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改革模式的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前提,针对北京农信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北京确定了选择全市统一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模式。
农商行模式是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成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和发展目标。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村”的特征,近五年来,北京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正在以每年约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2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3.1%,到2007年上半年,仅占0.9%。而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城乡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农村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纯农业部门,来自于与农业相关、经济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这种资金需求的多元化对农信社的商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农信社分散经营的合作体制与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现代“三农”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按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对农信社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采取股份制模式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在原有的合作制产权模式下,信用社“三会”制度有名无实,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经营机构,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是一种家族式、粗放型的管理,缺乏基本的约束机制,不是现代的商业化、市场化与成本化管理,没有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水平底下,在产品、服务、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竞争性。
统一法人的农商行是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在这种现代的股份制企业模式下,农商行具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业务品种、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信息化设施、统一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为相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可以解决因为多级法人带来的各种弊端。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不仅仅是翻牌与称谓变化的问题,更是质的飞跃,是经营理念、机制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监管标准等根本性的变化,股份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
建立科学先进的机制促发展
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组织运行架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要求彻底改变农信社时期较低级的经营管理体制,为此,北京农商行着手建立起了“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架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组织体系,组建了8个专业委员会,实行专家治行,同时完善了总行各部门和各级支行新的“三定”方案;对原管辖支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了全行网点资源整合和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的能力。
为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真正达到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神似”,北京农商行引入了全成本经营管理理念和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在同业中首创总行部门执行力考评、直管支行综合绩效考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构建起了覆盖总行各职能部门、各级支行和直至员工个人的一体化绩效考评体系。同时,建立了市场化的用人选人机制,实行全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
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和考评体系。经营指标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各个经营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能力,因此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并配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一个科学的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会达到使每个员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北京农商行的经营指标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各项指标体现了“规模、效益、质量”三者的协调;二是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三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四是有积极性与先进性,既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五是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
当然,如果只制定指标,而没设计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指标往往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仅与员工的收入分配挂钩,而且与管理人员的任用挂钩。
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著名货币银行家马丁・西耶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就是山顶上的城市”。前任花旗银行行长沃尔特・瑞琪顿也曾指出,“事实上,银行家的责任就在于管理风险,无论是简单的抑或是复杂的,这就是银行的业务。”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北京农商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两级稽核检查机制,全面推行会计后督集中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了放款管理中心。二是建立风险管理运作体系。适当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建立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新增贷款不良控制机制和规范贷款管理制度等控制不良贷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实施信贷、非信贷资产的全口径风险管理,推行信贷资产九级分类管理。三是进行流程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清理、修订和完善300多项经营管理制度;全面梳理300多项工作和业务流程。
以信息技术引领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在信息时代,只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保证。改制两年来,北京农商行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积极实施“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的理念,研发并上线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农信银系统、股金管理系统和电子公文系统等,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完成主机更新换代等工作,为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实施全成本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成本管理是从研究企业的投入产出入手,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引入管理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行为、各个产品、每一单体、每一机构在任何时点、任何空间所发生的宏观、微观投入产出数据都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计量指标,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量数据管理模式。开展全成本管理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注重自身发展质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打造价值量管理机制的重要思想。
目前,北京农商行已本着“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物后人、加快进度”的指导思想,积极投入了全成本管理项目的开发建设,预计2008年中期上线运行。全面启动的全成本管理系统建设,必将有利于完善成本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可比性,实现资源在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各业务线之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对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经营绩效作出更精准、更到位的量化评价;将使全行的整体评价体系更为科学、更具可执行性;有利于推动全员决策、实时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运行,实现管理精细化,从而实现农商行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统筹协调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改制不改向”是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北京农商行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这是农商行经营发展的两条渠道,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两项工作都能做好,这就要求农商行在全方面做好政策性支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的同时,要坚持商业化运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远远不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蕴含巨大商业机遇与现代科技的朝阳产业,大有文章可作。
北京农商行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新成就。一是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迈上新台阶。努力整合政府和银行的支农资源,与10个郊区县政府签署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市农委签订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二是“三农”服务和产品实现新进展。推广“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将带有小额农贷、消费信贷等功能的先进的网上银行系统推向农村市场;推出国内首张粮食直补资金银行卡――“凤凰惠农卡”。三是支农服务机构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我行积极响应中国银监会关于在试点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机构的号召,于2007年4月28日在湖北仙桃独资设立了村镇银行。截至2007年9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21.89亿元,比改制前增加100多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在首都银行同业中最高,占比达80%以上;农户贷款占全市农户贷款总量的100%;京郊10个区县支行存贷款市场占有率都在30%以上,且逐年增长,在当地银行同业中居首位。
科学规划好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检验一家银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远发展,要在长远发展的战略下,努力构筑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科学、合理、符合银行实际需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就不好协调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各项工作就会失去章法,也就会变得非常盲目。发展战略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确定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二是发展战略每年要有重点;三是要通过有效机制保障完成。
北京农商行成立不久就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目标,一是规模类指标,争取三年翻一番;二是效益类指标,处于北京同业平均水平。三是质量类指标,不良资产争取三年内降到全市的中等水平。从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基本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具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基本条件,从而实现跨区域发展;争取基本达到银行上市的条件,做好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准备工作。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农商行确定“全面规范”、“创新提升”及“全面发展”分别为这三年的工作重点。没有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就不可能系统地实施农商行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也就只能停留在低端、低层次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上。
处理好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确保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短期盈利,具有不同程度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是许多商业银行难逾越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一系列内生性风险,最终制约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筹协调,要运用资本收益率或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在资本有限性的约束下,进行科学的资本管理,扩大相对规模,进而获取经过风险调整、质量过滤以后的真实利润最大化,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此,银行发展速度与规模必须以获取长期效益为目标,效益目标又必须以发展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了质量,效益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可以说“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
北京农商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有效管理与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全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发展,以发展质量为第一主题,坚持发展速度与规模符合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标准,积极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8%以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以上,到2007年年底,监管部门的16项监管指标有11项达标,这对于从零起步的农商行来说是不小的成就。
调整优化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间的结构。个人业务发展缓慢,占比较低是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面对金融全球化与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各项业务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非资本性收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701-01
随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种植业体现出更多区域性发展的特征,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使得种植业产品化和组织化的程度在不断提升。目前种植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新的挑战,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当前种植业的全面发展提出实效性的发展经验。
1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各类地形地貌都较为复杂,各类综合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现阶段提到的农业推广技术从大的范围来说就是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要中心范围,以农民的家庭为主要的中心,根据农民实际的发展需要,对农户进行生产生活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将现代农业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农民,使得这些技术在农村地区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1]。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种植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的趋势也不稳定。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就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变农民过去的农业生产发展意识,使得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切实做好自身工作,以全面的农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以此来获取更有效的生产效益,以促进种植业的全面发展[2]。
2 农业推广技术与现阶段种植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去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生产的主要目标。随着当前经济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升级提升,对于农业发展又有了全新的目标。目前我国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在全新技术的教育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上加快工作步伐,这对于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带动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民的有效生产也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现代化的农村进行全面发展与种植业之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既能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使得种植业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水稻和小麦种植培育的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会在种植期间定期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比如统一化的管理等方式来提升种植物的产量。但是现阶段通过农业推广技术能够使得农业技术更加全面规范化,在节约人力以及材料资源的同时,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避免不必要浪费[3]。
3 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表现
当前我国的种植业发展要以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种植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机构的根本性变革。
3.1 完善农作物的基本构成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始终保持在均衡的发展前提下,所有当前要坚持多方面综合性的发展理念,以此来增强现阶段市场的补给情况,采取更多有效的发展方式来促进种植业发展。比如在南方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水稻种植,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豆以及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此外,在相关地区还要完善各类油料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
3.2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种的整体质量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进行有效种植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栽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选取更多优质以及销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以及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还需要重点引进各类特色进出口的农作物进行栽培,以此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水果类的种植要做好大水果和小水果均衡发展的步伐,使得水产生产加工的结构更加优化。
3.3 突出展示农作物种植的地域特色
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南北方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产品,选取适合种植的品种,以此来加快区域农业发展种植的步伐。要切实提升农作物种植的区域特色,可以根据实际地区发展的条件进行选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并将过去传统的农业资源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同时对种植业进行产业化的发展经营,使得种植业自身的产值不断提升。
4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作用
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建设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与农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历史因素、重工轻农思想、重城轻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工农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村设施差,教育水平落后,科技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发展缓慢也影响到了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
2.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到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三步走”战略的一个目标,也是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农村,根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截止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需要达到8000元,近年来平均年增幅为4.0%,这是无法达到需求的。在近二十余年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村面貌变化并不大,如果这一现状无法得到扭转,是无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走特色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要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现阶段来看,促进经济水平增长的渠道有贸易、投资、消费几个方面,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主要是贸易与投资。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虽然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他们消费需求小、消费水平低,无法拉动内需,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必然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从这一层面而言,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点在农村,扩大农民消费,发展农村经济也成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
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就是应用先进管理措施与现代化科技水平对农业开展集约化、规模化、农场化、市场化管理的活动,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产销一体化农业。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可以从以下几渠道开展:第一,提升粮食生产量。为了有效提升粮食生产量,可以采用田间灌溉、土地整理、品种更新等措施,提升粮食单产量与土地产出率,发展优势产业带,实现标准化、专业化以及区域化生产,提升粮食效益与品质。第二,注重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注重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从各个渠道来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第三,促进龙头企业的转型。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鼓励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转型发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障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第四,做好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切实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还要做好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农民提品加工服务、市场预测服务、价格信息服务、营销物流服务,形成科学的服务网络。第五,改善生产环境。各级政府需要适当增加农业投资力度,做好农村生态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以及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农村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
2.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综合生产力,种种实践证实,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是一个见效快、投资少的经济有效渠道。就现阶段来看,农民依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不到美国的1/6,俄罗斯的1/8。目前,我国农村实施的是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承包制度,要想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在市场与资源因素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农业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劳务收入开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够达到繁荣农村的目的,才能够提升农业效益,采用劳务输出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数量,避免过多的人口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多余的土地资源贡献出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集中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民实现增产增收。除此之外,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要求,农民外出务工可以获取到经济收益,还能够接受城市文明的感染,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与风险意识。
3.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农民的素质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并不高,还存在很多的文盲与半文盲,大多数的农民也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农民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要真正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懂技术、文化素质水平高、会经营的农民。为此,必须要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