业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临时就业的问题、健康状况、当地支持手段与企业分布状况、残疾人的专业技能的缺失。[34]此外,美国的Bob Barret从课堂教学角度,提出了一些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教学策略,如根据身体状况安排座位,避免直接谈及其身体残疾,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型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等等。[35]
开展残疾人教育是远程开放教育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当前,残疾人远程教育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得到包括政策与资金在内的支持;教师专业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远程学习特殊群体的学习特征亟待深入研究;开展残疾人教育的运行机制与模式需要有更多的创新;适应学习需求的课程、尤其是课程体系应在实践中加大探索力度。
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教师、机构参与远程与开放学习,远程学习的形式也日益丰富。本届ICDE大会抓住实践需求,围绕全球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的新策略,从文化、质量、技术、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试图深入探讨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教学形式中的相关理念、理论和方法,这无疑会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Li Ni(2013). Seeking the Spirit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 Chang Wanxin & Chen Hongmei(2013) Strategy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open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3] Shi Leifen(2013).Inquiry and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Distance Educ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on Zhejiang University Distance Educ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4] Jane-Frances Agbu(2013) Embracing ICT Culture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echnology Stress and Wellbeing? [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5] Charlene Du Toit Brits(2013) Building a culture of distance education societies: guideline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disadvantaged groups[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6] Zhang Binghua(2013) A Survey of Quality Criteria and Its Influencing Elements of Open University[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7] Botswana(2013)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distance education provision - Experience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ODL institu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8] Eni Eni and Esu Nsan(2013) Enhancing Quality Teacher Preparation Through Distance Learning: The case of The NCE Programme of the National Teachers’ Institute, Kaduna, Nigeria. [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9] Zhang Binghua(2013) A Survey of Quality Criteria and Its Influencing Elements of Open University[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0] Johanna Bs Pantow &Yuniati Putri Koes Hardini(2013) The Quality Control of Handling Examination in Universitas Terbuka[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1] Mohamed Ally and Mohammed Samaka(2013).Innovative Workplace Training in Qatar Using Mobile Learning[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2] Narend Baijnath(2013).Reconfiguring the Organisa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Mega-university for the Digital Ag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3] Natalia Tikhomirova and Irina Smirnova(2013).New responsibilities of a university and teachers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4] Dina Thaib(2013).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Face-to-face Tutorial for Mathematic Courses of the Primary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at Universitas Terbuka[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5] William Jobe(2013).A Kenyan Cloud School[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6] Khar Thoe Ng, Suma Parahakaran, Rhea Febro, Egbert Weisheit and Tan Luck Lee(2013).Promoting sustainable living in the borderless world through blended learning platforms[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7] Luke Padgett(2013).Understanding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licensing in Australia[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8] Marsudi Wahyu Kisworo(2013).Implementing Open Source Platform for Education Quality Enhancement in Primary Education: Indonesia Experienc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19] Neeti Agrawal(2013).OER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India: A Strategic Perspectiv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0] Prof. Tolly S. A. Mbwette(2013).The Potentials of Exploita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DL ) in Africa[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1] Hanxiao Meng and Mu Su(2013).Learning Design Oriented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2] Kam Cheong Li and Danny S N Wong(2013).Developing an Open Textbook System for Hong Kong: deploying OER as a practical solution to Hong Kong’s textbook problems[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3] Primrose Kurasha(2013).Creating new spaces for dynam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oster student success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systems[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4] Terry Anderson, Jon Dron, Bruno Poellhuber and Lorne Upton(2013).Beyond th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Support Networked Distance Educ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5] Shuting Guo(2013).Improving distance learner’s metacognitive capability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6] Yueyuan Liu and Xingcai Zhang(2013).The Research of the Opera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Team Applied in Public English Cours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7] Yueyuan Liu and Xingcai Zhang(2013).The Research of the Opera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Team Applied in Public English Course[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8] Rick Arrowood, Dr. Heidi Gregory-Mina and Dr. Eva Kampits(2013).Best Practices for Engaging and Leading Multicultural, Multilingual, Techno-savvy Students in an Online Master’s Dual Degree Program[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29] Zhijun Wang(2013).A Conceptual Framework on Cognitive Engagement for Connectivist Learning: Interaction Principle based Connectivism[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30] Qin Wang(2013).A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Web-based Intercultural Peer Feedback[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31] Sun Xin and Feng Xia(2013).Research on Online Learning Diagnosis Based on Data Mining[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32] Xiaonan Wang(2013).The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of the China Open University core competitiveness[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33] Zhou Zhongyue(2013).Investigation of Wuhan City Circle Is Lack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Disabled[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34] Chao Xu, Shunqi Yang and Fan Ping(2013).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mployment Rate for Disabled Students in Distance Educ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TianJin,16-19 October 2013[C].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而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在教学各个环境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点滴尝试,就此谈谈体会。
一、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采取了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话不离口,出口成句、成段、成章,逐步以“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过度到“我想说、我敢说、我会说”。
首先做好口语交际训练准备,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上好语文课,课后大量阅读课外书,摘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按时写日记等。使学生具有充足的知识信息和词汇量,并用规范准确、清新优美、肺腑人心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对教师的敬慕之情,增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感染。
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要求不同。如:我训练二年级学生说话时这样问:“同学们想到我家去玩吗?”“愿意!”我便把我家的话说了一遍。接着说:“同学们,我也想认识一下你们的家,请你们告诉我好吗?”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详细、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家的位置。这样,激发了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欲望。
其次,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口语训练质量。我在常规的口语训练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或同样的内容,我时常变换一些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①听话说话。老师讲一个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的故事。要求学生先认真听,然后说说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呢?②看图说话。图片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绘制或老师制作课件让学生观察。要求学生限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那些符合这些图的情节。③跟光盘学说话。我经常利用多媒体光碟教学。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大家都来帮帮他”口语交际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光碟,要求一边观看,一边专心听,看后指名学生把小华遇到的难题说出来。同学们都来帮他想一想,讨论一下,他应该怎样做,为仕么?这样通过看光碟,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④命题说话。如:“夸夸家乡”,我让学生先说说你的家乡在什么地方?环境怎样?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变化?等。接着我又让学生“夸夸我们的学校”,延伸到“夸夸本班的同学”等。⑤即兴说话。针对一些热门的、敏感的话题给出学生一些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电话交流、当导游、记者采访等等形式,使口语交际活动别有风味且引人入胜。
二、口语交际活动的训练环境。
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口语交际情趣。课间我有意识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打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活动。上课后,我让学生说说课间怎么玩的,学生们便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抓住学生心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一天,我有意改变了发型,穿了一身新衣服走进教室,见学生都盯着我,我便顺水推舟说:“同学们盯着老师,是不是老师变了。”学生们齐声说:“是。”我接着说:“那你们说说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老师的外貌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学生们纷纷举手,一边端详着我,一边说。说得流畅、形象。除以上方法外,我还经常利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设计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片段、采取讨论、评比、演讲比赛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的兴趣和自我表现欲望,增强信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72-02
收稿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李秀文(1967-),女,黑龙江拜泉人,副教授,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开放教育中的“规划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学习条件和主观学习能力,提出一个自己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我校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依照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三环互动”教学模式,于2004年春季开展了“规划学习”的课题实验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掘他们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潜能,提高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效果,为促进学生全面、生动、自主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实践成果
2006年2月,我们开始收集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通过横向和纵向综合数据对比分析,显示出了规划学习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验学生的规划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1.实验学生与非实验学生规划学习意识及能力对比
上调查结果表明,非实验学生的规划学习意识普遍较差,对学习计划的种类、内容和具体要求认识模糊,制定的计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只占少数,多数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流于形式,规划学习效果不明显。相反,实验学生普遍树立了规划学习意识,学会了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和分解学习目标的方法,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学会了根据学习计划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增强了随机应变、灵活管理自己的学习的能力。
2.学生学习效果、成绩对比
规划自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的形成性和终结性成绩均比未参加实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非实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提高不明显。
3.实验学生与非实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情况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帮助和辅导下,实验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面授辅导,而是主动上网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如网上自检自测、参加BBS讨论、网上交流与答疑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效能得到了应有发挥。而非实验学生相关数据的变化则不明显。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始终贯彻了省广播电视大学提出的“三寓三化”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规划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人生和职业的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法律专业的王健同学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还有的学生考取了国家公务员,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也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教师辅导学生规划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对指导学生规划学习感到无章可循,指导缺乏针对性,指导方法和环节不够规范。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提出了基于自学环节的规划学习的三步骤:指导学生撰写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执行并控制学习计划;通过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督促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实验中规划学习三个步骤的具体落实,教师普遍提高了对学生自学环节规划学习指导的意识,能够自觉在教学辅导中按照步骤去做,从而增强了对学生有计划自主学习辅导的实际效果。
教师辅导学生规划学习情况实验前后的对比见下表:
二、理论成果
(一)丰富和发展了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模式
课题组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探索并初步构建了自学环节的“一线两点三环互动”的规划学习模式。一线即辅导教师以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执行、完成为教学设计和辅导的主线;两点即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阶段教师要指导帮助,执行阶段教师要跟踪调节,学习计划检测阶段教师要检查督促,都体现了以实现学习目标为目的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师生互动过程;三环即规划学习与其他环节不能脱节,应将其贯穿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导学过程和考核过程,使之相互结合,互动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完整的规划学习实践模型。这为中央电大和黑龙江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创新水平
课题组教师既是研究人员,又是课程的一线辅导教师,在实验中他们学会了反思、总结,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和教学创新水平。课题组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分别发表于省级杂志《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林区教学》、《远东高教学刊》等。“一线两点三环互功”自学环节规划学习教学模式在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辅导教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促进、带动了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创新。课题组还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以学习计划执行为主线,教学方法辅导为核心,教学计划检查为形式的面授辅导课的实践模型。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省电视大学组织的三环互动教学示范课评比并获奖。课题研究于2006年4月成功结题并获得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刘尔明.现代远程教育十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修订版)[M].丁新,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3]王言根,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一、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的构成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大学教育, 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伴随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的高等教育模式。开放教育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学习并不受年龄、时间、地点的限制,充分满足成年人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的需求。凡具有高中或者同等学历(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及在读学生和社会青年都可以报名上电大。经过笔者调查,目前陕西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的构成如下:高中毕业生、中专生、技校生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为在职人员,他们不可能完全保证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到教室进行面授学习。针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远程教育和面授教育相结合就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基础薄弱的现状,实行英语教育的远程模式和面授模式的结合也是必要的。
二、远程英语教育的概念及其在地市和县市的发展
1.远程英语教育的概念
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远程英语教育则是指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活动。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68所普通高校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2.远程英语教育的手段
最早的远程教育是使用印刷品为学习工具的,包括报纸、书籍、期刊、杂志等。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收音机、电视等传播工具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工具。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而新型电子产品的诞生,现代教育技术所运用的工具也是不断的更新换代,由最初的计算机的运用发展到因特网的远程开发,再到笔记本、各种各样的微型小本、PDA,发展到今天的手机学习,每一次都是大踏步的前进。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所以英语远程学习资源的开发是世界性的。全省电大的学生,不论是地市还是县市,既可以通过教师的远程授课、学生之间的远程讨论和师生之间的在线知识问答进行英语学习,也可以通过各国英语学习电台,如VOA、BBC、CNN等,还可以通过很多公开网站进行学习,如 China Daily、 Economist.com、Ftchiinese.com、Whitehouse.gov.cm、Yeeyan.org/、China.org.cn、China.com.cn、Webcast.info.gov.hk、Xinhuanet.com/、http://listeningexpress.com/download/、Great Speeches Collection等。
3.远程英语教育的运用与效果
目前,针对陕西电大专科学生的英语网络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多,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意识不够强,公共网络学习平台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三、面授英语教育的概念及其在地市及县市的发展
1.面授英语教育的概念
面授英语教育是由一定的教育机构统一组织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集中进行的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空间里讲授和学习,并有一定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直接检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和提高。
2.面授英语教育的现状
近20年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所以,目前,中国的英语学习队伍超过2亿人,异常庞大。但是英语教学却存在着各种弊端。尤其是电大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首先,全国各地的学习条件差异很大,就陕西省内部的不同地市和县市也是如此。就陕西各地来看,西安市、延安、榆林、汉中、宝鸡等地市的办学条件相对优越一些,有自己的语音室和专业的教师队伍。而在其他县市就相对薄弱,没有语音室,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外聘教师很多,这就必将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应试教育主导者英语教学。尤其是电大学生,包括本科专科在内,大部分学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开放教育学习完全是一种取得学位的一种需要,属于函授的性质。在这种学习思维的导向下,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也不够认真、严谨。只有部分在小学、初中、高中从事英语教学的人会相对认真。这种环境不利于英语教学和学习。即使是英语面授教育,也有部分学生缺席、不按时完成作业。面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优化资源、改革考试制度、稳定教师队伍等。
四、远程英语教育的优势与弊端
1.远程英语教育的优势
远程英语教育打破了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度来学习。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无法保证有大块的学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远程教育可以实现零散的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听、说、读、写、译、模仿等生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进行学习,当然也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第三,可以实现终身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在职人员的充电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远程学习可以保证终身制。
2.远程英语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其一、国内缺乏优秀的教学资源;其二、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其三,互动性不足;其四、没有对学习者的检验约束机制。
五、如何将远程英语教育与面授英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陕西省开放教育专科学生远程英语教育与面授英语教育在地市及县市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如此下: 第一,远程英语教学的网络课程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涌现出部分优质资源供在校专科学生使用。面授课程中,教师更加认真的完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考核方式,使英语教学不断向前迈进。第二、电大组织部门更加注重远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如何提高专科英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面授英语教师也不断进行科学研讨,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如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制作高质量的英语课件、进行微课制作来方便学习者的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等。目前,尽管有些偏远山区的英语教学质量不高,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下载使用更多的课程资源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在英语远程教育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英语面授课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知识可以变的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教师面授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和学习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监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有效的利用远程学习和面授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培养流利的使用英语的能力。
目前,电大专科学生的英语教育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远程教育,不能在教师与学生永久性分离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所以,英语远程教育和英语面授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数学分析》是数学类本科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教学时间至少持续三个学期,故其在数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学分析》课程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且它体现的分析思想、推理论证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可延伸到现代分析学当中,在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中起着奠基作用,同时该课程也是数学类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之一。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类本科主干基础课程,结合工科院校专业特色,加强对《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我校数学分析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的使用情况
目前我校数学类专业使用的《数学分析》(第四版)[1]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套教材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内影响很大,第一版在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第二版荣获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该教材已经形成相对成熟和完整的体系,但是我校属于地方工科院校,扩招后生源质量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差距,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向重点院校看齐,凸显出很多问题(其实也是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2,3]):所选教材内容多是纯理论叙述,强调定义、定理,注重逻辑思维、推理论证,而忽略概念和模型的实际意义和计算,实际应用性不强;只注重局部细节和经典范例,过于精雕细刻,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和推陈出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校本专业特色没有结合,课程教学墨守成规;加之基础薄弱,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分析高深莫测,很难尽快适应数学分析的教学。另外,缺乏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水平的数学分析习题资料,导致选用配套的习题解答参考书的效果也不理想。
1.2 课时与教学进程的问题
我校从大一开始对数学类专业连续开设三个学期的数学分析课程,每学期80课时,总共240学时,其中第一学期讲授教材的第1-7章,第二学期讲授第8-16章,第三学期讲授17-22章。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求培养出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专业人才,从而削减了基础课的课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与其他院校相比,数学分析课时相对少,无专门的习题课课时安排,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未因此而减少和降低。
1.3 教学模式问题
《数学分析》是我校的精品建设课程,我们基本改变了那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初步实施了有效教学的模式、融入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以及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课堂上采用传统粉笔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但由于课时紧张,讲得过快,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轻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即使融入了数学实验和建模的问题,也是匆匆带过;实施有效教学的手段也不多,需要教师引导好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小组讨论,近一步提升数学分析的学习成效等。
1.4 与高中数学教材的接轨问题
我校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各自的高中数学课程的教材有差异,所选修的内容也不一致,有些内容与现行的数学分析教材衔接不上(如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极坐标变换和复数的三角形式等),而有些内容又重复地讲解(如极限的计算、一阶求导和定积分等)。这样需要教师对现行教材的第1-9章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内容,略讲部分内容。
1.5 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数学分析课程是采用“平时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70%=期评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各章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综合类型的不多,在实际操作中,平时考察作用不明显,往往还是一卷定是否挂科。这种成绩评价方式并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
1.6 学生的思想问题
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类学生大多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不高,自感“先天不足”,就业前景不佳。加之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对数学分析缺乏全面认识,数学应用能力和意识不强。同时数学分析课程与中学数学相比更注重逻辑思维、推理论证,教材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等,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惧怕数学分析课程。
2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我校数学分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课程老师深入学习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并采取“课堂全息实录”的方式对若干节课进行全程实录,然后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技术和课堂诊断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明晰数学分析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优化相应的有效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提出几个基本要求:①以生为本,即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少讲一点,学生尽量多自我学习一点。②把握核心,精讲多练。③数形结合,类比猜想。④画知识树,理清结构。⑤突出思维,加强数学实验和建模。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求主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有效教学手段,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学、问、做、结”中自主学习,在“改、答疑、命题、制作”中参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2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
根据《数学分析》(第四版)教材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章节结构进行探索性的调整。(1)根据课时减少的情况,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少讲或略讲,而对主要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的本质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重点讲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上分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高要求”层次。如实数的完备性理论内容略讲,只对基础好的同学提出要求。(2)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调整教学内容,将一些方法相同、相似或前后关联度较大的内容串在一起讲解。如尝试将一元和多元部分的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函数泰勒公式的余项类型、定积分与重积分等串在一起讲授。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方法的统筹把握,即节省了课时,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3)在数学分析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是根据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二是结合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三是根据大学生数学建模的模拟题及竞赛试题简化出研究性项目。每个学期的期中布置研究性题目,学生组队进行资料的查阅、问题的解答和期末小组答辩,所得评价结果记入平时成绩。由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分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2.3 创建数学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我们开发了《数学分析中的数学实验》课件,分三个学期讲授,每学期讲授4课时,其它内容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实践(下转第51页)(上接第39页)表明,增加的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分析中的几何图形、数学模型的求解和数值计算等内容。为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我们依托数学分析精品课程网,结合《数学分析》等课程教学构建了大学数学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简介、优选试题、研究性题目、小论文写作、大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试题和备赛资料等挂在网站上,供学生查阅,自我学习,自主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数学实践教学平台也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摆脱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并促进数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使学生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创新性工作。目前,近几届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决赛二等奖1项,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赛区本科组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4项并发表学术论文3篇。
2.4 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我校数学分析课程是采用“平时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70%=期评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在当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越发不适应。单纯的从学生的作业和出勤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同时因各种原因,学生作业抄袭情况较严重。而期末考试,偶然性大,试卷内容只是书本各章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和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综合类型的不多,特别缺乏对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实际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考查,更不能反映学生对数学分析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区分度不大。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成绩评价方式,即“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研究性小论文写作)的30%+期末资格考试(试题来自书本和作业等,以杜绝平时作业抄袭的现象)的40%+期末综合考试(试题为综合性)的30%=最终成绩”。其中研究性小论文写作内容包括:对微积分科学、方法思想的探讨;对无理数和的研究;对特殊函数的构造;对一致收敛性和重积分变量代换公式证明等的讨论;数学建模论文和数学实验设计等。该考核评价形式可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既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困生的成长。
3 结束语
虽然《数学分析》已是我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有着自己一些独到的教法[4],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要结合我校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让数学分析常讲常新。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广泛应用。所谓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即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的教育教学活动。CBE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一般为CAI或智能CAI(ICAI)系统。
1现代远程教育与基于Web的智能CAI系统
1.1现代远程教育及其特点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是指利用各种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教育。而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凭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运用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远距离教育。[2]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 教与学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以网络为基础,运用多种媒体表现课程内容,实现异地教学。
(2) 具有较好的互动性。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教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
(3) 节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无需场地、教室还可以减少教学管理人员,因此大为降低成本。
1.2基于Web的智能CAI系统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实施远程教育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构建基于Web的智能CAI系统并应用于远程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基于Web的智能CAI(以下简称ICAI)系统以网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化分布式教学。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不受时空和地区限制,特别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策略、调整学习进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2基于Web的开放式智能化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属于远程开放式教学,学员仅有几次面授辅导机会,课程学都依靠网络自主学习,因此,迫切需要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智能化网络教学系统。为更好地进行远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设计了一个实用智能型CAI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以“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为实例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交互功能、即时反馈功能、导航功能、信息过滤功能。并能针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实现个别化教学,即因材施教。系统为开放式模块化框架结构,可拼装、可拆卸,可根据需要添加功能模块,可以改变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课程教学的需要。下面就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一介绍。
2.1系统设计
本系统建立在第三代远程教育系统模型(The 3th Generation Distance Learning Model,简称3GDL)的理论基础之上,以网络作为载体,综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教育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对教师提供协作式教学、对学生实施开放式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过程。设计符合ICAI系统一般结构,即由知识库模块以及系统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组成。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1) 系统管理员模块。该模块包括:系统权限管理、教师审核、公告管理等子模块。
(2) 学生模块。主要包括:课件学习模块、提交作业模块、考试模块和在线交流四个子模块。本系统建立的学生模块采用的是具有学习历史记录的方法。对某学生已学习过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其所作过的练习题分类计算以下几个平均值:
P=已做过的所有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Pj=已做过的所有难度为“简单”的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Pi=已做过的所有难度为“较难”的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Pe=已做过的所有难度为“很难”的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学生档案,并录入“学习历史记录表”。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地修改,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系统要对其以往的学习历史有一个评估测试,根据评估值确定学生学习新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使新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学识水平相匹配。本系统以各章练习的成绩做为评估值,生成教学策略。各章习题类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简答、操作等,分值和数目不定,难度不等,总分为100分。根据每题的难易程度、考查的不同知识点分配权值并在“题库表”中的“权值”字段分配,这样统计的分数能较科学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系统学生模块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库的各个表中,例如:“学生信息表”记录基本信息;“学生答案表”记录学生的练习答案及所做练习题的正误;“学生习题错误表”记录学生的错误知识点及错误次数;“点击次数表”记录学生的学习次数等。
(3) 教师模块。本系统教师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学生模块和知识库模块的教学策略知识作出智能化的教学决策并完成智能导航。包括4个子模块,即课件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在线交流。系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应答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评判学生的成绩;为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出错原因,判断并标志出学生当前能够学习的知识点;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适当的补习材料等。
(4) 知识库模块。知识库包括两部分知识,一是教学知识;二是教学策略知识。其中教学知识构造为总体线性、局部非线性的结构。总体线性结构是按照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的。教学知识以超文本文件形式存放,供学生学习、查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教学内容共有6章26节,按照章、节划分知识点层次结构是线性的,从节的层次开始是非线性的,学生可并行选择学习的内容,即节中的内容包含一个以上的超链接。形成教学策略的知识以数据库中表的形式存放,如:“知识点逻辑关系表”记录整个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构成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
2.2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本系统是服务器端执行的应用系统,在客户端只需运行浏览器软件,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应用、处理过程。
(1) 系统实现技术。
系统前台设计使用Dreamweaver8;Flash8;Fireworks8,后台设计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以及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构建采用SQL Server2005。
(2) 系统功能。
① 学习向导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量化评定,给出适当建议。学生每次进入系统时应首先进入此模块,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查看系统建议,以便选择下一步学习内容,从而科学地进行学习。系统能够统计学生学习了哪些章节,已做章节练习所获得的分数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② 学习功能。系统学习功能模块可自行统计出各章节学生已做练习的分数,然后据此确定哪些章节是该学生可以学习的,并显示提示信息。如果某章节学生已做练习的分数未达到要求,则屏蔽其后各个章节,使该生无法进入。学习功能主要以目录和搜索方式实现。
③ 练习功能。练习模块是形成学生模型的主要依据。练习题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操作题。学生可任做某章的习题,系统把学生的答案保留在“学生答案表”中,系统将其与题库表中的正确答案进行比较,判断正误,记录错题数目以及习题错误次数,并把结果显示出来。
在题库表中,系统对所有习题都有标注,已做过的题给出分数,未做的题标注“未做”。题库中的每题都涉及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所以,若某题错误,系统到“错误知识点表”中去查看这些知识点是第几次错。当某知识点错误是第一次,则知识点为超链接形式显示。当某知识点错误二次时,系统会打开“知识点解释表”,给出此知识点的从不同于教学内容的另一角度的解释举例。当某知识点错误三次时,系统会打开“知识点逻辑关系表”,查找到此知识点的上位知识点,以超链接形式显示。以便帮助学生了解错误原因,掌握该知识并对错误加以改正。当某知识点错误次数大于等于四次时,系统给出建议,请重新学习全章或全节的内容。
④ 测试功能。主要是自测试和考试部分,在系统中包括了安全可靠的组卷功能、自动阅卷功能和试题库。利用测试功能,系统可进行各章或全部内容的测试,可以随机组卷。学生任选某一试卷后,即可进行答题,单击“提交”按钮后,系统会立即统计并显示成绩。成绩的显示以列表给出题号、学生答案、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释四项内容,正确答案解释一项为超链接形式,点中会显示详细的答案解释。而且,可以选择限时答卷方式,利用系统定时功能,当时间到,停止答题,自动提交。
⑤ 课程讨论区。系统设置了课程讨论区,实现讨论与答疑功能,能够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模式交流(实时、非实时)形式,为网络教育提供了真正的人与人直接交流的通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讨论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了学习者的交互。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程讨论区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发帖来答疑解惑,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为师生交流提供方便。
⑥ 相关链接。学习者通过相关链接可以进入其他学习网站或娱乐网站,以便学习相关知识或者在学习后稍事休息。
3应用实例
开放式智能化远程教学系统应用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西分校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利用本系统进行学习,首次进入系统需要注册,否则只需输入学号、密码登录。进入系统之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功能模块。建议首先进入学习向导,阅读系统提示和建议,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学习。当然,也可以直接进入课件界面学习。学完一节内容后,一般应通过做作业或随机测试来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当完成测试题之后系统将给出成绩,系统还将答题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判断学生是否可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利用课程讨论区进行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定时、不定时在线交流。目前,本系统使用情况正常,获得学生好评。
4结语
本系统的特点是:支持多学科、多课程,在协作的基础上,达到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互补、信息共享的目的。能使教师以简单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材料,通过网络从视觉、听觉、书面等多角度把相应的学习内容以最佳的表现方式展现给学生。能够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按需求学,从而在现有的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幅度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本系统特点之二是:开放式模块化框架结构,可拼装,可拆卸,能够改变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课程的教学,还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各门课程的不同需要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以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而且,系统配置移植比较方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国丽,郭铁柱.基于Web的智能远程教学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1999-10-9(16).
[2] 马爱丽,张卓奎.贝叶斯网络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8(2):33.
[3] 周苏峡,李建利.Web数据库应用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Open Type Intelligence Long Range Teaching System
SHAN Hong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Guidance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Teachers’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 Lanfa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ademic motiv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teachers has been analyz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self-attribution. Based on the common issue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ers'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he self-attribution that teachers have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self-attribu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s initially clarified, an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which guide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ake correct attribution,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ttribution
以个人主观的感受及经验对自己或别人所表现的某种行为(或某一事件)的发生原因予以解释的心理历程,称为归因。①基于心理学的观点,可将教师的学术成就动机表述为驱动其追求学术成就目标(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的内在原动力。
地方院校是指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批分布在省会城市、地市及以下所在城市,由省、市政府直接管理或者以地方管理为主,主要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的非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由于地方院校更多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培养责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制约了教师对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个人学术成就目标的追求与努力。
学术成就动机的水平决定着教师个体的发展,而归因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进而影响教师个体学术成就动机的强度。当他们在追求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学术成就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分析推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且不论这些原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学术研究能力的一种自我评价,并直接影响到对后继学术成就目标的刻意追求与努力。近年来解释成就动机的理论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韦纳(B.F.Weiner)的成就动机自我归因论。②
1 地方院校的学术研究及教师学术成就动机所存在的共性问题③④
(1)地方院校由于以教学为中心,缺乏学术团队的引领,使得大多数教师的科研项目层次偏低,经费偏少,发表的论著和获得的学术奖励级别不高、数量不多。(2)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懒怠,缺少积极的心态,通常只是被动地应付科研考核或仅为了满足职称晋升的需要。(3)教师缺少团队攻关意识与集体合作精神,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往往会过多地从自己的得失考虑问题。(4)学校缺少合理的学术评价与奖励指标体系,学术激励、约束机制的力度还不够。(5)注重短期效益、项目申报、论著发表等指标,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6)教师的学术成就动机水平随着年龄及教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7)学历高低对教师的学术成就动机水平有显著影响,学历越高,学术成就动机水平也越高。(8)职称、专业、性别等对学术成就动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 教师在学术成就情境中的自我归因内容分析
2.1 归因模式
自我归因是对自我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按照韦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年所提出的解释成败的自我归因理论、成就归因模型以及后续的实地研究,教师在面对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结果时进行成败归因的心理历程是相当复杂的。韦纳所提出的由“因素源”、“稳定性”及“可控性”三个维度构成的自我归因模式可以用于解释学术成败的原因。
2.1.1 维度一:因素源
主要包括“任务难度大小”、“努力程度”、“能力高低”、“运气顺背”、“个人身心状况”、“外界褒贬评价”等。教师对于学术领域成败原因来源的认知,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其中内在因素归因的典型例子有:将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归因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或归因于自己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或归因于自己有效的科研习惯与方法等等。
外在因素归因的例子如:将学术论文的未能被录用发表归因于评审专家的偏见;将职称晋升归因于学校的推荐与支持,或者是归因于运气好等等。
2.1.2 维度二:稳定性
因素源既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分,在一定时期内,也有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之别。相对而言,个人知识基础、自身学术能力等属于稳定因素,而个人身心状况、努力程度及运气顺背等则属于不稳定因素。
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会降低其继续成功的预期,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会增强再获成功的期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会期望未来的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职称晋升等很可能成功,从而激励教师去继续努力争取,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只会对失败抱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
2.1.3 维度三: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教师对学术领域成败的原因是否受自己控制的认识。“可控性”是自我归因模式中因果关系结构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
例如教师在学术领域中持久努力的程度及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等都是影响学术成败的内在的稳定性的因素,但前者受意志的控制,而后者则不受意志的支配。
有的教师把学术成就低归因于学校的一些政策与措施不给力,但学校的政策与措施并不以他的主观意愿所左右,他就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有的教师把学术成就低归因于自身基础差,而他又觉得基础差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改变的,于是他就会加倍努力。
2.2 归因模式中归因别与维度的关系
依据对韦纳自我归因论的理解,可以得出六项归因别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见表1)。
2.3 归因路径
教师在学术成就情境中的成败归因路径如图1所示。
3 教师学术成就动机与自我归因倾向的逻辑关系
3.1 自我归因倾向影响学术成就动机
自我归因倾向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教师的学术成就动机产生影响:⑤
(1)自我归因的倾向影响学术成就期望的改变进而影响教师的学术成就动机。归因倾向影响个体的成就期望。有的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通不过,如果他归因于佐证材料不充分或前期研究准备不足这样的不稳定因素源,他将保持一种对未来的较乐观的期望,也有助于维持其继续申报项目的动机;相反,若他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或水平不够这种稳定的因素源,他可能会预期自己以后在科研项目申报中还会通不过,从而削弱或终止他继续申报项目的动机。
(2)自我归因的倾向影响教师的情绪情感进而影响学术成就动机。归因影响情绪情感的产生。当教师把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方法等内部因素,将产生兴奋、自豪和自信的情绪情感,从而激励其在学术领域的精力投入;而若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产生低落、自卑和无能的情绪情感,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正确的引导,将会阻碍其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
(3)自我归因的倾向影响对教师学术行为的强化或弱化。自我归因的倾向影响教师对未来成功的预期及相关的情感,因而影响对教师学术行为的强化或弱化。
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在的、可控制的因素源,将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源,会强化进一步行为的动机。
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源,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源,会弱化进一步行为的动机。
3.2 学术成就动机影响自我归因倾向
学术成就动机不仅影响教师的学术追求目标,而且影响他们的自我归因倾向。
强化了的学术成就动机与积极的自我归因倾向形成良性循环。有的教师将学术领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勤奋,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种自我归因倾向属于积极归因,会进一步强化他们随后的学术成就动机,而强化了的学术成就动机会引导他们仍然作出类似的积极归因。
弱化了的学术成就动机与消极的自我归因倾向形成恶性循环。有的教师将成功归因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这种自我归因倾向属于消极归因,会进一步弱化他们随后的学术成就动机,而弱化了的学术成就动机会引导他们仍然作出类似的消极归因。
4 基于自我归因论对教师学术成就动机的引导
4.1 认识正确归因的意义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情境,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唯有学会辩证、客观、正确地归因,通过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归因论可以帮助管理层对教师的学术成就情境及相关政策措施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估。
4.2 归因示范
归因方式是逐渐形成的,带有一定的习惯性,而让每个人都接受正规的归因训练是不现实的。可选择成功或失败的典型实例进行归因示范,肯定、强化积极的归因倾向,引导、纠正消极的归因倾向。让其他教师从典型的归因示范中学会正确积极地归因,努力纠正消极的归因倾向。
4.3 归因结果的积累与分享
对同一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来说,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成败的原因有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重视对归因结果的积累,并在一定范围内将这些结果分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4 克服防御性归因
不加分析就将学术领域的成功自负地归因于水平高、能力强等自身内在因素源,或牵强附会地将学术领域所遭受的失败推诿于任务过难、运气差等外在因素源,现实中将这类归因称为防御性归因。例如,科研项目获批、学术论著发表时便盲目沾沾自喜,炫耀自己学术水平高,而职称未得到晋升时又怨天尤人,埋怨评审条件太苛刻,指责评审专家有偏见等。这些均属于维护个人自尊心需要的自我辩护式的防御性归因,是正确归因的大敌。
5 结束语
学术成就动机的水平决定着地方高校教师个体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而归因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进而影响教师个体的学术成就动机。对地方院校的教师而言,针对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著发表等学术目标的实现与否,自我归因的因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及活动的结果,影响教师未来在学术领域成功的目标期望和争取成就的信心,影响教师学术目标达到或没有达到之后的情绪体验。这些心理结果直接影响教师学术成就动机的维持和加强,从而影响达到学术领域期望目标的行为表现。因此,引导地方院校的教师进行正确的、积极的自我归因,有助于有效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学术成就动机。
注释
①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81.
② 张旭.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3):186-188.
一、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目标定位
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及演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西方语言学各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和论述方式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掌握语言学理论的各种概念和术语的来源与内涵,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西方语言学原著的水平,加深学生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修养,为以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之所以选择该门课程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主要是因为该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国外语言学各流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如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这些语言学流派的代表性著作都是用英文写成,因此采用“原版教材、使用外语”的双语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文,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能够使用英语与教师进行一定的交流。因此,采用双语课程教学完全可行,学校也立项予以支持。
有关文献认为,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习者能达到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换而言之,就是教师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传授学科知识,学习者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达到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目的”(林令霞,2004)。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通过专业培养中的双语教学,实现如此高的教学目标在现实条件下有一定难度。目前对于绝大数高校而言,双语教学的开展尚处在一个尝试性的摸索的初级阶段,而且这种尝试性的教学适用的课程也不多,学生双语教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因此很难达到这样高的目标。我们认为,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来看,能够借助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专业外文教材及参考资料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个目标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也就是我们开设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
(一)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
双语教学的形式有多种,从采用的教材来说,有英文原版教材,有中文翻译教材,有部分英文摘录和中文解释说明教材;从教案的书写来说,有全英文的教案,有全中文教案,有英文教案附带少量中文说明或中文教案附带少量英文说明教案;从授课的语言来说,有全英文讲授的,有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讲授的,有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讲授的,有全中文讲授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提炼出这样几种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化的双语教学授课模式:一是标准双语教学模式,即采用优质原版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授课50%以上,且教学效果好的认定为双语示范课程;二是准双语模式,采用原版教材或国内编外文教材,英文附带少量中文的教案,英文授课比例在30%~50%之间;三是过渡型双语模式,采用外文教材和中文讲义,英文授课比例低于30%。其中,第一种形式是最好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第二种形式应该是最合适的和目前使用较少的,第三种形式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比较常用的。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采用的第二种准双语模式。
(二)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由于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西方语言学各流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要想找到一本既能简单介绍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又有适当的原文摘录的外文教材很难,目前市面上好像还没有此类教材。以往中文授课时采用的是胡明扬的《西文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版),但由于该教材是中文翻译版,不太适合双语教学,因此只能把它列为辅的参考教材。后来,我们选用了国内编外文教材《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外文教材有c.f.霍凯特编写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2005),参考英文原版语言学流派名著有索绪尔(f.de saussure)的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4),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的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5.gerald duckworth & co.ltd.),vivian cook & mark newson的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0.blackwell publishers ltd.),韩礼德(m.a.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4.edward.amold publishers limited.),f.ungerer & h.j.schmid的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10)。
(三)双语教学方法
1.开发多媒体课件
加强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双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自制的双语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明的表格、清晰的文字及flash动画等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从而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个形象化、立体化的平台,有助学生在英语授课方式下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使比较枯燥乏味的语言原理变得生动活泼,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
转贴于
2.编写英文教案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上面选定的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的教材和相关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组织双语教学内容,编制了全英文教案,并针对复杂的英文专业词汇配以少量的中文注解。此外,布置给学生的习题注意考虑到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准备了适当的英文思考题。
3.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基本概念;二是语言学流派的基本理论;三是利用相关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前两种内容使用全英文讲解,配以形象的图形和简明的表格,多使用英文简单句式对专业词汇及基本理论加以详细、通俗的解释,并附注少量中文词条。后一种内容由于是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分析说明解释中文中的语言现象,因此使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授课过程中的提问、讨论和答疑等其它环节也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尽量营造一个较浓厚的课堂英文教学氛围。根据反馈,初期学生对这种方式感到有些不适应,但逐步适应以后感觉效果良好。
4.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对外汉语专业班的学生进入高校时和其它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经过大学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运用能力,但对本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还不很熟悉,有时会出现不能听懂的情况。因此,需要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到网上查找有关的语言学知识背景资料,如在本校的期刊网及超星数字化资源里查找和检索专业词汇及相关的语言流派的介绍和说明,让学生对所教的每一个语言学流派先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上课时教师便只对某个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讲解。至于课后练习和答疑可直接找授课教师交流,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
双语教学的考核与其它课程一样采用百分制,包括考勤、课堂听课问答、作业和考试部分等内容。考核成绩分两大部分,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分别占30%和70%。
三、西文语言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分析
(一)考试成绩分析
此次参加西方语言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学生只有一个班26人,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考试通过率为90%,优秀率达到30%,基本上达到了甚至略高于其它课程的考试水平。为了进一步检验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双语教学的效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对比了本学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学生与未进行双语教学学生的四六级过级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参加了双语教学班级学生的四六通过率比未参加双语教学的同年级班级学生的通过率高出30%,六级通过率高出21%。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通过双语教学还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国外语言流派的基本内容,感受了英语思维,理解了课程专业内容的英语表达,对学生正确地使用、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和参考文献资料十分有利。另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获取国外新知识的实际能力,这是大学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所难以达到的。
(二)学生反馈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双语教学的效果和今后继续开展双语教学,除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及时沟通外,还参考学校的教学考评系统,让学生在学期末对西方语言学原著课程双语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共有10个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材选用、授课效果、辅导答疑、练习、作业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中英文教学持肯定态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十分认可。另外,我们还征询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学生主要感觉课程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需要耗费较多精力去准备,希望在课程进度上适当调整。此外,在考核成绩的评定上应该更具有灵活性。
四、对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认识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西方语言原著双语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第一,明确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能力,理解专业课程的英文逻辑结构和阐述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因此,双语教学是手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研究才是目标。教学时,不能本末倒置,过分注重英语语言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理解。
第二,提高授课教师双语教学水平。
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教师有出国学习和进修的经历,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教师的英语水平与国际化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真正能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并不多。因此,教师应接受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明确双语教学的标准和定位,认真筹划、精心准备,逐步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教师观摩外籍教师的全英文教学,与之探讨教学环节的各方面,为今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双语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对老师而言,双语教学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备好双语教学教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学生而言,双语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一是知识方面的准备,学生应课前阅读相关专业课程的英转贴于
文背景材料,熟悉专业术语的英语词汇,课后复习电子教案内容,查阅必要的英文专业文献;二是思想上的准备,学生对双语教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初期可能听不懂,但只要大胆交流,认真准备,就能逐步适应教师的英语授课和交流。
第四,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辅助教学。
相比用中文教学的其它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教师要灵活运用讲授、讨论、演示等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提高英语能力。
合作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积极提倡、大力推行的重要学习方法和策略。它要求学员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合作条件组成学习小组,在经过独立学习,获取教学信息之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者依托某种媒介交换学习心得体会,互相帮助,相互评价,以寻求合作学习之间的乐趣和学习增长效益[1]。事实证明,在开放教育中,学习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关系融洽、学习积极性更高,平均成绩更好。笔者于2010年3月组建了法学专业2009秋开放学习小组,并担任指导教师,经过了一年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指导教师介入的“学习小组”
开放教育是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面授为辅,配合网络以及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重在培养学员学会自主学习、加强沟通协作学习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2]。因此,学习小组是开放教育所提倡的学习模式之一。传统教学理念中学习小组的组成通常是班级成员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分组,组员8~10人,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日常工作的方式。但在开放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小组中的组长仅仅发挥了与教师联系和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无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引导组员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原因在于以面授结合网络教育的教学新模式,组长也是第一次接触,缺乏带领小组成员的经验快乐学习,如果没有专门负责开放教育教学的老师辅导,小组活动就会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实践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在组建2009秋开放学习小组的时候,增加了专门负责教务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两名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已经从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无论学员在选课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上有困惑,两位指导老师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和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并且,由指导教师直接介入的学习小组,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上的交流,指导教师站在学员的起点上帮助他们,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辅导他们,一起共同迎接困难和挑战。
二、小组学习带来的成效
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更能发挥合作的优势,让组员充分的交流,反馈意见,互帮互学,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学习小组是开放教育自主化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员通过参加学习小组活动,开展互帮互学,可以消除因个别化自主学习带来的诸多困难,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自学能力的目的。据统计,2010年3月~9月这半年,2009开放学习小组有组织进行的小组活动一共十次,主要以网络为主要活动平台,组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密切,小组学习氛围浓厚。与第一学期相比,本学期所选择的七门课程,法学专业课的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高出班级同类课程平均分7分以上。
三、关于开放学习小组的几点思考
(一)小组成员的选择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由于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为了充分关心到每一个学员,我们认为小组成员的选择以5~6人比较适宜论文范文。2009秋开放法学共有学员32人,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起点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指导教师为此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全班学员的基本情况、学习起点、学习习惯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作出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五名组员,二位指导教师一起组成了2009秋开放学习小组。这种方式组成的学习小组,大家在学习起点、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奋斗目标上都有一定的共性,便于学习小组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二)组长的选择
组长是指导老师的得力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并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员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员,而且应该培养学员的这些能力。在实践中,很多学习小组到后期都组织松散快乐学习,流于形式,小组活动经常变成了聚会茶话会。分析其原因,很大一部分都归结于小组无人管理,作为组长,没有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因此一个好的组长,一定是一个好的带领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
2009秋学习小组组长李蓉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计划。在中国移动这个服务行业,她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社会经验、管理经验丰富,并且乐观、积极向上、乐于奉献。选择李蓉同学作为组长,事实证明,她真正做到了对小组的有效管理、组织和监督。在学期末,她会将小组成员的成绩进行统计、通报,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帮助。在新学期初,她也会与指导教师沟通,帮助学习小组制定一份较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且监督学员积极参与面授课程、参与小组活动、并且整理各类学习资源给大家共享。所以说,有一个好的组长,会使得小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有计划有组织的小组活动
开放教育学习小组不能只流于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教学内容需要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再采用这种形式。如果通过面授课或者网络学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就无需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是否采用小组教学要慎重安排。开放成人学员,由于突出的工学矛盾,不能完全准时参与面授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来进行教学或者教务上的辅助工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活动一般选择在面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进行知识的扩展或者集中解决学员未理解的知识点。另外,小组活动也需要有效的组织,不放任自流。小组活动虽然是以学员作为主体,但是也不能缺乏教师的引领,对于小组活动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组织和管理,其中包括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下发活动的通知,可以利用QQ群中“群活动召集”对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题等,进行详细的介绍,通知组员报名参加,附带的提醒功能非常人性化,另外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可以上传相关的记载资料或者图片资料作为留念,功能很强大。
(四)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小组协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让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受到重视,学习的过程中都从中有所获[3]。所以,小组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以个人—协作的模式,按能力大小进行分工。这样指导教师或者组员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有效的小组活动提供保障。指导老师需要根据个人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快乐学习,让能力有限的组员完成相对简单的工作,例如活动内容的记载、以此来激发他接受更多任务的兴趣,增强他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同样对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组织管理工作,并给予明确的任务目标,各司其职。例如本学期,除了常规的教学指导教师、教务指导教师、常务组长之外,我们特别安排杨风月同学作为我们本学期的学习委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本学期所学习的两门重点课程:经济法学、合同法学,杨风月同学已经多次学习过,并且以非常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相关的社会化考试,同时由于工作环境的缘故,也接触了不少的实践案例,可以从学员的角度为组员的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本学期,杨风月同学的任务具体细化为:
1.以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进度作为指导,为组员拟定一个课程学习计划,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应考经验。
2.辅导其它组员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3.发起与这两门课程相关的小组活动。
4.带领大家登陆省校2.0平台,参与课程论坛活动。
5.配合组长一起做好课程学习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五)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对于成人学员而言,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再回到校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知识的补充,克服工学矛盾、克服家庭的牵绊,这需要付出努力,付出耐心,付出时间,有时甚至会有很多的牺牲论文范文。所以,我将“快乐学习,共同成长”作为我们小组的口号。学习可以是快乐的,记得大学期间,出于对期货知识的喜爱,我选择了《期货基础知识》作为选修课程,自从走进这个课堂,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享受,课堂上表现突出,回答问题机智灵活,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考试成绩也非常优异,如今十年过去了,这种满足感、快乐感依然记忆犹新。所以,让学员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愉悦。让学员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同时,学习的快乐更体现在追求知识的快乐,追求理想的快乐。一个人有了理想,有了奋斗的目标,面前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念的人是快乐的。
为此快乐学习,在小组成立最初,我与荣老师就给这个学习小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希望这五名学员能够用二年的时间内,完成专科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达到优良。在完成专业课学习之后,由指导教师带领,花费1~2个月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的写作,获得法学专科毕业证书。继而进行开放法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扎实的专科法学理论作为基础,学习的负担不是很重。与此同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的我,会带领全组人员参与《企业法律顾问》的资格考试,制定详细的考试复习计划,并参与其中,给予他们一定的辅导。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学员就有了参与司法考试的资格。对于司法考试而言,需要学员付出更多的精力,所以这可以成为组员的个人奋斗目标。我想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有指导教师的全力协助、学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学员自身乐观向上的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共同成长,这是我们小组每一个成员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存智.合作学习的理论与策略[D].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2]付炜.关于开放教育入学教育的思考社区矫正的法律问题[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58-02
一、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我国的当代远程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广播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从原来的看书自学,到电视讲座,再到现在的网络教学,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半个世纪以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为全民普及高等教育及社会培训的办学宗旨,致力于促进全民素质教育、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专科、本科毕业生22万余人,累计各类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共计48万人次,并取得培训证书与结业证书,为天津市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天津远程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是:
1.针对学习者本身的个别化来组织教学模式。通过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将学习资源上传至平台,学习者登录平台后自主学习,无形中把学习者个体从整体中分离,不同的学习者根据本身对课程的理解,通过互动论坛、公告区、聊天室、网上答疑来与教师交流,达到一对一的教学互动、点对点的教学辅导,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开放性教育模式。在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今天,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学会生存,就必须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来满足自身与社会的需要。所谓开放式是指学习者、教学环境、媒体手段、学习资源的开放。所有阶层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随时可以报名学习,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和自身要求,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不受到学习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3.具备异地远程教育的特点。远程开放教育借助互联网技术为桥梁,以多种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技术依托,实现学习者学和用的教学过程。学习者主要是通过课程录像、视频VCD教材、CAI课件制作、双向视频实时传输系统等手段自控学习,选择自己接受的教学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模式灵活简便。
4.任课教师是课程辅导的组织者。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布置对应的课程作业,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互动,解决疑难问题,以此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与任务。同时参与多种课程教学媒体资源的制作,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操作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远程开放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要作用
1.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为全民终身接受教育搭建的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机会。(1)发挥人才培养平台作用。建立日常辅导教学队伍,通过课程录像直接学习,CAI课件互动学习、双向视频在线交流等形式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2)发挥收集学习者意见或建议的平台作用。通过网络意见箱或调查问卷等形式,发现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习者动态,及时反映及时处理,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
2.实现公平教育的作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硬件环境都是导致不公平教育因素的差异。远程开放教育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机动、人性化、个性化教育,只要有求知需求的学习者,随时可以注册学习,彻底将粉笔、黑板放下,通过个性化自学和相互讨论助学实现公平教育。
3.提供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作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作为新型教育手段,将最好的资源传输到任何能上网的地方,为更多求知人提供学习教育的机会。学习知识服务体系也是远程教育必不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教师是为学生做支持服务,以学生主观学习为中心点,做好学生主观学习意识服务和学生思维模式的服务,来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的需要。学生为自身寻求知识,提高自己。为促进我国终身学习体系教育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保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
远程开放教育是伴随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以信息技术传输为基础,融入面授、网络教学、自学等教学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其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远程、开放的优势。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现拥有万兆校园网、广播电视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双向视频远程教学系统,形成网上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远程开放教育可以面向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开放,适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包括各种层次的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岗位培训。
2.具有资源共享优势。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交互性好、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整合了一批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先后与28所重点高校网络学校合作,实现了高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使学习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
3.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多样化。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远程教育院校通常提供不同层次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时举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当前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策问题。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强政府引导、政策的支持和倾斜,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终身学习体系中关于远程开放教育的作用其重要性,全社会都应关心远程教育。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各项制度和实现机制,确保远程开放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2.教育层次问题。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已经逐步被社会各界认同,我们要把远程开放教育建成天津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教育层次应进一步扩大,深度要加强,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长短期培训。
3.教育资源问题。教学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今云计算的纵深发展,微学习微资源课件制作已成为主流。微学习,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符合人们的习惯,一次只学一点,太多会疲倦。找到一个教学兴奋点挖掘学生学习热情,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制作精品小课件已成为教学资源制作的主要任务。
五、终身学习体系与实现机制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涉及教育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缺乏全局性的协调机构以及有效的推进机制,是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首先遇到的体制。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有关终身学习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等制度。
信号与系统是高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该课程以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等课程为基础,是后续的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非常重要的先修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定理概念及公式多、内容抽象。该课程历来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不同于先修课程的思维方式,而且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感到难学;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系统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感到难教。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笔者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谈一下如何提高三本院校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
本课程主要讲授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种体系、两类方法、三个变换。两种体系是指该课程研究的系统按照其处理的对象可分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两种;两类方法是指课程使用的分析方法分为时域分析法和变换域分析法两类;三个变换即为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本课程中,定理概念及公式很多,但贯穿于全课程的概念定理主要还是冲激信号、线性系统的性质、信号的分解性、卷积定理、系统函数等。要花大力气讲清楚基本概念,特别是那些先修课程中没有的、而本课程中新出现的概念。例如,冲激函数这个概念先前没有出现过,在讲解中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函数,后面章节中要用到就结束了,而是用矩形脉冲取极限的方法导出冲激函数,学生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掌握冲激函数的概念及基本性质。通过信号的分解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信号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冲激信号的叠加,引入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函数之后给信号分析、系统分析过程带来了方便。在线性系统的性质部分,一定要讲清零输入线性与零状态线性的概念。系统的完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与初始状态间是线性关系,零状态响应与激励信号间是线性关系,但完全响应与与激励信号间并不满足线性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对线性系统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卷积定理在本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要从时域和变换域两个方面讲清卷积定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应用。我校是三本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很难去理解一些推导过程,不仅对理解概念性质无益,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讲解概念、定理及性质的过程中,必须绕开繁难的数学推导,着重讲解概念、定理及性质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应用。例如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应避开傅里叶级数的推导,侧重于理解频谱的概念及频谱叠加的原理。
二、用兴趣激励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教学法就是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兴趣激励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绪论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信号、哪些系统?在启发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信号后,我们将其引导到常见的电信号,比如手机信号、电视信号、数码相机中的信号等等,之后,我们在启发学生,对上述各种类型的信号,我们能对其做哪些处理?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归纳的信号,他们都很熟悉,因而能够很快举例说明各种信号处理方式。老师讲同学们提出的各类信号处理方式进行引申,总结归纳出信号与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意识到这门课程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很有用,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注意以启发式为主,灵活利用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变成真正的“教”与“学”的交互式学习过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透彻,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结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正确应用类比法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以分析系统对信号的响应为主线,先连续后离散、先时域后变换域,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相辅相成。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在很多地方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具体讲解时,指出两种系统类似性质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其不同的地方。比如微分方程的时域解法与差分方程的时域解法中,两者的完全解都是由齐次解和特解组成,解的形式也相似;在变换域解法中,都是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或Z变换将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成代数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解的变换式后,取反变换得到解的时域表达式;两种系统的系统函数均为零状态响应的变换式与激励信号的变换式之比;在系统的稳定性部分,利用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将连续系统稳定性的结论移植到离散系统。在教学中我们突出了这些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同时也解决了学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五、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公式和理论推导很多,各种波形和变换复杂,传统的单一黑板式教学在定理推导、习题解答等环节较为适用,但对于较复杂的频谱图形及变化过程的展示,多媒体教学则更有优势。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授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步一步地展示教学内容,辅以图片或动画演示,既帮助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又加大了课题教学的信息量和趣味性。而对于公式的推导计算或教学重点的介绍,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可以方便学生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理顺知识脉络,加强;理解和记忆。
六、将matlap引入课程教学
matlap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具有强大的矩阵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语句简洁直观,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通信、雷达、生物医学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matlap软件仿真演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例如在讲解采样定理时,用matlap将采样过程中各部分频谱展示出来,同时变小带限信号的采样频率,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频谱由不重叠到重叠的过程,学生看后印象很深,也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七、上好习题课
信号与系统课程概念多、数学表达式多,要想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还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它是讲授课的延伸和拓展,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索性知识、澄清错误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习题课中,选择一些较典型。比较困难的题目、学生询问较多的题目以及作业中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和难点,加深对信号与系统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掌握本课程内容。
八、结束语
笔者针对三本院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探讨了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君里.信号与系统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23-02
偏微分方程的特征问题是偏微分方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在关于特征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常常采取如下处理方式:一是特征方程或特征曲线(特征曲面)直接以定义形式给出,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从而很难体会特征方程、特征曲线(特征曲面)的意义;二是二阶多元偏微分方程的特征问题相对于一阶偏微分方程以及二阶二元偏微分方程的特征问题来讲要复杂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要困难很多,作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发现,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偏微分方程特征问题的教学,效果不错,下面介绍关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展开的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实例。
一、二阶多元的特征
为方便起见,对含有三个以上自变量的二阶线性方程进行讨论,其一般形式为:
■a■■+■b■■+cu=f. (1.1)
其中系数a■,b■,c以及f为x■,x■,…,x■的已知函数,且在R■的某区域Ω内连续可微,且a■=a■.参见文献[1]―[4]。
(一)超平面的情形
考虑方程(1.1)在超平面的情形,若在该超平面上的函数值和该平面的外法线方向已知,不防设超平面方程为:S:x■=x■■
即为如下的cauchy问题:
■a■■+■b■■+cu=f. (1.1)u■=φ■(x■,x■,…,x■) (1.2)?摇■■?摇=φ■(x■,x■,…,x■) (1.3)
类比前面讲过的一阶、二阶二元特征问题,能否唯一确定所有的二阶偏导数在超曲面S上的值?
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每个组基本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大致过程如下:
解:对方程(1.3)两边分别对变量x■,x■,…,x■求导,则有:
■■=■,i=1,2,…,n-1.
下面求■■=?
由方程(1.1)知:
a■■+2■a■■+■a■■+■b■■+cu=f.
根据条件(1.2)和(1.3)知:
在曲面S上,有:
a■■+2■a■■+■a■■+■b■■+cu=f.
显然当系数a■不为零时,■被唯一确定,否则,不能唯一确定。
(二)一般曲面的情形
考虑方程(1.1)在一般曲面的情况,设曲面方程为:S:G(x■,x■,…,x■)=0.若已知函数在曲面上的值和方向导数在曲面上的值,即如下的cauchy问题:
■a■■+■b■■+cu=f. (1.1)u■=φ■(x■,x■,…,x■) (1.2′)?摇■■?摇=φ■(x■,x■,…,x■) (1.3′)
1.问题。能否如超平面情形类似,求出二阶偏导数的在曲面上的值?方程的特征方程和特征曲面是什么?
类比超平面的情形,一般曲面直接求偏导数在曲面上的值较为困难,老师通过引导,提示学生可以考虑拉直变换,将曲面转化为超平面,从而将一般曲面的cauchy问题转化为超平面的cauchy问题,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除个别小组还有些问题外,其余小组基本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2.问题的答案。经过下组讨论,总结,问题基本解决,大致如下:
解:设p(x■■,…,x■■)是曲面上任意一点,且在P点有■(■)■≠0.,不防设■(x■■,x■■,…,x■■)≠0.,做拉直变换:ξ■=x■,ξ■=x■,……ξ■=x■,ξ■=G(x■,x■,…,x■).
易知则该变换是可逆变换,原Cauchy问题转化为:A■■+2■A■■+■A■■+…=0.(1.1′)u■=φ■, (1.2″)?摇■ξ■=0=φ■. (1.3″)
与(1.1)的情形类似,在曲面ξ■=0上可求出除■外其余二阶偏导的值,为了求出■,只需要■的系数A■=■a■■■≠0.
故当A■=■a■■■≠0.,所有二阶偏导在曲面S上的值被唯一确定,此时称S为方程的非特征曲面。
若A■=■a■■■=0.,则不能唯一确定■的值.
对方程A■=■a■■■=0.两边同除(±■)■,则有:
■a■α■α■=0.(1.4)
称方程(1.4)为方程(1.1)的特征方程,其在点P(x■■,x■■,…,x■■)处的解为在P(x■■,x■■,…,x■■)处的特征方向。若曲面S上每一点的法向均为特征方向,则称S为方程(1.1)的特征曲面。
二、教学效果
本次研究型教学实施之后,关于特征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更加深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教师通过设置合理而又关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类比、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朱长江.偏微分课程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实例剖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1).
[2]朱长江,邓引斌.偏微分方程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谷超豪,李大潜,陈恕行.数学物理方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姜尚礼,亚浙,刘西桓,等.数学物理方程讲义(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An example of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on Eigen Problem of Two 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more than Two Variables
GUAN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