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这是讲述、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和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自学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需要集中解释的难懂词语,如文章体裁知识、文学史上某个流派的知识成语、典故知识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讲解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地直接传授知识,讲中有导,为导而讲。其次要选择讲解的时机,必须在学生自学以后未能求解而又要求解的情况下,有针对地抓住难点来讲解。第三,还要注意讲解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无误和深浅适度。
二、比较分析法
这是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于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或者不同种类而有共同点的知识。例如:语法知识中的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与兼语句的比较分析,修辞知识中的“借喻”与“借代”的比较分析等。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知识点之间要有可比之处;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认真找出相异点和相同点,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第三要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认识规格规律性的知识。这种方法通过鉴别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可以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分合练习法
这是为了掌握那些侧重于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知识而运用得最多、最灵活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来看,编在每课书后面的练习题都是零散的语文知识,都要通过单项练习来掌握;其他偏于感性的汉语知识,如认读生字、解释词语、分析句式、辨别修辞方法等,也多数通过单项练习来完成。从教学形式来看,练习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有先讲后练,有先练后讲,有边讲边练,也有整堂的练习课。一般来讲,新接受的知识宜单项练习、分散练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应该安排综合练习。练习设计要讲究质量,追求实效,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1.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2.重情境教学
2.1 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电视、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2 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园丁,让学生像花园里可爱的花朵一样尽情地享受阳光和雨露。
2.3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杂志上……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这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3.1 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3.2 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了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多媒体已经普及,并在教育领域广泛覆盖,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使用,是对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实施中要把握学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科学的结合运用。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上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要反思带来的教学思维、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的质的变革。让多媒体教学为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让教学精神大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扬利去弊,发挥好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通常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如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反作用,就坚决抛开,避免适得其反。所以,制作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高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应用时要注意到,多媒体的使用时间要有度,不能一节课下来,多媒体成了主角,教师成了辅佐者,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是为教师讲课服务的,不能代替教师,课堂教师仍然要以教师教为主,多媒体使用不能过于频繁。如果学生一直盯着多媒体看,也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忽视教师的重点讲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言之有物,不能为了突出多媒体的外在功能吸引学生,而加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或者没有体现教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扰乱了思维,学习很盲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机械地从网络下载、拼凑这么简单,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合教材,抓住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化成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39-01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 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初中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初中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 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1.为什么说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育属 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初中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初中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1.1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 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 语言材料的 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 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1.2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 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 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1.3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2.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 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 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一、利用老师的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时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等等,都能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文的学习上来。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展示自己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抽象的思维需要形象的语言来体现,老师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够将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展现给学生,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使教学语言充满艺术特色,学生在老师富有艺术特色的语言感染下,在富有乐趣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老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如此效果,首先老师的语要让自己的语言做到表达准确,发音清晰,简短精炼;其次,要让自己的语言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平铺直叙式的说教式教学,是非常枯燥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乏味的感觉,对语文基础知识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运用语言去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寻找快乐。
2.利用老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教学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情感是具有魔力的,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就会使教学具有神奇的力量。要使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教学效果。老师若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乐观,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自主学习,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地向学生传授中职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保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一种充满快乐元素的享受过程,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期间会遇到不止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遇到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老师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相反,遇到一个消极的语文老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快乐情趣,使他们树立快乐学习的理念,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利用趣味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使学生情趣高昂起来,进入学习的状态,将故事融入教学之中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对于中职语文基础教学而言,没有故事的教学是缺乏活力的教学,在教学中将故事作为语文基础知识的突破口,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在中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采用故事法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将故事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加强烈,在语文基础教学中老师要逐渐从讲故事向创作故事发展,并且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发现去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之间进行互相讲故事,在彼此的交流中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利用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语文基础知识分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公益广告、警示用语、每家每户门上贴的对量等等,都体现着语文基础知识,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积累,以此丰富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就会逐渐提高。在中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也要贴近生活,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在进行纠正错别字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街上的广告用语中是否有错别字现象,并进行记录收集,回到课堂上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还能使学生养成提笔规范字的良好习惯,还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途径。
在中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加积极的参加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也得到活跃,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培养,学生自我价值也得到体现,同时也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基础英语教学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性
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指出,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基础英语(即综合英语)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基础知识不仅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还应包括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了解。广大一线教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因素的渗透。基础英语的后修课程高级英语教师反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根据几年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文化知识的渗透应从基础阶段即基础英语教学开始。
基础英语课在一、二年级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二年级基础英语课每周6学时,周学时占基础阶段英语课46%。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基础英语教学在整个基础阶段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学习意识非常强烈,迫切希望了解他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文化因素渗透的越多,学生对所学课文的了解就越深刻。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且将它的含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修正了泰勒的定义,补充为“实物”的文化现象,把泰勒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林纪诚,2002)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外学者纷纷对其进行阐释。Claire Kramsch (1993:1) 在关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中指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就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技能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
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讲的文化知识既包括讲英语国家的同一时代的文化,也包括不同时代的文化。
3 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的教学中
全国许多高校的基础英语教材采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李观仪教授编写的《新编英语教程》。《新编英语教程》是一套综合性训练的英语教材,是供外语学院和其他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基础阶段使用的教材,该教材侧重于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附有一定的翻译练习,再加上配套的练习册,突出了基础训练的比例。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揉综合性与灵活性于一体,既便于学生的学习训练、又便于教师的教学指导(郭文海,2003,9)。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以《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四册为例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教学中。
3.1 政治历史参照
政治文化因各国而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背景。我们以《新编英语教程》(以下称教程)第三册的第五单元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Chunnel为例来说明政治文化对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英吉利海峡在开通前英法两国人民对其的态度;第二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当时工程的进展。如果学生对两国关系的背景不了解的话,很难理解英法两国居民对英吉利海底隧道开凿的抵触情绪。对相当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没有历史背景,学生很难理解。一位退休公务员说,“I’d rather England become the 51st state of the U. S. A, than get tied up to there.”为什么讲话人宁愿让英格兰成为美国第五十一个州,而不愿与法国连接起来。一个法国农民说,“I went to English once. Never again. All they eat is ketchup.”我去过英国一次,再也不去了。他们吃的都是番茄酱。如果我们对英法两国的历史关系作一概要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两国人民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国成为威廉一世,之后,法国文化与礼仪在英国贵族中占统治地位。1154年,亨利二世夺回英国王位。1337年,英国的爱德华三世夺取了法国王位,导致了百年战争的爆发,百年战争时断时续,一直打到1453年。两国的战争在14、15世纪继续进行。1689-1815年英法之间为争夺在北美大陆的控制权不断产生矛盾,英法两国的矛盾一直持续到1818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这也是英法长期争斗的结束。了解政治文化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至关重要,倘若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整篇文章无法下手。
3.2 文学作品欣赏
《教程》部分所选材料来自英美著名作家的作品。如第四册的第九单元The Pearl 选自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同名小说。节选的文章是渔民基诺在去镇上卖珍珠之前的场景。如果学生对这部小说了解甚少的话,学起来会有些难度。斯坦贝克的语言非常优美,并且擅长使用修辞等手段来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教师不必从本文入手开始讲解,不妨可以从这部小说开始讲起:首先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写作基调、主题以及它所反映的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当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总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再进行课文的学习。此时会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当快,几乎和教师同步进行。在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学生们很容易回答上来。最明显的是,学完课文作Role-play时,学生们都将老师在课堂上分析小说的一些情节纳入他们自己的对话中,而这些情节是课本里所没有的。这种方法将使教师知道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3.3 人文宗教求证
宗教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85%的美国人是基督教徒。因此,许多作家把宗教话题纳入他们的写作视野,以及借助宗教来表达主题思想。《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的Salvation,选自兰斯顿·休斯的自传体小说。在这篇自传体的文章中,作者力图让我们了解孩子怎样对待宗教以及为什么孩子有时会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上撒谎。整篇文章语言点并不多,但充满宗教色彩的词汇让学生们难以了解。倘若老师在上课时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语言点,而忽略了宗教本身,学完之后学生们会觉得这篇文章索然无味。笔者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首先从作者入手开始讨论。兰斯顿·休斯是美国现代优秀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休斯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美国黑人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抨击白人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启发黑人群众的觉悟和自豪感。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我们对本文的主题有了大体的认识。文章的主人公并不认为上帝最终会拯救他,能够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文中出现的sin, pray, lamb, sermon, soul , hell等词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但学生对这些词并不是真正了解的,了解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等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能够正确掌握这些词汇使用的语境。
3.4 地理知识的认识
《教程》第三册第三单元的Three Sundays in a week说明地理知识的了解对学习文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选自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爱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情节巧妙别致,推理严密,文笔考究。但节选的文章是利用了一个地理常识编撰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故事。在讲本篇课文之前,笔者借助地图和学生一起分析时区和日界线。对几个专业术语像格林威治平均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讲解之后,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即:每当穿越日界线时,向西则日期向前进一天(即失去一天),向东则日期向后退一天(即多出一天)。换句话说,如果向东旅行,假如到达日界线时是星期一,那么穿过日界线后,就又是星期天了。本文的鲁格杰恩大叔提出,除非一个星期有三个星期天,否则不同意罗伯特与凯特结婚。为了挫败鲁格杰恩大叔的反对,罗伯特与凯特请了两个刚刚环游世界归来的水手朋友,一个自西向东旅行,多出了一天,一个自动向西旅行,失去了一天,在他们的帮助下,想出了一个妙计,骗了鲁格杰恩大叔相信三个星期天确实集中到了一个星期里。讲解完这个问题,当我们再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们轻松掌握了这几个年轻人利用了妙计,让鲁格杰恩大叔上了圈套。
本文只是分析了几种可以利用文化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但这不仅仅是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就完成了,还需要我们教师对后期学生如何利用所学过的文化知识促进他们的学习以及学习效果怎样都需要做一定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平行班的不同教学情况得出一个结论,或者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文化渗透前后,以及学生自己的感受等等来考查一下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 Culture and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G40
一、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
学科气派中的气派就其词义来说,最接近气势、风度,在这个意义上,气派指的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从而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既然是精神问题,只能是人的精神问题,学科的气派问题实质上是学者的精神问题,准确地说是学者通过学科展示的精神状态问题。教育学的气派问题也是这样,教育学学者呈现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教育学就呈现什么样的气派。学者的精神状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二是学者的研究精神状态;很显然,前者与学者的生存状况有关,后者与学者的学科情怀有关。生存状况对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不同的生存状况,对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的深刻影响,而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势必会影响学者的研究价值取向。现实中,不计生存状况影响的个别学者,不能代表整个学者队伍,而决定学科精神面貌的是整个学者队伍,不是个别学者。所以,教育学气派问题的解决,倘若无视教育学学者的生存状况,肯定是不明智的。
二、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标准问题
气派是与精神有关的事,并有风格、类型之意,在中、英语系中,气派与style对应,可见气派与式样、表现形式有关。式样、表现形式说到底是个标准问题,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式样和表现形式。因此,教育学的气派问题是个标准问题,教育学的中国气派问题就是教育学的中国标准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这样一系列问题:西方标准是唯一标准吗?如果是,为什么是?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如果不是,我们还能建立怎样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规范、研究成果表达等等事项,里面牵涉的问题宏大而严重,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标准问题的解决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如何建立符合现代知识观的教育学标准,二是如何确立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学标准。第一个问题与知识论有关,会涉及到科学哲学、逻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学科在演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无论中、西方都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关注的教育学气派问题。确立教育学的中国标准是个大问题,事实上我国众多学科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需讳言的是西方学者极少关注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我们自己却似乎严格地按照西方的标准要求自己。说似乎,是不能担保这种严格的准确程度,向先进学习没有错,一味地学习忘记了创造,忘记了自己还会创造就是问题。教育学气派问题的提出与此有关,置我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于不顾,置我国庞大的教育学学者队伍于不顾,一味地跟随西方教育学学者的脚步,肯定不是我们的出路。拿来主义的核心精神在于扬弃而不是全盘照搬,因此只有确立我国教育学自身的标准,才能真正形成我国教育学的中国气派。学科标准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学理逻辑会牵涉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解读,二是学科体系的认定,三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四是研究结果的知识准入。
三、辩证继承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
教育学气派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既是精神问题又是标准问题,事物的实质即其归属,事物归属于何,取决于它的属、种划界,范围不同,归属不同,归属不同,实质不同。实质不等于本质,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实质却可以多个。教育的实质在大的范围而言,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在小的范围而言,是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活动。按照这种逻辑,对教育实质的认识可以继续缩小范围,可以愈加看清它的归属,在行为的意义上,教育就是一种关怀性的干预。教育的本质即其结构,即人使人成人。本质与实质的区分在于,本质具有唯一性,实质并不具有。人使人成人必定是教育;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但关怀性的干预不一定是教育。这里之所以罗列这些,只是表明辩证继承的重要性,它是形成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辩证继承是全面继承,更是发展继承。事实上,继承不一定是发展的,却都是全面的。
四、思想原创是创建教
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辩证继承是形成教育学气派的基本前提,前提是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进行了适宜的辩证继承,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那么,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事物发展的起点,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起点在今天的我国教育学学者队伍这里,因为正如前文所说,气派问题说到底是个精神问题,是我国教育学学者的精神问题。“原创性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气派,思想原创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任何学科都是知识的集合,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是思想的记录,思想不能原创,学科中的知识就不能更新,学科的气派就不能形成。思想原创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就其对象而言,研究方法的原创最为艰难,意义也更为重大。如果能够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有原创性突破,对于整个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最近几年,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教育研究的影响有目共睹。因此,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形成,有必要在研究方法的原创上下功夫,不能只是简单地走套用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老路,应考虑创建基于教育学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
五、结束语
如何打造一支以思想原创为追求的学者队伍,是有志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有心人需要深思和用力的地方。我国教育学学者,无论是孤独前行,还是创建学派,都需要以思想原创为追求,才可能使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希望化为真实。因为思想原创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01-01
“以史为鉴,可以通今”,一个国家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沉淀,我们可以透过历史掌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悠久也非常优秀的历史,如果我们的民族能从我们的历史中不断吸取力量、不断思考、创新、反省,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成为最强大的民族。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帮助初中生认清历史,增进对民族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重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导入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人文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1 初中历史课题的现状
初中历史在初中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在中考中就占有50分,甚至在部分地方是不计入总分的,所以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初中里,大多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不重视,都对历史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都很低,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古板,通常采用:读课本――划重点――学生背诵重点――教师把重点整理成习题,给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导致学生出现背完即忘完的情r,缺乏正确的理解,仅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电视电影等,认知非常片面。
2 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碍于初中历史的现状,要让学生改变现状,从根本意义上学习真正的历史知识,则需要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人文价值,从而挑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丰富自我,并且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历史教育中需要注意,通过历史所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些历史事件对所处历史时代的意义、历史的成败以及这些成败对历史及未来的影响等各方面角度展开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品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 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题教学实践的运用
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有学习的欲望,进行自我学习。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几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抓年教学理念,提高人文素质,实现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历史课的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作为老师必须要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创设轻松且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理解能力培养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进行培养。作为教师,还需要拓展自身更多的历史阅历,并以此来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综合素质能力。
其次,从教材入手,挖掘人文内涵。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依据都是课本,课本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须注意,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的时候,教师需对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挖掘和扩大,并找到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交界,这样才能让教材变得活起来,而不是空洞无味地灌输课本内容。如:在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不屈不饶、勇敢抗战的精神,这些内容才是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和把握的,而不是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方法:19××年××,这种死板而无趣的内容上面。学习历史学习的是历史的依据、历史的精神,并以此为出发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次,作为教育者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在教学中发挥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落实到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须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去试行、让学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学习的能力。初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各种音影资料来向学生传播学习内容,让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自我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切,让学生能主动的去学习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通过信息化社会的优势,获取众多的学习资源,并加以利用,不仅能帮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面、眼界,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总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初中历史作用的认识加深,初中历史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虽然我国的传统思维一直都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但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导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反复的坚持和实践中不断的改革、创新,作为新时代,新课题下的教师,要以“育人”为目标,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爱华.人文价值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15(10):81-81.
一、高职院校导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给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了较大冲击。在高职院校当中,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计算机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计算机教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毕业后即面临着就业的特点。所以,他们必须拥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修课,对学好其他计算机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学科都朝着高度综合而又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衍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就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导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从而为以后学好计算机后继课程,以及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打好基础。
二、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要积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较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情况,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学生大致分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两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同类别的学生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广阔,有来自农村的,也有城市的。一般来说,城市家庭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知识较多,掌握的电脑知识也较为丰富,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电脑知识较为匮乏,虽然有些农村中小学有电脑课程,但大多流于形式,电脑教学课程没有被重视。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上。
计算机是一门信息技术,其发展更新速度较快,如果教学内容不及时更新,就会明显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大多仍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学生学习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换代,缺乏对新技术和前沿知识的了解,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采取“填鸭式”式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健全的测试考核体系。
健全的测试考核体系从一定形式上引导学生和教师提高自己计算机综合能力。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面试等考试形式很少采用。[2]这种考试形式容易造成学生思想僵化,理论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等现象。高职院校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的应用型人才,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不健全的测试考核体系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探索
在当今信息社会迅速发展时期,计算机的应用是广泛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根据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积极地进行改革与探索,实现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导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课程时,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取其所需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即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在实践方面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要破除这些“瓶颈”,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现代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计算机这个平台,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不断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并改变传统机械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为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技术力量。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考试制度大多采用单一的卷面理论考试,而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计算机课程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建立与之对应的考评机制,通过机制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各阶段任务进行“成果化”意识培养,形成对专业学生的良性循环学习方式。[3]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标准,通过考核标准刺激,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如不良的社会文化效应,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和谐及方法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某种生理或性格特点等的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影响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破坏、不服从行为等。另一类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和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教学过程能顺利发展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行为的控制和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是个性特点鲜明的人,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都需要他人关心,需要他人尊重。尤其是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在态度、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可能更加特殊和复杂。因此,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控制问题行为,净化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它是每一位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敏感、睿智、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发自内心的深沉而慈爱的感情。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育机智,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妥善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行为,把它们引入对学习活动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轨道上来。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育机智,优化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灵活多变,对症下药
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在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完全相同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教师的爱和期待是批评的出发点。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一般较容易被教师发现。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而是得意于“人赃俱在”、“当场抓获”的及时处理,这大都是没有经验的表现;或一味地采用惩罚或“一刀切”的处理措施,其效果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介入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的智慧,就显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有次上课时,学生刘某一直在摆弄东西,还不时地和同桌小声说话。他是一位其他老师都反映“头疼”的学生,据说是“软硬不吃”。趁着自由阅读的时间,我轻轻走到他身边,替他拉好敞开的衣服拉链,有意识地拍了拍他的后背,用信任又略带威严的目光看了他一下。虽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接下来的课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听课也认真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又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恰当、适度的评价方式,能产生师生心理上的“认同”与“共振”。
二、尊重为先,增其自信
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有些学科可能对他们就成了“天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仍旧一个难熬的“炼狱”过程。所以,他们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为奇了。教师如果能从这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同学们面前的自尊心,让他们知道“我也行”、“我其实不笨”、“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从而循序渐进地克服不良行为。
我曾接手一个高一班的历史学科教学,上课没几天,就发现有一个姓董的学生几乎一上课就做好了睡觉的准备,要不就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等等。其他学生都有点看不起他,无形中也就使他有点自卑,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他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次上课前半小时,我偷偷把他叫到办公室,指出上课时将要默写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上课时,当我点名叫他到黑板前默写的时候,其他同学都笑了,那是一种不信任、更是一种嘲笑。但结果却令全班同学大跌眼镜,他得了满分。当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睛中亮闪闪的东西。从那以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课堂问题行为也逐渐减少,一步步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细致观察,及时提醒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优秀的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学生保持视线联系,并运用姿势语言表明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活动。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时,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次课正上得很投入时,我发现后排有两个学生神色不正常,正在低头悄悄写着什么。我没有作声,在要求全班学生注意看黑板的时候,严肃地看了他俩一下,又轻轻地摇了摇头。课堂内容仍在继续,但他们的注意已转到了教学内容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立即被扼杀在“摇篮”里。同样类似的还有“敲山震虎”的办法,即针对课堂上有点开小差的学生,不提醒他,而是提问他的同桌,同样可以起到抑制跑神的现象。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和非理智化是新课程课堂的基本走向。
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犯错误是难免的。同样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正常的。教师要能正确分析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起因,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把握分寸,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用师爱的宽容来唤起学生的自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可“穷追猛打”,“得理不饶人”,把学生当成人看待,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动辄请家长、罚站、写检讨等。我认为,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说教师不讲原则,随便应付,而是因为学生的心态、思想品德、人生观等都还不很完善,他们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从而健康发展。教师如果缺乏这种教育机智,就很可能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中,有一个比较胖的女孩正要讲述自己的理想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她的理想就是一觉醒来衣服都大了。”一下子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那个女生脸涨得通红,非常生气地盯着那个男生。这时,我考虑到男生的性格特点,就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说得这么真切,看来你肯定有过一觉起来衣服都大了的经历,那你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简单几句话,有效地控制了问题行为,很好地转移了矛盾,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这样在热烈、和谐的读书中云消雾散了。只有从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得到体现,也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总之,教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大的教学改革、教学事件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中;体现在能够分辨出学生身上那些积极的却最初可能是弱点的东西。教育需要有智慧的教师,课堂过程中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灵活处理。只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对教育工作富有热情、进取心和责任心,孜孜不倦地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使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在教师的眼中也就不再是“问题”,唯有如此,教师在体现人生价值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泊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目前,教育已进入网络时代和多媒体综合信息发展的时期,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导方向。因为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音乐、绘画、视频等多功能手段为一体的特性,在教学中可以多角度地传授和接收新知识,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更能收到文情并茂、立体化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下的新型中职语文课堂正蓬勃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中职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践行崭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职业教育文化课新课标的出台,我们看到新课标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做中学”。显然,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中职语文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新课标的提出,正是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与实施,着眼于提高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的需要的体现。
以往的语文教学长期沿用的是属于自然科学研究抽象规律的那一套路:分析、归纳、总结、寻求普遍意义,这种固定的守旧的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使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扭转这种不良趋势,我们应该从语文学科自身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探寻建构崭新课堂的最佳、最优途径。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语文课堂,为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理念的树立,优化课堂教学,成为中职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
2.满足中职学生的需求,培养新型的职业人才。
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清楚面对中职生有怎样的能力和现状,他们需要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能力本位、市场取向的价值规导中,一些受实用主义思想左右的中职生多趋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文化基础差又使他们对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有本能的恐惧和厌恶,若教师还是墨守成规,那么教学无异于对牛弹琴,语文应有的育人功能将丧失殆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由声音、图像、文字共同组成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了单位课时的信息容量,由封闭课堂变为开放课堂。通过生动的动画、声音等特效,化抽象静态为具象动态,更具形象性、直观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扩充了学习资源,还提高了审美情趣,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在轻松中找到自我,在快乐中肯定自我,在憧憬中展现自我,为学生构建一个综合开放的大语文的精彩纷呈的世界,真正实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连接。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中职语文课堂的创新
显见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课题,中职语文课堂也不例外。下面我将结合信息化教学设计《雷雨》的案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下中职语文课堂的创新。
1.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课程,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在一个倡导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时代,我们应该提供促进个性发展和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在课堂这个同一的空间却能创造出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直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允许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自主参与讨论、操作和实践,师生互相交流信息,自由表达情感。在话剧《雷雨》一课中,在老师的辅助下学生自制了一个话剧单元的教学网站,课前先通过教学网站、网络资源等途径搜集相关话剧、《雷雨》的资料,再分组整理好,熟悉剧本后手绘出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肖像并上传到教学网站,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以最快捷的速度扩充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式。中职学生绝大部分很快步入社会,教师就有责任为缩短学生从单纯学校到复杂社会的这段磨合期做好准备,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情感、态度及方法论上有所作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学会怎样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开拓创新。在话剧《雷雨》一课中,导入课文时就将学生课前手绘上传的作品在教学网站上打开,请学生点评,总结不足以表现剧中人物形象之处,形成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精读剧本,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经典配音,并设置同步配音、录音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尝试和体验,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的鉴赏重点,最终用语言这把钥匙,攻破鉴赏人物这个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和创新,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每一个中职生在面对日益严苛的就业环境时,都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需要的新型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张力[J].教育科学,2003(1):17-20.
一、引言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Young Adult Literature, 简称“YAL”)泛指处于12~18岁的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 [1] ,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包括所有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许多小说(如《 雾都孤儿 》 《 汤姆·索亚历险记 》 《 麦田的守望者 》 《 蝇王 》等)都因出色的青少年视角叙事而被列入经典文学,英美国家更是通过专设卡内基奖(Carnegie Medal)和纽伯瑞奖(Newbery Medal),将其颁发给出色的青少年文学作品,而突出地表现出对青少年文学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近年英美青少年文学发展迅速,在世界文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许多文学或影视大奖作品(如《 哈利·波特 》 《 圆屋 》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等)都是围绕青少年主人公的故事展开,逐渐扩散式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文学教育观。对于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而言,研究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蕴含的教育理论与价值,无疑将是督促实现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捷径。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03年撰文《 论教育之宗旨 》,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美、善三者,“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2] 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为基本构思依据,研究总结在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英美青少年文学所蕴含的、有借鉴意义的智育、德育和美育三方面教育价值。
二、趋向成熟的心智培养
古今中外皆重视受教育者的智育教育,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儒家文化教育,西方的古希腊雅典教育,还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普及教育,共性都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学习能力,其差别大多是开发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然而,从近年的中西方教育情况比较来看,国内的青少年智育教育较之西方,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余,而在培养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培养青少年成熟心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获取相关的借鉴经验应行之有效。
英美青少年经典文学中蕴含的关于勇敢探索的精神比比皆是,这与英、美国家热衷冒险和开拓的海洋文明起源不无关联,而且航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强化了其继续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英伦三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发展史不仅产生了英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也开拓了凸显英国人冒险精神的荒岛文学。同为荒岛题材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蝇王 》虽然与《 鲁滨逊漂流记 》的故事背景和结局有所不同,但是两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描述一个年轻人或一群青少年在海外荒岛上的神秘离奇境遇或惊险刺激经历。而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不过是将两位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追求自由的历险地由荒岛移到了北美密西西比河畔,甚至风靡全球的冒险小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亦是如是地更换了历险背景,不变的主题是小主人公在异地他乡战胜重重困难的经历及其不服输的探索精神,这才恰是青少年读者孜孜不倦渴求的精髓,能够激发其内心磅礴的想象空间和勇敢探索未知的斗志。
近年的英美青少年热点文学多为奇幻或科幻题材小说,能够大大启发青少年读者的创造性思维。J.K.罗琳的《 哈利·波特 》系列、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 霍比特人 》《 指环王 》系列、以及斯蒂芬妮·梅尔的《 暮光之城 》系列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扩充了读者的想象空间,J.K.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道,她就是要向“处于现实世界入口处的”青少年“颂扬想象力的重要性”,这种“人类能够在没有自我经历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才会锻造人们“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的同理心。[3] 而科幻题材则不过是“试图使其虚构的世界合情合理,明显地涉及已知或想象的科学原理,或是设计好的技术进步,或表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4] ,玛丽·雪莱的《 弗兰肯斯坦 》即为佳例,科幻的成分不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引起阅读兴趣,更会以科幻色彩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丰富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模式,完备青少年阅读者的叙事学经验和审美鉴赏力。
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加强青少年实践生活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可以敦促深广而又发散地思考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无疑会促成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成熟的心智,这在目前国内以青少年文学促进个体教育方面将大有裨益。所以,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青少年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应有意识地注重加强其实际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智力完备的人才。
三、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
道德教育不仅指个人品德的修为,更涵盖社会公德的培养,而且会伴随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青少年阶段是对个人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的基本形成时期,将会影响个人未来的行为取向。与英美国家的德育教育相比,国内更倾向于形成以正面事例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以说服教育的方式培养其社会公德的教育思维定势。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则为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其他可行途径和借鉴方法。
在个人品德修为方面,国内的教育一向对反面事例采取避讳态度,甚至对有反面引导倾向的文学实行全面禁止阅读。而近年的英语青少年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着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称为问题小说或成长小说(problem novels or coming-of-age novels)。[5] S.E.辛顿的《 局外人 》、保罗·金代尔的《 猪人 》以及伯莉·多缇的《 亲爱的无名氏 》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代表。《 局外人 》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歧视、派系冲突的辛酸成长经历。《 猪人 》借两位青少年主人公约翰和罗林的视角,描写了不谙世事的问题少年遭遇的一场人生悲欢离合。《 亲爱的无名氏 》则更为地刻画出青少年主人公克里斯和海伦偷吃禁果后,所承担的怀孕、生子等一系列的心理挣扎与成长过程。塞林格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甚至在“问题小说”这一名词作为题材被提出之前就已诞生,真实再现了十几岁的青少年愤怒和焦虑的内心世界。但是,所有问题小说的青少年主人公及其读者都能从中学会成长,正如保罗·金代尔所言,遭遇问题的主人公“会学到经验教训,我也同他们一样学到了经验教训”。[6] 此类问题小说很多都“未曾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如实描写出寻找方案的青少年”[7] ,在青少年读者面前预演成长过程中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这更会将青少年读者及青少年教育者带入情境,引起感同身受的主动反思。
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的是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以加强道德教育的神圣性和普遍性。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可以追溯至其的源头,19世纪以前,供西方青少年阅读的书目就已经限制在宗教文学范畴。“约翰·班扬的《 天路历程 》就是警示青少年,他们不过是即将必须面对上帝愤怒的准成年人。”[8] 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与其关系密切,借鉴其宗教道德教育理念并非意指国内的青少年教育要照搬西方的。国内的青少年社会公德心培养,可以借鉴西方宗教道德教育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将仁、义、礼、智、信的民族文化传统贯穿到青少年德育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兼具传统民族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个性化青年。此外,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德实践环节的重视,小说《 百舌鸟之死 》就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原则,表现了小主人公的同情之心、理解之心和正义之心。这种为正义挺身而出、自治团体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动做义工帮助弱小等情景常常不经意地再现在英美青少年文学的情节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读者成长着的公德心。
四、以美育升华精神境界
德国美学家席勒这样提出美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9] 定义美育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0] 足以见得,美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理想的追求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根据王国维的观点,“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1] ,美育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也是促进智育和德育的有效手段。就英美青少年文学而言,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可借鉴的美育教育内容包括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自然美和社会美分属于现实美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也通常分别与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爱丽丝梦游仙境 》虽然为梦境,但是描绘了爱丽丝从兔子洞进入了一个神奇国度,遇到了一些会讲话的生物和像人一样活动的纸牌,这自然会引导读者对神奇的自然产生无限的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想象力在科学研究和创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扩充读者多维的联想空间,即是寓美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
《 夏洛的网 》对生命、友谊和忠诚的赞美实则是对社会美中人性美的褒扬,《 柳林风声 》中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亦是如此,明白事理的鼹鼠、聪明机灵的河鼠、睿智持重的獾和放浪不羁的癞蛤蟆,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勾勒充满友谊和温情的现实社会生活,将社会美的审度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以关联。“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13] 这几位近代教育家都表明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与德育密不可分的观点。
青少年文学中的艺术美综合了自然美审美的多面联想与社会美审美的稳定实在,也自然地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到了一起。《 芒果街上的小屋 》既讲述了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眼中的现实世界与心中梦想,也借助简单清澈、美丽稚嫩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诗化回忆,给读者以很多留白与想象的空间,将艺术美的审美感受推向了极致。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注重行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艺术美,对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丰富受教育者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常识,也能够以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真实地传递出其中蕴含的背景文化,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夯实人文素养底蕴。
五、结语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及其教育由来已久,在近年的世界文学文坛成果丰硕,具有明显的先锋潜质。在当前教育国际化趋向愈渐明显的现实形势下,各国青少年教育出现的问题也常呈现出一致性、规律性的特点,所以,通过阅读、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先行国家(英国、美国)的青少年文学文本,结合国内教育现状和实际,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教育三方面(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为基本框架,为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总结发现,应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成熟心智,多维强化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美育结合智育、德育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逐渐趋向实现民族教育的国际化走向。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32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参考文献:
[1][8]Nilsen A P,Donelson K L.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M].8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Inc,2009.
[2][11]郑振铎.晚清文选(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英]J. K. 罗琳.失败的额外收益与想象力的重要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9(3).
[4][美]M. H. 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M].7版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Lamb N. The Writer’s Guide to Crafting Stories for Children[M].Cincinnati:Writer’s Digest Books,2001.
[6] Forman J J. Presenting Paul Zindel[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
[7] Jenkins E. Reads Like Teen Spirit[M]. New York:Village Voic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