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篇1

(一)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音乐教育,追求一定的功利性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但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将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背离了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轨道。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家长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毕竟是少的,过高的音乐目标是不切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后果。

(二)教育内容理想化

音乐既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音乐又是抽象的,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并且倾注了作曲家的情感,在理解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作为儿童,应选择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儿童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音乐作品给儿童。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

很多家长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强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讲授的内容,忽略了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儿童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音乐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评价标准片面化

许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价值理解过于狭碍,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技能并在适当的场合上表现出来。如弹钢琴、学唱歌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家长要求儿童学会并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不要过于强烈的追求技能技巧的获得,还要注重儿童情感和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和智能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机械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孩子慢慢地就会反感音乐教育甚至恐惧音乐学习,最可悲的是,儿童的童年、童真、童心都将随之消失,这样不仅音乐没有学好,创造潜能也受到限制

二、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化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征,并且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情绪转换较快,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心情愉悦,趣味也就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准则。音乐作为学龄前儿童所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就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愉快的活动。这样,家庭音乐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选择弹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要实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孩子选择的音乐教育内容。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音乐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音乐作品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三)确保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化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音乐情感,将影响一个人的以后生活甚至是一生。因此,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帮助孩子真正的爱上音乐,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将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创编成短小轻快的音乐供儿童演唱和欣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这都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爱上音乐。

(四)突出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家庭化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学校教育中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授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教育对象,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如可以在餐桌上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通过敲打餐具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野外散布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奇妙多彩的声音。

(五)确立儿童个性化的音乐教育评价目标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应顺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强调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机构,也应符合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单一的对儿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转为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每一次音乐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如通过本次音乐活动,幼儿是否体验到了与家长合作的欢乐,孩子的情感、兴趣是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满足,等等。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音乐表现,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52-04

一、引言

早期音乐学习或音乐熏陶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影响历来受众多学者关注。穆格(Moog)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刺激来考察他们音乐反应能力的差异,发现环境会对儿童(特别是3岁以后的儿童)的音乐兴趣与学习产生作用。库先斯基(Kucenski)对3-6岁儿童进行了音乐反应方面的实验,他将6首民歌的曲调播放给儿童听。训练为期一个月,结果发现这种曲调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音乐反应能力。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研究发现,5岁儿童的歌唱能力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些歌唱能力较差、音准不太好、没有调性概念的儿童大多数来自音乐环境差的家庭。谢尔顿(shelton)通过对6岁儿童进行节奏、速度对比、延长音调、辨别旋律等测试。并结合入学后音乐教师对他们的评估,把儿童分成具有音乐感与不具有音乐感两组,然后他拜访了这些儿童的家长。发现大多数有音乐感的儿童在家中经常有欣赏音乐、唱歌的机会。著名的铃木音乐学习课程的成功,证明了双亲在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上起着重要作用。铃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双亲的热情合作。

可见,早期音乐刺激有助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儿童音乐兴趣、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对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开展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施情况、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并针对研究结果及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及解决对策,以期引起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上海3所幼儿园和1所青少年宫取样。被调查者均为3-6岁儿童的家长。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被调查家长均按要求当场填写调查表。

1、问卷调查

自编《3-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设计如下:(1)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2)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3)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

2、访谈

为了获取更多真实具体的资料,研究者还从被调查家长中随机抽取了19名家长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认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

从表1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与基本技能。选择“顺其自然”与“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的家长分别只占总样本的5%和4%。显然,大部分家长是本着培养孩子音乐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学习音乐的。

(二)家庭音乐教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3次以下(40%),每周播放音乐3-5次的家庭占32.9%,几乎每天都播放音乐的家庭只占22.3%(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6次以上),另有4.1%的家庭从不主动在家中播放音乐。此外,有46.4%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从欣赏音乐的时间来看,大部分家长选择每次10-20分钟(44.9%)或10分钟以下(32.9%),只有少量家庭选择每次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选择“每次欣赏音乐大概1-3小时”的家长占7.5%,而选择“每次欣赏音乐3小时以上”的家长仅占3.4%)。

调查显示,不同家庭播放的音乐类型也不同。从表2可见。大部分家庭在家中播放最多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占63.1%;其次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占31.5%;针对儿童心理及年龄特点的儿童歌曲仅占29.5%。可见,大部分家庭播放音乐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在家中欣赏音乐的具体形式在问卷调查中也有显示。表3显示,大部分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71.8%),但在欣赏音乐前,有意识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欣赏过程中能就音乐作品本身与孩子交流的家长仅有14.2%。

问卷还对亲子音乐活动形式进行了调查。从表4可见,家庭亲子音乐活动形式以“家长教孩子唱歌”为主,占78%;“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居第二,占33.2%;而“以某一音乐作品为蓝本。用音乐剧或其他形式玩游戏”这种更富戏剧性与创造精神的亲子音乐活动形式仅占7.8%。

(三)家长自身欣赏音乐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在家中“偶尔”欣赏音乐(60.7%),只有22.0%的家长只要一有空就欣赏音乐,另有17.3%的家长从不欣赏音乐。

四、结论及讨论

(一)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92%的家长“希望孩子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与热情”,有8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较好掌握节奏感、音准、调式感,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很多家长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3次以下的家庭达到40.7%;每次欣赏音乐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的家庭也高达77%,更有高达57.6%的家长在欣赏音乐时不与孩子进行有关音乐作品的交流。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不会主动营造音乐氛围,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研究表明。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家长通常都会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他们的孩子不仅拥有许多乐器,还能得到课外音乐辅导,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使孩子从小沉浸在浓郁的音乐氛围当中。显现出音乐才能也就顺理成章。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度过,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家人,如果家长只期待学校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而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就很难让孩子真正对音乐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兴趣。

(二)家长普遍在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音乐氛围问题上存在误区

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在业余时间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家长认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意味着家庭音乐教育的质量会更高。

如果家长自己不爱好音乐,不欣赏音乐,对音乐会等活动从不关注,就很难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音乐氛围。如果家长十分喜爱音乐,经常在茶余饭后欣赏音乐,孩子则很容易耳濡目染受到音乐的熏陶。但对于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家长们则表示没有把握。这从调查结果中可见一斑,如有63.1%的家庭播放最多的是流行音乐,只有29.5%的家庭经常播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童音乐。

(三)家长在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时缺乏多样化的方法

在调查与访谈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与孩子共同欣赏音乐,并进行交流,但由于自身对音乐不甚了解。所以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与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交流。一方面,家长认为“教育”一定要学有所得,过分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一些什么,而很多家长对音乐不甚了解,所以不敢“教”孩子什么;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如何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相关的指导,不知道应该给孩子听什么音乐,也不知道如何让他们学习与欣赏。

五、给家长的建议

让孩子接受音乐熏陶。不只是要让孩子会唱几首歌、弹几首曲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美感和对音乐元素(如旋律、节拍、和声等)的敏感性。一般来说,家长不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但这并不影响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

家长天生就是孩子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极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家庭音乐教育,首先应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孩子的音乐活动中,并多与孩子交流。这不仅能密切亲子关系,也能为孩子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起到心理支撑作用。

(二)有目的地听音乐与无目的地听音乐相结合

家长在开展音乐教育时,不但要让孩子无目的地感受、欣赏各类适宜孩子的音乐,更要给孩子提供有目的地听音乐的机会。有目的地听音乐的形式很多,家长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听“音画性”音乐。“音画性”音乐是单纯描写风光或事物的。听“音画性”音乐可使儿童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使儿童通过联想组合新的意象。如描写风光的二胡曲《空山鸟语》、笛子曲《早晨》等。

(2)听“描绘性”音乐。“描绘性”音乐既有“音画性”因素。又有情感色彩和情节因素,能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构成优美的意境。如普罗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家长应让孩子听完音乐后叙述自己的感受,以此提高其情感认知能力及对音乐元素的敏感度。

(三)音乐活动应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家长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性,在游戏中渗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

(四)家庭音乐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家长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儿童用音乐进行交流,如亲自教孩子唱歌;与其他家庭联谊,采取双人、小组、集体相结合的音乐活动模式;用乐器演奏音乐或唱家庭卡拉OK;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用音乐进行对话;与孩子一起谈论音乐,尊重其对音乐表现和情感的独特见解:鼓励孩子参加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等等。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家庭音乐教育形式,才能强化儿童对音乐稳定、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五)音乐的内容与类型要多元化

篇3

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广大的工人、农民、职工、干部和老年人,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主体。①无论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还是受教育群体的范围上,社会音乐教育都更为广博、丰富。笔者针对社会音乐教育这一特点,选择了部分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希望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蚌埠市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及琴童家长,共发出问卷280份,取得有效样本267份,其中家长问卷调查61份,教师问卷调查34份,学生问卷调查172份。被访问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文化层次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种状况间的联系。

二、调查地点的社会因素

蚌埠又称珠城,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蚌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三、蚌埠市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

1.师资来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仅仅是副业,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各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以及在校艺术专业学生等。在34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其中9人(26%)学的是声乐专业,24人(71%)学的是器乐专业,2人(6%)学的是音乐理论,1人(3%)学的是舞蹈专业,2人(6%)学的是器乐和声乐两个专业。

2.师资学历结构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是息息相关的。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中本科学历占了74%,大专学历占20%,研究生学历占6%,中专学历则无人选择。本科学历的教师一般来自于大、中、小学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要求,学音乐的研究生人数少,另一方面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所开设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技术类,例如器乐、声乐、舞蹈,等等。所以本科学历教师是能够胜任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家庭授课较多,一般不去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学。

就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教学水平也较高,但在社会中仍然有人对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

3.家长

(1)家庭背景

蚌埠地区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学生家庭情况总体来说以工薪阶层为主,少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同时参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大专、本科居多,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模式。

据调查,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占多数,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34%,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虽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仍然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

(2)家庭经济支出

在调查中,家庭和个人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经济投入是一个重点,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家长和个人对于儿童学习音乐的期望和功利性。

音乐教育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其经济投入可以说是较大的。不仅学费较高,如果学习器乐演奏,乐器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起,还要考虑到更换乐器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往往要付出比普通教育更多的费用。很多家庭由于负担不起,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很无奈地中止了孩子的社会音乐培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给孩子每个月在学习音乐上的开支是“3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50%,“120—150元”和“200—300元”的家庭各占20%,“150—200元”的家庭占10%。

通过这次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培训学校让孩子学习音乐都是盲目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考学加分,为了考级而学习音乐;有些家长是为了实现小时未实现的愿望,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除此之外,蚌埠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或者中小学教师,进入培训机构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教师培训,加上社会音乐教育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9(2).

篇4

随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和家庭都开始把教育教学的重心 ,转换到了对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而少儿音乐教育由于其简单易学、陶冶情操的特点,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推崇。但是在少儿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显示出疲软的症状。因此在“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开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少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优秀少儿音乐歌曲创作的不足

少儿音乐教育是依据优秀的少儿歌曲展开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当前我国优秀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不足,使得少儿音乐教育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许多少儿音乐教育者在进行少儿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无从下手。当前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渐渐的显示出停滞不前的状况。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还是那些很多年前就出现的少儿歌曲,鲜少看到或听到新的少儿音乐歌曲出现在我们的少儿音乐教育领域中。

2、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娱乐休闲型的文化得到了社会的追捧,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点。整个社会潮流对娱乐的追逐,也对少儿音乐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少儿音乐教育的成人化影响明显,一方面,家长加大了对孩子音乐能力培养,许多少儿过早的接触到了音乐文化,家长“拔苗助长”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会让一部分少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和排斥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受娱乐潮流中选秀文化的影响,“一夜成名”的少儿发展路线,也在影响着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少儿音乐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利己主义倾向。

3、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众普及化的目标。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面对少儿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部分少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自身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有效的胜任少儿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给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方式

1、从音乐创作入手 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中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不足,我们要改变当前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滞后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优秀少儿歌曲的创作力度,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少儿歌曲创作的原动力,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投入到少儿歌曲的创作中。其次,打通社会各领域的宣传平台。让优秀的少儿歌曲能够通过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宣传媒体来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少儿歌曲。再次,教育领域要加强对优秀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完善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机制,不断为少儿歌曲创作领域输送新的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2、从家庭教育入手 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入手,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调整和改善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市场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接,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改变以往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式的少儿音乐教育观。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放到次要的位置,而是注重音乐对孩子身心的陶冶作用,利用音乐帮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和人格。其次,家长要更多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对少儿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向上的、积极的少儿歌曲,减少少儿音乐教育中功利化的利己主义。

3、从学校教育入手 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相关的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少儿音乐教育,这与学生升学考试不直接相关的教育课程也要引起足够的认识,要善于利用少儿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少儿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审美性,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结语

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面对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如优秀少儿歌曲创作不足、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少儿音乐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等,学校要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家庭要修正少儿音乐教育的不良倾向,国家要加大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投入、社会要增加对少儿音乐的宣传。只有打通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少儿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欢.浅谈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05)

篇5

1、开放性。社会音乐教育的服务对象具有超强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没有任何的年龄限制和其他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一颗想学习音乐的心就可以学习音乐。2、多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社会音乐教育的向着多样性发展。因为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所以尽管社会音乐教育的机构很多,但没有完全一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3、地域性。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不同。社会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优势,吸收和融合本土的优秀文化,发挥自身独有的传统文化优势。4、终身性。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终身性”随之出现。这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特点。目前,我国社会的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音乐级考全部少年儿童为对象,这是社会做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完美的反应。理想的社会音乐教育应面向每个年龄层次的公民,我们的这个目标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作为发展重点。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

社会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作用包括培养音乐技能、提高审美意识等;在良好的组织作用下,社会音乐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音乐教育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音乐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欣赏美,创造美,而且还扩大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社会音乐教育,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促进整个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社会音乐教育有巨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社会音乐教育是明显不同的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社会音乐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有利于保护当地的音乐文化和遗产

社会音乐教育活动范围广泛,对该地区继承和保护音乐文化也有重要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地域音乐文化由于其形式决定了其独特传播的特色等等。在传统艺术不断丢失、消失,社会音乐教育活动还必须促进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有利于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提高。

(四)有利于对学校音乐教育不足进行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范围相对较小,和相对严格的时间限制,而社会音乐教育恰恰就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缺点。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社会培训机构能够安排音乐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要求。一些学生因为在家庭经济状况或家庭住房条件不允许,没有购买乐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将为学生提供乐器租赁便利的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接近人们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教育组织,音乐教育的数量已经在我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篇6

二、家长对于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对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幼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是家长,家长若能全面、细致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便能及早发展幼儿的音乐天赋。在此基础上,家长要保护幼儿的音乐天赋,尊重幼儿意愿,针对幼儿的爱好与兴趣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计划。第一,全面开发幼儿大脑。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右脑开发有重要作用。右脑主要运用于色彩、图像、音响等形象思维。为了让幼儿有更加丰富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开发幼儿右脑很有必要。家长让幼儿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孩子进行一些音乐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右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开发幼儿大脑。第二,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为幼儿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基础。音乐是感情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艺术修养,塑造幼儿健康、开朗的人格。儿童早期接触音乐教育,在幼儿园和学校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能够增强其音乐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三、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心理特点

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要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相符。幼儿学习是游戏化的过程,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好动、好玩,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在音乐活动中表现为合群、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情绪转换快、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快乐与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则,因此,家长必须正确把握孩子的身心特点,了解孩子的音乐学习心理,准确掌握孩子对音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让孩子真正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二)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节奏感训练

幼儿的音乐教育要符合幼儿发展和成长的需要。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养,家长要注意家庭的音乐熏陶,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快乐、活跃、自由的家庭气氛,让温馨的家成为孩子们展示音乐才能的场地。孩子们在音乐表演时感到轻松、自由、无拘无束,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音乐不只是歌曲,还是动作、舞蹈、语言的共同体。在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需要把语言、动作、音乐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最基本的节奏训练。通过语言和歌谣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对家长来说是最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不仅对孩子语言发展大有益处,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音乐节奏感。

(三)设置亲子活动,加强听觉能力训练

亲子音乐活动的设置有别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氛围。亲子音乐活动以活动、游戏为中心,体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和随意性特点。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听觉能力训练。听觉能力训练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音乐内心听觉,因为音乐内心听觉是内在支配力量,反映了乐者对音乐的驾驭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引领音乐活动进入预设的理想境界,提高音乐活动质量。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听觉训练,如听中有唱,唱中有听,通过这些方式引领幼儿获得内心听觉,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另外,以游戏为听觉训练场景,设置亲子活动,能够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心智,获得音乐知识。如可以利用儿童积木设计“音符积木”,不同颜色的积木由上而下分别代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等各种常见音符,并用相应的组合块数表示其时值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音符的时长,加深对音符时值关系的认识。在学习各种常见节奏型时,设计把每一种节奏型做成一个卡片,听辨节奏时,幼儿把一个个节奏卡片拼接起来,形成节奏片段。这样的设计,不仅清晰明了,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四)选择合适乐器,加强创造力训练

音乐活动中的孩子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一名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实践中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乐器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乐器本身,更是玩具,还是一种教育的载体。儿童乐器演奏简单并贴近生活,与孩子天性相一致,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接近音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将音乐生活化的最好诠释。所有乐器中,打击乐器的音色最独特、最丰富,具有启发孩子即兴创作欲望的理想效果。可以依据幼儿喜爱敲敲打打的天性,选用构造简单、体积小、便于操作、演奏音量可控制在口语音量之下的打击节奏乐器作为教具,如碰铃、双响梆子、沙锤、三角铁、手鼓、串铃、小镲、木鱼、响板等,训练幼儿节奏感,在游戏中达到训练效果,增加趣味性。

篇7

一、音乐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7个月左右的胎儿便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声音。应选择一些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应尽可能和宫内胎音合拍的音乐作为胎教音乐。8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分辨强弱声音的神经系统完成,对高音或低音都可以分辨。曾经有看到过有一则调查,胎儿喜欢低沉的如大鼓的音乐,而非尖锐的高音。现在书店里、音像店里,到处可见关于胎教的音乐音像制品,许多准妈妈们都会围在那选择一些舒缓的胎教音乐。9个月大的胎儿开始会对音乐表现出有限的接受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对婴幼儿的研究证明,他们的音乐能力是与生俱来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某些音乐能力是从出生就伴有的,而另一些如何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胎儿能够感受到音乐。

音乐胎教的主要方法有:

1.哼唱谐振法――母亲轻轻哼唱,让肚里的孩子感受到一些音乐的美感。比如哼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是母亲自身即兴所创作的,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声音、音乐。

2.母教胎唱法――就是由母亲先哼唱出一句音乐,可以是有歌词的也可以只是单单的旋律,然后凝思婴儿在腹中学唱,达到一种交流,一种情感的交流。

3.器物灌输法――也就是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按时按量反复地听音乐,听一些节奏不太快的,舒缓的音乐,每天定时的听,让幼儿对此音乐有所印象,有所记忆。

4.音乐熏陶法――最常见的可以选择《摇篮曲》。将听音乐纳入日常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音乐。

5.朗诵抒情法――即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诵诗或词以抒发感情,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积累母爱,不止让母亲放松心情,婴儿在腹中也可学习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将音乐的基本因素印入胎儿体内,让胎儿对声响产生记忆,给肚里的婴儿培养艺术能力。同时,音乐能给早产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具有保育作用。作为胎教音乐,音乐胎教法能使幼儿长大后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且有一种良好的大脑物质基础。

二、把“家”作为教育的场所――家中的音乐

幼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其优势和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出生两周的婴儿对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比不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要长。之后,婴儿就会对伴随声音的人脸进行微笑。到了2~3岁时,儿童能凭直觉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的动作。在3岁之后的儿童相比,更有创造力,因此要抓紧早期的音乐家庭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这也就是说,要在幼儿1~3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在一、二岁时要教给幼儿一些短小的幼儿歌曲,反复练习唱。三、四岁后所聆听分辨一些声音。如生活中的声音,大自然界的声音等。也就是要抓住生理上接受能力的时期,以音乐能力的发展带动多种能力的发展。

2.按个别性来安排音乐学习活动。

(1)按不同年龄特点来分,一般分为一至两岁,两至三岁,三至四岁三阶段,这三个阶段要逐步给幼儿一些渐难渐不易理解的乐曲去听,并逐步要求幼儿唱会歌曲,逐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听觉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的表达能力。

(2)按不同个性与兴趣来分,幼儿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从小就喜静不喜动,有的孩子则反之,既然如此,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表现出对音乐的爱好,这个时期也就是孩子学习乐器的最佳年龄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乐器会对其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都有所帮助。而错过了这一良好时期,也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接受时期。

3.注意家庭教育中的随机性及灵活性。当幼儿熟睡时、进食时、玩耍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听音乐,或者只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也能称为背景音乐,在幼儿玩耍时播放,让幼儿在玩耍时不知不觉的也能随音乐一起舞动,一起哼唱。陈鹤琴先生说过:“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无论游戏散步或动作,他们本能地都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当我们在逛公园时,会看见小孩子虽然一个人在游戏,但他必然会哼着小曲。也许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在唱什么,这时一种无意识的情感外露一种天真一种无暇。因此,在家里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根据一天的安排做调整,留给音乐教育一个最适合、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有利于幼儿接受。

4.要注意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伴随儿童成长,在1~3岁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幼儿正确地唱歌姿势,包括身体姿势、头部姿势和口型,并保护幼儿的嗓音。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长能经常联系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作家、演唱方法、乐器等引导孩子的认知。并通过孩子的想象联想去理解音乐作品,逐步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家长要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表演在幼儿园里所学的音乐歌曲,防止幼儿形成害羞或“好表现”的行为的出现。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和主要照顾孩子的其他成员是孩子受到教育影响的第一任老师。婴幼儿时期是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良好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时代错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

三、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

儿童对音乐美的反映更为强烈,孩子都能在音乐声中兴奋起来,音乐的节奏能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产生共振。因此,儿童特别喜欢音乐,幼儿院中的教学基本采用音乐教育并行实现的。

1.学前阶段音乐教育特点。

(1)起步低――学习内容均应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

(2)过程长――要经过幼儿若干个周期的无数次游戏活动。

(3)目标多――最后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潜能的发掘。

2.幼儿园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及对自尊心差的儿童、特殊儿童以及问题儿童有一定影响,同时音乐游戏能开发右脑,增加幼儿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并且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还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最后,幼儿园应以审美为核心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3.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

(1)传统的音乐课。对于有些幼儿园中的音乐课,只是让教师根据课本,谈一首曲子,孩子在座位上跟着唱,直到唱会,记住歌曲,这样做便是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因此,推荐使用一些动物的叫声的音乐,如猫的叫声,让孩子表现猫的动作,形态,特征,可以是用手在嘴边当成胡子,拉几下,也可以跟着音乐学小猫叫,更可以,学猫的走路方式,或者舔毛的样子,这样让孩子自己创造表现动物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引导和保护。

(2)其他课程中的音乐教育的穿插。在英语学习中,虽然现在还有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没开始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但英语教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进行幼儿英语口语的课程中,都是让孩子反复唱英语歌曲以记住音律,从而使幼儿能很快的记得所学的英语单词。而另有研究表明,在阅读乐谱和音乐演奏方面的明确指示教学法,会大大提高数学的推理能力。因此,音乐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幼儿通过对音乐的认知学习,会对数学中数的概念,推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3)午休时的音乐教育。音乐是一种油,当儿童在上完一堂“学本领”的课后,幼儿的大脑必定是处于疲劳状态,这时,便可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放些舒缓的歌曲,而在幼儿睡眠过程中,音乐也能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4)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使用的教材的要求。

第一,要有真正的音乐游戏和儿歌。比如《拍手舞》便是一个边唱歌边游戏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孩子一边唱歌,一边跳,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这种游戏舞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肢体动作。通过音乐,视觉,运动觉,形象思维的参与,提高大脑的使用率,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能学到真正的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戏曲课程,或兴趣班,如国粹京剧、上海的沪剧、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等的地方戏曲,一方面能保护地方戏曲的传承,一方面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85-02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概念以及社区音乐教育的特征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区”。“社区”就是指“由聚焦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物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社区”是特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的、社会属性相一致的社会群体。其次,社区教育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形式,但在我国,这种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时间却并不长,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后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时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模式探索才开始步入初级阶段。不过,这种大众化、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却很好地提升了国民音乐素养,迅速占有了音乐教育的一席之地。最后,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多样式发展的特点,这种多样式的音乐教育包含了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形式,对受教育的一方进行了较为全方面的培养。社区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了所有热爱音乐的人,所以,只要热爱音乐,想从音乐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的人群都可以融入其中,使音乐教育不受到阶层和年龄的束缚,使社区音乐教育成为了一种普及性的音乐教育方式。

(二)在几十年间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社区音乐教育对象很广泛,使其具有了一种大众性和广泛性的特征,这种广泛就会造成受教育的群体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结果。由于它的这种大众性质,我们可以把这种音乐教育的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来分别制定课程的内容,这样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内容,也符合不同人群的音乐学习的需要。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艺术资源,对社区内的人群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这种教育手段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也正是由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这种普遍性让社区内的民众更多地获得了音乐教育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音乐修养。最后,我们在进行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具有民族性的教育特征。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受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文化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民族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因素、人文社会因素、民族发展等。我们在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将我们的民族性发展起来,社区音乐教育不仅是我们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还要借助社区音乐教育这一重要领地对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进行继承性学习,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区音乐教育的这几个特征对广大群众的音乐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正如曹理老师所说的:“音乐对人们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当人们作为音乐活动的参加者而不仅仅作为听众时,这种作用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这是任何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2]我们在进行社区音乐教育的同时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传承几千年来的文化,使得社区音乐活动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二、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些构思

(一)首先,我们要明确社区音乐教育资源包括了音乐教育人才的资源、社区文化艺术机构、文化艺术场馆、社区文娱演出活动以及社区文化艺术环境等内容。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场所有各地区的文化艺术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大学以及以社会为主办单位的艺术(音乐)教育机构等。最后,社区音乐教育在社区是以社区社团、艺术团或各种活动的比赛等形式开展起来的,不仅可以让群众相互学习、交流,还可以让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这是对音乐爱好者最好的鼓励。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而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为人民群众的这种音乐文化的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空间。社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的音乐教育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时间并不是太长,而且很多的资源也并未很完善,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是飞速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它的音乐影响力也是空前的,这对我国的社区音乐发展是积极的一面,特别是我们欣喜地发现目前有很多的政府机关也对社区音乐教育建立起了长效机制来进行保障,推动了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三)社区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我们应当关注如果将这三种有效的音乐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音乐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合理和充分的运用,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种资源的整合包括场所、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以及音乐教学的软、硬件设备,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可以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经验通过研究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加强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这也是对社区音乐教育的一种指导,对其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社区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只让政府单方面地进行和完成,如何带动社会资源,更是完善社区音乐教育基础设施的重要途径,如社会上有很多的琴行、演出团体、艺术馆以及艺术教室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条件,发展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基础设施,才能增加社区音乐教育的功能,培养和提高社区民众的音乐素养。

(五)师资队伍的建立。在社区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这表现在教师水平不均衡、教师流动性较大以及人数不多等问题。所以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立:首先,聘请一些有经验和责任心的专家,定期在社区举办教育、交流活动,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提升社区民众的音乐修养。其次,可以培养一批专职的音乐教师,让这些专业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音乐教育事业中来,不仅增强了社区音乐教育水平的稳定性,还可以解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后,还可以征集社区音乐教育的志愿者,鼓励社区内的、有一定工作或专业的人才来做志愿者,为培养社区民众的音乐素养作贡献,这主要是要招募一些离退休的文艺工作者或社区中的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或教师,让他们在业余时间发挥才能,为社区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要教育主体,社区音乐教育是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当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音乐活动开展起来,就会让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到这种艺术活动中,充分调动人们的音乐表现愿望,激发人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人们在社区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主人”地位,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音乐修养。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8.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83.

篇9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篇10

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

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

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

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

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

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篇11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怎样学习音乐?音乐教育应该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对音乐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对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明确的。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的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引起有关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还音乐教育以本来面目。

一、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异同

对于音乐的学习,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高淘汰是比较典型的特征。通过对大多数学生的淘汰,培养极少数学生的天才意识,技能和技巧的获得往往是千百次的简单重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和持久的动力,很难坚持长期的训练,也就很难真正步入专业音乐学习的行列。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而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也存在根本的差异。前者的教育对象是学校中的全体学生,而后者只是少数的音乐人才。前者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素质教育,而后者则是职业音乐人才的技能培养和专门教育。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训练只是培养音乐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并非目的;而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则是衡量音乐人才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种以绝大多数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形式,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时,以情感体验、音响实践、表演参与为主要手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是工具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就本质属性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人成长的必然要求。接受音乐教育不仅是人们的情感需要,而且对人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对于音乐教育功能的理解,往往多从审美和娱乐的角度来认识。其实,对音乐应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和认识。概括地说,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用是全方位的,涉及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真、善、美都是不可或缺的,犹如三角形,任何一点的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稳定,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都是教育的缺憾。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原则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改革,必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世纪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适龄性、渐进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

1.适龄性原则。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和理解能力等。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音乐教育必须切合学生实际。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辨、比较等训练,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音乐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帮助以后的音乐学习。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年龄小的孩子喜欢用耳朵听音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上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状态,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少儿和青少年之大脑心理的不同发育水平,来设计实施合情合理的音乐教育之内容、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测验目标。要以激发他们的音乐爱好与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把打造音乐体验――塑造情感品质――扩展经验天地――提升感性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切实摈弃过早灌输音乐知识、刻板训练音乐技能的背离科学精神――艺术宗旨――人性本质的有害偏向。

2.渐进性原则。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较长期的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来的,不宜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来要求和衡量音乐的社会功能。由于音乐的社会功用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其表现形式是欣赏和娱乐,因此,功用的产生不可能像其他社会形态那样简单明了,那样直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欣赏者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品所要传达的知识与各种思想观念。在欣赏中首先陶醉于娱乐的乐趣,获得审美的,在乐趣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得到某种教诲与启迪。这种潜移默化和音乐本身的情感性特征密切相关,或者换句话说,音乐作品的作用,不能依赖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哲学思辩,而是首先要“动之以情”、“移人性情”。

3.趣味性原则。“寓教于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欣赏是一种自由而自觉的活动,既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更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音乐作品中所宣扬的某种思想观念。艺术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就在于艺术欣赏不是传授者或教育者一相情愿的灌输行为,而是欣赏者的主动行为。特别是当欣赏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时,主动权则完全掌握在欣赏者手中。因此,欣赏活动必然是能使人身心得到愉悦、获得某种乐趣和的活动。

对于音乐教师和学校而言,对幼儿、少儿阶段(乃至青年)的音乐教育应加强情感体验性濡染工作,借助审美的音乐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移情能力和迁移能力,减少知识性、技能性训练,创造广阔丰富的审美空间,使青少年自由快乐地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步催化情感、活化知识、生发想象、纯化人格、升华哲理境界。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一切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领域,都和音乐的音响实践有关,实践的最终目的又都是为了审美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对象和手段。从实践的类型来区分,有表现性实践、鉴赏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工具性实践几种。表现性实践包括歌唱和器乐演奏,通过对声乐、器乐作品的实际表演性操作,既是对音乐美的一种感知,又是音乐美感的自我表达;鉴赏性实践是对音乐音响的聆听,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实践主要包括创作教学和其他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由学生自主编写、自主编导的各种音乐表演活动,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具性实践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视唱、练耳等教学中的音响实践,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些直观的音响,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阶段。

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的,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能力、有责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音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年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易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时的特点,才能上好课。

篇12

1.1社会音乐教育的含义:社会音乐教育是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的,指学校以外关于音乐的教育,主要是政府、文艺单位或个人等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关于音乐方面的教育,例如少年宫、文化馆、艺术培训机构、琴行等等,其教学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学生。还有一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例如民办的音乐培训学校等等,其教育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一些,包括在校学生、成人,甚至老年群体。1.2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广泛性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点,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校学生以及社会成年人都是教育的对象。社会音乐教育是为社会全体人民服务的音乐教育,由于教学对象是不同阶段的人群,这样就要求更高的教学水平去满足各个阶段人群对音乐学习的需求,使人们感受更多更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社会音乐教育的种类也很广泛,涉及乐理、声乐、器乐、舞蹈等,乃至每一种乐器的教学都很精确、详细,教学内容涉及面也极广。

2周口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周口位于河南省东部,因人文的发源地而出名。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深重的人文历史条件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给周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迎来一个新的教育发展的。作为我国人文始祖的重要城市,市内有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数十所本科及大中专院校,市民普遍比较重视教育,对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也较为清楚;我作为周口师范学院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也从事过社会音乐教育及培训工作,对周口市社会音乐教育状况的了解比较全面、客观、具体,所以对周口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学习音乐的对象中中小学生人数居多,占80%,其余为成年人。在声乐、器乐、舞蹈的学习者中,器乐学习者较多,其中西洋乐器中学习钢琴者居多,民族乐器中学习古筝者居多。内心喜欢并自愿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有70%,被家长逼迫学习的有30%。以参加考级、比赛等拿证书、获奖为目的或是跟风赶潮流而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有80%,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等为目的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有20%。学习者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经济条件优越者占大多数,其余为经济条件一般,其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城市的,农村的特别少。师资力量方面,大多数为正规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或在读大学生,也存在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教育者。收费方面,是根据周口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当地人的工资为依据的,大多数为每节课70—100元,但对一般的普通家庭来说,收费还是偏高。

3周口地区社会音乐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首先,家长以及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音乐的目的,结合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不能盲目的跟潮流或以考证书拿名次为目的,不然会使学习者产生厌烦的情绪,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可以对真正喜欢音乐的孩子进行培养,让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释放天性,感受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家长、学生以及教育者要配合好,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家长是陪练,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找出孩子的优点多多鼓励;孩子自己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并主动去努力练习,以学习音乐为乐趣。这三者相结合,学生学起音乐会更轻松快乐,才能更好的培养学习者的情感和审美等。其次,社会教育单位或培训机构等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最好是正规音乐院校毕业并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师培训,踏踏实实工作,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好基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要特别关注那些成年人,例如老年人,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他们对学习音乐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多举行一些活动,让他们感受音乐文化的氛围。另外,关于音乐教育的收费,虽然依据周口当地居民人均收入情况而定,但一些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依然收费很高,这就导致了学习音乐的门槛高了,以致于一些爱好音乐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不能进行学习。建议政府参与进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乃至杜绝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为音乐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友情链接